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_吏强官弱_现象之探析
宋朝的官僚腐败与反腐斗争
宋朝的官僚腐败与反腐斗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的政治经济繁荣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
然而,正如其他历史时期一样,宋朝也存在着官僚腐败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官僚腐败现象以及反腐斗争。
一、官僚腐败的现象1.1 贪污腐化宋朝的官员普遍享有高禄高官的待遇,但不幸的是,这也成为了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动力。
他们利用职权之便,私自侵吞国家财富,造成了财政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1.2 官员买官卖官宋朝时期,官员之间的官职交易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不称职的人通过行贿或其他手段,买到了高职位。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官员选拔制度,导致了无能者居权,进一步加剧了腐败现象。
1.3 官员滥权威逼有些官员滥用权力,虐待百姓,收取过高的赋税和罚款。
如此一来,不仅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二、反腐斗争的举措2.1 张浚的改革张浚是宋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员,他深知官僚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坚决反对买官卖官,并试图改善官员选拔制度,提升官员素质。
2.2 吏部的整顿宋朝中期,吏部逐渐崛起,成为执掌官员选拔权的部门。
吏部开始从严考察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削弱了官职交易的现象,并将更多的职位拨给了格调正派的官员。
2.3 审计机构的建立为了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宋朝建立了审计机构,对财务进行严格审计,防止贪污腐败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的违法行为,维护了国家的财政秩序。
三、反腐斗争的成效3.1 腐败现象减少通过一系列反腐措施的实施,宋朝的官僚腐败现象有所减少。
官员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的行为不再肆虐于社会,为政府运行和社会稳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2 官员素质提高反腐斗争使得官员选拔更加注重能力和品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这样的改变使得政府管理更加高效,为国家持续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3.3 民众权益得到保障反腐斗争减少了官员滥权行为,保障了民众的权益。
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社会稳定受到维护,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随之提高。
从吏治腐败看宋朝治吏之弊
摘 要: 宋朝吏治腐败十分严重, 几达触目惊心的地步。造成胥吏腐败的原因比较复杂, 既是胥吏自身素质不高
导致, 也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冲击以及法律不健全、官僚体制弊端有关。胥吏腐败危害极大, 不
仅破坏经济发展, 扰乱社会秩序, 而且加剧了宋朝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此, 本文试图在以前学者论述的
绫 、绢 、绵 40 匹、60 匹 6100 两
同上 20 匹、30 匹、50 两
10 匹、17 匹
禄粟 月 100 石
200 石 100 石
5 ̄3 石 3 ̄2 石 同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身兼人衣粮 70 人 100 人 50 人
薪 篙 、炭 盐 月薪 1200 束年炭
1600 秤盐 7 石
月薪 400 束年炭 360 秤盐 2 石
一、胥吏腐败的官僚体制弊端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混乱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为避免再 次出现唐后期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历史悲剧, 统治者从 立 国 之 初 就 大 力 推 行 强 干 弱 枝 , 重 文(主 要 是 文 官)轻 武 策 略。“五代方镇残虐, 民 受 其 祸 , 朕 今 选 儒 臣 干 事 者 百 余 , 分 治大藩, 纵皆贪浊 , 亦未及武臣一 人也”。[1] 政府为此大开科 举之风, 科举入仕一度成为读书人的最佳选择。一时官员数 量大增, 冗官之弊初显端倪。而后“朝廷每有庆霈, 则前后不 中选者, 尽取而官之 , 往往千数百人, 充塞仕路”[2] , 冗官现象 日益突出, 官员素质自然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勤政为官之 人 , 然 而 多 数 入 仕 为 官 的 文 人 极 力 追 求“以 登 台 阁 、升 禁 从 为显宦, ……以差遣要剧为贵途”。[3] 官员过分热衷仕途势必 导致不谙政务,“士大夫 罕 通 法 律 , 而 数 书 散 漫 , 故 吏 得 以 舞 文”[4] 。特别是有的基层官员虽已 年迈无能 , 依然占职不为: “郢州知县王昌运老病, 腰脚行动不得, 每日令二人扶出坐
从吏治腐败看宋朝治吏之弊
说明: 除上表所列之外, 尚有“增给”“瞻家钱”“公用钱”“职田”等名目繁多的项目。且待遇还会随官职升迁不断提高。
