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金榜一轮(全国通用版)精选新题: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Word版含解析
必做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练习
一细处攻坚——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预习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宋瑞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②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
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
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
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
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③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
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1)重点考查理解与信息整合、筛选能力(2)重点考查对全文的论证分析能力(3)重点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综合能力(一)考查重点1.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理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揭示段意的中心词、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②揭示主旨、情感的概括性词句。
③在揭示脉络层次中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词句。
2.分析综合。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个子考点,这些考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信息”,主要是指选文涉及的知识、消息、情报,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文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区分,把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把文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做到“事到理合”。
“事到”就是要搞清文本含“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
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主要从重要的词语、重要的句子和文本运用的材料中获取。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含答案
209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新课标 1)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天气正义是环境正义在天气变化领域的详细发展和表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继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察,天气正义便应运而生。
天气正义关注的核心主假如在天气容量有限的前提下,怎样界定各方的权益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天气正义波及不一样国家和地域之间公正享有天气容量的问题,也波及一国内部不一样地区之间公正享有天气容量的问题,因此存在天气变化的国际公正和国内公正问题,公正原则应以知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踪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
比方说,基于全世界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派排放空间时,就应第一知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备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截止在知足基本需求之上的豪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天气正义波及今世人与后辈之间公正享有天气容量的问题,因此存在代际权益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益义务关系,从悲观方面看,表现为今世人怎样拘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天气系统,以将同样质量的天气系统交给后辈;从踊跃方面看,表现为今世人为自己及后辈设定义务,就代际公正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派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防止“生态赤字” 。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含天气资源,是人类全部成员,包含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共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得益人,有权使用并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后代后辈负有道德义务。
实质上,天气变化条约或协议把长久目标设定为保护天气系统免受人为原由惹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致使的扰乱,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天气系统,这是切合后辈利益的。
起码从我们今世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天气正义的实质是为了保护后辈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4分析概括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2019全国卷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选项考查的角度,然后回归原文对比分析。
A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和中心论点。
对比分析文章第一段提出杜甫能有集大成之容量在于他难得的健全才性(总论),第二、三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健全才性对杜甫诗歌的体式风格、内容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健全才性造就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选项表述正确。
B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
对比分析文章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论证杜甫诗歌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一是体式风格,二是诗歌内容。
选项表述正确。
C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方法。
对比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探讨杜甫面临悲苦的态度时,列举了陶渊明、李白、王维等人的态度是“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屈原是“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而杜甫则是“正视与担荷”。
“消融与逃避”“毁命丧生”与杜甫的“正视与担荷”构成对比。
选项表述正确。
D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分论点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比分析由文章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可知,杜甫的“担荷力量”来自自身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不是汲取前人传统。
选项强加因果。
方法点拨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
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中心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2019版高考语文金榜一轮全国通用版:备考点全辑 备考点一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备考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必备知识一、掌握四类信息关系论述类文本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
筛选信息,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主要、次要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二、熟悉六大命题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说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也就是命题者改造原文,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干扰项”。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三、识破十大命题陷阱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十种类型:陷阱一曲解文意【陷阱概览】设错特点:改变原文的意思。
设错手段:故意更换(或减少,或添加)个别关键字词。
识别方法: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
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例析】选项:(2016·山东卷·T7C项)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原文: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比对分析:曲解文意,“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这并不意味着唐人古诗“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
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贯彻 4 种读文意识——读得准、读得快
目的 三四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 要求 区间,为比对选项正误做准备。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所以需要把
文章读完读懂;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
复习 建议
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 二轮复习,在一轮复习已基本熟悉做题套路的基础上, 就论述类文章而言,重在提高解题速度,而读文的速
态、因果混乱等失误。
方法 运用情况
使用说明
就是先压缩概括原文各语段内容,再
与切片后的选项片段对比。具体步骤:
切片 选项概括性强,第一步,各语段之内,从论点和论据、
压缩 在与原文比对 句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句与句比较,筛
比对 时必须先压缩 选出重要语句;第二步,重要语句内,
分析 概括原文,才 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第三步,
分析:原文提到的概念有三组,第一组是“小说”“故 事”,第二组是“故事讲述人”“小说家”“讲故事的 人”,第三组是“听众”“读者”。通过读文,能读出文 章中“故事讲述人”与“讲故事的人”内涵是一样的, “听众”与“读者”的相对内涵也是一致的,“故事”与 “小说”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 就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也是把这二者当成了两个概念,从 而可以确定本选项是正确的。
2.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 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 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 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 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 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高考语文大一轮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高考命题点三观点推断题__“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
[解题指导]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关注选项 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 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注 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
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分句中一个分句表
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 行为,常见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 省得等。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
平衡的制度。城市 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 ,对一
找原文 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
定题源 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请标识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与选项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
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找原文 定题源 (请标识 与选项 对应的 关键词)
其二, 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 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 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 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 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 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 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 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 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 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 ,过于注重城市制度 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 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二、条件推断 就是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
2019年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刷题: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全国卷一、(2017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9版高考语文金榜一轮全国通用版: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一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教师备选专项特训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8·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
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
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是商王王后妇好。
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 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
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
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外界,并不是中国。
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
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docx
2019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 ,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 论述类文本专项练·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一、(2018·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
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
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
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
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解析】选C。
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
D项,强加因果。
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选A。
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运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解析】选C。
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二、(2018·淮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
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
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
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
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
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
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
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
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
喜剧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
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
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
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
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
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
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
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201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各种形式、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的时代喜剧大合唱,表明喜剧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B.在艺术的宝库里,真正优秀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高扬着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精神的喜剧作品。
C.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悄然来临,是因为喜剧的笑声能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D.当代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使喜剧变成了平庸浅薄的逗乐和搞笑。
【解析】选B。
A项,“已经成为”表述不当,未然变已然。
C项,前后句二者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D项,“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当,原文是“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和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情况入手,引出当代喜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B.文章用较多篇幅列举了当下喜剧存在平庸浅薄、逗乐等现象,引发人们思考喜剧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灵魂。
C.文章通过对喜剧作用的阐述,进而说明贴近民间、直面现实、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的喜剧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D.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发了因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而使喜剧矮化、异化是喜剧悲剧的主旨。
【解析】选D。
文章无对比论证,对主旨解说也不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种由轻松的情调、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发的笑,都不是真正的喜剧应有的笑。
B.只有将套在喜剧身上的名缰利锁去掉,喜剧才能摆脱被扭曲、被矮化的境地,找回丢失的喜剧之魂。
C.当今,人们乐于接受轻松、滑稽、搞笑、逗乐的喜剧,只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沉重和内心的孤独、焦虑。
D.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解析】选C 。
“只是因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三、(2018·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
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
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
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