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件2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35张

《师说》ppt课件35张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词类活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 (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解惑也:
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无没论有,。不论。
这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专门研究 代词,此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
第 三
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到。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 并且。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 (古)所说的。 解其惑者也: (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师说》ppt课件36张

《师说》ppt课件36张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认识韩愈其人,以及《师说》写作的时代背 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并翻译。
新课讲授
解题
■ ①师: 从师学习。 ■ ②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
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如《马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就属这类文体。 ■ ③师说,即“说师”,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正面论证
孔子事例 (举例)
(举例、引用) 孔子语录 (引用)
不拘于时 三、缘起 激励后学:李蟠 能行古道
抨宣
击扬
《 耻从 师师 :: 的的 时道


;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
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O
29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古分说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道论明 点写 :作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不原 拘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师说》优质教学课件1(第2课时)

《师说》优质教学课件1(第2课时)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作者在这组横向 比较中,对不从 师的言行加以描 述,并发出带有 讽刺语气的强烈 感慨。
(三)背诵第3段,讨论思考: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学而优,教有方
2.第3段与第1段有怎样的联系?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 提出分论 点:圣人 无常师。
学而优,教有方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 照应第3段。
任务二:分析概括,归纳语言特色
第二层:用孔子的行和言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先举出孔子请 教官职名称于郯子,请教音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 的事例。然后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应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 请教。最后作者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四)学生背诵第4段,讨论思考: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 提出分论 点:师道 之不传也 久矣!欲 人之无惑 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A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作者在这组 纵向比较中 用反诘句点 出不从师的 原因
B
为子择师 其身则耻师
作者在这组自 身矛盾的对比 中,对不从师 的表现加以评 论,并给予直 接的否定。
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
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
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 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 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 而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抗颜而为 师,严正不屈的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 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造谣) 来毁谤韩愈 。
成为愚人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于:介词,对于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惑:糊涂
之:代词,指童子
爱其子 2
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结 果 论述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批判不重师 道,耻学于 师的不良世 风,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1名词,老师;2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这些人,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 攻:学习、研究

【师说】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 1.3.1 同素异形现象 同分异构现象课件 苏教版必修2

【师说】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 1.3.1 同素异形现象 同分异构现象课件 苏教版必修2

4.下列关于臭氧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臭氧比氧气的氧化性更强,常温下能将Ag、Hg等较不活泼 的金属氧化 B.臭氧可以杀死许多细菌,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 C.臭氧和活性炭一样,能够吸附有机色素,是一种良好的脱色 剂 D.臭氧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 臭氧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把有机色素氧化成无色物 质。 【答案】 C
【解析】 无机物和无机物、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也可能存在同 分异构现象,故A不正确,B正确。同分异构体的化学性质不同,16O 和18O互为同位素,故C、D都不正确。 【答案】 B
知识点二 同素异形体 2.下列物质中,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14 A.12 C 和 B.金刚石和石墨 6 6C C.NO和NO2 D.硫酸和亚硫酸
(2)氧的同素异形体: ①物理性质: 颜色 沸点 气味 O2 O3 无色 淡蓝色 O2<O3 无味 鱼腥味
②化学性质: a.化学性质相似,均有氧化性,但O3氧化性更强。 放电 2O3。 b.相互转化:3O2=====
二、同分异构现象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2.实例 (1)正丁烷和异丁烷:
案例 2 人类已发现的元素仅 100 多种,而这些种类有限的元素 却构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比如:碳在地 壳中的含量只占 0.087%,但含碳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达到 90%以上。 其中,分子式为 C7H16 的物质共有 9 种,分子式为 C8H18 的物质共有 18 种, 而分子式为 C20H42 的物质你知道有多少种吗?366319 种。 即使 是碳单质,也具有多种形式,正如我们所熟悉的石墨、金刚石。那么 为什么组成元素或分子式相同,却是不同的物质呢?那它们之间又有 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呢?

《师说》带原文和翻译实用 ppt课件

《师说》带原文和翻译实用 ppt课件

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学校教育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普通人 今:很多人
4、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
“而”
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391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3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2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3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41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2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 们”) 2、郯子之徒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 相当于“这类”、“这些”)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 音节,无意义)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时俗的限 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 风尚,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023年《师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课件第2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023年《师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课件第2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第一节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状元笔记
题型突破·提高“四能”
教材回扣·夯实“四基”
基础知识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
a − b > 0 ⇔ a________b,

(1)作差法ቐa − b = 0 ⇔ a________b,
a,b∈R
<
a − b < 0 ⇔ a________b.
C.若1>-1,2>-2,1×2= −1 × −2 ,故C不正确;
D.若1>-1,2>-2,1× −2 = −1 ×2,故D不正确.
故选A.
)
(2)[2022·广东金山中学月考]已知b<a<0,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
1 1
2
A.ab>a
B. <
1
1
C.a+ <b+
b
a
b a
b
D. <1
a
答案:A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知A正确;B错误;D错误;
1
1
当b=-3,a=-2时,a+ >b+,故C不正确;
故选A.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范围
[例3] 已知-1<x<4,2<y<3,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3x+
2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4,2)
(1,18)
[典例3] (1)[2022·河北沧州月考]若实数a,b满足a2 <ab <a,则(
1 1
A. <
B. b + 1< a + 1

