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的探析
• 莎士比亚主要代表作 品
• 著名的喜剧《仲夏夜之 梦》、《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 • 悲剧《哈姆雷特》、《奥 赛罗》、《李尔王》《麦 克白》、《雅典的泰门》 等等
• 汤显祖主要代表作品
• • • • • 《紫箫记》 《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 《邯郸记》
数量上虽和莎士比亚有差距,但影响却同样巨大。 尤其是《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被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十六、十七世纪的历史断面,汤显祖与莎士 比亚“同时”的历史横切面,在晚明社会与伊丽 莎白时期英国社会,都出现了商品经济蓬勃,市 镇扩展,社会风气开放,学术思想及文学艺术活 泼跃动,阶级关系异动与解纽,以及财富累积与 贫富悬殊共存的现象。这样的社会充满新的憧憬 与挫折,拓展了思维与感情伸延的空间,给作家 们模拟人生与展现想像的戏剧提供了“美丽的新 世界”。所以,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种历史时间 上的巧合既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必然。
1. 双关谐语。莎士比亚用的是同音异义双 关谐语。其他舞者皆有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轻快的舞鞋),而惟 独罗密欧只有a soul of lead(铅一样重的 灵魂)。Sole与soul同音,一为鞋底,一 为灵魂。 2. 对照。这种对照皆由同音异义的双关谐 语所引出,从听的实际效果中大约可得出 三种对照及相应的理解: ① 就是上文所引的朱生豪老师的译文表 达。
• 双关谐语(wordplay)即用同 音异义或一词二义之语,为诙谐 之用,是莎翁每剧必用的主要修 辞手法之一。据保守统计,莎士 比亚在该剧中运用双关谐语至少 175个。他在一个剧本中运用中 如此多的双关谐语,可谓匠心独 具,这些wordplay对揭示主题, 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间的关 系、推动剧情发展、预示人物命 运和全剧结构等方面都起画龙点 睛之作用。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者:金小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序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是典型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
两个作品都带着悲剧的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16世纪末英国的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
据说作品的素材是意大利亚小说家班德罗(Matteo Bandello)的作品(1554)同样也引用了亚瑟·布鲁克(arthur bruc)的《罗梅乌斯与朱丽叶的悲剧史》(1562)《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牡丹亭》是明朝末年封建社会的作品。
通过杜丽娘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研究的大致上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化,剧中差异点等深层的是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等。
近年来的论文有刘慧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里批评了同一时期作品的主人公们以反封建的思想和爱情为主题。
研究了剧中的矛盾冲突的原因和过程,人物性格和东西方间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审美追求。
但是在作品的普遍价值的发掘上遇到了限制。
因此本稿为了完善此点以不同的视角来做比较。
二、作品间爱情观与社会价值观比较2.1 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的情意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悲怆与伤怀--《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之比较
一
、
莎 士 比亚与 汤显祖 的 比较
求 自由恋爱 , 抨 击了封建 家长制度和社会 的 腐 朽。从整体 上看 , 《 罗密 欧与朱丽叶 》具 有 典型的悲剧意义 , 作品植根于西方 文艺作 品的土壤 中 , 带有古希腊 的文化特色 。 参照 《 俄狄浦斯王 》 的为理想而奋 斗却终走不 出 宿命的束 缚模式 , 可 以窥探出 《 罗密 欧与朱 丽叶 》 中主人公无法改变宿命的结局。 相反 , 《 牡丹 亭 》则是 在部 分情节 中具有 悲剧 因 素 ,而故 事整体并不是悲剧 。换句话说 , 故 事带有悲剧色彩 , 杜丽娘的形象沾染 了悲剧
意蕴 ,但 整部剧 作不 含有悲 剧 的典 型性 特 征。 ( 二) 悲剧处理方式不同
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团圆, 从剧作 中更能挖 掘爱 情的压 抑 和青春 的孤寂 以及 封建礼 教 对人们的毒害。
( 三 )悲剧表现不同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以强烈 的宿命论来 解构全篇 : 通 常情况下,一见钟情 的爱情会 换来长相厮守的结局 , 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却 天生是仇敌 i二人爱情好不容易将要圆满 , 却因街头 E l 角而被活活拆 散; 劳伦斯神父为 促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费尽心机 , 却酿
一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是命运 的悲剧 , 罗
密欧和朱丽叶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 为了追求 爱情 ,二人以决 绝的态度 投身于斗争 中,内 心的矛盾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展开 , 以人 物带动事件的发展 , 外界环境不能左右主人 公 的思维和行动 。因此 , 剧作从侧面展示了 故事 的性 质 。莎 士比亚的布局谋篇 中添加
前言 : 《 牡丹 亭 》 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 》 这 两部经典 剧作 彰显 了个性解 放 的意 义和 为爱情而斗争的精神 , 尤其因富含悲剧色彩 而被读者牢记。本文首先对莎士 比亚和汤显 祖 的生活时代做了概述 , 然后分析 了 《 牡丹 亭 》与 《 罗密欧与朱丽 叶》在悲剧性质 、悲 剧处理方式和悲剧表现等方 面的差 异 ,比较 了两部剧作的悲剧因素 ,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
从悲剧美学特征看《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从悲剧美学特征看《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来源于古希腊祭奠酒神的颂歌。
