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完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8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9篇)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导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
2.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画面,你们看得专心,毛泽东主席更是满怀豪情,当时就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二教学目的: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通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通讯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课文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闻通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报道身边的事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我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们愿意主动去探索课文的奥秘。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情况?”(如集体完成一项任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4.体会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5.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如:渡江时间、地点、过程、成果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执教者龙泉中学张林丽一、教材分析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命运。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语汇,了解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和思想性。
2、培养通过标题把握新闻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
3、把握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真实准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依据文体知识,圈点勾画文章的主要信息,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青春奏响国家兴盛民族强大的主旋律。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把握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
资料展播,背景提示;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做回军事家,做好战况汇报;做回战地记者,学写战地消息;做回播音员,学会新闻播报。
六、教学过程:一、以诗歌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
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历史情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讲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感受解放战争的紧张氛围。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情况。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和细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描写。
教学活动:1.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
2.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描述。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课文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活动:1.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章:课文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总结,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受。
3. 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设计3篇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讲述有关解放南阳的历史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范读课文,出示下列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在文中圈点标记出新闻的六要素。
b.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a.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_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_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大意正确即可)b.导语为“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三、重点研讨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a.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b.*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概括出各层大意。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第一层为第一句话,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分析并欣赏优秀的新闻报道语言和表达技巧;3. 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新闻报道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 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新闻报道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优秀新闻报道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3. 讲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5. 分组讨论,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新闻报道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 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2 教学难点1. 新闻报道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2. 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3.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学生新闻报道写作的评估;2. 学生分组讨论的评估;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估。
4.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3.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教材:《新闻写作教程》;2. 参考书籍:《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写作的艺术》;3. 网络资源:新闻网站、新闻报道案例等。
5.2 教学材料1. 优秀新闻报道案例:提供给学生分析欣赏;2. 新闻报道写作模板:供学生参考和模仿;3. 新闻报道写作指导:提供给学生写作时的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篇一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那么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大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大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质教案篇一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根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
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
主要文体局部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用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应引导学生欣赏、学习。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时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那么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问题1、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这那么新闻的内容。
2、用一小段话概括这那么新闻的内容。
3、用几小段话具体介绍这那么新闻的内容〔讨论后总结〕:标题: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新闻的内容。
导语:用一小段话较简洁的说出新闻的内容,常放在新闻的开头。
主体:用几段话详细的介绍新闻的具体内容。
标题、导语、主体,这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组成局部。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局部〔导语〕: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第二局部〔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四、探索课文1、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明确: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简洁。
2、新闻的根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呢?明确: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些都表达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导语。
3、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地图讲述作战情形。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研究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研究,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讲授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月,可以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小我强本领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XXX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XXX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
这位同砚读的非常有气势,仿佛看到了XXX昔时的威风与豪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能够掌握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方式;(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正确的新闻观念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3. 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4. 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方法5. 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新闻报道的批判性思维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讲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新闻报道的写作流程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重要性是什么?3. 学生分享他们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了解和兴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主题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细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理解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背景和目的。
2. 让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准备情况和战略。
1. 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要横渡长江?这次行动的目的是什么?2. 学生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相关问题: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准备横渡长江的?他们采取了哪些战略?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
2.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学习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
2. 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内容:1. 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和解释。
2. 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些新词汇。
教学活动:1. 教师解释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并提供例句。
2. 学生跟读并尝试使用这些新词汇。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词汇学习程度。
2. 学生在使用新词汇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次行动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的精神。
二、掌握消息的特点,学习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学习消息的体裁特点和课文简明生动的语言。
二、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一积累·联想”的顺序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使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消息这种文体。
理清课文结构,领会课文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步骤一、介绍文体。
二、课内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三、朗读课文。
朗读后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并正音正字:获(di2)港获(huo4)得锐不可当(dang1)当(ddng4)真要塞(sai4)阻塞(se4)堵塞(se4)歼(jian1)灭阡(qian1)陌纤(xian1)维溃(kui4)退匾(kui4)乏馈(kui4)赠四、理解·分析。
提问:这篇消息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的标题只有正题,没有引题、副题。
这个标题明确、简练、突出,传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
“百万大军”“横渡”的用语,表现了磅礴的气势,充满了胜利的豪情。
提问: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①本文主体部分分哪几个层次?②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③这几层意思为什么按现在这样的顺序来安排?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后说中路军?。
讨论后明确: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为第1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为第2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到最后为第3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教案附板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
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事件背景、渡江战役经过、战役重要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人物。
二、教学目标1. 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和经过;2. 掌握渡江战役重要意义及影响;3. 认识到革命先辈为新中国付出努力和牺牲;4.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渡江战役经过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事件背景、相关历史人物解以及爱国情怀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渡江战役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背景。
3. 详细讲解利用PPT展示渡江战役经过,详细讲解战役中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渡江战役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渡江战役意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渡江战役重要意义。
六、板书设计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主要内容:(1)事件背景(2)渡江战役经过(3)重要意义(4)历史人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渡江战役背景及经过。
(2)分析渡江战役胜利主要原因。
(3)谈谈你对渡江战役意义认识。
2. 答案:(1)背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经过激战,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解放南京。
(2)主要原因:我军英勇善战,指挥得当;人民群众大力支持;敌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
(3)意义: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学生解事件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长江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探讨中的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和“横渡长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有关解放战争和长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解放战争和长江的了解。
3. 提问学生对于文章的疑问和期待。
第二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新闻报道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关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记录下关键信息和疑惑。
2.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词汇学习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2.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词汇运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理解重点词汇。
2. 学生通过造句或短文写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词汇。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教学内容: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结果。
第六章: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工具书,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2、通过借助资料书,能说出新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课文运用。
3、通过学习本则新闻,能总结出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难点: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阅读探究和新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2、找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余下文段。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3、“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什么?有何作用?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4、导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容: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作用:概述消息的主要内容,给读者完整,鲜明的印象,引起下文。
二、合作探究1、怎样拟写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例如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小结:拟写新闻标题A 提取关键词句(导语)B 注意限制条件(字数限制)C 规范答题格式: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2、材料: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新闻内容详见课件)答案:A 、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B 、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
C 、2014青少年微电影大赛启动作业: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三篇
【导语】《⼈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世纪40年代炮⽕连天的⽇⼦。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认识到中国⾰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
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有表情的朗读。
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章的内容,谈⾃⼰从中获得的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法】 综合运⽤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法和⾃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学习课⽂。
【课前准备】 1.⾃我解决⽣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每⼈准备⼀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新课 今天,⼈民⽣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开放的的年代⾥,流⽔发出了欢笑,⼭岗也变得年轻,中华⼈民共和国以巨⼈的雄姿屹⽴在世界的东⽅。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页,为了中国⼈民的解放,⼈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听读课⽂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物:⼈民解放军百万⼤军。
时间:1949年4⽉20⽇夜起⾄4⽉22⽇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千余华⾥长江战线。
事件发⽣的原因:*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民解放军为*蒋介⽯,解放全中国⽽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万⼈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优秀5篇)
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优秀教案范文(优秀5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目标2、3。
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来讲指消息;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征:1.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性:简明扼要。
消息——是简明概括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时代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 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20日夜安庆--芜湖30万甚微西路军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35万甚微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