2025年《高中语文》二、师说

2025年《高中语文》二、师说

嗟乎!师道⑩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⑪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⑫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⑬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⑭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⑮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⑯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⑰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⑱相师。士大夫之族⑲,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⑳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㉑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㉒,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㉓,今其智乃㉔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㉕!
]
㉖常[ 固定的
]
㉗徒[ 同类的人
]
㉘攻[ 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
㉚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㉛通[ 全面
]
㉜拘[ 限制
]
㉝嘉[ 赞许
]
㉞贻[ 赠送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1)师
①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
②吾师道也(学习 )
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 )
二、师说
阅读课文,完成相关题目。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②传道受③业④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⑤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⑦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⑧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⑨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 ⑤道芷阳间行( 取道 ) 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方法 )

《师说》ppt课件58张

《师说》ppt课件58张
孔不一定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 故 弟 子 不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习研究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 如 是 而 已 。
李氏子蟠,年十广时 俗古文,六艺


赞许

通习之,不拘于时(),
赠送
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哈( )之。
翻译重点句子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百世之师程门立雪寸草春晖 恩同父母恩逾慈母经师人师
敬老尊贤 门墙桃李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万世师表严师益友 * — 字之师尊师重道饮水思源 洗耳恭听三人行,必有我师

随 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唐 ) 杜 甫
*《 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李商隐
《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 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 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
《乙亥杂诗》
教师的地位
教师像把盐, 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 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好做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说》ppt课件37张

《师说》ppt课件37张

第二段论证方法简表
第二段分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据 (三个对比)
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据 (三个对比)
正确态度
论 据(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是故圣益圣…… (纵 比) 犹且从师而问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爱其子,择师 与其身也,则 惑矣,吾未见其
(自相矛盾) 而教之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
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
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
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
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
写作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 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 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课文分析
一、第1段 思考: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几个层面来论述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 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 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点题作用,而 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 论点。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共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3)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2.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 代词,他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无论 没有
7.师
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意动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意动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动词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愚人 名词
1、课题的含义理解为“说说老师” 对不对?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
题 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就是: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 “议”相比,随便些。
(四) 2、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 解 特的含义? 题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 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 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 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 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 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 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 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经典文言文《师说》赏析_第二部分

经典文言文《师说》赏析_第二部分
第一段段落总结
“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为师的原则:
研读解析第二段
思考、讨论
1 第二段作者针对什么社会现象进 行阐述的?
2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论述?
译文
译文
其皆出于此乎?
·其:大概。 此:代词,这个缘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身:自己。 耻:意动,“以……为耻”。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惑:糊涂。
译文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彼:那些。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剧中停顿的与其所在,代书中的文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所谓:所说的。
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Βιβλιοθήκη 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倒装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知句读,不解惑”
或:有的。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译文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 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遗忘、丢掉。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 师; ·之:代词,这一类。 耻:意动,“以……为耻”。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师:名作动,学习。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 ·族:类。 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群:名词作状语,陈群地。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劝学》与《师说》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与《师说》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篇目
学习理念 (观念)
学习之道
学习目的和 意义
学习作用
学习途径和 方法
《劝学》
《师说》
参考:表1-1:梳理用
(观念) 和意义
学习途径和方法
学习要善于凭借外
学习可以改变
学不可以
物,;学习要善于
成为君子 自己,提高自
《劝学》已
积累;学习要持之
己,弥补先天
• 由此可见荀子的学习观: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 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 荀子论述学习的作用。先说明“终日思”与“须 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他以生活中的 实例证明,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 主张善于利用外界条件,可以在没有本质改变的情 况下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由此可见荀子的学习观:君子 的本性与一般人本没有差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 是善于利用外物,也就是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 足。这正是学习的作用。
• 人性本恶,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争夺的结 果就是天下大乱。因此,要制订礼,对民众进行教 育,遵循礼的人才是善的。荀子还主张“君子小人 之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任其自然发展,就 是性恶的小人。如果能够接受礼的教化,并且依照 行动,就可以“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 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呢?荀子提出:一是学习,二是 修身。所以,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后 天学习的重要性。(周桂钿)
•谢谢!
• 讨论2:韩愈写《师 说》,除为了赞许李蟠 “能行古道”外,还有 什么深意?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参考:讨论2韩愈学习观的社会文化语境
• 韩愈实质针对的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 社会风气。唐代中期为什么会有以“相师”为 耻的风气?可能的原因:一是随着封建等级制 度的逐渐完备,尊卑贵贱的社会层次更趋分明; 二是文人相轻的陋习顽固;三是社会风气浮靡, 经济发展,人们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想学 习。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其皆出于此乎
• 介词,在。 • 介词,从。 • 介词,向。 • 介词,跟,向。
3.而耻学于师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不拘于时,学于余 7.师不必贤于弟子
• 介词,对于。
• 介词,被、受。 • 介词,比。
倒装句式 复习 1
1.大王来何操?
结构梳理
正面阐述道理
老师职责、从师的 必要性、择师标准
提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难句翻译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 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 有专门的研究,不过这样罢了。
结构梳理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
整体把握
一、概述要从师。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批评不从师。(对比论证) 分论点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 难矣 三、从师的范例。(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分论点二:圣人无常师 四、作文缘由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 个分论点
名作动 形作名
例句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师道也 小学而大遗 而耻学于师 低于 学习
释义
小的方面,大的 方面 以……为耻
意动用法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孔子师郯子(名词)以……为师 吾从而师之(动词)
一词多义

