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机制发展探索
自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文明指导思想逐渐深入文化、经济、环境、乡村振兴等领域。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能源、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消耗量较大,尤其城市周边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耕地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保护耕地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更是将耕地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愈加严重。研究认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有助于耕地保护走向系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
我国耕地保护概况
1.1
耕地利用现状
我国耕地资源北丰南稀,空间分布不均。大部分
耕地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以及广大丘陵地区,占到了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占用较多城市周边耕地、土地退化严重等。
1.2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情况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2009—2021年
耕地面积由1.35亿hm 2减少至1.28亿hm 2,共计减少0.08亿hm 2。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
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和新疆等5个省(自治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2]。
目前,我国耕地在数量上尚可实现粮食安全,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围绕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耕地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巨大问题。
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变得越
来越重要。农田是粮食、畜牧、渔业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
农民的生计来源。同时,农田还承载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为了保护农田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我国不断完善农田
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一、农田保护
农田保护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农田,我国实施
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1. 高标准耕地保护
高标准耕地是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基础设施完善的
耕地。我国高标准耕地保护制度包括耕地质量评估标准、土地再利用
规划、禁止占用耕地、耕地轮作制度等。通过保护高标准耕地,可以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粮食安全。
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排
水能力。我国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水库、建设灌溉
渠道、改造排水系统等。这些举措可以提高灌溉效率,改善农田排水
状况,保护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和旱涝荒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3. 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一种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的制度。我国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保险制度,包括农业种植保险、养殖保险等。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是保护好农田的重要环节。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是清理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过程。我国通过推进农村非点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耕地保护讲稿
耕地保护讲稿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保护好耕地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耕地面积不断
减少,土地资源流失加剧,耕地保护任务异常紧迫。为了提高大家对
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下面将从耕地资源的重要性、耕地保护的现
状以及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耕地资源的重要性
耕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粮食和生
态安全的保障。首先,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粮食、蔬菜、
畜牧业等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只有有足够的耕地资源,才能支撑农业
生产持续发展。同时,耕地也是农民的生活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的
收入和福利。其次,保护好耕地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耕地具有保持
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等重要生态功能,对于维
护环境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二、耕地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耕地面临许多威胁和压力。首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城市发展和工业扩张,大量的农田被转化为
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导致耕地减少。其次,土地资源流失加剧。不合理的耕地管理方式和乱挖乱采现象,导致耕地退化和土壤质量下降。同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导致耕地化学物质污染增加,对土壤生
态环境造成破坏。此外,非农化现象也对耕地保护构成一定威胁,大
量的农民转产从事非农业活动,直接导致耕地撂荒和草地扩张。
三、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
为了保护好耕地资源,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首先,完善土地
管理制度,强化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划定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界限。建立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加强
耕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耕地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主
要成效和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可以确保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保护耕地,可以避免因城市化、工业化等过程
中耕地被非农业用途占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充足。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保护有利于保持土地的肥沃和生
产力,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污染。这有助于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
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保障农民的生计。
3. 保护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等环境问题。
4. 政策和法律保障,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耕地保护制度,从而有效保
护了耕地资源。
5. 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对耕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资源的问题,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在实践中,耕地保护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城市化、工业化对耕地资源的压力增大,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地的消耗和污染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早在奴隶制社会就
存在农耕文明,在农业史上一直与人民息息相关,对人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让人们认识到耕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
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耕地生态保护对人们未来生产和发展的影响。
希望通过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同时,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也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背景;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分析研究
1农业用地概况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耕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接近耕地目标红线,这意
味着农村耕地面积不能再减少了,在政府的关注下,保护农业耕地已成为最重要
的事情,政府不仅重视对农业耕地的占用,而且重视农业耕地的规范使用,防止
有限的土地资源被浪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大量
耕地。其他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退耕还林。
2耕地保护和利用面临的挑战
2.1耕地保护力度不足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此外,几年前还发生了粮食危机,这表明政府和农民不重视农田的使用。此外,
