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经世.求真: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摘要: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文化高压政策的阻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

16世纪末后西方将近代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使中西文化得到一次全面的交流,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觉醒并随时代的变革和民族意识日渐增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伴随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述评一、绪言什么是西学?西学是指西方产生并且传播到东方的学说,也被称为新学,也泛指西方近代文化总称。

西学这一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就将欧美等国家传入中国的科学文化统称为西学。

二、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阶层对天文学都极为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革历法,但仍不尽完善。

直到16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利玛窦曾准确地预测到月食与日食的出现时间,在中国上层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他撰写《乾坤体仪》和《浑盖通宪图说》等,艾儒略于《天问略》介绍了伽利略借助望远镜而得出的最新天文成果。

明末由徐光启修成《崇祯历书》突破了传统历法的弊端,为中国天文历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学:中国历代注重历法而历法的推算离不开数学。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严密演绎体的数学著作。

徐光启曾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书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成”,它取代了中国数学的经典《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数学革命性变化。

明末的《割圆人线表》及《大测》《同文算指》等数学著作的传入,奠定我国算术的基础。

清朝康熙时期,将明末清初的数学传入汇编成《数理精蕴》是一部总结性的数学巨著,也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在明末以前,坚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1589年,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前所未有的地理知识。

测量经纬度、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概念、五带划分等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原来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感到震惊,并产生一种生存危机感。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介绍世界五大洲各国的风土风俗、气候名胜、经济政治,打破了中国“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狭隘的世界观和愚昧的思想。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晚清时期,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中国科技落后,中国逐渐成为了列强的瓶颈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民主制度,试图从中寻找救国之路。

这就是“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动因。

“西学东渐”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真正流行于19世纪后半期。

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包括民主、科学、人权、平等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于是,晚清的民主观念开始逐渐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被誉为中国晚清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主张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提倡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

他认为,君主制度已经不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要适时地实行一定的改革。

为此,他游学海外,深入研究欧美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自己的政治理论,并在《大同书》和《民族史新编》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

与康有为不同,梁启超主张适度改良,通过启蒙教育、社会改革等手段,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他主张改革传统文化,推崇科学和民主的理念,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梁启超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办学校、设立学术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影响下,晚清时期的民主观念不断壮大,渐渐形成了“民主化”的潮流。

这股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体制的改革:晚清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体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法治观念的强化:受西方法治观念的影响,晚清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法律制度的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和权威的法律规范。

3.教育改革的推进:晚清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改革是实现民主化的重要手段,逐渐开始推广启蒙教育和现代教育,以提高民众的素质和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民主观念的输入,虽然没有成功地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形态,但是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如同一条独特的脉络,逐渐融入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西学东渐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宗教,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他们带来了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如天文、数学、地理等。

然而,真正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本人对西方科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积极学习西方的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并任用西方传教士参与修订历法。

在康熙的支持下,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应用。

例如,南怀仁等传教士为清朝制造了先进的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18 世纪,随着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加强,西学东渐的进程受到了阻碍。

但在有限的交流中,西方的医学、绘画等知识仍通过一些特殊渠道传入中国。

西方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为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到了 19 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清政府意识到了中国与西方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西学东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林则徐、魏源等思想家率先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们开始积极收集西方的资料,介绍西方的地理、政治、军事等情况,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户。

随后,洋务派兴起。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然而,洋务运动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未进行深入的探索。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发生。

西学东渐——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转型

西学东渐——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转型

西学东渐——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转型西学东渐——中国晚清时期的文化转型课程中国近现代代史纲要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学号1501010069 姓名王成田[摘要]晚清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世界眼光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是这方面的代表,中国通过对外国文化的迎拒与选择,在文学、艺术领悟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历史文化晚清学习变革[正文]一、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日渐增强,同时,欧风美雨东渐,又为当时的人提供了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于是,经世派中一部分人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法,从而为传统的经世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在这方面,林则徐、魏源、姚莹最具建树。

其中林则徐作为不仅主张坚决抵御外国入侵,而且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主持翻译了《澳门新闻纸》、《华事夷言》,又把有关外国史的资料翻译成《四洲志》。

他还注意学习西方船炮技术,购置西方船炮以为我用。

林则徐大力提倡探求域外新知,开了风气之先。

,甲午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

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想对立的思想体系。

在维新派的思想中,进化论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的进化观最具代表性。

其中严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思想家。

1895年他着手译述《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

《天演论》的出版轰动了国内思想界,风行海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维新派的进化论,承认矛盾,肯定变化,主张新生战胜腐朽,有利的冲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变器不变道”等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腐朽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具有先进意义。

