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乳腺癌动物模型构建

乳腺癌动物模型构建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异常分泌物、乳房皮肤红肿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通过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来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1. 细胞系移植模型细胞系移植模型是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已知的乳腺癌细胞系,将其移植到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乳腺癌的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2.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是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操纵技术,使小鼠表达人类乳腺癌相关基因,从而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
这种模型可以精确控制乳腺癌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以及与基因突变相关的病理变化。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在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靶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化学诱导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是通过给小鼠注射化学物质,如致癌物质DMBA (7,12-二甲基苯[α]蒽)或NMU(N-甲基-N-亚硝基脲),诱导乳腺癌的发生。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乳腺癌的致癌过程,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能力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化学诱导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诱导肿瘤形成,是进行大规模筛选实验的理想模型。
二、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价值1. 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乳腺癌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通过观察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乳腺癌的发展规律,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 评估抗癌药物疗效乳腺癌动物模型是评估抗癌药物疗效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在动物模型中测试新的抗癌药物,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能力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
3. 验证分子靶向治疗方法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于验证分子靶向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

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如上已述,不同种属、品系和类型的实验动物其肿瘤学方面的性状各不相同,肿瘤学研究工作应当熟悉实验动物科学的开发研究成果,对有关的资料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自己的课题选到合适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的肿瘤模型可以概括地区分为下面四类:(一)自发性肿瘤模型实验动物种群中不经有意识的人工实验处置而自然发生的一类肿瘤称之为自发性肿瘤。
自发性肿瘤发生的类型和发病率可随实验动物的种属、品系及类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肿瘤实验研究中,一般应当选用高发病率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否则就无法进行研究。
当然,低发病率的肿瘤模型也有一定用处,可以用它作为对照。
肿瘤实验研究中选用自发性肿瘤型为对象进行研究有一定优点:首先是自发性肿瘤通常比用实验方法诱发的肿瘤与人类所患的肿瘤更为相似,有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推用到人:其次是这一类肿瘤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有可能通过细致观察和统计分析而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环境的或其它的致癌因素,可以着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
但应用自发性肿瘤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肿瘤的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材料,观察时间可能较长,实验耗费较大。