社会环境也大大降低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而且,耕地的低收入不足以维持
农民的正常收入,也难以激发耕地保护利用的动力。
2.2缺乏耕地保护手段
目前,耕地生态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也不能完全保护耕地生态。但目前我国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土地开发复垦制度和土地复垦平衡制度相结合的。
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制度
生态环境、耕地保护制度
一、法律法规保障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耕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对于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规划管理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耕地资源,我国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被突破。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三、占补平衡制度
为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我国实行占补平衡制度。要求各类建设项目在占用耕地时,必须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通过这一制度,确保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
四、质量保护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护措施。包括推广有机肥料、实施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强对耕地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生态修复
为了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我国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等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工程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六、公众参与
为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我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途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同时,鼓励公众监督举报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耕地保护年终工作总结: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耕地保护年终工作总结: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2023年,耕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果,有效保障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
一、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耕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耕地保护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了耕地综合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保护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1. 耕地保护面积扩大。据统计,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面积已达到1.8亿公顷,比2018年增加了约4000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占95%以上。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可短干长的保护措施,有效避免了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现象。
2. 耕地保护程度提高。在保护面积得到扩大的同时,2023年我国耕地保护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稳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进一步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等措施,保障了耕地的长远利用和竞争力。
二、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实现协同发展
保障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根本使命。2023年,通过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耕地保护中实现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共同发展。
1. 农业发展成果显著。2023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超过9万亿元,粮食生产、养殖业、林业、渔业等部门稳步发展,粮食总产量实
现丰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耕地保护中,通过组织精准化耕作、农药农残在线监测和防疫保障等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 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2023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绿色农业和生态补偿等政策,提高耕地生态保护能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保障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存
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政策、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
出相应的建议。
一、政策问题
1.缺乏长期稳定的耕地保护政策。目前,耕地保护政策多为临时性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制定长期稳定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政策目标和保护措施,确
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政策执行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导致耕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
建议: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管理问题
1.耕地占用审批不严格。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占用审批方面存在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耕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建议:加强耕地占用审批的管理,严格执行耕地占用审批制度,确保
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耕地保护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监管方面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导致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耕地资源的
保护和管理。
三、技术问题
1.耕地利用效率低。一些地方农民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技术不足的情况,导致耕地利用效率低下。
建议: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水平,提高耕地利
用效率。
2.耕地保护技术不足。一些地方在耕地保护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耕地保护技术水平,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管理和技术方面。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耕地保护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农业设施建设的耕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
农村生态农业设施建设的耕地保护与生态补
偿机制
农村生态农业设施建设对于耕地的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升农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在建设生态农业设施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耕地资源,并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1、耕地保护
农村生态农业设施建设是为了提高农田生产力,但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占用
一定的耕地资源。因此,如何保护好耕地资源,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在规划建设农业设施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土地质量较差的地块来进行建设,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严格控制耕地占用行为,确保农田资源的持续利用。
2、生态农业设施建设
生态农业设施建设是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建设生态农业设施时,应充
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比如,在建设温室大棚时,可以选择透明性好的材料,增加采光通风条件,减少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增加农田水分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的耕地资源,避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影响到周边农田的正常耕种。
4、农田道路建设
农田道路的建设可以方便农民进出田地,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在建设农田道路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农田资源,确保农田道路的建设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5、生态环境维护
