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1]。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提供历史性战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标志着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由“全面参与”迈向“深度融合”。
机遇一:国家战略聚焦与叠加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资源提供了巨大动力和空间,有利于等高对接国际规则,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机遇二:深化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安徽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机遇三:进入高质量发展快速通道,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安徽省优先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沪苏浙产业链协同,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机遇四:安徽自贸区发展机遇。
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入全面启动建设阶段,将聚焦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的各自特色和重点产业,探索形成片区联动、协同高效、竞相发展的新模式[2]。
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建立和沪苏浙的联动发展机制,借鉴长三角区域已有的自贸试验区经验,尤其是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开放等领域,协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向长三角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进长三角协同开放,并结合好安徽实际,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发展新经验。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芜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将对芜湖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芜湖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芜湖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近年来,芜湖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产业的结构升级。
其次,外贸出口实力出众。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出口基地,芜湖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外贸环境。
近年来,芜湖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在国家的支持下,芜湖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然而,与发展成果相比,芜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相比,芜湖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芜湖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推进绿色发展。
最后,芜湖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芜湖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将会受益于更加便捷的交通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这将为芜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引进更多的高端产业提供机会,助力芜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芜湖作为制造业重镇,将有机会在这些领域发展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再优化。
同时,芜湖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通过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让芜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策略研究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策略研究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跨区域转移趋势和要求进一步增强。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转移策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95-02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安徽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在内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迄今为止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一、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研究现状尽管安徽是我国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但一直以来,关于两地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问题却很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直到本世纪初,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
目前,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1.在安徽如何融入长三角等问题上,吴晓勤等(2007)根据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及其城镇空间组织的特征分析,讨论了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模式选择和东向发展下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
查道中(2008)分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现实意义,并把安徽的产业结构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而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张璐和钱小磊基于区域分工形成的客观基础是区域差异和对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追求的理论假定,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相关政策建议。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摘要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给安徽带来了新一轮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抓准了,理顺了,就有可能乘着这个东风,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反之,不仅是坐失良机.而且将被推向尴尬的境地。
对安徽来说,融入长三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
因为融入本身就是一种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就是要知己知彼,否则,融入难以顺畅。
文章首先介绍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及现状,接着是对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最后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合作ABSTRACT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new round of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seizing up, straightened out, it is possible to ride the wind and realize their leaping development goal; In contrast, not only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And will be into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Anhui, integration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is a vas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Because the integra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cooperation, and the premise of cooperation is to know ourselves, otherwise, into difficult to smoothly.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status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followed by Anhui province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n set out in some detail the advantage into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in Anhu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final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Anhui into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Keywords: Anhui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Economic cooperation目录前言 (1)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范围及经济发展现状 (2)(一)长三角区域简介 (2)(二)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二、安徽融入长三角的经济意义 (3)(一)调整安徽产业结构 (3)(二)提高安徽经济开发程度 (3)(三)避免安徽经济发展边缘化 (3)(四)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 (3)三、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分析 (4)(一)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 (4)(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4)(三)劳动力供给优势 (4)(四)已有的合作基础 (5)四、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6)(一)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安徽省制造业基地建设 (9)(二)以长三角为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9)(三)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 (9)(四)更新传统观念,争取发展主动权 (9)(五)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0)(六)实施区域创新战略,缩小经济差距 (10)(七)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10)五、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早在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皖江开放开发的序幕,也可以看作是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序幕。