以基层县为例:“开宝三年, 诏 诸 县 千 户 以 上 置 令 、薄 、尉 ; 四 百户以上置令尉, 令知主 薄 事 ; 四 百 户 以 下 置 薄 、尉 , 以 主 薄 兼知县事”[8] , 算起来一个县的令 、薄、尉一般各一人 , 最多不 超过二人, 合计官员 人 数 为 四 至 五 人 左 右 。 官 员 之 下 设“衙 前主 官物, 以里正、户长、乡书 手 课 督 赋 税 , 以 耆 长 、弓 手 、壮 丁 逐 捕 盗 贼 , 以 承 前 、人 力 、手 力 、散 从 官 给 使 令 ; 县 曹 司 至 押 、录 , 州 曹 司 至 孔 目 官 , 下 至 杂 职 、虞 侯 、拣 、掏 等 人 , 各 以 乡户等第定差。”[9] 一共有几十至百人。官员和胥吏比为一比 二十左右。尽管这些胥吏承担着名目繁多的各类公事, 收入 却极其微薄。在神宗以前, 下级胥吏一般没有俸禄, 只有中 央机关的各类胥吏有数量微薄的俸禄 ( 以三司下属负责驱 磨 州 郡 籍 帐 吏 为 例 , 每 月 俸 禄 只 有 七 贯 左 右 , [10] 一 年 下 来 , 中央胥吏大致有八十二贯的收入, 与级别最低的县尉收入 相比, 差距有近 1000 倍 左 右 , 与 级 别 最 高 的 宰 相 、枢 密 使 相 比差距达 37500 多倍。以一般家庭计算, 一户中等人家的人 口数是十人, 壮年六人, 未成年人四人, 那么这样的家庭每 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是 多 少 呢 ? 董 煟 在《救 荒 活 民 书 》中 分 析:“以中户计之, 户为十人。壮者六人, 月当受粟三石六斗; 幼 者 四 人 , 月 当 受 粟 一 石 二 斗 , 率 一 户 月 当 受 粟 五 石 ”[11] 从 救 济 数 量 看 , 一 中 户 维 持 生 存 最 起 码 需 要 60 石 ( 以 官 府 救 济的最低数量衡量) 。照此估算, 八十二贯钱可以购买 136 石左右的大米( 排除各种灾情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每斗米 的市价的 60 文至 70 文) 。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开支所需远 不止大米, 还有穿衣、用 度 、医 疗 、教 育 等 都 需 从 这 八 十 二 贯 钱中支付。所以, 在王安石变法以前, 如果没有其他来源, 即 便是中央机关胥吏的俸禄也只能维持在比贫民稍高的水平 ( 当时鉴定平民的 标 准 是 二 十 亩 地 或 全 部 家 产 为 50 贯 钱 的 均归入贫民行例) 。王安石变法中尽管推行了重禄法( 也称 仓法, 熙宁三年八月开始在三司试行, 熙宁五年五月推广到 全国) 。[12] 在京仓库 主 典 吏 人 增 发 俸 禄“岁 增 至 1 万 八 千 九 百 缗 ”, 到 熙 宁 六 年 底“时 内 自 政 府 百 司 , 外 及 监 司 , 诸 州 胥 吏, 皆赋以禄。”[13] 胥吏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即便如 此, 胥吏经济待遇的改善也是极其有限的, 整个胥吏阶层生 活仍然徘徊在较低水平。很难想象生存在这种极端困境中
北宋时期的官位分析论文
北宋时期的官位分析论文北宋时期的官位分析论文宋太祖建国后,为了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特在中央机构上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是因宋朝权力中枢实行政、军、财三权分立,三司使、枢密使被相权分离,三者相互牵制,进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三司不仅要负责中央财计,还要负责地方财计,成为北宋宰相主民,三司主财,枢密使主兵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相权三司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三司许多实质权力,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关于北宋时期三司使的相关概念在汉代,三司特指太尉、司空和司徒,唐代的三司是御史大夫、中书和门下。
自武则天即位之后,三司则是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
在《唐律疏议》中提到,问曰:“有人于殿庭诉事,或实或虚……不以实者,依上条杖八十,得实者,不坐。
”唐代前期在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下,宰相总揽军、政、财大权,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从租庸调制和均田制被废除到“两税法”的实行,宰相、户部理财的体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首先,理财措施的推行,使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成为盐铁和茶叶等禁榷专卖,户部中盐铁的地位急剧上升。
其次,持续不断的军阀割据战乱让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户部中专理钱谷收支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两税法的实行使户部负责征收两税事务的户部司地位逐渐突出。
三司设立的最初目的是集中中央权力,分割宰相的财权,但由于三司涉及部门较多,监察部门、兵部、吏部等职权都受到了侵犯,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分集中权力,长此以往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降低行政效率,这不符合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的目的,最终还是走向了废止。
二、北宋时期三司使的性质1.参议军政、调遣军费。
北宋时期有一政治家说过,中书、枢密院和三司分别在民、兵、财三方面活动,三者独立,互不干涉,逐渐让人们产生三司不过问军事的误解思维。
然而从史料记载中可看出,三司使和军政有着紧密的关系,除了直接针对军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调发军粮,经度军费。
例如建隆元年(960)李筠大肆进犯,宋太祖御驾亲征,命三司使张美派发军粮,然而在此之前,李筠经常花钱雇凶干一些非法之事,此时张美已经知晓李筠的意图,便暗地里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保证宋太宗与李筠开始作战时的粮草充足,经费无缺,战争在意料之中取得胜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三司使张美良好的战前军粮调度。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
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
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1、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试论宋代冗官及其社会影响
,
“
”
。
中书 省 长官
、
“
宰相
”
和 枢 密院 长官 平 行的 机 构
,
“
枢 密使
对 掌文 武 大 权
三 司 专掌 财 政
。
。
中书 省
、
枢密院
“
三司是 互 相
,
各不 了进
,
这样
,
以 前 事无不 统 的 宰 相
,
军 事权 和
”
财政权便 被 分 割 出来 了
、
.
一步
确实 分散 了 官吏 的 权 力 使 其 互 相 牵 制
,
,
对 避 免 藩 镇 割据 局 面 的 再 现是 有作 用 的 但 是 分 权 的 另一方 面 便 出现 了 官僚机 构的 重 叠
和 官员 需 要 量 增 加 的 现 象 这 便 导 致 了 冗官 的 出现 成为 冗官现 象开 始形成 的 一 个原 因
,
。
宋太 祖
陈桥 兵
,
利用 五 代 以 来
,
,
将 士 随 便拥立 皇 帝 的 风气
。 .