在农村生态农业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比如,要积极开展农田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耕地的质量和数量,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耕地作为食品生产的基础和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其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主要挑战、保护措施和未来展望。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1.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意味着保
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的供应和人民的口粮安全。
2.维护生态平衡:耕地保护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源、
减少土壤、水和空气高污染风险,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农业资源:耕地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助于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土地的需求。
二、耕地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1.城市化和工业化扩展:城市扩张和工业化对耕地造成了较大
压力,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建设住房、厂房等,导致耕地减少。2.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不恰当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垦、过
度放牧等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
3.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农业现代化需要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对土地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4.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耕地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直接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耕地保护的措施
1.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土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
制定,出台土地保护的具体措施,提高土地保护的政策效力。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农田,减少农田的碎片化,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3.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供应,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浪费。
4.推广精细化农业技术:推广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精细浇水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土地的需求。
耕地保护的思考与感悟
耕地保护的思考与感悟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耕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粮食的来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耕地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为了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耕地保护这一重要问题。
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耕地占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一些地方存在着滥占耕地建设房地产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耕地资源,也危及了粮食安全。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切实控制耕地的占用,确保农田得到充分的保护。
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土地产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才能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排水工作得到有效展开。科学的耕作方式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关键。农民要根据土地品质和气候条件,科学选种、合理施肥,做到精耕细作,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提升耕地的生产效率。农业是一个科技密集型产业,要想提高农田的产出,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升农田的生产效率。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耕地资源。
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生存基础。土地
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我们每个人都
应该有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不擅自破坏耕地资源,不乱倒垃圾,保持土地的整洁和肥沃。只有做到共同守护,我们才能保障耕地资源
的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如何统筹协调
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如何统筹协调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长久的发展,而土地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土地监督机构调查发现,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在不断地深入推进当中,但最近几年来,很多生态功能的土地开始逐渐被大量占用。在生态建设的过程当中,一些地区只是盲目地追求绿色工程,在进行工程建造的过程当中大量占用耕地和一些优质耕地,如何有效的协调生态建设和耕地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当前的形势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标签:生态建设;耕地;统筹协调
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自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这一举措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切实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首先需要落实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议程,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的变化。
在最近几年来,不管是从城市到乡村还是从南方到北方,各个地区有关政府单位都积极落实生态文明的理念,保证生态建设持续性发展。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对生态用地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态用地从首次出现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纲要当中,明确“在城镇发展的过程当中,要首先注意保护好各种生态用地”,也就是说任何生态用地不能因为工程的建造而受到毁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态用地的重要性,生态用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粮食安全、保障农业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耕地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耕地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资源调查和监测
耕地保护管理需要对耕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这包括对耕地的面积、质量、土壤类型、水土流失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监测。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制定耕地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耕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耕地保护管理需要制定科学的耕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根据耕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耕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耕地的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确保耕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三、耕地环境保护和治理
耕地保护管理还需要重视耕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对耕地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耕地环境污染、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保护耕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四、耕地生态修复和重建
耕地保护管理还需要进行耕地生态修复和重建工作。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修复受损耕地生态系统,促进土壤的恢复和改良,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五、耕地土地权利保护和管理
耕地保护管理需要加强对耕地土地权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防止土地资源被非法侵占和非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耕地保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协作。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才能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共同致力于保护好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摘要:1997年相关文件提出严格要求耕地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后,中共中
央于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完善动态
