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自灭亡的那一刻起,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

一个朝代的灭亡原因总是多方面的,但也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现在的高中教科书上将其简单的归为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以及天灾等原因,这虽然是比较笼统说的,但也是最主要的,但是对我们更加清晰地把握其事件本质和深层次原因,并理清整个事件的脉络,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要纵观各家的观点,进行比较探讨,才会有真正所得。

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探讨和相关的研究是多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内部原因
1、政治体制。

明灭元之后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张薇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在明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这种制度已经暴露了弊端,到明末越来越清晰,以致最后全部显露出来,等于机器的运转已经不正常,最终导致了全面的崩溃。

但她还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调节的,不过到了末期,在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就无法挽回了。

董倩在对明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做研究的时候,认为“明政府希望通过考满之法,选出一批有实际经验、老成持重的官员来。

但考满过于注重资格,使一批年轻有为之士疲于熬资力而无法到重要岗位上去施展才能,发挥作用。

”以致后来朝中没有可用之材的局面。

万明认为,在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已经显露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缺点,也预示着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趋势。

2、军事策略的失误。

万明认为,在援朝战争中,明朝将辽东的兵力大部分都抽到了朝鲜,投入了援朝之战,使女真族乘机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到最后不可控制,而遭其祸。

崇祯在危乱之际,还杀害忠良和守边大将的行为,造成最后“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也算是军事上的失误,这里就不加叙述。

3、宦官的原因。

宦官对历朝以来影响是很大的,冷东先生在《也谈崇祯年间的宦官》中认为宦官参政的主要作用,就是败坏军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还认为宦官作为一种制度在历史上重未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周晓光却持相反的态度,他认为明末的宦官制度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在《论明代崇祯年间的宦官》一文中结论说:“崇祯年间宦官参与政事,作为一种制度,具有监督官员和强化官僚机构的作用。

”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面说:“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

”到明末时期,这种斗争并没有随着国家的危机而终止,一直到明朝灭亡才算是结束。

4、前代的原因。

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明朝亡与万历时期,黄松筠说崇祯承继了万历和天启两朝的弊端,回天无力。

但他还认为是两大不幸造成了崇祯的悲剧命运,还有一个就是遇到了皇太极这样的强手。

万明女士也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在前朝就种下了祸根。

二、外部原因
1、内忧。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叁》中记载:“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彭安玉认为,朝代更替的原因很多,但农民的压力是主导原因。

他还举例说明了农民负担轻时,则社会繁荣,农民负担过于重时,则天下难安。

据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崇祯末年,盗贼四起,年谷屡荒,人们都以无田为幸运。

”所以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为是李自成攻灭了北京。

2、外患。

明王朝与女真族的关系,本来是附属国的关系。

在明初到明末,中央汉族政权给女真族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援助。

栾凡从经济上阐释了女真族强大起来的原因,他说:“明代女真族的对内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包括与明朝政府、与辽东汉人、与朝鲜政府、与朝鲜百姓的贸易,女真内部的贸易以及通过明政府及商人做中介与江南丝织业的贸易等,形成了一个地域广阔的贸易关系网。

”阎立新从民族融合的角度阐述了女真族强大起来的原因,最后打垮了先进的明朝,
他说:“满族正是在不断汲取邻近民族优良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养料的过程中发展和强大起来的。

当满族由边远落后的辽东山区挺进先进文明的辽沈汉人聚居区后,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权力的稳固,汉族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又渐渐侵透其肌肤,并不断融入血肉之躯,满族由一个渔猎民族迅速蜕变为农耕民族。

这种大幅度向文明迈进的步伐,历史上也是少见。

因而,满族才能够使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同时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不久,既以所向披靡之势长驱直入山海关,进入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原地区,并迅速地被卷入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也有的学者认为崇祯是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和敌手,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人。

3、自然灾害。

早《明史》中有记载:“崇祯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

四年五月,襄垣雨雹,大如伏牛盈丈,小如拳,毙人畜甚众。

六月丙申,大雨雹。

七年四月壬戌,常州、镇江雨雹,伤麦。

八年七月己酉,临县大冰雹三日,积二尺余,大如鹅卵,伤稼。

”还有“崇祯八年七月,河南蝗。

十年六月,山东、河南蝗。

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

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蝗。

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又有“崇祯十六年,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止。

明年春,北畿、山东疫。

”看明末那么多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原因自然是有关系的。

还有许靖华的“全球小冰期理论”,认为明朝灭亡与全球的气候有关,明末至清初期间处于第五个小冰期,引起了民族的大迁移,也就是为什么满清攻明的原因。

北大的朱锦红副教授在《盘点过去,循着———古气候留下的痕迹》一文中认为“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到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连年干旱,这个前所未有的干旱期很可能对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有很大影响,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三、两个重要人物的的原因
1、崇祯。

首先是他的性格弱点,在铲除魏忠贤后,对身边的人都不信任,满朝文武没一个人会使他满意的,于是对他们走马灯似的不是罢官就是杀害。

吴思先生认为,崇祯这样的做法是自毁长城,他列举了一些事实,就算在最后一刻还与大臣蒋德景发生冲突,罢了他的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皇帝“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巡抚尚且如此,其他官吏、无耻文人更是出书铺、学馆,甚至到私人书房中用偷、骗等卑鄙手段,获取告密材料。

”王兴亚先生列举了崇祯的用人的方式,“一是取士不以德才为据所用多为庸鄙之徒。

二是朝中大臣更换频繁,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集团。

三是不相信臣下,言而无信,诿过于人,挫伤了百姓的积极性。

四是以重典绳下,滥杀滥罚,致使臣下畏罪饰非,同他貌合神离。

”他认为这样从根本上导致了无法挽回明王朝的败局。

晁中辰也认为,崇祯是的大灾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崇祯帝用人多疑,赏罚颠倒,自作英明,委过臣下,终至亡国。

其次是最后的战略失误,吴思在另一文中说崇祯在最后时刻滥杀滥罢,并征重税,这是作茧自缚,是皇帝自己闹得天下乱。

2、吴三桂。

吴三桂在历史上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明末诗人吴伟业的《圆圆曲》写道:“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个历史事件的看法。

段振离说,“假若李自成能善待吴三桂的父母妻妾的话,哪怕仅仅是暂时利用,那么,这段历史也会重新改写。

”关于吴三桂降清的动机,现在史学界有三种观点,既“反清复明”、“降清”、“既未降清也未复明”,无论哪种观点,吴三桂降清都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无疑这是没有争议的,吴三桂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扮演了绝对的主角。

但也有学者持比较进步的态度,如傅金纯认为明清之战是民族之间进取意识的较量,北方狩猎民族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

他认为“大批有能为的汉人自愿或被迫的投向中华民族的另一个子民族去寻求出路,而且他们受到新兴民族的接纳,进而激发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才能,从而取得了中原民族的主导地位。

这便是民族发展、人类发展的基本逻辑。

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历史上不是吴三桂,也一定会有“李三桂”、“王三桂”或别的什么人开关放满清入关。


四、一些其他观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也是断送明王朝的原因。

在赶走了元朝统治者后,当时存在着明显的民族优越感和对过去传统的回忆。

这虽然有利于持续无可比
拟的中国文明,但其代价是形成了一种与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概念相反的、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还有刘亚洲的“精英论”是从人才上去看的,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过于偏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