某个近交品系动物在一定年龄内,可以发生一定比率的某种自发性肿瘤。
目前已培育了许多种小鼠自发肿瘤,从肿瘤发生学上看,这些自发瘤与人体肿瘤相似,进行肿瘤发病学和药物筛选等实验应属理想。
但由于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相似的自发瘤动物,又因这种肿瘤生长较慢,实验周期相对较长,所以一般很少用于筛药。
近年有人应用AKR自发白血病小鼠进行化研究,该小鼠出生后一年半内有高于90%的发病率,曾作为研究人体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模型,它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类似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由于病程较长,已用于综合化疗研究药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最适治疗方案。
此肿瘤可用强的松和长春新碱诱导缓解,也可以环磷酰胺和甲基-CCNU诱导缓解,再用阿糖胞苷维持缓解,后者疗效最好。
动物模型:裸鼠PC-9细胞肿瘤模型

动物模型:裸鼠PC-9细胞肿瘤模型一、嘉美实验裸鼠PC-9细胞肿瘤模型的构建方法采用腋窝皮下接种PC-9人肺癌细胞,建立PC-9人肺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并给与药物进行干预,观察药物对肿瘤的作用。
二、裸鼠PC-9细胞肿瘤模型的构建及后续实验操作1、25只BALB c裸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调整制备好的PC-9人肺腺癌细胞单细胞悬液浓度,用1m 1l无菌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于每裸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0.2mL细胞悬液(接种细丹包量约为1×x102/ml),细胞悬液接种于裸鼠的右侧腋下7-10d后,观察成瘤情况,肿瘤仁本积大于100m3后,选取肿瘤大小相近的小鼠按肿瘤体积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5只;(2)高剂量组,7只:(3)中剂量组,7 )顺铂组,6只。
当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顺铂组开始给药其中,高剂量组连续21天每天灌胃给药,顺铂组每三天腹腔注射给药,齐量5m/e次。
每两天测量荷瘤裸鼠体重和冲瘤体积。
于第22天停止给药病禁食2h,第再次测量肿瘤体积,计算相对肿瘤体积(RTV),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毛材当天称量最后一次体重和瘤重计算肿瘤指数完整剥离瘤块,其中一半瘤块组织于 10%福尔马林中固定,备用;另半肿瘤组织存放于液氮中冻存。
血样用109 mmol/L枸櫞酸钠19抗凝,分离血浆。
2、小鼠接种PC-9人肺腺癌细胞后 9天左右,可观察到裸鼠右侧腋下均现黄豆大小瘤块,于当天开始测量肿瘤体积并称重。
于接种第11天时,测量肿瘤生长指数和体重时发现,各组荷瘤裸鼠肿瘤体积均值达到100mm3,于当天开始分组给药在给药过程中发现,顺铂组荷瘤裸鼠的体重下阳夆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루(P<0.01)高剂量组荷瘤裸鼠的体重于d7、dI 3、d19天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顺铂组肿瘤体积于d13、d17、dl9、d21 d23时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并有显著性差 :(P<0.05),在d15天时有极显著性差쿠(P<0.01)。
肿瘤动物模型及应用

小鼠 大鼠、小鼠
肺癌 肝癌
诱发性模型的比较医学
▪ 病因学人体肿瘤较为近似。癌变过程基本表 现了人体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 诱发条件相对单一,剂量较大,与实际情况 差异较大。
▪ 实验周期一般6~10个月。 ▪ 相对而言肿瘤恶性程度中等,但不同的模型
其恶性程度也不相同。 ▪ 诱癌物来源困难,对实验环境和防护要求高。
▪ 缺点:生长缓慢,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基 本一致的动物,可供选择的模型较少。
▪ 应用:多用于肿瘤发病机理等深入研究。很 少用于一般药效学研究。
常见模型介绍
▪ 小鼠自发性乳腺癌 C3H(MMTV/L病毒)
▪ 小鼠自发性白血病 AKR、Afb 、C58
▪ 大鼠自发性肝癌 LEC (肝炎 结节 肝癌)
肝转移灶→皮下移植(扩增)→胃原位
每次筛选传代不少于6只动物
黑色素瘤的体内筛选
高转移模型的验证
▪ 体外验证 细胞增殖能力 损伤愈合试验
迁移试验、侵袭实验 黏附实验(同质、异质) ▪ 体内验证 转移特性验证及病理学观察
肿瘤转移模型的比较医学
▪ 就肿瘤转移的研究而言,体内模型优于体外模型, 自发性转移模型优于实验性转移模型,人体肿瘤模 型优于动物源性肿瘤模型,原位移植高转移动物模 型优于皮下移植高转移动物模型。
移植部位及途按径不同分为: ▪ 异位移植(多采用皮下移植) ▪ 原位移植
移植性模型复制的影响因素 实验动物
常见同种移植性模型
▪ 腹水性模型 P388白血病,S180肉瘤,H22肝癌等
▪ 实体瘤模型 W256肝肿瘤,C26肠癌,VX-Ⅱ乳头状瘤
▪ 转移性模型 Lewis肺癌 ,B16黑色素瘤
免疫缺陷小鼠
▪ 实验转移肿瘤模型 尾静脉→肺 脾→肝 足垫→淋巴结 左心室→骨
一个好的人类肿瘤原发动物模型制作思路

这几天仔细阅读了一篇今年7月CancerCell的文献,从里面学到了一个很有用的人类肺癌小鼠模型制作思路。
他们首先把人类的EGFR基因定点突变,改造后的基因插入到含有7个四环素调节的启动子和β-globin 的Poly(A)载体,然后制作转基因小鼠,通过PCR检测出他们的子代中含有目的基因的小鼠,这些小鼠再和另外一种已经做好的含有CCSP-rtTA的转基因小鼠杂交,F1代中就会有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在经过脱氧土霉素(Doxycycline)共给,小鼠就能长出肺癌来了。