,
9
6
0
年发动 了
,
“
当 上 了 皇 帝 建 立 了 宋 朝 赵 匡 撤是 以 兵 变 的 形 式 当 上 皇帝 的 因此
, ,
他也 害怕 别 人 以 此
保
。
种方 式夺 取他 的皇 帝 宝座 住 赵 氏 王 朝 能 够 万 世一 系
试论 宋 代冗 官及 其社会影 响
赵 永 春
,
宋 代 在 我 国历 史 上 曾一度 以 积 贫 积 弱 所著 称 多方 面 的
。
吏比官贵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
吏比官贵: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作者:王春南来源:《人民论坛》2009年第22期一名胥吏对人说,官场就像一辆车子,我等吏人好比赶车的人,主官和属官好比骡子,我们鞭子一挥,叫他们向左他们就向左,叫他们向右他们就向右。
为什么胥吏把官员视作骡子?为何胥吏敢如此蔑视官员?在古代官场,“县官不如现管”。
包括办理文书的小吏(即胥吏或吏胥)、差役及其他办事人员在内的吏,是编制外的、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编制内官员的庞大群体。
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有如奴仆,实际上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
他们越权、窃权、弄权、专权以至专政。
朝廷内外、国家上下不可一日无吏,但吏又上欺官,下害民,成为国家一害。
以此之故,宋人叶适惊叹:官场成了“公人世界”,即衙役们的天下!清代顾炎武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清代郭嵩焘甚至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
高官坐牢方知狱吏之贵高官勋臣一旦仕途蹉跎,身陷囹圄,不免受狱吏凌辱,所谓“人在屋檐下,哪得不低头”。
《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初功臣周勃,先后任太尉、右丞相,封绛侯。
其长子娶了汉文帝之女。
当时的周勃,可以说尊贵无比。
然而功高震主,有人摸透了汉文帝猜忌周勃的心理,诬告周勃要谋反,汉文帝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周勃被逮捕。
到了狱中,狱吏才不管你原来当过什么官,权势有多大,在监狱这方天地,他就是老大,一切由他说了算。
狱吏让周勃吃了一些苦头,周勃领教了狱吏的厉害。
为了少受罪,周勃只得曲意巴结狱吏,“贿以千金”。
见钱眼开的狱吏在木简的背面写了五个字:“以公主为证。
”并提示他:你的儿媳不是当今公主吗?有现成的一条路,为何不走?狱吏教的这一招果然有效,周家的人通过薄昭请出了薄太后。
在汉文帝上朝时,薄太后走到大殿上,将头巾解下,掷向汉文帝,责问道:绛侯周勃在平吕禄、吕产之乱时,手握传国玺,统率军队,此时不反,难道居住在一个小县,倒要反吗?汉文帝无话可说,只得答应释放周勃。
周勃被释后,感慨道:“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责乎!”据清代刘体智《异辞录》一书记载,曾任侍郎的张荫桓坐牢,狱吏并不因他曾是“副部级”官员而对他另眼看待。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探析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探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发展。
但是,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国富军弱。
宋朝的财政收入相当不错,但是军事实力却远远不如辽金等国。
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
首先,可以从家族政治的角度来解释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家族政治。
没有像唐朝、明朝那样设置贵族阶层,让民间的官员和大臣有较好的进入机会。
因此,宋朝的大臣sōng chén 和官员多由官宦人士担任。
这些人对于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视,而且通常会将自己的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国家利益。
所以,宋朝的政治制度造成的家族利益优先的问题,对国家的军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次,可以从科举制度的角度来解释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实行科举制度最长时间的朝代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可以说是宋朝开放了人才的大门,给予了平民百姓进入士官阶层的机会。
但是,科举制度追求的是富文弱武,这导致了军队中大量文臣和退役文官,却极少武官。
而且,在宋朝社会中,文人对军事的不屑和蔑视观念非常严重,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宋朝军队的实力。
第三,可以从技术落后的角度来解决宋朝国富军弱的问题。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它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运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在军事技术方面,宋朝几乎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
宋朝只是沿用了唐朝、五代时期的军事技术,如弓箭、神机火器、步兵等。
相比之下,辽金等国早就开始使用铁骑兵,乃至火药铁炮等军事装备,这给宋朝的军事实力造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四,可以从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的角度来解决宋朝国富军弱的问题。
宋朝的统治阶层特别喜爱奢侈品,如白银、珍珠、宝石、绸缎等,这些物品的大量消耗,极大的影响了国家财政的稳定。
宋朝统治阶层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宫殿和游乐园,这些却被伟大的浪费,也极度损耗了国家的资金财力。
试述宋代强干弱枝国策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展现
试述宋代强干弱枝国策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展现宋代“强干弱枝”国策以李斯为主要推行者,旨在有效地抑制那些中央官吏们在政治体制内的活动,调整宋朝的行政和经济秩序,以求达到国家的大局稳定。
强干弱枝的法律制度制定给宋朝大量的官员提供了一系列有谁的实施措施来抑制那些中央官吏的政治活动,以加强宋朝的经济秩序。
首先,采取立法的形式将“强干弱枝”作为行政政策的一部分,在宋朝的法律中规定了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行为规范。
例如,宋仁宗实施以“致会”为主要特色的新政,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为中央官吏实施一套严格的体系,规定有关官员从担任行政职位之前必须经过准确考核,才可以任职。
根据这一制度,宋朝政府对任何免责官员都实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确保其管理政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此外,宋代的法律制度也提出了一套“宗政机制”,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这一机制要求高级官员将自己的权力分配给下级官员,由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管理负责,从而促进官员的责任分工和制约性管理,以期达到宋朝统治的目的。
