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镇永泸小学关于《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习惯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1.关键词的界定:⑴农村小学:指位于乡镇或乡村区域,主要面向农村孩子招生的完全定点小学。
⑵低年级:指小学一、二年级。
⑶“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⑷“阅读习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2.课题名称的表述: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分析造成该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背景分析:1.课题研究背景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2.课题研究的意义(1)课外阅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问题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永川区吉安小学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永川区吉安小学“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一)提出的背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正如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小学是重要习惯养成的学段,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就开始实施“绅士教育”。
我们提倡培养人的“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
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东施效颦,着眼点还是德行品质的养成。
我们理想中的“现代绅士淑女”应该是符合国家培养目标、胜任未来发展挑战。
语言文明、行为文雅、心理健康、学习勤奋,具有“文明高雅有气质,宽容和善有品质,活泼大方有胆识,博学多才有本事”四大心理与行为特质的世纪新人。
所以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必须从“小”开始抓起,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益终生,成为新世纪的“绅士”和“淑女。
”在我们日新月异的中国,正掀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场根本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命,是一场面向课程、面向课堂、面向整个教师群体的洗礼。
”(日本佐腾学)这场革命,让中国的经济腾飞的同时,教育也迅速腾飞。
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政规意见。
从相关文字中,我们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倍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对少先队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管理规程》中提出“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辩是非的能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外阅读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然而,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许多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研究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内容1.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2.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3.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评估与分析四、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了解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有研究成果。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相关数据。
3. 实验法:在选取的农村小学中实施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评估培养策略的效果。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
五、研究步骤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现状分析,明确研究框架。
2. 设计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
3. 在农村小学选取实验对象,实施培养策略,并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跟踪调查。
4.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评估培养策略的效果。
5.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六、预期成果1. 揭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提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3. 评估培养策略的效果,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4. 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5. 发表相关论文,提升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三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四是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良好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有以下支撑性理论: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阅读量的达标有赖于读物的选择与推荐,只有广泛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才能满足学生阅读之需求,才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是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
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三是儿童阅读心理。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
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教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教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教科研课题《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本次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我们要开展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分析其原因不乏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
孩子们每天愿花两小时看电视,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这是我们现在教育的危机。
(2)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科学地进行阅读。
(3)学校引导的失当,学校和教师承载了社会、家长太多的升学压力,在追求社会效益社会影响的心态驱使下,无暇顾及孩子的阅读问题。
学生沉迷在题海、试卷中,没有时间去阅读优美的经典。
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扼杀了学生的读书欲望,阻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
3.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墨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热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课题的界定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
而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地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农村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及培养策略研究”是合川区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2年6月批准立项的合川区2012年读写专项课题。
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2年,2014年6月结题。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一)选题背景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 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大媒体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
科技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老化加速,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机器设备和工业产品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20世纪40年代为10年,近几年不到半年就有新一代产品问世;职业更替频繁,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为昨日的黄花,一次性“充电”、一辈子“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目前70%的中小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眼底下还没有产生。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约翰·赖斯比特在著作中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中,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化,我们无法指望一种教育能为自己服务终生……不论你是否愿意,信息社会使每个人都成为了终身学习者,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大自己的知识。
”21世纪新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与时俱进的人。
要想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发展,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新知,跟上时代的步伐。
2.终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人类学习真知、开拓世界、洗涤心灵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阅读的最大作用是摆脱平庸,增长智慧,为人生成长奠基。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指出:“任何投资的回报都比不上投资在阅读上所得到的回报。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道德资本,这注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
”好习惯是人一生中用不完的利息,坏习惯是人一辈子还不清的债务,可见对“阅读”“习惯”的投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农村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策略的实践研究目录一、问题的提出和意义-------------------------2页二、课题核心概念界定-------------------------3页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3页四、课题研究目标-----------------------------4页五、课题研究内容-----------------------------4页六、研究的重点、难点-------------------------4页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5页八、课题研究方法-----------------------------6页九、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7页十、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7页十一、经费分配和保障措施---------------------8页十二、课题主要参考文献------------------------------8页十三、专家评议要点----------------------------------8页策略的实践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对读书自身是充满兴趣的,但由于以下条件的限制和缺失,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相对薄弱,表现如下:1.家长观念,认为只要学好学校的语文书就行,把读书较单纯地看作是读语文课本。
2.环境影响,大的生活环境没有提供阅读氛围;学校的图书室也没有专门的可以的为低年级设立专区。
3.自身因素,低年级孩子自制力较差,经不起诱惑等。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加强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课内外衔接、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语文课题组感觉切实从小培养孩子的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非常有必要,提出农村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组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背景、现状以及问题。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国外对于课外阅读一直是很重视的。
如美国多利斯.布朗研究发现,早期给孩子读书,可以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和参与,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及心理的健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认为:课外阅读为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能发展学生的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重视中小学的阅读教学实验。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入当代,对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也有增无减。
如万云英在其《注意培养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中指出,小学各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与其平时课外阅读书籍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舒华的“课外大量阅读对儿童伴随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述;伍腾提出的为享受乐趣而读书的理论等。
新课改以来,许多儿童文学理论家也对儿童文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做了大量的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理论的确不少,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收效还不太令人满意。
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教师还比较少。
另外,我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在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因此,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