二.文学鸦片战争以后雄踞文坛,左右着士大夫文学趋向的是宋诗派和桐城派。

在道光、咸丰年间,清代诗坛出现了学习宋诗的潮流,形成了一个所谓学人与诗人的诗结合的流派——宋诗派,又称“宋诗运动”。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作者:岑茂祺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西学东渐”是指于明末年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但通常而言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的两个主要时期,这个时期欧洲以及美国等地区学术思想的传入形成了“西学东渐”运动。

其中,西方经济学一直于十九世纪末才逐步传入到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为《国富论》、《计学平议》以及《经济学概论》等,而社会主义马克思等人的经济思想也在晚清被不断引入到国内。

本文主要就“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西学东渐;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一、前言晚清道光咸丰年间,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并不重视西方的学说,很多人都认为西方是蛮夷之国,远远不及东方发达,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西方都相对较差。

仅仅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国家学说的优越之处,但是基本上,他們也对西方国家学说并没有太多重视。

从当时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这一代人仅仅是认为“夷学”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国内的创新足以超越他们,由此可见当时西方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洋务运动之后,许多人开始真正的重视西学,认为西学是能够与中学相对等甚至是超越于中学的存在,并且开始探讨如何融汇中西方的优秀学术来帮助中国富强。

晚清知识分子认为西方在制度、器物制造以及医学等方面胜过中国,但是其思想文化是远远不如中国的。

由此,在清末虽然西方思想文化没有得到引入,但是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开始不断流入到国内,这也使得我国国内经济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二、“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一)来华西人将西洋政事学术引入当世界历史步入到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依旧是“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这个时候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西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西方的经济思想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各种学说观点开始在西方的社会思潮中不断涌现。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介绍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介绍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介绍西学东渐是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那么你了解西学东渐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

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_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促使清朝政府在1860年代开始,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而未试图对西方的学术思想加以学习,因此在这期间学术思想方面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目的顺道译介的书籍。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

37神州文化“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岑茂祺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摘要:“西学东渐”是指于明末年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但通常而言是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的两个主要时期,这个时期欧洲以及美国等地区学术思想的传入形成了“西学东渐”运动。

其中,西方经济学一直于十九世纪末才逐步传入到中国,最重要的著作为《国富论》、《计学平议》以及《经济学概论》等,而社会主义马克思等人的经济思想也在晚清被不断引入到国内。

本文主要就“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西学东渐;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一、前言晚清道光咸丰年间,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并不重视西方的学说,很多人都认为西方是蛮夷之国,远远不及东方发达,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西方都相对较差。

仅仅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意识到西方国家学说的优越之处,但是基本上,他们也对西方国家学说并没有太多重视。

从当时魏源的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这一代人仅仅是认为“夷学”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国内的创新足以超越他们,由此可见当时西方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洋务运动之后,许多人开始真正的重视西学,认为西学是能够与中学相对等甚至是超越于中学的存在,并且开始探讨如何融汇中西方的优秀学术来帮助中国富强。

晚清知识分子认为西方在制度、器物制造以及医学等方面胜过中国,但是其思想文化是远远不如中国的。

由此,在清末虽然西方思想文化没有得到引入,但是经济学领域的知识开始不断流入到国内,这也使得我国国内经济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

二、“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探究(一)来华西人将西洋政事学术引入当世界历史步入到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中国依旧是“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这个时候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西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受到工业革命的推动,同时,西方的经济思想也开始发生了改变,各种学说观点开始在西方的社会思潮中不断涌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技术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因西方近代科学和文化进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也受到其影响。

晚清时期,正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催生了中国新的思想活动。

其根本原因在于晚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处于动荡的局面,统治者也变得大量的改革、求新来应对社会的变化,他们发现不得不引进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思想来应对中国社会复杂的变化,从而引发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进程中,主要以翻译外国书籍、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进行,诸如《格致》《复致》等书籍的翻译,出国的学生中,早期的几位有陈翊元、李唐、黄宗羲等人,他们除了学习,还积极介绍西方的科技,从而促进新式军事设备、医学成果、新式文化及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发展。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发展进程中不仅有早期西洋科技技术的介绍,还有中国人以西方思想和技术为基础,经过自身独特体验和反思,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形式,如“理性学派”、“朱子学派”、“明清自由思想”等。

晚清时期的理性学派和朱子学派,都是一种特定的西学东渐思想,它们都认为必须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行为方式与西方的理性思想和技术方法相结合,可以帮助中国的社会生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晚清时期的“自由思想”也是一个独特的西学东渐思想,它以自由、平等、追求自由主义、追求民主和平等为核心,将西方自由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中国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目的。

总之,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发展,既有西洋科技技术的介绍,也有中国人以西方思想和技术为基础,经过自身独特体验和反思,形成了一些新的思想形式的发展。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从封闭和传统走向开放和现代化,自此,中国从一个封建社会正式进入现代化社会。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后感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后感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后感先说说这个“西学东渐”吧,听起来就像是西方那些新奇玩意儿一股脑儿地往东方这边跑。

