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

合集下载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

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对莫言的评价 (3)

对莫言的评价 (3)

对莫言的评价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赞誉和关注的一位。

他所著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本文将对莫言的作品及其对文学世界的贡献进行评价。

一、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莫言的文学才华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莫言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小说,莫言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农民群体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们对这个群体更加了解和关注。

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身的经历和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他意图着重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呼吁社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岁月,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他通过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他在作品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问题,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始终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普通农民或底层人士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坚持。

在《檀香刑》一书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底层女性檀香的故事的讲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歧视。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读者们引入这个底层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四、影响和荣誉莫言的文学成就不仅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认可。

这一荣誉使得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写作风格浅析莫⾔⼩说写作风格“创作者要有天马⾏空的狂⽓和雄风。

⽆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

” ——莫⾔在当代作家中,⼩说家莫⾔虽然来⾃于民间,但⽏庸置疑,莫⾔是中国当代⽂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

莫⾔以语⾔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著称。

在20多年的创作⽣涯中,他⾃觉秉承⾃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

《红⾼粱》《红蝗》《檀⾹刑》《蛙》等作品为当代⽂坛作出了巨⼤的贡献,本⽂便以《红⾼粱》《檀⾹刑》为例浅析⼀下莫⾔⼩说写作风格。

莫⾔的故乡在⼭东⾼密县,他在那⾥⽣活了⼆⼗多年。

这⾥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说《⽩狗秋千架》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的⼩说,其中以中篇⼩说《红⾼粱》和长篇⼩说《檀⾹刑》影响最⼤,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

这两部⼩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化⼼理世界。

⼩说中的⼈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艺术上,莫⾔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以⽿⼀新的陌⽣与惊奇之感,给⼈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莫⾔在与⼤江健三郎的⼀篇名为《寻找“红⾼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密东北乡?应该是⼀个开放的概念,⽽不是⼀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个⽂学的概念,⽽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的⼩说构筑了⼀个充满⽣命活⼒与野性的乡⼟世界——⾼密东北乡,对民间进⾏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的⼩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量运⽤反讽、⿊⾊幽默等技巧,给⼈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红⾼粱》中的余占鳌与《檀⾹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匪习⽓,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修铁路会破坏风⽔,他在组建农民军时⾃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念咒语,装神弄⿁。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莫言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

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

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

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

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

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多视角叙述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具有更强的立体 感和真实感。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始,描述 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闻,然后转向第三人称视角,深入描绘了各 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多视角叙述方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复 杂性和深度。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莫言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通过复 杂多层次的时间结构、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魔幻与现实交织的超现实主义结 构和地方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结构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这些结构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 的内容,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二、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 层次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体验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檀香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刽子手的角度展开叙述,但 同时又通过对话、回
忆录等文学手法,将不同的叙事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交错的叙事 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更丰富的表现力。
莫言的小说常常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 神秘感和超自然的惊奇感。例如在《红树林》中,莫言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奇 幻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不仅 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和形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五、深刻的社会批判
莫言的小说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对封建礼教、权力斗争、贫困 落后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在《蛙》中,莫言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视 角,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残酷和不合理性。这些社会批判不仅反映了社会的 真实面貌,也提高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莫言小说中对时代背景塑造的语言特点分析

莫言小说中对时代背景塑造的语言特点分析

莫言小说中对时代背景塑造的语言特点分析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将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相融合,将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相交融,创造出一个复杂性堪比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

在早期,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怀乡”与“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一度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大胆新奇、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可以说,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坛一颗闪耀的明星。

读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与人物,而是其语言本身。

在莫言的小说中,其语言气势磅礴、色彩绚丽,打破了很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或酣畅淋漓或诙谐幽默,或土气十足或斑斓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深陷其字里行间。

《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是莫言早期的作品,也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中,莫言站在民间立场描写了抗日战争,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描写了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

突出了一种没有道德规范的民间激情,高扬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无法无天的性爱,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属于红高粱的英雄,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以汪洋恣肆的笔力张扬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下面,本文以《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为例,就莫言小说中对时代背景塑造的语言特点进行探讨。

狂欢式的语言展现出高密东北乡所富有的野性《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故事。

但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小说仅只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是塑造几乎完美的正义爱国英雄。

《红高粱家族》塑造的是一些兼具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一群独特的属于红高粱的英难。

在莫言粗犷野性的笔触之中,赋予了人物以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展现了那个特定的充满激情的年代,展现出了那个高密东北乡富有野性的只属于红高粱的时代背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绘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中国乡村生活和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著称。

