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论语十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论语十则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字音归类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这个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的第二大畅销出版物是什么呢?是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对我国影响很大,同时它的思想对中国周边的国家,韩国崔昌圭曾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今天更要好好学学孔子的《论语》,理解圣人的思想。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第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学生做知识要点分类归纳整理:
a) 生字词:矣(yǐ)愠(yùn)弘(hóng)柏(bǎi)罔(wǎng)殆(dài)诲(huǐ)
b) 多音字:论(lún)语三省(xǐng)吾身不亦乐(lâ)乎传(chuán)不习乎任重(zhòng)而道远曾(zēng)参(shēn)
c) 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读yuâ,愉快。②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读rǔ,你。
③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聪明,智慧。
(2).听读第二遍课文,注意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5)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四. 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一)小组合作解决前三则的词汇理解和句子翻译。
1.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
2.每个组都有机会提出六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
3.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一则或一则中的某句。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
二)教师补充引导的内容:
第一则:
1.字词补充:“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2.探讨问题: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第二则
1.字词补充: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省”(xǐng),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2.探讨问题:这一则讲了做人要时刻反省什么?
反省做事是否尽力负责,待人是否真诚,学习是否认真。
第三则
1.字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探讨问题: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进行新课,积累词汇、疏通文意
一)小组合作解决4~9则的词汇理解和句子翻译。
1.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
2.每个组都有机会提出六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教师可以分配任务);
3.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一则或一则中的某句。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
二)教师补充
1.第四则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2.第五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汝”,你。是知也,是,代词,此、这的意思。知。通“智”
2)分析含义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3.第六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贤,贤人。齐,看齐。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分析
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向贤人看齐,反省自己有没有缺点,这样做可以让自己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
4.第七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三,不是确数,泛指。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分析句子
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必须建立什么样的前提上?
明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第八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已,停止。弘,刚毅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2)分析句子
历史上有哪一些人物符合曾子的评价?
明确:马克思、周恩来等
6.第九则
1)讲解重点词、翻译
凋,凋谢。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2)分析句子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