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配鲁教版: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单元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附4 主要植被同步学案 鲁教版必修1-精装版
教学资料范本2020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附4 主要植被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1-精装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精选】20xx 最新高中地理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附4 主要植被同步学案 鲁教版必修1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 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天然形成的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分类2.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2)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3)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二、森林 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分布气候区湿润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亚热带 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亚寒带地区.(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1)分布: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2)植物特征⎩⎨⎧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正误判断:(1)植被就是指植物.(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6)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周期都很长.( )【提示】 (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3)√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4)×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5)×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6)×荒漠中也会存在一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合作探究·攻重难]植被与环境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思考交流】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提示】存在.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归纳总结]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等.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如下表).植被类型对应气候景观特征我国的分布森林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地中海气候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我国的北方地区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呈针叶状,以抗寒抗旱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部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无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地区荒漠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与结构无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长白山天池湖畔B.重庆嘉陵江沿岸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D.武夷山九曲溪边(1)A (2)C [第(1)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1~2题.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硬叶林B.针叶林D.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气温A.土壤D.光照C.降水1.D 2.B [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3~4题.3.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 )B.西欧地区A.撒哈拉地区D.马来群岛C.南极地区4.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B.雨林A.荒漠D.针叶林C.落叶林3.D 4.B [第3题,材料中的文字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20xx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5~6题.5.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6.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5.D 6.B [第5题,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属于山地气候,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6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是针阔混交林,内蒙古高原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是温带荒漠.]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7~8题.7.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B.针阔叶混交林A.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C.落叶阔叶林8.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D.地形C.大气环流7.C 8.D [第7题,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区.第8题,从图中看,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低,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鲁教版第1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呈现]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
重点[思维导图] 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要素补充点拨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土壤是多要素的中心环节。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考向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1.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 D 解析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
高考地理方案 第3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课件 鲁教版
第10讲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碳酸盐类
流动性
大气降水
返回目录
11
第10讲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温馨提示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 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喀斯 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建 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貌容易造成水 土流失,土壤贫瘠。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 结果。 (2)发育条件
流水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 丰富, ______________ 水文条件 强烈 生物条件 生长旺盛 和土壤中 ____________ 有机质 生物 __________ 的积累, 导致土壤和流水中 ____________ 的含量较高 有机酸
返回目录
13
中 纬度 大陆 地区
返回目录
18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分异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 向
成因
分布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垂直地 域分异
等高线方 向延伸
随海拔 高度变 化而发 生有规 律更替
水分条 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 直变化
纬度 低、海 拔较高 的山地
返回目录
19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7
第10讲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三、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和土壤。 2.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⑲______ ______交换, 物质 运动和⑳ 能量 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 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 “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 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复习课件
一二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名称 从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从沿海到 内陆的地 域分异
特点
成因
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 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
行,沿东西方向延伸, 极递减;水分条件也有重要
南北方向更替
影响
自然带表现出平行于海 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 岸方向更替
水分: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 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一二三
思考讨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 的吗?
提示:不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 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一 二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 和淀积作用。 3.发育条件 (1)岩石: ①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 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 ②透水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越多,透水性越好。 (2)水: ①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 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②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 通性。
一二
思考讨论: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最典 型?