悲剧中的主人公遭受磨难、痛苦等,他们表现出顽强的求生欲望。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与现实中的悲剧是不一样的。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让人感觉到恐惧或产生怜悯、同情的情绪,同情主人公的遭遇,联想到自身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普希金曾说:“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
”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牡丹亭》作者的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所至也。
”这是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极好的描写。
杜丽娘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女子,接受严苛而正规的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追求个人的幸福。
在梦中与柳梦梅相爱,相思成疾而一病不起。
死后杜丽娘的灵魂与柳梦梅相见,而得复生,继而私定终身。
而这婚姻是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符合封建伦理道德。
杜丽娘便鼓励丈夫去考取功名。
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她经历了种种磨难,甚至是死亡,结局是圆满的,因为他们最终在一起了,也可以说是悲剧的,杜丽娘妥协于封建礼教,“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这部喜剧戏剧接近悲剧,其中曲折悲欢,使杜丽娘身上兼具悲喜剧色彩。
杜丽娘与柳梦梅越过重重磨难,最终走在一起是悲剧的消极情感到积极情感的转换。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捉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到积极情感的转换。
指出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相似的是,主人公都是对爱情的追求。
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两大世仇家族,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
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做出了反抗,在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就这样私定终身。
可以认为这是社会或环境所造成的悲剧,而非主人公的罪恶。
而主人公身上的过失或弱点造成了悲剧的产生。
罗密欧因杀人而遭放逐在外,闻知朱丽叶自杀赶回维罗纳,没弄清朱丽叶是否真的已经死亡而喝下毒药,造成两个人的死亡。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口高情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I摘要】16世纪末,中西方文学史上诞生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爱情名著。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 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关键词l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1】劳伦斯.康妮・恰特里的情感历程【M】.朱波,编译.呼和浩特:远方出 版社.1999. 【2】理查德・奥尔TCf.劳伦斯传口州.黄勇民,俞宝发,译.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1999
【3】哈里・奠尔缟.劳伦斯书信选p叫,刘宪之,赛长森,译.北方文艺出版 社.1999.
f作者简介】
杨长荣(1959一),男,吉林桦句人,硕士研究生,长春大学公共外语 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教学法理论。
似的东西。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讲述了中国和英国封 建社会里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整个明清戏曲和莎士比亚 戏剧一样,两部作品都是以前人著作或古代传说为题材,将彼时 彼地作为背景,来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主人公都是追 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弘扬的都是反对封 建主义、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它取材于明代 《燕居笔记》中的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将背景放 在了四百年前的南宋时代: 贫寒书生柳梦梅自从梦见一位美丽女子说同他有缘分后,对 女子日思夜想。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天生丽质,从师陈最 良读书。她伤春寻春,青春觉醒,在睡梦中与一持半枝垂柳的书 生在牡丹亭畔幽会。梦醒后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让 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把自己的画像藏在太 湖石底。其父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柳梦梅进京 赶考,借宿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 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 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杜宝拒不承认女儿婚事,纠纷 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演绎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揭 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与《牡丹亭》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讲述了一个惊天 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源于1554年意大 利作家班戴洛的一个故事,经过莎士比亚的加工改造,这一简单 的爱情悲剧成为反映文艺复兴时代入文精神的著名剧作。剧里为 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有宿仇的两大家族。蒙太古家的儿子叫 罗密欧,品行端方。有一天,他混进了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场,爱 上了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并向朱丽叶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 情。两人一见钟情,却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无法结合,最终以 死殉情。从此,两家消除积怨。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两家的械斗开场,以主人公罗密欧与 朱丽叶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束:把爱情故事写成悲剧,并把 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将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将批判的锋芒直指中世纪衰朽而野蛮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
