高中语文 文言学案赤壁之战 鲁教版必修2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2)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2)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文章来自:xx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赤壁之战》主备人:赵海燕贺会会审核人:赵宗生【教学目标】1.积累“卒、足、方、事”等实词,“乃、为”等虚词。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2.致殷勤之意3.当横行天下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邂逅不如意6.地方数千里7.北面而事之8.初一交战9.鼎足之形成矣10.刘琮束手11.宜别图之12.此帝王之资也13.与曹有隙14.江表英雄咸归附之15.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16.必蹶上将军。
17.近者奉辞伐罪18.动以朝廷为辞19.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曹二、一词多义:足1.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2.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4.鼎足之行成矣。
5.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6.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事1.亦别图之,以济大事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3.肃宣权者,论天下事势4.北而事之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2.操军方连船舰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5.挟天子以征四方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卒1.鲁肃闻刘表卒2.五万兵难卒合次1.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2.余船以次俱进3.次第岂无风雨?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乃罢会。
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三、翻译句子: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贤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4.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语文教案-赤壁之战》教案章节:一、教案概述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教案概述《赤壁之战》是东晋时期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本教案通过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和难点。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赤壁之战的更多信息。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教材或课文。
2. 辅助材料: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 网络资源:可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共需安排2课时,具体教学进度如下:第1课时:1. 导入(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15分钟)3. 自主学习(10分钟)4. 合作探讨(10分钟)5. 总结(5分钟)6. 布置作业(5分钟)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2. 讲解赤壁之战的后续影响和历史地位(15分钟)3. 拓展训练(10分钟)4. 总结(5分钟)5. 布置作业(5分钟)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亲身感受历史氛围。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赤壁之战》 鲁教版必修2
可编辑ppt
4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 什么?
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 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 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 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可编辑ppt
5
1、探虚实鲁肃吊丧 2—3、论时势刘备用计 4、谋联合孔明游说 5、破众议仲谋初决 6、计破曹君臣一心 7、张意气公一开始
可编辑ppt
18
一.通假字:找出并释义:
1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仓促 2雷鼓大震:雷—擂 敲击 3将军禽操:禽—擒 捉拿 4烟炎张天 炎—焰 火焰 5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驻 6助画方略 画—划 谋划
可编辑ppt
19
三.词类活用:指出并解释
可编辑ppt
11
• 思度弘远的伐交高手鲁肃 • 深谋远虑的战略家诸葛亮 • 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周瑜
可编辑ppt
12
曹操,字孟德。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枭雄,堪称三国第一人。
初期时势力单薄,但是凭借优
异的谋略并且知人善任,挟天
子以令诸侯,因此灭袁绍、吕
布、袁术、刘表等军阀,一统
中国北方。奠定了中国统一的 曹操
乃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
可编辑ppt
2
检查回顾:
二、重要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奉命吊表二子 (3)致殷勤之意(4)慰劳军中用事者 (5)曰:“必蹶上将军。”(6)比至南郡 (7)与太守吴巨有旧(8)与鲁肃俱诣孙权
可编辑ppt
16
• 做题心得 说话要注意:
(1)符合人物身份(2)不忘说话的目的 (3)委婉得体(4)有层次,有说服力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
赤壁之战教案(精品3篇)【赤壁之战教案第1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赤壁之战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2、口头造句。
六、作业:预习《田忌赛马》。
【赤壁之战教案第2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板书:曹操 80万周瑜 3万3、导语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
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
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1 赤壁赋 教案1
《赤壁赋》教案设计执教者:【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的相关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这是课标中对课文最初浅层次的要求,是感悟作者感情的前提条件。
2、能力目标:合作学习,用文言视角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的关系,通过水月意象的变化体悟出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对于这一心境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鉴赏文言文的过程。
3、情感目标:探讨学习,通过同传统中国文人身处逆境时不同的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这是将文言文中的精神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悟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即教学目标的第2点)【教学难点】苏轼旷达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即教学目标的第3点)【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通过对写作背景介绍和反复朗读让同学们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着重课文字词句的梳理,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工作。
