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与期末考试说明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
1由于水平有限,整理时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辨析题1.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答:(1)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人类出现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稳态,人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又可能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引起涨落和放大涨落的力量,在人工自然颇为弱小的时候,已有的生态系统能够较快的平息有人的活动造成的涨落和扰动,保持原来的自然平衡,但是在人工自然相当强大的时候,人的活动会急剧改变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向和密度,而系统则无力平息这种扰动,并恢复到原来的稳态,导致生态失调,乃至系统的瓦解。
(3)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 科学事实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答:此观点错误。
所谓“科学的中立性”是指科学作为一种纯学术活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因而不受科学之外的某种价值选择的干扰。
但现实生活中,完全摆脱价值干扰的“为科学而科学”,实际是不存在的。
在当前,对科学中立性的挑战主要来自政治。
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都是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如雷达、原子弹等。
想在科学动机和政治结果之间找到一个明显的边界标志是很困难的。
3. 幻想和猜想(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幻想和猜测都属于想象的范畴.想象具有创造性,概括性和幻想性的特点,想象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功能.首先,它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思维途径. 其次,想象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是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第三,人类的科学想象还可以转化为激发人们投身科学,献身科学的强大动力。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内容体系?自然辩证法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哲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有哪些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和局限性。
(1)重大贡献:它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具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在对自然界细节的认识上高于古代,是巨大的进步。
(2)局限性:①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把一起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力。
②形而上学性:与当时自然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还原分析方法)有密切关系。
③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4.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发生的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天体演化的“星云说”1755年,德国科学家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体系论》,提出了类似的更趋于完整的星云说,后人称之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自然辩证法复习材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一、名词《绪论》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开创和奠基的,以恩格斯的代表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
2、自然观人们关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3、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描绘自然界的发展图景,黑格尔自然哲学集其大成。
4、 STS研究STS研究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STS主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的同步发展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已经到来的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严峻态势。
STS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对自己生存条件进行深刻反思。
由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其宗旨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克服科技的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造福于人类。
《自然观》5、自然是与人无关的物质存在,自然物的集合。
6、人工自然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工自然包括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生态环境和人工自然物。
7、拯救现象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
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
8、泛神论泛神论认为不能把上帝和大自然区分开来,它反对上帝或神超越自然界之上而存在,它认为自然不是别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神圣存在物,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由于这种把神的观念泛化,故称其为泛神论。
9、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10、系统的涨落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伏就是涨落。
系统的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是系统同一发展演化过程的差异;是系统的一种不平衡性。
总复习自然辩证法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总复习提纲一、知识题复习提要1、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异同含义:“科学”是运用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
“技术”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
“工程”是用科学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某种范围的应用单元。
区别在于:科学是系统理论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直接指导和服务生产的一种知识;而工程则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
2、科学解释的模型和要求条件一个用于表述科学说明的术语,意为一个事件通过从一个一般规律和某些初始条件中演绎出而被说明。
说明就是把事件纳入一个一般规律,或者说用一般规律来“覆盖”它。
这称为说明的演绎-规律模型。
这个模型也可应用于覆盖律自身,即这一定律可由从更高阶的覆盖律或规律本身中演绎出而得以说明。
这种说明理论是由亨佩尔所详尽阐释的。
在一种拓展的意义上,覆盖律模型能利用统计规律,通过表明一个事件是高度或然的以说明它。
这一通常是归纳的说明模型被称为归纳一概率模型。
“覆盖律模型”一词由德莱在他的《历史中的规律与解释》一书中首先用于指第一种模型。
亨佩尔把它的使用拓展到第二种模型。
围绕着每一种模型都展开了许多争论。
对于演绎-规律模型,有些批评者认为,在某些情形中,提供说明无须规律,而至少有些满足这一模型的表述又缺乏说明力。
根据某种解释,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这种模型的形式化方法没有注意到说明中的情境因素。
对于第二种,争论关涉统计模型的本性和一个纯统计规律能否用于说明。
覆盖律模型也称作“说明的归类模型”。
D-N模型:又称为演绎---规律模型,或覆盖律模型。
此模型对演绎律则的说明如下:1、说明必须是一个有效地演绎论证;2、说明句必须至少包含演绎中实际需要的一个普遍定律;3、说明句必须是经验上可检验的;4、说明句中的句子必须是真的。
满足这样些条件的一种说明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预测被说明句或者类似诸事件的出现,如果人们能够自导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成立的话。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纲要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辩证法?答:1、研究内容: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体系和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2、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互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4、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对中国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及其他学科关系三、自然界存在论(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开放性——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2、动态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道衰退、消亡的过程3、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出于系统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4、层次性——(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相对的稳定性(2)自然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对样的可能性(3)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4)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即系统诸要素在空间上的联系与组合秩序),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即系统随着时间的延伸而呈现的流动性、变动性秩序)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图景。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1.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自然辩证法》?(写作背景)1872年底,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在莱比锡出版《人及其过去、现在和将来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恩格斯当时正处于“脱毛”阶段;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批科学家被卷入庸俗唯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浊流之中。