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比较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同一年离开人世。
两位大师是同一时代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
两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的主题特征。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与文化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剧主人公、冲突体现、戏剧结构以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西方悲剧精神及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悲剧往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为突出特征,每到此时,观众心里不仅泛起对悲剧人物的同情与怜悯,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心自己遭遇同样不幸的恐惧感。
而悲剧主人公,作为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人物,其语言、行动、事件深刻影响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
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指悲剧主人公)。
这个法则是极端需要的,因为恐怖和怜悯之情一经分散到许多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人公都是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杜丽娘与朱丽叶都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是自由幸福的追求者,都是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封建叛逆者。
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摘要:公元1616年,世界文坛上两颗巨星先后陨落。
一是我国明代剧坛上最优秀的传奇作家汤显祖,一个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这一巧合引起了世人关于东西方戏剧文学相比较的星期,而这两位远隔重洋互不影响的作家之间,却有着两部相近似的爱情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本文将从作品取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等方面对这两部十六世纪末的不朽之作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进而对中西方古典戏剧的异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作品取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风格在1616年,有两位世界文坛上的巨星先后陨落——汤显祖的全部戏剧创作中,《牡丹亭》代表了最高成就,而在这部作品写成之前三年,莎士比亚也写成了不朽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剧坛中最优秀的传奇作家,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两位远隔重洋,互不影响的作家之间却有着两部外形相似的爱情作品,引起了正在同步对两位作家作品进行学习的我的兴趣,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并归纳异同进行分析:一、题材来源与作品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生活为背景,去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自由恋爱和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牡丹亭》取材于明代《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背景放在四百年前的南宋时代,作品叙写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在后花园赏春时,触景生情,昏之然梦见一书生和她谈情说爱。
梦醒后,杜丽娘心情苦闷,再次游园寻梦不可得,郁郁寡欢而病死。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经过杜家发现杜丽娘死前埋在太湖下的自画像,挂在书房里观赏。
杜丽娘的鬼魂前来与他幽会,之后叫书生打开她的棺木,还魂成亲。
最后,柳梦梅高中状元,奉旨与杜丽娘完婚。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并且参照了英国诗人亚瑟·勃洛克根据传说改写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她的择偶标准是既要自己喜欢,又要符合父母的心意。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的探析剖析
• 两剧在情节安排上也有很多创新。罗密欧一开始 爱上了另一位小姐,但那位千金小姐不爱他,他 为此郁闷良久。后又爱上朱丽叶,这次两人共坠 爱河,可是家族仇恨又阻碍了两人的相守。罗密 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便是在这种环环相扣的差 错中产生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 这是汤显祖的艺术独创。 • 此两出剧作的结局表现上,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 表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斗争,由希望至破 灭,继由追求而胜利,体现了由生至死,由死复 生的“至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悲剧收场, 以罗密欧、朱丽叶双双殉情,来换来世仇之和解, 亦是一种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
