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和谐
和谐统一原理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歌 的理解要仝方位考虑 . 作者 的创
作 手 法 、 言 风格 、 语 身世 遭 遇 、 时代 背 景 、 观 情 感 等 一 系 列 内容 应 是 主 和 谐统 一 的 而 在 我 们 的诗 歌鉴 赏
教学活动 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就有 了一个不容忽 视的重要 内容 . 那就是 和谐 统一原
理 的遵 循 和 运用
什么偏耍用“ 呢?原来作为诗歌 春” 要 素 之 一 的语 言 . 必 须 遵 循 和谐 也 统一 的原理 .通观 全诗 . 春花秋 “ 月 ” 雕 栏 玉 彻 ” 朱 颜 ”东 风 ” “ “ “ 等词 让 人 感 觉 语 言 色 彩 华 丽 明艳 . 于此 也 只 有 着 一 “ ” . 能 使 整 个语 春 字 才
此。 我们对诗歌 的学 习理解鉴赏也 必须遵循和谐统一 的原珊 在和谐关 系中 .相 I相成 、 石 ] 相
辅相 成 、 助 合 作 、 利 互 惠 、 促 互 互 互 互 补 、 同 发 展 的 关 系 . 些 和 谐 共 这 体 现 是 容 易 为学 生 理 解 . 大 【 本 文 ]此 重点要说的显 然应该 是看似矛盾 . 其实和谐 . 容易被学生误 解产生偏 差 的内容 。 那高 中学生 的诗 歌鉴 赏 中究 竟存 在 着 一种 怎 样 的 现 象 呢 ? 下面 . 以笔 者 在 教 学 实 践 巾 遇 到 的 问题 为例 可 略 见 一 斑 人 教 高 中 语 文 第 三 册 教 材 的 诗词单元有李煜《 虞美人》 一词 , 其 中“ 恰似一江春 水 向东流 ” 一句 巾 有 “ 水 ” 一 意 象 . 多 学 生 对 此 春 这 许 大 惑 不解 . 为 它 与 学 生 印象 巾 的 因 “ 南 舍 北 皆 春水 ” 春 江 水 暖 鸭先 舍 “ 知” 诗句中的“ 水 ” 一意象大 等 春 这 相径 庭 既然 词 作 所 表 现 的足 一个 亡 国之 君 的故 国之 恋 .其 愁 必浓 . 其情必悲 . 春” 而“ 则更多地让人产 生诸如 “ 青春 ” 生机 ” 活力 ” 希 “ “ “ 望” 一类的联想 . 与作 者 的情感 这 显 然是 不 和 谐 统 一 的 . 足 不 是 出 那 现矛盾成为败笔 了呢? 多的对本 众
诗词的音韵表现手法分析
诗词的音韵表现手法分析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方式。
其中,音韵是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巧妙地运用音韵,诗人能将情景描绘得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借此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绪和意境。
首先,诗词中的仄平平仄平仄等音律表现手法给作品带来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不同音调的变化将作品分为了不同的节拍,在读者阅读时形成了一种饱满的韵律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用了多个“仄平平仄平仄”的音节。
这种音律的变化让诗句音韵起伏动听,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增添了作品的情感色彩。
其次,诗词中的押韵手法是音韵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押韵的运用,诗人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押韵可以分为前韵和平声韵。
前韵指的是在句首两个字的音调相同,例如“江南”、“眼前”。
平声韵则是指相邻两个字的调子相同,例如“杨柳”、“寂寞”。
这种押韵的运用使得诗词作品更加和谐,读者在品读时不禁为其凝练的音韵感到陶醉。
除了音律和押韵,诗词中的声韵和谐也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声韵和谐指的是诗词中出现的字的音节和谐统一,以增强作品的韵味。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运用了大量韵味和谐的字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整首诗词在音韵上达到了和谐的效果。
读者在享受这种和谐之美时,也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触动。
此外,诗词中的对仗手法也是音韵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是指诗句中的一种平行结构,通过在韵部或声部上的相同或相似来形成对仗效果。
对仗可以分为韵对仗和声对仗。
韵对仗指的是以诗句末尾的韵部为依据来对仗,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声对仗则是以句子的结构和字的声音相似性来对仗,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对仗的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美学的追求,更是为了加强作品的音韵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
总之,诗词的音韵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音律的运用、押韵的巧妙设计、声韵的和谐以及对仗的运用等等。
中国诗歌原理
中国诗歌原理是指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音韵规律:中国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节奏感。
古代诗歌以平仄、押韵和韵律的运用为基础,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韵律体制和诗体。
例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是最常见的形式,其中每句有五个或七个字,并且按照平仄和押韵规律进行排列。
对偶和平衡:中国诗歌注重对偶和平衡的表达。
通过使用对仗的词语、平行的句子结构和对称的句式,创造出一种优美的韵律感和视觉效果。
感情表达:中国诗歌注重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情感体验。
通过细腻的描写、比喻和意象的运用,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塑造意境:中国诗歌追求意境的营造。
