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JD和输血传播
Creutzfeldt-Jakob病流行病学
Creutzfeldt-Jakob病流行病学*导读:自英国1986年确认第一例疯牛病以来,仅英国在1987-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就达到17万头以上,而迄今为止有包括亚洲国家日本在内的24国家已经发现了疯牛病。
……克雅氏病潜伏期1.5~10 年,甚至长达40 年以上。
典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痴呆,肌痉挛,小脑共济失调,运动性失语,并迅速发展为半瘫、癫痫,甚至昏迷。
患者最终于一年内死于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衰竭。
海绵状脑病的病理学特征是该病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自英国1986年确认第一例疯牛病以来,仅英国在1987-1999年间证实的疯牛病就达到17万头以上,而迄今为止有包括亚洲国家日本在内的24国家已经发现了疯牛病。
目前众多证据显示该病是由于牛吃了被TSE感染因子污染的肉骨粉饲料(MBM)引起的。
而感染的牛脑、脊髓和视网膜具有高度的感染性。
实验感染动物的远端回肠、背根神经节和骨髓也具有一定的感染性。
尽管BSE的爆发是由于污染TSE因子的饲料所引起,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潜在的其他的感染途径,如母牛到小牛的垂直传播,粪便传播等。
1996年在英国和法国出现的独特的累及年轻人的新型变异型vCJD病人。
vCJD无论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病程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传统的CJD。
而且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方面都高度提示vCJD的出现和BSE高度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vCJD的出现提示了动物源性的TSE因子极有可能突破种属屏障传播给人类,并且大量的资料也显示了疯牛病因子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在人体局部消化道的淋巴组织中增殖,并最终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截至2005年初,全球vCJD病人已经超过180人,主要分部在英国和欧洲,在亚洲的日本、沙特和中国香港地区也出现vCJD病人。
最近的资料证明,vCJD可通过输血造成人群之间的传播并导致发病死亡,已经对人类的公共卫生形成了威胁。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注入到受体体内,用于矫正出血、休克、贫血等情况。
输血操作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
本文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其阳性检测表示供血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输血前检测HBsAg的目的是排除供血者为乙型肝炎患者,以避免输血过程中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对受体造成感染风险。
2. 乙肝核心抗体(HBcAb)的检测
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测表示供血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往昔史,可能存在潜在的病毒携带者。
虽然HBcAb阳性人群一般不具有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但在输血前进行该指标的检测是为了识别潜在感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8. 丙肝RNA(HCV-RNA)的检测
丙肝RNA(HCV-RNA)阳性检测表示供血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的活动感染。
输血前检测HCV-RNA的目的是确认供血者是否存在活动性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输血安全。
输血前的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保障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排除供血者存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人类T淋巴病毒、EBV等传染病的风险,从而减少输血过程中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保证受体的安全。
对于进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都需加强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并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输血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过程,可以帮助许多患者恢复健康,然而,尽管现代输血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输血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传播疾病。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传播疾病、其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策略。
一、输血传播疾病的概述输血传播疾病是指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的使用而传播给受血者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是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病毒感染: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感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在输血过程中被传播给受血者。
2.细菌感染:输血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细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当输血产品的采集、保存或输送过程中卫生条件不当时,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
