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ppt 35页)

合集下载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




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
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
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
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
自已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
感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
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
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 法







1、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必要时双手或单手扶墙保持 平衡,然后左右转头。 2、患者步行,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 3、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
1、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直视前方目标,逐渐使支
撑面变窄,即双足间距离缩短至1/2足长,在进行这一训练
时前臂首先伸展,然后放置体侧,再交叉于胸前,在进行
(二)平衡反应的检查
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它整合前 庭、视觉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 小脑相互作用的结果。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 身体重心的变化而变化,即具有适应性,是可诱发 出平衡反应的条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表 现出平衡反应障碍。
(三)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平衡功能评定【共47张PPT】

平衡功能评定【共47张PPT】
与稳定极限成正比 (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
平衡的条件: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 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
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的连 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 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好,反 之越差
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严重的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下肢不能负重站立
平衡功能评定内容
定量评定 定性评定
定量评定
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 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 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
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坐、站、走等)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 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阶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 静态平衡:指身体静止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单腿站立、站在平衡木上等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

3 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角 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 软、不平整时稳定极限则小。
4 摆动的频率
摆动的频率越低,平衡越好,反之摆动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失去平衡。
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情况下在睁眼时控制平 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 应不如本体感觉、视觉灵敏。
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精神紧张导致痉挛加重者;对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 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的平衡训练主要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其目的主要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 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态平衡训练。
辅助站立训练 在患者尚不能独立站立时,需首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 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 行杠内扶助步行。
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这样在训练时可以提供视觉反馈,协助调整 正确的姿势。独立站立并可保持平衡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自动态站 立平衡训练。
循序渐进原则 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 稳定极限由大到小 3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 从睁眼到闭眼
个体化原则
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平衡功能障碍 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应该坚持个体化原则。

康复医学康复评定PPT课件全

康复医学康复评定PPT课件全
关节面的形状:如骨面相差大,则ROM大 关节周围的组织结构:关节囊、韧带、肌肉
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
通用量角器 方盘量角器 电子仪器
关节活动度评定原则
一般规定人的解剖中立位为“0°” 、起始为0°,注意各 个关节所有轴位上的活动度
检查结果参照正常关节活动范围进行判断,左右侧对比, 避免代偿活动
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能被代偿 或掩盖
Hale Waihona Puke 正常步态特征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上身姿势稳定 最佳能量消耗或最省力的步行姿态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研究步行规律的检查方法,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 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康 复评估和治疗
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成为 评估患者步行能力、步行状态及步行预后的重要手段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
平衡指人体处在一种稳定状态以及受到外力作用使原有状态被破坏 时,能自动地进行身体调整并重新获得新的稳定姿势的能力。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包括按照一定的 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平衡与协调之间有密切关系
平衡功能
一般检查:采集病史、视诊检查、触诊检查、反射检查、被 动运动检查
痉挛的评定:被动活动范围检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 量表、Penn分级法、Clonus分级法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 0 1
1+
2
3 4
评定标准
无肌张力增加
肌张力略微增加:被动活动肢体到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 然卡住和释放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肢体时,在ROM前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 住”,后50%范围内有轻微阻力 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活动肢体在大部分ROM内都有阻力,但仍可以活 动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康复训练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1、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2、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3、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从睁眼到闭眼 6、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适应证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二)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

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 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 耐力低下
(二)平衡反应的检查 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它整合前庭、视 觉及触觉刺激输入,是大脑皮质、基底节与小脑相 互作用的结果。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身体重 心的变化而变化,即具有适应性,是可诱发出平衡 反应的条件。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表现出平 衡反应障碍。 (三)平衡的感觉整合检查 因感觉损伤而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可根据感觉组 织检查鉴别感觉损伤的种类。感觉组织检查通过改 变躯体感觉和视觉输入的准确性,能够系统地逐一 筛查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觉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有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虽然没有外周感 觉(躯体感觉、视觉、周围性前庭觉)异常,但仍 表现出平衡和协调运动障碍。它提示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可能使来自不同感觉输入的信息整合受到影响。
二、逐步提高难度的训练方法
(一)扩大稳定极限 (二)干扰视觉输入 (三)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四)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五)实施干扰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者转身
8 站立位双上肢前伸
( )4 可从左右向后看,重心转移好
指令;将上肢抬高90度,将手指伸直并最大 ( )3 可从一边看,从另一边看重心转移少
可能前伸。上肢上举90度后,将尺子放在手 ( )2 仅能从侧方转身但能保持平衡
指末梢。记录经最大努力前倾时手指前伸的 ( )1 转身时需要监护
距离。如果可能的话,让受检者双上肢同时 ( )0 需要帮助来预防失去平衡或跌倒
4.其它人群 如老年人、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禁忌症
1、下肢骨折未愈合
2、不能负重站立者
3、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4、高热、急性炎症 7 5、不能主动合作者
ppt课件
第二节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平衡评定分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两个方面。主观评定以观察法和 量表测试法为主,客观评定需借助设备如平衡测试仪等进行评定。 1.观察法: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躯体感觉 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前庭系统 包括三个半规管。
中枢整合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
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整合加工,形成运动方案
运动控制
4
踝调节机制 较大支撑面,较小干扰 髋调节机制 较小支撑面,较大干扰 跨步调节pp机t课制件 过大干扰,重心超出Los
平衡种类 1.静态平衡(一级平衡) 2.自我动态平衡(二级平衡) 3.他人动态平衡(三级平衡)
6
ppt课件
适应症
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患都有必要评定平衡功能。
主要为: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 性硬化、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最新平衡功能的评定与治疗PPT课件

