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资料

合集下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背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作战,即渡江战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总数为180万左右,其中正规军约为115万,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战略防御能力。

国民党反动派一面继续玩弄“和平”阴谋,以求拖延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一面纠集残兵败将组织军事防御,重点是长江防线,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阴止人民解放军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机反扑。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之24个军及华东、中原军区所属部队共约百万人,由在淮海战役期间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组成的中共总前委指挥,以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于4月间发起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在渡江战役的胜利将要写的一篇新闻,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而这篇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

该文章讲述了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文章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

原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语文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 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整 体 感知
小组交流: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文章最后 ➢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我”写望到出“了庄外中临路河空军地渡上的江一座的戏时台,间模、糊在地远点处的、月夜人中数,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
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 事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渡江战役) ➢ 经过:中陆军首先渡过,西路军和中路军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 结果: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
长江。
整 体 感知
思考:导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 “我”望域到)“庄、外临战河况空地三上个的一方座面戏台总,模领糊了在远全处文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
创 作 背景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 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 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 协定》。
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 了渡江战役。
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课堂小结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 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 气势不可阻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资料1948年底到1949年初,面对着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放出了和平谈判的烟幕。

中共中央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意和谈,并表现出了真诚的愿望。

但是,谈判持续到4月20号,国民党政府却断然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定》。

为了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第二天,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联名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根据这一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乘风破浪,分三路强渡长江天堑,以摧枯拉朽之势,粉碎了国民党长期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这天,《人民日报》号外刊登了南京解放的消息。

毛泽东在北平香山的双清别墅看完报纸,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
指夺取土地 指掌握军事要地,获得主动权 船只不能自由通行 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切断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
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 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填空题 ……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 战中,我已( 歼灭 )及( 击溃 )
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 )扬中、镇江
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 )江阴要
塞。( 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 切断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指“全部被消灭” 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九江未解放,用语准确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再读课文,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 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 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 止”?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 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 发生的原因: 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 起渡江战役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 战绩辉煌。 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 十三日可以渡完。
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
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 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提问: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 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 的?
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 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 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 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 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 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4月13号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 人物——北大学生; 起因——举行“新世纪论国防”演讲比赛; 经过——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 这一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结果——同学们决心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
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 导语——第一自然节; 主体——第二自然节; 背景——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 侦察机……《国防教育法》; 结语——作为传统项目的……安全意识 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
埃及大使到人大进行访问演讲。
作业3、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 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 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 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 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 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 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 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 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 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 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 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 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 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 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 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 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 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安庆
九江 九江
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这几层意思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及各 路军进展情况安排。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人的抵抗均甚微弱,东路军所 遇到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路、西路放 在一起先写,东路军后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PPT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品PPT课件