我觉得这个动物模型有几个优点:
1. 能模拟人类原发性肺癌,是一个很好的原发疾病模型。
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模拟一些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在这种模型上的实验可信度和实用度都很高。
2. 特异性好,他们用的CCSP-rtTA只有在肺泡中有表达,(CCSP是Clara Cell Secretion Protein 的简写,这种蛋白只会在肺泡表达,CCSP-rtTA指的是用CCSP的启动子调控rtTA的表达),因此,也避免了其他转基因动物模型中的非特异作用问题。
3. 可以直接构建近交系杂交F1代模型,这是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中最提倡的动物载体。
杂交F1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基因背景的稳定性
所以这个模型制作思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一下,制作出其他肿瘤或者疾病的模型。
但是这种动物模型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效率也不高。
这可能是它美中不足的地方了。
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国自然标书写作】

1实验方法总结(3):动物模型部分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 (1)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 (2)2.1. 体外(浸润模型) (2)2.2. 体内(转移模型) (2)3、研究肿瘤细胞耐药 (4)3.1.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4)3.2. 裸鼠移植瘤耐药模型的建立 (5)从肿瘤起源分,肿瘤动物模型的分类如下:从研究目的来分,可以从增殖、转移、耐药三个角度来分析:1、研究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准备:GeneA 敲减慢病毒感染细胞扩增至需要的细胞量。
分为:空白对照实验动物肿瘤模型自发性肿瘤模型 诱发性肿瘤模型移植性肿瘤模型 人体肿癌的异种移植性原位诱发 异位诱发 同种可移植性肿瘤 异种可移植性肿瘤 原位移植 异位移植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
取Balb/c裸鼠,雄性,6周龄,每组10只,适应一周后进行肿瘤细胞注射。
XXX细胞消化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计数后取适量的细胞用PBS悬浮,在Balb/c裸鼠侧腹部皮下接种。
每只接种2×106个细胞,注射体积为100 μL。
此后,每隔5天测量注射部位肿瘤的体积。
30天后裸鼠小鼠腹腔注射80 mg/kg 戊巴比妥钠,小鼠麻醉后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侧卧位,接种部位朝上),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出肿瘤称重,将肿瘤置蓝色背景布上拍照,肿瘤一分为二,一份4%多聚甲醛固定,待后续病理分析,一份-80℃冻存。
2、研究肿瘤细胞转移肿瘤转移的模型包括两大类:体外(浸润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
体外(浸润模型):了解肿瘤细胞对周围相连组织的侵润性。
体内模型主要研究肿瘤细胞的转移性即肿瘤细胞在远端组织形成病灶的能力。
2.1. 体外(浸润模型)例:浸润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取若干只Balb/c免疫缺陷裸鼠,将分离和鉴定并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脑胶质瘤干细胞立体定向法行小鼠颅内接种,每组10只。
小鼠麻醉后头部正中切口,剥离骨膜后钻孔(坐标是冠状缝后0.5 cm,矢状缝右侧2.5 cm) 。
肿瘤动物模型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法.

30
瘤株的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征趋于稳定,并 能在同系、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移植并连续传代。
生长特征,包括接种成活率、生长速度、自 动消退率、宿主寿命与宿主反应等。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 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 所组成。
40
(3)瘤细胞悬液接种法 如每次需要接种的动物数量较多时,可用瘤细胞 悬液接种:
取几个瘤块 --->除去坏死部分 ---> 混合瘤块 ---> 剪成小块 --->匀浆器单向研匀 ---> 放入无菌容器 ---> 生理盐水稀释成1:3~1:4悬液
每只动物接种0.2ml;整个操作应在30min内完成;每 次抽吸前应将细胞混匀。
8
[结果判定] 给药后每天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记录发生时 间和位置。 肿瘤结节长到一定程度,每周用脚规测量皮下肿 瘤2次。测定肿块的最大径(a)和最小径(b)。 肿瘤体积(cm3) = ab2/2
9
将肿瘤体积变化对时间作出生长曲线,可由曲线 的斜率变化判断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尤其 应观察肿瘤能否完全消退。
26