以前我就觉得晚清就像个保守的老顽固,守着自己那一套老规矩不肯放。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其实那时候的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应的。

就像突然有人在一个很安静的小村庄里放了个大喇叭,播着各种从没听过的音乐,一开始大家都吓一跳,然后就有人好奇地凑过去看了。

书里提到那些西方的知识、技术、思想,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被丢进了晚清这个大糖罐子里。

科技方面,那些洋枪洋炮一亮相,就把清军那些冷兵器给比下去了。

这就好比人家开着小汽车,咱还骑着小毛驴,速度和战斗力都不是一个档次的。

然后就有一些开明的人开始琢磨,这洋人的东西咋这么厉害呢?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想把西方的技术拿过来,让自己也强大强大。

思想方面可就更热闹了。

西方的民主、平等这些概念传进来,就像在晚清平静的湖水里丢了颗大石头。

传统的封建礼教这下可有点坐不住了。

一些知识分子像严复他们,翻译西方的书籍,就像是把西方思想的密码本给破解了,然后拿给大家看。

不过这新思想的传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在老树上嫁接新枝,总会有一些排斥反应。

守旧派就像那些护着老树的啄木鸟,觉得这新东西会把老树弄坏,于是两边就开始吵架。

在晚清的社会里,西学东渐就像是一阵狂风,把各个阶层都吹得摇摇晃晃。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可能一开始只是觉得那些洋人的衣服好奇怪,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人带来的东西很新鲜。

但是慢慢地,他们的生活也被影响了,比如说有些地方开始有了洋学堂,孩子们学的东西不再只是四书五经了。

对于统治阶层来说,这可就复杂多了。

一方面他们想借助西方的技术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可另一方面又怕西方的思想把人心搞乱了。

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旧地图的人,突然发现周围的路都变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晚清这个特殊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各种火花。

它不是简单的一方打败另一方,而是像两个不太熟悉的朋友,一开始互相试探、争吵,然后又慢慢开始互相学习。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危机,民主观念逐渐开始进入中国。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思想的输入实现的,西学东渐对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学东渐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汲取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内容。

这一时期,西欧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也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

晚清政府和一些进步派知识分子也积极推动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接纳。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于崩溃边缘,人们对于变革和寻求新的出路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心和渴望也促使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新思想。

在晚清时期,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思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晚清政府的腐败和无力有效治理国家,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和追求民主政治。

他们开始大量翻译和传播西方的政治著作,如《论政》,《人权宣言》等,竭力宣扬普选、宪政等民主观念。

晚清时期,西方的法治思想和宪政制度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西方法学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晚清期间的法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中国法治观念的形成。

晚清一些知识分子到日本、欧美等地留学,他们通过学习西方法律和宪政制度,回国后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的学习者,包括法学家、官员和社会活动家。

这些西方法治思想的输入,对晚清时期的法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成就,也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启示。

西方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的思维视野,也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知识的改革和更新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西方文学的自由思想和个人主义色彩,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清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融合西方的文学思潮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阻力和困难。

传统的士人文化和思维观念的影响,以及来自保守势力的阻挠,使得西方的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并不容易,也没有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与意义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与意义

清史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与意义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犹如一股涓涓细流,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这一进程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西学东渐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宗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利玛窦是最为著名的传教士之一。

他与中国的学者交流合作,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例如,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让中国人对世界地理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西学东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

康熙皇帝本人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聘请西方传教士为老师,学习数学、天文等知识。

在康熙的支持下,西方的历法得到了修订和应用,同时一些西方的科学著作也被翻译引进。

然而,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西学东渐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儒家经典和科举功名,对西方的新知识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19 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方面的落后。

于是,西学东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为了自强求富,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军事装备。

建立了一批近代化的工厂和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知识和观念的人才。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也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冲击。

一些新式学堂相继建立,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他们倡导改革科举制度,提倡兴民权、设议院,试图通过制度变革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

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

05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语言文字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文的改 革,例如拉丁化拼音和简化汉字 等,使中文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
需求。
文学艺术
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 创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带来了新 的元素和风格,丰富了中国的文
化艺术宝库。
哲学思想
西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 哲学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哲学
老舍与《茶馆》
要点一
总结词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学东渐在戏剧领域 的成功典范之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茶馆》是一部具有浓厚社会现实主义色彩的戏剧作品, 通过对一个茶馆的兴衰历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 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这部戏剧作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 西方现代戏剧的写作技巧,如多线叙事、人物塑造等,同 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茶文化、传统价值观 念等,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的一部经典之作。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的西学东渐将更加注重 技术的创新和运用,如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进 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强化本土化
在引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同时,应注重本土化的改造和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
重视文化多样性
在推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应重视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2
这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象 ,其中中国开始接触和吸收西方 的科学技术、宗教、哲学、艺术 等方面的知识。
西学东渐的背景
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中西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 流逐渐增多。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一本经典的著作,讲述了晚清社会中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