第二课时:着重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哲理内涵的认识、水月意象的认识和文中景、情、理交融的意境感受。
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让学生真正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悟他在矛盾中逐步走向成熟和洒脱的过程。
第三课时:侧重拓展中国不同文人逆境中的精神,在不同文人的对比中突出苏轼这种旷达的精神,并探究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重要能力(如:协作能力、交流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搜集材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2、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3、朗读全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二、导入:他仕宦一生,沉浮一生,却总对生命保持着一种热忱,他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他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他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他在风雨中咏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着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吧。
二、学生听音频朗读课文下面同学们边听音频朗读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2、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三、内容赏析1、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遗世”:脱离人世。
)现当代着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⑴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提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明确: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
3、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赤壁的心情?明确:乐──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二鲁人版第1课《赤壁赋》最新同步教案《赤壁赋》教案4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预习:1、了解作者与“赋”的有关知识{见导学练p70}2、注音:举酒属( )客徘徊于斗( )牛之间酾( )酒临江驾一叶之扁( )舟3、解释下列词语: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②纵一苇之所如③举酒属客④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指出词类活用字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泣孤舟之嫠妇。
5、特殊句式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③徘徊于斗牛之间()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⑤客有吹洞萧者()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⑦而今安在哉?()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⑨相与枕藉乎舟中()⑩渺渺兮予怀()三、思考感悟:阅读第三段,说说此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四、课堂探究阅读第4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五、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y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B.嫠(lí)妇愀(qiū)然酾(shī)酒C.横槊(shuò)江渚(zhǔ)蜉蝣(fúyóu)D.无尽藏(zàng)枕藉(jiè)壬(rén)戌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hè,同声相应,唱和)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往下游走)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舞幽壑之潜蚊A.侣鱼虾而友麋鹿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4.在句式特点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 月出于东山之上B.古之人不余欺也C.客有吹洞萧者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默写(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鲁教版必修2 教案
赤壁之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不宜逐段串讲,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凭借注释和运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弄清大意,教师只讲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师生结合,逐段提出问题进行研讨,把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最后归纳总结。
3、充分利用《赤壁之战形势图》,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时数:四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
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X表、X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
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X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
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
最后孙X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某某某某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魅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2)学习古代英雄的英勇事迹,培养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赤壁之战》原文;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 对比分析:将《赤壁之战》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 故事情节梳理:讲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清思路;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1 赤壁赋 教案2
本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眼中浩瀚的江水必然对应心中洒脱的胸怀,这里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作者的游之乐溢于言表。正是以景抒轻松、超然之情,可以说是容情入景,情景俱佳,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
板书:第一段:夜游之乐---美事:美景:美感: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阅读第二段
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于是饮酒乐甚”,“乐”从何来?