提示:我国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反 应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速,所以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的溶 蚀速度比北方快;再加上南方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生物化学作 用较强,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温带要高,经土壤进入水中的 二氧化碳多,所以喀斯特地貌最典型。
一二三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 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020版高考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案鲁教版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特别提醒]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考法1 以景观图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常绿硬叶林D .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题流程][尝试解答] 1.B 2.A[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2013·全国卷Ⅰ)如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下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C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位于温带(45°N附近),不可能分布着亚热带的植被类型,故排除A、B两项;由于西坡是迎风坡,降水丰富,应分布着大片森林而非草原,故C项正确,D项错误。
]考法2 以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推荐下载】鲁教版高一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知识要点
[键入文字]
鲁教版高一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知识要点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部分,对于大家养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知识要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能力。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知识点详情请点击鲁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知识点详情请点击鲁教版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三、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课件鲁教版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01
栏 目
02
导 航
03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随堂小测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 1.综合思维:利用地理环境整
体性的原理,推导诸如青藏高
1.自然地理要 查主要是以区域图文 原隆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 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 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 8 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 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 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解析答案
知识点二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_岩__石__圈__、大气圈、 _水__圈__、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答案
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_圈__层__间__相互联系的纽带。
答案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_二__氧__化__碳__、有机酸、
_无__机__酸___的数量及水的_流__动__性___的强弱
b.水流动性:取决于_大__气__降__水__、地面坡度以及岩石
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③喀斯特地貌:包括_地__面__喀斯特地貌和_地__下__喀斯特地貌。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冲关鲁教版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 2题: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A.温带草原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常绿硬叶林2.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A.植被高度变化B.干、湿度变化C.纬度地带性分异D.垂直地域分异解析:1.C 2.C 第1题,①地在苔原以南,为亚寒带针叶林。
第2题,该图显示的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植被也相应发生变化,所以表现的是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分异。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3.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4.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解析:3.C 4.D 第3题,图中显示气温和太阳辐射量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600 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第4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2018·江西南昌调研)如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5.自然带②—③—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 )A.亚洲B.欧洲C.非洲D.南极洲6.造成地表植被按①—②—⑤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差异B.海陆位置差异C.海拔差异D.坡向差异解析:5.D 6.A 第5题,由图可知,自然带②—③—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案鲁教版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学习目标] 1.了解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
2.理解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掌握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方法,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1.地形图(1)概念:按照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
(2)表达方式:通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作用:反映地面实际高度、起伏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等高线的特征部位等高线分布特征A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B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C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海拔较两侧高D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E缓坡等高线分布稀疏,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小F陡坡等高线分布密集,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较大二、地形图的判读地貌类型等高线特征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中部稀疏,边缘密集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面有起伏,相对高度较小,坡度较为和缓沙丘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地势较平坦岭谷相间山岭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岭和山谷相间分布思考如何根据沙丘等高线地形图判断风向?答案等高线分布稀疏的部位为沙丘的缓坡,而缓坡指示风吹来的方向。
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1.作用:能直观地显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和地面坡度陡缓。
2.判读:抓住剖面线的起点、终点,经过的最高点、最低点和转折点等。
3.绘制步骤(1)绘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2)确定适宜的垂直比例尺,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所代表的高程。
(3)从剖面线与等高线所交各点向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作垂线,根据各点对应的高度对照剖面图的纵坐标,标出相应各点。
(4)把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探究点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山脊线E的走向大致为________。
2020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促使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下图是“我国四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根据四个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5.四个山地中,①山地垂直植被类型最多的主要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B.热量丰富C.纬度位置低D.降水量大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我国境内传递。
下图为“奥运火炬从新疆到黑龙江传递途中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峰可能位于A.长白山脉B.祁连山脉C.天山山脉D.阴山山脉7.图中的山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下图为“某大陆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米)。
