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合集下载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策

摘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方式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需要。

本文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高校来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应立足以人为本,使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逐渐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1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解决中国特殊国度的问题。

所谓时代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融合时代特征,通过吸收时代内容,进一步使得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大众化就是为了使人民大众便于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将其通俗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互结合,进一步解决马克思主义如何为群众所掌握,以及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

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点所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成“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大学生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基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林刚1,闾彬2(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校应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等有效路径,积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0070一0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要让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现实行动,这就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1,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结合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3]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以大众化,由深奥变通俗,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庄严使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重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语境重构

展的空间,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向大众普及的脚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主要有 以下几点 :
其一 ,强 调整 体性 、忽视 个性 的单一 价值 取 向。 马 克思 主义认 为 ,人 的属 性包 括 自然 属性 、社 会属性 和精 神属性 三个 方 面 。个 人与社 会互 相 依 存 、密不 可分 。这就要 求 思想 政 治教 育 要 将 社会 发 展 的 诉求 与个 人 发 展 的需 要 有 机地 结 合 起 来 ,促 进个人 的社 会化 ,推 动社会 进步 和人 的全 面发展 。然 而 ,受 我 国长期 以来形 成 的整体 主义 文 化 的深刻 影响 ,传统 思想 政治教 育往 往表 现 出以社会 、集 体为本 位 的倾 向 ,片 面肯定 社会集 体 的高势 位 ,强调个 人对 社会 的绝对 服从 和无 私贡献 ,忽视甚 至否定 个性 、个体 价值 。这 既不合 乎
的社会化 , 使个人的思想 品德不断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精神力量转
化 为物 质力量 ,这与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过 程 中 ,科 学 理论得 到 群众 的理解 、认 同 ,从而
本 文 系 广 州 市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 理 论 理 性 到 实践 理 性 :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的 实现 途径 问 题 研 究 ” 从 ( 目号 2 0 B 5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项 09 0 )
社会主义的本质 ,也与高扬人性 、呼唤主体性和创造性 的时代需求脱节 ,实际上违背了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精神 ,因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其二 ,主体的单一化 :教育者拥有绝对 的话语权。
传 统思 想政 治教 育在 价值取 向上存 在重 社会 轻个 人 的偏 颇 ,不可 避免地 导致 教育对 象 主体性 的缺失 。而这种 缺失 反映 在教育 者 和受教育 者 的关系 上就是 另一 个极 端—— 主体 单一 化 。教 育者 被赋 予 了至高无 上 的权威 ,在教 育过 程 中抢 占了话语 先机 ,成 了唯一 的 主体 ,而受教 育者被 置 于 绝对 客体 化 的地 位 ,其 主体性被 抹 杀 ,教 育过程 便 成 了单 纯 的 主体 改造 客 体 的过 程 。长 此 以往 ,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 、进课 堂 、 进 头脑 , 增 强 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 ” 【 2 J 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实现 高 校社会主义的必然要 求 ,用主流 价值理论 引导 和鼓 舞学 生 ,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 队伍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研究 、创新 以及推广的 主
题。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 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新
中圈分类号 :G 6 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9 5 2 2( 2 0 1 3 )0 2—0 0 7 8—0 3
党的十七大 提出了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 这在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蓬 勃发 展 ,党 的理论创 新不 断加快 的今 天 ,具有重 大意义 。高校作为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主阵 地 ,具有特殊 的地位和作用 ,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改革创新 , 将对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

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在 内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
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内涵
“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一 定阶级或政 治集 团,为 了 实现其政治 目 标 和任务而进行的 ,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 与 重点 的,思想 、道德和心理综合 教育实践 。 ” … 1由此可见 ,我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柏 学芬
( 吉林大学 , 吉林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 推动当 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 事关党和 国家前途命运 的战略 决策 。高校 思想政 治教育作 为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 中发 挥着重要作 用。如 何创新 高 校 思想政 治教 育,推动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 ,仍然是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在新 时期 面临的重大课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几年,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丰富。

但是,社会上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并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将马克思主义很好地融入到社会大众中去,让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因此,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重点讨论如何做好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工作。