最新平衡功能的评定与治疗PPT课件
2 诱发下肢关节协同动作检查
正常人在身体重心受到前、后方向的干扰时会采用踝关节协 同动作、髋关节协同动作以及跨步协同动作来干扰并维持 平衡。检查时看是否有以下情况:①存在或消失;②存在 但受限;③存在但不能在特定的状况下出现;④异常;⑤ 消失。
3 结果分析
半定量评定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常用于运动神经 元性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 后7~8个月;膝手位,出生后9~12个月。
2姿势固定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位,出生后9~ 12个月;跪位,出生后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 21个月。
3迈步反应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个月
运动系统检查
1 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检查
判定是否对姿势控制有影响。肌力检查应当在功能状态下下 检查,如股四头肌在半蹲姿势或其他有关功能活动时检查。
协同运动模式
协同运动: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 作性动作称为协同运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 组合
、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 式达到保护站立平衡的目的。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力或自 持面的变化以维持平衡,包括踝关节动作、 模式髋关节动作和跨步动作模式。
评定方法
定量评定
定量评定是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 能的各种参数进行量化。
其目的在于准确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 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如:力学平板、人体活动分析系统、平衡姿 势图
平衡功能训练
训练原则 训练顺序 训练方法 适应证和禁忌证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支撑面由大变小; 身体重心由底到高; 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 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和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的训

平衡功能训练PPT课件

平衡功能训练PPT课件

3

41-56分
可独立步行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4
<40分
提示有跌到的危险
10
-
康复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 存在影响 行走或其 他功能性 活动的平 衡障碍
寻找和 确定平 衡障碍 的发生 原因
指导制定 康复治疗 计划
检测平衡 功能障碍 的治疗和 康复的疗 效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1
-
三、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
training of equilibrium function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
-
了解
熟悉
掌握
基本概念 平衡的分类
评定的目的
定性与定量 评定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
Berg平衡量 表应用 常用平衡能 力训练方法
-
一、平衡的概述
summarize of equilibrium function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3
-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
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 顿第一定律)。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4
-
平衡分类 自动平衡
他动平衡
静态平衡
Static equilibrium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assessment of equilibrium function
平衡测试仪
Balance Master
量表法 观察法
Berg平衡量表 Tinnetti量表 坐、站、行走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平衡的评定与训练 ppt课件

平衡的评定与训练 ppt课件

平衡训练注意事项
•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有平衡功能障碍者 •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
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不宜训练 •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
生跌倒 •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能评
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 (5)平衡功能训练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
• (2)二级平衡训练:可让患者稍远离墙面,治疗师位于患者正面,双 手放于患者骨盆两侧,左右轻推,帮助患者将重心分别转移至两侧足, 过程应慢,外力要小,可先做小范围的重心转移,逐渐增大推力,加大 身体摆动幅度。但应注意向一侧推时治疗师另一只手在反方向随时准备 给予保护,以免跌倒。
• (3)三级平衡训练:患者身体重心转移至一侧后,可稍上抬一侧腋杖, 逐渐增高,随稳定性加强后,训练难度可进一步加大,如双侧肩部靠墙, 上抬两侧腋杖,或利用双拐支撑,挺直躯干,用力全身上提,然后屈曲 肘部,使身体下降。随后可慢慢增加与墙面之间的距离,实现撑拐独立
• 训练球上的训练:可使患者在训练球上做双下肢及一侧下肢的负 重训练,开始时患侧肢体不要过多负重,逐渐将重心向前移动, 对从坐位到站起具有重要意义。也可增加难度做训练球上的单腿 负重训练、双腿交叉坐位训练。
• 抛接球训练:患者端坐位,治疗师位于身前,和患者做抛接球练 习,可逐渐增加抛球距离或向患者左右侧抛球增加难度
• (2)软而小的支撑面上训练:随着平衡功能的改善,可以由硬的 支撑面改为小软的支撑面,例如站在气垫上或软的床垫上等等, 也可以缩小支撑面,并足站立,或单足站立。然后治疗师向各个 方向推动患者,使其失衡后再恢复平衡。
• (3)活动的支撑面上训练:可以提供活动的支撑面给患者站立, 如平衡板,进一步增加训练的难度。然后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 患者。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PPT课件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PPT课件