3.《自然辩证法》概况。
由181个部分组成,在两个阶段内完成:第一时期(1873-1876)从开始写作这一著作到写《反杜林论》而终止;第二时期(1878-1883)从再度写作到马克思逝世为止,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4.科学的内在旨趣是认知旨趣和好奇取向的综合,简称为“好奇认知旨趣”。
科学的首要旨趣是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
科学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的特性:解释性和预见性,精确性,可检验性,可错性或可变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精神的内涵可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方面。
5.技术的基本旨趣是控制自然过程和创造设计人工过程。
3次技术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6.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
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
工程活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
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7.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区别: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区别:科学-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解决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解决变革自然“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工程-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并以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概念题(7选3)1、自然辩证法p18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
它的学科属性属于但又不局限于哲学。
2、机械自然观p8机械唯物主义认为,1,宇宙就是一台宇宙机器。
将“动物是机器”的思想引入人类,整个宇宙,包括动物和人类,就构成一台完整的机器。
2,只要弄清楚自然界一切存在物的力学规律,就可以理解整个世界了(用力去解释一切)。
3,对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只能用静止的、孤立的、不变的观点去把握。
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被延伸成了认识自然界具体事物的方法论。
3、还原论p16一切植物和动物的运动都能够被解析为简单的机械运动来认识。
用力学的观点说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
4、自然(自然界)p23自然,也叫自然界或物质世界.人的意识之外的所有存在物,包括产生思维的人脑,都属于自然界。
自然实体p24自然首先表现为一些物质的存在。
这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自然,称之为自然实体。
5、简单性(简单性系统)p34第一,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要少,而且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简单且固定;或者,虽然系统的要素比较庞杂,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较单一。
第二,系统功能表现比较单一。
6、生态系统p41生态系统是生命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集群与其相关的非生命物质环境要素(土壤、空气、水、矿藏)构成的系统。
7、科学范式p76在特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原则、理论、定律、规则、方法、信念、价值观的总和。
它既是科学共同体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动纲领,又是科学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共同遵循的思维准则。
简述题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地位?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科学界、技术和工程的各种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它的学科属性属于哲学,但并不局限于哲学。
自然辨证法过去的名称表述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
(性)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学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2022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学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2022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提纲2022.05导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2.自然辩证法的传播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二、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逻辑主线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第一篇自然论一、历代自然观1.古希腊的自然观2.神创论自然观的特点3.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及其特点4.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形成二、现代自然观1.系统论自然观的特点2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3.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2.可持续发展第二篇科学与科学方法论一、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的方法1.科学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科学哲学在20世纪的发展3.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二、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1.科学问题2.科研选题3.科学事实和观察实验三、科学思维1.科学抽象2.归纳和演绎3.数学方法4.非逻辑方法四、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第三篇技术与技术方法论一、技术与工程的哲学思潮1.技术的本质2.技术本质的哲学解读3.技术的哲学思潮二、技术方法1.技术预测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2.技术预测的基本原则3.技术评估的定义4.技术评估的特点5.技术原理的定义及其要素6.技术原理构思的模式7.技术设计的定义8.现代技术设计的基本特征三、技术创新1.创新与创新主体2.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3.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4.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选择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科学的社会建制2..科学技术与社会承认二、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3.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1.科学主义2..科学背后的人文主义基础2022.05。
1自然辩证法提纲
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答: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是: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a)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c)有助于扩展知识面,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3.古代自然观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答:特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两方面。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地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不断产生和消灭地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4.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说明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错在哪里?答:机械还原论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特点是无法通过部分分析,还原成经典力学研究的。
机械决定论忽视了系统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涨落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否定偶然性,成为一种“宿命论”。
二者都属于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因为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5.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答: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2.迈尔、焦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5.康德,星云假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场论等。
自然观部分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基本范畴: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系统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相互联系,排列顺序和组织方式的总和;系统的环境:同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于环境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性和能力的总称。