山水之乐
(3)、探求文中的美人之于苏子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处置,不得干预公务。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及的追念,成了遥远的梦想。才华横溢的他,正值壮年,遭此厄运,困守黄州的现实把他所有的梦想击得粉碎,只留下怅然的叹息,也留给历史一个寂寞的背影。所以,“客”的洞箫声也“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讨课文
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版必修2 1.1《赤壁赋》 学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今年,我们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为此,我们专门去乐昌二中进行了学习。
乐昌二中A、B课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若想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用A课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A、B课的说法,但我们也会给学生留出课上自主学习的充分时间。
也因而,与其说学生的预习是课前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型。
我的这堂《赤壁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堂自主学习课之后的。
下面是我给学生设计的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2、文通字顺,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排手法。
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不讲究骈偶、音律,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这种赋叫文赋。
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二)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本文的韵律美和骈散结合的特点。
二、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一)结合课下注释阅读全文,把课下注释中重点的词语解释写回课文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或句式,自主检测一下知识的掌握情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鲁人版必修二教案
赤壁赋-鲁人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赤壁赋》背景和故事情节,并在阅读中深化理解。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以及该课文所涉及的思想、文化背景等知识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及其用法。
2.了解《赤壁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3.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课文及相关资料。
2. 导入新课1.介绍《赤壁赋》背景,简要讲述鲁迅的《赤壁赋》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2.播放与赤壁之战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有一定的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3. 阅读课文1.让学生阅读课文《赤壁赋》。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及用法,如“炭疽”“廉颇老矣”等。
3.配合课文,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思想、文化背景等知识点,如“指固为秦淮要津”和“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
4.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展开讨论。
2.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回顾1.教师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重新阅读课文,并重新理解其中的内容,准备好课后讨论。
2.学生分组完成课后讨论任务,分享各自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赤壁之战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大约发生在公元208年左右。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关键之战,奠定了今日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设计思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一、课程分析1.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学习牟实、准确的历史表达方式,运用人文思维去描述局面和情况。
2. 教学内容(1)历史发生背景。
(2)赤壁之战发生的原因。
(3)赤壁之战的经过。
(4)赤壁之战的胜败原因。
(5)赤壁之战的意义和影响。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对当时和今日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军事环境,让他们想象并感受当时的气氛、压力等。
2. 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旨在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小组项目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此事件的理解和研究。
4. 布兰考夫教学法布兰考夫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看法、疑虑、想法等来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教师应该通过提问、答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影片、图片等方式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问题探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起因、经过和胜败原因等方面。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复习学案
《赤壁之战》复习学案【课题】《赤壁之战》【学案序号】4【课型】复习【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整理实词“卒”“治”“故”的一词多义,梳理总结虚词“以”的用法。
3.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自主学习一、参照课下注释,解释词语此帝王之资也二子不协与操有隙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如其克谐比至南郡今操芟夷大难况刘豫州王室之胄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因拔刀斫前奏案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初一交战上建旌旗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北军大坏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二、文言知识点梳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进住鄂县之樊口() 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3.五万兵难卒合()4.卿能办之者诚决()5.烟炎张天()6.雷鼓大震()(二)词类活用敬贤礼士备南走吴巨有旧敬贤礼士除残去秽轻锐继其后必蹶上将军从吏卒甚失孤望可烧而走也(三)整理本课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一、梳理并掌握以下实词1. 卒(1)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2)鲁肃闻刘表卒(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4)五万兵难卒合(5)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高考链接: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2010 山东卷﹚2. 治(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3)故治国无法则乱(4)明于治乱,娴于词令(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7)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8)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高考链接: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2010重庆卷)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2015江苏卷)3故:(1)名词①缘故,原因。
例句《曹刿论战》②旧交例句《鸿门宴》③事故,变故例句: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2)形容词①旧有的,原来的例句②衰老例句(3)副词①故意,特意例句《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故去,从前例句《项脊轩志》③仍然,仍旧例句《赤壁之战》④本来例句此物故非西产。
山东省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学生版):32、《赤壁之战》复习学案.doc
学习目标:1、识记字音字形2.掌握各类文言现象及一些基本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回顾•预习(一)、找出并解释通假字1、顷之,烟炎张天2、啡办之訓决3、雷鼓大黑4、五万兵难卒合5、将军薛,宜在今日(二)、古今异义1、何不按兵東甲北面而事之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賊也3、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4、初一交战,操军不利5、子布、各顾6、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二、自主合作探究(一)、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1、备南走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敬贤礼士4、晨夜兼道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6、必蹶上将军7、乘犊车,从吏卒8、为汉家除残去秽人9、可烧而走也10、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队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独立思考;积极探讨。
