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西王母形象的研究

合集下载

陕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与汉代民间社会生活探究

陕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与汉代民间社会生活探究

陕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与汉代民间社会生活探究作者:杨媛来源:《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02期【摘要】汉代画像石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紧密结合的,陕北地区出土的画像石均为丧葬类墓室画像石。

作为精美的装饰图案,西王母的形象大量出现在陕北墓葬的画像石上。

本文首先对陕北汉画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和神仙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从神灵信仰、阴阳五行、丧葬礼俗等方面出发,深入探究西王母形象所蕴含的精神意义与两汉时期民间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汉代社会生活作为中国四大汉画像石产地之一,陕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汉画像石接近一千多块,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汉代陕北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广泛的画像石题材中,西王母图像是陕北汉画像石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西王母的形象根据时代发展、地域文化、社会生活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西王母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随之改变。

一、陕北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分析翻阅先秦典籍,我们发现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文献是《山海经》:玉山,是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哮,蓬发戴胜,司天之厉及五残。

…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山海经·西次三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面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首先刻画了一个令人恐惧的西王母。

从形象上看,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于吼叫,直耸长发,头戴装饰,接近于人、神、兽的混合体。

从职能上看,她“司天之厉及五残”,“厉”即灾祸,“五残”即凶亡之兆。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注:“五残···见则五分毁败之徵,大臣诛亡之象。

”郭璞注:“主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由此从形象和职能上可见西王母是一位凶神,同时也主管世间的天灾人祸。

二、西王母画像石反映的陕北汉代民间社会生活在汉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希望丰衣足食,健康长寿,但现实生活往往会降临各种天灾人祸,在人力无法改变现实生活的状况下,人们往往会求助于各种神灵,依靠信仰的力量来满足心灵的慰藉。

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系统释名

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系统释名

兔……行失瑶光则兔出月。”张衡《灵宪》云:“月者 阴精而成兽,象兔蛤焉。”《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
c、蟾蜍,以嘉祥和滕州最多。本区蟾蜍的刻画基 于常见的蟾蜍形象,团状,身体多较肥硕,身躯上有
苞》:“月之言阙也,两设以蟾蜍与玉兔者,阴阳双 点状或条状花纹;四足,后肢多较粗壮;姿态各异,多
居。”《太平御览》引《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 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 也。”《太平御览》引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 玉兔捣药。”第二类与采药捣炼有关,《太平御览》引 《乐府诗》:“采取神药山之端,白兔捣成虾蟆丸。” 《乐府诗集》三四《相和歌辞·董逃行》:“采取神药 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第三类与长寿和祥 瑞有关,《抱朴子·内篇》云玉兔“寿千岁,五百岁其 色白”;《宋书·符瑞志》 云:“白兔,王者敬耆老则 见。”《艺文类聚》引《孙氏瑞应图》云:“王者恩加 耆老,则白兔见。”
21
东方博物·第十八辑
首人身、人身蛇尾、人面鸟等)和羽人两
大类, 其姿态动作与凡人侍奉者基本相
鸡首人身侍者
类,应亦为侍者之属,共 55 例,以嘉祥一

女娲 凡人侍者
伏羲
兽首人身侍者
地最多,其次滕州、徐州等地也有一些。 a、动物形态变异。主要集中于山东,
以嘉祥一地最多,滕州次之。 兽首人身侍者。多出于山东,以嘉祥
b、羽人。本地区绝大部分出于山东,以嘉祥一地 最为集中。这些羽人除了均生有羽翼外,其形象姿态 各异:发饰有绾髻、戴冠、戴副、戴巾帻、戴双角帽、甚
双角帽。此帽因其形而名,文献中并无记载。多 为羽人所戴,男女皆用。
裙。裳的前后片连于一体,逐渐形成裙,《释名· 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17)是由多块布 帛缀合连成。本地区所见之裙有长短之分,多为羽人 穿着。

从汉画像石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汉画像石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从汉画像石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作者:曹宗欣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8期西王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庄子·大宗师》说“西王母得之,(按:谓得道)坐乎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它是当时社会浓厚的“长生不死”信仰的反映。

西王母的起源和身份已经引起了不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诸如德效骞(Homer H. Dubs)、鲁惟一(M ichaelLoewe)、里卡尔多·弗拉卡索(Riccardo Fracasso)、巫鸿。

以上学者都讨论了汉以前和汉代各种文献中描述的西王母,除弗拉卡索和德效骞外,其他人还研究了汉代艺术家所造的西王母形象。

德效骞对 24 种文献中的西王母作了研究,着重关注的是作为民间神的西王母;他也提到了汉代晚期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但没有作具体说明,仅仅是作为他所关心的文献的补充。

鲁惟一把西王母同汉代长生不死的崇拜联系起来,他引用了很多时代的有关文献,包括写于公元 220 年汉代结束以后很久的文献。

为了说明问题,他还研究了山东画像石中的线刻图像和一面铜镜背面的图像。

在汉画像石的图像中,西王母是引人注目的一个神话题材" 东汉中期以后,几乎所有画像石墓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图像。

而且位置显赫。

西王母,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简称王母,又称金母,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著名神仙之一。

关于西王母的来历,自古众说纷纭。

《山海经》记载“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擅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这里所描绘的西王母,是一个介于人兽、人神之间的图腾形象。

而在《庄子》、《淮南子》、《易林》等典籍中,西王母已经被改造成为一位得道不死的仙家和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

西王母的这种刑杀面目还能从有关的汉画像石中找到旁证。

如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西王母与东王公》、山东嘉祥汉祠画像石贵妇像《戴胜的西王母》、四川汉墓画像砖《山神西王母》等等!"。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论文摘要:汉代社会充满了神鬼迷信,随着道教在汉代的兴盛,其遵从的一些长生思想也逐渐普及,使得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成为汉人皆有的愿望。

西王母作为道教思想里的至上神,成为人们纷纷追捧的偶像。

在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羽化成仙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渴望死后能达成愿望,于是纷纷于墓室中绘制一些能表现成仙愿望的图像,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便频繁出现。

关键词:西王母图式长生观念偶像崇拜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自战国中期至两汉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化,一个新的宇宙构成部分——仙人世界终于被人们创造出来。

汉代之所以神仙思想繁盛,是因为汉初主张推行黄老之学,讲究的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当时的新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还有社会上一直延续的巫祀行为仍有影响;方士神仙思想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欢迎。

再加上道教的影响,通过董仲舒推行的王道与天道合一,以阴阳五行统辖万物的学说成为稳定的专制政权的理论。

以上种种,都推动了神仙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掌握着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则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崇拜的神仙。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西王母的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并不被人们认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疠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略同: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记载中的“疠”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恶性传染病,另一种解释认为“疠”即“枥”,监狱的意思。