政治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学科性质: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哲学的二级学科自然观部分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各种知识囊括在哲学之中(自然哲学),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笼统性, 朴素的唯物主义(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和朴素的辩证法(发展、变化的眼光)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局限性: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但实践水平有限,未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用机械还原论、机械决定论说明一切自然现象,即把自然界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加以研究,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优点是对自然的细节认识更加清晰,缺点是将自然界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缺乏整体认识,从而造成了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如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仅否认自然界的运动演化,而且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宇宙运动的动力,而求助于上帝)科学基础: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开始重视实验,牛顿的力学体系占主导、绝对时空观局限性:无法回答运动如何发生等问题,未能彻底摆脱神学束缚;认为力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片面夸大了归纳法、忽视演绎法,而且有些新问题力学解释不了,便引入许多虚假假设,阻碍了科学发展。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
历史必然性:近代科学的诞生,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
历史作用:形成了以观察实验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方法为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从而取代了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自然科学基础: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渐变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自然观部分1、自然观类别及特点自然观概念: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自然观可以分为系统自然观、演进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观的演化历程如下图:2、系统(1)概念: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要素:特指构成系统的基本组元,而不进一步追溯组元的组成。
要素分析的描述性:属性、能接受什么输入,提供什么输出,可建立什么关系。
不关心属性的实体。
(3)结构: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
包括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构。
阐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用这种相互作用揭示其数量结构和时空结构,达到对结构的完整理解。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实现;结构的本质上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方式。
(4)环境:原则上,凡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
一般指直接与系统相互作用的诸因素。
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物质、能量、信息。
环境的选择机制。
(地球的特殊环境)软控制:通过控制环境而使系统行为自发变化。
(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能。
功能不能还原为要素属性的叠加。
功能以结构为载体,是要素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
结构蕴含着功能的可能性,环境则把可能变为现实。
3、系统新质的产生、独立性、相干性和稳定性(1)新质: 系统的功能。
突现:外部条件—环境;内部根据—系统中的相干性。
基于相干性的新质突现:约束限制、协同一致和反馈。
(2)独立性: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3)相干性:每个要素的活动方式不仅与自己相关,更与其它要素相关。
其特点为交互影响(约束)、长程相干(协同)和反馈调节(强化)。
(4)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抗拒干扰,保持不变的功能,才是真正形成了新质。
物质形态的稳定性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
稳定性的效用分析:人的实践目的、构造效用函数和判定稳定性的方法。
4、层次结构的结合度(1)概念: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合力、信息量加以计量。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1、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及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系统有什么影响?4、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途径。
科技方法论部分1、怎样理解科学问题?它在科研中的作用是什么?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2、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遵循什么原则?科学仪器的引入对观察方法的发展有什么意义?3、科学实验及其作用是什么?模拟实验的特点及类型。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它与观察客观性的关系。
5、什么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6、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以及提出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7、为什么说逻辑分析和证明是实践检验假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证实与证伪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关系。
8、发明的含义,发明的判定标准和专利。
9、分析与综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类比等逻辑方法的客观基础、作用及局限性。
10、理想实验及其作用和特点。
形象思维的特征、作用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11、直觉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灵感与机遇有什么区别。
12、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
科技观部分1、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对科学分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什么?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精神?4、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有哪些?它们对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5、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社会生产是科技发展的基础?6、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其作用。
7、什么是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有哪些类型?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的辩证关系。
8、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一般过程是什么?9、为什么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有什么现实意义?10、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特点及其表现?为什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1、如何看待科技的负面效应?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乐观,悲观,马克思主义)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13、两种文化的争论有什么意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提纲
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提纲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前PPT;后课本)一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四是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发展中的重要人物: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具体不知道)P111.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创立自然辩证法2.列宁贡献:总结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科学成果,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把自然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核心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