② Sole与sole的对照: You have 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 I have a soul (sole) of lead.(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而我只 有一双舞鞋如铅重。) ③ Soul与soul的对照:You have 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 (souls); I have a soul of lead.(你们都心情轻快地踏着舞鞋, 而我的心情却沉重。) 若客观地分析听众所获得的信息,此三种效果 共存,皆刻画出罗密欧心头之烦恼。此种精彩 的修辞运用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不胜枚举, 可以说,修辞技巧的精湛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成 就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不朽。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中的语言特色比较
两剧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似乎应证了优秀的戏 剧家首先应该是出色的诗人这一定律。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 押运(对句双韵、四行诗隔韵、八行连韵、十四 行诗韵)、华丽的彼脱拉克比喻和双关谐语等多 种修辞手段。 《牡丹亭》的戏剧语言,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 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 绮丽文采,自出机杼,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 元人别一蹊径”。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之我见
突。剧本一开场就是刀光剑影,写两个家族的械斗,罗密欧、 朱丽叶的爱情情节就在这个冲突的背景中展开。到了第三 幕,一对恋人已面临生离死别的关头。在剧本的结尾。先写巴 里斯与朱丽叶在教堂喜剧性冲突.后写巴里斯与罗密欧在古 墓悲剧性冲突。总之,莎氏的戏剧是“冲突”的戏剧.也属于 “危机”的艺术。
(二)不同的艺术手法
140
的巨大力量使杜丽娘没有被压服。她梦见与一位手持柳枝的 儒生在牡丹亭畔梅树下幽会。梦后她竟大胆地不顾封建礼教 的束缚。到后花园寻梦。希望把追求爱情的梦幻变成现实。可 是,在现实中。她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只有朝思暮想。 忧郁成病。终于为情而死。这反映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也是作 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总之,《牡丹亭》通过反抗封建婚姻制 度、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从广阔的画面上对摧残人们生活 理想的封建社会展开讽刺和批判,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名城维洛那,这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之我见
邢树娜
(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几乎是在同一时 间产生的,它们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反映。二者存 在着共性。但是,由于它们诞生在不同的国家。并且分别是中 西爱情剧的代表作品,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 关键词:戏剧;爱情;悲剧;共性:差异 一、引言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戏剧 史上的爱情剧杰作。它们都产生于16世纪末.并且在中西戏 剧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对推动当时和以后戏剧的发 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 窥探出中西戏剧的一些共性.同时我们也能领略中西戏剧的 个性。现在本人欲通过对两者的细致比较。进而分析它们的 异同.以此帮助各位读者及文学爱好者加深对这两部戏剧作 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两部作品的共性 (一)取材 <牡丹亭》的故事取材于明代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 魂记》。尽管《牡丹亭》传奇的情节有所依据,但传奇的思想深 度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话本小说.具 有创新的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材于班德洛(1485—1561)的《短篇 小说集》第二卷“故事九”,把九个月的故事变成四天的故事。 大大加强了巴里斯的戏,结尾添加巴里斯与罗密欧的决斗. 为小说所无。虽然莎士比亚不是第一个采用这个题材的人. 但是他是第一个根据这个题材写出杰出作品的人。 (二)悲剧气氛 <牡丹亭》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他们真心相 爱,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种种压制和阻挠。杜丽娘由梦生情, 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后与情人结合。并又还魂重生。虽然 喜得团圆,但这种不可能的事件又使人喜中含悲,由于封建 压力的巨大和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 氛。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热烈相爱。 在第一幕第一场两个封建家族刀光剑影的武斗就预示了男 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他们终于无法结合。最后殉情而死。整 部作品是一部充满浓郁诗意的爱情悲剧。 (三)主题 <牡丹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 离合的爱情故事,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 了他们争取自由婚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的独生女。她的父母严守封建礼教. 也要求女儿必须恪守。所以,她生活的环境,除了围房就是书 斋。在杜丽娘身上。封建礼教对她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情”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
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的探析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中的语言特色比较