这篇文章将讨论莫言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描写等手法,把故事展示得生动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曲折的叙述结构出现,通过前后呼应或时空交叉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呈现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例如,在《红高粱》中,莫言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通过回忆和讲述,将故事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个化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常常是对于中国传统乡村人物的深度描摹和再现。

莫言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其行为和心理活动。

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感受和思想的描写,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这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莫言的小说历久弥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莫言小说的叙事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多次塑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言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魅力。

他关注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价值,呼吁对乡村的尊重和关爱。

莫言小说中充满了对农人生活的赞颂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节描写与对话反映了他对乡村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使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描述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回味悲喜人生的无常。

莫言的讽刺常常深刻含蓄,通过细微之处的描写,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复杂,精辟地揭示出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

现代小说解析莫言的文学风格与主题探究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莫言的文学风格和主题进行解析和探究。

一、莫言的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并融入了浓厚的乡土色彩。

他的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呈现了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矛盾。

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当中。

同时,莫言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个性。

他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用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其次,莫言的作品常常涉及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状态。

另外,莫言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性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他对人物的描写深入细致,使人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纠结。

莫言所创造的人物多为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相交织,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感召力和思考价值。

二、莫言的文学主题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既有对家族和乡土的关怀,也有对历史和社会变化的反思。

他常常以个人的经历和命运为切入点,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

首先,莫言的作品关注家族传承和乡土文化。

他以家族为线索,表达了对家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通过对家族的描述,呈现了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其脆弱性和危机感。

其次,莫言的作品关注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转型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变和人们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

他关注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探讨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扭曲和变形。

最后,莫言的作品关注人性和人类命运。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的挣扎和矛盾。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作为新时代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莫言的作品创作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著称于世。

莫言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作家,其凭借充满魔幻色彩的叙述特点、狂欢式的叙述语言以及肆意翱翔的想象构建起了一个极具魅力的文学艺术世界。

具体来讲,莫言小说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其语言运用,从某种层面去看,莫言小说的语言极大地延伸了文学语言的感性表达空间,对于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莫言的小说多数取材于农村的生活,因此,其小说语言听上去就如同一位年迈的老农在与读者交谈,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因此,针对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乡土语言1 乡土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的两大类。

莫言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语言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莫言长期的农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莫言辍学很早,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的农作劳动,这一系列的幼年经历在其笔下不经意地流淌着,甚至促成了莫言小说所独有的语言风格。

例如,小说《红高粱》中的一段语言描述:“我父亲从高粱地里蛇行到河堤边……像一条吞食了刺猬的大蛇……”,这段话中的“蛇行”、“吞食了刺猬的大蛇”等明显带有乡村的生活痕迹,没有农村劳作体验的作家,不会对这些动作或者声音描绘的如此形象逼真,又或者是参加过乡村劳作但却未形成文学自觉的一些作家,都不会产生这些独特的乡土语言感。

丰富的农村生活与劳动经历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但使其语言特色别有一番风味,更使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乡土化的人物语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要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可信。

就比如让地地道道的农民说文绉绉的话语,或者让知识分子随口就说俚语,这无论如何都会让读者感觉别扭或者不舒服。

因此,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应用习惯必须与其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经历等相一致,如此才不会失真与不自然。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通过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其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分析,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审美效果,并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析。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各种各样的颜色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构成了作品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大量地运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词语,塑造了一幅火红灼灼、热烈奔放的农村图景;在《蛙》中,则以绿色、蓝色等清新的色彩词语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些色彩词语的使用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是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语言学的角度上,色彩词语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描绘客观世界的色彩,更是为了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红”色的描绘,不仅揭示了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更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家园、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蓝色则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这些色彩词语的运用,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生动的形象意义。

色彩词语还在莫言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作用。

在《红高粱家族》中,红色不仅代表着鲜艳和热烈,更是象征着战争、疾病和死亡;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自然的原始和纯洁,蓝色则意味着人物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些色彩词语的象征意义,为作品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意义,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作品绚丽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色彩词语的精准运用,莫言不仅为作品赋予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为作品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

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一、本文概述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奇幻与现实的交融,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被称为“虚幻现实主义”。

本文旨在探讨莫言小说中虚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莫言多部代表性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将揭示这位作家如何将乡土记忆、民间传说、历史细节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入虚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框架,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既魔幻又真实的小说世界。

本文还将探讨莫言虚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期对莫言小说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特点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虚幻现实主义风格,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