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创造出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自然描写:中国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
借助自然的形象和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同时凸显中国文化中对自然的崇尚和敬畏。
这些原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诗歌原理并不是严格的规则,而是对古代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归纳,现代诗歌创作中也可以有创新和变化。
陶渊明诗歌中的和谐观念
、
陶 诗 艺 术 的和 谐 美
陶诗 的 艺术之 美 是 多 方 面 的 ,但 最 大 的特 点就 是 语 言 方 认 识 。从他 的诗 歌 可 以看 Ⅲ ,陶 渊 明 是否 认 生 死轮 回和 得 道
面 质 朴 无 华 ,浅 易 懂 , 与 《 经 》语 言有 卡 似 之 处 。 如 诗 j { 金 代 元 好 问 《 诗 三 十 首 》所 评 论 的 , 陶渊 明诗 是 “ 一 天 论 语 升 仙 观 念 的 。 “ 生 必有 死 ,早 终 非 命促 ” (’挽歌 诗 》 其 有 《
诗是 陶 诗 的 币要 部 分 , 内容描 写 农 村 生 活 、 田 同风 光 和 淳 朴
的 风 俗 人 情 。 如 《 去 来 兮 辞 》 、 《 同 田居 》 、 《 归 归 归 呜》 、 《 酬刘 柴 桑 》 、 《 ( 读 山海 经 ) _三 首 》 、 《 士不 1 ‘ 感
遇 赋 》 等 。 这些 田同 诗 抒 发 了作 者 对 宁 静 、平 淡 生 活 的 衷心
其 姿 ” (《 酒 》其 八 ) , “ 饮 翩翩 新 来 燕 , 双 双 入我 庐 。先 阶 级抱 有幻 想 , 立志 为官 。但 在 当 时 的东 晋 社会 ,贵族 垄断
巢 故 尚在 ,相 将 还 旧居 ” ( 《 占》其 三 )。 把平 常生 活 中 拟 了清要 官职 ,他 虽有 济 世之 才 , 却一 直 得 不 到甩 视 。4 岁 时 l
喜 爱 ,表现 了作 者 淡 泊名 利 、安 贫 乐道 的 品格 。他 追求 诗歌
语 言 朴 素简 沽 , 自然 平 淡 。其 诗 歌 又给 我们 表 现 了他 的 生活 相 处 之 和 睦 。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是一种以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感情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音韵的组合和句式的安排,将文字融入一种和谐的旋律中。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也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构建意境的重要手段。
一、节奏的重要性诗歌的节奏是其基础,它通过音节的延展和重复,给诗歌带来一种自然的流动感。
节奏的变化可以营造出各种情感,既可以是悠扬婉转的,也可以是慷慨激昂的。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古体诗歌往往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其规律性的韵律和节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韵律的独特魅力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它通过韵脚的呼应和韵母的重复,使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
韵律可以使诗歌更易于记忆和传承,也可以加强诗歌的声音美感。
在古代中国,韵律的运用在诗词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整首诗歌旋律感十足。
三、节奏与韵律的互动节奏和韵律是诗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诗歌的美感。
节奏可以通过词语的长度变化、意群的断续等方式表现,韵律则通过音的重复和押韵来实现。
两者的协调与默契是一首优秀诗歌的基础。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既体现了诗歌的节奏感,又在押韵上达到了一种和谐。
四、节奏与韵律的表现形式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严格的诗律规范,也可以是灵活的自由诗体。
古代文人崇尚律诗、绝句等经过严格规范处理的形式,以求节奏和韵律的平衡与统一。
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度,通过音乐性的节奏和独特的韵脚来表达情感。
例如,波多黎各著名诗人帕布洛·纳雷达的诗歌就以其栩栩如生的声音效果而闻名。
五、节奏与韵律的感染力优秀的诗歌往往能够通过节奏和韵律的运用,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它们紧密结合,将诗歌的内在情感与音韵形式完美融合。
当我们阅读或朗诵这样的诗歌时,节奏与韵律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感悟。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
诗歌的文学审美与评价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形象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文学审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诗歌的文学审美特点1. 韵律美:诗歌以押韵和节奏为基础,使得其具有特殊的音韵美。
通过诗歌的韵律,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饱满而和谐的美感。
2. 形象美:诗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得读者可以通过视觉和联想体验到一种生动的美感。
3. 深刻的情感体验:诗歌常常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诗歌创作,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共享。