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详细阐述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城乡电网升级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推进策略,旨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政府职能转变、法治环境营造、市场化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改革创新要点,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改进方向和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长江经济带安徽段在面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基础设施等问题时,需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持续改进路径和战略部署的建议,旨在打造长江经济带安徽美丽段,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兴旺、百姓富裕、区域协调、开放合作、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美好愿景。
目录第一章长江经济带概况与战略意义 (1)一、长江经济带地理范围及资源禀赋 (1)二、国家战略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发展 (2)三、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中定位与作用 (3)四、美丽长江经济带建设愿景与目标 (4)第二章安徽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5)一、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5)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进展情况 (6)三、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7)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第三章路径探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构建 (9)一、创新驱动能力提升策略部署 (9)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方向 (10)三、产业园区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 (11)四、开放型经济格局构建举措 (11)第四章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15)一、水域生态治理和湿地保护规划 (15)二、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 (16)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策略 (16)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推进 (17)第五章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计划 (19)一、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及优化布局思路 (19)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如5G、物联网等) (20)三、能源保障能力提升举措部署 (21)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支持政策 (22)第六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策略 (23)一、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环境营造 (23)二、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23)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完善方向 (24)四、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设计 (25)第七章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策略建议 (27)一、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回顾 (27)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机遇挖掘 (28)三、持续改进路径和策略部署建议 (29)四、全面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安徽段愿景展望 (30)第一章长江经济带概况与战略意义一、长江经济带地理范围及资源禀赋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经济走廊,横跨了东中西三大地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共计11个省市,显示出其显著的地理优势与战略地位。
“东向发展”的助推器——浅析在融入长三角中加快构建皖江产业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皖江地区开展 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 ) 一 实施 融入 长三 角是 国家整 体 利 益驱 动 的
必然 选择 。
全 国的经济发展 和对外开放的格 局中 占有越来越
重要 的地位 。 ( ) 定安徽 不 同 区域优 化 发 展 序 列 是 安徽 二 排
产区; 第三产业发达 , 社会、 科技文化教育 的发展也
度变迁以及产业结构都存在 着较 大差异性和趋 同
性, 这种差异和趋 同的变化正是经济融合与合作 的
一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特别是党的十 四大确定 了要
尽快把上海建成 “ 一个龙头” “ 、 三个 中心” 的跨世 纪发展 目 标后, 更是为该 区域 的未来发展注入 了强 大的政策增量 , 创造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以浦东开 发为重要契机. 上海在加速现代化、 国际化建设过 程中, 对其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极徽来讲 , 如何把 程 。 皖江地 区作为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 的前哨阵 二、 皖江产业带形成可能性和路径依赖 地, 作为承接外资企业 由长江三角洲皖江西进 的战
实施“ 东向发展” 战略的要求
长三角地 区是一 个不确定 的概念 , 在不 同时
期。 有不同的范围。例如 , 的东中西三大地带 , 划分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 江苏、 浙江 ( 部分地区) 。此 次我们提出的长三角, 是从中国经济发展概念划定
的, 既包括上海、 江苏、 浙江 , 又涵盖 了安徽 部分地
个重要的外部推动力; 而当地群众和政府要迫切
改变落后 面貌的决心和行动是推动 经济融合与合
作的一个重要的 内部推动力。在 主客观 因素的共
同作 用下, 这种由差异而导致的互补性和由趋 同而
充分认识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
其次,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文化联系密切。在 经商文化上,皖南徽文化对浙商影响颇大。当时的徽商 奉行亦儒亦贾的处事原则,主要从事以盐业为主的商贸 往来,而浙商与徽州以盐业等为纽带,受其处事原则影 响颇深,直至如今浙商生意原则中仍有受徽商影响的影 子,造就了现在发达的浙商派系。在文学文化上,安徽 的桐城派深深影响着长三角其他区域的文学创作等,当 时的“江南才子”大多受桐城派影响。在语言文化上, 安徽皖中及沿江地区与江苏中南部地区同属于中国方言 中的“吴语”体系。在行政文化上,安徽与江苏曾同属 于江南省,行政渊源颇深。
28
பைடு நூலகம்党政论坛 2019年3月号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PARTY&GOVERNMENT
FORUM
新观察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新等模式,催生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安徽的新发展。 三、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优势与短板 1.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明显 首先,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安徽承东启西,历史
PARTY&GOVERNMENT
FORUM
新观察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 以城市为主导的阶段,而城市化的更高级发 展应该是城市群带动下的发展。由于地理区位、交通、 文化、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逐步趋同,很多的城市群衍 生成更大规模的特大型城市群,其发展边界甚至超过国 界,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目前世界 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包括: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 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 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 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 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③。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 召开的新一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2019年七 大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同发展机制早在1997 年就已起步。199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建立了政府 间联席会议制度,主动推动城市群发展。这16个城市集 中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即我们现在所称的 “小长三角”地区。到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 见》也明确提到,长三角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 功举行,更是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提 供了有力佐证。2016年,安徽正式加入,使得长三角地 区变成了现在的三省一市。这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 占到全国1/6;2017年全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近全国 1/4,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正是基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我国国家战 略的需要以及长三角地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 近平总书记提到,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