这种风格既包含了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又通过超现实、魔幻的元素,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和奇幻色彩。

莫言小说中的虚幻现实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魔幻与现实的交融。

他擅长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注入奇幻的元素,使得普通人的生活变得充满神秘和不可思议。

这种交融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感受到其中的荒诞与不可思议。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重构和想象,与现实生活进行对话。

他巧妙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理解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莫言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常常运用虚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超现实的特征,如拥有特殊的能力或经历奇特的事件。

这种超现实的塑造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常常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时空跳跃、多重视角等叙事手法,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限制,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深度。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催生了无数的思考与讨论。

那么,人们对莫言的作品到底有何种评价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显著莫言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见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莫言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揭示社会风貌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乡村,描绘了乡村社会的种种人情冷暖。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乡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折射出了社会的喧嚣与沉默。

莫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思考与思索。

三、传承文学传统莫言的作品虽然以乡村为背景,但却融合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山水诗、对联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显示了莫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深度理解。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更是对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思想内涵深刻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引人深思,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的作品被认为是启示人们思考的一面镜子,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五、语言技巧独特莫言的作品语言技巧独特,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冲突感。

莫言的语言技巧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人们对莫言的作品赞誉有加。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在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莫言通过刻画小人物、挖掘生活细节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相信莫言的作品将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流传广泛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瞩目。

莫言小说的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叙述方式,使其作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审美叙述手法莫言的小说中,叙事手法独特新颖,充满着诗意和韵味。

他运用了大量的暗示和隐喻,为读者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在《红高粱》一书中,莫言以一种夸张、变幻的方式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血腥而悲壮的历史。

小说中的奶奶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的言行举止似乎与尘世无关,同时她又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

她不仅具有神秘而又具有威严的形象,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象征。

通过以奶奶为代表的形象,莫言把人们对中国历史中那段黑暗而又痛苦的记忆进行了深刻而意象化的表达。

此外,在叙述过程中,莫言还注重对动态和静态的处理。

他不仅注重情节的推进和角色的塑造,还注重描绘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

他对场景的描写通常是充满细节和感情的,如《蛙》一书中描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莫言通过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宁静。

二、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莫言的小说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他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

在《丰乳肥臀》一书中,莫言通过不同章节的跳跃,将故事中不同时间段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更能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奈。

同时,莫言还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手法。

在《檀香刑》一书中,故事开头就以警察局的调查为线索展开,然后以回顾的方式逐渐揭示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种叙事方式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并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三、人物与叙事的关系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浅议莫言小说融大雅与大俗于一体的语言风格

浅议莫言小说融大雅与大俗于一体的语言风格

浅议莫言小说融大雅与大俗于一体的语言风格杨丽丽(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莫言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为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统一,杂取包括文言词、方言词、书面语、口语、自造语等很多看似对立的语言形式对语言进行了扭曲与变异,从而将大雅与大俗融于一体,使读者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感受严肃的人生。

关键词:莫言;大雅;大俗;语言风格莫言于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并最终形成以山东高密东北乡为背景,以恋乡为情感依托,以颂扬生命为主题的创作风格,写出一部部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而这部部传奇的精彩呈现又依托于莫言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

综观莫言多部小说,他都在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上实现了有效而自觉的统一,并杂取了包括文言词、方言词、书面语、口语、自造语等很多看似对立的语言形式,凭借自己敏锐而独特的感觉方式将大雅与大俗融于一体,呈现出既严肃、高雅而又不乏幽默、丑俗的风格。

一、叙事语言与人物语言的统一叙事语言在小说中表现为叙述者的语言风格及对所述事物的情感态度。

小说中的叙事语言与人物视角及各自的转换可以构成多种复杂的关系,它是小说创作中尤为重要的写作技巧。

莫言在其多部小说中都对叙事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他的作品,叙事主体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有时也会是作者本人,这种转换,让小说充满了灵性,变幻莫测。

而无论是叙述者的独白性讲述,或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主观叙述,处处都会涉及作者独特的语言,莫言以各种方式将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统一起来,从而让故事讲述者带领读者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如《四十一炮》中,故事开篇便是成年后的罗小通在庙里向大和尚讲故事。

成年的罗小通思维依然停留在少年时代,讲述自己曲折复杂而又不乏精彩的经历时,言语虚妄,虚实混杂,既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又把一个原生态的乡土世界展现无遗:父亲与野骡子私奔,村长老兰的黑心发家史,兰大官的风流史,屠宰村的畸形商业形态。

