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1课《师说》(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课堂练习
1、找出“之”“其”的句子并解释它们地意义和用法。
2、《全优课堂》P64。
教学反思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教学内容
《师说》(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11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字词句2、理解本文写作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3、知人论世,了解韩愈其人其文,从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4、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察入微,掌握作者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并进而理解作者提倡的“古文运动”5、感受作者“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作文为人思想6、引导学生尊师重教,勤奋学习,不仅要有良好的文风,还要正直做人重点:知人论世,理解文中中心论及分论点的内容难点:绘制文章结构图并说明理由教法学法:小组挑战法、讨论法、讲解法、图表法、口头作文法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采用书法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

如果我们从日常书写来看,这五个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五个繁体字可大有讲究:“天地”两个字要写宽一些,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要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开。

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暂且不论“天地君亲”,只“师”的写法,就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的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师说》二、检查课前预习,回顾作者文体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孟子云“知人论世”,昨天的作业,是结合学过的内容收集整理“韩愈”和“说”这两个词条,并给韩愈写一段颁奖词,现在,我们就进行现场交流。

教师示例(多媒体出示):1、给韩愈的颁奖词:他为文主张“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为人理政“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他自觉扛起文学家的历史使命,“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他在火中生出莲花,出生望族,历经苦难,难以改变耿介性格,虽曰退之,但早已愈越千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政声响彻九霄尘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

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学生初步理解领悟尊师的重要意义
学生讲述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识记作者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作品相关背景
学生了解题意,把握文本大意
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读懂文句
学生读准句读
唤起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为分析文意奠定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

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

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

2、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

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

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

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知识,学习和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 难点: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古代教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文体及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说”的文体知识和韩愈的文学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朗读文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4. 理解文意:学生自行阅读文本,理解文意,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5. 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6. 体会情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思想。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师说-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熟悉并理解《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掌握解读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和角色塑造,培养个人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变化的解读;•角色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翻译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解读情感变化;•如何从文本中理解和描绘角色形象;•如何将情感体验转化为言语并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展示《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封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回中可能会出现的情节和主题。

•询问学生对这一回中有哪些角色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角色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第二步:探究•分析情节:提问学生在这一回中出现的情节有哪些,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情节的出现。

•分析角色:针对学生提出的对角色的印象,帮助学生深入描绘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逐渐展现出其内心活动。

•解读主题:引导学生从情节和角色入口逐渐理解全文的主旨。

第三步:练习•翻译练习:选取文章中的几个段落,进行翻译练习,特别是一些含蓄和多义的表述,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读的文章和自己的感受,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四步: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情节、人物、语言等多个角度对这一回的阅读进行评价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和主题,深入挖掘角色形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一、学习目的:A 知识目的:1.掌握文中基本虚词、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语法、写作手法。

2.正确看法文中论述的教员的职能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等观念。

B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自读注解,疏浚浅易白话文的才干。

2.锻炼先生自查资料、找出学习重难点的才干。

C 德育目的:1.扑灭先生承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培育先生尊重师长、谦逊讨教的美德。

2.学习韩愈勇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肉体,勇于提出自己观念的勇气。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说〞这种文体2.掌握文中重点白话字词及句子。

三、学习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啊。

2.体会从师重道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率领指点先生阅读文章。

2.点拨法:对先生课前预习时留下的效果停止点拨启示。

3.探求法:对本文结层次及中心效果停止探求。

4.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中触及重点效果停止讨论。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求学习法。

六、课时布置:2课时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反省预习1、新课导入:效果导入法:问:你以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教员?谈谈在现代同窗眼中教员的社会位置如何?明白:依据先生的回答作出必要应对,谈谈教员自己都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员,总结我们每团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教员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注重,这种习尚不时延续到唐代。

事先仍因循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发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习尚,求师学道往往会招去路人的讪笑。

但偏偏有一团体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育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倡议师道,写下了中国文明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员效果的不朽之作——«师说»,事先被人视为〝狂人〞。

这团体是谁呢?2、预习检测:〔1〕找先生阅读全文,后找先生指出读错或许不准确的字词读音。

核心素养式教学高中英语必修3教案《师说》(人教)

核心素养式教学高中英语必修3教案《师说》(人教)

核心素养式教学高中英语必修3教案《师
说》(人教)
教案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高中英语必修3教材中的《师说》这篇课文而设计的。

核心素养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师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技能。

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
- 了解《师说》的背景和主题;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与流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展示
-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课文主题;
- 向学生介绍《师说》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课时:课文阅读
- 学生自主阅读《师说》一文,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
- 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的例句,总结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第三课时:讨论与互动
- 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育理念等方面展开讨论;
-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第四课时:写作与表达
-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教育理念的短文,可以借鉴《师说》中的观点和思路;
-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学生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掌握情况。

