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 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 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
欲欲济济无无舟舟楫楫,,端端居居耻耻圣圣明明。。 坐坐观观垂垂钓钓者者,,徒徒有有羡羡鱼鱼情情。。

后四句表露想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 入仕,希望张 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 丞相引荐之意。
这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1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专题
之篇章结构(结构技巧)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2.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
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篇章结构(一)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设题角度:1、这首词(诗)开篇(结尾)有何特色?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这首诗是以什么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这首诗的写景顺序有何不同?6、XX句与XX句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联系?7、XX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对比、层层深入、抑扬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以景结情《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层层深入、对比、抑扬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古典诗词的篇章结构精编版

古典诗词的篇章结构精编版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①咸阳:秦汉两代的故都。②许浑:晚唐诗人。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一个“愁”字统领全诗,奠定了全文的感 情基调(术语),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 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内容)。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 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 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②何遽 (jù):为什么那么快。③《阳关》句:别离之曲。
(1)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 有何妙处?
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术语),营造了一 个凄苦惆怅的意境(内容),引起读者无穷无 尽的想象(作用)。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答案:上片以描述为主,主要描写了一 幅热烈、豪壮的出猎场面;下片重在抒情, 尤其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抒发了自己杀敌报国的愿望。上片的 记叙为下片的抒情做了充分地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 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 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承上启下。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

诗歌的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古代诗词鉴赏 篇章结构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诗歌的篇章结构 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
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 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a.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1分
b.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 去、夜寂静时。 2分。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 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 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 2011年高考全国卷 】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 深无雁影。
古代诗歌鉴赏 ——篇章结构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 “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 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 波澜。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的作用。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一点 五十二分。
总结 一、首句的结构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2、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3、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心情,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4、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鉴赏诗歌篇章结构

练7.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 洞庭湖、岳 阳楼景观的 名句,写出 了磅礴的气 势,壮阔的 境界,为人 们称道。
简析: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 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
篇章结构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一、景情关系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答案: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 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 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 无限的想像空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

古典诗歌常见的六种结构形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重点知识点一、诗歌鉴赏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掌握鉴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体会诗人的感受和情绪。

二、词语运用1. 学习使用词语多样化的表达,提升语言的丰富性。

2. 熟练掌握词语的义项和用法,避免使用错误的词语。

3.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搭配方式,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篇章结构1. 学习理解篇章的结构和层次,如引子、承叙、高潮、结尾等。

2. 掌握各种结构的应用场景,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3. 注意篇章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整体连贯且易读。

四、古文阅读1. 熟练阅读古文,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观点。

2. 学习运用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把握。

3. 注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体会古人的意图和表达风格。

五、写作技巧1. 学习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标题的起名、段落的分述、结构的安排等。

2.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如清晰明了的表达、准确的用词等。

3. 激发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语音语调1. 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自然流畅性,避免发音错误或语调不当。

2. 学习标准的口语表达方式,培养优美的语音语调。

七、修辞手法1. 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名句背诵1. 背诵并理解古代文学名句的含义和意境。

2. 运用名句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和表达。

九、阅读理解1. 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2. 针对理解困难的文章,采用分段理解的方法,逐步把握文章的意思。

十、课外阅读1.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扩大阅读的领域和广度。

2. 注重阅读的效果和品质,理解和体会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这些重点知识点是六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提升语文能力和学习成绩。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手法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019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1)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
照应、承上启下、抑扬等。
3、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景(物)情(主旨)的关系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
上抒怀。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 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歌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 而后释法情感,破势而出。
诗歌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摄取“妃子笑”入 诗,而要揭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
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 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 4、奠定情感基调 ;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
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 形象(写景诗句); 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4、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
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
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构思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构思

谢谢!
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类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 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 第三步: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 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 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shān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 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 篇。
5、以小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 大境界、大主题。 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 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 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 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 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 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 的西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 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 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 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 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 (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 变化也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点击考纲: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考查内容: 概括内容主旨、分析思想情感、 评价观点态度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 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篇章结构公开课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篇章结构公开课PPT课件
• 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 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
• 赏析该诗的结构特征。
• 前四句描写通过写飞扬的尘土、连云的宅第,写宦官的恃宠骄横。
• 中间四句叙述通过对斗鸡者的服饰和神态的描写,活现出斗鸡人不可一世的华贵和骄横。
• ②最后两句议论。诗人鄙夷地把宦官、斗鸡者等佞幸小人看成是残害人民的强盗,同时也暗 讽当时最高统治者的不辨“尧与跖”,对当时的黑暗政治表示强烈的愤慨。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篇章结构
存在的问题
(1) 诗歌内容没有理解。 (2) 结构知识点没有掌握。
( 角度不完整) (3) 答题步骤不完整。
常见考试题型
(一)考查整体的篇章结构(构思)特点
1.请比较两首诗的结构特点。 2.说说这首元曲的构思脉络。 3.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4.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
•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 一至四句,写李白高度评价。 • 五、六两句,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 • 七、八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
• 《古风》 唐 李白 •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 ③结尾总结离别之情。“叹息此离别”直抒胸臆,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以
景结情,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江苏 11)春日忆李白 杜甫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 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评价思想内容。 •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 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 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 别、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四、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 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 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 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 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 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 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 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 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 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 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 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 果。
•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 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解析:第一问简 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 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 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 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 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 等。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 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 不可。