构建安徽省会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
在具有 了一定 的经济基础 上 ,安徽省
▲ 安徽省社科联 2 0 年课题 :省会 经济 圈构建的协调机制研 究 ,编号 : 07 ◆ 中图分 类号 :F 2 文献标 识码 :A : 7 1
带, 南有 “ 皖江经济带 ” ,安徽南北这些城 内客攮耍 :在 经济 全球 化 和 区域 经济 体 化 的 背 景 下 ,进 一 步 加 强 区域 合
此本研究所定义 的安徽省会经济 圈为合肥
一
六 安一 巢湖三个城市联合 的以合肥 为中 且从 历史人文角度上分析 , 合肥 、 六安 、 巢 湖在历史上多次为 同一行政 区域 内,有很
大的文化 共通性。从经济发展基础看 ,三
且建设 中的合宁 、合武高速铁路对今后拓 展对外交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航空方面 , 合肥骆 岗机场 已开通 3 O多条国内外航 线 ,
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 2 8个 ,人才总量为 6
5 . 万人 。 97 4 产业基础较好。 合肥 目前 已形 成 以汽车及工程机械 、家用 电器 、化工及 新型建材等为主的现代加 TN造业 ,以光 机电一体化和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
圈,这体现 出目前经济发展形 势要 求进 一 步加强 区域 问的经济合作 ,发挥地 区比较 优势 ,提高产业聚集度 已经成 为区域竞 争
市已然构建起 自己的经济带且合肥 目前经
济辐射力也确实不能达到此 两经济带 ,因
作 ,构 建城 市 经济 圈 ,已经 成 为 区域 经
济合 作发展 的必 然选择 。文章初 步探 讨 了建立 以合 肥为 中心的安徽 省会 经
济 圈 的可 行 性 与 未 来发 展 路 径 , 此 基 在 础上 分析 了在 构建省 会经 济圈过程 中 要 注意 到 的 问 题 。 关键 调 :经 济 圈 区域 经 济 安徽
安徽凭什么加入长三角
长三角为什么要带上安徽省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这四个地方构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地理范围,但是有很多网友一直都对安徽的存在表示质疑,觉得上海、江苏和浙江一起玩玩就可以了,还有的网友表示,“安徽不是中部省份吗?”不过,随着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安徽与江苏、浙江、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定位都基本明确了,其中,安徽发挥其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推进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安徽与江浙沪地缘相近,人文相亲。
追根溯源,这事儿还要从明朝说起。
大明定都南京,即使后来迁都北京,南京的陪都身份也仍然存在。
为了保证南京的战略安全,明朝把南京周边的一大片地区都划入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
所以,多年前的江苏、安徽、上海本是“一家人”。
如今,安徽省的黄山市与宣城市与浙江接壤,浙江省内的钱塘江,其源头更是在黄山市境内,安徽与浙江的“缘分”,无论如何也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如今位于华东地区的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是最靠近江浙沪的省份。
在城市群抱团发展中,安徽抢抓机遇,摸清了自身的资源、产业等优势,让江浙沪的资本和市场主动来拥抱自己。
首先是安徽资源优势明显。
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江浙沪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地。
从自然资源来看,安徽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
从人力资源来看,安徽的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同时,安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成本较低。
安徽可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长三角的整体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以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
产业方面,安徽是我国农业、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重要基地。
汽车、装备制造、家电、化工、煤炭、有色、水泥等产业的基础最好。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来, 长三 角地 区 内部 的区域 经 济 合 作 日趋 紧密 ; 随 伴 着 两省一 市 ( 海 、 苏与 浙江 ) 上 江 长三 角一体 化进程 的
不 断加 速 , 长三 角 的区域发 展空 间在不 断 向周边 地 区 扩 展 , 统意义 上 的长三 角行政边 界也 在逐 渐被 突破 传 而呈现一 种泛化 的趋 势 , 泛长 三角 ” 即“ 格局 已初现 端 倪 。因此 , 作为 长三 角 地 区 的重 要 腹地 , 安徽 必 须 立
长 三角地 区在 经济 社 会发 展 上 所存 在 的相 互 支 持 和 共 同发展 的 内在关 系 , 积极 参 与“ 长三 角” 泛 的区域分 工 合作 , 这对 于加快 安 徽 奋 力 崛起 的步 伐 , 动 中部 推 欠 发达地 区 的发展 , 实现 我 国区域协 调互 动发展 都具
相 连 , 通便捷 , 浙江 、 交 与 江苏 等东部 沿海 省份 接壤 线 长 达 200公 里 , 路 、 0 公 铁路 、 运 、 空 等交 通 网络 水 航 纵 横交错 , 有 的京 沪 、 宁 、 江 和宣 杭 等 铁 路 , 现 西 沿 以
足 自身 的区位 、 自然 资源 、 劳动力 资源 等优势 , 固与 巩
向经 济联合 和协 作” 。总 书记所提 出的“ 积极 参 与 ‘ 泛
、
安徽 参与“ 泛长 三角” 区域发 展分 工 的分 析
长 三角 ’ 区域发 展分 工 ”“ 强 同兄 弟 省 份 的经 济 合 、加
作 ” 区域 发展 战 略思 路 , 仅 为安 徽 的 下 一步 发 展 的 不 明确 了方 向、 宽 了视 野 , 时也 为 目前 的 长三 角 区 拓 同
收 稿 日期 :0 8—1 —0 20 1 9
浅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与对策
浅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与对策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格局的调整,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省,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产业基础。
本文将就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对策进行浅析。
一、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1.地理位置优势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与长三角经济圈紧密相连,处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
其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安徽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选择。
安徽省特别是合肥市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便利交通和物流条件,便于与其他地区进行产业链的衔接和资源的共享。
2.产业基础较强安徽省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大省之一,在汽车、电子信息、钢铁等产业方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基础。
安徽省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如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这些园区和集群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了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安徽省,安徽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给予财政补贴、提供土地资源、优惠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
二、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1.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政府在产业转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
安徽省政府应加大对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力度,科学制定产业转移目标和路线图,合理分配资源,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为引进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减少其转移成本。
2.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应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安徽省可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安徽省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政策。
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提高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安徽省发展。
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可行性分析
( E c o n o m i c s S c h o o l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 H e f e i 2 3 0 6 0 1 ,C h i n a )
2
t h o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r o l e He f e i p l a y s i n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De l t a c i t y g r o up,a n d f i n a l l y r e a c h e s a c o n — 、 ; :叫 me S 3 c l u s i o n b y r e s e a r c h i n g t h e r e a l i s t i c f o u nd a t i o n,po t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g r o wt h c a p a c i t y o f d e v e l o p i n g
t i o n , t a k e i t s o w n a d v a n t a g e ,e n h a n c e t h e d r i v i n g p o w e r o f c e n t r a l c i t y , a d j u s t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e p
