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9篇海陆的变迁 1教学目标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
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
(最好出示资料片)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生:上前演示。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名师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4节《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的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认识火山和地震,并熟知地球的两大火山地震带;通过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各种地形变化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课前2分钟自动播放配音乐的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即片头),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些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3页。
[讲述]海陆变迁的意思是说海洋变成陆地,或从陆地变成海洋。
这跟一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沧海桑田。
那你们知道那些沧海桑田的故事?[学生举例老师总结]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和森林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考察的时候发现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球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出示板书]地球表面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过渡]是上帝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吗?不,那是什么力量在促使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提这位伟大科学家。
[出示魏格纳德图片问]他是谁?有什么伟大的贡献?——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问]谁给了他灵感?——地图。
[问]他是怎样发现的?[学生回答并引述故事]有一天,生病了的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墙上的世界地图,他看得如此认真于是发现南美洲大陆的轮廓跟非洲大陆的轮廓很相似。
这使他提出疑问——南美洲大陆跟非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他并没有让他的想法变成空想。
而是付诸努力找了很多证据去证明他的大胆设想。
[出示动画]南美洲突出的部分跟非洲凹进去的部分几乎完全吻合。
[总结]这就是科学家。
别人没留意的他观察到了并为为证明他的设想不辞劳苦地找证据。
[学生活动]看《地图册》第8页,说说魏格纳找了哪些证据。
[总结]经过他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很多证据,如:两块大陆上的古地层分布相似;两块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相似;两块大陆上的生物演化相似等等。
他还发现北美洲大陆、格林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刚好嵌在一起。
后来,他在第四次去格林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4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4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通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6、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1、认识到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教学难点】:板块运动与世界主要山脉形成的关系【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提纲】: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缓慢的变化2、激烈的变化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三、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3、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四、火山与地震1、火山、地震带和板块运动2、地震应急措施【教学过程】:一、地表形态的变化(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1、教学导入今天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有8844.43米高,有人却在其峰顶发现了鱼骨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2、引导设问: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地表形态在变化中?要求:分小组先讨论,后收集能说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事例,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他们找到的事例3、思考活动—教材P41页二、大陆漂移假说1、故事引入----南极洲地表覆盖着2000米厚的冰层,几乎寸草不生,但我们发现南极洲地层内储藏着大量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五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证据。
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认识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2.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火山与地震的相关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会不会发生变化?展示一些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如山脉隆起、海沟形成等),引发学生兴趣。
二、地表形态变化(10分钟)1.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通过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展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三、大陆漂移假说(10分钟)1.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魏格纳及其主要观点。
2.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大陆轮廓吻合、古生物分布、古气候分布等。
3.讨论大陆漂移假说对地学研究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四、板块构造学说(15分钟)1.引入板块构造学说,介绍板块的分类(如大洋板块、大陆板块等)和板块边界类型(如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等)。
2.演示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形成、裂谷发育、地震带分布等。
3.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板块构造学说在解释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方面的应用。
五、火山与地震(10分钟)1.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基本概念,解释它们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展示火山与地震的成因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
3.讨论火山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教学教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学习目的】:1.看法海陆是变化的,并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天文现象。
2.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念,了解该假说的基本证据。
3.了解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内容。
4.看法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并说出生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1.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内容。
2.说出生界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恢复真相】:〝沧海沧海〞说的是陆地变陆地或陆地变陆地,由此你失掉了什么启示?在喜马拉雅山地域发现少量新鲜的陆地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在不时扩张,将构成陆地;地中海的面积不时增加,最终将消亡。
【教学进程】:一.大陆漂移假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1页,结合图2-53,完成填空,2分钟1.提出者:______国的__________〔人名〕。
2.观念:①地球上原来只要一块陆地叫________,被________所包围。
②大约______年前,泛大陆末尾________。
③距今约 ________年前,构成了如今的基本轮廓。
【协作探求】小组协作,帮魏格纳找证据,3分钟1.轮廓2.新鲜底层3.生物二.板块结构学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2-43,结合图2-55,完成填空,2分钟板块结构学说内容:①全球主要有____大板块。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简直全部位于陆地上;大洋洲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上〕②板块外部,地壳比拟________。
③板块接壤地带,地壳比拟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协作探求】结合小实验结论,解释以下现象,3分钟①喜马拉雅山脉〔构成并逐渐增高〕:②安第斯山脉:③地中海逐渐增加,最终将消亡:三.火山地震带【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3页,结合图2-56,完成填空,2分钟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______和______活动频繁。
初一地理上册_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___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一)知识目标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2、能判定板块分界处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将来趋势;(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五)难点1、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地标形态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一、地表形态变化[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举例: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用科学的办法使学生相信。
A、喜马拉雅山上的鱼类化石B、台湾海峡海底的河流[转承]:短时间改变地表形态的方式——火山、地震二、大陆漂移假说[引入]:魏格纳的故事讲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泛大陆变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格局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A、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B、古生物演化的相似性C、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魏格纳精神三、板块构造学说[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A、地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B、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活动]:观察图,回答问题。
四、小结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了解海洋变陆地以及陆地变海洋的证据,我们发现地球表面形态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而且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展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根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开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以下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场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局部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局部相吻合。