名,老师
动,学习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
意动,以…为师
动,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
指示代词,那、 那些,这里指 疑难问题。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 助词,用于 人称代词,他。 句中,表示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 ?是故无贵 提顿作用。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动词(意动 用于句末, 用法),以 表示疑问语 也。
(之)为师。 气的助词。
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后 古之 学者 必有师。 ① 师 者 / 所以 传 面表示提顿 语气,与谓 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 用来……的, 本来 语后面的照 ……的凭借。 应,组成判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断句式。
指示代词,那。
难句翻译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小孩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书和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 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难句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释疑难问 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 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 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的明智。
动词,有疑惑。
名词,疑难 问题。
助词,用于 句末,表示 古之学者必有 师 。师者所以传道 肯定语气。 名词,老师。 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相当于介词 “于”,意 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 相当于介词 思是“比 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意 名动用法,学 思是“在”。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
规律
• 疑问句中代词或带疑问代 词的短语作宾语,前置。 2.夫晋,何厌之有?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而莫之知也。 1.唯才是举 2.尚何芋是甘乎
2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前置。 • 借助结构助词“是”把宾 语提前。
3
复习 4
1.宋何罪之有 2.师道之不复 1.夜以继日
规律
• 借助结构助词“之” 把宾语提前。
的原因”。
难句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 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 加愚蠢。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 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补充的省略成 分)介词,比。 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形容词,聪 之圣人,其出 结构助词,“的”。 明,圣明 介词,向。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名词,圣人。 众人,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介词,从。 形容词,愚笨。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名词,愚人。 其皆出于此乎?
流传。
C8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名词作动词,不如,在……之 一般人。 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 下,可译为“差”、“低”。 表示大大超出,译为“多”。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形容词作意动词, 以……为耻。 于师。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示“…… 其皆出于此乎?
• 代词,……的人。 • 助词,表提顿。 • 介词,相当于“于”,在。 • 助词,语气词,“吗”
1.爱其子
• 代词,他的(它的)。
• 代词,他。 • 代词,那,那些。 • 助词,表猜测语气,大概。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代词,他们。

3.余嘉其能行古道 4.其为惑也 5.其皆出于此乎
6.其可怪也欤
难句翻译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耻,以 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难句翻译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音乐师和工匠这些人,是君子们 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明智却反而不及 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论证方式
老师的职责
立论: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师 说
反面论证: 批判耻于从师 正面论证: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破 立
古今异义
词语
学者
众人 不必 小学 无
古意
泛指求学的人
普通人、一般人 不一定 小的方面学到 无论
今意
有专门学问的人
一群人 不需要 基础教育的学校 没有
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意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① 彼童 形容词作名词: 译为“大处”、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大的”。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形容词作名词: 译为“小处”、 明白(事理) “小的”。 明也。 或明智,聪明。
• 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助词,的。 • 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 代词,他。 •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3.吾从而师之
4.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今之众人 6.圣人之所以为圣 7.士大夫之族 8.吾欲之南海何如 9.君将哀而生之乎
• 助词,的。
•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 指示代词,这、此。 • 动词,到……去。 • 第一人称代词,我。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 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 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老师。
名词作意动词, 以……为老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达到、赶得上。
名词,品德才能。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 如 懂得。
象。“如是”: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象这样,如此。
比得上。
形容词,高明。
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句末语气词,罢了。
谁,哪一个,疑 问代词。
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跟从。 吾,吾 从 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是指求学的人, 而非指有学问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 吾师道 或有专长的人。 者:指示代词,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相当于“…… 的人”。 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
• 介词“以”的宾语常 2.臣是以无请也 前置。

复习
1.何不试之以足

规律
•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1
2.苛政猛于虎也 1.贪于财货 2.生乎吾前 1.蚓无爪牙之利
2
•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3
2.居庙堂之高
• 用“之”后置定语。
6、齐师伐我
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流传 动,传授 名,解释经书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