2、目的、意义。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精品】课题研究范例:《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为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本学期我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为课题进行研究。
现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小结如下:一、读书方面(一)课内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潜移默化中逐步教会读书方法)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我们要求学生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
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唱读、拖读、抢读、用嚷来代替朗读等现象,关键时候实验教师一句一句地为孩子做示范,理解一句朗读一句,让孩子学会听,学会读,引导孩子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从目前学生反应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读好文章的技巧和方法。
(二)借助课外书拓展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为增大孩子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孩子能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
近一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1、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老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
2、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
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们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同学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
习惯成自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从书中找到了乐趣,并爱上了书这位好朋友。
3、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
学生非常喜欢每周的阅读课,因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读的好文章,并且能把好书相互推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完书后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
刚开始,家长反映孩子讲起来很费力。
但是没过一个月,家长就高兴地告诉我们孩子的进步很快。
通过这样的训练,一学年快结束了,在我们班学生的读书笔记中经常会读到一些有血有肉丰满的语句,他们还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工作范文】《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课题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多数为留守学生,我校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十分严重:一是学生阅读面窄、读书单一,二是学生的读书时间根本没有得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每天没有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更别说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三是学生真正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状况就更令人担忧了,能每天坚持阅读的学生少之又少,四是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不懂得如何去选择图书进行阅读,虽然语文老师难得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指导得特别仔细、到位,这样一来,学生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即使是认真读过几本书,也往往是囫囵吞枣,收效甚微。
二、课题研究内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阅读、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
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指;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释疑解惑、学法迁移、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高读书能力。
3、营造自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4、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培养农村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6、让阅读教学在农村这块土壤里茁壮成长;,让课外阅读伴随健康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对象(一)研究的对象XX小学三到六年级85名学生(二)研究方法、调查法。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摸底。
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2、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3、教育实验法,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兴趣小组,开展各项自主阅读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安镇永泸小学校《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
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
每一本好书就是一段人生,甚至就是一段历史。
读书的过程是孩子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在现代社会,阅读成为适应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功能。
而现在的课内阅读局限性大,对学生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这样不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所谓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兴趣上要求小学生喜欢阅读,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习惯上要求小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能力上要求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校属于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通过对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发现:①学生缺乏课外阅的兴趣。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外时间完全用于纯粹的疯玩,或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对课外阅读书籍毫无兴趣可言。
②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很差。
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为流于书本表面的囫囵吞枣式,只注重情节或图片,每日坚持阅读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做笔记了,即使少数学生有笔记,也是敷衍了事,随便抄几句话或几个词,无多大价值。
③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仅限于有趣的画报,或故事性强的故事类书籍。
④阅读量离课标规定数差之甚远。
⑤学生习作能力差。
尽管每班都在写,但学生作文构思却千篇一律、毫无创意,且词汇贫乏,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以上状况,均与学生未能博览群书,未开阔视野,没有积累所成。
而如此严峻的问题,如此明显的矛盾却被教师所忽视,这也是一个相当值得重视的问题。
所以加强探讨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习惯培养已迫在眉睫。
我校已从2009年起开始在学校开展“快乐阅读”活动,规定每个班级每期在班级内自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规定时间进行阅读与朗诵展示,希望通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长期的坚持下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但活动开展以来,仅停留在一种自发的、原始的状态,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活动将达到何种效果未能明确界定,导致活动成效不甚理想。
为此,我校选定了《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习惯培养研究》这一课题,以进行认真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在提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今天,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因此,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成了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
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
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将是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源泉。
二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而且对于学生审美情趣、气质修养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需要。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谁在看书?看什么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走向。
而一个民族的读书习惯,应该是从学校开始培养的。
有专家研究表明,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机是中小学阶段。
历史赋予我们教育艰巨的使命,然而,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令人堪忧,尽管我们无法左右大气候,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我们所在的小环境,让众多的小环境形成大气候。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并以此影响学生家长。
让学生把在学校背会的古诗、看到的精彩故事情节,回家讲给家长听,以激起家长的读书兴趣,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良好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规定学生“其中小学阶段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是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
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三是是兴趣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
有了饱满的读书热情,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学生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运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
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研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已开展相应活动的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展探索与实践。
其研究目标是要探究符合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寻求实用有效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评价的模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养。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特点研究、培养其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探究、建立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研究等方面。
1、小学学生阅读兴趣特点的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根据其兴趣特点,才能为学生与好书之间搭建桥梁,才能把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的学生吸引到书桌前。
2、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有效途径的探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众多的方法面前,我们要通过实践探寻适合我们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真正实用有效的途径。
3、建立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评价。
为了实现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和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研究学生阅读兴趣特点及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的同时,开展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五、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进行“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对比研究法将课题开展后学生阅读兴趣习惯、词语积累、语言表达等指标与实验前各高一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指标对比,研究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3.行动研究法深入班级,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进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研究过程是整个课题管理的重头戏。
我们准备按照以下课题实验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活动:(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2.6---2012.9)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为:对我校学生从课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课题教师研究信心。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10---2015.12)此阶段为课题研究重点阶段,着重就解决学校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
1、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2、怎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3、探索建立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案。
在经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多数学生不愿意读书的根本原因后,学校将着力就此课题研究中最本质、最核心、也是最具有实质性任用的上述问题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