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两篇文章的说明内容,学习快速提取、概括信息的方法。
2.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3.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默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两篇文章各自的说明内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质疑、思考、实证的科学态度,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
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
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
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恐龙的突然灭绝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
这一课体现的就是与此有关的两则短文,下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
【设计意图】提出这两篇课文共同关注的问题──恐龙灭绝,聚焦在这个视野后,可以自然地引出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
2.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1.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龙灭绝”,速读两文,请谈谈你得到哪些与此有关的知识?恐龙大概在公元6500万年以前灭绝;恐龙灭绝前曾经遍布世界各地;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的结果;…………2.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是它们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完全不同。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组课文,包括《膨胀的宇宙》和《地球的演变》。
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宇宙的膨胀过程及其原因;2. 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3. 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
四、教学难点1. 宇宙膨胀和地球演变的科学原理;2.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和地球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课型新授课课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彖进行思考。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生: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课前准备2、查找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牛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赊(chan2chu2):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2、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研读探究: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阿四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一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一一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新课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蟾蜍(chánchú)褶(zhě)皱劫(jié)难追溯(s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的冰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4.作者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八年级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四、琢磨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若是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路,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何等完美无缺。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咱们或许会明白如何来幸免这种撞击。
4.即超级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情愿如此做呢?教师提示:请同窗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觉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窗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若是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昔时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讥讽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尽管极为罕有,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如此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说明,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明白得同意,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超级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样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通太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碳类比斯石英通过高温加热能够变成一般的沙子。
或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情愿把金刚石变成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周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尔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请留意生活,试探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触类旁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阿西莫夫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阿西莫夫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阿西莫夫短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2.能精准概括阿西莫夫短文的主旨和要点。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归纳概括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阿西莫夫及其文学成就。
2.介绍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的题目:《机器人的三个法则》和《人类与机器人》。
二、阅读讲解1.让学生阅读《机器人的三个法则》。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找出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3.让学生阅读《人类与机器人》。
4.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找出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三、归纳概括1.让学生每人提出一篇阿西莫夫短文的主旨和要点,进行讲解和讨论。
2.教师总结两篇短文的主旨和要点。
四、小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阿西莫夫短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反思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阿西莫夫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通过阅读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在归纳概括环节,通过让学生每人提出一篇短文的主旨和要点,并进行讲解和讨论,达到了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目的。
总之,本节课是一节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堂,既让学生了解了阿西莫夫的文学成就,又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阿西莫夫短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相信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二、【重点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3.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整体把握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提示: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由此来理解文章内容。
提示:(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压扁的沙子》
佐证
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 (生物学)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紧密相连的
教学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年级科目
八年级语文
课题
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主备人
审核人
初二语文组
总课时数
56
教学
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3):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学习思维方法,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教 学 过 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内容预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讨论明确: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
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学习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
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
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
[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
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
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
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
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4、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悟意会言
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
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
(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课后反思:
1、我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试图凸显本文科学性特点,又因学生刚进入八年级,相
关知识的教学还没有展开,所以确定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语言特点为主要教学内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导入新课”“据意知言”“顺意品言”“悟意会言”来逐层递进地深入研读文章。
2、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这一特殊文体必须掌握和品析的,因此,我用命题形式直观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求达到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