3.寄生虫感染:输血也有可能传播某些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血吸虫等,这些寄生虫可以存在于捐血者的血液中,并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
二、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性:1.保护患者安全:输血传播疾病可能对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影响甚至危及生命,通过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受到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维护公共卫生:输血传播疾病不仅对患者本身构成威胁,还可能通过患者传播给其他人,造成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维护公共卫生稳定。
3.保障血液资源质量: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疾病需要对血液捐献者进行严格筛查和血液检测,确保捐献的血液质量安全可靠,这样可以保证血液资源的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输血服务。
4.减少医疗成本: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疾病后所需的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有效控制输血传播疾病,可以节约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输血原则
LOGO
失全血应补全血 急性血丢失的是全血,应当补充全血。失掉的 血液的确是全血,但补充的全血并不全,急性 失血性休克者应尽快输液扩容而不是输血。研 究表明,手术中输生理盐水比单纯输血效果好。
Your site here
红细胞输注指南:Hb< 70g/L时应考虑输用浓缩
血。
Your site here
LOGO
急性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30%往往需要输血, 部分病人需要大量输血. 而急性失血少于血容 量的20% (相当于失血800-1000mL) 经晶体液扩 容后, 如果循环稳定, HCT%≥0.30%,不必输血. 亦有学者认为, 对于严重创伤大量失血, 特别 是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人,由于代谢率和氧耗量增 加, 在有心输出量及氧代谢监测的条件下, 将 HCT%提高到0.35%甚至以上, 可降低死亡率,此 时, 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可使动脉血氧含量 提高8%-10%, 但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致使心输出 量略有降低, 动脉血氧运输量仅增加5%-8%。
溶血性输血反应、同种免疫反应、免疫抑制、输
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风险。因此, 节约有限的 血液资源, 具有预防性。
Your site here
LOGO
二、能输成份血的不输全血
Your site here
LOGO
输全血的缺点
① 由于血浆存在,故不良反应较多。 ① 患者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凝集时,可以引起非溶 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③ 全血内的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可以致敏 患者,产生相应的抗体。 ④ 由于血浆存在,全血的容量较大,对某些患者 可以引起循环超负荷而发生心力衰竭。
Your site here
LOGO
人类朊蛋白疾病医学
2 流行病学特点
PrP的发病率较低,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每年每百万人 中有1人发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由于大部分病例 疾病的进展较迅速,故年发病率和年死亡率是基本相 同的。
人类朊蛋白疾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大体可分为散发 性、遗传性及获得性三种类型。 ➢ 散发性朊蛋白病最为多见,约占总发病率的90%, ➢ 遗传型朊蛋白病约占9%, ➢ 获得性朊蛋白病临床发病率低,约为1%。
额叶皮层海绵状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
大脑皮层细胞PrP沉着(KG抗体)
3.1.3 诊断
Diagnosis of sporadic CJD c Awareness of sCJD c A rapidly progressive dementia c Other early neurological features (especially cerebellar or visual) c Myoclonus c Exclusion of other diagnoses (including other forms of CJD) c MRI Exclusion of other diagnoses Findings suggestive of sCJD c EEG Periodic discharges c CSF Exclusion of other diagnoses (e.g. no pleocytosis) Positive 14-3-3
在疾病早期,因为共济失调的影响,患者的活动受限, 易于跌倒,疾病的中晚期可出现肌阵挛、肌跳,额叶 释放征,刺激相关的肌阵挛是疾病中晚期的特征性症 状。少数病例可出现幻觉和痫性发作。病程平均为4-5 个月,多死于各种并发症。
脑电图通常表现为周期性或假周期性发作的三相波, 或慢波背景上出现的O.5—2.0Hz的尖波(periodic sharp wave complexes,PSWCs);但至少30%的 病例没有这种特征性的表现,异常脑电图的检出有一 定的时间窗,在疾病的早期和晚期较难出现,定期的 脑电图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可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瑞金医院感染科 周惠娟)
流行病学
被含有微生物感染的血液污染的输血器材、 采浆器和医务人员的手,在输血操作中带 入病原体
某省98名供血者到另一个省同一个采浆站供浆, 结果96人得了丙型肝炎、19人艾滋病抗体阳性、
2人梅毒感染。
用后的胃肠镜、气管镜消毒不到位 医务人员受感染后通过操作,经血与血接
触而传给病人
12
常见输血后传染病介绍
13
目前常见的经血传播的疾病
艾
丙型
乙型
滋
肝
肝
病
炎
炎
14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15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变化
1985年
1995年
1989年
1998年
绿色部分为已发现艾滋 病感染者或病人的1省6 份
直接损伤
间接损伤
HIV表面的gp120 与CD4+T淋巴细胞 的CD4结合,在 gp41协助下进入细
胞,在逆转录酶作 用下形成单链DNA