.
10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11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12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13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14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15
.
3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4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5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轻快的步行练习 • 双腿交替的上下楼梯练习 • 除了蛙泳以外的水中运动
.
6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平衡训练 • 单腿站立练习 • 迷你蹦床练习 • 平衡板练习
.7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8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9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闭链运动 • 闭链运动由双腿开始,逐步过渡到患侧的
单腿练习 • 运动中要注意膝关节和骨盆、髋、足的相
对关系,保证正确的动作
.
1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2
第三阶段的应用手段
• 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 • 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必须要抗阻,负荷逐
渐增加,逐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 • 股四头肌的开链练习 • 股四头肌的牵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功能的评定及平衡训练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康复治疗科 王建文
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体位,完成各 项日常生活活动,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 行走以及跑、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
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专业 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平衡功能评定也就 成为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平衡
平衡(balance)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 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人体中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 ,COG)
(二)支持面
支持面(support surface)指人在各种 体位下(站、立、坐、卧,行走)所依靠的 表面,即接触面。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两 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面积。
(三)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limit of stability,LOS)指 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斜的最大角度,是 判断平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平衡功能的分类
1、静态平衡(static balance)是指身体不 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 立、单腿站立、倒立、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
(二)预期姿势调整能力的评定 通过仔细观察具有潜在破坏平衡的运动来分析预期或准
备性姿势调整。
三、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 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作出的保护性反应。
平衡反应状况可以通过活动的支持面或随意运动或破 坏被检查者的体位而获得。
平衡反应检查内容如下: (一)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位、仰卧位 (二)膝手位反应 (三)坐位平衡反应 (四)跪位平衡反应 (五)迈步反应
(三)前庭系统
头部的运动刺激前庭系统中的两类感受 器:半规管(上、后、外三个半规管)内的 壶腹嵴为运动位置感受器,感受头部在三维 空间中的旋转运动的角加(减)速度变化所 引起的刺激。前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 斑感受头在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头的直线加 (减)速度运动刺激。
(四)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多个肌群在一起工作所产生的合作性动作 被称为协同动作。协同动作中肌肉运动以固定 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模式进行。
2、动态平衡(dynamic balance)是指运动 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
3、反应性平衡(reactive balance) 当身 体受到外力干扰而使平衡受到威胁时,人体作 出保护性调整反应以维持或建立新的平衡。
三、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包括来自 本身或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有赖 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 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感 觉系统包括躯体感觉、视类及干扰强度。 1、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硬且宽; 2、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于足底长
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作的其他体位如足 跟接足尖(双脚一前一后)站立位。
检查结果:(1)、存在并且正常;(2)、存在但受限; (3)、存在但不能在特定的状况中出现;(4)、异常; (5)、消失。
一、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 2、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
4、肌力减弱、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肌 耐力低下
二、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
(一)运动对策的评定 重心受到干扰时将诱发出何种姿势协同模式取决于站立
第二节 定量评定
定量评定是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 关平衡功能的各种参数进行量化。其目 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的程度以及 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第三节 定性评定
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需 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关节肌肉 功能异常、反应延迟、肌群应答错误、各 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确、感觉运动整合不 恰当或其他原因等均可导致平衡障碍。
(一)躯体感觉系统
躯体感觉系统通过位于皮肤内的触、压 觉感受器和肌梭、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 感觉身体的位置和运动,以及身体各部位 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平衡的躯体感觉输入 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输入和本体感 觉输入。
(二)视觉系统
通过视觉输入,能够看见某一物体在特 定环境中的位置,判断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 离,同时也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视觉感受器主要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的物体 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环境的定位的信 息。
(六)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COG 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 根据三种感觉输入必须迅速判断哪些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感觉所提供 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选择出那些提 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 感觉输入。这个选择与综合正确感觉信息 的过程被称为感觉组织。
四、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影响行走或其它功能性
活动的平衡障碍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跌倒风险的预测
五、适应证和禁忌症 (一)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二)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
四、平衡的感觉组织检查
(一)感觉检查
进行感觉检查前,应首先检查本体感觉 和皮肤触、压觉。足底和踝关节为重点检查 部位。
跨步动作模式是通过向作用力方向快速 跨步来重新建立重心的支撑点,即为身体重 新确定站立支持面。
(五)姿势控制中的预备性活动
在许多不稳定的随意运动开始之前, 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已经预先出现肌肉的 收缩活动和体重的转移。这一现象被称 之为预备性姿势调整。预备性调整姿势 调整在快速协调运动中保持平衡是非常 重要的。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 的组合、固定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 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站立平衡的目的。
姿势协同动作三种对策:踝关节动作模式、 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及跨步动作模式。
踝关节协同动作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 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
髋关节动作模式是通过髋关节屈伸来调 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