标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大众,就是民众,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去教育大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民间化等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天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天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习压力 , 现出思想政治教育 的人文关 怀 ,而且 还 “ 体 充分体 现 了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充分体 现了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 实践 的最新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研究 的最新进展 ,突出 了教育 的重点 , 充分反映 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观点 和方法 , 充分反 映了人类 社会发展 的规律 、社会 主义建设规 律和人才 成长规律 ” 对 大学 生进行 系统 的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 ,突 出 , 思想政 治教育 的任务有较强 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 2 .考核改革 ,方法创新 思想政 治教育 的考核不再是 “ 唯成绩论英雄” 而是 以更 , 加科学 和全面的方法考查学生 ,主要采 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 结 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方 式进 行考核 。在考试之余 , 各 高校还结合教材在平 时为学生 安排 丰富多彩 的社会实践和课 外讨论 ,如从事社会公益 、观看爱 国主义影片 、阅读课外 资 料等 ,特别是在南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改革就充分体 现 了社会实践涵盖面广 、参与者多 、自觉性 强的特点。 3 .政 策倾斜 ,专项投入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和队伍的蓬勃发展 ,思想政治 教
1 .课 程 调 整 ,教 材 更 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 渠道和主阵地 。从 2 0 年秋季学期开始 ,天津各高校按照天 06
津市教委指示 ,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将原 来 的七 门课程调整为 四门,并使用最新的统编教材。 新课改科数 及课 时的减少和压缩 ,不仅减轻 了学 生的学
育在高校 的作用也 日益 突显 ,因而各大高校都大力加强对思 想政治教育 的投入 和重视 ,天津各高校也 明确提 出要把 马克 思 主义学科作 为重 点学科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精 品课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 果, 是党最 可宝 贵的政治 和精神财富 , 全 国各族 人 民团结奋斗 的共 同思想基础 。 是
由群众掌握并通 过群众 的社 会实践 活动将 精神力 量变 为 物质力量从而推 动社会 进步 的动态发 展过程。这一 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 理 由抽象 到具 体、 由深 奥到通 俗 、 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 群众 理解掌握 的过 程。“ 大 众化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和本质要求 , 克思主义从 马
主义大众化” 这是 “ , 建设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 强社 增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和凝 聚力” 的一项重 要任务 。这

新 的任务 , 为我们研究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及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了新的视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辟

当代 中国 马 克 思主 义大 众 化 的 内涵

来就不是书斋里 的学问 , 人民群众实践经验 的科 学实 而是
验, 是人们认识 世界 、 改造世 界的强 大思想 武器。马克 思
主义只有被广 大人 民群众所 理解 、 所掌握 , 才能 转化为 强 大的物质力量 , 在实践 中发挥应有 的作用。 [ ” 2 从 2 世纪初至今, 0 伟大的中国人民将 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成果 , 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 了前提条件。当代 中 这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有 着 非 常 密 切
育人民……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 不断赋予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鲜明的实 践特色 、 民族 特色 、 时代特 色。开 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 活动 , 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
想政 治理论课 在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 化 的 进程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 位。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主 要 阵 地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最 新理论成果 。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 重要思想
主义事业历史进 程中作 的重大战略部署。 实现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 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 马克思 主 义理 沦传播 的主渠道 。推动 当代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
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根本任务 , 同时也给高
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提 出了新的要求。

有引导大学 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优势 , 思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高 等 学 校 省 级 质 量 工 程 重 点 教 学 研 究 项 目 “ 于 学 习 主 体 的 思 政 理 论 课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2 l20 ) 安 基 (o0 0 6 ; 安徽 省 社科课 题 “ 当代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及 实现 途径研 究 ”B 0 1 1)安徽 经 济管 理学 院 教研 课题 “ ( 2 10 1; 网络环 境下 高
思想政 治理论课下组织编写 。 这些教材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 了中 国特色社会 主 义理论 体系 的内涵 , 紧紧抓住 “ 解 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与时俱进 、 求真务实” 的理论精髓 ,
围绕 改 革 开 放 的 主线 , 切联 系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密
第2 7卷
第 4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g c la d P l ia u ain Re e r h d oo ia n o i c lEd c to s a c t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我见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我见