它比前述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动物肿瘤更易实施。 现有移植性肿瘤接种成功率可达100%, 可在同一 时间内获得大量(数十至百余只动物)、生长相当 均匀的肿瘤。
27
一、动物的选择
移植性肿瘤常用的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研究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可选择三种或三种以上小 鼠、大鼠的移植性肿瘤进行实验治疗;抗肿瘤药 物筛选时,每批动物的来源应一致;
16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肿瘤发生情况参差不齐。
2. 难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材料,耗时长,耗资大。
3. 发生肿瘤的动物肿瘤生长速度差异大,难以评价。
二、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定义:使用致癌因素(Carcinogens)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动物发生肿瘤的动
物模型。
原理:利用外源性致癌因素引起细胞遗传特性异常而呈现出异常生长和
注:肿瘤模型形成时间较长,需30~40d甚至更长。
在异种移植瘤实验中,还有一种正位移植,即将人癌组织或细胞按其在人 体内的原发部位,接种于相应的器官,有别于通常的皮下接种(异位接种)
免疫功能抑制的大鼠作为移植宿主
实验动物:体重120~160g的Wistar大鼠
操作方法(例:人胃癌细胞株):
1.大鼠分笼饲养,皮下注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阿糖胞苷200mg/kg体重,2d后用 10Gy(1000rad)60Co全身照射,照射后的大鼠饲养于洁净环境中,每日紫外线灯照 射1h,自由摄食饮水,饮水中加土霉素1mg/ml 2.将人胃癌细胞株调至1×106个/ml细胞悬液,台酚蓝拒染法检测癌细胞存活率后, 每只鼠皮下注射0.5ml(含5×105个细胞)细胞悬液 3.接种后每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肿瘤生成后取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腹水瘤
肿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对肿瘤细胞或瘤株进行冷冻保存可以使其得以长期使用,防 止退化或变异,保存不同代细胞的特征。一般在液氮中保存 1~2年,细胞存活率可达80%~90%。 1.冻存方法:取对数生长期增殖旺盛的细胞,胰蛋白酶消化、离心、洗涤,
用含7份培养液、2份小牛血清、1份DMSO配成(1~5)*106个/ml的细胞悬液,转 入细胞冻存管。将冻存管于4℃放置30min,-20℃放置4h,-70℃过夜,然后放入液 氮中。
肿瘤动物模型
耿飞 郑雅元 导师
2015342056 孔维 2015.11.30
肿瘤动物模型
一.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二.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三.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四.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性肿瘤模型
一、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定义:实验动物不经人为实验处理而自然发生的肿瘤,成为自发性肿瘤
实验动物选择:高发病率的实验动物
接种方法(无菌操作)
1.实体瘤
7~10d
移入宿主体内 冻存的瘤株 瘤源动物 增殖
获得瘤块
制备瘤块
给动物接种 受体动物
实体瘤接种法:瘤块接种法、瘤细胞悬液接种法、培养细胞接种法、活细胞接 种方法等
瘤块接种法
选取接种后7~10d生长状态良好的瘤源动物,颈椎脱臼处死,消毒操 作部位皮肤。切开皮肤,剥离出接种用的瘤块,剔除非肿瘤组织和坏死 组织,选取生长良好而无变性坏死、淡红色(黑色素瘤则呈黑色或黑紫 色)、鱼肉装的瘤组织,在无菌平皿内剪成2mm3小块。平皿放置在冰块 上,平皿内放置少许灭菌的PBS或其它营养液。 用无菌套管针抽吸瘤块,接种于同种受体动物腋窝皮下(接种部位 皮肤应先消毒)。也可取出肿瘤后切成小块,在受体动物的腋下剪开一 个小口,用无齿眼科镊夹取瘤块,送入切口内。腋窝部皮肤松弛,能允 许肿瘤生长的较大,宿主动物的寿命也可延长。接种操作的时间尽可能 缩短,从瘤块取材到接种结束一般应在30min内完成。
• [简述]:亚硝胺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重碳烷, 使核酸或其他分子发生烷化而致癌.不对称亚 硝胺口服或胃肠外给药,均能诱发大鼠食管癌。 • [方法]: ①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食管癌:将1% MBNA溶液加在少量的粉末状饲料中,搅拌均匀, 出1月龄以上Wistar大鼠自由摄食.结药量每 天0.75~1.5mg/kg ②二烃黄樟素诱发大鼠食管癌模型:在大鼠饲 料中加入微量(1/2500~1/10000)黄樟素喂 养大鼠诱发率达20%一70%
常用的宿主动物:裸小鼠和C57BL/6小鼠
裸小鼠作为移植宿主
实验动物:在SPF屏障系统内繁殖生长的BALB/c裸小鼠,6~8周龄,体重
21~22g。
瘤源:来源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人的肿瘤细胞株,另一类是源于人体肿瘤组织
快的癌细胞。常用的人癌裸鼠细胞株、接种方法和最佳生长期为:结肠癌HCT-8 (匀浆,3周)、胃癌MGC-803(组织块,4~5周)、肝癌BEL-7402(组织块,4周)、 小细胞肺癌LTEP-SM1(组织块,4~5周)、乳腺癌MCF-7(组织块,4~5周)等
• [特点及应用]: • DEN诱发大鼠致癌率为70%.DBA诱癌率为60%, 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发生率为80%,此种方 法从病因学角度分析,与人体肿瘤较为近似, 故此类模型常用于肿瘤特点的深入研究。
