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2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2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押新课标全国卷第2题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 (2020·新课标全国卷III)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B.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C. 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D. 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含有CCI反密码子的tRNA转运甘氨酸,而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

【详解】A、由图示分析可知,I与U、C、A均能配对,因此含I的反密码子可以识别多种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正确;C、由图示可知,tRNA分子由单链RNA经过折叠后形成三叶草的叶形,C错误;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m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从图示三种密码子均编码甘氨酸也可以看出,D正确。

故选C。

2. (2019·新课标全国卷I)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

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以氨基酸为原料,产物是多肽链,场所是核糖体。

【详解】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想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不是同位素标记的tRNA,①错误、③正确;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核酸的干扰,④、⑤正确;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催化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故②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基础达标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的 DNA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彻底分离D.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 标记噬菌体答案 B解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A 项错误;艾弗里的实验所提纯的DNA 中仍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间接地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而不是彻底分离,C 项错误;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5S 标记噬菌体,D 项错误。

四川雅安检测)将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该小鼠体内 S 型、 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是图 1,小鼠的免疫调节导致 R 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B.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最初来自 R 型细菌的转化C.最可能是图 1,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D.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为共生关系答案 B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以及 S 型细菌通过分裂繁殖,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而 R型细菌被注射到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份会被免疫系统泯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会增加。

. (2022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做出预测,见下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3B.1、4C.2、3D.2、4答案 B解析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组成成份为甲的 DNA 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份为乙的 DNA 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吗? 实验验证:用高温让蛋白质失去活性,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所用的生物技术:
1、同位素标记法:S35标记蛋白质,P32标记DNA。 2、差速离心法:
较轻的是:T2 噬菌体颗粒(实际上的蛋白质外壳); 较重的是:被感染的细菌(是刚组装好的,还没有释放的细菌)。 注意:在被感染的细菌未裂解释放之前离心!
看是否还能作为遗传物质。 得出的结论: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 实验验证: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
分别看它们能否转化。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赫尔希的实验思路: 发证:最好能找一种生物,DNA和蛋白质自然 分开,这样可单独观察二者的作用。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相同之处是
A.实验生物材料都属于分解者
B.设计思路都是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C.都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D.都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
B
【解析】
试题分析: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都营寄生生活,都属于消费者,A 项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S型菌中的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以证明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就可以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因此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分离DNA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B项正确;只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C项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得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三章 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对应学生用书P421.T 2噬菌体的结构与代谢 (1)结构:(2)代谢与增殖[判断]:①T 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②T 2噬菌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成分。

(√) ③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 2.实验过程1.染色体由DNA 、蛋白质(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其中DNA 和组蛋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2.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前者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后者只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3.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证明DNA 或R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共同设计思路是:分离出可能是遗传物质的DNA(或RNA 和蛋白质),分别直接地、独立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5.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即DNA 或RNA 。

凡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

6.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实验结果及结论提示:由于T2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物质组成,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而蛋白质除含有C、H、O、N,有的还含有P和S等元素。

科学家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准备中,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含35S和32P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T2噬菌体?提示: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只有在细菌体内才能进行增殖,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而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能否用14C、3H、18O、15N元素来标记噬菌体?能否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

提示:都不能,因为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N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用放射性的14C、3H、18O、15N元素标记。

2022年高三生物总复习查漏补缺必做:必修二遗传题经典判断题(易错易混题)

2022年高三生物总复习查漏补缺必做:必修二遗传题经典判断题(易错易混题)

必修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生物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 )2.在遗传学的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 )3.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 )4.融合遗传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的现象。

( )5.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6.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基因控制相对性状。

( )7.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交的方法对遗传现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然后通过自交方法进行了证明。

( )8.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 )9.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 )(Dd)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相等。

( )10.分离定律中F111.形成过程中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是雌雄配子中遗传因子随机结合的基础。

( )12.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并非都是杂合子。

( )13.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为3∶1,则双亲均为杂合子。

( )14.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型为1∶1,则双亲均为纯合子。

( )1》》》经典判断题15.一对黑毛豚鼠,生了5只小豚鼠,其中3只是白色的,2只是黑色的,据此可判断,豚鼠毛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 )16.真核生物中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17.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都是自由组合的。