两剧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似乎应证了优秀的戏 剧家首先应该是出色的诗人这一定律。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 押运(对句双韵、四行诗隔韵、八行连韵、十四 行诗韵)、华丽的彼脱拉克比喻和双关谐语等多 种修辞手段。 《牡丹亭》的戏剧语言,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 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 绮丽文采,自出机杼,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 元人别一蹊径”。
如:在卡普蒙特家的假面舞会上,作为此幕 开场的罗密欧与茂丘西奥的对话中,罗密欧为推 辞跳舞说: Not I, believe me. You have 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 I have a soul of lead. So stakes me to the ground I cannot move. 我实在不能跳。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 有一个铅一样的重的灵魂,把我的身体紧紧地钉 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朱生豪译) 在此短短的三行里,两种修辞:双关谐语; 对照。
莎士比亚
汤显祖
• 生于1550年,死于1616年 •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 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 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在 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袭文的家 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 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 里名列前茅。21岁时中了举人。 由于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 因此在官场上也一直屈沉下僚, 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归隐 于临川玉茗堂中,与百感交集中 创作了“临川四梦”,对后世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时代背景的比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个人物:劳伦斯 神父。此处将这一人物的身份设定为神父,是有特殊 含义的。莎士比亚似在通过这个细节传递出这样一个 意思: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了上帝的帮助而步入婚 姻,且在上帝的帮助下试图冲破封建家族的束缚,追 求幸福。似乎上帝自始至终在支持着俩人的爱情,使 得这种爱情得到一种升华,显得很美好而崇高。 • 在这里,莎士比亚将神性或者说是宗教当作一个 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当时行将衰落的腐朽封建文化, 表达对自由、真爱的向往。虽然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 殉情,从这一点来看,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若按照基 督教的观点来看,善良的人死后是升入天堂的,罗密 欧与朱丽叶无疑是社会价值所认同的善良的人,自当 升入天堂。所以,看似人世间的凄惨,实际倒成全了 天堂的美满。结合当时英国的宗教社会背景,对此剧 作这般解读,也很是耐人寻味的。
悲怆与伤怀_牡丹亭_与_罗密欧与朱丽叶_悲剧因素之比较_谭玉华
摘%要:汤显祖《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剧作均为爱情悲剧,剧中主人公形象,几百年来给观众、读者特别是青年男女以心灵的震撼。
两剧的作者远隔万里,文化背景迥异,表现时代和创作手法不同,特别是在悲剧表现上各有千秋,两剧悲剧精神背后,体现的是两个民族在文化伦理的不同。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3)06-0133-04将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难以计数,两人在世界史视野中是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家,而汤显祖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尤其是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都以爱情名剧著称于世而多被论者加以比较。
两部剧作实际创作时间仅仅相距三年,但相隔万里,迥然相异的文化、地理环境使我们只能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
两剧在思想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等诸方面有许多看似相似、相近之处,而在悲剧表现上的种种不同更显示了东西文化中文艺审美和道德伦理取向上的巨大差异。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反封建礼教和家长特权这点强调这两部剧作中男女爱情的斗争精神和个性解放意义。
也有不少研究在比较中分析《牡丹亭》是否典型悲剧,研究者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兹不赘述。
本文拟从悲剧美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试析两部名剧的异同,希望能够提示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话题和意见。
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大背景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要求打破封建教条尤其是宗教压制,尊重个体人格,高扬主体意志。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而取代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公。
莎士比亚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的代表性人物。
在东方的中国,汤显祖生活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面没落,而在它的内部已经萌发出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因素,市民阶层开始萌生。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较 ,揭示 中西 方悲剧精 神及 审美 观念 的 巨大
差 异。
I
二 、戏刷冲 突 戏 剧 冲 突 是 戏 剧 艺 术 的 基 本特 征 和 灵
杜丽 娘 的爱情追 求带 有浓厚 的幻 想色彩
悲尉主 人公 与妥协 色彩。 尽管杜 丽娘 对爱情 的渴 望不 亚 于 朱丽 叶 ,但 由于 宗法势 力 的禁锢 ,孔孟 礼 教 的束 缚 ,使 她连 接触 男子 的机会都 没有 。 因此 ,杜 丽娘 的爱 情追 求 ,只 能停 留梦 中与 冥 界 :杜 丽娘 追求 的爱情 自由,要时 时顾 及 “ 父母 之命 、媒妁 之言 ” ,一 旦还魂 复生 、 回到人 间 ,便 想要 父母承 认他们 的婚 姻 ,言 之凿凿地 大谈 “ 夕鬼也 ,今 夕人也 。鬼 可 前 虚 情 ,人 须 实礼 ”。 另外 ,杜丽 娘并 没有摆