二、对诗歌的文学审美评价1. 内容表达评价诗歌的优秀之处在于其内容的丰富独特性。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有独特的主题和观点,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读者所熟悉但又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内容应当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 语言表达评价诗歌的语言是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一首好的诗歌应具有准确、生动、美观的语言表达。
诗歌的语言可以通过押韵和节奏产生声音美感,同时还要注重形象化的表达,通过意象和比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
3. 结构布局评价诗歌的结构对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好的诗歌结构应该合理有序,通过语言的排列和段落的分布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学感受。
结构的布局可以影响到读者的情感和思考过程,因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是一首好诗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诗歌的文学审美无疑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
其特征包括韵律美、形象美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对于诗歌的评价可以从内容表达、语言表达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评判。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体现和表达,一首诗歌才能显现出优秀的文学审美价值。
有时候诗歌并不在乎字数,而是在乎能够通过短短几行文字传达出一种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只要能够打动读者内心,触动其情感共鸣,就已经达到了文学审美的最高境地。
衡量好诗的六个标准
1、好诗歌判断标准是什么?(几个指标)⑴自然;⑵纯净;⑶和谐;⑷个性;⑸创意。
2、怎么理解自然?是指语言进入诗歌过程中没有人为创作痕迹。
人为创作痕迹,是制造的残留,不属于感情自然生发。
具体表现:意象杂乱、用词生硬、生涩。
3、怎么理解纯净?是指所写的内容始终围绕主线,不产生分支,意象展开紧紧围绕主题。
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
4、怎么理解和谐?是指用词的力度、情绪把握适度,舒张适宜,有一定呼吸感。
没有用力不足或过猛表现,词与意贴合,达到诗意饱满。
既不能读来脑缺氧,也不能读岔气。
5、怎么理解个性?是指语言叙述方式、意象使用方式的独特性,和个人对生活理解的独到特性。
个性也是个人风格,是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6、怎么理解创意?是指诗歌创作的理论、方法超前,意象、用语的第一次。
创意是建立在与传统诗歌的对比之上。
怎么在作用上判断好诗歌?⑴具有认识价值。
读诗可增加人的见识,扩大视野,了解新知;读诗即打开一个新窗口,将人领进新天地。
⑵唤醒功能(共鸣)。
通过读诗,调动起读者积累的经验,挖出深埋心底的善;⑶开启功能。
读后依然沉浸在诗歌创造的意境氛围之中。
⑷具有审美价值。
通过提供来自意象、文字、音韵的意趣,使人产生审美愉悦。
好诗要有心理冲击力。
一首诗,要成为好诗,就是要在一切“旧事”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东西,要言说出一件已经真相大白的事物“新的秘密”。
这里有两点很重要,第一, 你是否独一无二地找到和发现别人从未找到和发现的感受,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强调惟一性和独创性。
一个诗人比一个哲学家更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写黄鹤楼,崔颢写了,李白就不敢写,只能留下“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喟叹。
因为李白没有在黄鹤楼这件“旧事物”上找到“新东西”,或者说他能找到的崔颢先找到了。
崔颢的黄鹤楼成了千古绝唱,而其他人写黄鹤楼都被崔颢遮蔽了。
第二,你找到“新的秘密”,用什么样的语言,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这是诗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首诗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诗歌美学特征
1. 韵律与节奏:诗歌通常以韵律和节奏为基础。
通过有规律的音韵、重复和押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音乐感,使诗歌具有诗意和韵律美。
2. 意象与形象:诗歌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形象来描绘事物,以生动的文字塑造视觉和感官上的体验。
这些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比喻与象征:诗歌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比喻和象征使诗歌更富有隐喻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4. 美感与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表达和传达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感受的真实表达,诗歌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和情感共鸣。
5. 精炼与简洁:诗歌以其言简意赅的特点著称。
诗人运用有限的语言和词汇,在短短的几行或几首诗中传递丰富的信息和情感,追求表达的凝练和精炼。
6. 意境与意义:诗歌注重创造独特的意境,通过文字的组织和叙述方式,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特定情境下的思考和体验。
同时,诗歌还常常寓意深远,通过抽象的意义和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启发。
诗歌的 三美 名词解释