此外,宋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允许官员保持良好关系以避免偏离统治的规则,以此防止官员在政治活动中出现过度激进的情况。
这些规则包括规定官员在国家服务期间必须尊重国家的法律、礼仪、道德等;不能参与一切违背国家利益的活动;不能干扰国家的经济秩序;不能引发非法斗争;不能谋求任何私利等。
如此,宋朝可以保证从中央官吏到民间官员的官僚程序和秩序公正,实现社会统一和和谐,以达到维护国家稳定的目的。
总而言之,宋代法律制度层面的“强干弱枝”国策除了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外,还给宋朝大量的官员提供了一系列实施措施,以抑制中央官吏的政治活动,加强宋朝的经济秩序。
通过这些措施,宋朝可以保持国家稳定,实现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太平盛世”的愿景。
试述宋代强干弱枝国策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展现
试述宋代强干弱枝国策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展现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宋代文化事业的繁荣有着很高的评价,但对于其政治却缺乏必要的了解。
这首先是因为两宋之交的北宋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官员,大小事务皆由他们自行管理;其次是受强干弱枝国策影响下的上层人士多已看到其弊端,不愿再去触动禁忌,所以在当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
而宋代的民间歌谣、笔记小说等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素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帝国,虽然宋朝也存在着类似后代“皇权不下县”的现象,但与汉唐盛世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宋代强干弱枝国策的实施也反映出宋朝的制度完善程度。
其次是受强干弱枝国策影响下的上层人士多已看到其弊端,不愿再去触动禁忌,所以在当时没有进一步的展开。
而宋代的民间歌谣、笔记小说等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素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成熟的帝国,虽然宋朝也存在着类似后代“皇权不下县”的现象,但与汉唐盛世相比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宋代强干弱枝国策的实施也反映出宋朝的制度完善程度。
再者是“祖宗家法”不能为臣下所变,“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封建伦理被彻底打破。
加之宋太祖赵匡胤于后周时期起兵反叛后夺得政权,自称“后周孤儿寡母,得天下全赖众兄弟协力之功”,且屡次告诫群臣“天下至贵,以孝义为先”,因此即使是那些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亦莫敢有异心。
并且,宋太祖为了防止上层集团结党营私,特别发布诏书“非受命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所以,整个北宋上层社会极少有人议论朝政、发表政见。
另外,为避免外戚和宦官专权,宋太祖又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颁布“誓碑”,严格规定“非经今上书面许,诸臣不得奏事”,并且一旦违背将被严惩。
如此种种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可见在这个转型期,无论是皇室还是社会都趋于稳定,所以在民间艺术领域就出现了繁荣局面,具体如下: 1、地方戏剧兴起。
尤其是在北宋灭亡前夕的元丰年间,北宋原来流行的杂剧体制开始衰落,各种表演形式争奇斗艳。
宋代地方治理的诸问题思考
宋代地方治理的诸问题思考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治理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宋代,地方治理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宋代地方治理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宋代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
在宋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实现的。
然而,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例如考试内容单一、考试难度过高等问题,这导致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
同时,科举制度也容易导致官员腐败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因此,在宋代地方治理中,如何选拔和任命官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宋代地方治理中还存在着农民起义和民间团体活动频繁的问题。
在宋代,由于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农民起义屡屡发生。
同时,民间团体活动也频繁出现,这些团体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影响力。
因此,在宋代地方治理中,如何解决农民起义和民间团体活动频繁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第三,宋代地方治理中还存在着税收和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宋代,政府对民间财产征收税收非常严格,这导致了许多民间财产流失。
同时,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预算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在宋代地方治理中,如何合理管理税收和财政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宋代地方治理中还存在着对外关系和国防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宋代,由于外族侵扰和海盗活动频繁,国防安全问题成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同时,对外关系也需要得到合理处理,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因此,在宋代地方治理中,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防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总之,宋代地方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今天我们回顾宋代地方治理时,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宋朝官员难欺上有何玄机
宋朝官员难欺上有何玄机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6年第19期李之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宋朝为官的常态宋朝建国不久,朝廷陆续在州郡设立了“通判”一职,宋朝设通判的本意,是想让这个角色对知州知府起到监察的作用。
通判的设置,为知州知府加上了一道紧箍咒,有效规避了州府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可能,他们不受知州知府甚至上级路分大员的辖制,直接对朝廷负责。
与汉代设立部刺史相比,明显严密了很多。