对 美好爱情 的 向往。偷 游后花 园 之后 ,大 自
然 的勃勃生 机 引发 了她 内 心青 春 的萌动和 随 之而来 的、难 以排遣 的烦 恼。 眼前 的 “ 紫 姹 嫣红 ”、 “ 良辰 美景 ” ,和 自己的大好青 春 ,
为 了忠实 于爱情 ,她 冒死吞 下药 物 ,接 受吉 凶未 卜 的考验 。 当发 现罗 密欧死 在身边 ,她 又拒绝 神 父的救 助 ,在 爱人 身边拔 剑 自刎 ,
一
11 6 6)在 同一 年 离 开 人 世 。两 位 大 师是 同 时代 出现在东 西 方的两颗 最耀 眼的艺 术 明
方面 冷静与 父母 周旋 ,一方面 向神 父求救。
星 ,他 们 的剧作 各 自代 表着 东西 方戏剧 文化 的光辉成 就 ,至今 在舞 台上盛 演不衰 。 汤显祖 的代 表作 《 丹亭 》和 莎士 比亚 牡 的名剧 《 密欧与朱 丽 叶 》都是 描 写爱情 的 罗 典范 之作 ,都 出现在 十 六世纪 九十 年代 ,相 差只有 三年 。两剧在 追 求爱情 自由、要求 个
最新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悲剧美学差异-精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悲剧美学差异《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是以悲剧结尾的瑰宝,两部剧目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主题,但因中西差异,两者所体现出的悲剧也不同,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欢迎阅读查看。
一、悲剧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的主角都是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两部剧目的主人翁都是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同样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结果都是为爱情所牺牲。
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存在的:和朱丽叶相比,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带有一丝妥协和梦幻,虽说两个主人公同样肯为了爱情牺牲,但由于中国儒家思想与宗教对古代女性的思想束缚,令其平时身处闺阁之中,几乎没有与男性单独接触的机会,以“三从四德”为人生准则,及时还魂,也想让父母承认其婚姻。
而朱丽叶则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女性,为人善良,聪明活泼,在对爱情追求方面,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勇者,朱丽叶所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强势之时,那时候的欧洲男女之间是有社交活动的,朱丽叶通过一场舞会爱上了罗密欧,后来谈婚论嫁。
在一次花园约会之后,爱情令其敢于突破传统,尽管两家有世仇,还是不能阻挡婚礼的举行。
罗密欧被放逐之后,朱丽叶对于父母的命令,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她一面和父母说和,一面像神父求援。
为了罗密欧,她愿意在不知药物危险性的情况下服下药物,当其发现罗密欧已经去世,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朱丽叶就是这种具有人文思想的新女性,和杜丽娘不同,朱丽叶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禁锢,她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者,朱丽叶更具有自己的思想,处事也更为果敢。
二、戏剧之间的冲突传奇《牡丹亭》的冲突是建立在“礼”和“情”之上的。
这种礼和情指的就是女主人公自身对爱情的追求和封建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于:主人公是一位接受过正规的大小姐,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女性受到的禁锢相比,杜丽娘受到的禁锢更为严重,她对爱情的追求被传统思想紧紧束缚着,在她内心中,也有矛盾和冲突存在,因为从小受到《女则》《女训》的影响,令其认为封建思想是正确的,即便她有了意中人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主人公在一种想爱却不能爱,想舍却不忍心的境界中痛苦挣扎,最终因此死亡。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中文摘要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
中西文化互观下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n-t1》
引言和文献综述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几千年的文化戏剧传统孕育了无数姿态万 千、生机勃勃的表演样式,而昆曲无疑是中国戏剧皇冠上的一颗璀璨 的祖母绿。2001年昆曲成为中国第一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绝非偶然。 如果细细研读中国文化史与戏剧史,我们就一定会不由自主的被
一是关于女主人公人物性格比较的文本细读研究。从创作主体视 角切入,谈女性形象。通过杜丽娘与朱丽叶的身世遭遇、反抗之路来 比较人物的性格异同、人格魅力与反抗精神,此类研究成果较多。如 邹自强的《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衬——<牡丹亭>与<罗密欧 与朱丽叶>之比较》认为两位人物均有着强烈的叛逆性,但相较而言 杜丽娘的抗争带有浓厚的妥协色彩。蓝凡的《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 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认 为汤显祖对佛学禅宗和道家思想的笃信,而莎士比亚作品中基督信仰 的无处不在,这些影响了杜丽娘与朱丽叶的性爱世界,一个是文人之 情,一个是世俗情欲。郑维萍在《<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 冲突之比较》一文中,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
昆曲所吸引,这种关注是超越个人好恶的。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 明清时期曾引发过中国社会各阶层整体的观演狂潮,让整个中华民族 痴迷了两个多世纪(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嘉之交)。它曾是华夏民 族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此间情状恰似古希腊的悲剧史诗与莎士比 亚的剧作之于西方文化。虽说在现今社会,与其他戏曲样式一样,昆 曲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但这种代表东方韵味的艺术样式包含着我们这 个民族的很多精神层面的密码。研究它,品味它,我们可以从中找寻 今天的我们业已失去的很多文化基因。那悠远的羌笛,那清越的三弦, 那软玉般的昆腔,一声声,一阵阵,一直回响在华夏文明的天空—— 虽然那声音很柔、很轻,但从未也不应该为我们所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作者:佟迅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
