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提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设计授课:林勇新教学目标:1.能结合页下注和平时积累,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想像诗人的艰难处境并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
3.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朗读技巧,能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安排一课时;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 你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歌?2. 结合杜甫诗歌,介绍杜甫。
二、导入1.介绍写作背景。
2.板书并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wéi”,被;歌,古代诗歌的一种。
)三、听读指导要求: 1. 听录音带2. 自由读,示范读,然后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四、自主学习--共同探究1. 细读课文,小组合作,了解诗歌的大意,遇不懂问题小组汇集后提出来,并完成填空。
第一节:描述了秋风破屋的情形,用“怒号”“卷”等动词写出了风的迅猛。
抒发了诗人焦灼怨恨的心情。
第二节:描述了群童抱茅的情形及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描述了长夜难眠的情形。
其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心情愁苦”的心境。
“未断绝”与“何由彻”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第四节:由叙事转为抒情,强烈地呼喊出诗人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或诗文?六、作业1. 完成课堂检测2. 背诵课文3. 积累相关名句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七、教学反思: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导入:1. 谈论一下秋天的景象和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感觉。
2. 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古诗。
主体:1. 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他生活在唐代晚期的贞元年间,这个时候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困苦。
作者在贬官回家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与父亲住在一个破旧的茅屋里。
作者运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2. 学习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讨论它们的意义。
- 茅:指茅草,作者住的房屋用茅草覆盖。
- 秋风:象征着寂寥凄凉,也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冷热:形容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贫困。
- 惊闻:意思是在极深的寂静中被突然的声响吓醒。
- 窶然:指窘迫,非常困苦。
- 咨嗟:叹息,表示对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 未甞:意为没有尝到过,形容生活非常困苦。
- 赤壁:指红色的石壁,蕴含了诗人的祖国之情。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通过诗中茅屋破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困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抒发了他崇高的抱负和不屈的精神。
- 诗歌以秋风和离愁为引子,通过茅屋的形而上的境界来抒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 对比现实生活与诗中的景象,分析作者的感情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如:诗人为何用“霜风”、“雨雪”来喻解茅屋的气候环境?)。
- 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谈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可以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延伸: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描述秋天中自己家茅屋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的情感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延伸: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描写茅屋的外貌和内部情况:茅屋的结构如何?有没有窗户?摆放的家具是什么样的?- 描述茅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院子?种植了哪些植物?有没有果树或者花草?- 家人在茅屋中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有没有一起做饭、聊天、游戏的时光?- 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如何?是否有常常给彼此带来温暖和欢乐的时刻?- 茅屋给你带来的感受:茅屋虽然简陋,但你是否感到家的温馨和安全?是否有特别美好的回忆和经历?通过这次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中熟悉诗文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品味诗歌意境。
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诵读、背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挂罥.()布衾.()沉塘坳.()突兀.()俄顷.()丧.乱()大庇.()见.此屋()二、自主学习找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品味赏析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提示: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四、延伸(2分钟)如果你是国家主席、省长、市长、村长,你准备如何为百姓谋福利?五、诗歌朗读、背诵六、小结(1分钟)七、作业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以抒发离乡之情为主题的五言律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离家到外地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文,学生将能够: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学会欣赏和鉴赏古文。
学习内容•诗歌文本•诗歌赏析•诗歌词语解析学习活动1. 诵读诗歌让学生轮流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诗歌,使其更加生动有力。
2. 分享诗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中表达了什么主题?•诗中的句子、词语有哪些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3. 赏析诗歌让学生深入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的词句、音韵和意境。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节奏和押韵手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诗歌带给他们的感受。
4. 词语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几个重要词语,如“茅屋”、“秋风”等,引导学生逐一解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引申义。
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评价通过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思考回答,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是否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是否能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是否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义和修辞手法。
总结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古文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它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民主情怀。
本篇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全面解读,让学生了解其抒发的思想和倡导的价值观,并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文本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兮,黄叶于飞霜之下。
不系马于车之左兮,不负弩以鞠我猎。
往来四百余岁兮,惟守空闺。
病身涂油兮,驱疾就风。
抱朴而长忘兮,不知老之将至。
解读词语解释•茅屋:指简陋的屋子。
•秋风:指秋季的风。
•黄叶:指秋季的落叶。
•不系马于车之左:不准备外出游猎。
•不负弩以鞠我猎:不拿弓箭去打猎。
•四百余岁:表示主人公已经很老了。
•惟守空闺:表示主人公一生未婚。
•病身涂油:涂油来缓解病痛。
•驱疾就风:出门去让风吹病好。
文学鉴赏这首诗歌以茅屋为主题,展现了一个游走于社交之外、富有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主人公抱朴守素的文化品质和人生态度。
王之涣在此借用自然景象,表达了他的民主情怀和个性主义精神。