诗歌的三美名词解释诗歌的三美:意境、音韵与表达引言: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而其中的三美——即意境、音韵与表达,更是诗歌独有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对诗歌的三美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含义,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细腻的叙述,揭示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意境的美——抚慰心灵的画面意境指的是诗歌所能营造出来的独特情景或画面。
它通过笔墨之间的穿梭,将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情感紧密相连,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当我们读到一首充满意境的诗歌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梦境,沉浸于其中,尽情享受其中的美好与舒缓。
例如,《登高》这首杜甫的名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一幅秋天北国登高的情景。
他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词藻,营造出风急天高的景象,猿啸哀婉的声音,以及落木纷纷的景象。
这些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登高的雄奇与寂寥,使读者与诗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意境的美是如何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语言运用,使得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感受的。
意境的美使诗歌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有形的图像,一种可以感知和欣赏的艺术作品。
二、音韵的美——节奏的舞蹈和和谐的交响音韵指的是诗歌中的声音和节奏,它是诗歌语言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展示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
诗歌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协调的节奏,使文字在朗朗诵读中产生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声音的美和节奏的舞蹈。
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平仄的运用和韵律的编织,让诗句如同水流般流畅而悠扬,读来如同一曲悦耳的音乐。
杜牧运用平仄和押韵,营造出冷冽秋夜的画面,并赋予了诗句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
这种音韵的美让诗歌具有了动听的旋律,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
音韵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符号和感受的交融。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和谐与反差例谈
古人 的某种壮怀 、豪气 ,有时非要借
助哀景 的反衬 ,才足以倍增光彩。如王维
( )这是杜甫 晚年客滞 江汉时所写 1 的 一 首诗 。诗 中 二 三联 用 了 “ 云 ” 片 、 “ 孤月 ” “ 日” “ 风” 几个意象 , 、 落 、 秋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常作 客,百年 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 杯。 ”
这首诗前 四句写景 ,后 四句抒情 ,景 中含情 ,情景交融。全诗气象雄浑 ,感慨 深沉 ;用意曲折 ,而一气流转 ,诗人面对 辽阔的江天,耳 听清猿哀鸣 ,眼见飞鸟栖 止不定,长江滚滚 ,落木萧萧 ,如何能不
1 . 以乐景写乐情 杜牧的 《 山行 》 “ : 远上寒 山石径斜, 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 叶
思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 诗 ,然后回答
问题 。 江汉
远 .永认月 同孤。
红于- f花 。 l ”头两句 描绘 了秋 山远景 。 第一句描写了秋 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 了诗 人勇于攀登的精 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 中
律 吲
。 综合天地
诗歌鉴 与情 的和谐 与反差例谈 贝 另 喾 由旦
◆ 莫慧兰
文学宝库中灿若 星河的古诗是 高考中 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 诗人 在诗 中的情
感 ,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 景的关 系很 重要 。情与景 。是诗 歌创作的两个要 素。 情 因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生发 与渗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有人认为这 首诗洋溢 着诗人 自 2
辋川 闲居赠裴秀才迪
[ ] 维 唐 王
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 诗人的怨愤之情 ,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 己见 。 小结 :同是写秋 ,杜牧写得热烈 ,杜
《古代诗歌四首》——和谐韵律奏华章
《古代诗歌四首》——和谐韵律奏华章诗、词、曲是中华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以其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现代文写作中,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普通民众,如果适时地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文,就会使文章异彩纷呈,锦上添花。
课文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思念亲朋好友的典型诗句。