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比较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同一年离开人世。
两位大师是同一时代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
两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的主题特征。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与文化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剧主人公、冲突体现、戏剧结构以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西方悲剧精神及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悲剧往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为突出特征,每到此时,观众心里不仅泛起对悲剧人物的同情与怜悯,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心自己遭遇同样不幸的恐惧感。
而悲剧主人公,作为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人物,其语言、行动、事件深刻影响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
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指悲剧主人公)。
这个法则是极端需要的,因为恐怖和怜悯之情一经分散到许多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人公都是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杜丽娘与朱丽叶都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是自由幸福的追求者,都是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封建叛逆者。
都为爱而殉情。
但是她们之间的差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生长在封建深闺的杜丽娘,受的是封建正统教育,父母盼望她长成“知书达礼”的“贤淑”之女。
太守衙门的森严四壁,堵绝了她与任何青年男子接触的可能,而青春少女的天性又难以抑制她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偷游后花园之后,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引发了她内心青春的萌动和随之而来的、难以排遣的烦恼。
眼前的“姹紫嫣红”、“良辰美景”,和自己的大好青春,都在无奈中“付与断井颓垣”。
现实的冷酷,使她只能在梦中寻求理想的爱情。
然而美梦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令她备受煎熬,以致郁郁而亡。
成为鬼魂之后,杜丽娘反倒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终于找到了梦中的情郎,于是又因情复活,终结良缘。
因情而死,因情而生,在她出生八死的执着追求中,终于幻梦成真,这其问的曲折悲欢,使得杜丽娘这个人物本身充满了悲喜剧的色彩。
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与妥协色彩。
尽管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不亚于朱丽叶,但由于宗法势力的禁锢,孔孟礼教的束缚,使她连接触男子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只能停留梦中与冥界;杜丽娘追求的爱情自由,要时时顾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还魂复生、回到人间,便想要父母承认他们的婚姻,言之凿凿地大谈“前夕鬼也,今夕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另外,杜丽娘并没有摆脱夫贵妻荣的传统思想,写真上自题“他年得傍蟾宫窖,不在梅边在柳边”,表明她内心希望未来夫婿是金榜题名的有为才子;还魂后更是积极鼓励丈夫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当柳梦梅中了状元以后,她高兴地对母亲说:“爹爹高升,柳郎高中,小旗儿报捷,又是平安帖。
把神天叩谢。
”可见,杜丽娘的头脑中还较多地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天真活泼、聪明机智,在追求爱情方面则是个勇敢的实践者。
她生长在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的文艺复兴时代,男女之间有公开的社交活动,因此可以和罗密欧一起跳舞,谈论爱情婚姻。
花园幽会后,爱情的力量使她冲破封建藩篱,与罗密欧秘密举行婚礼。
罗密欧被放逐后,她又勇敢地展开与封建势力的正面冲突。
面对父母的逼婚,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机智,一方面冷静与父母周旋,一方面向神父求救。
为了忠实于爱情,她冒死吞下药物,接受吉凶未卜的考验。
当发现罗密欧死在身边,她又拒绝神父的救助,在爱人身边拔剑自刎,微笑着结束了她短暂的人生历程。
朱丽叶是一位人文主义理想的女性,她的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恋爱观。
这样的女主人公已不再是那些在封建制度束缚下,依靠父亲、丈夫的宠爱与庇护生存的柔弱女性了。
她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
与杜丽娘相比,朱丽叶更有智慧,更加积极主动、勇敢果断,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也更为坚决、彻底。
二、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灵魂,是审视悲剧时一个极有价值的角度。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一切伟大的悲剧必定包含着形式不同的冲突。
法国戏剧理论家布伦退尔在《戏剧规律)一书中谈到:“戏剧是表现凡人同那些限制我们的神秘力量或自然力量斗争时的意志。
我们之中的一个人活活地被推上舞台,去同命运、同社会法律、同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凡人进行斗争;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同自己斗争:同野心、权力、偏见、愚蠢以及周围人的一切恶毒的行为进行斗争。
”这段话生动地表明: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社会、自身斗争的产物。
《牡丹亭》的基本冲突是“情”与“礼”的冲突,即杜丽娘对爱的渴望与中国封建礼教的对立和冲突,是要求婚姻自由与封建纲常、封建道德的对立和冲突。