t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c e n t e r c i t y d e v e l o p me n t a t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f o r r e f e r e n c e,u s e s e mp i r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安徽可行性报告
安徽可行性报告一、项目背景安徽是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位于黄淮海经济区,地处东经114°08′~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
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
因此,进行安徽可行性报告对于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提出发展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调研根据对安徽省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点:1. 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经济迅速发展,GDP持续增长。
2. 产业结构: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同时也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
3. 市场竞争:安徽的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一些传统产业和服务业领域。
在进入安徽市场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研究。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根据市场调研和现有数据,我们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 市场需求: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确定了项目的潜在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
项目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并具备较好的市场前景。
2. 技术可行性:在项目的技术方面,通过评估现有技术和研究进展,我们认为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较高。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项目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途径。
3. 经济效益:项目的投资和盈利能力是进行可行性评估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分析,我们认为该项目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建议基于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市场定位:明确项目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并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
2. 技术支持:加强对项目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项目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资金筹措:制定可行的资金筹措计划,包括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
4. 风险控制:对项目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态势、消费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2.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达到X万亿元,约占全国的X%。
这个庞大的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竞争态势在长三角经济区,各个行业竞争激烈。
特别是在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竞争对手众多且实力强大。
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提升产品质量、创新技术、优化服务等。
4. 消费趋势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较强,消费趋势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品质、环保、健康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也成为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5. 市场机会与挑战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竞争激烈,需要企业在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
此外,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也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6. 市场营销策略针对长三角经济区的市场特点和竞争态势,企业应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加强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同时,要加强渠道建设,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和体验感。
最后,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7. 结论长三角经济区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
企业需要全面了解市场情况,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等因素也需加以重视。
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决策,企业能够在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取得良好的发展。
合肥可行性分析报告
合肥可行性分析报告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优惠引导和强化,合肥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经过对合肥市的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对合肥市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探讨在合肥市创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一、市场环境分析1. 当地市场概况: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经济中心城市,金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汽车、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人群特征:合肥市本地人口较多,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前来就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消费市场。
此外,合肥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较多,知识产权密度较高,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创新创业人才库。
3. 市场需求:根据合肥市的发展情况和经济性质,可以看出合肥市的主要市场需求是IT、互联网、智能家居、物流、医疗和文化娱乐等领域。
同时,合肥市应对城市建设、能源环保、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市场需求也非常迫切。
二、政策环境分析1. 政策导向:国家、省级和市级政府对合肥的发展给予了广泛而全面的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三高一新”、制造强市、文化强市等方面,不断推出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积极扶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政策执行效益:政策的执行效果显著,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和壮大,为各类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各种人才、资金、技术等支持,积极推进着市场健康发展。
三、自然环境分析1. 气候状况:合肥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大、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没有太多地区性气候限制,有利于各类企业的发展。
2. 土地资源:合肥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动态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带来了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从市场、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看来,合肥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温馨开放的氛围环境,以及完善的产业和市场结构。
滁州市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研讨材料
滁州市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研讨材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demonstration article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topic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Chuzhou City":滁州市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研讨材料。
皖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对策
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规划面积扩大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部区域,安徽全域入长,为皖北带来重大机遇。
皖北具有人口众多、传统产业占比高、外出务工人口外流严重等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特征,本文选取皖北具备一定代表性,对于苏北、浙西南等长三角的“洼地”如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及一体化的动因、路径等进行大量研究。
千慧雄指出,我国长三角一体化经历制度变迁推进型一体化、制度与市场角力型一体化和市场推进型一体化三个阶段[1]。
安虎森等探究了一体化动因,认为区域一体化是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实现经济合作与统一的过程[2]。
孙大斌认为, 区域一体化强调规划和政策统一性、资源整合的重要性[3]。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一直积极致力于融入长三角,赵祺指出,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体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4]。