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念。
王之涣采用了简洁而明快的语言,通过诗歌生动的描绘,将一个游走于社交之外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整首诗告诉我们,这位主人公尽管生活简单,但是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由、宁静等平淡的人生境遇中,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通过阅读这首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民主和人文主义精神。
主人公寻求自己的精神空间和自由,“茅屋为秋风所破”,就暗喻着主人公与官僚制度的决裂。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金钱和权势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而是自由和宁静。
此外,诗歌也批判了权利和财富的虚伪和虚无,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百姓情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首诗歌中,这位主人公拒绝世俗的荣华富贵、声名利禄等等,选择了从容不迫地寻求自己的精神自由,它激励着我们人性的本真和精神的自由。
总的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诗歌,它综合了作者人生经验与人生哲学,体现了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自由和文化素养的光辉。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导入.二.明确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
5.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三.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明确体裁: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借助工具书完成;(1)、翻译第一段; ( 2)、翻译第二段; (3)、翻译第三段; (4)、翻译第四段;4.赏析各节诗⑴、赏析第一诗节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⑵、赏析第二诗节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⑶、赏析第三诗节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⑷、赏析第四诗节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四.当堂检测1.背诵全诗.2.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3、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4.请写出3句杜甫的爱国诗句.五.合作探究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导入谁认识杜甫?(了解逗大家乐用词当斟酌)生介绍作者,师补充(幻灯片)学过他的哪些诗?齐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又一写实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倾听他的心声。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三、解题为:被歌:(幻灯片)四、学课文(一)读:(1)自读——指名读——正音(幻灯片)(2)自读——齐读师:应用什么速度和语气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吧。
(幻灯片)刚才读得是否有点快?应稍慢些、读得沉重些吧?(3)自读——齐读师:领会了诗的意思,领会了作者写每一句时的心情,读得会更好。
结合注释译课文,并给每小节拟个题目(幻灯片)生:译课文师:敲打重点字词(幻灯片)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师:板书:自己忧国忧民天下寒士(4)自读——小组读师:朗读方法点拨(幻灯片)朗读节奏(幻灯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读:琢磨诗人此时的心情,用什么方法能读出此时的心声?可以从节奏、重音、拖音上考虑,可辅以表情、动作,然后各小组展示,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第1节:焦急、痛苦缓慢降调第2节:愤怒、无奈第3节:愁苦绵绵适中升调第4节:忧国忧民面对现实愤懑,决心改变现实,甚至舍己为人。
生:自读——小组读——展示(二)赏师:杜甫有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里就有很精彩的词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生:怒,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风的猛烈,像秋风故意作对似的卷起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的诗人怎不焦急。
卷:写出风之大,表明茅草的动态,用“吹”就表达不出。
老:不是年龄老,而是心老,经历了许多艰辛,心力交瘁。
我现已49岁,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但和你们在一起就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心情好了。
长夜:既指时间,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自:世态炎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铁:颜色——长时间不拆洗、脏,侧面写穷飞、洒、挂、飘、沉——茅草翻飞的情景,一举一动牵着作者视线,更牵着作者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一、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杜甫:____代诗人,字______,自号________。
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
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后人尊他为“________”他的作品被称作“________”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_______________”行列。
2、背景: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_______”(《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_____”(《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杜甫名句填空(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窗含西岭千秋雪,。
(4)读书破万卷,。
(5)朱门酒肉臭,。
(6)出师未捷身先死,。
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最后一段的抒情语言,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自学质疑。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走进作品:(1)杜甫(712—770):字,河南巩县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杜甫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题材,对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善于捕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借以抒写内心比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属于者。
(2)歌,的诗,古代的一种体裁。
查阅资料,了解并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
2.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风怒号挂罥沉塘坳倚杖布衾大庇三重茅飘转见此屋俄顷丧乱突兀3.反复朗读,理解词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借助注释,试译句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6.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发现:。
二、互动探究,交流展示。
1.组内互动探究并展示:阅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并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接力赛”。
2.组际互动探究并展示:(1)本诗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寓情于客观描写中。
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朗读、品味1——3自然段关键字、词、句来感悟。
)(2)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理想与愿望?(朗读、品味第4自然段语句)诗人的思想可贵在哪里?(联系全文思考)(3)我的问题我做主:三、迁移运用,快乐积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背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 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 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 涵,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 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 度、表达能力等。
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回 答问题,提出疑问,参与小组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 尽量言简赅的意阐述你的观点。