此书深入探讨了西学东渐运动带来的社会影响。

其结论揭示了西方知识虽然对晚清社会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文章详细地论述了晚清社会中西学东渐运动的发展历程。

其中,书中提到的“黄佐”运动是晚清社会西学东渐运动的起源,这种运动始于1739年,至1860年为止,历经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等乾隆帝的统治二百多年。

黄佐运动的宗旨是将西方的科技知识引进中国,以加强国家实力。

此外,这项运动还关注于实施改革,努力建立一个敢于接受新技术的国家文化环境。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西学东渐运动的发展变化。

从1700年左右
开始,西学东渐运动便在晚清社会受到重视,相关的学术界和政治界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征服抗清战争之后,它便开始向西方知识转变,并融入了更多的外来思想和技术。

同时,西学东渐运动也引发了一场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潮流,使晚清社会有了更多的思想表达和探索。

综上所述,此书凸现出了晚清社会西学东渐运动的变化,但它们涉及到的范围仍不怎么广泛。

首先,晚清社会普遍仍处于封闭状态,而西方知识的传播并不方便。

其次,尽管科技的发展为晚清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大多数人仍深信传统的文化思想。

最后,由于晚清社会的教育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也大大阻碍了西学东渐运动
的发展。

总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为晚清社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表明西方知识对晚清社会仍有一定影响,但并不能完全推动社会彻底变革。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2019-03-06[摘要]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国⾸次正式接触“西学”。

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告⼀段落,前后约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前期,在西⽅传教⼠和中国学者共同努⼒下,“西学”得到⼀定程度的认同,许多西⽅书籍被介绍到中国。

以礼仪之争为转折点,由于中西⽅⽂化的冲突,以及中国传统⽂化结构等多⽅⾯因素,“西学东渐”终归于失败。

[关键词]西学东渐;传教⼠;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西⽂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

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欲将西⽅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明的中国,他们将这种使命称为“以护教为中⼼,崇教为理念”,“地不分遐迩,⼈不论⽂蛮”的万⾥长征。

[1]尽管其宗旨是从事“赚取中国”的“精神狩猎”,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传教⼠的努⼒下,明末清初中国曾⼀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某些领域取得⼀定成绩:天⽂学⽅⾯,耶稣会⼠汤若望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将《崇祯历书》删编为103卷,改名《西洋新法历书》,得到清政府认可,赐名《时宪历》颁发通⽤。

此外,汤若望还撰有《西洋测⽇历》、《历法西传》、《新历晓惑》等⼤量天⽂著作。

地理学⽅⾯,1708年由康熙亲⾃领导传教⼠参与的中国全国的测绘⼯作,是世界测绘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医药学领域,明末熊三拔著《药露说》,是最早讲解西药制造技术的著作。

清初西医、西药的流传,较之明末也有很⼤发展。

西医在清初的流传,值得⼀提的是⽩晋和巴多明合译《⼈体⾎液循环和但尼斯的发现》,但未刊印,仅有抄本流传于北京。

法国⼈⽪理的《⼈体解剖学》也被翻译到中国。

数学上,《数理精蕴》是清初西⽅数学传⼊中国的主要成果。

雍正元年(1723)同《历象考成》42卷、《律吕正义》5卷合称《律吕渊源》100卷,正式出版。

此外,在⾳乐、语⾔⽅⾯也有所涉及,并取得⼀定的成绩。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明中叶以后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和思想⽂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传教⼠进⼊中国及西学的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社会条件和⽂化氛围。