孟天琦梳理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史进程[5]。
在融入路径方面,汪世钟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路径,即加强机制创新、加大面向长三角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加紧建设对接长三角交通圈[6];赵祺提出,要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强化产业链对接、坚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促进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4];王平指出,安徽融入途径可以从加强交通基础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等[7];汪树群等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即以工业化为核心,缩小经济差距;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优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坚持生态先行,加强生态资源共建共保;强化支撑体系,筑构区域交通网络;完善区域合作战略,建立区域合作交流平台[8]。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孟天琦分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存在要素配置程度低、体制机制腾而过,将全域划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南高北低差距日益扩大,加快皖北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围绕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牵手大上海实现突破研讨材料 -回复
围绕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牵手大上海实现突破研讨材料-回复如何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与大上海牵手并实现突破。
引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与大上海实现紧密合作,互利共赢。
一、优势分析合肥作为中国产业分工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首先,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合肥在工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其次,合肥拥有全国闻名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科技人才辈出,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此外,合肥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跨地区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合作机会1. 产业深度融合合肥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
与上海紧密合作,可以实现两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人才互通互联合肥和上海在高等教育方面拥有许多优势学府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共享实验室等方式加强两地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可以合作建设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两地培养高技术人才,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3. 建设合肥-上海创新走廊合肥和上海之间建立创新走廊,打通产学研转化的通道,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为优质创新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渠道和投资环境,实现双方的科技创新共赢。
三、推动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1. 加强政策对接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上海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激发合肥企业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积极性。
政府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2. 建设联合研究中心合肥和上海的高等学府可以共同建设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通过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两地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安徽省可行性研究报告费用
安徽省可行性研究报告费用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安徽省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一部分。
近年来,安徽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必要开展一项关于安徽省可行性研究的工作。
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围绕安徽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安徽省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研究内容1.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2. 安徽省社会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3. 安徽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路径4. 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措施5.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方案研究6.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探讨三、研究方法1. 调研法: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
2. 统计法:对安徽省各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规律和问题。
3. 文献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4. 逻辑分析法:采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提炼问题核心。
四、研究成果与建议1. 安徽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2. 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 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互补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五、研究预算1. 人员费用:招聘研究团队成员、专家学者等,预计费用50000元。
2. 调研费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费用,预计费用20000元。
3. 数据采集费用:购买数据资料、文献资料等费用,预计费用10000元。
4. 研究报告撰写费用:编辑、排版等费用,预计费用10000元。
总计:90000元六、研究进度安排1. 收集资料:2023年1月-2月2. 数据整理分析:2023年3月-4月3. 完成研究报告:2023年5月4. 报告答辩、评审:2023年6月七、研究团队本次研究团队由安徽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产业格局不断调整升级,一系列发展成果取得,但同时也出现生产总成本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人口压力大等问题。
伴随着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整,各地区和企业也开始逐渐关注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特别是将生产要素、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转移到产业不发达地区,既为长三角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也能支持产业弱化地区实现发展。
而作为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大省,安徽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工业基础、人口规模等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意义重大。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探讨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和挑战,提出具体措施推进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实现各地互利共赢的局面,以及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2.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机会和挑战3.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模式探讨4.推进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二)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和安徽省相关产业转移的文献和典型案例的查阅和分析,归纳总结产业转移现状、特点和趋势,以及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机会与挑战。
2.问卷调研法: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安徽省企业对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度、观点和需求,描绘长三角产业转移对接的具体情况,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3.专家访谈法:采用专家访谈的方式,获取相关专家的意见,探讨产业转移下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提出可行的对接合作模式和政策建议。
三、研究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了解其他地区对于安徽省产业转移的看法和需求;2.明确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机会和挑战,通过调查数据支撑,全面分析问题;3.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模式;4.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促进安徽省各地域产业的整合和优化,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摘要:当前,全国各地发展速度普遍加快,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已经形成。