五残,为中国古代的五种残酷肉刑。

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

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

第43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22023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3收稿日期:2023-01-15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南阳汉代文物的分类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 ,项目编号:2023-ZZJH-208;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学科群建设研究项目 汉代明器研究 ,项目编号:hwhxkq04㊂作者简介:柳玉东(1967 ㊀),男,河南省邓州市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汉文化研究㊂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柳玉东(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的汉画像石㊂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石为所仅见㊂该画像石东王公戴胜,在汉画中较为少见㊂画像石的时代据考证为东汉早期㊂画像石构图布局紧凑,雕刻线条粗犷,并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是南阳汉画中少见的复合图案画像石,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㊂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西王母东王公;天帝出行中图分类号:K2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2-0118-07㊀㊀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现藏一方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所刻画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画像主要为西王母㊁东王公,下部画像主要为天帝出行画像㊂上部画像图左右分别刻画西王母㊁东王公的形象,二者均头戴胜,着长袍,双手合抱于胸前,相对跽坐㊂西王母前刻一侍从,戴冠,着长袍,弯腰躬身,双手执仙草抱于胸前㊂西王母之后,刻一侍从,梳发髻,着长袍,双手执于胸前,躬身跽坐于西王母身后;在东王公身后左侧,也刻画一侍从,梳发髻,着长袍,双手执于胸前,躬身跽坐于东王公身后㊂在西王母和东王公及侍从之间,刻画两兽形武士,似虎形又似豹形的直立形象,左侧武士左上肢执盾,右上肢持刀,张口弓步,身前环绕九星㊂右侧武士相对而立,张口怒目,脚踏七星,左上肢执刀,右上肢持钩镶㊂该画像石下部画像为天帝出行画像㊂画像刻三神人正身体前倾,合力曳拽一车,七星相连构成车轮,喻作车㊂车上坐一驭者和一尊者,驭者身体前倾,双手挽缰控车㊂尊者为熊首形象,端坐车中㊂车后刻一直立熊的形象,正弓步弯腰低首,面向七星车,其右上肢举桴,身前两圆形为连鼓,作正在击鼓状,应为雷神㊂神人和车下刻云雾缭绕和北斗七星㊂该画像石保存完整,构图清晰,画像内容和题材为全国目前已发现的汉画像石所仅见,现考释如下㊂㊀㊀一㊁该画像石的内容及题材考释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画像石整体呈长方形,纵168厘米,横89厘米,厚20厘米,为清灰色石灰岩雕刻而成㊂该画像石是由南阳著名文物收藏者崔鉴平先生捐赠给南阳师范学院博物馆的㊂据崔鉴平先生回忆,该画像石是20世纪80年代在南阳市宛城区辛店乡熊营村征集而来㊂熊营村毗邻白河,是南阳汉画像石墓集中出土地之一㊂1988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在这里发掘一座东汉早期的汉画像石墓,出土陶鼎㊁陶仓㊁陶磨㊁陶猪圈等文物60余件,画像石40余幅[1]㊂2001年9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此发掘一座西汉晚期的汉画像石墓,出土陶器22件,画像石22块[2]㊂该画像石从其形状和画像内容来看,应为墓顶石㊂画像的内容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是神话故事,但在内容和构图方面显得奇特新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㊂南阳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画像石拓本㊀㊀(一)西王母东王公与天帝出行合刻一块画像石上的画像就目前而言该画像石为所仅见西王母㊁东王公的形象在南阳汉画和全国汉画中均是比较常见的神话人物形象,在四川㊁陕北㊁山东㊁江苏等地出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都有出现㊂南阳市熊营出土的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石:图中部为西王母和东王公着长袍相对坐于豆形的高台之上,西王母戴花冠,东王公头戴山形冠㊂其下刻玉兔,肩生羽翼,正单膝跪地持杵捣药㊂西王母㊁东王公之上,又刻画一三青鸟和仙人乘鹿的形象[3]104㊂在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出土的陶房上也模印一幅西王母画像:画中西王母侧身坐于山峦之上,头戴胜,双手各执一物,其前有玉兔捣药㊂画左模印三足乌㊁蟾蜍和九尾狐;画右模印群山和三羽人等[4]㊂在河南郑州出土的画像砖上,也模印有西王母的形象:图中西王母侧身坐于山巅,头戴胜,其前有一玉兔捣药,其下山中有一九尾狐,其后山凹处有一女子双手捧一鸟(或为三足乌)站立[5]㊂西王母㊁东王公的侍从有玉兔㊁三足乌㊁九尾狐的形象比较常见,但该画像石中出现的梳髻和执仙草侍从是比较少见的㊂天帝出行在南阳王庄汉画像石墓中出土过:图刻三神人正合力曳拽一车,五星相连构成车轮,喻作车,车上坐一驭者和一尊者,驭者身体前倾,双手挽缰;尊者端坐车中,应为天帝㊂下刻四雨师,皆抱罐,罐口向下,泼水行雨㊂右刻风伯,赤身,双手合十,作张口呼风状[3]102㊂类似的画像石在山东也有发现,山东武梁祠后石室第四石第二层刻的天帝出行图:图刻由四颗星组成的车头,三颗星连成车辕;斗为兽头蛇身云轮托浮,天帝雍容华贵,头戴高冠,坐于斗车,面向前方巡视天庭;车后三神人宽袖长袍,头戴双角仙帽,足踏兽头云纹,双手举笏,躬身护送;车前下方,四人面向天朝拜;其后有车马和树木,有一仙人抚摸车盖站立,第六颗 瑶光 之上有一羽人,手举一星为 辅星 ;上空有龙和阳乌以及鸟喙云纹[6]㊂由此可见,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和天帝出行画像在汉画中是常见的神话故事题材,但把二者合刻一石的,过去没有发现,南阳该题材的画像石也是首次发现㊂尤其是南阳汉画像石的风格多为一石一画,该画像石把两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为南阳汉画中少有的复合图案,便显得尤为重要㊂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该石所刻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处于画面的主要位置,人物比例较大,刻画突出㊂而天帝出行画则处于下部次要的位置,且人物比例较小㊂由此可以看出汉代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㊁东王公的至尊地位㊂(二)该画像石中出现的熊和虎或豹的动物形象,具有拟人化的特征,且具有不同的身份和象征意义该画像石上天帝出行图中坐着星斗车的天帝,为拟人化的尖嘴双耳的熊首人身端坐的形象㊂那么,天帝的形象为什么在汉画中是熊首人身的㊃911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形象呢?据‘山海经㊃西次山经“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㊂ [7]32郭璞注云: 天帝都邑之在下者㊂ [7]37意指天帝的都城在昆仑山上㊂‘庄子㊃天帝篇“载: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㊂ [8]124‘庄子㊃至乐“载: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㊂ [8]179可见‘山海经“中的天帝和‘庄子“中的黄帝均为居住在昆仑山的至尊神,二者应为同一人,也就是说天帝即黄帝㊂‘淮南子㊃说林训“也载: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㊂ 高诱注曰: 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㊂ [9]292也就是说,在汉代的神话体系中,天帝即为黄帝㊂汉画中把天帝亦即黄帝塑造为熊形,是与上古黄帝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㊂据‘史记㊃五帝本纪“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㊂ 裴骃集解注引徐广曰: (黄帝)号有熊㊂ 张守节‘正义“云: 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㊂ (黄帝)教熊㊁罴㊁貔貅㊁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㊂ [10]由此可见,黄帝居住在有熊国,号有熊氏,与熊密切相关㊂熊是凶猛暴躁的动物,是森林中的巨兽,在远古渔猎经济时期,它给人的威胁和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㊂也正是由于它的凶猛和超人的力量,以熊为图腾的氏族才从它获取氏族的凝聚力和非凡神力㊂故吕品先生认为 熊在各远古民族里大都受到尊崇,或为不同地域各个民族的图腾信仰㊂中国古代以熊为图腾的氏族主要是黄帝族 [11]㊂因此,汉画中把黄帝刻画为熊的形象是与远古黄帝族的图腾信仰有关㊂类似的画像在江苏汉画像石中也有发现,在徐州发现的汉画像石黄帝升仙图中, 画面右上方刻黄帝有熊氏,人身熊首,生有翅翼 [12]35㊂至于该画像石天帝出行中把雷神刻画为直立熊的形象,也是与远古先民对熊和雷的敬畏密切相关㊂原始的农业生产受自然界影响较大,上古先民观察到,农作物的生长与雷有着某种联系㊂当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响过,便会出现万物复苏㊁草木萌发的景象,雷电带来风雨与作物生长㊁开花㊁结果相伴㊂当雷电减少和逐步消失时,便是万物萧条㊁衰落之时㊂因此古人便误认为雷电是主宰万物生长之神,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便对雷神心生恐惧,产生敬畏心理㊂而熊在汉画中大多作为瑞兽而受到膜拜㊂人们对雷电的敬畏与对力大无穷的熊的动物崇拜,具有相似的心理效应,于是便把雷神的崇拜具像为熊的形象,因此,汉画中出现雷神为熊的形象便不难理解了㊂汉画中雷神为熊的形象在江苏汉画中也有相似的画面: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百戏图中,画面刻一车,由三翼虎牵引,车上竖一鼓,车舆内刻一正面熊的形象正执桴作击鼓状,显然是熊形雷神的形象[12]33㊂在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出现有类似的画面,画像刻一熊形 神人 的侧面形象,正张口怒目,上肢高举,挥舞双桴敲击周围十面连鼓[13]㊂(三)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虎形或豹形武士及手持的钩镶,在汉画中较为少见虎是汉代的四灵之一,虎在汉画中是比较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㊂汉画中常常刻画虎的形象在墓园神祠和墓门上用来驱鬼镇邪㊁除凶辟鬼㊂虎不仅被奉为阳宅的门神,同时也是阴宅门户的守护神㊂虎在天界也成为守护昆仑山的神奇怪异的虎神㊂‘山海经㊃西次三经“云: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㊂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㊂ [7]32‘山海经㊃大荒西经“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㊂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㊂ [7]257由此可见,作为守护天界的虎神是人面虎身的神兽形象㊂唐河郁平大尹汉画像石墓中就出土一块人面虎身兽的画像石,画中刻一异兽,人面虎身,尾上亦刻三人首[3]113㊂这就是‘山海经“所描绘的守护天门的开明兽形象㊂但是该画像石中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神兽武士并非人面或出现九尾等的形象,而是呈现为兽首兽身的直立形象,显然与守护天界的陆吾或开明兽的形象迥异,因此这里的兽形武士并非虎的形象㊂‘楚辞㊃招魂“云: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㊂ [14]254王逸注: 言天门凡有九重,使神鬼豹执其关闭,主啄啮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也㊂ [14]258也就是说守护天门的天门神是虎或豹㊂吕品先生认为 西王母是以白豹为图腾的一个氏族酋长 [11]㊂据此,笔者认为既然该画像石西王母㊁东王公之间的神兽武士据考证似㊃021㊃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不是虎的形象,很可能是豹的形象,这在汉画中是比较少见的㊂钩镶是汉代的兵器,在铁盾上安装上下两个利钩,既能防御,又可进攻㊂汉刘熙‘释名㊃释兵“云: 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㊂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㊂ [15]钩镶主要流行于汉代,到东晋晚期仍在使用,此后逐渐退出战场㊂因此,有人认为 历史文献中记载钩镶不多,难见全貌 [16]㊂汉代钩镶的实物在河南鹤壁[17]和洛阳[18]等地均有发现,但均锈蚀严重㊂在山东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比武图出现了使用钩镶的画面, 画面右刻一人正手持长戟,左刻一人左手持钩镶防御,同时弓步扭腰右手执剑过顶,摆出时刻准备进攻的姿势 [12]37㊂在南阳县也出土了一幅执钩镶神人画像石,画像石刻一人,头戴尖顶冠,赤身裸体,左手扬斧,右手持钩镶,作驱逐状[3]113㊂此外,2002年在四川德阳崖墓的画像上也出现了一件钩镶,画像上刻一兵器架,架上有戟㊁剑㊁盾㊁钩镶等兵器[19]㊂但无论山东汉画㊁四川汉画或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刻画的钩镶均不甚清晰完整,而该画像石右侧豹形武士右上肢所执钩镶图案清晰完整,形象地反映了汉代钩镶的形制和使用的状况㊂(四)该画像石的东王公画像,与西王母一样头戴胜,且胜的大小模样与西王母基本一致,这在汉画中是比较少见的胜 原是汉代贵妇人头上的发饰物,其原型据考证应是汉代织机上的织胜(织布机上持经线的轴),古代纺织者多为女性所为,所以汉代妇女便以 织胜 作为发簪上的饰物形状,久之, 胜 便成为女性的象征㊂而西王母是汉代女性神祇,故西王母戴胜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汉画中刻画的西王母形象多戴胜㊂但东王公作为西王母的对偶神出现,属于男性神神祇,头戴男性山形冠实属正常,东王公戴胜却显得不伦不类㊂东王公戴胜的形象此前仅在山东汉画中出现,在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的汉墓门东立柱的画像上,画面上层刻画手执规矩㊁人首蛇尾的伏羲女娲㊂下层正中刻画东王公正面端坐的形象,东王公着长袍,头戴胜,双手拱手于胸前㊂东王公两侧刻画正捣药的两羽人[20]㊂因此,张明华先生查阅了很多汉画图像资料后,认为 东王公大多戴山形冠,几无戴胜者 [21]㊂可见,汉画中东王公戴胜的画像的确少见㊂那么,东王公画像戴胜是画像石雕刻者疏忽和失误所致吗?