西学东渐与明未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西学东渐与明未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关键词:西学东渐明末清初 实学教育思潮变革
明末清初的“实学”是指明朝末年以后出现的注重具体实际、经世致用,以崇实为基本原则的学说。 1本文主要探讨明末清初西学传播与实学教育思潮间的关系。明朝对外贸易与交流十分发达,在明末清 初传人的外来文化中,最显著者莫过于天主教传教士带来的基督教与西学。基督教教义与西方科学无疑 应是一对敌人,但在17世纪以来的文化交流史上,却又非常合理地融合到一起同时进入到中国。传教 士不远万里冒涉险阻而来,其所携来的西方学问对中国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潮有着重要的影响。
两学东渐与明未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林李楠7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其对此间实学教育思潮有如下影 响:一是出现注重数学教育的倾向,一是注重中西会通、然后超胜西学的趋向,还有一个就是 注重实践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思想。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不能起到全局性和根本性的 影响,但是却代表了儒家思想对西学挑战的应对,与儒家教育的新变化,以及明清教育探索上 富于生机的、具有前瞻性的一支力量。
二、西学东渐影响下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新趋向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潮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以如下三个方面最为显 著: (一)一些实学教育家开始将数学等所谓的“微末之技”引入儒家教育,从而开辟了实学教育的新 方向 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科学体系。但由于各种局限,数学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 多研习数学者或因其不入于主流而备受歧视,因而只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或家传之学而传承。西学东渐之 际,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将欧洲数学引入中国,使中国数学得到更 新,也使这种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1.引“数学”入圣贤之教 最初西方数学传人时一直受到正统知识分子的排斥,即使是对西方数学有所了解,也跳不出将之视 为“夷”“狄”的圈子,鄙弃西方学问,视其为微末之学。比如清初大儒李光地(1642一1718年)在论 及西洋历算时,就认为,西洋数学虽较中国细密,但“不知天人相通之理”。而儒家之正统是以“通天、 地、人之淳儒”,以“知天命而不知人则技”3,西洋历算不能天人相通,故只算“技”而已。谓技者则 为形而下者,“君子不器”,君子耻于技。 但深受西学影响的徐光启、方以智等实学家则认识到了西方数学的精妙,并力主将数学等西方科学 知识引入儒学体系,成为儒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他们认为,人伦与物理、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是学问,并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真儒学者,“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4。所 谓物理,即“象数、律历、声音、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s。从科学技术角度看,数学犹如“工 人之斧斤寻尺”6,历数、音律、器用、宫室等,都必须以数学为基础。如果没有数学根基,则其它各 门所谓的实学皆“未可易论”1。从传统认识角度看,在六艺中,“数”虽仅占一席之地,但其它五艺若 “不以度数从事”,则亦“不得工也”8。古代圣贤皆重视数学,“自羲和治历暨司空、后稷、工虞、曲 乐五官者”,皆“非度数不为功”9。圣贤之学即是崇尚实学,而数学,则正是率天下人而归于实学。数 学亦是圣贤之学问,掌握了数学之人亦可称为“真儒学者”。明清实学家正是从数学为真儒之宗的角度 人手,将数学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之中,并以之为宗,统领一切学问。在这种思想的统领与指导下,他们 与传教士合作译介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算指》等书,向中国学者介绍欧氏几何与西方测 量、笔算内容,填补了诸多空白。 由此可见,徐光肩等实学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了把数学作为工具与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并主张以数学 代替儒家教育中的经学。经学在传统教育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封建皇

西学东渐与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

西学东渐与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

西学东渐与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近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清时期的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设置亦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晚清的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是以“西学东渐”的理念为基础,旨在使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课程设置改变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并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步伐。

晚清时期的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基于“西学东渐”的理念而建立,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及科学手段,开发时期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及实践。

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上的改变,以推动晚清经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步伐。

在高等学堂,除了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外,也在课程设置上做出改变,即增加中国本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晚清经济学的发展。

在随后的时期,高等学堂所设置的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

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被普及,同时也引入中国本土的经济学理论,以加强对中国经济的研究,特别是重视中国的历史和习俗;实践方面,晚清时期的实践课程更多地重视中国本土的实际经验,如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对农业经济的研究、对科技的发展及应用等,以充实学生们的实践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及实践,同时也增加了中国本土的理论及实践,使得晚清经济学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此外,在课程设置上,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有了长期的影响力。

当今,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设置所带来的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学教育在中国也受到了晚清经济学教育设置的影响。

今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仍然被广泛使用,同时中国本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由此可见,晚清时期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西学东渐”理念,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晚清高等学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根据“西学东渐”的理念,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实践,并增加了中国本土的理论及实践,以及更多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了晚清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当下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晚清时期,伴随着近代化的步伐,西方民主观念也开始输入到中国。

这西学东渐的过程对晚清的民主观念的输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学东渐是指中国学者从西方引进知识、学术以及思想观念的现象。

在晚清时期,西学东渐成为一股新的思潮,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民主观念的发展。

晚清时期,中国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生问题突出,国家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困境。

面对这一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中国问题的出路,并且意识到了必须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来进行改革。

由此,西学东渐的潮流逐渐兴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了解欧美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其引入到中国。

民主观念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和追求,成为借鉴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推动者是康有为。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研究西方社会制度,并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他的理想社会理念。

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必须实施“君主立宪”、“人人平等”的民主制度。

他的观点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晚清时期民主观念的先驱。

除了康有为外,还有其他许多晚清的知识分子也积极参与了西学东渐。

他们主张西式的民主制度和思想,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来改革中国。

他们将西方的思想概念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力图打破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束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

晚清的民主观念输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尽管有一些试图推动改革的运动,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成功。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外国列强的干涉、内部的腐败和权力的集中等等。

晚清的民主观念虽然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潮流,为中国的近代化和民主观念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其引入到中国。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