受染细胞表面有 gp120表达,与未受 染CD4+T淋巴细胞结 合,融合性损伤
27
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 无症状感染 艾滋病
28
急性感染期 输 血
此时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
河南某县艾滋病村
17
流行情况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 HIV-1感染者 我国于198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是一例到中国旅游的美籍阿 根廷青年,发病5天后死于北京.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估计近100万)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 1000万) 2013年印度超过南非,成为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治疗手段,它可以帮助严重贫血患者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机体氧合功能。
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就是输血相关的感染。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我们需要对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以及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指的是一系列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感染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HBsAg、HCV-Ab、HIV-Ab、梅毒抗体、疟原虫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丙肝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输血受血者的感染状况,同时也是血液安全筛查的重要内容。
对于这些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其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可能会接触到供血者的血液,这就存在着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通过对受血者血液中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筛查出携带有相应感染病原体的受血者,避免将携带病原体的血液输入到受血者体内,从而预防输血相关的传染病。
2. 保障受血者健康安全输血是一项关键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严重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来说,输血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一旦输血患者感染了病原体,其病情将会变得更加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对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安全,最大程度地降低输血相关感染的风险。
3. 保护供血者对供血者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排除携带感染病原体的供血者,保护供血者自身的健康。
这也有助于维护供血者的良好形象,提高人们对献血的信心和热情。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标准,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安全。
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输血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对输血安全的重视程度,促进输血工作的健康发展。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以及对其临床意义的科学分析,对于输血安全和受血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或净化血液。
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传染病的传播。
在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通常包括以下8项指标:愈合医生、抗HIV抗体、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C型肝炎病毒抗体、风疹病毒特异抗体和梅毒感染。
愈合医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输血前检测这一指标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避免细菌感染的传播。
抗HIV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
如果输血前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HIV感染,这时候就不能进行输血,以防止病毒传播。
第五,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可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B型肝炎感染。
B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患者存在B型肝炎感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传染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传染风险会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严格执行。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确保血液安全性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些检测可以确定供血者是否携带有传染性的病原体,以防止输血过程中由于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乙肝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血液传播病毒,输血前检测供血者的HBsAg水平可以确定是否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阳性结果可能意味着供血者携带乙肝病毒,因此这批血液不能用于输血。