• 4.宫颈癌(Carvical carcinoma) 用穿线法将附有0.1mg二甲基胆蒽 (DMC)的棉沙线结穿入雌性小白鼠的宫 颈部,并固定缝线。观察半年左右处死 动物,取宫颈组织。
[特点]: • ①DEN总量达868mg,观察时间为100天,发癌 率可达40% ,DEN总量达1176mg,观察时间为 半年时,发癌率可达94% ,其中支气管鳞状 细胞癌占41%。
• ②乌拉坦注后3个月肺腺癌发生率为100%,且 多数为多发性,诱发肺肿瘤的部位和组织分型 与人类肺肿瘤相近似。
• 2.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原位诱发
致癌物直接与动物靶组织或靶器官接 触而诱发该组织或器官发生肿瘤。
致癌物
异位诱发
将与致癌物接触后的动物组织或器官 埋置于该动物或另一正常动物皮下而 产生的该组织或器官的肿瘤。
致癌物
诱发性肿瘤模型——致癌物给予途径
1.涂抹法(皮肤癌) 2.经口给药法(消化道或消化腺) 3.注射法 4.气管灌注法(肺癌) 5.穿线法 6.埋藏法
三.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定义: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体内连续传代而形成移植
性肿瘤动物的肿瘤
实验动物选择:移植性肿瘤常用动物为小鼠、大鼠和地鼠
肿瘤细胞的选择:筛选抗癌药物时,最好选用
3类瘤株,及肉瘤、腹水型肿瘤和白血病株。在众多 移植性肿瘤中,小鼠Lewis肺癌、小鼠黑色素瘤B16 及小鼠白血病P388是目前最受重视和应用最广的。
一般选用小鼠(mouse)
常用肿瘤模型小鼠肿瘤自然发生率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优点
1. 自然发生,肿瘤发生学与细胞学特点与人类肿瘤相似。 2. 便于慢性治疗及综合治疗。
3. 发生条件自然,可通过细致观察研究发现新的环境致癌
因素及其他致癌因素;可以着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 中的作用。
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的缺点
高增殖活性,形成肿瘤。
诱发性肿瘤模型动物选择
用于诱发实验性肿瘤的动物种类很多,以啮齿动 物的使用最多、应用最广,包括各种大鼠、小鼠、 豚鼠等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物理方法:放射性物质致瘤,用放射线照射或局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 化学方法:使用化学致癌物,如苯并芘(benzpy
霉素类(aflatox人胃腺癌SGC-7901):
1.超净台内将移植瘤剪成2~3mm3大小的瘤块,用套管针接种在BALB/c裸小鼠右侧 腋窝皮下 2.接种24h后随机分组,开始给予受试药进行实验治疗,试验周期6周左右 3.停药次日,称体重,剥取肿瘤并称重,计算瘤重抑制率。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动物在接种肿瘤后6周左右形成1g以上的瘤块(平均瘤重),则表明移植肿瘤 成功 2.如出现20%小鼠的瘤重小于400mg,则表示肿瘤生长不良 3.在药物治疗期间,如给药组小鼠死亡率超过20%或剥取肿瘤后平均体重下降超 过15%(自身对照),表示药物存在毒性,应当减量重新实验 4.药效可根据给药后瘤重抑制率来评价,瘤重抑制率大于30%,并经统计学处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表示该受试药有苗头。重复3次,如疗效稳定,评 定该药有一定疗效
结果:一般情况下,接种3~5d形成肿瘤,移植成功率可达85%,移植成功后可
用以观察受试药的疗效
Thanks !
诱发性肿瘤模型——举例
• 1.肺癌(Carcinoma of the lung)
• [简述]:在实验功物身上诱发肺癌,要比诱发其他肿 瘤困难得多,诱癌率低,呼吸道给药的方法常常诱发 多种肺外肿瘤而不是肺肿瘤。 • [方法]: ①二乙基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鼠每周皮下注 射1%DEN水溶液1次,每次剂量为56mg/kg; ②乌拉坦诱发肺腺癌:小鼠(A系,1-1.5月龄)每次每 只腹腔注入马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 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
(MC)、联苯胺(benzidine )、亚硝胺类(nitrosamine )、黄曲
生物方法:
用能诱发动物肿瘤的病毒致癌,如:小鼠白血病病毒,SV40病毒。 用转基因的方法诱发动物产生肿瘤,可根据启动子类型的不同选择不
同的发瘤器官,如用乳球蛋白启动子的SV40T抗原的转基因小鼠,可诱
发乳腺癌或胰腺癌。MMTV-Wnt-1转基因小鼠高发乳腺癌。
• [特点及应用]:MBNA诱发的食管癌可见食管鳞 状细胞癌的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亚硝胺致 癌性较强,大剂量1次给药,即可致癌。
• 3.肝癌(Carcinoma of the liver)
[简述]:常用口服致肝癌的物质有乙基亚硝 胺(DEN),4-2甲基氨基偶氮苯(DBA)、2-乙酰 氨基酸(2AAF).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和黄曲霉 素。 [方法]: ①DEN诱发大鼠肝癌:取体重250g左右的封闭 群大鼠给与0.25%DEN水溶液0.25-1mL灌胃 或稀释10倍放在饮水瓶中自由饮水,剂量为每 天2-10ml/kg,喂养半年左右 ②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每月饲料中含 0.001~0.015mg/kg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左右。
1×106~1×107个细胞数)。通常接种到腋窝皮下,每只动物可选用多个 接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