平衡的意见”,强调“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提高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保护“三位一体”。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在业内已经形成了相对明确的内涵、
核算方法和实施途径,而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一直比较模糊,缺乏清晰、可操作
的实施途径。本文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内涵,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实施途径,界定了
耕地保护的内涵,同时,从明确耕地生态保护责任机制入手,构建了耕地数量、
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机制。从评价、完善耕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开展耕地
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实施保护性耕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实施耕地生态保护的
建议。
关键词: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实现路径
目前,根据《农业用地质量分等条例》(GB/T 28407-2012)和《耕地质量分
等条例》(GB/T 33469-2016),耕地质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进行评价。通过综合
指数法对耕地地形、地表坡度、土壤、有机质、灌溉、保证和排水条件等农业等
级进行评价,衡量可持续生产能力,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
田水利建设、磁剥离等土地管理方式对建设质量的再利用。
一、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
耕地生态是指耕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耕地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在水土保持、养分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耕地生态保护是保持
耕地与周边环境的平衡,保持耕地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确保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包括:保持耕地肥力,防止耕地污染,防止耕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肥
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耕地保护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是祖国大地上最基层、最广阔的社会群体,也是中国乡土
文化和农耕文明的重要承载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
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
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建设美丽、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
务之急。
一、耕地保护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是农民创造财富的重要载体。保护良好的耕地资源不仅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也是维护农民权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耕地
保护工作,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城市扩张、工业化升级
和土地流转等方面。城市扩张使得许多农村土地被占用或者大面
积转型,工业化升级带来的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也对农村土
地资源造成了较大影响。而土地流转则面临诸多问题,如土地价
格虚高、土地使用权转让不规范等,对耕地保护工作形成了较大
的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应对耕地进行分类管理、差异化政策,从区域、乡镇、村庄等不同层面出发,进行耕地保护与利用规划,落实相
关扶持政策,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构建和谐农村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规划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经
济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水土保持、资源循环、生态安全、生态
文明等多个方面,要求各部门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形成全局推
进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机制。
在构建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科学的规划非常重要。一
方面要明确生态环境目标,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制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
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保护则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本文将就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是有限资源,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来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将工业区、住宅区和农业区分开,减少土地浪费和污染的可能性。其次,推动土地多功能利用,发展综合性产业园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土地收入。
二、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完善灌溉设施和水利管理制度,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同时,鼓励农民自愿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注重农民参与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推动耕地保护和恢复
耕地是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基础,应当加强耕地保护和恢复工作。首先,加强耕地保护和管理,严禁非法转用耕地和占用耕地。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退化的治理,推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量。其次,加强耕地的复垦和恢复工作,提高退耕地的生态功能,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生态保护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大型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加强对水域和湿地的保护,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和破坏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28158(2001)0320001204
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
《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调研组3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北京 100035)
摘要:阐述了生态保护与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的主要矛盾,指出应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重新确定新时期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协调处理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生态退耕
中图分类号:30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耕地资源的最大威胁和破坏者。据统计,全国25度以上的坡耕地达91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63万亩左右,有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约6.8亿亩,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 3。全国已有40%的良田不同程度地荒漠化,其中有800万公顷危在旦夕。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1991年~1998年每年灾毁耕地面积160万亩以上,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在200万亩以上。1998年洪水仅黑龙江、江西、湖南三省灾毁耕地面积高达94万亩。在工业化进程中,耕地受工矿业挖损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国目前工矿废弃地约有6000万亩,并以每年近3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约有20%的耕地受“三废”和农药污染,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达200万亩以上。生态保护与建设已不仅关系耕地保护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1 深刻认识生态保护与当前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1.1 生态退耕的稳定性与当地农民生计安排的长期性的矛盾
据国家林业局《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实施方案》,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示范区内坡耕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6%, 55%(约1336万)的农业人口依靠坡耕地生存。目前,国家决定加大生态退耕力度,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人地矛盾会更加突出。如贵州省,1996年全省总
人口3555.41万人,近几年人均粮食稳定在282公斤左右,出现23公斤 人的缺口。到2010年,预计全省人口将达到4300万,即使维持现有耕地总量和生产力水平,届时人均缺粮也将达到100公斤以上。若将占19%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粮食将出现更大缺口。生态退耕要减少大量坡耕地,但因民族习俗、资金及土地调整等实际问题,靠大规模移民和长期的粮食救济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具有相当的难度。如宁夏曾结合西吉县的“2605退耕还林(草)的工程”实施过移民安置,但因西吉县人口增长过快(由80年代的约30万增至目前的45.4万),平原地区人多地少,接受大规模移民十分困难,致使生态退耕工作出现反弹,其教训令人深思!
