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含答案 精品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开展历史剧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历史图片及文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在这个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请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民族关系的影响。
-请从历史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鼓励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并进行课堂分享。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3.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师详细讲解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均田制:教师阐述均田制的实施过程、目的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注重评价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4.强化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提示:可以通过阅读《魏书》、《北史》等史书,或查找相关论文、文章,了解孝文帝改革在民间的影响和传承。
4.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其他同学。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改革对北魏及其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展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文物、壁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5.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例如:模拟孝文帝与群臣讨论改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改革者的决策过程。
6.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学生在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每组总结并汇报讨论成果。
3.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学习总结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原因(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
(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2.表现(1)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2)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3.实质(1)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
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全国丙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2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的重大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课时、课型等1.年级:高一2.科目:历史3.授课人:4.课题: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5.课时:1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历史必然性;(2)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3)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措施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2)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3)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以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来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和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相互交流的必要性。
(2)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3)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和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教法、教具1、教法:问题探究法。
材料分析法2、教具:教材、地图册、多媒体等3、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材料分析、问题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言: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②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③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④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两课时)
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3.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场景,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制度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问题导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中国古代改革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
(2)提问:同学们知道北魏孝文帝吗?请大家谈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2)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4. 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
(2)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变化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对改革意义的感悟。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历史一:3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含解析
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学习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重点:认识北方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及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
2.难点:分析统治者学习了汉文化后仍有很多社会矛盾的原因.教材整理1 北魏的建立1.315年,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但很快被前秦所灭。
2.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北方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深度点拨] 439年北魏能够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1)经济上,发展农业,适应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2)政治上,仿照汉制设官,国家机构日益完善。
(3)文化上,积极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4)军事上,建立强大的军队,发动了一系列兼并战争。
教材整理2 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趋势1.北魏建立之初就注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时措施影响期道打破原有的部落组各部落逐渐武帝织,实行分土定民走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明元帝劝课农桑,减免田租,重用汉族士人参与政权建设促进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加速民族融合的步伐太武帝积极笼洛汉族的世家大族2.少数民族带来的文化,也对中原汉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
[深度点拨]北魏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原因(1)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
(2)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的融合.(3)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材整理3 社会矛盾激化1.表现(1)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加之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3)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仍存在尖锐矛盾.2.影响(1)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各族人民反抗不断,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2)北魏统治者意识到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巩固政权、缓和矛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度点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1)主要矛盾: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
2. 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
3.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和分析。
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北魏孝文帝的背景1.1 介绍北魏孝文帝的生平背景。
1.2 讲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形势。
1.3 分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原因。
第二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1 讲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
2.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2.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3.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3.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克服困难,推动改革的实施。
第四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1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4.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影响。
第五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5.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5.3 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背景和改革的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并能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六章:政治体制改革6.1 讲解北魏孝文帝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6.2 分析政治体制改革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影响。
6.3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第七章:军事制度改革7.1 讲解北魏孝文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7.2 分析军事制度改革对北魏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
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2.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评价能力进行评价。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资料搜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历史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和建议。通过这种互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搜集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4.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我国历史上其他改革运动的启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撰写一份分析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
5.观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撰写观后感,要求突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改革前后的变化,从而认识改革对北魏社会的历史意义。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唯物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变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图片等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孝文帝要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改革对北魏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倡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优质课教案_6
选修一第三单元《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1)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
(2)设置问题,课堂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教学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朗读《敕勒歌》和《木兰辞》节选。
教师讲述:这两首诗都是北朝民歌。
读了敕勒歌,大家看到了游牧民族悠闲自得的生活,却看不到他们物质生活匮乏,生活居无定所的苦楚;读了木兰辞,我们看到了烽火连天的战争。
他们为什么要打仗?为了掠夺中原的财富。
在征战的过程中,落后的少数民族又被中原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主动向汉族学习。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改革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课题。
教师引导:孝文帝改革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社会动荡,民族融合。
多媒体展示此时期的朝代变迁,教师简述。
多媒体展示北魏前期统治者。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3.认识到改革是缓解社会矛盾、改变国家面貌的必然选择。
板书: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p32大字第一段,了解北魏是怎样崛起的?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嘎仙洞图片和知识要点。
1、北魏的崛起⑴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自主探究2:阅读教材P32第二段大字,北魏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有何影响?学生观看骑马俑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哪一特点?A.军事征伐B.娱乐休闲C.社会风俗它创造怎样的辉煌?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北魏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黄河流域。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统一过中原:北魏、蒙古族、满族,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他们先后进行了汉化措施。
其中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二、知识讲解考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东晋建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粮食产量增加D.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例题2】【题干】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是促进鲜卑族汉化但是本民族没有灭亡。
四、课堂运用【基础】1、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括()A.东汉和西汉B.东汉至唐朝C.北魏至唐朝D.宋朝和明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含答案
[课标要求]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2。
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3。
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含解析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
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2)矛盾错误!(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考核制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洛阳①原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进改革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思维点拨]北魏前期的经济、政治改革,本质上是落后的制度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矛盾、民族压迫政策与民族融合趋势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迫使他们进行改革以摆脱危机。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史论要旨]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孝文帝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知识图示]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史料一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②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史料二③《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史料解读]①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③体现了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第一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史料一中第二段材料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结果: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2)史料二所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对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史论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①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②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可能性①客观条件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主观条件a.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1.右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答案 C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所以C项符合题意。
2.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这实际上就是()A.俸禄制的雏形B.租调制的雏形C.均田制的雏形D.迁都洛阳的先声答案 C解析北魏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计口授田”,推行均田制,故C项正确。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A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4.(2016·兰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
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
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根据人口授予土地。
(2)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建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基础达标]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答案 A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只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 C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3.(2017·临沂高二检测)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由材料“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C。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答案 C解析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 B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6.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这就要求当局进行必要的改革。
故③④说法正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迎合了历史发展潮流,①说法错误;②不能由材料得出。
[能力提升]7.(2016·太原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
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答案(1)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