教师扩大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拟,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名师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4节《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重、难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陆变迁》(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下列问题。
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回答。
3、出示自学指导(二):下面大家自己练习朗读课文,“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4、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回答。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记忆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学生对照自学指导自学,(指名同学到黑板前板演),师巡视。
3、指名同学上台更正。
4、师生共同探讨。
师总结: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默读课文,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6、生对照“自学指导”自学课文,师巡视。
7、指名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师: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四、当堂训练:五、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4节《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第四课《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难点: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教具准备]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97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4、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5、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
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假说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4、学生齐读P41文字,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名师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4节《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轮廓
板块的内部
将南美洲和非洲拼合后发现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明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是相连的整块大陆。
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答案: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
张裂运动,导致红海不断扩大。
答案: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靠近
小;B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形
挤压迫使地中海成。
(名师整理)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4节《海陆变迁》优秀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
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40页-46页,完成课本43页活动题
五、教学过程
海洋生物化石喜马拉雅山
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
a b c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六、布置作业
1. 巩固性作业:完成《新课堂》23-25页。
2. 预习性作业:预习《世界的人口》第一课时。
七、自我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
3、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二、教学重点
1、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三、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课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展示澄江抚仙湖湖底探
秘和冒天山地质公园的
海陆变迁图。
观察、解释发生的地理现象。
由近及远激
发学生爱家
乡的情感。
一、海陆在变迁展示课本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
学生观察、思考、抢答……
由感性到理
性激发学习
地理的兴
趣。
讲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在
发生的沧桑巨变。
设疑
我们地球的现貌从古至
今都是现在这样吗?
看图引发思考?
认识到‘物
质是运动
的’这一客
观规律。
二、
大陆漂移假说通过看图、查找资料,
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学生做导学案,自主寻找答案。
激发对科学
研究的热
情。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学生大
胆质疑,敢
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
神。
过渡在本世纪60年代地质学
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
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现在我们进入板块构造学
说的学习。
思考、听课。
引起学生学
习欲望。
三、板
块
构
造
学
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
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
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 __
大板块,除板块几乎
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
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
示;“→←”表
示。
3、屏幕演示板块的碰撞、
挤压和拉伸。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和板块相互碰
撞挤压形成的。
学生做导学案,自主寻找答案。
(1)认知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
(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确答案。
用色彩鲜艳
的图像,并
且通过学生
的亲自动
手,加深学
生的印象。
展示六大板块图
学生填图
提高学生读
图、填图能
力
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
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
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
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
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
比较活跃。
思考
对所讲内容
有整体认识
过渡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
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
容易发生火山、地
震。
火山、地震给人们带
来了深深的灾难。
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视频
直观画面加
深学生的感
性认识,给
学生思想上
带来震撼—
—地震的危
害如此严
重!
四、火
山
地
震
分
布
与
板
块
的
关
系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
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
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
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
地震图。
屏幕显示“世界
火山地震分布图”。
从图上
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
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
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
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
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
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思考:为什么
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
分布?
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
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
块构造示意图”
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
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
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学生看屏幕的图
学生讨论、回答
营造探索、
讨论的学习
气氛;通过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掌
握知识
通过自主讨
论来掌握知
识,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
力
细讲地震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
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
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
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
那么的大呢?
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
级之分的。
下面给大家看
看地震的有关知识.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
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
以预先知道可能会发生地
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
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
呢?
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
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
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
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
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
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
持体力,等待救援。
阅读材料“火山”和“智利大地震”
学生讨论、回答
进行知识的
延伸,培养
分析问题的
能力
培养发散性
思维和分析
归纳的能
力。
总
结
总结、归纳思考、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加深认识。
板书设计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沧海桑田的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四、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目,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A.大地构造学说
B.大陆漂移学说
C.海底扩展学说
D.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有()
A.四大板块
B.五大板块
C.六大板块
D.七大板块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几千万年以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A.红海
B.大西洋
C.地中海
D.印度洋
4.下列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美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5、说出下列板块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