西学东渐:晚清民主观念的输入在晚清时期,西方的民主观念逐渐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过程可以从政治、教育和媒体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在政治方面,晚清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国家的统治体制逐渐失去了人心信任。

与此西方国家崛起的背后,正是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这些情况下,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并试图将其引入中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才能使中国从内忧外患中脱离出来。

晚清政府对于引进西方民主观念也开始持开放态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公开选举、设立议会等,试图改革现有的政治体制,为中国引入民主制度奠定基础。

在教育方面,晚清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民主教育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体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来传递和培养。

一些新式学校开始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展独立人格。

通过这种方式,晚清中国的教育开始向民主理念靠拢,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奠定基础。

在媒体方面,晚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报纸和杂志,这些媒体往往在主编和记者方面有着较高的西方学位。

他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力量,开始介绍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思想,引导公众对民主的关注和支持。

晚清时期的一些著名报刊,如《新民报》和《民立报》,成为了晚清民主思想的代表,通过这些报纸,晚清民主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西方的民主观念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引入中国。

这一过程,不仅在政治、教育和媒体等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西方的民主观念并没有在晚清中国完全实现,但它为中国后来的民主思潮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在晚清中国,李提摩太是个知名度相当高的人。

他集传教士、学者、政客于一身,传教,译书,进行广泛的政治活动,样样搞得有声有色。

他没有像赫德那样,在中国政府中取得实质性的位置,但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影响,远超过赫德。

他没有像傅兰雅那样,具体介绍过那么多的科学书籍,但他对科学价值的宣传,并不比傅兰雅逊色。

至于政治活动,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之多,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接触之广,对中国政局的影响之大,那是晚清任何传教士都不能1880年与李鸿章的一席谈话,促使李提摩太对自己以往的传教方法进行了反省。

李鸿章说:“你的教徒无非吃教,一旦教会无钱养活他们,自然散伙。

我知道信奉耶稣教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的读书人在内”。

这番话对李提摩太触动很大。

他觉得自己应该对中国的读书人作些研究,应该用科学知识赢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任。

来华之前,他对近代科学知识所知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花了1000英镑,购买各种科技书籍、科学仪器及标本,进行自修。

不久,他便能就以下各题,向中国官绅作深入浅出的宣讲:一、哥白尼所发现的天体秘密;二、化学的奥秘;三、机器的效能,诸如车床、刨床、缝衣机等;四、蒸汽机带给人类的福利诸如火车、工厂的原动力;五、电力的奇迹,诸如发电机、电报;六、光学的贡献,诸如摄影机、幻灯等;医学与解剖的进步与奇迹。

从1881年到1884年,他每月在太原举行一次报告会,邀请一些地方官员和知识分子前来担任《时报》主笔,历时一年多。

这段时间,他在《时报》上发表社论二百多篇,后汇集成册,以《时事新论》为题出版。

1891年10月,他到上海担任同文书会(后名广学会)总干事,开始了他在华生活的新的一页。

上任以后,他对广学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其有了明显的起色。

第一,他强调广学会的工作对象,应以中国的士绅和官员为重点,对中国上层社会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和研究。