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该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南和西南分布有混合农业B.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C.自然带基本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D.东临大西洋,西临印度洋9.下列关于丙处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因与长江三峡相似B.主要是地壳水平张裂形成的C.为人工运河D.是地壳水平挤压形成的向斜10.下列关于图中A、B两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A处河流因流量大,河运便利B.B处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C.A、B两地气候的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D.A、B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造成的下图为45°S附近某地区,其中①④处分别为太平洋与大西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经度,完成11~12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鸟看世界---地域分
01 02 03 垂直地带性
景观 欣赏
规律 解析
应用 分析
3 高山一览——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水热状况及其地域组合 , 热量
水分
根本原因: 海拔高度 ,
积雪冰川
延伸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 , 更替方向: 垂直方向 ,
高山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灌木林带
典型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 ,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合作 探究
阿拉善
01 02 沿海到内陆 03
景观 欣赏
规律 探解寻析
森林 草原
荒漠 草原 森林
合作 探究
01 02 沿海到内陆 03
2 西游记——沿海到内陆 经度地带性
景观
欣赏
主导因素: 水分 ,
规律 探解寻析
根本原因: 距海远近 , 延伸方向: 大致沿海岸线 ,
更替方向: 大致与海岸线垂直 ,
应用 分析
01 02 沿海到内陆 03
2 西游记——沿素: 水分 ,
大兴安岭
规律 解析
根本原因: 距海远近 ,
锡林郭勒
应用 分析
阿拉善
鄂尔多斯
01 02 沿海到内陆 03
2 西游记——沿海到内陆
景观 欣赏
主导因素: 水分 ,
大兴安岭
规律 探解寻析
根本原因: 距海远近 ,
锡林郭勒
合作 探究
典型地区: 中纬度地区 ,
01 02 沿海到内陆 03 高粱
景观 欣赏
规律 解析
应合用作 分探析究
畜牧业 A
C 旱作农业 B 水田农业
渔业 D
01 02 03 垂直地带性
3 高山一览——垂直地带性
景观 欣赏
(优选)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及其途径。
3.举例说明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形式。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例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交换。
(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海洋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2)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形成风海流。
(3)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着势能的传输与交换: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气压降低,海面升高。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案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CO2O2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O2CO2消耗有机物物质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之间运动(2)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思考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
探究点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珠江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
C.⑥D.⑤
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
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1.A 2.D
(2019·郴州质检)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回答3~5题。
3.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
A.①地势高低②水能资源③植物量④年太阳辐射总量
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②地势高低③水能资源④植物量
C.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地势高低④年太阳辐射总量
D.①植物量②水能资源③年太阳辐射总量④地势高低
4.造成M地①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气温较高B.盆地地形,热量充足
C.距海远,降水少D.云量少,光照强
5.造成M地②度量值与周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落差小B.太阳高度角小
C.地处内陆D.地质灾害多
解析:第3题,图示为沿我国30°N分布的四种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可以得出①为植物量,②为水能资源,③为地势高低,④为年太阳辐射总量。
第4题,据M地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为四川盆地。
由图中可以看出,M地的植物量略高于周边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盆地地形,热量散失较慢;地形闭塞,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因此该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为该地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
第5题,②度量值为水能资源,四川盆地②度量值比周边地区小,主要原因是该地落差小。
答案:3.C 4.B 5.A
(2019·安庆模拟)古湖泊是历史上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最初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因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6~7题。
6.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向北推进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7.在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
A.古湖泊面积增大B.古湖泊距海渐近
C.河流流程加长D.河流流速减缓
解析:第6题,古湖泊位于现在的莱州湾南部海岸线以南,而古湖泊本就是原来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而成的,说明原来的海岸线在古湖泊附近,因此可判断海岸线总体向北推进。
第7题,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向北
推进的过程中,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使得古湖泊距海渐远,B错误;不断有河流挟带泥沙注入古湖泊,泥沙淤积使得古湖泊面积逐步变小直至消失,A错误;因为海岸线向北推进,河流由南部的源头北流入海,其流程加长,C正确;河流的流速不受海岸线变化的影响,D错误。
答案:6.A7.C
8.(高考江苏卷)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牧民转场主要受()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D.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选A。
由图可以看出,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的影响,夏季到地势高的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称为夏牧场;冬季到地势较低的森林带以下的草场放牧,称为冬牧场,故选A。
(2019·岳阳模拟)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回答9~11题。
9.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A.a B.b C.c D.d
10.此处有森林带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A.蒸发量小,湿度大B.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
C.降水量多,湿度大D.海拔高,人类活动影响小
11.关于图示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
B.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
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解析:第9题,图示为新疆某山地,由图可知其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北坡水分条件好,有森林存在,所以森林带应分布在北坡降水最多处即b处。
第10题,b处有森林带分布主要是因为水分条件好,即降水多、湿度大,利于山地针叶林带生存。
第11题,该山地北坡降水多,是迎风坡,所以雪线低于南坡。
天山山麓是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以温带荒漠为主。
南坡降水少,气候干旱,自然带谱少。
该山海拔高,有终年积雪,高山的冰雪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答案:9.B10.C11.A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
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
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6分)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6分)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6分)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6分)
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
(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
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
(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的东西差异可知其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
(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13.(2016·高考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少。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少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12分) 解析:(1)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是因地处背风坡地带,水分条件较差,呈现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是冬半年,此时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其他因素包括风速、蒸发量、岩石的透水性等;旱季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雨林的生长。
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其他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