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百家争鸣与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清以后)
2、孟子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 翟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宋人有耕者,田中 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 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 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 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守株待兔
治国思想:
各抒己见
作为君主,你将采用哪家的思 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为什么?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儒家: 以德治国 道家: 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治国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墨家: 兼爱非攻
2.形成百家争鸣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社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会 政治: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大 变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革 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世界看孙子
在日本《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 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
在美国不但制定了“孙子的核战略”, 而且又按照《孙子兵法》制定了新战术。 在欧洲,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 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用 于企业管理
精神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讲求功利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法家的政治实践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齐国 秦国
变法者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1)知识点提示: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 《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百家争鸣[人民版][

百家争鸣[人民版][

你知道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 有名的是哪几家?它们的代表 人物都是谁?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思想
自主学习
• 1、列举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 2、道家思想的特征是什么?老子,庄子的 主张及各自的代表作,如何评价道家思想 • 3、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各自的活动, 法家思想的地位 • 4、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孟子 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 我尊孔子,但主张性本恶。君船民水,故人君者, 荀子 5、 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韩非 治道因时而异。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6、 君主须集中权势,运用权术,以静制动。 子 以上六条分别是谁的主张?属于哪个学派?
•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
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
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 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一节
什么叫“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法、名、 阴阳、纵横、农、杂、兵、 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 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 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恭城孔庙
孔子故里 曲阜孔庙
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材料1 “仁”和“礼”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论语·雍也》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论语·颜渊》 “仁”和“礼”的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 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遵守“礼”的规范,才能 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 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 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有利于打击旧制度;建 立封建制度。
四、墨家主张
1、宗旨、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2、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3、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五经:《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孟 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民本思想 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材 料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007山东乳山1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2007山东乳山11月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2007山东乳山11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 致 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21世纪 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 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 里去寻找的“智慧” 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是非之心”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制天命而用之” D.“制天命而用之”
两者都强调“秩序” 两者都强调“秩序”
1.(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1999年,在每年一届的曲阜国际孔子文 .(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1999年 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 化节召开前夕,以生产“孔府”牌系列香烟享誉国内的滕州卷烟厂,独具慧眼、 化节召开前夕,以生产“孔府”牌系列香烟享誉国内的滕州卷烟厂,独具慧眼、 抓住良机,隆重推出了一枚“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烟盒, 2550周年 抓住良机,隆重推出了一枚“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烟盒,引起了广大烟标 收藏者的关注。下列与该烟标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收藏者的关注。下列与该烟标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孔子的著作有《 》《书》《礼》《易》《乐》《春秋》《论语》 春秋》《论语
15.(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孟子认为: 15.(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孟子认为:“……百亩之 .(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 百亩之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 正确的是( 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②③ D.①③

21.(2007广东广雅中学9 21.(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 .(2007广东广雅中学 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 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 的态度是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 会改正错误。 会改正错误。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 他害怕,以防再犯 他害怕,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 善而居
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士”的阶层在政治上崛起,在学术 士 的阶层在政治上崛起, 。学术环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 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上异常活跃; 上异常活跃;
24.(08淄博高二期末考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24.(08淄博高二期末考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淄博高二期末考试 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 一派别的思想( 一派别的思想(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思考文化觉醒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社会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觉醒,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化的觉醒又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重要流派及主要思想
学派
代表 孔子
政治主张
民本思想 人性论
仁、为政以德 取信于民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仁义王道 礼治 水舟之喻 性本恶 无为而治 尚贤 以法治国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庄 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性本恶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儒道墨法农名杂,阴阳纵横小说家”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儒道墨法农名杂,阴阳纵横小说家”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 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形成。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 化阶层形成, 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手到他们的深 刻影响。 刻影响。
23.(08烟台高二历史(文科)期末考试)诸子百家的思想, 23.(08烟台高二历史(文科)期末考试)诸子百家的思想,奠 烟台高二历史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苟子的思想, 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苟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人生来就有仁、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C 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儒家推崇“人治” 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 法家主张“法治”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28.(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 28.(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孔子认为作为 .(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 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 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 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仁者爱人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 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 分制度。 分制度。
17.(烟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 17.(烟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烟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 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 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注重气节, 人性本善,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先义后利,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仁爱友善,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3.(2007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孔子看到鲁 .(2007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 2007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 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 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 不可忍! 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C √ .克己复礼 B.忠恕之道 D.中庸之道
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 随着周天子 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 井田制瓦解,分封、宗法制破坏, 井田制瓦解,分封、宗法制破坏, 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 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不断; ,文化传播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 静态的生活格局,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 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 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10.(2008淄博二模) 10.(2008淄博二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008淄博二模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主张“以德治民”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民贵君轻”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