面对日趋激烈的产业和区域竞争,安徽省要奋力崛起,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
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经济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目前,国际竞争国内化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都市圈主导发展的阶段,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
安徽同长三角地区一衣带水,具有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安徽同长三角地区的差距在拉大。
因此,全面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转换为竞争优势,是安徽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我省“东向发展”的背景下,重点对我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可行性产业梯度系数极化效应扩散效应Abstract:At present, various parts of the country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has been formed.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industries and regions, Anhui struggling to rise, we must further accelerate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practice fully demonstrate that the economic circle has become about a country or a region and the leading fo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ve also entered the Metropolis-development stag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has been the rapid rise of China's first big economic circle and the world's sixth largest metropolitan circles, as China World economic convergence platform directly. Anhui, with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geopolitical location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but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dvantages have no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Anhui, wit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e gap widening. Therefore, the full integration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particip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use of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is the only way to Anhui speeding up. In this paper, in the provinc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 in terms of background, the focus of our province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Feasibility; Industry gradient coefficient; Polarization Effect;Diffusion effect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作为长三角近邻的安徽省,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1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背景介绍1.1安徽省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众多,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
“十五”以来,安徽经济增速逐年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增长质量显着提高,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 安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体上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偏后的状态。
表一安徽省与长三角省份2003—2007年GDP比较(单位:亿)从上表可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经济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均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而且2007年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了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22.2%。
安徽近几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2003年到2007年GDP的增长了84.9%,但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
处在东西部交汇尴尬位置的安徽人感到不能再这样等待和反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体制机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实现与苏浙沪无缝对接,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为苏浙沪大工业配套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策略。
1.2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完善的消费市场,具备成熟的服务体系,长三角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
2007年,长三角16城市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长三角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22.2%,而这个成就是三长角16城市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出来的。
长三角经济圈已经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以后,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1.3安徽与长三角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安徽与苏浙两省紧邻,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华东经济区,有着长期交往的传统,近年来双方的相互交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安徽号称“吴头楚尾”,连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于中国地方的“吴语”体系;33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
进入现代、特别是当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
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2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2.1融入长三角是区域分工合理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速度快,种类比较齐全,经济产值很高。
但它们面临着厂地紧缺、劳动力资源匮乏、环保压力、原材料供应及销售网络组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发展。
而安徽省的产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较慢,但安徽省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交通便利等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可以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共同构建互动发展机制和新兴产业链,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共建工业走廊,把安徽省建成长三角城市支柱产业合作延伸基地。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不少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在长三角地区属于夕阳行业的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安徽和其它中西部地区来说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安徽积极引进这些行业,不仅可以提高安徽的技术水平和行业竞争力,还可以充分吸收安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总之,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对安徽有利,对长三角也有利,双方因互利而互动,前途非常广阔。
2.2融入长三角是安徽经济内源性动力不足和经济开放度低的客观要求各地区与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源的现代化,一种是外源的现代化。
安徽本地资金缺乏,内部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安徽虽然是教育大省,各类教育机构众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由于经济不发达、体制落后等原因,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成内源性动力不足的现状。
安徽融入长三角,特别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可积极利用长三角的资金、技术、人才来提升安徽的产业结构水平,加快安徽的经济发展,增强安徽经济的内源性动力。
同时安徽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区位、信息化程度、经济结构等因素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安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投资区域和结构仍不平衡,外开放度仍偏低,外资经济虽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对整体经济贡献仍不突出。
这种外向型经济对安徽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融入长三角,传承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正是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