2.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检测:anti-HBc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常见标志物,尽管携带者通常没有症状,但也可以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受血者。
这一检测项目的目的是排除携带者的血液,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5.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anti-TP)检测: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但也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输血前的anti-TP检测可以确定供血者是否感染了梅毒,从而排除携带感染的血液。
6. 细菌标本培养:细菌感染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并发症,因此输血前进行的细菌标本培养可以排除供血者是否存在潜在的细菌感染。
8. 寄生虫检测:某些区域可能存在血液传播的寄生虫感染,而输血前的寄生虫检测可以排除供血者是否感染了寄生虫,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通过这些检测,可以排除供血者是否感染了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病等病原体,以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这可以减少输血过程中潜在的感染风险,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克雅病诊治
痒症相关纤维)存在。提取患者DNA对其朊蛋白 粒子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诊断gCJD。 五、诊断标准L1川 依诊断依据不同,临床CJD分为:确诊CJD,拟 诊CJD及可疑CJD。所有诊断均应排除其他引起 痴呆的疾病。 (一)sCJD(1)确诊:尸检或脑组织活检具有 典型/标准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和(或)免疫细胞化学 和(或)Western印迹法确定为PrP”,和(或)存在瘙 痒病相关纤维。(2)拟诊:临床表现进行性痴呆,在 病程中出现典型的脑电图改变,和(或)脑脊液14—3— 3蛋白阳性,临床病程短于2年。以及具有无动性 缄默外还具有以下临床表现之一:①肌阵挛;②视觉 或小脑症状;③锥体和(或)锥体外系症状。(3)疑 诊:具有进行性痴呆,临床病程<2年。以及至少具 有以下4种临床表现中的2种:①肌阵挛;②视觉或 小脑症状;③锥体和(或)锥体外系症状;④无动性 缄默。 (二)gCJD确诊或临床诊断gCJD患者,具有 本病特异的PrP基因突变和(或)一级亲属中具有 确诊或临床诊断的gCJD病例。 (三)vCJD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1)病史:①进行性神经精神障碍;②病 程≥6个月;③常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④无医源性 常规头颅MRI检查除 接触史。(2)神经精神表现:①早期精神症状(抑郁、 焦虑、情感淡漠、退缩、妄想);②持续性疼痛或感觉 异常;③共济失调;④肌阵挛、舞蹈症、肌张力紊乱; ⑤痴呆。(3)辅助检测:①脑电图无典型的sCJD波 型,或未进行脑电图检测;②MRI质子密度相出现 双侧丘脑后结节部高信号。(4)扁桃体活检阳性:具 有(1)①和vCJD神经病理学诊断(大脑和小脑广泛 的空泡样变及“花瓣样”的PrP斑块沉积)者为确诊
(三)vCJD
vCJD发病早,病程长,起初表现为
行为或精神异常,随后出现感觉异常,最后进展至共 济失调及痴呆。vqD临床病理表型比较单一,病理 表现为多发簇状淀粉样斑块在大脑和小脑皮质沉 积,几乎均发生于PRNP 129位为MM纯合子的个
输血传播疾病
HIV感染率(%)
100 80 60 40 20 0 1992
1993
1994
瑞丽 陇川 潞西
1995 年
云南瑞丽等地毒品静注者HIV
抗体阳转率(/百人年)
%
100
40
30.1
(22/73)
30
17.2
20
(47/273)
10
0 瑞丽
陇川
0.5
(1/157)
潞西
云南省瑞丽等地吸毒人群 HIV及HCV患病率
关于这种(类)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 究中。
HGV(庚肝病毒)
于1996年克隆成功,以前亦称为GBV-C。现已 确认该病毒经血传播。
研究资料证实该病毒不是主要在肝细胞内繁殖, 亦不引起典型的肝细胞破坏和肝炎病理变化及 临床肝炎表现,因此,许多人认为不应称之为 肝炎病毒。由于临床症状少而轻,因此对输血 安全威胁不明显。
HAV及HEV
一般不把甲肝病毒列为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因为它主 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文献中已有少数报道报告经血液感染HAV的病例。当 机体感染HAV后,有几天至一周时间存在病毒血症, 即血中带病毒。如果此时此感染者(当时无症状)献 血,则血液带HAV,输给他人即会造成HAV传播。
HAV病毒无包膜,因此无法用solvent/detergent方法灭 活。
我国B省艾滋病流行地区
0-60岁人群HIV感染率(2001)
9
8
7
8.4%
6
(51/610)
5
4
3
2
1.2%
1
(12/1030)
0
北部某县
南部某县
表 B省三县有偿献血员 HIV感染状况(2001)
克雅病——精选推荐
克雅病《Neurology》杂志的Teaching NeuroImages栏⽬,⼀共发表了5篇关于克雅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的病例,分别如下:2010年:半球起病的Creutzfeldt-Jakob病,MRI和EEG结果⼀致⼀名73岁的妇⼥出现了6周的渐进性混乱和视觉幻觉。
检查时,她注意⼒、注意⼒和记忆⼒中度受损;轻度左侧轻瘫;测量障碍,以及视觉和感觉忽视。
未观察到肌阵挛。
核磁共振成像显⽰沿右半球⽪质带扩散受限(图1)。
脑电图上周期性的锐波偏向右半球(图2A)。
脑脊液中检测到蛋⽩14–3-3。
⼤脑活检证实了Creutzfeldt-Jakob病(图2B)。
图1:MRI表现轴向扩散加权图像(A)显⽰在整个右半球的⽪质带中的扩散受限。
在表观扩散系数图上有相应的减少的信号。
在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B)中不容易看到这些变化。
图2:脑电图和脑活检的发现脑电图(A)显⽰右半球背景衰减和1-Hz周期性尖波(Creutzfeldt-Jakob病[CJD]中的特征性发现)。
左半球背景相对保留。
脑活组织检查(B)显⽰弥漫性海绵状变化和聚结液泡(插图,⽩⾊箭头)。
免疫染⾊和蛋⽩质印迹(PrPSc)证实了朊病毒病,与CJD最为⼀致。
虽然CJD通常与弥漫性脑病理学相关,但它可以表现为单侧神经系统症状和⼀致的MRI和EEG 发现。
2013年:晚期creutzfeldt-jakob病的假肥⼤性⼤脑⽪质。
⼀位43岁⼥性,⼀个⽉前出现下肢灼烧感,视⼒模糊,步态紊乱。
她的母亲死于克雅⽒病(CJD)。
神经系统检查仅显⽰⼩脑共济失调。
脑电图显⽰周期性全⾯放电。