答案是否定的㊂因为汉画像石墓墓主人都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对于建造这种费工费时的画像石墓,从采石到雕刻㊁建造,都极为重视,工匠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失误的㊂因此,东王公戴胜的形象是汉代雕刻匠师有意为之㊂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东王公画像戴胜有两方面的原因值得探讨㊂一是汉代的 胜 已经演变成为西王母神仙形象的神物㊂据‘淮南子㊃览冥训“载: 西老(西王母)折胜,黄神啸吟㊂ 高诱注曰: 西王母折其头上所戴胜,为时无法度,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㊂ [9]96意思就是西王母折其头上所戴的胜时,世上便会失去秩序和法度,可见在汉代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头上的胜具有特殊的神性,是秩序与法度的象征㊂因此, 胜 这一原来生活中的实用装饰物品,因在汉代对西王母的神仙崇拜,而演变为特殊象征符号的神物标志,当然也就在神仙境界失去了原有的女性专用饰物的属性,而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对偶神出现的东王公,头戴这种神物是可以理解的㊂二是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所致㊂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思想强调 阴阳对立,决定万物的运动㊁变化 ㊂认为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且认为阴阳两个对立面还有主次之分,即阳主阴辅,由此便引发出了阳(上)尊阴(下)卑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等级制度㊂因而,先有西王母,再造出对应的东王公,便在神仙世界中阴阳和谐㊂但汉代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阴阳的认识与此不同,道家思想认为: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㊂ [9]216强调道在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中,阴阳和合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即强调事物对立面的统一㊂于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四川汉画中便出现了身兼阴阳两性神身份的西王母的形象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山东等地出现东王公兼具西王母的形象,头戴胜,侍从为捣药羽人,便可以理解了㊂甚至有人认为 汉代人完全是按照西王母仙境去构造东王公仙境,也就是说,东王公画像是西王母画像的翻版 [22]㊂因此,该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画像,从形象㊁服饰到戴胜装饰,二者几无区别,甚至连身后的侍从都㊃121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一模一样,唯一区别就是西王母身前一持仙草的侍从躬身而立,这也正是道家思想 阴阳和合 的具体体现㊂㊀㊀二㊁该画像石时代考关于该画像石,由于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没有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的佐证,其相对年代只能从画像石的雕刻技法㊁内容和雕刻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推断㊂从西王母东王公等的形象演变来看,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王母在战国时期已出现,东王公的形象是在东汉时期为了和西王母对应而创造出来的[23]㊂目前已知最早的东王公画像为建初八年(83)铜镜镜背的东王公画像,此时期属于东汉早期㊂汉画像中最早的 东王父 题记和图像是刻造于东汉明帝至章帝之间(57 88)山东滕州西户口一号祠堂的东壁上的汉画像[24]㊂而西王母图像最早的例子见于西汉昭帝至宣帝间(前87 前49)的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壁画,以及建于西汉宣帝至元帝间(前74 前33)的山东邹城卧虎山M2墓石椁南椁板内侧的画像石㊂再看文献,成书于东汉初的‘汉书“中虽然对西汉末年兴盛的西王母信仰运动多有记载,但对东王公却只字未提㊂由此可见,东王公是在东汉初年以后才出现的神话信仰㊂从汉画中的西王母形象演变来看,有学者根据纪年的画像石西王母的形象对陕北㊁山东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演化进行了研究㊂如李淞对陕北汉画像石中出现的西王母画像进行分期研究后认为: 检索西王母图像的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汉的西王母像没有翼,王莽时期也无翼,东汉初期变为正面姿势后,逐渐出现了双翼 但此后直至东汉末都是两种像(有翼与无翼)并存时期㊂ 至东汉初期时,西王母图像产生了引人注目的重要变化:由侧面变为正面端坐㊂ [25]按照这一分析,对照南阳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图,我们可以看出,该画像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为正面像,且均背无翼,由此也可推断出,该画像石应属东汉早期画像㊂从画像内容和雕刻技法来看,信立祥先生把南阳汉画像石分为五组,其中第三组属于王莽到东汉早期,其特点总结为: 雕刻技法以凿纹减地浅浮雕为主㊂ 仙人㊁仙禽神兽和天象图施用了流畅的带状云纹填白㊂人物像不论坐像还是立像,都刻画得比例准确,形象生动,特别是那些凌云飞腾的仙禽神兽,威猛雄壮㊁栩栩如生,充满了情趣和运动的力量㊂ [26]该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属于典型的剔地浅浮雕的雕刻方法,且不饰地纹衬底㊂其雕刻的内容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均属于神话故事类,西王母和东王公及其侍从人物刻画比例准确㊁造型生动㊂下部的天帝出行,三神人躬身曳车㊁驭者前倾挽缰和雷神举桴击鼓等形象,都动感强烈㊁力量十足㊂星斗车下部和画面左下用带状云纹填白㊂这些特征均与信立祥先生总结的南阳汉画第三组特征吻合㊂另外,蒋宏杰等主编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分期研究“认为: (东汉早期)画像仍以写实为主,以祥瑞㊁升仙㊁辟邪和社会生活画像内容居多,并占据较大的比例㊂ 雕刻技法仍以剔地浅浮雕(剔地浅浮雕空间不饰地纹,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为主㊂神话传说有伏羲㊁女娲㊁东王公西王母㊁皇帝暨日月神图㊁凤凰图等㊂ [27]而该画像石的雕刻内容为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西王母和东王公相对而坐,雕刻的西王母和东王公人物大小和服饰基本一致,属于东汉早期汉画流行的神话故事的题材㊂雕刻技法上属于典型的剔地浅浮雕,且不饰地纹㊂综合以上因素分析,该画像石与1988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发掘的熊营画像石墓㊁南阳中建七局画像石墓㊁南阳军帐营画像石墓等同期,均属于东汉早期㊂㊀㊀三㊁该画像石的艺术特色和价值该画像石画面清晰㊁内容丰富㊁独具特色,画像雕刻精美㊁形象生动,堪称南阳汉画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㊂一是布局紧凑,主次分明㊂该画像石构图合理巧妙,它不同于南阳汉画一石一画,没有分层分格的通常构图方式,又明显区别于山东等地画像具有分层分格复合图案的构图方式,而是把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两幅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块石头上㊂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格,但两幅画面自成体系,主题鲜明,主次分明㊂特别是该画像石突出表现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其画面位于画像石上部的突出位置,人物比例较大,且刻画清晰,㊃221㊃2023年第2期柳玉东:西王母东王公㊃天帝出行汉画像石考释画面占到整幅画像石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下部的天帝出行则处于次要位置,人物比例较小,且略显虚化,画面所占不到三分之一的面积,画面填充在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的下部空档处,与带状云纹巧妙结合在一起,二者没有明显的分界,而是巧妙地自然衔接㊂在视觉效果上,更像是西王母东王公画面的填白㊂因而,使整幅画面虽在有限的空间内刻画13位 人物 ,但并不显得拥挤和杂乱,画面疏朗明晰,既朴实无华,又优雅旷阔,两幅汉画融为一体,成为南阳汉画中少有的复合图案的典范之作㊂二是雕刻线条粗犷,表现生动㊂该画像石主要用凿纹减地浅浮雕技法进行雕刻,用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和动作的姿态,而对于细部,仅以简略的线条刻画㊂画面减地且无衬纹,只在画面两边刻画竖纹对比㊂西王母㊁东王公等轮廓分明,但面部的五官,衣服的衣纹等细部则以简略的线条勾出,未表现具体的细节㊂画面线条粗犷,刻画不拘细微但求神似,使整幅画面显得疏朗古朴,豪放雄大㊂特别是该画像石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了浪漫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强了造型的艺术效果㊂西王母㊁东王公和天帝出行都是汉画中常见的神话故事,作者大胆想象,塑造出西王母和东王公均戴胜,两豹形武士蓄势待发和三神人共曳星斗车的画面,充满了浪漫气息㊂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西王母和东王公之间两豹形武士持械对立威武雄壮的气势;天帝出行中刻画曳车的三神人,左腿前弓,右腿蹬地,夸张地表现出用力为天帝曳车的动作;用双腿跨步,低头躬身来夸张表现雷神奋力击鼓的动作,给人留下了强烈㊁鲜明的印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㊂三是采用散点透视法,增强了视觉效果㊂该画像石因表现两个不同场面的需要,没有焦点透视,而是采用了以人们的视觉感知和心理印象为基础的散点透视㊂对西王母㊁东王公画像用正视的效果来表现,西王母和东王公均以近正面显示的形象展示,显得端庄神秘㊂天帝出行则用侧视来表现,曳车神人㊁御者㊁天帝㊁雷神均为侧面形象,更便于表现其动作和姿势,加上周围云雾缭绕,更显得动感强烈㊁气韵生动㊂这种多视点的组合,更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更便于展示画面的层次和全貌,充分展示了南阳汉画的艺术风采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县辛店乡熊营画像石墓[J].中原文物,1996(3):8-17.[2]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辛店熊营汉画像石墓[J].考古,2008(2):37-42.[3]王建中,闪修山.南阳两汉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4]赵成甫.南阳汉代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122.[5]周到,吕品,汤文兴,等.河南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50.[6]朱锡禄.武氏祠汉代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39.[7]袁珂.山海经全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8]庄子.庄子[M].胡仲平,编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9]高诱.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1-3.[11]吕品.河南汉画所见图腾遗俗考[J].中原文物,1991(3):44-46.[12]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13]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56.[14]刘向.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5]刘熙.释名[M].上海: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翻宋本景印.[16]曾维华.汉代兵器:钩镶[J].文史知识,2010(6):88.[17]李京华.汉代的铁钩镶与铁钺戟[J].文物,1965(2): 47-51.[18]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143-145.[1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4(9):4-33.[20]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36.[21]张明华.玉胜考略[J].上海文博论丛,2003(4):39.[22]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53.[23]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㊃321㊃。