( )18.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19.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均为紫花,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花与白花的分离比是9:7。

据此推测,两个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一定都是白花的。

( )20.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别由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引起。

高考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高考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考点10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考向一 DNA 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思路:T 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一个DNA 分子。

基于病毒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用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1)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DNA 。

(2)合成噬菌体DNA 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3)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 进入细菌细胞,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2.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用35S 标记蛋白质,用32P 标记DNA 。

(1)实验过程(2)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即DNA 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含32P 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含35S 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提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 、H 、O 、N 这些DNA 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

(2)35S (标记蛋白质)和32P (标记DNA )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3)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1.某研究人员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 ③用18O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D .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果,解答此题需要明确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 或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DNA的细菌分开,因此上清液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含子代噬菌体的细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A.l:2:3:4
B.3:4:l:2
C.4:3:2:1
D.1:3:2:4
4、在DNA的一个单链中, 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连
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 B )
A、0.4和0.6
B、2.5和1
C、0.4和0.4
D、0.6和1
DNA分子的特性:
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每个DNA分子有其特定的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 不是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和复制
坐落在北京 中关村高科 技园区的 DNA雕塑, 以它简洁而 独特的双螺 旋造型吸引 着过往行人。 你知道为什 么将它作为 高科技的标 志吗?
一、回眸历史:解开DNA结构之谜
看书阅读:明确DNA分子的结构 是谁提出的。
1、DNA的结构
DNA的结构在1953年由沃森和克里克确定
P
脱氧核苷酸链:
A
P
G 主干:
磷酸、五碳糖交
P
C 互排列构成,稳定不变
侧支:
P
T
与五碳糖相连的碱基
P 脱氧
核糖
A
P 脱氧
核糖
G
P 脱氧
核糖
C
P 脱氧
核糖
T
脱氧
T 核糖 P 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C
脱氧 核糖
P
G
脱氧 核糖
A P
T
脱氧
A 核糖
GC
P
氢键
A
T
G
C
C
G
T
A
A
T
G
C
T
A
C
G
A
T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看是否还能作为遗传物质。 得出的结论: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 实验验证: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
分别看它们能否转化。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思,1928)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吗? 实验验证:用高温让蛋白质失去活性,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赫尔希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艾弗里的分离出的DNA 纯度不高,可信度低。 实验验证:最好能找一种生物,DNA和蛋白质自然 分开,这样可单独观察二者的作用。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所用的生物技术:
1、同位素标记法:S35标记蛋白质,P32标记DNA。 2、差速离心法:
较轻的是:T2 噬菌体颗粒(实际上的蛋白质外壳); 较重的是:被感染的细菌(是刚组装好的,还没有释放的细菌)。 注意:在被感染的细菌未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释放之前离心!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总结例题

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总结例题

(每日一练)2022届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答案:B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A正确;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错误;C、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C正确;D、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D正确。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注意,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能利用宿主细胞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B.两个实验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离心操作前的保温时间不宜过长D.两个实验的关键都是通过物质分离提纯技术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去作用答案:C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精讲)-备战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通用版)

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精讲)-备战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通用版)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篇:回归教材【基础回扣】1.遗传物质的特点:遗传物质必须稳定,要能储存________,可以准确地________,传递给下一代等。

2.S型细菌的________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噬菌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在侵染细菌时只有________注入细菌内。

3.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________。

4.艾弗里和赫尔希等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共同的思路:________。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________标记而不用14C和3H同位素标记的原因:________。

6.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先用含相应同位素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再用得到的________培养________,就能得到含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7.选用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研究遗传物质的优点:________。

8.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两条长链按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________和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_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_原则。

9.8.DNA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

两种生物的DNA分子杂交________,说明这两种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10.DNA分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稳定性等特点。

