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二章)
教育学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的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启发式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德育: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养成其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方面的良好品德的活动。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也叫学校系统。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记》: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身体和心理上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课程:与学科有关,课程活动与目标、计划有关,课程与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有关(书上)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我们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
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
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3.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者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
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之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这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4.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
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1.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远古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3.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4.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5.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6.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7.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2、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影响: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5、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6、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没有了教师就谈不上学校,教师的出现和学校的产生是同时性的。
7、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般特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知和遵循这个规律,而不能违背或破坏这个规律。
特殊性变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
8、双轨制: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9、学校绩效:是指学习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0、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教师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7、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8、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10、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逐渐成熟与社会经验的增长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1、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具体地说,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2、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3、测验信度:是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者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15、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6、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 名词解释1
一1、教育P1-2(广)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世家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P11研究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科学3、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4、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关系5、学校教育P5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6、家庭教育P4指在家庭内有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7、社会教育P4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结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二1、教育功能P27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P30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P30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P3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5、教育的政治功能P34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来为政治服务的。
三1、教育目的(狭义)P42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综合地研究学校教育现象中一般性问题的学科,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基本类型。
3、狭义教育:又称学校教育,是只有社会专门机构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的活动4、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构成关系、学校性质、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以及收费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教育制度也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创立,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6、社会化: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然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它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
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7、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开始时,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着的教育活动预期的结果。
8、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以期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个性方面发生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
9、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知识、技能教育,以期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技能、技巧,并在智力与创造力等方面获得发展。
10、体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促进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增强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11、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观点、审美能力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12、职业道德教育:是关于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执业纪律的教育13、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14、学习风格:指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态度、动机)两个方面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15、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提高,一方面他强调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它是指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16、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人身心发展:是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3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
从意识方面来说,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于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
4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与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法定程序。
6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8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训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9课程计划/方案: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10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11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12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程》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 中等学校教育学: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我国现阶段中等学校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中等教育的规律,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学记:我国比较系统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成书于2000多年前,论述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对世界的教育产生而来深远的影响。
3. 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著作,其中提出了普及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原则等等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教学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年发表的著作,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学习的本质、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教育1. 教育:一切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等在内的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
2. 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组织的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活的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一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扎的人。
3. 青年之家:母系和父系氏族事前的教育机构,主要由老人从事对儿童和少年的照料和教育工作,是学校的前身。
4.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5.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6. 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7. 教育手段: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教师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仅指教师。
教师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3.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他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其地位与教育者是平等的。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5.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教育功能的类型(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注: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功能。
6.教育形态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在职研究生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资料
在职研究生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资料教育学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1、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形式化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3、学制: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6、校园文化:一种社会文化,在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7、个体身心发展:是指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换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8、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9、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
10、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1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二、1、体育: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期末重点+真题)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是教育活动的中介5、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教育的本体功能。
6、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7、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和行为方式为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Tips:简洁、抓关键)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对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
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社会本为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的教育观点。
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固定、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它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整合起来。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3.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4.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二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
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甚至是首要因素。
(1999年填空题、2002年选择题)
2、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003年名词解释)
3、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4、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5、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1998年名词解释)
6、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
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