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交流材料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强调了民族的历史渊源、独立性和平等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下的特殊群体。
民族具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权利。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还强调了民族的团结和共同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民族才能够充分发展和壮大。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民族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够实现民族的解放和进步。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强调了民族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民族的发展是在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必然与国际主义精神相结合,要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支持其他民族的解放斗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材料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强调了民族的历史渊源、独立性和平等性,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斗争,并强调了民族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民
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讲稿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讲稿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
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
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 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引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基本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并评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述的一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的本质、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
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2.1 民族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生存、发展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上。
2.2 民族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上,民族通过不同形式的斗争和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和文化。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
2.3 民族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要保障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发展空间。
这需要通过政策调整,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和种族歧视,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民族的共同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
3.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这意味着各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推动民族团结和和谐发展。
3.2 加强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还强调加强民族团结。
国家应该加强对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宋月红 杨力源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道路,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同时反过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相应影响。
各国的国情不同,一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
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运兴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总问题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张民族平等、团结,探索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变为实践。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和确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心得
全体党员、干部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进行学习充电,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学习教育、听取意见。
集中学习期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一专题进行学习探讨。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概念、意义和作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详细阐述作用,对日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也有深远的引导作用。
该局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很有必要。
我们要通过学习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
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
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的实践
召开 时间
背景
主题
内容
当前民族工作的形势,并最 终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 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 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 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一和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各民族 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一个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法的行政法规《实施〈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 若干规定》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 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 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05
我国民族状况:
自19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三次民族识别,共识别出55个 少数民族。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 互交错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 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西北: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土族 俄罗斯族 回族 达斡尔族 东乡族 保安族 塔吉克族 裕固族 柯尔克孜族 撒拉族 西南及南方:壮族 京族 毛南族 侗族 苗族 瑶族 僳僳族 羌 族 布依族 白族 纳西族 布朗族 土家族 哈尼族 独龙族 拉 祜族 傣族 基诺族 怒族 佤族 景颇族 普米族 仫佬族 阿昌族 德昂族 彝族 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畲族 黎族 高山族 仡佬族 水族 东北:满族 朝鲜族 锡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赫哲族
学总结,也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鲜明的民族政策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 路、围绕改善民生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加强 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六个方面提出25条意见
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经济,创造文化。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
这些理论和政策,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积累的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3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新发展回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互助,上下齐心,共同为建设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然而,“大跃进”之后特别是那动乱的十年,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被完全推翻,民族问题被完全混同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成为指导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普遍原理。
在这一错误理论指导下,全国刮起了一股“民族融合风”,不顾客观实际地大搞“民族大融合”,甚至抛出“都社会主义了还什么民族不民族”等错误言论;民族区域自治被认为是搞分裂、搞独立王国;少民风俗习惯被认为是陈规陋习和“四旧”、迷信活动,少数民族歌舞被认为是“异国情调”,要求大力破除。
在当时人们被左倾错误思想禁锢,少数民族最基本的利益都失去了保障。
1978年是值得全中国人民纪念的一年,在这年的12月全国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全面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成为民族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资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2009年12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组织、社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接受民族团结教育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民族理论、掌握民族政策、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增强维护民族团结责任的教育。
第四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当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第五条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
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各族人民应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和睦相处,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六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接受民族团结教育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将其作为考核、验收创建精神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性、时代性,适应各族群众利益关系发展变化,丰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活动,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民族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现象,研究了民族和民族总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容极其丰富,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民族纲领、方针和政策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爱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其内容、性质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绝不是“独立自在的、一成一变的问题”;民族压迫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并依据时代条件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认为社会主义是各民族的共同道路,“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坚持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主化,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承认并实行民族自决,认为这是为了彻底地反对民族压迫、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要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利益正确运用自决权,民族自决权“并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绝不允许把民族有权自由分离的问题和某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实行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坚持建立各民族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要求把“各民族一切工人组织统一起来”,这是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三章民族与国家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
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
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
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学习民族政策理论心得体会5
学习民族政策理论心得体会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弄清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弄清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总规律的关系,掌握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的民族问题规律,特别是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对于胜利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民族问题,不回避、不夸大、不缩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民族理论,建立顾改革开放的40年,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从4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0年来,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照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发展规律,高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认真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方针政策,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经得住风险与挑战的考验,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第二、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先声,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
40年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不断适应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们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就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始终注意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体现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论断、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推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三、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40年来,正是坚持和做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因而具有世界的宽广眼光和视野。
民族理论与政策学习总结
我的学习心得我选择民族高校就读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喜欢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地区的美丽风景。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的系统学习,让我知道了更多的关于民族方面的知识。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评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根据课堂上老师的系统讲述,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如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论述了如民族概况,我国民族政策等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并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加以说明。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方面,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民族理论的科学基础,马克思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当时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践大创新,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到新的阶段.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做出了许多重要决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
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三章民族与国家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
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
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
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三,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是否正确,也是影响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一、国家及其形成和发展演变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对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的统一和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他们往往以民族冲突、宗教自由、人权侵害等为借口,破坏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诉诸武力。
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散布和鼓吹"民族分离主义"、"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以达到其干预别国内政、"分化"、"西化"他国之目的。
所以,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要着重树立以下几个基本思想观念: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意识其核心内容包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台湾在内,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各民族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国家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所有的国民必须遵循。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
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一、中华民族的含义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我国56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地理环境多元基础上的单元性(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与交融汇集〈三〉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拓、捍卫了祖国疆域,促进了祖国统一(四〉各民族以自己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精神,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五)各民族以其聪明智慧,在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六)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历史使命,把各族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新纪元。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一、中国民族及人口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总人口13、4亿人。
各民族的族称,在历史古籍上早就有了记载,只是由于历史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据统计,出现在史书上的古代民族族称达100余种。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到目前为止,国家已识别56个民族。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中国的汉族人口遍布于全国,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
55个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的地区很广,他们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主要分布在边疆各省、区的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另外,还有近二千万的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城镇和农村。
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屯田或逃避战乱、自然灾害、经商等原因,使中国形成各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并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三、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不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新中国成立以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第三节新疆多民族格局的演变发展一、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新疆是祖国的西北边陲,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新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接壤。
边界线长达5400余公里,约占全国边界线总长度的1/4。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维吾尔族,是新疆的自治民族。
分布于全疆各地,人口825万多人,其中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
汉族,是以我国古代华夏族为核心,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周围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一个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晗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人口130余万人。
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番回族自治县,人口79万余人。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余人。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口16万余人。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满族,散居在全疆各地,其中以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的人数较多,人口1.8万余人。
乌孜别克族,居住在全疆各地,人口1.4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地,以伊宁最多。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人口4800余人。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人口5000余人。
除了以上13个主要民族外,新疆还有其他民族8万余人。
他们分布在全疆各地。
新疆这种13个世居民族及众多民族成分的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
第一,远古时期新疆就有人类活动、生存了。
第二,西汉及其以后,四面八方不断有新的民族迁入新疆,或加入新疆民族过程,或凭借新疆这块历史舞台演出雄壮史剧,对中国、世界历史产生影响。
第三,以回鹊西迁为标志,新疆历史上出现的突厥语化、回鹊化和伊斯兰化的巨大文化变迁,其影响深远。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很早就与内地有了密切联系,大量的考古文化证明新疆同陕西、甘肃以及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的联系性。
当历史进入距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战国时记录成文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西域的早期传说和对新疆山川、河流、物产等方面的描写。
继秦统一全国之后,汉朝是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王)位的日逐王先贤掉率属归汉。
西汉任命"护部善以西使者"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国首领接受西汉政府的册封。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建立初,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