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建筑是自治的
在感觉舒服的地方 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小泉三洋办公楼
布谷办公楼
哥伦布会议中心
旅游金融中心
IBA社会住宅
Hale Waihona Puke 住宅II号住宅VI号
格洛宁根音乐录影棚
彼得· 艾森曼
Peter Eisenman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
生平简介
彼得•艾森曼1932年出 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 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 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 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 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 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 哲学博士学位。另外,他 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 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解构主义
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
序 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 不安定,富有运动感的形态倾向 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 非黑即白的理论
主要作品
住宅I-VI作品 (1968 -1975年) 住宅X作品 (1975年) 旅游金融中心 (1986年) IBA社会住宅(1987年) 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 小泉三洋办公大楼 (1990年) 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1991年) 布谷办公楼(1992年) 哥伦布会议中心 (1993年) 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唐枫1232116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概念建筑注释过程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建筑设计实践一、背景材料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
”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
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Architecture》中谈到概念建筑时有不少轻松诙谐的论述部分,“我的第一反应是,任何建筑不都应该是‘概念性‘的么?“”如果不是这样,那马塞尔·杜尚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如此看来,作为概念建筑的研究和批判其实本来就该是建筑师和评论家集中注意力的领域。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资料整合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 Eros and Other Errors 和Houses of Cards 等,另外,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 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
1980年,在经过多年教学、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论创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
他设计了一大批原类型建筑,包括大规模的住宅和城市设计项目、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列创造性的私人住宅。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 (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
建筑大师埃森曼
建筑大师——彼得 埃森曼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
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
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Errors,Houses of Cards 等。
他还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终极T 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及其他谬误》以及〈卡纸板住宅》。
此外,他的作品还登在另外三本书上,它们是《维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人工开凿的城市》和《探索建筑的十一位作家》。
他的两本专著是:《埃森曼建筑艺术》和《彼得 埃森曼》。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反对派》杂志编辑。
在国际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建筑理论的论文及随笔不计其数。
埃森曼还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
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 )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
[1] 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十号住宅莱因哈特大楼 公元2000年教堂瓜尔带奥拉住宅份。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
House X 之布局与空间
House X共三层,分为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四个体块。将闹静,洁 污,公共与私密空间巧妙分开。然而它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布局与空间 分割使它作为一个住宅而言颇显怪异。进去后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 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如他自己所说“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 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他希望通过 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因而House X的布局与空 间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并不容易分析,就住宅而言它可能是失败的, 但它以丰富的手法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却值得借鉴。它并不是 “以人为本”来设计,恰恰相反强调的更多的是建筑的存在。
间的走廊并不单调,大块的玻璃窗与墙围合成一个穿插在“建筑群”里单独
又联系紧密的空间。走廊上方和尽头的玻璃将环境引入室内,使原本狭窄的
走廊变的广阔。建筑中心处的转折和入口处与楼梯的联系更是产生了“山穷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House X 之光与影
人们认识空间往往是通过眼睛,而人所看到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该是光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或叠合的结果。House X中大小形状各异 的采光口,既在外形上产生了有韵律美的变化,也形成了室内不同强 弱的光与影;不同方向的采光口又带来不同角度的光线,显出平缓的 亮度梯度,这些渐变的亮度强化了物体构成的空间深度。
• 入口小而隐蔽,只是用两个体块的逼近来营造一种诱人深入的气 氛。正门 在两块玻璃幕所夹的窄墙上,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正面两个体块一实一虚,
大小相似的两个体块却给人不同的感受。左面网状方块难以用作居住却提供
了一个独特的开敞空间,地板与平台相呼应,楼梯交错上升,使空间更为丰 富;右面近乎封闭的体块则给人稳重的安全感,一层的的侧窗和玻璃房间满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彼 得
· 艾 森 曼ຫໍສະໝຸດ 彼得·艾森曼生平简历 建筑思想 解构主义 作品解析
生平简历
• 1932年生于纽约,他 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在哥伦 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在剑桥大学获 博士学位。他曾先后 在剑桥大学、普林斯 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校任教。
•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 者(即 “建筑界5巨头”之一), 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少数几个在实际创作中应用理 论的建筑师之一。“客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 都是建筑的建筑的,打破形势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课件
设计特点:空间、形式、结构、材料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空间
形式
结构
材料
彼得·艾森曼注重建筑 的空间关系和流动性。 他通过巧妙的空间设计, 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功能 区域,使建筑内部空间 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
艾森曼的作品形式多样, 既有几何形态的抽象表 现,也有对自然形态的 模仿和转化。他善于运 用点、线、面等基本元 素,创造出独特的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现代 主义的简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特点。他注重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关系, 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艾森曼的解构主义风格体现在他对建 筑结构和形式的颠覆性处理上,打破 传统建筑形式的约束,创造出更加自 由、动态的建筑形象。
艾森曼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尝试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代感的建筑。