(二.)、特殊句式刘备天下枭雄:羸兵为人马所蹈藉: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田横,齐之壮士耳: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亮见权于柴桑:权以示群下:恐为操所先:欲安所归乎?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人马烧溺死者甚重:行将为人所并三、当堂达标: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汲取精神食粮。
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1 赤壁赋》
《赤壁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文下注释自主疏通字词句意思。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
3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和“悲”的内容。
学习重点:1、2学习难点:3一、复习式导入1苏轼与客游赤壁时情感变化如何?2夜游赤壁乐在何处?3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
(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二、赏析第2、3段夜游赤壁,本是一件“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的乐事,但随后却由喜转悲,那么悲从何来呢?又“悲”什么?1自由诵读2遍,对照注解,自由质疑(约10分钟),疏通课文大意。
2强调重点字词、句式。
问题:什么原因让心情由乐转悲?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
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
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高一语文:4.7《赤壁之战》获奖学案鲁人
高一语文:4.7《赤壁之战》获奖学案鲁人高一语文:4。
7《赤壁之战》获奖学案鲁人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2、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3、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4、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学习难点、重点〔一〕常用文言词.〔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三〕孙权的性格、特点。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体裁地位特点《左传》左丘明〔春秋〕编年体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春秋〕国别史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西汉〕国别史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汉书》班固〔东汉〕纪传体《后汉书》范晔〔南北朝〕纪传体《资治通鉴》司马光〔宋〕编年体人物生卒年份大战时的年龄曹操155-220 54刘备161-222 48孙权181-251 28诸葛亮181—234 28周瑜175—210 34鲁肃172—217 37二、检查预习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学案——《赤壁之战》教师寄语: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学习目标】:(本篇为高中文言文的重中之重,知识点多,考查频率高,相信你一定能用耐心和细心把他攻克!)1、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卒、治、事、次、略等的含义2、理解重点文言虚词之、以、而、者等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并掌握被动句式4、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知识梳理与归纳】:(建议课前自己先做,遇到疑难再查书,务请用红笔标出疑难,课上可以一起切磋,更可明确你的重难点,再逐个攻破。
书越读越薄,何乐而不为?)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看自己能不能把他们一网打尽!)1.将军禽操2.五万兵难卒合3.顷之,烟炎张天4.雷鼓大震5.卿能办之者诚决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荆州与国临接 2. 致殷勤之意3.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4. 鼎足之形成矣5. 刘琮束手6.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7. 北面而事之 8.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9. 权起更衣 10. 当横行天下11.地方数千里 1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13.邂逅不如意 14.犹不失下曹从事15. 初一交战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敬贤礼士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3.必蹶上将军4.乘犊车,从吏卒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6. 可烧而走也7.瑜等率轻锐 8.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9.操悉浮以沿江 10. 英雄乐业11. 备南走 12. 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13. 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4.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 士民殷.富2. 此帝王之资.也3.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4.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5.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6.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7.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8 拔刀斫.前奏案9. 肃宣.权旨. 10 致.殷勤之意11.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12 今操芟夷..大难13. 何不按.兵束甲 14 .权以示.群下15.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6 .不复料.其虚实17. 今以实校.之 18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19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0 动以朝廷为辞.21.上建.旌旗 22 兼仗父兄之烈.23.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24 而操皆冒.行之25 .北军大坏. 26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27 晨夜兼道.. 28 兵精足用.29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0 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31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2 初.,鲁肃闻刘表卒33. 比至..南郡 34.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35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36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五、一词多义(一)实词(1)卒:1、鲁肃闻刘表卒2、五万兵难卒合3、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4、卒廷见相如(2)治: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3)次:1、操军不利,引次江北2、余船以次俱进(4)引1、操军不利,引次江北2、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5)数:1、统兵数万2、蒙冲斗舰乃以千数(6)事:1、不足与图大事2、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3、去亲戚而事君者4、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7)略:1、略已平矣2、助画方略(8)济1、宜别图之,以济大事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同舟共济4、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9)将1、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3、军中诸将,各有彼此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5、挈妇将雏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0)方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2、操军方连船舰3、挟天子以征四方4、地方数千里5、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二)虚词1)而: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3、比至南郡,而琮已降4、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5、愿将军量力而处之!6、事急而不断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8、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众而各恐慑9、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以:1、权以示群下2、此天以君授孤也3、操当以肃还付乡党4、动以朝廷为辞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6、裹以帷幕,上建旌旗7、将军以神武雄才 8、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9、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10、今以实校之11、余船以次俱进 12、时操军兼以饥疫13、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济世业。