王煜:汉代西王母图像的出现与发展

王煜:汉代西王母图像的出现与发展

王煜:汉代西王母图像的出现与发展众所周知,西王母图像是汉代十分盛行的题材(主要表现在墓葬中),学界对其也有长期的关注和大量的成果,涉及到西王母图像及其背景的方方面面。

其中,关于这一流行图像的出现和早期发展,虽说也有不少研究,但相对而言仍然比较薄弱。

李凇先生曾经在《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一书中分地域梳理了西王母图像的材料,其中就包括河南、山东地区画像以及铜镜上的早期西王母图像,对其判定和样式作出了讨论,在文献材料的梳理部分也简要涉及了其流行背景问题[1]。

信立祥先生在讨论汉代画像石时也联系了早期西王母图像的材料和问题[2],等等。

不过相关论述虽然对重要问题均有涉及,但还是显得比较简略。

而且相关研究主要讨论的还是早期西王母图像,由于当时材料的局限等因素,缺少从其出现的墓葬进一步讨论的视角,因此对于西王母图像的流行阶层及其变化,以及不同阶层中西王母图像的性质与地位等问题缺乏论述。

西王母信仰自先秦就已经出现和传播,但为何在西汉中晚期的墓葬中才开始出现关于她的图像?为何在此前楚地那较为丰富而神奇的墓葬图像中,目前尚完全不见她的踪影?这些实在是研究西王母图像必须予以解答而目前没有得到应有关注的问题。

因此,本文中笔者欲就西王母图像的出现与发展及其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讨论。

一、西王母图像的出现笔者曾详细收集和梳理了目前所见的汉代有关昆仑、西王母的考古材料,发现在整个西汉前期,尚不见有明确的西王母图像出现,此时的昆仑图像上也没有出现西王母的形象[3]。

曾经有意见认为,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上的那个老妇人形象为西王母,但与之对应的三号墓帛画同一位置的人物却是个男性,根据两墓墓主的性别,目前还是将其认定为墓主人像最为合理,该种意见也为现在的学界所不取。