11.DNA分子复制的时期是________。

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和________复制。

12.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

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________。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1 2.1620. 12.16W ednesday, December 16, 2020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10:1 6:4610: 16:4610 :1612/ 16/2020 10:16:46 AM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12.1 610:16: 4610:1 6Dec-20 16-Dec-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6日 星期三 10时16 分46秒 10:16:4 616 December 2020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0时16 分46秒 上午10 时16分 10:16:4 620.12. 16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12/16/
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吗? 实验验证:用高温让蛋白质失去活性,
看是否还能作为遗传物质。 得出的结论: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艾弗里,1944)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 发现问题:转化因子是什么? 实验验证: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赫尔希,195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所用的生物技术:
1、同位素标记法:S35标记蛋白质,P32标记DNA。 2、差速离心法:
较轻的是:T2 噬菌体颗粒(实际上的蛋白质外壳); 较重的是:被感染的细菌(是刚组装好的,还没有释放的细菌)。 注意:在被感染的细菌未裂解释放之前离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2020•苏州四市五区调研] 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 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某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 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 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 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 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解析]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是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存在“转化因子”。
(3)在艾弗里的实验中,DNA酶将S型细菌的DNA水解,因此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
化。
(√ )
(4)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解析]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 R型菌与S型菌控制有无荚膜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 × )
A.⑥①②④③⑤ 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⑥①④③⑤ D.②⑥⑤③①④
[解析]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 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 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 序为②⑥①④③⑤。
2.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解析] 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 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 素,若用15N代替35S标记噬菌体的蛋
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白质,则其DNA也会被标记,A错误;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5S标记蛋白质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在大肠杆菌中合成的 的DNA在大肠杆菌体内编码的,B

2021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专题3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Word版含解析

2021高考生物统考版二轮复习学案:第1部分 专题3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错误!■易错辨析················································································生物的遗传物质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提示: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只证明了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分别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得到被标记的噬菌体.(×)提示:噬菌体必须寄生在细菌内才能繁殖,在培养基上无法生存,得不到被标记的噬菌体。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通过搅拌、离心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开。

(×)提示:在该实验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开.4.在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0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必修2)(Word学生考试版

2021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0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必修2)(Word学生考试版

专题0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2①过程及结果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①过程与结果②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①噬菌体的结构②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活细胞寄生。

(3)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②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3.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1)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烟草花叶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一连)4、“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5、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1)探究思路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破坏其一,看其二。

(2)探究方法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目的: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

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一、选择题1.将下列混合物加入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只出现表面光滑的一种菌落的是()A.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B.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C.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与R型活细菌D.DNA酶处理的R型菌DNA与S型活细菌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使用35S,32P对同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进行标记B.可利用15N代替32P来标记DNA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D.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3.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上清液放射性都会升高D.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4.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噬菌体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噬菌体分裂前的间期B.b中提取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含35SC.如果搅拌不充分,则离心后b的放射性会增强D.仅由图中实验即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5.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促进R型活细菌转化的因子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D.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可将R型活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活细菌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大致步骤如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并标记噬菌体C.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表明噬菌体的DNA已注入大肠杆菌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仅小部分具有放射性7.“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和N分别指的是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血细胞凝集素和神经氨酸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表面的两类蛋白质是在病毒体内合成的B.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比T2噬菌体强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就可以培养D.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8.在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情况,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2011-06-01 07:35:26| 分类:心修2《遗传与进|举报|字号订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S型肺炎双球菌为什么有毒性,而R型肺炎双球菌没有毒性?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的差别在于,S型肺炎双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而R型肺炎双球菌外没有。

细菌的荚膜包围在细菌细胞壁外,主要是多糖和多肽,有以下作用:①防止细菌变干;②吸附离子;③防止被吞噬细胞轻易吞噬消灭;④防止噬菌体侵染。

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进入小鼠体内,受荚膜的保护,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不容易被消灭,从而迅速繁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即是有毒性。

而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即是无毒性。

2.仅S型肺炎双球菌DNA注射入小鼠,会不会使小鼠死亡?细菌自身繁殖需完整的细胞结构,如果仅将S型肺炎双球菌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再形成细菌,不能繁殖,不会使小鼠死亡。

3.对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处理后注射给小鼠为什么不死亡?对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处理后为什么仍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加热破坏了荚膜、细胞膜等结构,S型细菌死亡,注射入小鼠,不会使小鼠死亡。

但加热不足以完全破坏S型细菌DNA,加热使S型细菌DNA断裂成多个片段、同时也会使氢键断开——但冷却后可恢复双螺旋结构,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仍有活性。

加热处理后的S型细菌经冷却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能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4.用什么条件可以彻底破坏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如果用DNA酶、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型活细菌的DNA,就不能使R型DNA发生转化。