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

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

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莫言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莫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以一批批极具个性的令人惊叹的“爆炸性”作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震惊了整个当代中国文坛。

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其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一、莫言作品中的词语莫言作品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词汇运用极具个性,他用美雅与丑俗并存的话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纷繁错乱的世界。

分析莫言作品词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方言词语的运用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方言,它们是全国各地方对同一汉语词汇的不同表达,方言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是作品用来表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们风俗习惯的重要手段载体,方言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自然成为了作家描述地域风格的重要表述方式,方言词语可以补充普通话无法作出相应表达的缺憾,作家在创作时可能准确的通过方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观。

莫言作品对方言词语运用的也较为广泛,如埋汰、贼(很)、风光(热闹、体面)、自个儿、猫儿腻等流通范围广的方言词语,还有一些表示当地特有的事物、现象或认识的词语如:牛带子、蓝竹布、老鸦芋头等,和一些虽非特有却不能用普通话进行精准表达的词语,如:士林布扫腿灯笼裤、鹅不留行,鱼狗子、火烧、地排子车、画扑灰年画等,这些词语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必要信息。

在莫言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是让读者能够借助于其形式而获得所需要信息的,如指肚、穿堂风、开春、闭了威、差不离、罗圈腿等,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词推断出与之相应的普通话词语。

莫言小说浅析

莫言小说浅析

莫言小说浅析莫言小说的文学成就、作品特色及争议分别是什么呢?大家是否清楚?一、莫言热的兴起改革开放多年来,网络书站、实体书店里多的是各种形态的码字为生之人,但几乎没有一个纯文学作家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实为人文中国之一大缺憾。

但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热”兴起。

转瞬之间,中国国内万众注目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国作家头上没几天,从“莫言热”到“莫言产业热”已经热火朝天,从预测获奖到正式颁奖,持续近两年时间,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得到了充分的渲泄。

二、中国文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由于中外文学观点及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学在国外获认同的甚少。

纵观诺奖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国作家当中偶尔获得提名的也不过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寥寥几人,以至于许多国内作家把冲诺奖作为中国梦之一来宣扬。

莫言的获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也算是中国文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证据之一吧。

三、莫言小说之我见(一)莫言小说的成就。

莫言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了数部很有影响力的小说。

代表作《生死疲劳》曾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小说《蛙》曾获茅盾文学奖。

他的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历程,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

(二)其作品特色。

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奇特的叙事形式是其小说的重要特色。

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很像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利用《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  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生动的艺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由于莫言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色彩词语,其作品在语言学视角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的文学作品,探讨其作品中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的评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色彩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

色彩词语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通过对色彩的描绘,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和表达情感,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而莫言的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更加独特和丰富,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色彩词语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

莫言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在其代表作品《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红色的描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激烈的革命热情和血腥的战争氛围。

而在《蛙》中,则通过对绿色的描绘,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生命的力量。

莫言在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如同一把魔法般的手段,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是为了传递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莫言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加全面地欣赏和评价其作品。

在评析莫言的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并准确把握作者运用色彩词语的用意和表达。

只有深入挖掘其作品中色彩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莫言作品,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其作品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莫言的创作语境作者:郭凯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内容摘要: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高密已超越其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的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莫言的故乡以及其间的风俗轶事就像风筝的线一般,牵引着他的思路,放飞了他的想象。

关键词:莫言高密创作语境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是诺贝尔委员会授予莫言文学奖时的颁奖词。

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必然与其所在的文化传统有某种挥之不去的内在联系。

最早提出“不能脱离语境来解释语言风格”(施敏捷,2001:79)这个概念的是伦敦学派的弗斯。

但实际上,语境这一概念的涵盖面远不只是弗斯所指的语言发生之情景和前后文,而是延伸到某种美学层面的沟通,即有选择地使用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时所受到的语言内外、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总和(施敏捷,2001:79)。

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存在的投射。

作家创作一部作品,即是将内心投射诉诸于文字的过程,所以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作家内心影像的真实再现。

莫言的主要作品《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等,无不折射着大地的意象,读后,让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来自辽阔文学故乡的强悍生命力。

高密东北乡,已超越普遍意义上的地理意象,成为莫言小说中遍地可寻的文化映射,生于斯长于斯的莫言对它寄予了深厚的故乡情结。

与此同时,这一文化映射又成为中国近现代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

故乡这一创作小语境成为莫言笔下的发散点,有力反映了同时期下的中国社会大背景,将大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成功再现,给读者以真切的感悟。