因此,在目前所见的西汉前期的昆仑图像中,乃至于所有墓葬图像中都找不到西王母的踪影。

目前所见最早的西王母图像,出现在西汉中晚期。

近年来发掘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一件衣镜上的图像和题记引起学界的注目。

_四川汉代“龙虎座”西王母图像初步研究

_四川汉代“龙虎座”西王母图像初步研究
结合其它考古和文献资料等进行考查, 河南 濮阳西水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以蚌壳排 列而成的龙虎形象, 有学者认为这一图形是象征 死者魂魄升天[ 12] 。商周 时期也有 龙、虎等 兽可 以沟通天地的思想。战国以来, 随着升仙观念的 流行, 人们不但认为龙虎可以自由来往于天地之 间, 而且还可 帮助人 们升仙。西汉 贾谊 在 5 惜 誓6 中描述升天的情景 / 飞朱鸟使先驱兮, 驾太 一之 象舆。苍 龙蚴虬 于左 骖兮, 白虎 骋而为 右
四川汉代 / 龙虎座0 西王母图像初步研究
型。在古 代文 献 中, 也可 以找 到 龙虎 的 踪 迹, / 曰其域 ,,显族, 大贤, 彭 祖育其山。 列仙, 王乔升其冈。而宝鼎辉光于中流。离龙、 仁虎跃乎渊陵0, / 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 蜀以刘氏瑞应其太守汉兴以来鲜有显者0[ 11] 。到 了战国时期, 巴蜀的社会政治经济交流和融合带 来文化的融合, 而龙虎的固定匹配也很有可能正 是这种融合的体现。
中则不太使用龙虎座的名称, 例如简#詹姆斯 ( Jean1M1James) 在 5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6 中将龙虎视为西王母的陪伴和守护者, / 龙在其 左, 虎在其右, 守护她 ( 西王母) 的宝座, 龙和 虎表现为侧面相, 面向左右 ,,她 ( 西王母) 坐 在垫 子 上, 头 上 罩 着 华 盖, 龙 和 虎 守 护 在 两 旁0[ 9] 。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对 / 龙虎座0 的提法 和含义进行了一些反思, 如李凇在 5论汉代艺术 中的西王母图像6 中 提出 / 西 王母骑 在龙虎 座 上, 毋宁说是一种错觉 ,,严格来说龙与虎并不 是座, 而是西王母左右的组成部分, 即构成完整 西王母的有机体0[ 10] 。
0[ 13] , 西汉焦延寿在 5焦氏易林6 中也记载了 这样的卦象 / 驾龙骑虎, 周遍天下, 为人所使, 西见王母。不忧不殆0[ 14] 。显示出龙虎是可以为 人所使的交通工具, 而四川西王母图像中主神下 方身侧大量出现的龙虎, 也确有可能是为主神所 骑驾, 但是根据目前的材料所限, 这一猜想始终 无法得到确证。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一、研究背景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王母作为道教神话中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其形象在汉代画像石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

对于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汉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还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道教思想和文化传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A. 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汉代画像石的历史沿革:汉代画像石起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东汉末年,经历了约200多年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以洛阳、西安等地的画像石最为著名。

汉代画像石的内容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汉代画像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著称于世。

汉代画像石注重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立体感,善于运用透视法表现空间关系;在线条上,汉代画像石追求流畅、优美的线条,强调动态美感;在色彩上,汉代画像石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汉代画像石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常常通过图案、纹饰等手法表现吉祥、神秘的氛围。

汉代画像石的宗教信仰: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反映。

西王母作为道教神话中的女神,被尊奉为长生不老、福禄寿喜的神祇。

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端庄典雅的仙子形象,也有威严霸气的神女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敬仰,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

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变迁:随着历史的推移,汉代画像石逐渐走向衰落。

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汉代画像石的生产和流传受到严重阻碍。

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兴起和发展,汉代画像石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尽管如此,汉代画像石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下)

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下)

三汉宫室文化深受楚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延续楚巫乐舞之风。

汉武帝尤敬于鬼神而好仙道,在甘泉宫祭祀天帝泰乙,以女乐祭祀请神、降神,《三辅黄图》卷五《台榭》载:“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

”《淮南鸿烈解》卷四《坠形训》载:“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天帝即指太一,天帝太一为阴阳之所由从出,是仙界的主神,由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攀登可上升至天帝“太一”统治的天界。

昆仑山又名为天柱,被认为是天界与仙界之间沟通的天柱。

《水经注》卷一《河水》载:“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初学记》卷五《地理上·总载地一》载:“《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

昆仑者,地之中也。

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通观所有的汉画像,西王母的图像总处于墓葬最高的位置,代表天界的主神,西王母和日月轮皆代表通向天国的入口。

传说昆仑山的正上方是阊阖门,阊阖即是天帝太一所居北天中央紫微宫之宫门。

《楚辞章句补注·离骚章句第一》载:“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王逸注载:“阊阖,天门也。

”洪兴祖补注载:“天门,上帝所居紫微宫门也。

”天帝太一居于紫微宫,即在天庭的中央。

《汉书》卷二六《天文志》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载:“天一一星,疆阊阖外,天帝之神,主战斗,知人吉凶。

明而有光,则阴阳和,万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

”汉武帝曾在伐南越之前,先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太一”。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太一将行图”帛画,又称为“太一避兵图”“兵祷太一图”,汉代太一与兵戈军事有密切的关系。

太一具有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下)□陈婧雅司命的职能,《汉书》卷二五《郊祀志》载:“神君最贵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论文摘要:汉代社会充满了神鬼迷信,随着道教在汉代的兴盛,其遵从的一些长生思想也逐渐普及,使得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成为汉人皆有的愿望。

西王母作为道教思想里的至上神,成为人们纷纷追捧的偶像。

在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羽化成仙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渴望死后能达成愿望,于是纷纷于墓室中绘制一些能表现成仙愿望的图像,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便频繁出现。

关键词:西王母图式长生观念偶像崇拜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自战国中期至两汉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化,一个新的宇宙构成部分——仙人世界终于被人们创造出来。

汉代之所以神仙思想繁盛,是因为汉初主张推行黄老之学,讲究的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当时的新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还有社会上一直延续的巫祀行为仍有影响;方士神仙思想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欢迎。

再加上道教的影响,通过董仲舒推行的王道与天道合一,以阴阳五行统辖万物的学说成为稳定的专制政权的理论。

以上种种,都推动了神仙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掌握着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则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崇拜的神仙。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西王母的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并不被人们认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疠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略同: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记载中的“疠”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恶性传染病,另一种解释认为“疠”即“枥”,监狱的意思。

五残,为中国古代的五种残酷肉刑。

墓门上的女神: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

墓门上的女神: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
征 意涵 。
关 键 词 :西 王 母 ; 汉 画像 ;墓 葬 ; 图像 ; 陕 北 汉 画


前 言 :墓 葬空间与图像叙 事
界 的想 象 密 切 相 关 。墓 葬 建 筑 空 间 中 的 神 祗 、神 兽 形 象与神 话 意象 不 可 单 纯视 之 为 装饰 性 艺 术 、
壁 画 或 雕 刻 , 而 是 与 死 亡 有 密 切 的 联 结 ,投 射 着 汉 人 的 生 死 观 、宇 宙 观 与 宗 教 思 维 的 图 像 叙 事 。 在 汉 画 像 神 话 题 材 图像 中 ,最 重 要 的 神 祗 无 疑 就 是 女 神 西 王 母 图像 系 统 。西 王 母 的 神 格 和 职 能与 执掌 长生不 死密 切相 关 , ③ 在 东 汉 部 分 地 区 表 现 升 仙 内 容 的 汉 画 图 像 中 , 除 了女 神 西 王 母 为 最 重 要 的 主 神 外 , 尚 出 现 与 其 相 对 应 的 男 神 东 王 公 。 在 早 期 汉 代 画 像 石 中 ,西 王 母 单 独 出 现 居 多 ,小 南 一 郎 研 究 指 出 ,此 一 古 层 时 期 的 西 王 母 乃 是 东 西 、 日月 、 男 女 等 宇 宙 二 元 要 素 的 统 合 者 ,至 东 汉 晚 期 以后 ,西 王 母 多 与 东 王 公 共 同 配 置 出 现 ,遂 使 西 王 母 从 两 性 共 具 之 神 成 为 代 表 西 方 、 月 亮 、女 性 的 阴 的 要 素 ,而 东 王 公 则 属 于 代 表东 方 、太 阳的男性 神 , ④ 西 王母 、东 王公 是汉 画 不 死 仙 境 世 界 的重 要 主 题 ,象 征 着 宇 宙 更 新 与
思 想 战 线
2 0 1 3 年 第6 期 第3 9 卷№ . 6 , 2 0 1 3 V o 1 . 3 9

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_下_

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_下_

山东的西王母在山东西王母发生了变化,在功能上成为两个神或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神,既作为人和灵魂慈善的帮助者,同时也是一个宇宙人物。