教学结束
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和重点,激发学生对英语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师说

培养学生对文 言文的兴趣和
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 古代文化的魅 力,增强文化
自信
激发学生对
能力
故事导入: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导入: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营造课文情境,让学生身 临其境。
总结《师说》的教学方法与 步骤
布置作业和后续要求
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 证过程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说 方法
深入理解“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的内涵
领会作者敢于破除门第观念, 不耻相师的进步思想
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与思路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与技巧 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逐段讲解和分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师说》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组织学生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仿写句子: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自己创作类似的句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
反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业 进行批改,指出问题,提供指

激励与改进:通过作业评价,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发现并改
进学生的学习问题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的 理解、翻译和写作能力
评价方式:闭卷考试,测试学 生对《师说》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评价标准:按照评分标准进 行评分,客观公正
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成 绩和评价结果,指导学生进行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学设计

最后,让我们重读这篇文章,以热烈的气氛再次感受古圣先哲的师道之说。


3/5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学设计
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尊师重道现状,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 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布置 作业
在各个活动过程中我给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有不同的收获。每次朗读不是无目的的乱读,而是带着问题朗读,有目的的朗读。这种 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大有裨益。分析论点,分析论证 教学 方法时又与传统的教学不同,采取师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分析得出, 但《师说》不是一篇普通的文言议论文,而是包含了作者的强烈情感的文章。在和同学
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使用效果,运用 于写作当中。


过程与方法 情境导入—朗读—质疑—文本探究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良好风气
情感态度价

值观
教学资源 教学重点
教材《师说》文本 相关知识图片信息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熟读背诵课文。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课题 《师说》
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执教者 赵会琴
解读 理念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 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师说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三师说教案设计

【篇一】【教學目標】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重點、難點分析】1、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2、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3、“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4、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5、為什麼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6、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7、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學過程設計】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二、導入新課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注釋)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宣導者。

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

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宣導的那種古文。

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

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1课《师说》含答案

师说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

3。

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纠正读音。

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读1段,读完后,由同组的同学纠正读错的字音。

然后同组的同学把全文齐读一遍,巩固读音。

2。

纠正翻译.以小组(4人)为单位,每位同学翻译1段,当翻译出现错误时,同组的同学要纠正译错的地方,并说明原因.3。

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以小组(4人)为单位,把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4。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以小组(4人)为单位,思考探究以下问题: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

领会并运用对比论证、事理结合论证的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1.诵读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

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揣摩文意。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

提问法.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勇于向老师提出疑问.3。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

“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4。

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对比论证和事理结合论证的写作手法.“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比“论"随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

高二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教案高二语文必修三《师说》教学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字词正音:读(dòu)句读郯(tán)郯城,县名苌(cháng)姓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贻(yí)赠送二、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K12学习】《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K12学习】《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

《师说》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师说》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师说》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灵台一中张玉梅一、“五二一”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课内“五步”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文言实词“师”、“道”、“传”、“圣人”、“众人”“下”、“句读”、、“师”等语境意义②掌握文言虚词如其”、“所以”、“孰”、“乎”、“之”等的意义和用法;③领会课文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2、课外“两段”目标【强化训练】(30分钟)目标:①背诵课文2--3段,小组督促检查【拓展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学业质量模块测评》第100页“课后实践导练”第三题“课外阅读”中的《学校》一文,完成10--13题3、课内外“一体化”目标①、通过朗读和文言词句的积累,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②、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③、领会课文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在语境中确定多义文言实词具体意义的方法;②学会辨别文言句式结构特点和语气(反问与设问)。

③基本学会通过探究段落关系来确定文章中心论点的方法;④掌握对比论证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从师的基本标准;②感悟“不耻下问”的道理,感受文章通俗平易、“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语言风格。

二、“五二一”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设计:第一课时结束后,在“一体化”新课预习阶段,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自主预习课文2--4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标注出各段句中的关键词、重点词,并完成《学业质量模块测评》95页“基础梳理”第三题,掌握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学习目标由小组成员互相督促,最后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二)课内“五步”学习安排:第一步:自主学习检测(10分钟)第一课时的课外“两段”中,通过30分钟的“自主学习”与“新课预习”,熟悉了课文2--4段的内容,积累了重点词句.上课后立即进行学习检测,既可以督促学生的课外学习,检查课外学习效果,又能很快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展示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解题板书课题。

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

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四朗读正字音。

五、提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请同学尝试翻译并加以指点,指出重点词句。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耻学于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①.则曰-省略句②.不拘于时-被动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