MRI(图1)显⽰尾状核和⾖状核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信号。
分⼦分析证实了遗传性CJD(PRNP E200K突变)。
⼀个⽉后,她陷⼊昏迷。
10个⽉后,脑电图显⽰弥漫性背景变平,⽆周期性异常,MRI(图2)显⽰⼤脑⽪质弥漫性假肥⼤。
血友病治疗相关的输血及血液制品介绍
血浆浓缩制剂, 第一个抗血友病因子面市: Hemofil®
70年代 早期
70年代 晚期
纯化
配制和冻干
BHK程技术所得
应用范围:同凝血因子Ⅸ浓缩剂
国内没有进口产品,价格昂贵
重组人凝血因子Ⅸ
由新鲜血浆分离纯化而得
内含:FII、FVII、FIX、FX四个因子
使用时有导致血栓的危险性,尤其在与抗纤溶药合用时
国内已能制备,但目前紧缺
④、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0.066
2008年山东省因子供应量
2009年山东省人口9千4百万 (摘要)
因子Ⅷ浓缩剂(AHG)
因子IX浓缩剂
重组因子Ⅷ(rFⅧ )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活化的凝血酶原复合物(APCC)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
冷沉淀(Cryoprecipitate)
新鲜冰冻血浆(FFP)
动物的FⅧ制剂
血友病治疗凝血因子制品
1993~1994 rAHF 抗体升高 ALB稳定剂
1999 rAHF Sucrose 稳定剂
输血传播疾病与病原体
2009
H1N1 flu
艾滋病毒
细小病毒B19
新型克雅病毒
西尼罗河病毒
SARS病毒
禽流感病毒
甲型H1N1 流感病毒
不断出现的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HEV、HPV、HHV、疯牛病病原、新尼罗河病毒、 SARS-CoV、禽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等
01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测定下限、测定方法简便和测定效能的矛盾、病毒的变异、包被抗原的组成和用量等
因子FII、FVII、FIX、FX单一或联合缺乏
严重肝病/肝移植
输血反应分类定义、概念及传播性感染、传播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反应等输血反应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临床输血反应分类定义、概念及传播性感染、传播病毒感染、传播细菌感染、传播寄生虫感染、传播其他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反应等输血反应分类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定义1、输血反应/输血并发症: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不良事件,是患者与所输注血液相互作用。
2、急性/速发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后即刻至输血后24h内的输血反应。
3、慢性/迟发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结束后24h至28d的输血反应。
4、输血传播性感染/输血感染性反应:病原体通过输血过程从献血者体内进入到受血者体内并引起相应的感染或疾病。
5、输血非感染性反应: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非病原体引起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分类1、输血传播性感染。
输血前无相应病原体感染病史,无临床症状,血清标志物检测阴性。
但输血后出现相应病原体感染症状,且从受血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与献血者体内的病原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2、输血。
病毒性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人类细小病毒 B19 感染;成人 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西尼罗河病毒感染;上述未涉及的病毒感染。
3、输血传播细菌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厌氧菌感染;上述未涉及的细菌感染。
4、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
疟疾;巴贝西虫病;克氏锥虫病;上述未涉及的寄生虫感染。
5、输血传播其他病原体感染。
梅毒;克-雅氏病变异型;真菌感染;上述未涉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6、输血非感染性反应6.1过敏反应:过敏原与体内已有的抗体间相互作用所致。
在一些情况下,输入来自于具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献血者的抗体也会发生。
部分可见于先天性IgA缺乏的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部性与全身性过敏反应。
6.2 溶血性输血反应6.2.1 急性/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6.2.2 慢性/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6.2.3. 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后体内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的意外抗体,常可维持数月至数年,外周血血红蛋白值变化可不明显。
最新输血反应分类
最新输血反应分类,这 6 点变化你必须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8 年9 月26 日颁布了新的《输血反应分类》的标准,要求2019 年 4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输血反应诊治与报告统计,同时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督导与评审提供依据。
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咱们应该充分了解并掌握新的卫生行业标准,首先我们来看几个相关定义:输血反应:也叫输血并发症,是指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不良事件,也可能是患者与所输注血液相互作用。
急性输血反应:也叫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后即刻至输血后24 h 内的输血反应。
慢性输血反应:也叫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在输血结束后24 h 至 28 d的输血反应。
其次我们再了解输血反应的分类:一类是输血传播性感染;另一类是输血非感染性反应。