在以前的论述中,巫鸿已经提出了这个理论,就是山东的西王母担当着一个宇宙角色,成为看得见的/阴0的力量的形象化身。

此外,/阴0不可能没有它的对立面/阳0,因此将东王公同她配成一对。

在这个特定的成对结构中,西王母被放在西墙上,东王公在东墙上,这种形式只出现在山东,用于一些特定的享祠,武氏祠和另外四个创作于同一作坊的小祠。

=32>创作于山东画像石上的西王母的其它形式,表现了西王母的不同外观。

如果把山东的图像归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孝堂山石祠中的设计;(图12)武氏祠上的形式(图14、15、16)和不同的艺术家为其它墓葬所创造的形象,(图17)第三类图像同前两类没有相似之处,同中国其它地方西王母的描绘也不同。

在孝堂山石祠中,西王母和她的朝臣延用了徐州墓中的表现形式(图12),=33>东墙的山墙下部表现有坐着的西王母和她的朝臣,图像有点儿不清楚。

她正面坐着,她的信徒们位于她的侧面,她左右的人手持容器,一个觚,可能还有一个豆。

其它的人,三个跪在右边,左边有四个,两个跪着,两个站着,他们握着象征她法令的嘉禾。

西王母没有戴/胜0,在东墙众多的形象中并不显著,她之所以能被辨认出来是由于同其他人差别很大的正面姿势,其他人都是侧像。

正面姿势标明她是一个重要人物,这种姿势是她在东汉艺术中的一种程式化姿势。

沙畹(Ch avan nes)发表过七块孝堂山的石头,其中一块展示在这里(图13)=34>,这块石头同沙畹编为1222号的那块相同,呈现出最基本的形式,西王母戴/胜0,同她的信徒们一起被表现在顶部。

左边的两个拿着嘉禾,右边的一个拿着觚,接着的两个也拿着嘉禾。

最右边一个长着公鸡头。

下面一格表现了狩猎场面。

这种类型的其它石头往往还有第三格,表现有马车和步兵。

周策纵(Ch ow T se-tsung)指出,早期中国的萨满拿着芝草或嘉禾向四面八方叫喊祈求神。

试论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

试论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

4 . 三青鸟( 三足 乌) 相 伴
在 画像 石 中 , 以西 王 母 为 中 心 的 图像 中 有 几 个 固定 的
核 心 图像 , 其 中之一 就是 三青 鸟 , 这 已 经 成 为 西 王 母 图像 的标 志 。 目前 发 现 最 早 的 洛 阳 千 秋 墓 室 壁 画 中 就 有 三
关键 词 : 西王 母 ; 画像石 ; 文 本神 话 中图分类号 : J 2 2 2 . 2 /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i - 8 2 7 5 ( 2 0 1 3 ) 0 5 — 0 0 9 1 一 O 2
众所熟知的西王母 多为古 代贵族 妇女 的形象 , 而 这 个 形 象 是 慢 慢 演 变 而 来 的 。西 王 母 形 象 最 早 见 于 《 山海 经》 , 这里的西王母是虎齿 豹尾 , 蓬 发 戴 胜 的 凶 神 形 象 。西 王 母 的形 象 在 多 部 文 学 作 品 中 均 有 涉 及 , 内容不 尽相 同 , 而 有
试论汉画像 中的西王母形象
郭 艳 艳
( 淮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安徽 淮 北 2 3 5 0 0 0 )
摘要 : 西 王母 的 形 象在 多部 文 学 作 品 中均 有 涉及 , 但 内容 不 尽 相 同 , 有 关 西 王 母 的 画像 石 更 是 汉 代 画 像 石 艺 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从 至 今 被 发 现 的 画像 石 而 言 , 有 关 西 王母 的 画像 石 占到 了很 大 的 比 重 。 画像 石 中 所表 述 的 西 王母 的 故事 , 和 文 学 作 品 中的 西 王 母 故 事 之 间 , 在戴胜 、 梯几 、 高居 仙 山 、 三 青鸟 ( 三足 鸟) 相 伴等 方面是 相似 的, 但 是 在 形 象 和 故 事 表 现 上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 别 。 汉代 画像 石 中的 西 王 母 图像 体 现 了汉 代 的 艺 术 审 美 、 宗教信仰 等 , 这 一 题 材 为 汉 画 像 石 的 艺术 成 就 增 辉 添 色 , 也 为 我 们 后 人 理 解研 究 汉代 社 会 以及 文 化 等 方 面提 供 了 宝贵 的资 料 和 线 索 。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 及其嬗变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 及其嬗变

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及其嬗变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o,俗称王母娘娘,是道教女仙之首。

其形象经历了原始祭司(巫)到华丽女神的嬗变。

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汉代是一个关键时代。

汉人对西王母的崇拜从汉代画像石棺中可窥其一斑。

一、汉画像石的西王母形象汉代画像石常见西王母图像,四川合江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中有近10幅西王母画像,是四川地区西王母画像的主要出土地之一。

[1]这些西王母图像及其有关附着图画,大多居于石棺右侧,体现着汉代人对西王母执掌仙化的憧憬,反映了汉代关于仙化途径的逻辑。

合江画像石棺中的西王母画像,其构图大致有四类:第一类单独出现于画面,如图一。

图一:合江12号棺西王母图第二类与羿请不死药联系起来共同出现于画面。

如图二。

图二:合江1号石棺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图第三类与天门、车马出行共处于画面。

如图三。

图三:合江4号石棺西王母图第四类与常青灵芝、凤鸟同置画面。

如图四。

图四:合江27号石棺西王母图四种类型的西王母,其造型基本上是端坐龙虎座,右为龙,左为虎,头着冠,双手拢在袖中,拱于胸前。

这种形象与早期文献记载的西王母形象相去甚远。

二、西王母形象的嬗变西王母在文献中的出现甚早。

战国以前的西王母是一个满身野气的巫或部落酋长。

《山海经》中有三处提到西王母。

《山海经?西次三山》:“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而司天之厉及五残。

”[2]《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虚北。

”[3]《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4]《山海经》的成书,学者大都认为在战国秦汉之际,其中的素材许多要上溯到荒古,口耳相传,最后形诸文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神话与传说》云:《山海经》“记海内外山川神?o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祀神之物多用糈(祭神用的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

中国美术史_03秦汉_31汉画中的西王母图像_

中国美术史_03秦汉_31汉画中的西王母图像_


河南浚县延熹三年画像石
玉兔在大多情况下,都是西王母最为必要的陪伴者和身份象征。
西汉中期玉兔衔仙草献于西王母身前,这是尚未形成固定模式的前 期阶段。
自西汉晚期开始,玉兔持杵捣药成为定式。
东汉中期图像发生变化,一方面减掉玉兔,加上榜题或东王公,使 西王母的可识别性得到补偿,另一方面,一成不变的玉兔捣药形象, 改变为蟾蜍捣药或玉兔捧灵芝。
胜,与织布机上的“滕”有深刻关系,滕是织机上用来卷经线而将其
抽出的轴,即胜的原型。
四川新都画像砖,西王母像
西王母 祭祀 牛羊车
山东滕县大郭村画像石
胜与西王母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至东汉中期,在这个时期的绝大多数西王母图像 上都有胜这个标志。
第二阶段是东汉后期,西王母常为不戴胜的形象,而是梳高髻或 戴头巾。 此时胜作为抽象符号出现在墓门横额或画像石的正中位置,它的 出现是祥瑞或王者有德行的象征。
汉画中的西王母图像
主讲人:费泳教授
一、汉代文化背景
汉代在文化思想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在汉武帝 以前的六七十年,道家的“黄老学说”兴盛。道家的“清静无为” 的观念很适合汉初用来“休养生息”。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帝国终于强大起来,这一时期道家“清 静无为”哲学显然不适用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非常合呼当时的政治需要,受到推崇。经由董仲舒的建议,汉武 帝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汉代膨胀发展起来的封建地主经济,更推动了汉代厚葬之风的 盛行。如画像石最为集中的四个区域绝非偶然,这些地区要么是皇 帝的家乡,要么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
汉画的题材:
1、反映现实生活,如牛耕、收获、狩猎、宴饮乐舞、车马出行等。 2、宣扬“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如圣贤、忠臣、孝子、烈女等。 3、历史故事,如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 4、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比翼鸟、羽人等。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研究作者:王蕾白文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1期摘要: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围绕西王母在汉代画像石中的形象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汉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文章首先对西王母形象的起源和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进行分析;其次詳细考察了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具体表现和演变特征,包括其在服饰、姿态、表情及图案符号方面的变化;最后探讨了西王母形象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展现了一个更加生动、多维的西王母形象,为理解汉代以及更广泛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文化演变;西王母形象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1.0031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简述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王母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许多画像石中占据显著地位。