5.一个S型肺炎双球菌与一个R型肺炎双球菌混和就会发生转化?转化是游离DNA片段的转移和重组,当R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含有荚膜形成的基因的DNA片段结合,形成杂合的DNA后,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R型菌体内得到表达,从而控制了荚膜的合成和出现,导致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4.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 4.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图3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④___。 如果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标记元 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①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 材料,其原因之一是_噬__菌__体__只__由__蛋__白__ _质__外__壳__和__D_N__A_组__成__。
12345
答案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其 目的是_让__噬__菌__体__的__蛋__白__质__外__壳__与__细__菌__ _分__离__。 (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不__能__(能或不 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 _蛋__白__质__外__壳__没__有__进__入__细__菌__体__内__。
课堂导入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亲属之间在某些方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 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遗传。其实,早在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中就记 载着“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是生物的遗传特性,才使生物界的物种能 够保持相对稳定。那么生物之间的这种相似性是由什么物质控制,并在 亲子代之间连续传递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
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 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1)从免疫学角度解释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所杀灭。 (2)S型活细菌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3)S型细菌是有毒性的,据此推测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有毒的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的免疫力降低,R型细 菌、S型细菌数量都增加。
答案
课堂小结 体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作业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提升A卷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作业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提升A卷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同步作业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能力提升A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S型菌都由R型菌转化而来B.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R型菌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带有35SD.用B型TMV(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A型TMV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会得到2种子代病毒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部分DNA片段进入R型菌内并整合到R型菌的DNA分子上,使这种R型菌转化为能合成荚膜多糖的S型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发生改变B.整合到R型菌内DNA分子片段能直接表达合成荚膜多糖C.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D.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与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叶片实验两者实验设计思路一致3.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①S型细菌的DNA 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细菌的DNA DNA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5.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实验设计思路比较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SDNA R型 糖类 + 型 相互对照 ○1DNA 是遗传物质 细 蛋白质脂质 细 ○2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菌 DNA 分解物 菌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自身对照(3)试验结论(或目的)比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二、有关碱基数量计算的归类与应用1.DNA分子自我复制的碱基配对A-T,G-C,T-A,C-G。

(2)“转录”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C-G,T-A。

(3)“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U-A,C-G。

(4) “逆转录”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T,U-A,G-C,C-G。

2.DNA分子、DNA某条链及转录生成的mRNA中碱基比例关系3.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1)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数为a(2n-1);(2)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4.碱基比例的运用由核酸所含碱基种类及比例可以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

(1)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

(2) 若有T 无U ,且A=T,G=C ,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 。

(3) 若有T 无U ,且A ≠T,G ≠C ,则该核酸一般为单链DNA 。

三、与中心法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 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DNARNA蛋白质(性状)(1)在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 (基因)mRNA蛋白质(2) 成)为DNA mRNA 蛋白质(含胰岛素基因)(3) 含逆转录酶的RNA 为逆转录RNADNAmRNA 蛋白质(4)DNA 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 (基因) mRNA 蛋白质(5)RNA 递方向为RNA 蛋白质2.中心法则体现了DNA 的两大基本功能(1)图中○1体现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它是通过DNA 复制完成的,发生于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3.中心法则中几个生理过程能准确进行的原因 (1)前者为后者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模板。

(2)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决定了后者是以前者提供的模板为依据形成的。

准确的模板和严格有序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保证了遗传信息的正常传递和表达,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一、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碱基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问题:Aa×Aa;Bb×bb。

2.题型(1)配子类型的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Aa Bb Cc2 ×2 × 2 =8种如AaBbCc与AaBbCC杂交过程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1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 8种配子,AaBbCC 4种配子②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

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 与AaBbCC配子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

(2)基因型类型的问题如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其后代的基因型数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 后代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 后代有2种基因型(1BB:1Bb);Cc×Cc 后代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

因而AaBbCc×AaBBCc,后代中由3×2×3=18种基因型。

(3)表现型类型的问题如AaBbCc×AabbCc, 其杂交后代可能的表现型数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 后代有2种表现型;Bb×bb 后代有2种表现型;Cc×Cc 后代有2种表现型。