经过归纳分析,莫言故乡高密确实超越简单的地理意义,对他日后作品乃至创作历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年级以上没有同学”(莫言心声系列,2012:21)的莫言算不上高学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这很令人叹服。

溯其根源,我们寻觅到莫言许多作品中对其创作语境的高度显现。

“高密胶莱河小石桥上打过一场对日伏击战,枪筒子由于不断射击,滚烫变软到甩起来像面条,一拉能长出很多来……”乡亲们对小石桥那场战斗的讲述,莫言数不清听过多少遍(焦守林,2012:A09)。

正式基于对乡亲们口述历史的记忆以及以“二姑姑”为原型的人物创设,才有了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莫言的故乡以及其间的风俗轶事就像风筝的线一般,牵引着他的思路,放飞了他的想象。

纵观莫言的小说,题材大多以他的故乡为故事背景。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以其故乡大拦乡(山东省高密市下辖乡,素有“高密市粮仓”之称)为原型,用文字成功构建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高密东北乡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作为莫言小说中许多人物的成长地,是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的的主要活动地域。

要想单纯直接地从莫言小说中寻找有关高密的一些真实地名,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小说《红高粱》对爷爷和父亲去伏击日本鬼子的描写中,莫言以1938年3月15日的孙家口伏击战为故事原型,其中的曹梦九,王文义等也确有其人。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中叙写的关于四叔因为车祸而死的情节就是莫言受1987年山东蒜薹事件触动所写,其四叔在现实生活中确是因为该次事故而死(莫言心声系列,2012:79)。

高密东北乡作为莫言笔下的故事背景,既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创造性存活的,既是其创作的驱动力量,也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催化剂。

它不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的概念鲜活存在于作者的许多部作品当中。

莫言视之为创作源头,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

作为乡土作家,莫言的作品又异于普通的乡土文学。

莫言笔下描绘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充斥苦难折磨的农村。

这并非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乡里乡间,却是一块永恒的中华土地。

他的作品经时不衰源于他淘去了农村生活的平淡浮层,留下并还原了生活本真和最基础的形态。

这是莫言作为寻根作家,在文学创作主题上的转变,使人的肉体需要和生命力得到了更多关注。

二纵观中国历史,文人价值取向通常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即“求同不求异”的普遍心态。

对于社会大背景这个创作语境,我国社会没有给作家留出潜心探索的空间(张卫中,1999:28),也就是说,作家们彰显个性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莫言的童年又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时期内度过——生活的倒退,精神的压制,人性的压抑,理想的错位,道德的扭曲,是非的颠倒,人格的丧失——更是对国民的言语、思想有种种严格的限制。

在这种严苛的束缚下,莫言的文风受到了极大影响,而这些影响也自然而然流露于他日后的作品创作当中。

莫言的作品写得相当含蓄,鲜有直白露骨的观点性表达。

同时,他将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特别迂回的方式藏起来,其作品中很少窥见鲜明的政治立场,尽管他对政治并非全无看法。

他恪守了自己笔名所规定的法则:莫言。

事实上,当今中国社会仍处于一个转型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抗争也远未结束,远未达到一种平衡与交融(张卫中,1999:29)。

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与其所在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在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其价值主线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张卫中,1999:28)。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是中国文人生活的大背景,狭窄的生活道路,匮乏的生活资料,使得人的生存压力以及人与人间的竞争压力巨大,这无疑使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带有明显的社会印记。

尽管如此,莫言无论是在平时的话语交谈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并非没有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怀。

他的人道主义关怀无处不在却并未露骨表达。

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作家,他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激进的抨击话语与赤裸的批判鲜少见到。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对现实毫无反击,反而经常以一种婉转有力的方式表达。

莫言自幼善于学习,热爱表达,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深造,这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莫言曾说,他一直是以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他所说的方式,其实就是他所熟知的故乡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他的爷爷奶奶,村里老人讲故事的方式。

儿时的莫言经常去集市听书,晚上回家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复述给母亲,后来,他不断加入自己的想法,甚至根据母亲的喜好,编造情节,窜改结局。

年幼时,寂寞孤独饥饿时时侵蚀着他(莫言心声系列,2012:283),心灵的空虚使他游走于乡埂、集市,社会人生、故乡民情、自然风貌几本大书拓宽了他的思想,游历的诸多见闻成为他日后的丰富素材。