西王母的形象经常与仙山、祥云、神兽等元素相结合,表现一种超脱世俗、仙风道骨的神秘氛围。

这些画像石多为墓葬艺术,反映了汉代人民对于来世的想象和美好愿望。

在具体造型上,西王母通常被描绘为端庄、庄严的女性形象,有时她头戴高冠,身着华美服饰,显示出她的神圣与尊贵。

在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形象的表现多种多样,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

例如,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有的被刻画得极具神性和尊贵感。

她头戴高冠,身穿华丽长袍,表情庄重,突出了西王母的神圣地位和超凡脱俗的特质。

有的被画成半人半神的形象,旁边伴有仙鹤、羽人和玉兔等象征物,突出了她长生不老和掌控自然力量的能力。

这种描绘方式体现了汉代人对于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力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①。

这些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社会对西王母形象理解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地文化传统,赋予西王母不同的形象和属性。

通过这些具体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

文物介绍——汉代的西王母画像砖

文物介绍——汉代的西王母画像砖

文物介绍——汉代的西王母画像砖在我国古老的神话中,有“第一神山”之称的昆仑山里,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

她不仅是所有女神仙的首领,还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其地位和我们熟悉的能造人的女娲有一拼。

可以说,她算得上中国上古女神里面最厉害的一位了。

在商代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祭祀中地位仅次于最高神帝的是东母和西母。

那么东母和西母到底是谁呢?其实到现在都是不能确定的。

目前比较主流的是两种说法,一是东母和西母分别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太阳神“羲和”和月亮神“常羲”。

二是西母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西王母。

据古老的《山海经》描绘:“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感觉西王母只是外形像人,却长着一条像豹子那样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样的牙齿,满头乱发,还戴着一顶方形帽子,是十分凶恶的神。

早期的西王母形象正好可以看到对西方戎狄民族的“妖魔化”处理,由于是古老民族,不论装扮还是习俗都很原始,因此,西王母的神话形象在各个历史时期变化都很大,甚至可以怀疑不同时期说的西王母是不是同一个神仙。

不过仔细想想,对西王母的定位一直还是“靠谱”的:西方世界、死亡和灾难,不老和长生,种种元素其实都有一定关联,这些就是西王母的“神”的职能。

近日,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秦汉文明展》中就有两件文物上都能看到西王母,一个是画像砖,一个是摇钱树。

东汉时期的西王母画像砖,1972年出土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现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图中西王母坐在四周布满云气的龙虎座上。

周围有祥瑞的九尾狐、持灵芝而立捣药的玉兔、具有神力的直立而舞的蟾蜍、三足鸟、持笏跪拜者、执兵器而立者等。

西王母的传说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管理着被认为是中国西极、天帝下都的昆仑山。

战国末西汉初,半人半兽的西王母由神变成仙人,其形象也变成雍容华贵的人王或王母。

汉代朝廷曾多次主持“祭西王母”,而且是由“二千石令、长奉祀”。

东汉中期,民间又给西王母配上东王公,于是西王母与东王公的信仰并盛。

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上)

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上)

陕北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乐舞汉画像研究(上)作者:陈婧雅来源:《寻根》2019年第02期西王母是我国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

西汉中晚期,河南地区最早出现了艺术品中的西王母形象;1世纪中叶,在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西王母正面独尊式的汉画形象逐渐稳定发展。

陕西榆林地区西王母主题汉画数量较多,常见有长袖舞、抚琴、歌唱、击筑、抛丸、倒立等乐舞活动,与六博、捣药、羽人骑白鹿、灵芝草、不死树、凤鸟引导云气车等内容相伴随,共同组成升仙的画面场景。

一陕西绥德地区西王母主题画像石的乐舞内容常出现于墓门,其组成有以下几种:一是西王母仙庭内有动物虎豹演奏乐器,蟾蜍挥动鼓桴,并且出现了蟾蜍与熊共舞的画像组合,成为瑞兽的象征;二是西王母仙庭内搭配组合乐舞百戏诸如长袖舞、唱、抛丸、击筑、弹筝等表演;三是西王母仙庭与乐舞博具同時出现。

西王母的仙境有羽人、蟾蜍、九尾狐、玉兔、多种瑞兽,在捣药、弹琴、舞蹈、六博、抛丸、倒立等活动中表现着长生不死和升仙意愿的图景。

《山海经》最早详细记述昆仑山的概貌,西王母远居于流沙弱水环绕的昆仑山,生活在昆仑山中的玉山,《竹书纪年》记载西王母向舜进献白色玉环。

玉山是昆仑山众多山峰中的一个,盛产美玉。

传说西王母居住在山洞里面,统治着昆仑山上所有的人和动物,有三足乌为她供食。

西王母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人兽合体、“司天厉及五残”的刑杀之神。

《易林》记载,在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死,与天相保”,不仅长生不老,而且掌管不死之药,有守护生命灵魂的意义。

西王母是天界之国的主神,出现于墓门,意在庇护,防止各种妖魔鬼怪侵扰墓室中的魂魄。

以陕北绥德四十里铺墓门画像石、田鲂墓画像石(92年)和陕北绥德刘家沟墓画像石为例,三座画像石墓葬年代较为接近,涵盖西王母主题画像乐舞内容的三个种类,且与山东嘉祥洪山村、宋山、滕州的汉画像石相似点较多。

绥德刘家沟墓(图1)墓门门楣上有西王母头戴华胜,正襟跽坐,近旁有两名仆役持便面跪侍,一羽人手持芝草跪地行礼,近旁还有供她役使的九尾狐、三足乌和捣药玉兔。

西王母论文

西王母论文
汉画西王母图像反映了一种神话精神,成为神话创作的重要素材。论文以山东地区的西王母汉画为例来研究当时人们的民俗信仰。论文首先对山东地区的西王母汉画进行一个系统的图像志的整理,分析了山东地区西王母汉画像的分布及区域特色。其次,论文对于民间神话信仰影响下的汉画西王母图像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的荒诞凶神到掌管瘟疫刑罚的大神的变化;从令人尊崇的美妇到被人敬仰的母神,从驱邪避害的吉祥神到掌管生死之药的大神的变化。最后,论文通过对汉画西王母图像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汉画西王母图像体现了汉人的母神崇拜和偶像神崇拜。人们崇拜西王母,在神话中将西王母作为主神来信仰。人们之所以如此狂热地崇拜西王母,在汉画像中刻画她的形象,是为了借她神力达到辟邪和升仙长生的目的。这是汉画西王母图像向我们传达的民俗文化内涵。
Han Xiwangmu image reflects a spirit of mythology, become an important material creation myth.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study people's folk belief. Firstly, in the Shandong area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mage of a systematic collatio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area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Secondly, the thesi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mage cues are discussed. That early Xiwangmu image throug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the original to the absurd man in charge sent punishment on God; from the awe-inspiring belle to be respected Mother God, change from Bihai evil auspicious God in charge of life and death to the medicine god. Finally, the the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mag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folk belief. Han Xiwangmu image reflects the Chinese goddess worship and idolatry. People worship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the myth, Sinim as the main God belie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s deathless medicine in the mythology of the rules, and therefore more widespread belief of people. When used as a "mirror image"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princes appear whe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Kunlun, formation of fairyland mythology system, a complete system for gods worship in the image of mother of god.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汉代典籍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崇拜的遗存,而尤以民间观念形态中的有关内容更为引人注目。

在汉代社会,西王母崇拜体现出民间礼俗的若干特征,也体现出时代风尚的某些倾向。

西汉末年,以民间西王母崇拜为背景,甚至演生出一次席卷26郡国,又直至京师的声势浩大的流民运动。

西王母在汉代人的意识中,其实又可以看作西方神秘世界的一种典型象征。

而当佛教在中土逐渐普及之后,西王母神话的影响终于削弱了。

通过史籍记载和文物资料,都可以看到汉代民间影响相当广泛的西王母崇拜。

分析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可以从新的角度探察汉代民间的观念形态以及汉代社会的礼俗风尚,也可以发现当时处于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外来文化影响的微妙态度。