3.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和直观性(2)思辨性和臆测性(3)自发性和不彻底性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可能大题)1.观点:(1)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2.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3.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4.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论”2.德谟克里特等人的“原子论”3.阿里斯塔克等人的“地动说”4.亚里士多德的“位移运动说”5.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3、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步骤 、科研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科研选题 •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 科研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科研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 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 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选题是否得当关系 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问题。 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问题。 • 科研选题基本原则 • 创新性原则 • 科学性原则 • 可行性原则 • 社会需求原则 • 科研选题步骤:139页相关内容 科研选题步骤:139页相关内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西亚毁林垦殖,造成严重的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西亚毁林垦殖, 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沦为不毛之地; 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沦为不毛之地; • 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肥料 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 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 足够最能赢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结果后来的热带大雨 却冲掉了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岩石…… 却冲掉了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岩石 • 对自然界规律的无视,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盲目蛮干,其结果便 对自然界规律的无视,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盲目蛮干, 是自然界反过来又以各种暴虐的方式给人类以报复。 是自然界反过来又以各种暴虐的方式给人类以报复。 • 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生 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态失衡、环境污染等正在步步将人类推向深渊的问题, 态失衡、环境污染等正在步步将人类推向深渊的问题,这在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已逐渐 走向全面失衡,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走向全面失衡,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自然辩证法》kaoshi
《自然辩证法》一、复习提纲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由论文、札记等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1篇论文,若干札记。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并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2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灵世界》,1篇札记。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
1篇论文《辩证法》,1篇札记《辩证法》。
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组成的。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
1篇论文《物质的运动形式》,1篇札记《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
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
4篇论文,5篇札记。
重点探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
1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
1.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
为什么判定“伪科学”是要用“可证伪性”来判断,而不是要用“可证实”来判断?因为科学和永恒真理是绝对对立的,已证实就不需要批判的理论也不可能反驳的理论是科学的末路,失去的探索的意义。
.2.科学共同体: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
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3.判决性实验:判决性实验又叫判决实验。
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
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4.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
5.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
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如人造森林,人早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等,②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各种各样的机器和工具等等。
6.时间之箭:即时间是否确实具有单向性的问题7演化:指生态的群落或自然群落的逐渐进化。
自然辨证法复习提纲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与特点主要观点:1、物质观2、时空观3、运动观4、因果观5、相互作用观6、人类统治自然特点:1、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3、机械论4、决定论5、还原论机械论自然观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将自然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相当时间中是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自然观,与近代自然科学早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历史局限: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自然观的主要特征: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当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特点•追求简单性→探索复杂性;•关注本体和认识问题→联系道德、伦理与法律问题;•研究无机界→研究生命、智能;•兴趣驱动的小科学→任务驱动的大科学;•“认识导向”的科学→“认识导向”和“应用导向”并重的科学;•准确理解现代科学,需要批判机械自然观,建构辩证自然观。
当代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科学彻底变革机械自然观,极大地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辩证思维方式上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方法,在辩证自然观上明晰了自然界联系、发展的具体机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真谛: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
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2.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专业学位硕士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提纲汇编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首先是由恩格斯开创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主要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即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但恩格斯并未为他未完成的手稿起一个名字,因此,更准确的应用这个名字)、《反杜林论》中加以阐发。
其主要思想是说,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在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界的发展也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自觉学习辩证法,自然科学家就会走入歧途。
2.《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 - 1895)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3.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自然辩证法不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也不是“自然科学概论”;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性,又是独立的哲学性学科;自然辩证法不是自然科学,又不占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原理的地位,它比自然科学理论的抽象性更大,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
依照理论升华的顺序,首先是自然科学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理论,然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二)自然辩证法的作用第一,自然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证据或理论基础。
第二,自然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输送养分,丰富和增添内容。
第三,自然辩证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自然科学发生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的效力。
自然辩证法的现实实践意义1.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实践存在方式2. 生命的意义3. 发展观与生态发展□恩格斯:“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与期末考试说明一、复习提纲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看课堂笔记或者讲义。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由论文、札记等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1篇论文,若干札记。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并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
2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灵世界》,1篇札记。
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
1篇论文《辩证法》,1篇札记《辩证法》。
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组成的。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
1篇论文《物质的运动形式》,1篇札记《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
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
4篇论文,5篇札记。
重点探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
1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
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问题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天体论(宇宙论)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