毕业后,他加入了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的工作室,并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 的规划和设计。
1957年,艾森曼与四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PEI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 职业发展道路。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哲学与思想
艾森曼认为建筑应该是一种艺术和技 术的结合,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空间 感。
艾森曼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历史和文 化的思考,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材 料来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建筑。
形式。
艾森曼注重建筑的结构 设计,通过结构的变化 和重组,创造出具有张 力和动态感的建筑形象。 他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和 新型材料,实现结构的
创新和优化。
彼得·艾森曼在材料选 择上注重质感和视觉效 果。他善于运用混凝土、 玻璃、钢材等现代建筑 材料,通过材料的对比 和组合,创造出独特的 建筑风格和视觉效果。
彼得·艾森曼
目录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生平 艾森曼的设计理念概述 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理念总结 艾森曼的现实与未来
一.生平
• 出生——1932年,新泽西州纽瓦克 新泽西州纽瓦克 新泽西州 • 求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英国剑桥 大学 • 任教——剑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哈佛大学、 剑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 耶鲁大学及纽约库珀联盟 耶鲁大学 纽约库珀联盟 • 重要事件——1967年,在纽约库珀联盟成立城市 城市 研究及建筑学院。1974年,在纽约库珀联盟 纽约库珀联盟创办 研究及建筑学院 纽约库珀联盟 《对立期刊》,催生了建筑界的辩论与1970年代 后期冒起的美国建筑理论。1990年代,艾森曼创 立Anyone公司-一个探讨20世纪末建筑文化条件 的智囊。
二·艾森曼的设计理念概述
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 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 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 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 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 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 他的建筑作品与 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 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 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 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这个人就是彼得 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 彼得 艾森曼。 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 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 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 筑设计中去。他的建筑方案设计很少受现有建筑教条约束 他的建筑方案设计很少受现有建筑教条约束, 筑设计中去 他的建筑方案设计很少受现有建筑教条约束,其设计灵感来自建 筑学之外的领域,其中哲学和语言学对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筑学之外的领域,其中哲学和语言学对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他所引用的理 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美国建筑 界的元老菲利浦·约翰逊曾对埃森曼作品的难解程度发出这样的感叹:“由于他 的朋友多半是美国建筑界从来没听说过的思想家和解构主义者,因此我们无法 追踪其哲学思维涉及的范围”。所以对于普通读者面对他的作品和阐释,特别 是作品和阐释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很是疑惑不解。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立面 沿主要街道用砖和玻璃装饰 成传统立面保持街道的延续。 看似独立参差不齐的外立面 同样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破碎 感,与平面达成统一。
室内 一条600英尺长的室内街道, 从入口一直通到舞厅。把 各会议室和大跨度的展览 厅分开来,并成为该中心 的主要公共集散空间。
形体 复杂,钢结构设计困难 抓住开放基地不断变化 的性质和附近住宅区的 特征,把建筑分成条条 弧线的束状体,以一种 形象的方式既影射了基 地旁边的铁路现状,又 表达了信息时代的特征。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出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
彼得·艾森曼和他的解构主义代表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思想: •使建筑从场地本身 发展出来 •利用地点的价值, “建筑需要外部的 参数,建筑只有在 环境的框架中才能 有意义。” •使建筑构件延展 新的用途。与解构 的概念相契合。
•中心的设计包含了白色金属方 格来代表鹰架,以表示未完成 的感觉,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 味道。
哥伦布会议中心
思想: • 探索场所与现代大都 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 质之间的关系。 •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 发组织能力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 新的纪念碑,一个位 于‘之间’的公共建 筑,一个处理动态的 现代生活中微小事务 的场所”。
场地的西侧为校园内道路,较 为僻静,北侧建筑与绿化空间相 互穿插,使艺术中心的与环境相 融合。 艺术中心与绿化景观同时使用 一种错位的风车状构图手法,使 空间进一步动态发展。
入口位置
通常建筑师对原有 建筑采用一种表象的 协调如控高、层数、 材质与色彩的呼应。 而艾森曼采用“切入” 的手法处理基地。视 觉艺术中心穿插于威 格厅与莫森报告厅之 间,保持了原有椭圆形 广场的开阔。 原有建筑被进行了 “切角”。使原 本 独立的视觉艺术中心 与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集中式的布局顺应了 狭小、限制多的场地, 为形成丰富而严谨的 建筑空间创造了前提。
平面布局:中心式
两套网格
校园轴线 城市道路
中心式 视觉艺术中心 位于校园的东 端入口处, 亦 是校园内椭圆 形广场中轴的 一端。艾森曼 在这个场地中 所做的艺术中 心有意摆脱中 轴线韵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 角度观察视觉 艺术中心所处 的场地。
建筑师——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艾森曼生平简介彼得•埃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纽华,1955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另外,他还被授予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美术名誉博士。
还有美国建筑师学会颁发的1991年度国家荣誉奖。
二艾森曼的建筑作品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艾森曼的建筑作品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I-VI作品(1968 -1975年)住宅X作品(1975年)旅游金融中心(1986年)IBA社会住宅(1987年)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1988年)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小泉三洋办公大楼(1990年)埃默里大学艺术中心(1991年)nunotani办公楼(1992年)哥伦布会议中心(1993年)世界大惨案受难者纪念场(1996年)三核心设计体系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氏建筑总是呈现出复杂暖昧的结构关系、丰富多变的体穿插。
然而这些若似非理性的建筑却是建立于严谨多样的理性设计手法之上。
艾森曼《图解日记》一书是其对自身设计经验的回顾。
结合艾森受在书中对图解内在性的归纳以及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 在剖析视觉艺术中心之前有必要对互动网格、尺度的消解、立方体、形、风车构图等核心体系进行阐述曰。
当然艾氏的手法远不止如此本文所述均与视觉艺术中心相关,诸多手法汇聚成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互动体系形成艾氏固有的设计核心。
在维克斯纳创作过程中,1 互动网络通过解位《引获褥信息并引入相关的另一系统形成互动网格, 是艾森曼的设计手法之一;2 尺度的消解艾森曼将分形几何看作是传统几何学的拓延与发展并在一系列的建筑中运用一种叫做比例缩放的手法。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8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盖 里的一个重要作品,具 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 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 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 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 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 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 的充分表达。