在冲突的体现上,杜丽娘作为受过正统教育的深闺小姐,比历史上其他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所受到的束缚更为严重:不仅她本人与现实世界有冲突,她的爱、她的情被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规范压抑着;同时,在她内心深处,也暗暗伴随着与自身的冲突。
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在她心中已根深蒂固,她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那一套封建伦常。
即使有了梦中情人,也还不敢大胆地追求,认为有伤风化、有伤伦理道德,必不见容于社会,于是在一种欲爱不能、欲罢不舍的情境中苦苦挣扎,以致相思成疾而死。
杜丽娘的身上充满了沉重的精神负荷。
如果说杜丽媳是“情”与“礼”冲突的化身,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就是“爱情”与“世仇”斗争的结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身及两人之间极为和谐,毫无冲突,然而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两家世仇的基础上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有其难以避免的必然性,用劳伦斯的话说,就是“一种更大的力量,我们无法对抗,把我们原来的计划打个粉碎。
”这种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抗力量,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和野蛮、残酷的封建家族势力之间必然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悲剧是无法避免的。
莎士比亚力图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表现人文主义爱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的必然胜利。
相互深爱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终成了“赎罪的羔羊”,他们的死亡,又使彼此敌对的两个家族言归于好,在这个意义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可算是一出乐观主义的悲剧,是喜剧性的悲剧。
汤显祖则通过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悲喜剧,表达他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的控诉,并将爱的理想寄托于理想化的、虚幻的世界。
杜丽娘因情而亡,又因情还魂,与梦中情郎终成眷属,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遭遇的梦境的美好、冥界的温情,与现实的森严、冷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亭》可算是一出悲剧性的悲喜剧。
三、戏尉结构戏剧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舞台艺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言与动作,因此,戏剧结构的根本任务就是在舞台时间和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组织语言和动作。
中西戏剧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其戏剧结构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戏剧以“幕”作为基本组织单位,采用板块式的结构,使戏剧矛盾在若干个板块中如网状交织,快速推进剧情的发展。
情节高度浓缩、紧凑,将悲剧主人公从大喜到大悲的变化过程,凝练成有限的几个板块,由剧情发展的大起大落,凸现出从喜到悲的剧烈变化。
中国戏曲以“场”为基本组织单位,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故事情节被打造成无数的小珠粒,以时间为线将它们串连起来,有序地向前发展,因此,在悲剧情节的发展上,追求的是悲喜的对比性,在情节的布局上,追求的是悲欢离合的延展性。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结构形式上的不同正是由它们各自所属剧种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牡丹亭》是传奇,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类型之一。
一本传奇少则二十几出,多至五、六十出,每出戏都由曲文和宾白组成。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所演绎的故事前后长达数年,结构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松散,同故事发展主线没有直接关联的《劝农》、《虏谍》、《道觋》、《牝贼》、《缮备》、《寇间》、《折寇》等出使人觉得累赘。
但仔细推敲,仍可看出作者经营布局的苦心《劝农》一出,看似剧情发展旁枝,却为杜丽娘私游后花园准备了条件,不是杜宝下乡劝农,杜丽娘这个生活在建封官僚家庭中的深闺小姐,也无机缘踏入花园。
而不是金人八寇,杜宝升官,变成鬼魂的杜丽娘也不可能与穷书生相逢。
如果仔细体会作者的用意,几乎每出戏都有存在的理由。
《牡丹亭》中许多出戏都是抒情的片段。
很少在~出戏中写出矛盾;十突,因为传奇主要依靠唱腔吸引观众,传奇作家并不擅长在单独一出戏中展现紧张的冲突。
但是“《牡丹亭》能够在几乎是个人独唱的情况下(有时另有一、两个人作极短时间的上场),写出理想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正是矛盾冲突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
《惊梦》、《寻梦》、《写真》、《玩真》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是《牡丹亭》最擅长的艺术技巧之一,它使全剧沉浸在浓郁的诗’隋画意之中。
《牡丹亭》缺乏西方戏剧中剧情紧张、结构严密的优点,却以自己异曲同工的方式作了补偿。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诗剧,采用对话形式,其舞台时间和空间是固定的,剧情必须在这一幕所规定的时间、地点中展开,因而冲突在全剧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密欧与朱丽叶》正是以悲剧冲突为中心组织情节的,而冲突双方的力量异常强大,急速推动情节的发展,决定了悲剧的变化。
莎士比亚在参照亚瑟·勃洛克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改编成剧本时,把原作中延续几个月时间的剧情,巧妙地压缩为几天。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星期日晚上相遇,深夜在花园互诉衷肠;第二天结婚,罗密欧又因械斗杀人而遭放逐,晚上和朱丽叶度过新婚之夜;第三天清晨罗密欧和朱丽叶诀别:朱丽叶拒绝父亲的逼嫁而吞服安眠药佯死:星期四晚上就在墓地发生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发展的节奏显得快速紧凑,刻不容缓,时间因素在剧情发展中至关重要,以至朱丽叶如果早醒几分钟,或者劳伦斯早几分钟赶到墓地,悲剧就不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