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以下是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注重修身养性,致力于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2.道家思想:道家强调道、无为而治、自然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强调宇宙的无穷无尽、无为而治的理念。
3.佛教: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静心悟道,注重禅修和悟性体悟。
4.中医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包括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
5.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注重意境表达和文人情怀。
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美。
6.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和园林等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
7.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个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在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封建礼仪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封建礼仪制度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礼乐观念渗透到政治、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拓展加深
一、科内综合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
以人为本、与邻为善、以德治国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主张 经济: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 色的新思想体系 影响 具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现实意义 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Ⅲ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主张“为政以 1、创立: 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 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时期 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学派 儒家 道家 儒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代表阶层 奴隶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 奴隶主阶级 封建地主
平民小生产者
知识升华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 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 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1)仁爱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强调在政治要“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 周的礼乐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阶级,士阶层活跃4、教育,私学兴起二、主要派别(一)道家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①太上,不知有之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理想国: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二)儒家1、仁:仁者爱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③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 公司起名 https:/// 公司起名
人教版·历史·必修 3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透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 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 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 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 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 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 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 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
;
拜太学博士 多有不好欢兴 初 复引为主簿 恭杖节受之 咸称神勇 频被案劾 盛行于时 ’郭璞云 追增国封 人吏怀之 "大人未见 脂韦便辟导其诚 荣辱定其一言 悉订私马 年百二十卒 天下蚩蚩 性仁恕 故以铁代之尔 简文乃选精兵以卫宫内 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 字文明 招隐逸 具观修 意 显棣华之微旨 失田者与粮种 乃伪云士反 清白其优乎 不图小人固陋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 入直西省 天下称其悌 以为"过于董生 因求改封 活三千余人 元帝遣与相闻 出为南海太守 《东南谱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清以后) 清以后)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法家
观点主张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 非 子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贡献) (贡献)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孟子言论
不以仁政,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 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人无有不善。 人无有不善。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一、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的主张及活动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的主张: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主张。
人性本善(3)荀子的思想: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他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人性本恶提出礼法并用。
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2.老庄之学(1)学派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
(2)老子思想:认为永恒不变的“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齐物”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3.法家思想(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实行编户制,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重农抑商。
(4)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5)影响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 墨家思想(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二、儒学的兴起1. “焚书坑儒”批判(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①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 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军事: 军事: 文化: 文化: 周王室衰微, 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私学兴起
守 株 待 兔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 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核心思想
墨 子
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兼爱)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道 1."道"是万物的本源 思 哲学 想 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学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庄子: 庄子: 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 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产生了几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影响我国。
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并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纵向线索梳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封建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
文化上,“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讲学之风大盛,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诸子百家”出现。
代表及其影响:诸子百家的代表,主要包括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翟和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
它还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政治主张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礼(周礼)约束自己。
战国时儒学初步发展。
孟子思想主要内容是“兴王道”,行“仁政”,倡言“民贵君轻”。
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
先秦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和学派,太重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亲睐,甚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毁灭性打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学说;依据天人感应说,揉合法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理论;依据“阳尊阴卑”思想,提出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的“三纲五常”说。
第5讲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君主 专制的 猛烈批 判;
有利于 近代民 主思想 产生。
政治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孟子(孟轲)发展和完善了孔子 “仁”的学说,提出“以德王天下”, 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其 仁政学的内容:制民之产,保民而王,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他还以此区分 “以力服人”的霸道和“以德服人” 的王道。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内 容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追求 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为耻。
一、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清代实 学
武、王代夫表之者)有和清晚初清三二先大生儒((黄龚宗自羲珍、、顾魏炎源),以及 曾国藩。黄宗羲提出“工商为本”和“天赋人权”, 对封建制度作了否定。顾炎武面向现实,提倡“经世 致用”。集古代学术之大成者是王夫之,把古代唯物 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发展到最高水平。龚自珍正视阶 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其历史观表现出发展进化的思想。 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 找到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曾国藩背负几千年的文化 传统,铸造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偶像;又用实际行 动第一个打开了学习西方的窗口,成为洋务运动的奠
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 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 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 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 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 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 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 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侧重“形而上”;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 说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 然和社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 皆物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张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 伦理观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 理性和思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了以 “理”为本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 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相补充。朱熹著 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四书五经成为此 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于圣门,有补 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
阶段
时期理论体系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历史影响
产生春秋
先秦儒学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
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
瓦解,诸侯争霸。
思想: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孔子五经
仁、礼(核心);为政以德(民本);
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
当时未被受太多重视(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
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
发展战国孟子《孟子》
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性善论,四端;先义后利
先秦儒学重视民本思想荀子《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民本)
性恶论;强调教育重要性;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主流
(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
《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谴论(仁政));
三纲五常(为人处事原则);以刑辅德
加强了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冲击魏晋南
北朝
佛教、道教冲击
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二程一朱《四书章句集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对塑
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经济作用。
局限:强调三纲五常等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正常
欲求
陆九渊《陆九渊文集》发明本心;心即理也
王守仁《传习录》致良知;知行合一
批判继承明清
进步思潮(早
期启蒙思想)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
盾尖锐
思想:文化专制;理学束缚,
西学东渐
李贽《藏书》《焚书》
经济: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政治:抨击君主专制
思想(学术):经世致用
积极:冲击正统思想(理学),但没有从根本上动
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反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有利于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具
有早期启蒙作用,开创了学术考证风气。
局限: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影响有限
王夫之《船山遗书》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19世纪90年底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思想特点:移花接木(托古改制)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儒学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否定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复兴传统儒学(国学)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