1.输血传播性感染的分类分别如下图所示(图 1~图 5):2.输血非感染性反应的分类如图 6~图 8:总之,新的输血反应分类更加细化,对于输血患者的病情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姐妹们,你准备好了吗?新的卫生行业标准中要求的输血注意事项:1.全血和成分血出库后,应在 4 h 内完成输注,不应再进行保存。
本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输注时间要求。
不同于原来第六版《基础护理学》中界定:红细胞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 4 小时,洗涤红细胞必须在24 小时内输用;血浆尽快输用;白细胞、血小板等,必须在24 小时内输入体内。
2.输注速度宜先慢后快,起始的15 min 慢速输注,严密监测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若无不良反应,以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快速度完成输注。
患者能耐受的最快速度我院遵循的标准是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血液成分调节滴速。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婴幼儿、意识不清、全麻、用大量镇静剂等不能表达自我感受的患者。
3.除生理盐水外,血液制剂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在变异型克雅氏病的小鼠体内用蛋白酶处理对血浆传染性的影响
在变异型克雅氏病的小鼠体内用蛋白酶处理对血浆传染性的影
响
叶兵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背景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的出现,及其可能在症状发生前通过输血传播,都要求有一个可靠、灵敏并且具有特肄性的方法来监测。
本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迄今为止.用蛋白酶K(PK)处理血液或血液成分后,灭活蛋白酶感染因子抗性蛋白(PrPres)的失败原因。
设计和方法RⅢ小鼠脑内接种vCJD制剂。
当小鼠发病时,从所有小鼠采血,混合、分离出成分血。
等分的血浆分别用100μg/mL、500μg/mL的PK处理.
【总页数】1页(P327-327)
【关键词】变异型克雅氏病;小鼠;蛋白酶;血浆传染性;输血传播
【作者】叶兵
【作者单位】黄石市输血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
【相关文献】
1.进入疯牛病和变异型克雅氏病消除阶段的动物及人类朊病毒病监测 [J], 石琦;陈操;董小平
2.伴瘙痒症状的Heidenhain变异型克雅氏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白静;孙云闯;孙葳;吕鹤
3.英国发现首例输血传播的变异型克雅氏病 [J], 王金良
4.减少由人体细胞、组织及细胞组织产品传播克雅氏病和变异型克雅氏病危险性的预防措施(指南摘要) [J], 陈玉琴
5.人类疯牛病(变异型克雅氏病) [J], 范明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艾滋病
• 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人类免 疫缺陷病毒或艾滋病毒(HIV)所引起的严重传染 病。
• 病毒特异性侵犯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 免疫受损。感染后经过一段无症状期,逐步发展 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呈临床显现期 ,直到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 和恶性肿瘤,导致死亡。
临床特点
• 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二 个月。绝大多数为间日疟,少数为恶性疟,最少为 三日疟。
• 周期性定时发作性寒战、高热和大汗淋漓;间隙期 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时可有贫血、肝脾肿大。
•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单核细胞增高,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寒战发作时血涂片检查疟原 虫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如临床高度疑诊疟疾而多次 血涂片检查阴性,可作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疟原虫。
• 慢性HBsAg携带期
丙型肝炎
• 病原体:HCV
• 传播途径: a.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b.通过非输血途径传播 c.母婴传播
临床特点
• 潜伏期平均为周(2-16周),多数起病较隐匿,症状较轻 ,仅有乏力、纳差、腹胀,ALT升高,抗-HCV阳性,HCVRNA阳性。有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有ALT升高,75%左 右无黄疸。但也有明显症状体征与黄疸的患者,个别发生 暴发性肝炎。急性丙型肝炎大约有50~60%可发展成慢性 丙型肝炎,其中20%转化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可转化为肝 癌。
• 第一期即HIV感染隐性期: 患者可完全无症状,或仅有慢性淋巴结病综合征,也可有类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T4细胞功能正常,血清HIV(+),持续1~3年。 • 第二期即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1-10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AND BLOOD TRANSFUSION
vCJD 和输血传播
1
2014-1-10
人类及动物可传播海绵状脑病
人类TSE 克雅氏病 散发性 家族性 医源性 新 型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病 Kuru(库鲁) K (库鲁)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动物TSE 瘙痒病 绵羊 山羊 南欧野羊 传染性水貂脑病 马骡和麋鹿的慢性消耗病 牛海绵状脑病 猫海绵状脑病 家猫 美洲狮 非洲猎豹 豹猫 老虎 捕获的野生反刍动物海绵状脑病 Nyala 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 非洲大羚羊 纰角鹿 单弯刀角大羚羊 Ankole 野牛 首次报告时间 1921 1924 1974 1996 1928 1955 1986 首次报告时间 1730 1872 1992 1965 1967 1986 1990 1992 1992 1994 1996 1987 1988 1989 1989 1989 1993 1995 1996
2
2014-1-10
食入途径能引起人发病?