14、挟天子以征四方3)为:1、请为将军筹之2、为汉家除残去秽3、羸兵为人马所蹈藉4、动以朝廷为辞5、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6、为操后患4)乃: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2、蒙冲斗舰乃以千数3、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4、乃取蒙冲斗舰十艘5)于: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2、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6)者1、并慰劳军中用事者2、子瑜者,亮兄瑾也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4、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5、荆州之民附操者6、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7、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8、卿能办之者诚决7)何1、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8)之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3、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4、顷之,烟炎张天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试着合并同类项吧。
)1. 刘备天下枭雄。
2. 田横,齐之壮士耳。
3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
4 曹公,豺虎也。
5.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6.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 操军破,必北还。
8.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9.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10. 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11.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2.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13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14.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15. 豫州今欲何至?16. 卿欲何言?17. 何以言之?18、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4.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5.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6、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7、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船尾。
二、文言阅读(小试身手!)(一)课内阅读1、加标点。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1)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2、翻译划线的句子。
(1)(2)(二)高考链接(09江苏)阅读材料。
完成题目。
(10分)1、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2、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分)、、三、拓展延伸(试试看,这种句式你掌握了没有?)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一、有标志词的。
1.用介词表被动。
例如: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3)而君幸于赵王。
2.用表被动。
例如: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用表被动。
例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2)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二.(这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哦。
)例如:1)操军破,必北还。
《赤壁》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四、自我总结。
本节课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哪些收获?做题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自我警示?请自我总结一下。
(捂住答案,检测一下自己掌握得怎么样。
如果畅通无阻,赤壁一战你就大获全胜啦!)我的收获自我提醒《赤壁之战》学案答案一. 通假字1.将军禽操 (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4.雷鼓大震(雷——擂)5.卿能办之者诚决(诚——请)6.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驻)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2.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3. 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4. 权起更衣(上厕所)5.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6. 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7. 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 8.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9. 邂逅不如意(一旦) 10. 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11.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三.词类活用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2. 必蹶上将军(使-----受挫,使动)3.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使动)4.乘犊车,从吏卒(使-----从,使动)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使动)6.可烧而走也(使---逃跑,使动)7.瑜等率轻锐(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8. 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9.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一样,名作状)10.备[南]走 (向南,名作状)11. [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对外,表面上;对内,实际上。
名词作状语)四.文言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矛盾)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6.用事者...(掌权的人)7.晨夜兼道..(以加倍速度赶路) 8.权以示.群下(给-----看)9.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占有) 10.兵精足用.(物资)11.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12.今以实校.之(核对)13.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协助) 14.卿能办.之者(处置)15.上建.旌旗(插,竖立) 16.北军大坏.(溃败)五.文言虚词1.比.至南郡(等到)2.宜别.图之(另外)3.如能克.谐(能够)4.向.察众人之议(先前刚才)5.若水之.归海(取消句子独立性)6.顷之.,烟炎张天(补充音节的助词)7.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拿以)六、一词多义(一)实词1、卒: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抚: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抚摩)3、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4、次:操军不利,引次江北(驻扎,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5、引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后退,撤退,动词)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带领,动词)6、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7、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二)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却)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把)此天以君授孤也(介词,把)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裹以帷幕(介词,用)今以实校之(介词,按照)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将军以神武雄才(介词,凭借)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来)3、为:今为君计(替、给,介词)请为将军筹之(替、给,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副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七、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 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 4行将为人所并(被动)5.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动)6. 操军破,必北还.(被动)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判断)(省略)8.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省略)9.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10.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11.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1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13荆州之民附操者.(定后)14. 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15. 何以言之.(宾语前置)16. 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17. 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八.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