宋朝政区划置采取三级制,即中央之下设路,路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
一般说来,路里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司(仓司),统称“四大监司”。
帅司主军政,漕司主漕运,宪司主刑狱,仓司主仓储,各管一摊,互补统辖。
看上去四个平行的职能部门除了“各管一摊”的分权理念之外,另赋予各司主管官员以监察之权,这就好比朝廷在每个官员的身边同时安装上诸多的“监控探头”,令所有官员都心怀畏谨,不敢轻易欺瞒朝廷,一旦其欺瞒作假的行为被任何一个“探头”监测到,后果将十分严重。
对宋朝官员来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为官的常态,为官者率皆如此,最高统治者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渠道就大为畅通了。
宋朝官民有多种传递信息的渠道,甚至可直达御史台宋朝统治者对信息畅达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上情下达者如通进司和进奏院。
《宋史·职官志》记载,通进司掌接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寺监的奏牍及文武近臣表疏章奏,具其要点进呈皇帝。
进奏院掌三省、枢密院宣札及六曹、寺监的符牒,然后颁于诸路。
下情上达者如登闻检院和登闻鼓院,掌受官员及士民所上章疏。
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理雪冤滥等,在登闻鼓院递上奏状,如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可到登闻检院继续申诉。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七载,仁宗天圣七年再置理检使,由御史中丞亲自兼任,原因是“冤滥枉屈而检院、鼓院不为进者,并许诣理检使审问以闻”。
这说明宋朝官民有各种传递信息的渠道,甚至可以直达御史台,即使中间某些环节发生打压欺瞒、不作为或乱作为,也封不住任何一个人的嘴。
宋代_吏强官弱_现象之探析
宋代的胥吏是活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 中坚力量, 他们大多数由差役或募役而来, 身份介 于民与官之间。令史、 书令史、 都事、 守当官、 弓 手、 衙前、 驱使官、 勾押官等都属于胥吏的范畴。 上至国家政策的谋划, 下至乡间的差役、 科赋、 刑 狱,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 程中, 胥吏参与决策执行, 甚至能够 “ 左右长官的 $ % & ’(" 意志” 。 以至于出现 “ 近时吏强官弱, 官不足 的局面。时人甚至把州县政府称之 以制吏” 为“ 吏人世界” 。 $ * & 卷 % 对于宋代吏强官弱的现象,
$ " % 卷 ,+# 听从。”
此后在许多方面,官员对胥吏的依赖性越来 越强, 使其权力不断增大, 以至于超越本职, 贪污 受贿, 官不能制, 这一切都促成了宋代吏强官弱局 面的形成, 令人深思。 三 宋代吏强官弱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 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其一,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吏人势力的强盛, 官员权力的被限制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胥吏大 多数社会地位不高, 来自社会底层, 熟悉民情, 是 $ ," % 卷 (“ ” 庶人之在官者 , 正直的胥吏大多数精通 业务, 恪尽职守。 与此相反, 由科举入仕的官员们, 没有一丝处理政务的经验, 做官以后, 对民间疾苦 “ 缺乏了解, 出现很多庸官。 如王安石言: 文吏高者 不过能为诗赋, 及其己任, 则所学非所用, 政事不 $ * % 卷 "", 免决于胥吏。” 南宋伪齐的刘豫就重用吏 “ 职, 他说: 前朝以虚誉用人, 惟尚科举。至宣、 靖 间, 误国者皆进士及第之人也。我则不然, 惟才是 $ " % 卷 ,"+ 用, 不问门阀” 。因此适当的吏强官弱,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庸官贪官带来的负面影响, 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如 “ 京师盛时,诸司老吏,类多识事体,习典故。 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 误辄告”。 $ & % 卷 ,其二, 吏强官弱, 官不能制吏, 如果不加以引 导, 必然会使吏员贪污受贿, 加速官场的腐败。拿 “ 吏禄来说, 在宋代制禄之厚,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
如何看待两宋的强与弱
对于宋朝,我一直都颇有微词,它与强大的唐朝形成了一个极其鲜明的对比,其武功已与国足无异,且不论强横的辽、金和蒙古,连一个西北小国——西夏都可以把这个中原帝国欺负得没有脾气,边防军偶尔胜了西夏几场就满朝欢呼,就好像国足战胜了越南、泰国这些弱旅也能令整个足协沸腾起来一样。
宋朝为何会如此弱小?过去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只是大概知道诸如“以文制武”、“积贫积弱”这种比较模糊和抽象的概念。
但看了陈舜臣的《两宋》后,对于宋朝弱小的原因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唐末五代以来,手握重兵的军阀推翻当朝皇帝自立可谓是家常便饭,以至于有人大呼:“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生于后唐初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五代时期,因此他对军阀祸害的体会是极其深刻。
身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本身也是一个军阀,他和五代的皇帝们一样通过兵变来当上皇帝,自然也清楚对于现时的体制如不作任何改变的话,那么大宋王朝很快就会步五代的后尘。
要想跳出五代的死循环,就必须要压制军阀,防止军人坐大。
因此赵匡胤订立文官优先的制度,不能让武将在大范围内拥有绝对的兵权,并以此为祖训,每个皇位继承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平心而论,老赵的思维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走了另一个极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士大夫、文人地位最高、最风光的年代,文官的薪俸待遇也是历朝最高。
相反军人地位之低是世间少见,每个当兵的脸上都要像犯人一样刺字,而且不少犯人也是拿来充军的,《水浒传》里面的“贼配军”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这样国家就等于从尊严上来打击军人,使得人们下意识就认为军人是下贱的,当兵是一种耻辱。
同时军人即使打了胜仗,赏赐也少得可怜,有时甚至没有奖赏,宋太宗伐辽败北,其中就与军人不满恩赏过低有关。
尽管宋朝设有武举,但是身份地位与文举人相比,简直可以用天与地来形容。
当年狄青手下的将领犯了事要被处斩,狄青亲自向上司韩琦求情,说他是个好男儿,杀不得。
但韩琦冷冷地顶了回去,说:“那些中了状元头戴红花的才是好男儿,一个兵夫算什么东西。
宋朝的政治制度探析
宋朝的政治制度探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很多变迁,这对于理解宋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政治制度,重点关注它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宋朝的政治制度较为宽松与开放,相对于前朝来说,封建等级制度有所减轻。
宋朝时期的地方官员职位较前朝更加专业化,仕途晋升更加依赖科举考试。
这一制度的改革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的同时,也为官僚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官僚体制的演变宋朝的官僚体制始于北宋。