1.2 生态退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
国家为了生态建设制定了“以粮代赈”政策,粮食可以调入。部分地区认为在生态退耕高潮中谈耕地保护不合时宜,受利益驱动,生态退耕普遍出现“一刀切”,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退耕面积。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10年的生态退耕目标为5217万亩,在国家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后,林业部门规定25度以上坡耕地必须退耕,长远规划25度以下部分坡耕地也要退耕还林(草),所确定的生态退耕面积远远大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退耕指标,对耕地保有量产生较大影响。如四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退耕面积为500万亩,而省政府提出要退耕1000万亩;陕西省仅1999年
第15卷 第3期2001年5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CH I NA LAND SC IEN CE
V o l.15,N o.3
M ay, 2001
3本文由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卢丽华执笔。收稿日期:2001205208
退耕面积就达315.7万亩,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到2010年的退耕及灾毁面积仅710万亩。
1.3 生态退耕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
《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各省(区、市)基本农田的保护率必须在本行政区域80%以上。《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对基本农田的划定作了区域规定。有些地方在实际划定中同时满足条件要求比较困难。如贵州、宁夏固原地区、延安等山区因坡耕地面积比例较大,有的将25度以上坡耕地也划为基本农田,故80%的保护率在生态退耕量大的山区难以落实。
1.4 生态退耕与占补平衡的矛盾
根据专家对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预测,我国有1亿多亩宜耕地可供开发,但60%以上分布在干旱少雨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对土地开发提出了新要求,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需要重新认识。西部地区现有坡耕地比重大,本身说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严重超载,60%以上耕地中无灌溉设施,说明今后后备资源的开发限制因素更强、难度更大。根据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协定,作为地球的“肾”,中部地区的湿地保护使以前规划为可垦荒地资源不能再开发,一些围湖造田影响行洪的耕地要尽快退耕还湖。东部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对一些滩涂资源的开发也要持审慎态度。
生态退耕面积加大,开发受到严格限制,对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产生影响,使耕地占补平衡实现难度增大。一是后备资源数量匮乏与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铁路建设占用耕地增多的矛盾突出。二是后备资源质量差、开发限制因素强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大,使补充耕地的质量难以保障,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为“保水、保土、保肥”的标准农田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据调查,西南地区河滩地开发,覆土造1亩“标准农田”需1至2万元,补充的质量难以保证。三是补充耕地零星分散,面积小、位置远、质量差与因耕地比较效益低下,近郊和偏远地带的弃耕撂荒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1.5 生态退耕与地权管理体制的矛盾
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由于土地部门和林业部门对地类的认定标准不一,导致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复杂,地政出现分管趋势。典型的是宜林地,《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也列为林地。有些地方在植树种草后,未经变更登记就发林权证,划入林地的管辖和审批范围。在退耕还林(草)过程中,这种做法也比较普遍。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到的地籍管理问题在政策调整中应做好衔接。
2 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6年~1995年开发耕地7000多万亩,长期以来,我们在扩大了耕地面积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的保护和建设,1998的洪水泛滥和近年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我们对耕地保护的理论和指标体系进行重新审视。
现有耕地保护理论和指标体系的核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调的是“人地平衡”,主要解决吃饭问题,未充分体现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也随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面对耕地保护新形势、新情况,必需结合实际,探索新的耕地保护理论和指标体系,以适应人口、资源、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新的耕地保护理论指标体系要点应突出:①耕地保护的理论目标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必须符合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原则,建立以实现人口、资源、生态协调发展为基础的耕地保护指标体系;②新的耕地保护指标体系,要把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考察各地区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按人均占有耕地变化情况考察耕地保护情况,并制定相应政策。③坚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总目标,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管理;将生态保护和建设占用耕地情况作为单独指标考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耕地潜力。④弱化人地平衡指标,强化人粮平衡指标,以促进土地保护与管理的重心从单纯重耕地数量向重数量、质量、产出效益转变。⑤耕地保护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保护、分类指导,以促进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发挥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比较优势。
3 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对策3.1 结合生态保护,完善耕地保护目标管理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及人口状况各具特色。根据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目标管理体系。
一是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要将生态保护和
2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