第二,扩大、加强业已开展的有奖征文工作,曾征得英商汉璧礼的支持,在北京、苏州、广州等地,进行影响广泛的征文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源负责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收录清代前期各种“经世”文章,并将其分为八类:一是学术类:原学、儒行、法语、广论、文学、师友;二是治体类:原治、政本、治法、用人、臣职;三是吏政类:吏论、铨选、官制、考察、大吏、守令、吏胥、幕友;四是户政类:理财、养民、赋役、屯垦、八旗生计、农政、仓储、荒政、漕运、盐课、榷酤、钱币;五是礼政类:礼论、大典、学校、宗法、家教、婚礼、丧礼、服制、祭礼、政俗;六是兵政类:兵制、屯饷、马政、保甲、兵法、地利、塞防、山防、海防、蛮防、苗防、剿匪;七是刑政类:刑论、律例、治制;八是工政类:土木、河防、运河、水利通论、直隶水利、直隶河工、江苏水利、各省水利、海塘。这八类文章,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经世之作”。《皇朝经世文编》将“经世之学”分为六部:原学、儒行、法语、广论、文学、师友。这六部学术,基本上属于中国传统学术之研究范围,并没有太多的近代意义。中国所面临的时代在不断变化,经世学术之内容亦会随其变化。这种变化,在《皇朝经世文续编》中尚无太大反映,因为《续编》之体例仍仿《文编》,而内容也与《文编》大同小异。但到戊戌时期刊刻之《皇朝经世文三编》中,“经世之学”内容则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明道·经世·求真: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一)
左玉河
明道修德,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术追求。清乾嘉学者以“实事求是”为旨趣,致力于训诂考据,汉学大兴,学风丕变。嘉道以后,今文经学兴起,注重通经致用,严斥考据八股之无用,考据求是之风转而为经世致用学风替代。传统经世之学仍不足以经世,进而引入西学以经世。因为西学更新、更有用,故更受晚清学人青睐。作为经世工具而输入的西学,带来了晚清知识结构及学人理念的新变动。西学以追求知识之确定性为主,与中学求道德之完备性迥异。其实用层面(格致学、工艺学等)足以经世,但其理论层面(知识系统)必以求真为目的。致用层面的格致学引入后,国人渐注意其背后之新理新法,进而关注西学“为知识而知识”的独立学风。西方“为知识而知识”理念渐为学人知晓并接受,进而激活了乾嘉汉学“实事求是”精神。西方“为知识而知识”理念与乾嘉汉学“为经学而经学”精神结合,逐渐构起纯粹的、独立的“学界”。
“经世之学”的兴起,成为晚清学术转变的内在契机。其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经史之学的“消解”上。所谓对经史之学的“消解”,就是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考据学走出来,意识到经史之学的空疏与无用,越来越关注与时务有关的“经世之学”,使“经世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门类。魏源在《武进李申耆先生传》中,对乾嘉考据学进行讥讽与批评:“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苏州惠氏、江氏,常州臧氏、孙氏,嘉定钱氏,金坛段氏,高邮王氏,徽州戴氏、程氏,争治训诂音声……即皆摈为史学非经史,或宋学非汉学,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2]康有为尖锐地指出:“中国千年之士俗,为词章、训诂、考据之空虚,故民穷而国弱。”[3]宋恕在《六字课斋卑议(初稿)》中亦批评曰:“礼法之士,刻尚谨严:苦思封建,不披筹海之篇;结想井田,不讲劝农之术;正统、道统,劳无谓之争,近杂、近禅,驰不急之辩。民间切痛,反若忘怀,观行固优,征才无用,视彼汉学,莫能相胜,良可慨也!”[4]因此建议:“订‘汉学师承’之记,不如编‘皇朝经世’之文;校《三礼》字句之异同,不如究《六部则例》之得失。”[5]贺熙龄对当时学术界情况作了这样的概述:“夫学术至今日而益裂矣。其高焉者,空谈心性,而不求诸实用;其卑焉者,溺于训诂考据,齿齿(右边加上斤字)于一名一物之微;又其下者,剽窃词章,以图幸进,而皆置身心于不问。故其出而临民也,鲁莽灭裂,以利禄为心,而民物不被其泽。”[6]宋学空疏,汉学破碎,科举之学成为官学附庸,故词章之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均不足以经世,那么必然要代之以能够经世的“经世之学”。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云:“夫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经世学术为何会兴起?其分析云:“当此贫弱交困之时代,当时奉为正统学术之汉学,所研究之声音、训诂、名物制度、天算地理,非不邃密博雅,远胜于理学家之空疏。然而此等纯学术的研究,其为无用,则较理学殆尤甚焉。于是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他进而强调:“而至道、咸之时,世变日亟,忧国之士,慨国事之日非,愤所学之无用,遂提倡经世之学,欲改变学术界之风气,不得不对当时正统学派作猛烈的攻击,又不得不抬出西汉儒学,以明其所言之有本。”[7] 晚清兴起的“经世之学”,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从传统学术资源中寻求经世之术,即根据“通经致用”观念,从中国传统经史之学、掌故之学中引申“经世之道”;随后由于传统“经世之学”仍不足以经世,便将目光逐渐转移到西方“富强之术”及“格致诸学”上。