9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弗兰克·盖里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 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 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 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 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 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 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 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 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 般的建筑。 它继承了表现主义建筑的传统, 以丰富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光线组 织,以及精确的施工营造了解构的 氛围。在室内到处都有使人惊奇的 景观和奇特的光照。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
解构主义
汇报人:Anne
目录
1. 概述 2. 产生背景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0
3.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思想
•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善于理论建树的艾森曼转向了对解构主义 的关注,德里达,巴特尔等人的理论成为他在批判中形成更深刻的解构主义建 筑学说的强有力支柱 • 艾森曼认为,后现代时期“已不再有对原初形式的信仰,也没有对原初形式的 信仰”,这样,形式和功能不再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形式的意义也与功能、美 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总之建筑并不存在原始价值。 • 建筑评论家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曾经问过艾森曼类似的问题“当 你自己在建筑中时,你不希望空间很舒服吗?”艾森曼回答说进入他的作品“ 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他希望通过这种不舒适的感 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 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 •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 ,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艾森曼与House X 艾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在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与艾森曼的名字相关联,这种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复杂的重复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种复杂的本质,我们才能打开埃森曼建筑之门,去欣赏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这种共有的风格。
一种对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威胁促使艾森曼建筑风格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产生。
拒绝考虑设计方案的后果,带来的问题是设计人员常把建筑创新等同于一种形式的出现,一种不考虑实际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形式。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所考虑的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而就会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所以,设计方案中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艾森曼的建筑设计解决了相互矛盾的问题,或许这正是我们理解艾森曼建筑的正确态度。
对抗而不是解决矛盾将导致延缓一种形式的确定,而拒绝实施方案不是延缓功能的实施。
后者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
这将是一种依附于非完整中心性的暂时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延缓并不妨碍实施其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的实施并不能一次性完成,它包含了建筑工作中的未来因素。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他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功能性。
建筑的存在不能削弱建筑功能及建筑符号的存在。
”他的House X便是如此。
House X并未在设计之初便明确每一块空间的功能用途,他只是将几个几何形体变形、穿插,做细部处理,当建筑形式基本确定后,他才开始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分割。
不断调整,直至一个有韵律建筑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品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建筑设计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 使用。 由2711个水泥碑组成的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
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 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室内设计:对于室内的设计,建筑师也别具匠心,将带有文字的纪念碑水 平的镶在地上,这样游客在观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低头去看,自然形成了 一种“默哀”的氛围。
艾森曼简介
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 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 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 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
埃森曼的建筑作品
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 设计。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 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1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实现了建筑 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住宅2号》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住宅3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消除等级,这种等级包含各 部分美学价值的关系。他希望在他的体系中,不再通过权威的规则来作 出价值判断。 《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质,根据结构 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己的意义。埃森曼后来 称这一现象为“轨迹”。
埃森曼的实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 “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 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 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彼得.艾森曼
建筑07-1 宋海瑞 王亮
解构主义
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演化出来的,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字义来看:指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正统原则与正统 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实质上来讲:解构主义没有像20年代俄国的结构主义,1989— 1928年的荷兰风格派,或者1989—1933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 成为一个运动根源,更没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 年之久的力量,它是由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 建筑特征 1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 非中心的 2 恒变的 没有预定设计 3多元化非统一化
卫克斯纳艺术中心
这个项目中,埃森曼发现了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的参数,建筑 只有在环境的框架中才能有意义。”因此,建筑兼顾城市与校园两种肌理, 设计时运用了两个扭转12.25o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形成动态 空间。 入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 成为“非脚手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非窗”、“非砖” 等等,他尝试使建筑构件延展出新的用途。这种概念与解构的概念相契 合,埃森曼在尝试设计“非建筑”。
埃森曼的建筑思想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 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 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 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 言。 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 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 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 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