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形成原因。

(2)掌握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了解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解、图片展示、班级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1)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形成原因:空气上升和冷却、水汽凝结和云滴形成等。

2.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1)降水的分类:大气水汽降落到地面的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2)降水的测量单位:毫米、厘米等。

3.降水在全球的分布特点(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近赤道高、远赤道低。

(2)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同。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热带雨林带、沙漠带、大陆性季风带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降水在全球分布是否均匀?有些地方降水多还是少?2.探究(15分钟)(1)降水的概念:通过图例和示意图向学生解释降水的概念。

(2)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意图和动画资料,向学生讲解降水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降水是由水汽凝结形成的。

(3)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和测量单位的转换,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类和测量单位。

3.梳理(10分钟)(1)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通过图片和数据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引导学生总结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2)降水的季节分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

(3)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通过地理图谱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世界降水的主要带状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带状分布的原因和特点。

4.拓展(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了解降水对当地的影响,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研究性学习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研究该地区的降水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C. 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D. 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大气中降落的
(1) 同学们请看自学指导: A. 阴雨连绵一个月 B. 近两个月没有下雨 C. 某城市下了大雪
(2)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产非常有利,自然收获颇丰。) 降水有利、不利影响
议一议:你的家乡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一、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什么表示?我们用什么来表示一年内降水季节变化?
请同学完成自学指导 2
二、自学指导 2
自学指导 2: 阅读课本 P55,尝试完成下列题目。
1.请思考你的家乡盱眙夏天降水多还是冬天降水多?
2.通常用各月
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
变化。
3.阅读课本图 3.19,回答:(请思考如何读降水量柱状图)
水的变化规律。
1.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学会分析降水分
布的差异。
2.能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学会分析降水
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降水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降水的多少给人类生
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1、重点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教学方法
请同学们对照书本上活动完成自学指导 3 四.自学指导 3 自学指导 3: 阅读课本图 3.20,思考:
1.月降水量超过 70 毫米的有哪几个月?分别是

2.月降水量少于 50 毫米的有哪几个月?分别是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初一地理降水知识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初一地理降水知识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初一地理降水知识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5.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降水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降水分布图,解释降水现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
-目的:加深学生对降水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周的用水量,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降水知识,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要求:记录详细,思考深入,能够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
-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介绍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强调降水资料的处理方法,如降水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降水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尽管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产生深刻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降水的数量的;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分布情况。

你还记得等高线和等温线的定义吗?你能由此推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吗?三、合作探究互动一: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互动三: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讨论:赤道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附近降水多在多少毫米以下?由赤道到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3. 理解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 降水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 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形成条件的理解。

2.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3. 相关降水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温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降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有哪些形式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介绍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有足够的凝结核。

3. 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三、世界降水分布(10分钟)1.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观察并描述降水分布的规律。

2. 讲解降水分布的规律:a.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 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 强调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

2. 调查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绘制降水柱状图,并分析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降水知识。

(七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教案
本节教材是第四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抽象,需理解记忆的东西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出示自制的投影片(包括复合片)和放录像,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效果良好。

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
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
一、大气降水(板书)
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
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5.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 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 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板书
降水量/毫米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如本资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 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 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 领基本相同。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 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 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问的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画面显示山体。(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板书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作业布置1.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思考学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为什么?2.阅读课本P56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问题。(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亚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中部)(3)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几个大洲?(南美洲、欧洲)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降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掌握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3. 能够分析中国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

2. 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

教学准备:1. 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

2. 降水数据表格、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情况,询问学生对降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二、讲解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15分钟)1. 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展示中国降水的分布情况。

2. 讲解中国降水的特点,如季节性、地域性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降水分布规律,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

三、分析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15分钟)1. 讲解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如热带、亚热带、温带等。

2. 讲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海拔高度等。

3. 讲解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如夏季风、冬季风等。

四、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10分钟)1. 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器、雷达等。

2. 讲解降水类型的区分,如雨、雪、冰雹等。

五、案例分析:降水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10分钟)1. 分析降水对农业的影响,如灌溉、防洪等。

2. 分析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如出行、城市排水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疑问。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降水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降水特点及分布规律,掌握了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因素。

同时,通过降水量的测量及降水类型的区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巩固了所学知识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

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地理教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七年级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地理教案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DOC范文整理】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讲授新课: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降水:什么是降水?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有实物更好:图3.18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

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七年级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9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教学要求1.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内容点析1. 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 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

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 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 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

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

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 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 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7. 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都有反映。

此外,从理解气候差异来说,还需要先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为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

教学建议【降水与生活】1. 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

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自信与坚持都源于一颗沉稳、英勇、乐观进取的心。

下面是为您推举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3、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图像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1 教师在黑板上挂出降雨和降雪景观图。

向学生提问:这两幅景观图各表示什么天气?〔降雨、降雪〕降雨和降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我们统称为大气降水,今日,我们就来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方法2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

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终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看得出降水的概念。

〔或可以直接通过事先预备好的卡片或简洁的工笔画〕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讲授新课]〔板〕一、降水与生活〔板〕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问1:当老师提到降水时,你是怎么理解降水的?〔学生自由回答〕明确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商量:引入:天气多变,降水的形式多样,你发觉自然界还有哪些形式的降水?分组商量回答。

〔如雨夹雪,雨夹冰雹,人工降雨等,但是要留意露霜雾是在近地面由于气和气气压改变形成的,因此不属于降水。

〕问2:在各种各样的降水当中,你觉得在咱们重庆地区,哪种形式是最主要的?降雨是主要的降水形式转折:你常常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天气预报里边关于降雨的大小有哪些等级划分? 暴雨、大雨、中雨、小雨。

〔板〕2、降雨的等级〔暴雨、大雨、中雨、小雨〕师生互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严格根据气象部门的标准对降雨进行等级划分,而是依据感受来进行推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

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

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人人网百度贴吧复制网址上一篇上一页1234下一页下一篇下一篇: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

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

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

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

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分布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附近中纬地区两极附近常年多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内陆大陆东岸降水少常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降水少夏季多雨原因分析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

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

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

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

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

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

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

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教学手段】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教学过程】(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

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

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

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人人网百度贴吧复制网址上一篇上一页1234下一页下一篇下一篇: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投影片5)降水分布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附近中纬地区两极附近常年多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内陆大陆东岸降水少常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夏季干燥降水少夏季多雨原因分析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

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

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

并完成表格(投影片7)(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设计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

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

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

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

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

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