用 、情为民所 系 、利 为民所 谋的亲民
1 3
作风 ,与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相 适应的
勤政 的作风 ,与社 会主义民 主政 治建
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进程中 ,
中国马克 思主义 ,要在保持 其基本观
马 克 思 主 义 要想 做 到 满 足群 众 的需 点的前提 下 ,做到简明扼要 ,只有这 要 ,必须努 力做 到以下 几点 :一是关 样 ,人民群 众才能容易理解 和接受 。
南方论刊 ・ 0 1 2 1 年第6 期
理 论探 索
常正朋 赵金 山
(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 2 6 2 ) 78 6
【 摘耍 】 马克思主 义是 引领我们 兴党、富 国、强民的科 学理论 ,也是全国各 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 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 育人 民,巩 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 ,贯穿于我 国
社会各阶层及 群体 思想政治教 育的全过程 ,是一项长期 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 系统工程 。推动 " 中国克思主 义大众化 ,不 3代 - 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 ,也是一种现实需要 ,更是一种历史使命 。
【 关键词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十 七 大 报 告 中胡 锦 涛 总 书 记 明 很难 实现 的 ,这就要 求我们 的宣传 队 心朋友 ,增强 当代中 国马克 思主义的 确提 出 : “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 伍能够深 入社区 、深 入基 层 ,能够做 吸引力。 论体系宣传普及 活动 ,推动 当代 中国 到定期 开展一些宣传 活动 。比如 ,选 12基层 党组织 发挥战 斗堡 垒的 .
众 的桥梁和纽带 ,党的路线 、方针 、

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97(2020)08-0017-05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周成张玲(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关系到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因此,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新时代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加强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方式表达,实现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转变,内容由多数人掌握,并自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尽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却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我们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担负起教育群众和武装群众的任务。

一、何以必要: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的现实考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一)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治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15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从制度视角为建设收稿日期:2020-07-25作者简介:周成,男,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进与普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渠道,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和方法,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确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10月,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要历史战略命题。

报告中强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陈岸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

梁涌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人民群众易于了解掌握,并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的过程。

一、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大学生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意义重大。

本文试图从原因、意义和目标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一)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困难,很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否则人们的思想阵地就会被消极、腐朽、没落的思想所占领,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武装,才使一代进步青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使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论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实现的保障。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必然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因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等对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能内化为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实际行动。

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内化为人民的思想意识、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即是一个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过程。

可以说,如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也就解决了。

同时,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向。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 从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谈起的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  从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谈起的论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谈起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现实人生价值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一些青年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空洞无用,排斥甚至拒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青年学生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具体篇目,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而先进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思想理论引导作用,为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然而,要真正实现社会转型与发展,仅依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与传播,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符合时代要求,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困境,提出了消除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矛盾,还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可以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推动社会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愈发重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和内在要求,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首先,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调动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考

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考

重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客观社会 实际和理 论创新工作 , 致力 于研 究和改进 思想政 治教 育的方式和途径 , 坚持我们 党与时俱
进的优 良 传统 , 根据新形势、 新情 况。 积极探 索推 动 当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 思路和新举措 。 代
关键词 : 高校 ;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大学生在走上 工作 岗位 以后 , 他们 的思想 以及一举一动还会直 接影响到周边群众 , 从而影响社会全体成员。 2 高校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当前 , 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就是广 泛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 、 普及活动。在这个
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 “ 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 观等 重大战略
以现 实问题为 中心 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 东在延安整风时强
研究者 、 传播者 、 建设者和实践者的社会角色 。当然 , 高等教育 能够 而且 应将社会核心价 值所包含 的价值基 因移植 于现 实社
会 的成员体 内 , 培养 其成为政 治生 活 的合格参 与者 、 习活动 学
的积极行动 者 、 尚道德 的不懈追 求者 、 高 先进 文化的 主要传播
者 以及和平稳定 的坚定 护卫者 , 并使之所扮演 的多种 角色和拥
实践 的巨大指导作用 , 就必须实现大众化。 1 高校在推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 作用 高校是知识集 中和文化集 中之地 , 也是对各 种文化问题进
行 理 性 思 考 、 门研 究 、 辩 交 流 之地 , 来 承担 着先 进 文 化 的 专 争 历
过程 中 , 论工作者有一个 十分重要 的任务 , 理 就是致力 于将其 同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工作 、 习和 日常生活相结合 , 学 赋予 当代 中 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 的表现形式 和人 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传 播效 果 , 要研究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的发展走 向、 还 重视理论创