一汉代画象中多见表现西王母的画面。

正如陈直先生曾经指出的:“汉代每以西王母事为镜铭及图画题材,于西王母之外,又增加东王公以为配。

”四川彭县出土以西王母为画面主体的汉画象砖,西王母正面端坐,四周围侍九尾狐、青鸟、玉兔、蟾蜍、神虎等。

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象砖,有西王母侧坐的画面,前有玉兔捣药,凤鸟舞蹈。

河南南阳神话题材的汉代画象中,西王母的形象最为多见。

山东嘉祥宋山汉画象石的画面上,西王母正坐于灵芝状云座上,周围除青鸟、玉兔、蟾蜍外,又多有羽人飞舞。

汉代铜镜纹饰也多见西王母画面,又往往明确题铭“西王母”。

汉镜以祈祝内容为主的吉语铭文中,也多见“西王母”字样。

例如,河南南阳市博物馆藏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镜铭文: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三商,上有东王公、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太吉羊,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长乐央□。

见于著录的汉镜铭文更多有说到西王母的。

例如:明镜造,亲见宜,赤□师□白牙,西母东父侯□众日(《小校经阁金文》卷一五》)“西母东父”,即通常所谓“西王母东王父”、“西王母东王公”。

又如:金西母来始有其滓宜葆利众典祀(《啸堂集古录》)这里所谓“西母”,也是指“西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师范大学论文分类号:2008届学士学位论文汉画像中西王母形象的研究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学生姓名王南楠学号20080101115指导教师姓名王倩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汉画像中西王母形象的研究摘要:西王母的形象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均有涉及,但内容不尽相同,而有关西王母的画像石更是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与不同点,戴玉胜、三青鸟相伴与高居仙山是图像与文本中所共有的,而后羿却是只在文本中出现而西王母图像系统中却没有的,九尾狐、玉兔蟾蜍、东王公、扶桑木与天柱是文本中稀缺但却是西王母图像系统中的。

之所以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口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这两者是相互并存,互不影响的关键词:西王母图像汉画像石文本神话The Study Of The Image In XiWangMu ToHan Dynasty ReliefAbstract:The image of XiWangMu are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but the content is different, and stone reliefs of XiWangM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an Dynasty Stone Art,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earing jade, three Bluebird accompanied with the highest Spirit Mountain is the image and text are a total of, while Hou Yi was only in the text appears while the image system of XiWangMu, but does not the nine tail fox, rabbit and toad, East Duke, hibiscus wood and sky-pillars istext scarce but XiWangMu in the imaging system. The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oth of which are mutually co-exist, independently of eachKey words:The image of XiWangMu;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Text myth目录研究现状.........................................................4正文一、文本神话中的西王母...........................................5二、画像石中与文本神话中西王母的不同点...........................6 (一)画像石中有而文本神话中没有的...............................6 (二)文本神话中有而画像石中没有的...............................13三、画像石中与文本神话中西王母的共同点...........................14四、画像石中与文本神话中西王母差异的原因.........................17 结语............................................................ 18 注释............................................................ 19参考文献.........................................................20研究现状汉代的考古研究,以画像石、画像砖的成果最为突出。

近年在河南、山东、四川等地相继召开了全国性的汉画学术研讨会,成立了汉画研究组织,出版和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和论著,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山东画像石,又以武氏祠画像最有代表性。

其次有南阳画像石、砖的研究,相关的图像资料大多数己相继发表或出版。

80年代以来已出版的较重要的图集有《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小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南阳汉代画像砖》、《南阳汉代画像石》、《四川汉代画像砖》、《徐州汉代画像石》、等书。

还有90年代中后期新近出版的《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国画像石全集》,前者基本上包括了解放以来陕北画像石的绝大部分资料、后者则将中国画像石搜集殆尽。

国内在研究性论著方面,有《汉代画像石研究》(论文集)、《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汉代物质资料团说》等论著,反映了考古界对汉画的分区、分期、内容考释、风格分析以及综合研究的成果。

欧、美对汉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也很有特色。

马伯乐、高本汉、德效骞、鲁惟一等人在汉代思想史和神话与文学等领域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使人耳目一新。

他们试图理清西王母神话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文献资料的意义和成书年代。

他们重点讨论了《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和《汉武帝故事》这些主要典籍,他们的讨论包括到了汉代的西王母及其图像。

鲁惟一1978年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国人对长生的追求》一书,大量地引征了汉代典籍以论述西王母和长生信仰的联系,他开始注意到了山东画像石和铜镜的图像。

书中第四章专论两王母,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将西王母图像志概括为10种,并具体进行了探讨,还分别讨论了牛郎会织女、西王母会汉武帝等神话,以及汉化哲学背景,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前人。

近10年以来,巫鸿、詹姆斯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

巫鸿是出大陆赴美的学者,1987年至1989年他进行了持续的研究。

他得益于在中国的经历和近年的大量考古收获,依靠原始的图像资料,同时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其研究既有贴近中国思想史和文化环境的一面,又有西方艺术史学的方法。

同时他还注意到一部被人长期忽视的文献《易林》。

他在代表作《武梁祠——中国早期画像石艺术中的思想》一书的第四章专论西王母及其图式来源。

他看到了西王母图像在四川和山东的不同,认为西王母、东王公表示阴阳男女的对应关系,在山东的兴盛与阴阳学派和儒学有关,武氏祠画像表示了仙和儒的融合。

他指出,西王母是阴的体现,是宇宙本源的象征,它和昆仑山神话是由分离走向融合的,西王母由一种超自然的存在转变到主要的崇拜对象。

他特别提出,西王母图像的衍变与印度佛教艺术的传人有关。

他的研究是一种带有综合色彩的艺术史研究,可以看作是近年关于西王母图像研究甚至是海外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最好水平。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大体趋势是由一般到具体,从文献到图像实物,材料愈加丰富,问题趋于明确,西王母作为一个专题更加受到重视,研究逐渐深化。

然而大多数著作都是从美学,图像学和美术学角度来探讨的汉画像,而本文将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汉画像中西王母的形象,并分析其与文本神话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一、文本神话中的西王母西王母是众所周知的神话形象,西王母的形象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均有涉及,除却最早记录的《山海经》外,《淮南子》《穆天子传》《汉武内传》等都有关于西王母的描述,然而在这诸多作品中,西王母的故事及形象却不尽相同。

多数人所熟知的西王母多为古代贵族妇女的形象,而其实西王母这个形象是慢慢演变而来的,西王母的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有四处关于西王母的描述:1.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12.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在昆仑墟北2。

3.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

有沃之国,沃民是处。

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34.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4从《山海经》中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虎齿豹尾、蓬发戴胜的凶神形象。

她高居仙山,有三青鸟为伴,掌握着刑罚。

而在《淮南子》中,对西王母的形象并无提及,主要提及西王母的一处,是有关后羿的神话故事,“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5。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西王母已经掌握了不死药,神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不再是掌握刑杀的凶神。

而在张衡的《灵宪》中的一段记载,将这个神话补充的更为完整:“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6”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西王母不死之药为核心内容的、包括后羿、嫦娥、蟾蜍在内的一个较完整的神话。

《穆天子传》中叙述了周穆王率七萃之士,驾八骏西游,西征至王母之邦,持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宴饮酬酢。

《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虽然“,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7”,但她自称帝女,且与周穆王互赠礼物,吟诗,宴饮,都说明西王母已经是人形的,而不是半人半兽的形象。

在《汉武内传》中,西王母更是作为一个美丽华贵的贵族妇女形象出现的,“著黄锦袷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头之剑。

头上大华结,戴太真晨婴之冠……颜绝世,真灵人也。

8”主要讲述的西王母则是王母下降会见武帝,武帝想要寻求长生之道,王母赐仙桃于武帝的故事。

经过了这些发展演变之后,西王母便成为仙界中地位显赫的主神。

西王母掌管着不死之药,是万物生命的主宰,连天子皇帝都要到西方去见西王母,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画像资料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于岷山之域的西王母神话,到了汉代已演变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西王母是天国仙境中的崇拜偶像,西王母的画像不仅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还被描绘在墓葬中的壁画上,被铸在日常使用的铜镜上,此外还出现在摇钱树干与树座、漆器、玉枕、玉座屏等各种器物上。

二、画像石中与文本神话中西王母的不同点(一)画像石中有而文本神话中没有的1.玉兔、蟾蜍捣药玉兔捣药是西王母图像系统的一核心图像,在画像石上最常见的西王母图像就是身旁伴有一只正在捣药的玉兔,如同舂米一样,两手执杵向石臼中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