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回呀——
那一夜,娘的沙哑的声音在潘河边来来回回响起,
直到天亮,直到我迷迷糊糊睡熟。 因为这场突来的病,我逃过了一通海揍。但大丫 从此记上我偷她凉鞋兑冰棒的仇,更频繁地冲我喊: 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那天,上
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叫二丫,嘻
嘻„„
我不甘示弱,也冲着她喊:大丫,大丫,你是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 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丫头 片子作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
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 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时,我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
1《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 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重点)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1.把班级学生分成三队,分别代表中、西、东三路军,教学时让他们着重研究他们所代表的 那路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试着去报道广播操比赛的事,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的结 构和特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解读园】探主题
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概况。分 析了国民党军队土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不可当、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指挥部卓越的指 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同忾的大无畏的精神。
诗意—情意—创意
wú(芜)湖 取dì(缔) 对峙(zhì)
要塞(sài) 鄂(è)豫(yù)皖(wǎn)
荻(dí)港
杜聿 (yù)明 逃窜(cuàn)
管xiá(辖) 绥(suí)靖 阻è(遏)
锐不可当(dāng)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1.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2.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3.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头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锐不可当、势不可挡”辨析 同:两词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 异: “锐不可当”指攻势凌厉;“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 例:(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挡。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重点)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方法] 讲授法 1.把班级学生分成三队,分别代表中、西、东三路军,教学时让他们着重研究他们所代表的 那路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试着去报道广播操比赛的事,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的结 构和特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解读园】探主题
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概况。分 析了国民党军队土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不可当、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各指挥部卓越的指 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同忾的大无畏的精神。
诗意—情意—创意
wú(芜)湖 取dì(缔) 对峙(zhì)
要塞(sài) 鄂(è)豫(yù)皖(wǎn)
荻(dí)港
杜聿 (yù)明 逃窜(cuàn)
管xiá(辖) 绥(suí)靖 阻è(遏)
锐不可当(dāng)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1.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2.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3.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头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锐不可当、势不可挡”辨析 同:两词都有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的意思。 异: “锐不可当”指攻势凌厉;“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 例:(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2)洪水汹涌而至,势不可挡。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 神勇。(因为汤恩伯一直认为东面防线是 很巩固的)
5.最后两句连用“歼灭”“击 溃”“占领”“控制”“封 锁”“切断”等六个动词,有什么 作用?
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所向 披靡。
1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 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2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 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向报社投稿。 3.预习第2 课,给生字词注音、解 释并熟读课文。
:试理清这篇消息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夜起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议,人民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 渡完。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 的顺序写?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
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 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 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 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 说服力。
4.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两方面 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 一下好不好?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 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则要 详议几笔: a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 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 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两方面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我军英勇善战是胜利的 首要条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
闻
( 也 四、背景 (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叫 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 五、结语 息 )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 、准确、 简洁
世界田径锦标赛马拉松比赛 黑龙江姑娘白雪摘金牌
据新华社柏林电(记者杨明王子江) 中国20岁小将、来自黑龙 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白雪在昨日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 松比赛中,为中国队赢得本届大赛唯一一枚金牌,成绩为2小时 25分15秒。周春秀和朱晓琳分别获得第四和第五名。
20日夜——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横渡长江
大部已渡过,余部23日可渡完
从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
标题:用一 句话或一句短 语概括文章的 中心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删去“百万大军”变“横渡”为“渡过” 可以吗?
• 与消息的时间 区别开。说明消 息准确、及时。
新闻 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 息、通讯、报告文学。从 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消息,它是一篇特殊的记 叙文,同样具备记叙文的 六要素。
消息: 简明、迅速报道国内、 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 种新闻体裁。
基本特征: 让事实讲话。
一般有三个特点: 1、真实准确。(内容) 2、迅速及时。(时效) 3、简明扼要。(语言)
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较详, 具体写了战斗情况、更详尽 写了战果。
二、叙议结合
请你找出文中的一段议论, 并说明它起什么作用。
——作用:突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 可当”,揭露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的原因,使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 度。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21日17时-22 日22时
35万
23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日-22 日22时
35万
大部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 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后写西路与东路?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 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中西两 路合在一起写 。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 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 道写得十分具体。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 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 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 增加到4亿元。单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 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 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点拨】电头: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是哪几句?
“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 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 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 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报道准确
板书设计
标题—百万(兵力)横渡(锐不可当) 冲破(排山倒海)
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
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 1、自由阅读,把握新闻的特点,然后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 标题与导语都可以概括新闻的内容。
2、听读课文,详细复述
请同学们听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横渡长江》,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
1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 闻百舸争流,锐不可当 冲锋陷阵,英勇无畏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 的能力。 (重点)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 言的准确、简洁。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 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 读一读字音
让我们齐读毛主席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再次感受领袖的高尚情怀。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一部分:导语。 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 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主体。
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 江胜利的原因。
1.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
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人
民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解
放 军
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百
万 大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军
横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
渡
长 江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 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 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 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 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 命精神。
1.【难点探究】 为什么按中、西、东三路军的先 后顺序叙述?次序能否调整?