军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军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只 能 通过 部 队广 大 官 兵 的 了解 、 知 、 解 、 认 理 掌握 和 运 用 的 程度来检验 , 通过其大众化 的广度和深度来展现和确证。
参 考 文献 :
[] i 马克 思 恩 格 斯选 集 : 1 3卷[ ]北 京 : 民 出版 柱 , 95 第 - M. 人 19. [] 2十七 大报告学习转 导百问[]北京 : H. 党建读物 出版社 , 学习出 版 若 ,0 7 20 . [] 3胡锦涛.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 争全会 召开 3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民 日报 ,08 2 9 N. 人 20 - ̄ -1 .
Theor Res y ear ch
学 ★ ★ 理 ★ ★ 论
军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杨大 鹏
( 第二炮兵= 程学院 , 二 = 西安 7 0 2 ) 1 0 5
摘 要 : 开展 幸旨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宣传普及 活动 , 推进 当 宇善马 克思主义大众 亿, 代 是军队政 治二作 面临的重大任
务和紧追甄实课题。
关键 词 : 军队; 推连; 马克思主义大众 亿 中 图分 类 号 源自2 B7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2 28 (0 )2— 30 0 1 0— 59 2 i 8 00— 1 0
胡 主席 指出 , 眼于 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运用 , 着 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 深 入 研 究 和 回答 重 大 理 论 和 现 实 问题 , 断把 党 带 领 人 民 创 不 造 的成功经验上升 为理论 , 不断赋予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鲜 明的实践特 色、 民族特色 、 时代特色 , 断推动当代中国 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 让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Co t m p r r a x s i i a ne o a y M r im n Ch n
张波 Z a gB ; 晓华 Ga a h a h n o高 oXio u
( 龙江 科技 学 院人 文学 院 , 黑 哈尔 滨 10 2 ) 5 0 7 ( olg f maie , i n j n ntueo ce c n eh oo y Habn 10 2 C ia C l eo e Hu nt sHel gi gIsi t S in ea dT c n lg , ri 5 0 7, hn ) i o a t f
关 键词 : 当代 中 国; 马克 思主 义 大众化 ;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
Ke r s o tmp rr hna o u aiyo axs y wo d :c ne o a yc i ;p p lrt fM r im;I e lg n l ise u ain i ih s h o d oo a d Poi c d c to n h c o l y t g
Vaue En i e rng l gn ei
・1 3 ・ 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力度 推 动 当代 中国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St e gt n he Ed a i n i de o y a ltc uc ton i i h ho la o o e Po r n he t uc to n I ol g nd Po iis Ed a i n H g Sc o nd Pr m t pul r t ft e a iy o h
摘 要 : 动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 党十 七特 色社 会 主义理 论体 系宣传 普 推 是我 “
及活 动, 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大众 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认 同 和 信 仰 ,就 必 须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 再
大众化 的时代命题 。这对于 正处在新 旧社会转型 期 、
思 想政 治教育面 临严峻挑 战的现 实具 有重大意 义 。当 代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与 思想政治教 育是密切联 系 、相
互 促 进 的 ,两 者 统 一 于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建 设 的 实 践
中。