这一体制通过科举选拔官员,确保了政府的稳定与廉洁。
在北宋时期,官员一般分为中央政府官员和地方官员。
中央政府官员负责传达政策和把控国家大政方针,地方官员则负责具体的地方管理和义务。
后来,南宋的政治制度更加强调文人治国,官员的任命更加依赖科举考试,考试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这一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为宋朝的社会运行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方管理的特点宋朝注重地方治理,这一方面体现在地方官员制度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设立州县与乡镇两级政权来管理地方事务。
州县政权由州县官员负责管理,而乡镇政权由乡里、村干部管理。
这一分层管理制度为宋朝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地方管理能够更为精细且高效。
四、税收制度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宋朝进行了许多税收制度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青苗法。
这一制度将赋税由耕田面积改为粮食产量,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且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这一税收制度改革为宋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五、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宋朝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相对较弱。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时期地方官员数量众多,中央政府难以完全掌握他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方政权在实际行使权力时有较大的自主性。
这种权力分散的现象有利于地方的灵活应变,也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六、宋朝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尽管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开放且高效,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吏强官弱,浸以成风”:宋代奇特司法现象的内在机理解读
作者: 张本顺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法制与社会发展
页码: 97-10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吏强官弱;任职制度;司法腐败;法律知识;制约均衡;内在机理
摘要:在宋代民间诉讼风潮以及法律理性化、庞杂化、近世化的时代变迁下,宋代司法中"吏强官弱"之内在机理的形成不仅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任用制度有关;还与士大夫官员自身的司法腐败及"官不知法"而吏知法有关;亦与宋代皇帝利用胥吏制约士大夫官员司法权力的制衡国策有关。
宋代司法中的"吏强官弱"加速了狱讼腐败,并对明清司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吏强官弱"奇特现象亦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传统塑造的主体多元性,以及复杂的内在机理所蕴含的司法"怪诞"性面相,为当代中国司法建构提供了诸多的思考与警醒。
浅析宋朝的武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看宋朝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宋朝的武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看宋朝积弱的历史原因宋朝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设计较为完善和复杂的一个历史朝代。
宋朝在立国之初,统治阶层便汲取了宋朝以前历代王朝的得失的历史教训,在其制度设计上可谓十分的复杂和完善,用以达到既可以保障王朝政权的稳定,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社会和经济的活力。
例如宋朝的官僚体制,社会福利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
武举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武举制度起源于唐而兴于宋。
宋朝是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中最重要的朝代,由于宋朝以积弱著称,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败多,故宋朝历代帝王对武举制度十分重视和支持。
因此宋朝的武举制度是十分的成熟和先进的,是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巅峰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起源宋朝的武举制度源于唐朝,但武举制度在宋朝初期似乎并不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宋太祖迫于宋朝初立,国内还未完成统一,国外又受到强大辽国的威胁,所以对人才的渴望十分迫切,于是仿照汉时的察举制,命各地州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同年就有700多人被举荐上来,宋太祖得知后十分吃惊,史载“帝骇其多,召对讲武殿”结果没有一人被宋太祖选中,宋太祖对此大失所望。
至太宗朝时,武举制度亦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宋朝初期武举制度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原因的。
其一、宋太祖实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所以武举制度自然不会受到宋朝统治者的重视。
其二、宋朝初期,国内有外安全环境虽差,但仍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故宋朝统治者对于武将方面的人才需求并不迫切。
发展时期“先试以孙吴大义,以第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宋仁宗时期武举制度又受到当权者的重视,并开始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宋朝统治者要求的武举制度。
史载,天圣八年,宋仁宗设武科取仕,并且亲自举行考试。
此时宋朝武举制度才从宋初时期的制举变为常选和学选,并规定了武举的选拔时间和考试内容。
又同时规定武举分为武艺和策论两项。
先考试武艺的骑射和步射,武艺合格后,再考试策问和《武经七书》。
宋代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
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
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
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
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
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藩兵。