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将本原与状况的认识统一起来。
例如“八卦”、“五行”学说。
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
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的机制,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还有下述三个特性:1、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将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
2、猜测性:用想象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去填补空白。
3、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o4、简析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根本观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1、特性:(1)机械性: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甚至把人也看作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史观2、产生原因:(1)科学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由此产生了“泛力学”的分析方法(2)方法局限: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完整的自然界人为的划分了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无视其它领域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甚至排斥其它领域的成就,久之,上升为哲学高度,孤立片面的观点得以产生。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必须寻找哲学依据。
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3、评价:(1)贡献:第一,对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在使得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得以独立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近代前期自然科学获得发展并取得很多成果,形而上学自然观也有其推动作用o(2)缺陷:第一,对科学间的交叉渗透起到了不良影响,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第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作辩护,阻碍了社会发展。
5、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所作出的贡献。
1、发现过程: 19世纪40年代,十几位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该定律。
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了该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电学、力学、热学角度提出该定律,德国霍尔姆兹从数学、生理学、化学等领域证明了该定律。
还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该定律。
2、恩格斯的总结和概括:恩格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总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能量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力’,即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位能、热、放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
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
3、意义:(1)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2)更深刻,全面的论证了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普通联系之中,不仅揭示了事物的静态联系,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处于动态联系中。
(3)使世界永恒运动的哲学论断变为经验的自然科学的事实,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是致命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最坚固的基石。
6、简述影响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在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探索活动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用原有理论难以解释,,需要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1、产生原因: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结论。
2、作用:(1)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学发展。
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造就年轻人才;(2)促使人们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3)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理论创新。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1、原因:世界的物质同一性2、途径与作用:(1)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科学的理论更加可靠可信,一次为指导改造世界,能提高成功率;(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3)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学整体突破、全面发展。
四、继承与创新:继承与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方法,也包括前人留下的难题和教训。
创新是研究者的最高追求,创新是分层次的。
提出了前人没有涉及的新定律新原理称为科学的突破;取得的成果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达到了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科学突破;取得的成就使整个科学领域发生重大飞跃或创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新方法称为科学革命;取得的成就使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称为重大科学革命7、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进行刻画。
生产力=劳动者科技+(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管理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有如下几种方式:(1)通过教育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在生产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技术革新发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机器设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3)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节约使用原有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
3、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可结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等)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就政治而言是影响力,就军事而言是威慑力。
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地位,综合国力如何关键是科学技术。
8、结合自己的专业,试述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好有关的原则。
科研选题就是确定科研课题的过程,我们在选题中要贯彻好以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目的1、含义:包括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
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
2、如何贯彻:(1)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选择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较大的课题会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支持,研究者从中得到激励,选择了较大的学术价值的课题,获得成果能为多个科技领域发展提供指导,带动共同发展;(2)长期需要与近期需要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统筹兼顾,有关科研力量的分配,保持合理结构,人力、物力也应合理分配,比例适当。
二、创造性原则:——价值1、含义: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获得新见解新理论新发现,也包括获得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2、如何贯彻:(1)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2)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学术价值突出,获得成果可为多个学科领域巩固基础,提供指导,应用宽广;(3)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难度较大,涉及学科广泛,获得成果能有效推进科技整体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根据1、含义:选题要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2、如何贯彻:(1)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程度和正确性;(2)技术、应用类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
四、可行性原则(现实可能性原则):——条件1、含义:选题应从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得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
2、如何贯彻:(1)选题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造/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及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2)应从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合作者优势以及相关学科进展及其所获得成果等;(3)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弥补不足,保证科研持续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