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二)Word版含答案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 史 (二)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个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
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官僚制度已经建立 .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二者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决了藩镇割据 .抑制了土地兼并 .削弱了君主专制 .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
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
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
宋代一度扩大到经。
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
山西省汾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必修二第一单元+必修三。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书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A.世俗王权的确立B.开始确立血缘等级制C.王权的自我神化D.已确立儒学统治地位2.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
但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这体现出元朝 A.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B.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C.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D.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3.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
在这过程中,即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
这表明罗马法A.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B.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C.基本上是旧有习惯的沿袭D.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4.托克维尔在1835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曾特别概括英国的政治特征:"18世纪的英国,尽管其中有若干重要的民主因素,但它实际上是一个贵.族国家。
”其依据可能是A.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激化B.光荣革命后英国贵族仍坚持专制C.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处于权力中心D.工业资产阶级尚未进人权力中心5.庚子赔款是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所需承担的巨额战争赔款。
经过长期谈判后,美国退还了部分赔款,但要求清政府只能将退还的赔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包括派遣一定量的学生赴美留学。
山西汾阳中学2019高三上第一次重点考试-历史
山西汾阳中学2019高三上第一次重点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以下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
与这一现象直截了当相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2.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3.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4.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
《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那么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那么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上述材料说明A、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B、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5.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确实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确实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精品]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10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命题人: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3. 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5.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
这一举措( ) A.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B.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6.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山西授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正确。
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正确.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山西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山西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检测考试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正确。
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答案】B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
此类田庄的增多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A正确;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B;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排除C;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
【答案】A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排除B;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
【答案】C5.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解析】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
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错误。
【答案】B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正确;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排除A;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排除B;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
【答案】D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B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排除A;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排除C;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排除D。
【答案】B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答案】B10.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
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
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解析】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A、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没有认同美国的制度,排除C项。
【答案】D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
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A;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C;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 正确。
【答案】D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排除A;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B;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排除C;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正确。
【答案】D1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上文旨在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排除B。
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排除C。
【答案】D1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 与题意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