禁军是中央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
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
乡兵则是按机关抽调的壮丁。
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
宋代的农材赋役制度,大致延续唐末的两税法,但增加了丁税。
而差役则甚为繁重造成人民负担,因此王安石变法时有免役法的推行。
宋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官员铨选制度,即朝廷中央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员的制度,其中包括官员注授差遣、叙迁、考课、荐举、恩荫、奖惩等许多方面。
官员在任职期间,建有功勋或有劳绩,按规定朝廷应给予奖励。
犯有罪过,则应给予惩处。
奖惩的形式和名目极多。
且不说物质上的奖励和刑事方面的惩罚,只就人事行政方面奖惩而言。
宋理宗时,《吏部条法》“差注门”列举了“较量”官员“功状”和“过犯”的“通用格”。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行政工作的高效率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胥吏是活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府的 中坚力量, 他们大多数由差役或募役而来, 身份介 于民与官之间。令史、 书令史、 都事、 守当官、 弓 手、 衙前、 驱使官、 勾押官等都属于胥吏的范畴。 上至国家政策的谋划, 下至乡间的差役、 科赋、 刑 狱,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 程中, 胥吏参与决策执行, 甚至能够 “ 左右长官的 $ % & ’(" 意志” 。 以至于出现 “ 近时吏强官弱, 官不足 的局面。时人甚至把州县政府称之 以制吏” 为“ 吏人世界” 。 $ * & 卷 % 对于宋代吏强官弱的现象,
$ # & 卷 "*# “ 。又如臣僚言: 害民莫如吏, 吏, 得肆其奸”
官之贪者不敢问吏, 且相与为市, 官之庸者不能制 吏,皆受成其手,于是吏奸纵横,百姓无所措手 $’&卷 " 足。” 连皇帝为了 “ 清静”都不惜放任小吏为 奸,如 “ 言者请补试州县小吏,仍许告吏罪,使 补其缺,以惩吏强官弱之弊,上谓宰执曰:此说 若用,则相告讦而州县扰矣,治天下当以清静镇 “ 之” $ " & 卷 (*, 。 徽宗时期蔡居厚上疏说: 比来从事于
* & 卷 (+
$)& 卷 ) 一些沿 祥、 闻韶, 盖国子监太常寺老吏也。”
边州县因为军事需要不得不差武臣知县,于是一 $ " & 卷 (#) 县之事“ 率令人吏代判” 。 所以说, 以不习吏 事之官御明法识例之吏, 强弱之势, 一目了然。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官员为求政绩,不惜纵容 胥吏的恶行,甚至与之合流。 “ 县胥往往通台省
$ " % 卷 ,+# 听从。”
此后在许多方面,官员对胥吏的依赖性越来 越强, 使其权力不断增大, 以至于超越本职, 贪污 受贿, 官不能制, 这一切都促成了宋代吏强官弱局 面的形成, 令人深思。 三 宋代吏强官弱现象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 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其一,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吏人势力的强盛, 官员权力的被限制并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胥吏大 多数社会地位不高, 来自社会底层, 熟悉民情, 是 $ ," % 卷 (“ ” 庶人之在官者 , 正直的胥吏大多数精通 业务, 恪尽职守。 与此相反, 由科举入仕的官员们, 没有一丝处理政务的经验, 做官以后, 对民间疾苦 “ 缺乏了解, 出现很多庸官。 如王安石言: 文吏高者 不过能为诗赋, 及其己任, 则所学非所用, 政事不 $ * % 卷 "", 免决于胥吏。” 南宋伪齐的刘豫就重用吏 “ 职, 他说: 前朝以虚誉用人, 惟尚科举。至宣、 靖 间, 误国者皆进士及第之人也。我则不然, 惟才是 $ " % 卷 ,"+ 用, 不问门阀” 。因此适当的吏强官弱,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庸官贪官带来的负面影响, 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如 “ 京师盛时,诸司老吏,类多识事体,习典故。 翰苑有孔目吏,每学士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 误辄告”。 $ & % 卷 ,其二, 吏强官弱, 官不能制吏, 如果不加以引 导, 必然会使吏员贪污受贿, 加速官场的腐败。拿 “ 吏禄来说, 在宋代制禄之厚,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
$ # & 卷 ’%朝者, 皆姑息胥吏, 吏强官弱, 浸以成风。”
官员不仅纵容胥吏,甚至依靠胥吏,与之分赃。 “ 而掊克贪墨之吏, 辄以应副军期为名, 收敛钱物,
$ " & 卷 +" 动以万计, 官收六七, 吏取三四” 。贪污收纳 之门一开, 则“ 此生亦堕诸吏胶漆之中矣, 受制于
人, 方将畏首畏尾之不暇, 岂能钤束吏奸, 厘革民 $’&卷 ’ ” 病 。 官吏依靠胥吏收敛财物, 与之分赃, 自然 不敢严加治吏, 反被吏欺了。 其二, 官员任期太短, 容易使胥吏把持政务则 是造成吏强官弱的重要原因。宋代冗官问题严 重, 为了解决官员闲居待阙的问题, 宋政府对官员 的任期不断做着调整, 京朝官出任地方官者, 除监 司三年一任外,其余一般以二年为一任。到了南 宋时期, 选人之外的地方官多以二年为任期, 在实 际执行中则换易速度更快。所以官员任期太短遂 “ 成为当时普遍关注的一大政治问题, 今日监司郡
$ + & 职官 -, 之 ’# 守, 患在于职任之不久” 。官员每到一
胥吏专权, 自然桀骜难治。
另一种情况就是官员不习吏事,不得不依靠 “ 胥吏主事, 受其摆弄。如臣僚言, 所谓吏强官弱 者, 非吏挠权之罪, 官不知法之罪也。明乎法, 则 曲直轻重, 在我而已。 吏岂得而欺乎? 今之士大夫 以谓家法者流而莫之学也……求其明法,十百中 无一焉, 法既不明, 临民遇事, 不能决。吏始得以 弄法而欺之。曲直轻重, 惟吏所为, 强柔之形, 于 $ " & 卷 +) ” “ 此可见 。即使能习法治事, 而 天下官吏明 贤者绝少, 愚暗者至多, 民讼不能辨, 吏奸不能防,
治, 吏人社会 ” 的框架下, 官吏之间的剧烈碰撞, 文章试图从解析此现象着手, 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做一些初 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宋代; 吏强; 官弱; 原因; 影响 中图分类号: D"++ 文献标认码: 3 文章编号: %))( ! %(*( ! E "))# F )+ ! ))"# ! )+
江左, 典籍散亡殆尽。省曹、 台、 阁, 皆令老吏记忆 旧事,按以为法,谓之 ‘ 省记条’ 。皆临时徇私自 便” “ 。洪迈曰: 京师盛时, 诸司老吏, 类多识 $ - & 卷 (% ” “ 事体, 习典故。 陆游也说: 近世士大夫多不 ‘ 练故事, 或为之语曰: 上若问学校法制, 当对曰有
$ (, & 卷中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雁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01234 /5 632789 2/1:34 029;81<9=6
;?@A "" 2/A + 3BCA "))#
宋代“ 吏强官弱” 现象之探析
周
(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
源
安徽 芜湖 "+%))))
要: 宋代吏人势力强盛, 以至于官不能制, 形成了 “ 吏强官弱 ” 这一普遍现象, 它反映出在 “ 士大夫政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周源 E %(>% ! F , 男, 安徽芜湖人,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宋史。
! "# !