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煌 成就(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拓展延伸
古代战争思想。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 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3)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4)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 成。——张方
合作探究
(3)文白相间。 文章报道的是重大战役,因此用语庄
重、严肃。例如“所遇之”“甚为”“诸 县”等。同时作者又适当地使用口语,使 文章流畅朴实。例如,作者在说到国民党 官兵的情绪时,非常口语化,用“不想再 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样平实朴素的语气叙述。语言文白相间 , 或雅或俗,富有韵味。
文体知识
(6)新闻“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 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 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 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字音字形
锐不可当(dānɡ)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词语释义
①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 抵挡。 ②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 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③业已:已经。 ④歼灭:消灭(敌人)。 ⑤击溃 :打垮、打散。
合作探究
品味“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 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 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 现。”
“不料”二字,充满嘲讽意味。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 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正是……那一天”,使讽刺意味更 浓,且避免了与上一句“二十一日”。
整体把握 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从事实来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合 在一起也可以议论一番,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防线很巩固 ,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 围敌军,解放南京,所以用了更多的文字叙述。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略写中、西路军 ,后详写东路军,清晰合理,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准确性。
主体部分是如何介绍三路军渡江概况的?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 ——
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兵力 三十万 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精读细研
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合作探究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 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 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合作探究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渡江三路大军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兵力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 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东路军(南京—江阴)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 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 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鄙弃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 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 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纭溃退, 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照鲜明。
背景知识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居。但国民党反动派继 续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 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 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 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并取得胜利, 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看图
看图描述战争场面:
谈谈感受:
• 学习了这则消息后, 你有哪些感想,请小 组内交流。
课后学习:
• 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 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并 向报社或校园刊物投稿。
; 新宝2
ath74cwb
颜,问表 的安。”乐韵似嗅着猫的老鼠,一声都不敢发,至宝音足边跪下,攥着宝音裙角,不断叩头,是真心急了。宝音就着邱妈妈手里的帕 子印了印眼睛,抬起头来,对乐韵极低道:“去。”乐韵退开一点点。满地都是瓷碴,再退就要跪到瓷碴上了,她只好站起来。宝音方对洛月 轻声道:“请进来罢。”嘉颜迈进屋内,但觉表 这儿一屋子药味、一屋子萧然,举目,见地上滚着铜镜、碎着瓷碴、还湿了一大滩水,表 头 发蓬乱,满面泪痕,不由得大大生出“太过分了”的心情,口中问洛月:“姑娘这儿是怎么了?”眼睛已经剜到乐韵身上。乐韵只觉一股冷气 从脊骨往头盖骨上冒。宝音却赶在洛月开口前,小声道:“我碰掉了杯子。”乐韵低着头,还不敢抬起来,眼睛却瞪大了:碰掉?才不是!明 明摔掉!由摔到碰,一言超生,分明在维护她了。为什么忽的勃然大怒、推她到悬崖边上,为什么忽而又轻言温语,维护于她?乐韵心里乱如 一团麻,分毫也看不清 路数。她只知道一件事:识相的,她还是老实闭嘴别说话罢,否则,恐怕 真有法子叫她死无全尸。今日 ,已绝非从前 的 。嘉颜仍盯着乐韵,看出乐韵藏着忐忑,知道今日之事,怎会是“失手摔了杯子”这么简单。看表 有意息事宁人,她也乐得大事化小,小 事化了,冲乐韵冷冷道:“还不替姑娘扫地?这般躲懒,且扣去半月的月银。”宝音目光微妙的顿了一顿。乐韵连忙行动。这辈子她拿笤帚都 没这么快过。宝音亲手开了妆盒,替表 理妆,看着韩玉笙消瘦的脸、湿漉漉低垂的长睫毛,还有虽然苍白干裂了、但弧度仍然可爱的唇线。这 两片嘴唇里喘气低微、似乎无意的逸出一句问候:“宝音姐姐侍候老太太登高去了么?”嘉颜唇边那训练有素的笑意顿时一僵,几乎碎得比地 上的瓷碴儿还要碎。宝音在镜子里看她,只看了一眼。一眼之后,嘉颜重新微笑,宝音也错开眼睛。这一眼,宝音读出来的信息已经太多。而 嘉颜甚至没有发现宝音曾经抬起眼睛。妆盒中拿起一把掠子,嘉颜替宝音整理发鬓,口中夸道:“表 发质真好,又柔又润。”真的,大病经年, 未损青丝,也算得上天垂怜。嘉颜手不停,道:“表 ,这些婢子不懂事,您尽快同我讲,切莫宠惯她们,损了您的千金体。”乐韵扫着地,大 气都不敢出。韩玉笙原梳的是垂挂髻,未嫁女孩儿的双分辫儿,折上去成两鬟,鬟底留出盘平的、小小的髻,似花萼,不失少女的俏皮,而下 头温婉的双鬟,又显得宁静大方,嘉颜拆下照原样重盘,插上玳瑁如意錾花短簪,退后一步看看,不错了,转头对乐韵道:“呆站着做什么? 没看见你姑娘裙脚都打湿了?”乐韵连忙上来,蹲下去替 擦抹。嘉颜又斥道:“湿成这样,怎么擦?你还不给你姑娘拿裙子来换?”第十四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9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顺序能否颠倒?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时间顺序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10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13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 插在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 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15
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6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 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7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
8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2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
议论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4)背景和结语: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一、找准新闻中必不可少三结构 (背景、结语穿插在主体中)
二、勾画出新闻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三、把握新闻三特点在文中的体现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 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文章开头的内容可否删去?有何作用?
不能删去 交代 通讯社名称 、发电地点 和 时间 。
作用: 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电头”
一、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二、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找准起止,完成表格 2、顺序安排 3、详略安排
三、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 达效果。
渡江作战兵力:多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人数 区域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30万 安庆-芜湖
20日夜-- 21日夜
西路军
35万
九江(不含) 21日17时-
-安庆
-22日22时
全部渡过 渡过2/3
东路军 35万 芜湖-江阴 21日17时- 大部分 -22日22时 已渡过
A、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所以中、西路放一 起写。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1. 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具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壮丽史诗。

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

2. 事件背景1931年,南京沦陷,国民党主政地区被迫南迁。

战争形势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抗战的发展,国共两党在长江流域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

3.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江战役,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事件价值和历史意义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得以完成。

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外来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场战役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铺平了道路。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这场战役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无比勇气和顽强毅力。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

6. 总结回顾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分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这段历史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迈向民族复兴。

在整个文章中,我多次提及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主题,希望能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这样一篇全面、深刻、广度兼具的文章,相信能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着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段具有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壮丽史诗。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长江战役的具体过程和战略意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江战役,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初中语文试讲稿《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

初中语文试讲稿《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试讲稿1、题目:《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2、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基本要求:(1)把握新闻的要素(2)试讲时间10分钟(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答辩题目:1、教学中你采用了摘读的方式,为什么会这么做?2、请谈一谈你的教学重难点。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课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鄂 ( è )豫( yù)绥靖(suí)
阻遏( è)
泄气(xiè )
溃退(kuì)歼灭(jiān)管辖( xiá)
锐不可当( dāng)上当( dàng) 要塞( sài )瓶塞( sāi ) 阻塞( sè )堵塞( sè )
高屋建瓴(líng )回肠荡气(dàng )
新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闻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的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 五 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
个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 • 结语——新闻结尾 构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
整 内容。 体 ❖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
感 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 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知 ❖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 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冲__破__敌__阵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不__是__,__因__三__路__军__加__起__来__是__一__百_。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不__含__”__指__不__包__括__,__体__现__语__言__确__凿__无__误__的__特__点__。__“__均__”__指__“__全_ ”, __体__现__战__线__之__长__、__胜__利__之__大__,__洋__溢__着__自__豪__之__情__。________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 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 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
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 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 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 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 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 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 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 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 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 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
题 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
何衔接的呢?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Leabharlann 主体主体部分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议论句(分析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 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安庆 九江
芜芜湖湖
江江阴阴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导__语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简__述__渡__江__战__役__胜__利__成__功__,__引__起__下__文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不__能__,__这__样__写__表__明__材__料__真__实__准__确__,__报__道__及__时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