所以AaBbCc×AabbCc,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

二、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的关系1.伴性遗传也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此也符合分离定律。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1)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2)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于杂合子(X b Y或Z d W)内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得到表现。

(3)Y或W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

(4)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在写基因型、表现型和统计后代的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如X b Y或X B X b。

3.在分析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

整体上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三、正反交结果不相同的几种情况分析1.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正交和反交中母本的性状不同,因而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同。

2.植物果皮种皮颜色等性状遗传:以果皮颜色遗传为例,红色(A)对黄色(a)为显性。

正交反交P:(♀)AA×aa(♂) P:(♀) aa×AA (♂)亲代母本所结果实亲代母本所结果实(含F1的种子)(含F1的种子)果皮红色F1的胚F1的乳胚果皮黄色F1的胚F1的乳胚(AA)(Aa) (AAa)(aa) (Aa) (Aaa)○×○×F1 所结果实(含F2的种子)F1 所结果实(含F2的种子)果皮红色F2的胚果皮红色F2的胚(Aa)(1/4AA、2/4 Aa、1/4aa) (Aa)(1/4AA、2/4 Aa、1/4aa)○×○×○×○×○×○×F2所结果实F2所结果实果皮果皮1/4AA 2/4Aa 1/4aa 1/4AA 2/4Aa 1/4aa3红:1黄3红:1黄从以上分析看出,番茄的果皮颜色遗传中正反交结果不同,子代均表现出母本的性状,但这种遗传方式本质上仍属于细胞核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只是子代的性状分离比延迟表现而已。

另外,正反交结果中胚乳的基因型也不相同。

3.伴性遗传中的某些性状遗传(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正常母亲色盲父亲色盲母亲正常父亲X B X B ×X b Y X b X b ×X B YX B X b X B Y X B X b X b Y女儿正常儿子正常女儿正常儿子色盲(携带者)(携带者)四、人类遗传病判断及概率计算1.人类遗传图谱分析及遗传方式的判断在遗传方式未知的情况下,无论是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还是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都要在全面分析图谱信息的基础上,找准特殊个体或几个特殊个体间的关系,以以下几个方面为突破口进行分析:(1)首先确定图谱中的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1若双亲正常,其子代中有患者,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

○2若患病的双亲有正常后代,此单基因遗传病一定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1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病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以下特殊情况:a.父亲正常,女儿患病,或儿子正常,母亲患病,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或b.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有病,则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如为伴X体隐性遗传病。

○2在确定是显性遗传病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以下特殊情况:a.父亲患病,女儿正常,或儿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或b.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有病,则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如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为患者,否则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有关概率(可能性)计算(1)原理○1乘法定律:当两个互不影响的独立事件同时或相继出现时其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2加法定律:当一个事件出现时,另一个事件就被排除,这样的两个事件为互斥事件,这种互斥事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之和。

(2)计算方法例如:有甲、乙两种遗传病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据亲代的基因型已判断出后代患甲病的可能性为m,患乙病的可能性为n,则后代的表现型的种类和可能性为:甲病患m ○3乙病患n○1○2不患(1-m)不患(1-n)○4○1只患甲病的概率m·(1-n);○2只患乙病的概率n·(1-m);○3甲、乙两病同患的概率是m·n;○4甲、乙两病均不患的概率是(1-m)·(1-n)。

一、基因突变与性状的遗传变异 1.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的关系(1)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其性状未必改变,原因如下:○1若发生突变后,引起mRNA 上密码子改变,但改变了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仍对应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也不改变。

○2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 中的一个A a ,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的改变,这种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能否把突变基因传给后代要看这种突变性状是否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若有,则为有利突变,可通过繁殖传给后代,否则为有害突变,被淘汰掉。

2.基因突变对后代的影响(1)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这种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给后代,但不会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种突变有可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二、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三、染色体组及其数目的确认1. 染色体组概念及确认条件(1)概念:细胞中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者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上。

(2)确认条件○1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

○2一个染色体组含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3一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不能重复,不能缺少。

2.染色体组数目的确认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

○1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细胞内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

(2)根据基因型来判断。

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推算。

染色体组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例如,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为4种形态,则染色体组的数目为2个。

3.染色体组的数目与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关系(1)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