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考试范围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人?A.儒略斯·凡内根B.威廉·黑兹里特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答案:D2.下列哪一本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里程碑?A.《文心雕龙》B.《笺疏》C.《古文观止》D.《论诗》答案:A3.以下哪位批评家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刺剑,剑锋必须磨利”?A.蒲松龄B.鲁迅C.毛泽东D.周作人答案:B4.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作者消失”的文学批评理论?A.罗兰·巴特B.罗曼·雅各布森C.温斯顿·麦凯恩D.托·纳奇克答案:A5.以下哪位批评家被称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泰斗”?A.钱钟书B.胡适C.周作人D.聂绀弩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新批评”理论。

答:新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黑兹里特和R·P·布莱克莫尔。

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符号等方面,而非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

新批评主张读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品,并通过对作品内部的分析和解构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2.《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

该书提出了文学的“德艺双馨”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既具有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表现力。

《文心雕龙》尤其对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简述鲁迅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社会批评为导向的文学批评思想。

鲁迅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通过文学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语出《论语》。

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

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语出《孟子》。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语出《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

“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语出《孟子》。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史论结合的理论性课程。

本课程以中国先秦到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兼顾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重要理论观点、命题的具体阐释和分析研究,并从当代审美意识和理论建设的角度,探讨对古代文学理论遗产的批判继承。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掌握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分析古代文论著作及“古为今用”、将其运用于当代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在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方面的学习深造,独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求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熟记中国文学批评史各阶段的发展概况,准确阐释名家、名著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主张。

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古代文学理论精华吸收运用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和个人审美意识修养中去,实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基础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它以《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古代汉语》、《文献学》、《训诂学》等课程为基础,又对《美学》、《写作学》、《文学批评学》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萌芽期的各种文学主张与学说,重点是儒道两家的文学观。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和掌握对后世中国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的儒道两家的文学观点和重点理论命题。

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解释古典原著中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并用现代文艺学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言志说、观志观风说、三不朽说。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赋诗言志”的内含和“断章取义”方法。

文学批评课程考试命题计划

文学批评课程考试命题计划
授课时数
本章节拟考核内容、知识点
分值
预计平均分
第一编先秦文学批评
6
儒道文学观
20
13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8
文学自觉之理论体现
30
22
第三编唐宋金元文学批评
8
诗文词批评名著及主要观点
3022第四编明源自文学批评8诗歌及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20
13
注: 试卷来源包括:题库抽题、集体出题、任课教师出题、他人出题; 教研室主任命题由教学副院长审批; 本命题计划随试卷一起交学院办公室。
湖州师范学院课程考试命题计划
(200—200学年第二学期)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命题教师:石明庆、周期政
考试年级:03中文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题型分布比例(%)
考核层次比例(%)
填空题
20
问答题
40
记忆类
40
判断题
理解类
30
选择题
20
综合分析类
30
名词解释
20
大纲要求讲授章节或知识点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年6月19日
考试形式:闭卷试题来源任课教师出题本试卷预期平均分:70本试卷预期合格率:98%

中国古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中国文学批评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同等学力加试自命题考
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中国古代文学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文学批评史的梳理与归纳。

约50%
(二)批评理论的理解、运用。

约50%
4)题型结构
a: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b: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通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来旁通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2.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决定作用。

3.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之民族传统与风格意义。

考试内容
(一)先秦文学批评与诸子学说。

(二)两汉文学批评与儒家经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老庄玄学。

(四)隋唐五代文学批评与佛禅学说。

(五)两宋文学批评与程朱理学。

(六)元明文学批评与陆王心学。

(七)清代文学批评与考据朴学。

(八)进代文学批评与西方科学。

三、主要参考书目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1、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

但它的具体内容则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1《周易·系辞上》中的“精气为物”,《文子·十守》中的“精气为人,粗气为虫” 。

“气”指某种构成生命、产生活力、体现为精神的抽象物,无形而无所不在。

○2春秋时代学者大都重视“气”的社会作用,并认为精气所体现的精神是通过人的心官发挥效用,主宰行为的。

儒家解释音乐的礼教作用,也强调“气”,认为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

○ 3战国时代,出现了庄子、孟子对立的养气观。

庄子认为,专心一志地求道,应不用耳、心听断,而“听之以气”。

因为“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其实质是把“气”绝对抽象化,要求以虚无待物,绝对无为。

孟子则恰相反。

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养的“气”有具体内容:“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 所以孟子是把抽象的“气”变为具体的思想、充实的精神,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内容。