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 色,包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 尽量言简赅的意阐述你的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主题: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文本背景: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影响 文本语言: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色 文本结构: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稿主备: 审核:初三语文组 时间:2014.1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1)三重:多层。
三,表示多数。
(2)挂罥:挂住,缠绕。
(3)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4)忍能:忍心这样。
(5)公然:明目张胆、毫无顾忌的意思。
(6)竹:竹林。
(7)呼不得:叫喊不住。
(8)俄顷:一会儿,顷刻。
(9)秋天:秋季的天空。
(10)漠漠:阴沉沉灰蒙蒙的样子。
(11)恶卧:睡姿不好。
(12)里:被里。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很密。
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着的雨点。
(14)丧乱:指死亡祸乱的事,这里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怎样才能度过呢?彻,通,达。
(16)广厦:大屋子。
(17)大庇:全部遮蔽。
庇,遮蔽,遮盖。
(18)突兀:高耸的样子,这里形容房屋高大。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导学案(上课)
【课下作业】
1、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3、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课题: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授课教师:李娟娟学生:
班级:
教学内容
个性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
2.疏通文意,赏析诗歌。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反复朗读背诵,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习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疏通文意。
2.通过反复朗读、合作研讨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学吸收】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
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1.诗歌背景:这首诗描写了杜甫流寓在茅屋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困苦潦倒的生活状态。
2.诗歌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节。
每一节都以"我"作为开头,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困境。
3.第一节描写茅屋的破旧:诗人形容茅屋遭到秋风的摧残,茅盖已经破裂,木屋漏风。
通过描写茅屋的破败,表现了诗人贫困和困苦的生活状况。
4.第二节倾述对贪官污吏的厌恶:诗人抱怨当时的社会腐败和贪污现象。
他认为贪官污吏若被抓住,应该被严惩。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愤懑和不满。
5.第三节描绘寒食节的孤独:诗人提到是寒食节,但他却没有陪伴亲友,而是独自一人在茅屋中。
通过描述自己孤独的寒食节,诗人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寂寥和无助。
6.第四节写出对命运的思考:诗人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身世困苦。
他借着描写生活的艰辛,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思考和悲愤之情。
7.诗歌意义:这首诗歌通过写茅屋为秋风所破,表现了诗人的困苦和无奈。
诗人在困境中通过对社会腐败的抱怨和对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普遍的苦难。
8.诗歌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诗人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为基础,传达了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的茅屋是诗人困苦生活的象征,秋风则是无情的社会现实,二者相互呼应,构成了诗歌的主旨。
9.杜甫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关注社会民生,反映时代风貌,多以自己的生活困境为写作的主要素材。
他的诗歌常常揭示出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10.杜甫的影响:杜甫以其真实、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之一,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于后世诗人如陆游、杨万里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创作的一首真实反映困苦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提纲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一、简要提示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二、认知与探究(一)知识性问题1你能读准划线字的音吗?怒号布衾挂罥塘坳大庇俄顷见此屋丧乱突兀长林稍2准确并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意。
(二)探究性问题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的段落和直抒胸臆的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吗?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2、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3、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4、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5、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6、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杜甫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想到了所学课文中的哪句名言?7、找出你认为写得好(最喜欢)的诗句,跟大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梳理反馈1、梳理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可从课文内容、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2、反馈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杜甫的《春望》,思考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名至诚学校导学提纲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间: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
3、背诵诗歌。
二、初步感知
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 ),自称( ),(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 )”,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被后人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史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2、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3、生字词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
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飘转()俄顷()丧乱()厦()见()
三、深入学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
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1、作者用(词语)来描写秋风?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2、“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3、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包含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
思考:1、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
2、“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3、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译:
1、文中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的句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思考: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用原句)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四、拓展迁移
1、按原文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2、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