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在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中
的地位 及现 实缺 失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是 指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由抽
次 ,创造 了 良好 的思想政 治教 育环境 。环境 对思想政 治教育 的效 果起着 至关重要 的作用 ,作 为马克思主义
过 程 中 处 于 核 心地 位 。
大众化 的最 新成果 ,全面小康 、和谐理念 、科学发展
观等在广 大人 民群众 中迅速而 全面深入地普 及 ,为思 想政 治教 育 创造 了一 个 安定 和 睦的社 会 大环境 。最 后 ,为 思想政治教 育的发展提 供了精神 动力 ,影响着 各项功能 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 大众 化使人们树立 了正 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为了实现共 同的理想
党 的十七大报 告提 出了建 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 值体
客体 的认 识 、接受 和创 新能 力 ,共同推动 了思想 政治
系 、巩 固马克 思主义指导地 位 ,开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宣 传 普 及 活 动 , 推 动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教育的发展 。其次 ,保证 了思想政治教育 的社会 主义
性质和方 向。思想政 治教育是 “ 一定的 阶级 、政 党 、 社会 群体 用一定 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 德规 范 , 对其成员 实施有 目的 、有计 划 、有组织 的影 响 ,使他 们 形成符合 一定社会 、一定 阶级 所需要 的思想品德的 社会 实践 活动 ,具 有鲜 明的政 治性和意 识形 态性的特 点 。”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要坚持 马克 思主义的 政 治方 向 ,提 高广 大人 民群众 对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2 7 期 2O年 6月 08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u n lo n a g Tec es C l g o ra fLicn a hr' ol e e
Vo .1 .2 I 7 No
Jn20 a .0 8
推 动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加 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冯 昌雨 ’ ,刘 明月
(. 州 师范 大学 法政 学院 ,江苏 徐 州 2 1 1; 1徐 2 16 2 徐 州 工程 学院 教科 院 , 江苏 徐 州 2 1 0 ) . 2 06
摘 要 :当前 ,我 国正处于新旧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 ,受 国内外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思想呈现 了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共存状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强大冲击 ,人们 的马克 思主义信念 日益淡薄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以胡锦涛为 核心的党 中央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在十七大报告 中 提 出了推 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 关键 词 :推 动;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 12 Fra bibliotek维普资讯
体现在 马克思主 义教育 内容 和形式落 后 ,最新研 究成 果仅停 留在理论 上 ,不能 与实践 很好的结合起 来 ;重 形 式 ,轻应 用 ,取得 的实际效果 甚微 ;与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现实需 要和接受水 平严重脱 节 ,缺乏对 大众的吸 引力 ,在与 其他思想文 化的竞 争 中处于劣 势 。另一方 面 ,受教 育群体范 围狭 窄 。真 正能够经常接 受全面系 统 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 育的人 群仅限于极 少数党 员干
和 目标 ,人 们愿意接 受马克思 主义的思想政治教 育 ,
使 思想政治教 育的保证 功能 、导向功能 、凝聚功 能 、 调节 功能等 各项功能得 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 了思 想政 治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 虽然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对 思想政 治教育具有 举足 轻重 的意义 ,但 是现 实中却没 有受 到重视 。这一方 面
象到 具体 、由深 奥到通俗 、由外来 化到 民族 化 、由被
少 数人理解掌 握到被广 大群众理解 掌握的过 程。马克
思主 义是我 国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主 导思想和意 识形 态 ,其 本身既是 思想政治教 育的一 部分 ,又是 思想政 治教 育开展 的基础和方 向 。思想政 治教育最重 要的 目 的之 一就是在受教 育者 中普 及马克 思主义理论 ,并使 其树 立马克思 主义的世界观 、人 生观 和价值观 ,也就 是推 动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因此 ,马克思主义 的大众 化和普 及化则 既是 思想政 治教育 的前 提和条件 ,又是 检验 思想政治教 育效果 的重 要标准 ,在思想政 治教育
神文化 生活的需要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 我国社会 主义发展 的根本指 导思想 ,具有坚持意识 形态和规 范 思想道 德的功 能 。但是近年 来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 主 义 、封 建迷信 思想等又卷 土重来 ,西方发 达资本 主义 国家 也不断进 行意识形 态的渗透 ,导致 了人们 的道德 缺失 、思想颓 废和社会 主义信仰动摇等恶 果 ,迫 切需 要 用马克思 主义的最新理论 成果教育 广 大人 民群 众 , 武装 他们 的头 脑 ,加强 思想政治教 育 ,从而巩 固马克
首 先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提高 了广大人 民群 众的 马克 思主义理论 水平和修养 ,增强 了思想政治教 育主
木 收稿 日期 :2 0— 4 2 08 0- 7 作者简介 : 1 冯 昌雨( 8 一 ) . 1 0 9 ,男 ,山东济 宁人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思想政 治教 育专业硕士研究 生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刘明月(97 ) . 18 一 ,女 ,江苏南京人 ,徐州工程学院教科院 ,研 究方 向为初等教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