1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 闻百舸争流,锐不可当 冲锋陷阵,英勇无畏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 的能力。 (重点)
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 言的准确、简洁。 (难点)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 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一 读一读字音
让我们齐读毛主席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 南京》,再次感受领袖的高尚情怀。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一部分:导语。 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 况三个方面介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主体。
详细叙述三路大军渡江的经过,并指出渡 江胜利的原因。
1. 文章开头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
点和时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导语中括号中的“不含”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人
民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解
放 军
导语:人民解放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百
万 大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军
横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略写)
渡
长 江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 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 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 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 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革 命精神。
1.【难点探究】 为什么按中、西、东三路军的先 后顺序叙述?次序能否调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从事实来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合 在一起也可以议论一番,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防线很巩固 ,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 围敌军,解放南京,所以用了更多的文字叙述。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略写中、西路军 ,后详写东路军,清晰合理,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准确性。
主体部分是如何介绍三路军渡江概况的?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 ——
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兵力 三十万 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精读细研
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合作探究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 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 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合作探究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略写中、西路军 ,后详写东路军,清晰合理,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准确性。
主体部分是如何介绍三路军渡江概况的?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 ——
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兵力 三十万 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精读细研
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合作探究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 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 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合作探究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 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 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 性的发展变化。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 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社会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 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 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 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 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 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 线上强渡长江。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 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鄙弃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 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纭溃退, 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照鲜明。
背景知识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 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 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 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9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顺序能否颠倒?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时间顺序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10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13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 插在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 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15
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6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 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7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
8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2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
议论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9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顺序能否颠倒?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时间顺序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10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13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 插在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 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15
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6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 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7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
8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2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
议论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结语摘要:I.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的背景与意义A.国共内战背景B.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意义II.横渡长江的过程与战术A.长江天险与战前准备B.突破长江防线C.渡江战役中的主要战术III.横渡长江的结果与影响A.战果辉煌B.对国共内战的影响C.对新中国的意义IV.结论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B.展望未来中国的强大与繁荣正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转折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面临的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长江。
长江天险,自古以来就有“守江者守国”的说法。
因此,突破长江防线对于解放战争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搜集情报、进行战前训练、准备渡江工具等。
突破长江防线是渡江战役的关键。
人民解放军利用夜幕的掩护,发挥船工和水手的作用,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进行突破。
经过激战,人民解放军成功地突破了长江防线,百万大军开始横渡长江。
在渡江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采用了许多战术,如穿插分割、分割包围等,有效地消灭了敌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果是战果辉煌。
渡江战役消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对国共内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同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与智慧,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共20张PPT)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 下午,东路军已战胜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 镇江、江阴诸县,封锁长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 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 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上句只交代了我军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哪 些区,下句用“整天激战”、“歼灭”、“击 溃”等词突出战斗的艰巨,表现我军的英勇无 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 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 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导语: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主体: “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3、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4、开头的括号部分是什么内容?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时间和地点。
5、你能概括这则新闻的中心吗?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全面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战役,这是中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这一历史,让我们看到正义战 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 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 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 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 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 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 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稿。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
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 括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 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 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 准确、严密。
新 闻 的 五 个 结 构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主体
东路军
※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
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 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时间 队伍 地点 渡过兵力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起——22日22时
中路军 安庆——芜湖
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
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新闻的特征:
1.真实性。 2.及时性。 3.简明性。
•注音
n 芜湖 wú 负隅顽抗 yú 撰写 zhuà 歼灭 jiān 要塞 sà 溃退 kuì 荻 i 港 dí 锐不可当 dāng
•释义
负隅顽抗 :( 角落 ) 悍然拒绝:( 蛮横的样子 )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业已 : ( 已经 )
本文的语言特点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 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 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 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本文的语言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
备课人: 陈丽珍
毛泽东
作者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 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 人毛泽东之手。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
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学 1、积累字词,了解新闻知识(结构五 习
边听录音边思考: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 闻的内容。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 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 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部分,内容六要素) 2、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新
闻;分析导语、主体部分,体会语言 3、感受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气势, 难点: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说明议 论的作用
目 的准确性
标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新闻:报道国内外最新发 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成就的记叙文。从广 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 就是指消息。
(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
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 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从广义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 就是指消息。 新闻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导语 ,在文中的作用是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 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冲破敌阵, 和____________ 横渡长江 。 ____________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 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 题 讨 论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 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 方面概括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第1、2两句
标题
课文结构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30万 2/3
大部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江阴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 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
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 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 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
(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