共同特点是把“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为思想原则概念,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某种精神。

○ 4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所说的“气”就是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也不能传授。

他以这样的“文气”为文章的特征,用为写作和批评的准则。

他评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在《与吴质书》中说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都是指他们个性才能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在各自文章的体现,这是“气”的概念最早用于文章写作和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114《中国文学批评史》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为大学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提高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了解我国历史上各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情况。

学习这门课,不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也会对我们欣赏和评价现代文学以及建设现代文论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写出词语的出处和含义(共2题,每题15分,总计30分)题型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总计30分)题型三: 论述题(共1题,总计40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了解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目的和意义,通过中西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差别掌握中西文学理论在体系、形态上的区别,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第二章、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文学观,了解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以及荀子的“明道、宗经、征圣”等文论观点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基础,了解《易传》中“取象说”的内容和理论意义。

**孔子的主要文学观孔子没有论文艺的专门著作,他对文艺的一些看法多见于他的《论语》之中。

他关于文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2)关于文艺和政治、道德的关系(3)关于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孔子提倡在不违背礼教的前提下,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兼顾。

**“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是孟子关于如何读《诗》的论述。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中孟子和弟子的对话。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B、《离骚》C、《韶》乐D、《小雅》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B、庄子C、孔子D、司马迁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老子D、孟子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A、曹丕《典论•论文》B、韩愈《答李翊书》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D、陆机《文赋》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A、发愤著书说B、不平则鸣说C、蚌病成珠说D、诗穷而后工说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礼记·乐记》B、《荀子·乐论》C、《文赋》D、《诗品序》4、"诗言志"说出现在:A、《尚书》B、《左传》C、《礼记·乐记》D、《孟子》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A、荀子B、扬雄C、韩愈D、刘勰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正确错误3、"以意逆志"是以读者之"意"去"逆"作者之志。

正确错误4、"文胜质则史"的"史"是虚浮夸张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程参考书目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四卷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精选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郁沅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穆克宏、郭丹选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一二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清代)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编《历代词话续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福《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 复习资料




鍾嶸其人其事:約468—518,字仲偉,潁川長社 (河南長葛)人。生於齊梁時付,齊時官至司徒 行參軍,梁時官至西中郎晉安王記室。《梁書》 本傳載其為《詩評》,《隋書經籍志》稱《詩評》 又稱《詩品》,後來專稱《詩品》 《詩品》的寫作年付:《詩品序》稱梁武帝為 ‚當今皇帝‛;又說‚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 所寓言,不錄存者‛,其中所錄最近之人爲沈約, 而沈約卒于梁武帝天監12年,可以斷定作于梁武 帝天監13年以後。 《詩品》的寫作宗旨和背景: 《诗品序》: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 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 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 分夜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 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
持同样观点的有令狐德棻、李百药、姚思廉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批评

主旨:對齊梁詩風的批評及復古債向并建立唐付 对诗歌的美学特征的认识 陈子昂的“兴寄论”和“风骨论” 《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 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 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不安) 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 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寡味。爰及江左,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 诸公诗,皆帄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创变其体。刘越石仗清 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 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仍嘉中,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 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 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仍嘉之 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 也。 三、五言詩作家及其風格流派 情兼雅怨:曹植詩是《詩品》的典範,如曹植 ‚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骨氣奇 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升本一、单项选择题1-5DCDBC 6-10AABAC 11-16CDDAAD二、多项选择题1-5ABC AC BD BCD ACD三、名词解释1、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与本质。

“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

而所谓“知言养气”,就是说,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必然要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2、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

一般认为:风当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

“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4、“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四、简答题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有部分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有部分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一、单项选择。

20分1、庄子的哲学中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态度的是()A、自然朴素B、得意忘言C、心斋、坐忘D、观生、观民2、"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杨雄C、班固D、刘安3、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4、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5、完全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诗品B、文心雕龙C、原诗D、文赋6、首创诗歌声律说,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的是()A、王充B、陆机C、沈约D、刘勰7、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论述的是()A、文学创作过程B、文学鉴赏过程C、文学活动的全过程D、观察事物的过程8、最早明确提出"意境"概念的是()A、传为王昌龄的《诗格》B、皎然《诗式》C、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9、"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句"出自司空图的()A、《与李生论诗书》 B 、《与王驾评诗书》C、《二十四诗品》D、《与极甫书》10、朱熹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1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论,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是()对"诗贵传神"的一种表述。