篇章结构题型整理语文

篇章结构题型整理语文

篇章结构题型整理语文
篇章结构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整理: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文艺表现方法和篇章结构: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在解答篇章结构题型时,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布局谋篇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常见的篇章结构有以下几种:
•总分结构: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也有总分总结构。

•并列结构:文章各部分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关系。

•递进结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作者的认识发展顺序来写,层层递进。

•对照结构: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示事物的本质和不同。

这些篇章结构可以帮助作者组织文章,使文章更加清晰、连贯、有条理。

同时,这些结构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诗歌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

▪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承)
▪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转)
▪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合)
▪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 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 面有什么作用?(6分)
▪ 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 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马嵬”是地名,也是悲剧的发生地,其含义就 等于说“杨贵妃之死”。
本诗紧扣题目来写,句句切题,与古风歌行可只取诗中 某一点一面拟题,自不相同。
题目的特点
• 1、 题目与诗歌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来写。 • 3、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 4、 题目或主要题意一般须“开门见
• “转”通常是第三句,但也有例外,如李白《越 中览古》: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 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是描述从前越破吴后的得意、繁盛和逸乐, 第四句才转而写今日的凄凉。
• 从句子的意思和作用上看,绝句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 后两半。往往前半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 意旨所在。第三句的“转”,为了拉出、铺垫、反衬、 强调等作用,前人常用“不”、“莫”、“独”、 “更”、“如”、“若”、“何”、“谁”、“纵”、 “欲”、“愿”、“今”、“只今”、“昔”等字以 转出新意。
20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结 构起什么作用? 答案:“聚散匆匆”在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 别之仓促;在结构上起具有承上启下作用。“聚”字 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 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 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之篇章结构(课件38张)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之篇章结构(课件38张)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照应 ??
答:“腾细浪”、“走泥丸”、“更喜”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诗中哪些词语与诗题照应 ?
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评析】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一种情感,虽然所 写的意象不同,但通过相同的结构形式去写,让人读起来有音 乐美,让人感觉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情感更加有韵味。
整体概括:《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就是这样:一连几 章句式和意思基本相同,只有个别词的调整,产生了一唱三叹 的抒情效果,不断重复的韵律加强了抒情效果。让每个读者听 众感觉好似一次次重章叠句的咏叹,一字字刻骨铭心的记忆, 连这河水都已会低吟浅唱。
(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什 么?
答:“踏”。“一径沿崖踏苍壁”,意为沿着山崖上的 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写出隐者住处的幽僻。
铺垫与伏笔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铺陈 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手法 。其作用是突出强调。

高中语文-10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高中语文-10诗歌鉴赏篇章结构
开头
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曲笔入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
结 构 手 中间 法
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作为线索,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照应(标题,前文) 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铺垫(为下文做铺垫) 伏笔(为下文埋下伏笔)
结尾(主题)
抑扬(欲扬先抑)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升华(深化)主题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 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 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 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 “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 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 遗恨的苍凉心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 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 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
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 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 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 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 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尾联陡转,以
村行 宋 王禹偁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景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情
山 居 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wǎ得n 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 而出。
山 行 杜牧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 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 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 情呢?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 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 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 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 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 像空间。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 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 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乌衣巷 刘禹,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小见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 生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 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 (当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 常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 证者,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 媒介,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 此诗是“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来无遭怜未我虽②作有,品 关 遇琴用老此局者棱“” 于 的为较世二:世写角, 国 感弦得愈物指愈琴,来家慨直失疏随棋疏棋正写的,,,,,盘”二因自兴对爱那一不。、物 为己亡世棋 能 拙 系“是 自的 了 事因 记 万 有万托 己“ 。 讥局 宫 事 兴事物 方志 这 讽② 商 妨 亡妨言 直” 些 的方 ? 。 。”志之; 都 情。,。品直 抒 怀只他不发 。—对意用析落以变—了第起?。得正琴,作一了请(小直棋结者5联什简分斋、二果对的么要住方物到个)句作分处的头—人,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007宁夏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 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1()1)诗诗的的前前两两句句,,有有版版本作本“作将“军将此去军必此 去封 欢必侯 哪, 一封士种侯卒?,何请士心简肯 要卒逗 说何留 明心” 理肯, 由与 。逗本留诗”相,比你与更本喜 诗(相2比)“你马更后喜桃欢花马哪前一雪种”?一句请在简艺要术说表明现 理上由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 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 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 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 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如何体现 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
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 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
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2007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 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8(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
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
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
“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
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
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小(斋6分即)事 刘一止①
8.诗的第二联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 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 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乔生为灵周瑜涂妇炭,都二不人问入,魏只,即恐吴被亡捉可了知二。乔此,诗人可见不措欲
质大言不,识故好变恶其。”词耳。”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 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 里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 入仕,希望张 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4、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 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 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 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7、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 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 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欲抑先扬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 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 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达到此效果。
骆宾王
卒章显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直抒胸臆, 明确表达希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望得到援救、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昭雪冤狱的 愿望,点明
主旨。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 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9、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 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 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 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 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