通过中央和地方胥吏的强势表现可以看出, 吏强官弱在宋代已是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胥 吏所发挥的作用之大“ 不仅超过了隋唐, 亦为明清 胥吏所不及。他们虽然卑贱如奴仆,却往往能够 代官理政,越权行事,逐步成为官府中的实权 $%& 派。” 那么, 为什么在宋代会产生吏强官弱的现 象, 并且愈演愈烈呢? 二 可以说,吏强官弱是宋代官僚体制带来的必 然结果, 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官员对胥吏的严重依赖性是产生吏强 官弱现象的主要原因。这种依赖性又有多种情 况, 第一种情况是官员本身不理政务, 全交由胥吏 处理, 结果最后不能制吏, 反被吏欺。“ 当官者一 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今之世有勤于吏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者, 反以鄙俗目之, 而诗酒游宴, 则谓之风流娴雅, 此政之所以多 疒 民之所以受害 比, $’&卷 ( 也, 不可不审” 。既不理政事, 尽付之于吏, 则 “ 前后相承, 吏强官弱, 县令御吏弗严, 遂致黠胥玩 $ ’ & 卷 (( ” 令, 一至于此, 惟有愧见吏民而已 。不仅是 地方官,即便是宰相也不例外。如太平兴国二年 ( )## 年)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李日方兼判太常寺。 “ ‘ 日方归, 语其子宗谔等曰: 堂吏不知典故, 岂有为 ‘ 丞郎而判寺乎……’ 。宗谔因问: 凡制敕所出, 必 ‘ 自宰相, 今言堂吏不知典故, 何也?’ 曰: 命官判 ” 寺, 宰相必不经心, 惟堂吏举近例, 使押字耳。’ $
$ * & 卷 (%( 听断十事, 差失五六” 。相比之下, 胥吏长期 任职, 熟悉业务。庄绰在《 鸡肋编》 中说到“ 朝廷在
地, 还没有熟悉工作环境, 则又被调走, 时间一长, 新任官员干脆放任当地胥吏来理政,从而使自己 “ 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当时臣僚言: 今 也监司帅臣,鲜有终其任者。远者一年,近者数 月。辄已迁徙, 州县百姓, 送来迎往之不暇, 其为 劳费, 不可殚举。以至内而朝廷百职事之官, 亦无 肯安其职业为三数年计者,往往数日待迁。视所 居之官, 有如传舍。虽有勤恪之人, 宣力公家。于 人情稍通, 纲条稍举, 已舍而他去。后来者或未能 尽识吏人之面, 知职业之所主, 则又迁矣。因循岁 月, 积弊既久, 是以胥吏得以囊橐为奸, 贿赂公行, $ " & 卷 (## 而莫之谁何, 如此而望职业之举, 难矣哉。” 与此同时, 与官员任期之短相对照的是, 胥吏 ! "# !
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章虽有涉及,但没有系统地加 以分析介绍。本文从记述表现、 分析成因、 揭示对 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略作初步 研究。 一 在宋代,吏强官弱的表现是多样的。如南宋 洪拟上奏说“ 近时吏强官弱, 官不足以制吏。官有 以财用不给而罢者,吏未尝过而问也。官有以刑 名而罢者, 吏未尝过而问也, 官有罪, 吏言之。有 司治之惟恐后。吏有罪, 官案之, 则相疑曰: 岂宽 纵致然耶?故任职者, 官以不案吏为得计, 宜其所 $ " & 卷 #) 在奸吏专权擅势, 大作威福, 臣窃愤之” 。 其 实, 在实际中, 官何止无法案吏, 就连国家大政方 针都有出于胥吏之手者。 咸平五年( 侍御 %))" 年) “ 史知杂事田锡就上书言: 又访闻密院、 中书, 政出
$ + % 卷 (,"
如此擅权, 除了滥用职权之外, 得到权悻的支持而 凌视普通官员, 也是原因之一。 当时言者抱怨堂吏 专资太滥, 认为“ 曩者权臣当轴, 专徇私恩, 超迁跃 进, 有失祖宗立法之意” 。 $ " % 卷 ,+) 如一漕吏深受知 “ 枢密院事汤鹏举的赏识, 倚为腹心, 今补为副尉, 令干办本府, 凡有关节, 辄入卧内评议, 鹏举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