何为“经世”?“经世者,经营世事者也。世事即国家之事。以贺编而经营道光壬寅以前之事可也,以葛编经营光绪戊子以前之事可也。”[8]阮元亦云:“政事之学,必审知利弊之所从生,与后日所终极,而立之法,使其弊不胜利,可持久不变。盖未有不精于稽古而能精于政事者也。”[9]此处所谓“政事之学”,即经世之学。龚自珍认为,在注重经史之学的同时,必须通达“当世之务”,经史之学与经世之学互相为用。其云:“经史之言,譬方书也;施诸后世之孰缓、孰亟,譬用药也。”“不通当世之务,不知经史施于今日之孰缓、孰亟、孰可行、孰不可行也。”因此,从“经史之学”中可以寻求“经世之道”。陈炽曰:“闻岳麓书院山长某公,自道光建元,即以气节、经济、文章立教,瑰玮奇杰之士,咸出门墙。”[10]这是书院课程转向“经济之学”的一个佐证。张之洞认为,讲求经世之学,一方面要“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弊,此为根柢,”另一方面要通达时务,了解“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他批评说:“盖不读书者,为俗吏;见近不见远,不知时务者,为陋儒;可言不可行,即有大言正论,皆蹈《唐史》所讥高而不切之病。”[11]因此,他强调:“读书宜读有用书。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12]这仍然是根据“有用”原则,从传统经史典籍中发掘可以“经世”之学术资源。
持此种观点者,并非仅仅朱一新。宋恕亦认为:经学、史学均为“经世之学”,孔门学术,概以经世为旨。其论述曰:“理者,经世之的,德行则理学也,孔门莫不学,而颜、闵诸氏所得最较深。数与文者,经世之器,言语、政事则数学也,孔门莫不学数与文,而宰、冉、言、卜诸氏所得最较深。彼颜、闵诸氏,深于经世之理,而于数与文较浅,故不著书,不谈道统,不问国政。彼盖以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无可谈之道统,无可问之国政,著书徒劳,不如其已,枉尺如见南、拜跖,寓志如《春秋》、《尚书》,则又未能,故寂寂然,所谓‘至悲无声’者欤!宰、冉诸氏,深于经世之数,而于理与文较浅,故弗能忍,而汲汲焉欲试其言语、政事之长。言、卜诸氏,深于经世之文,而于理与数较浅,故小大毕识,孜孜穷老,功乃反在颜、闵诸氏上。然则四科何一非经世之学也欤?”[20]作为经世思潮总汇的《皇朝经世文编》(1825年版)及后来刊刻的续编、三编、四编、五编,集中体现了“经世之学”的精神和风格,体现了它所独有的“文以载道、以经世”之学术主旨,同时也反映“经世之学”内容上的变化。分析《皇朝经世文编》之分目及内在结构,可以从侧面折射出晚清“经世之学”内容之变化。
关中大儒刘古愚是晚清注重“经世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称刘氏“晚睹时变,力黜空言。工、农、兵、刑,并极究心。政、学合一,尤所宗主。遗文紬绎,颇与颜博野、李蠡县‘三物六艺’之说多相契合。”[13]这就是说,刘氏“经世之学”,首先注重发挥清初颜李学派“学术经世”风格。康有为赞曰:“先生则汲汲采西人之新学、新艺、新器,孜孜务农工,以救民生为职志。世尊先生为古之孙明复、近之李刚主,岂先生志哉?”[14]作为关中大儒,刘氏像同时代的儒者一样,更多的是从中国古代学术中寻找经世资源,主张恢复“六艺”以图振兴:“今欲力挽其弊,莫如复六艺之旧。然射御,近人欲易以图枪矣。礼之覆蹈,乐之步伐,皆使娴于周旋、进退、坐作、起伏之仪,而使强健其身之意少。”[15]历史学家吕思勉回忆曰:“甲午战时,予始知读报,其后则甚好《时务报》。故予此时之所向往者,实为旧日所谓经济之学。于政务各门,皆知概略,但皆不深细。”[16]又回忆1901年前后学界风气曰:“当时之风气,是没有现在分门别类的科学的,一切政治上社会上的问题,读书的人,都该晓得一个大概,这即是当时的所谓‘经济之学’。我的性质,亦是喜欢走这一路的,时时翻阅《经世文编》一类的书,苦于掌故源流不甚明白。”[17]晚清大儒朱一新曰:“经济即在经史中,加以阅历,乃有把握,否则赵括之谈兵而已。时务特经济之一端,亦即史学之一种,分之无可分也。义理之书,转置于后,亦所未喻,读经读史,皆当以义理权之。九经、语、孟即义理之渊薮也。宋五子书与经典相辅而行,岂可分为二事?”[18]他认为,经史之学、义理之学与经济之学是相通的,经史之学中包含经济之学,经学中的典籍(九经、语、孟)是义理之学的素材。他强调:“经济之学,皆在四部中,而读四部之书,又皆须权以义理。经济归史学,特举其多且重者言之,实则古来大经济有外于六经者乎?经济不本于义理,或粗疏而不可行;义理不征诸经济,亦空谈而无所用……今之所谓经济者,兵、刑、河槽诸大端,因革损益,具有成书,愈近则愈切实用。兵法为学问之至精之事,亦儒生分内之事。”[19]这段文字,实际上将传统意义上“经世之学”的内容作了集中概述。经济之学与义理之学相通互用,主要包括“兵、刑、河槽诸大端”。
梁启超在分析清学衰落原因时曰:“‘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学者若生息于漆室之中,不知室外更何所有,忽穴一牖外窥,则粲然者皆昔所未睹也。还顾室中,则皆沉黑积秽。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1]梁氏之分析是有道理的。清学转变之外部原因固然是“西学”渐次输入,而促发西学大规模输入之内在动力,则是中国学术内部兴起之“经世致用”思潮。在考察近代中国学术分科问题时,必须充分认识“经世”思潮对晚清学术演进所产生的深刻而持久影响,必须正视“经世之学”对西学东渐所起到的“接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