BSE vCJD
3
2014-1-10
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 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
1995年下半年英国报道了两例罕见的少年CJD病例,在 1995年下半年英国报道了两例罕见的少年CJD病例 在 随后和数月内又发现了8例年轻的CJD患者 所有这10例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都与传统的CJD有所差 异 从1996年3月到1998年10月又发现有20例新型变异型 CJD病例,其中19例在英国,1例在法国 发病年龄从16岁到52岁(平均28岁 ) 对23例病人分析的资料未发现有任何有关职业危险的信 息。
所有病人都有自1986年吃过牛肉或牛肉制品的历史, 但无一吃过牛脑
4
2014-1-10
Sporadic and vCJD: age-specific incidence for age at death
5
2014-1-10
Frontal cortex in nvCJD HE x 200 PrP纤维状斑块,周围常环 纤维状 块 周围常 绕着空泡样改变所构成的晕 即花瓣样斑块(the ‘florid ’ plaque)
Cerebellar cortex in nvCJD Immunocytochemistry for PrP x 200
6
2014-1-10
BSE and vCJD
流行病学上的时空吻合性 实验动物上BSE和vCJD感染因子在发病潜伏期和病程上的一致 性 实验动物上BSE和vCJD感染因子在神经病理学上的一致性 BSE和vCJD感染因子(PrP-res)在电泳类型和糖基化比例上 的一致性 BSE感染因子可通过消化道自然或实验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诱发vCJD类似的神经病理变化 转基因小鼠(人PRNP)对BSE感染因子敏感
7
2014-1-10
变异型CJD的威胁 变异型CJD的威胁
传染源因素(暴露机会增加)
疯牛病感染因子污染 欧洲旅游、旅居激增
The Great Recycling
Slaughterho use
传播途径因素
多途径 血液及血液制品 饮食习惯
Animal waste recycled
Butcher
Salvage
易感人群
93%汉族为129位M/M
Animal Feed Gelatin
Various extracts Tallow, animal fats T ll i lf t
8
2014-1-10
vCJD
CJD
9
2014-1-10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URRENT DATA (October 2011)
COUNTRY TOTAL NUMBER OF PRIMARY CASES (NUMBER ALIVE) 173 (1) 25 (0) 4 (0) 2 (0) 3 (0) 2 (1) 1 (0) 1 (0) 3 (0) 2 (0) 5 (0) 1 (0) TOTAL NUMBER OF SECONDARY CASES: BLOOD TRANSFUSION (NUMBER ALIVE) 3 (0) CUMULATIVE RESIDENCE IN UK > 6 MONTHS DURING PERIOD 1980-1996 176 1 2 0 2 1 0 0 0 0 0 1
UK France Republic of Ireland Italy USA Canada Saudi Arabia Japan Netherlands Portugal Spain Taiwan
10
2001y
Donor
Patient
Non-leucodepleted red cells
1999 y
2004y
Recipient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Without neurological disorder
Epidemiology: Medicolegal restriction
PRNP: 129M/V; Sequenceing:NA
Lab tests: PrPSc (-) Brain; spinal cord; tonsil
PrPSc (+) spleen; cervical lymph code
PrP res analysis of spleen by western blot
B i l t d h
Brain: age-related charges PRNP: 129M/V; Sequenceing:NA
Lab tests: PrP Sc(-) Brain; spinal cord
PrP Sc(+) spleen; cervical lymph code
Spleen: germinal centers Cervical
lymph code
After 3y 4m
Donor 24 y
5 units of red cells
Dead
Dead
1996 y
2002y
Recipient
62 y vCJD
200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