除此之外,他聆听过的许多鬼神故事,历史传奇,奇闻异事培养了他极丰富的想象力。

之后,他又把这些故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并进一步丰满了自己的作品。

在莫言的成长过程中,童年时历经的文革与自然灾害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些印象也主要体现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当中。

在《吃相凶恶》、《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等回忆性的文章中,莫言反复提到1961年春天吃煤块的经历。

不知煤块为何物的村民们竟然在饥饿的驱使下争抢着嚼食亮晶晶的煤块。

据相关历史记载,1960年春天,可怕的大饥荒开始席卷中国大地。

这对本来就贫瘠的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老实巴交的农民们饥不择食,一时间吃光了草根、树皮。

这在年幼的莫言心中埋下了对饥饿深深的恐惧,也正因为如此,他最早的记忆都与食物有关。

与任何华而不实的话语相比,饥饿是更切肤的真理。

正是这种惨痛的经历,莫言有了比虚伪的道学家更高的感悟。

他说:“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凌辱;因为吃,我才发愤走上了创作之路。

”(焦守林,2012:A09)这一看似简单的创作原动力让莫言在创作中一直贴近人的本能需要。

童年的饥饿与生活的困苦不仅使莫言爱上了阅读,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更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得到再现与艺术再创作。

故乡高密的风土人情也深深影响着莫言。

莫言的“寻根”系列小说中不乏描写带有浓密高密地方色彩的景象。

资料显示,高密流传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而这些艺术文化元素伴随着莫言成长。

从小受其耳濡目染的莫言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之纳入自己的小说,甚至由此形成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蛙》中,就曾出现对高密泥塑十分精彩传神的描绘:“我们秦大师,每捏好一个泥孩,都会在他们头顶用竹签刺一个小孔,然后扎破自己的中指,滴一滴血进去。

然后糅合小孔,将泥孩放置在阴凉处,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这才拿出调色上彩,开眉画眼,这样的泥孩,本身就是小精灵。

秦大师的泥娃娃,每当月圆之夜,都能闻笛起舞,一边跳一边拍巴掌一边嬉笑,那声音,就像从手机里听到的说话声,虽然不大,但非常清晰。

”(莫言,2009:611)莫言文中的泥塑大师,就是以聂家庄的泥塑师傅们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茂腔作为高密当地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老戏种,也曾被莫言写入小说。

在《檀香刑》中,就曾不止一次出现村民唱着“猫腔”,与官府进行着对抗等等。

高密的剪纸题材很多,比如老鼠娶亲,老鼠嫁女,蝈蝈出笼等,这些剪纸题材大胆奔放的构思与风格体现出高密人情感奔放,不信天不信鬼神的狂放性格。

在其小说《高粱酒》中,出现了高密剪纸中的蝈蝈出笼和昂首挺胸的梅花鹿,它们以以物托人的方式充分表现了村姑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的精神。

除这些之外,莫言还从爷爷那里听说了很多历代相传的传奇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也被频繁应运于之后的写作中,如《爆炸》中的狐狸炼丹,《金发婴儿》里八个泥匠在庙中避雨等等。

三总之,除大背景不可估量的影响之外,具体的随着时代发展所产生的特殊历史事件又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更为深层次的影响。

这些特殊历史事件的叠加,对同时期下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整体塑造的作用,最终从作家的作品中映射出来。

故乡是作家的创作灵感之源泉,作家对故乡具有强烈的写作依赖。

然而,故乡对作家的影响又不同于社会大环境,故乡决定了作家的个性和特色,决定了作品的细节,是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

这也就是诸多知名作家植根于故乡创作的原因,成长环境为其留下无法摆脱的印记,对其影响也最为深刻,这一切反过来成就了作者的与众不同。

莫言的作品反映出其生存环境下的时代精神。

社会大背景和特殊历史事件双重影响下的作家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升华,最终取得可喜成就。

莫言的故乡与其作品密切相关,高密的民间艺术文化伴随他成长,《蛙》的背景就取自他在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的真实见闻,其中多使用乡村土话叙述,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的计划生育问题,北方乡村俚语用得淋漓尽致,有思想,有个性,有乡土味,更有民族味,且文字粗犷,符合人性。

如果说故乡是一个作家的创作根源,那么,生活环境这片小天地就是作家写作历程中不断改变和前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作者在社会大背景下,带着故乡留给自己的印记,继续在生活中前行,被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经历影响和改变,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更加成熟的自己。

由此可见,每部作品都绝非轻易产生,它们是时代、故乡这些创作语境与作家自身努力综合下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