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笔画教学中对“六法论”运用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工笔画教学中对“六法论”运用的思考
作者:李艳丹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古代人物画创作与品评的重要标准,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但这一标准在不同的时代都起着相应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画已经高度发达,但谢赫所提出的“六法”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借鉴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将“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予以运用,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工笔画;教学;六法论
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首次明确提出“六法论”,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虽然谢赫未对“六法”进行过解析,但随着后世理论家和画家们在思考和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总结,“六法”理论无论是对中国画的品评还是创作,都产生了极其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正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作出的评价那般:“六法精论,万古不移”。而由现如今的中国画发展来看,郭氏的评论有着其被证实的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谢赫“六法”理论依然对中国画的创作具有着极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这种借鉴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画的品评和创作中,在中国画的教学实践中也发挥着其积极的指导作用。虽然“六法论”是针对人物画创作而提出的,但它在整个工笔画教学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现当代美术院校国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工笔画教学的思考和质量的提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被提及,而谢赫“六法”理论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也具有着其现实意义,并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借鉴对象。
首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科别中,人物画是出现最早、且发展至成熟最为迅速的一种。根据流传于今的绘画作品来看,传统意义上对“工笔”的理解并不是如我们现在对工笔画的定义那般,而是讲求在形成对细节的把握基础上对人物之“神”的传达,在这种意义层面上,两者又形成了一种交合的契机。谢赫“六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精髓而存在,“六法”的提出也是谢赫建立在对人物画的品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使得“六法”在现代工笔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有着自身的地位,同时又可结合当今时代的新特点、新方法以及新思考,将“六法”之内容在合理辨析之后纳入到整个工笔画教学的借鉴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现代工笔画教学的积极影响,从而显示出谢赫“六法”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法则在当今绘画实践和教学中所具有的新意义。
其次,在现代工笔画的创作中,具有着多样化的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这种多样化又使得工笔画创作和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如何对中西不同思维方式下的理论概念进行取舍等问题。而谢赫“六法”作为传统中国人物绘画理论的精髓,在现代工笔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理论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进而吸收和借鉴,又是在如今西方绘画理论逐渐影响中国工笔画创作的现实情况之下,为深化对传统理论的认识,形成对中国工笔画发展的新探索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绘画理论的借鉴方向。将对谢赫“六法”的认识和理解纳入到整个现代工笔画的教学过程,能够使
学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理解并将中国传统的观念加以运用,形成和反映出新时代环境下的独特理解,这也是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六法”所形成的意义所在。
对于中国画各个画科来说,表达出所要描绘对象之“神”,可谓是一种终极追寻,这也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于工笔画来说同样如此,工笔画并不像写意画那般在酣畅淋漓的笔墨中寻其神似,而是一种“极似而传神”的途径。因此,在现代工笔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工笔画所需要达到的这种传神目的,在这种理念得到明确之后,再进行其他基础手段的训练。而对用笔和赋色两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则是在工笔画教学过程中所必须予以重视的,谢赫在“六法”中所提出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三者即体现出对用笔与赋色的讲求。
在传统绘画“六法”中,随类赋彩即是要求根据画面中不同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画面的色彩处理,要有所变。在这种随类赋彩、随性赋彩的过程中达到对描绘对象之“神”的把握和表现。在工笔画教学中,赋色同样是一个不可轻视的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在传统工笔画的创作中,赋色是在以线造型的步骤完成之后,以色彩的运用更加突出所要描绘对象的特征,从而为画面整体效果增加益处。在现代工笔画的创作中,随着画家主体对色彩的不断认识和研究,色彩的丰富性有助于增强画面的效果,同时对绘画中气韵的传达也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对色彩的深度理解和运用则是师生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一方面是建立在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即是对不同对象有着不同的赋彩要求;而另一方面,在现代工笔画教学当中,则又要进一步突出色彩表现的情感性和丰富性。这种情感性和丰富性的获得,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为基础,将创作主体对不同物象的不同情感通过色彩的赋染进行表现,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释放。例如在表现不同民族人物的不同特色时,要着重抓住该表现对象在生活习性、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特色进行表现,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传达出带有情感性的赋色效果。
谢赫所提出的“六法”理论是我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精华所在,千余年来其始终在影响和指导着中国传统画科的发展道路,而对于现代工笔画创作与教学实践,其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结合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思路,对“六法”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将这种认识和理解合理运用在教学和实践之中,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经典理论的解读,更是为现代工笔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点。这也使得学生在今后创作中具有一种向经典汲取营养的观念意识,并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创作出优秀的工笔画,不断突破和进步,形成能够代表自身绘画风貌的绘画语言。
参考文献:
[1]刘海粟.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6,(02).
[2]陈健毛.近现代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探索, 2016,(02).
[3]王琥.再读“六法论”[J].装饰,2003,(02).
[4]高行翠.谢赫“六法论”新释[J].美术界,2010,(11).
[5]李刚.浅析“随类赋彩”[J].美术界,2016,(08).
[6]查律.“虚”之“无”化——当代中国画本体意义之缺失[J].艺术探索,2016,(01).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