A、欧阳修B、苏轼C、韩愈D、严羽12、金代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集中在()A、《答谢民师书》B、《论诗绝句三十首》C、《与李生论诗书》D、《四溟诗话》13、明代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是()A、前后七子B、公安派C、唐宋派D、竟陵派14、提出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与创作关系观点的是()A、陆游B、袁宏道C、梁启超D、刘熙载15、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区别是()与实录的矛盾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孟子《孟子·万章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知人论世”。

人是万物的主宰,是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

因此,孟子提出了文学批评应“知人论世”。

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之话本是对交朋结友而言的,然而“颂其诗,读其书”亦应“知其人”而“论其世”,故被后世文学批评普遍接受与运用,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论其世”,就是要认真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

“知人论世”成为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诗人之赋丽以则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

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穷而后工.(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指那些在心理上极度痛苦的文学家更容易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是因为心里痛苦更容易激发艺术家创作的内驱力。

更容易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更容易升华艺术家的人格,穷,更深层次是壮志难酬,对国家命运心理担忧的上的穷,所谓工的文学是指能够传世的,思想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学,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过艰难的人生之后诞生的。

点铁成金说: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2)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文学批评方式的创立者,韩愈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气盛言宜(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15、术语解释:文以明道(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

(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

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

韩愈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3)韩愈虽本于道,但并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5)韩愈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用自由流畅的文学语言和单句散行的新型文体去代替骈体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文体和语言的革新。

(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

以文为诗所谓的“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

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1)苏轼在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2)以诗为词只是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即由此比较狭窄地反映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比较广泛地反映士大夫的其他方面的生活。

(3)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诗与词这两种形式的差别。

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也多有不同。

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注意发挥词体声调谐律、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等长处,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有的独特词境。

(4)苏轼既“以诗为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词体革新才会取得惊人的成功。

自是一家说自是一家说:苏轼提出,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以诗论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以出现较完整的艺术见解.文论及其作者孔子《论语》陆机《文赋》殷璠《河岳英灵集》白居易《与元九书》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李贽“童心说”李渔《闲情偶寓》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王国维《人间词话》清代诗话理论的四大之论:王世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写一百八十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十样”文论史上的几个第一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毛诗序》,第一个著文品评的作家是“司马迁”如,《屈原.贾生列传》中国批评史第一篇文论专篇是《论典.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开创“以诗论文”的是唐人韩愈开创“以诗论诗”的是杜甫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的是近代诗人“龚自珍”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几部重要的理论《诗品》钟嵘著。

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勰。

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大题:重要的文学规律诗缘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山的纲领”其内容有二:一是诗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言志”,即用诗抒发心中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是:“诗以言志”。

其表现形态并非仅仅在于文字,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而并非非书面语的静止的艺术形态。

诗缘情:是对先秦两汉以来正统文艺观“诗言志”的反拔,是对曹丕“诗赋欲利”思想的发展。

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的“情感”特征,至此,诗言志和诗缘情成为中国是个批评史上量大支柱。

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复古:1古文运动:唐代革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一次复古运动。

从贞元到元和年间的二三十年里,韩愈所倡导的古文崛起于文坛,风靡全国,古文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骈文,在文坛占主要地位。

原因:①古文远动是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的产物。

②古文运动的兴起是古代散文自身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③古文运动的兴起,还因为有韩愈柳宗元这样杰出的领导者与创作实践者。

“明代前七子”。

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

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

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革新;文学理论,特定时代的文论概况六朝文论:特征1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主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联系更加紧密了3、文学批评独立于文学学术,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与文学学术相互渗透,交流。

4、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的崛起。

5、'隐秀"是魏晋文人的审美追求。

6实际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走向历史舞台。

宋代文论:1文学理论更加多样化、专门化,文学批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2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总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4崇雅5与唐代相比,宋代文学理论批判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6以禅论诗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问题理论影响文学外,内部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文论大家的文论史意义(孔子刘勰王国维境界说),诗文革新的基本观点,像陈子昂、欧阳修小说理论的演变等孔子文艺主张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文艺思想特别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有启发感染、教育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交流情感、批评政治,还从政治立场出发,说诗歌可以用来侍父侍君,要求诗歌为政治伦理、礼义教化服务,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中心点,由此出发,孔子重视文艺的内容,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情感纯正无邪。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文质彬彬的著名论断,主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还提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要求诗歌符合政治伦理道德标准,诗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主张诗歌有综合的美,总之,在文艺批评标准方面,孔子是把政治歀放在首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

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

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