我们写作此类主题的作文时既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改写,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滨州西”“我寄愁心与卡片,随君直到新学校”等。
【示例2】《次北固山下》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我们可以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表现自己或朋友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的心情;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过年时与过去告别,信心百倍,勇往直前的心情;而在思念家乡、亲人、朋友时又可以借用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示例3】《天净沙·秋思》中的点題之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以借以表达自己伤心的情。
比如,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自己那可怜的58分的试卷,哎!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技法点评一篇文章中切忌堆砌诗句,所选诗句或是出现在题记、开头、中间高潮处,或是结尾处不能喧宾夺主。
仿写练笔【练笔1】有关母爱的作文可以借用孟郊的《游子吟》,请你试着用另外一句诗开头写一段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想到了我的妈妈。
妈妈不经意间做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让我深深的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笔2】写秋的诗句比比皆是,请仿照下面一段话,以诗词开头写在下面的作文格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带着落叶的声音,伴随着缓缓的音律,“秋姑娘”温柔地走来了。
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的赏析
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的赏析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诗歌以独特的节奏感和美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进行赏析。
首先,诗歌的韵律能够给人以愉悦感。
无论是平仄抑扬还是音律乐感,在诗歌的吟诵过程中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例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作者运用平仄对句子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使诗意更加深入人心:“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种平仄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也使人产生了一种和谐而悠扬的感觉。
其次,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还表现在其与内容的契合上。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其韵律应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匹配。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作者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手法,使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思乡之情,而诗歌的韵律和押韵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情感。
此外,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还体现在其对于诗歌节奏的调控上。
韵律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诗歌的朗诵效果,并让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作者通过对句子的长短和韵律的变化进行巧妙的调控,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饱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样的节奏感给人一种磅礴壮阔之感,同时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还表现在其对于语言的运用上。
韵律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句子的连贯性和语言的表达力。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不仅运用了平仄和押韵的手法,还通过对句式结构的灵活运用,使整首诗的语言更加优美:“老翅几回寒暑,欢娱几度春秋。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这种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使诗歌更具韵律感,也使语言更富有表达力。
综上所述,诗歌韵律的和谐之美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能够给人以愉悦感,与诗歌内容紧密契合,对于诗歌节奏的调控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语言的运用也能够提高诗歌的表达力。
音韵与诗歌的和谐之美
音韵与诗歌的和谐之美音韵与诗歌之间有着一种神奇的联系,它们共同创造出了诗歌的和谐之美。
音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使得诗歌在朗诵或朗读时更加动听,更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音韵与诗歌的关系、音韵的种类以及音韵与不同类型诗歌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音韵与诗歌的关系音韵是指声音的韵律特点以及不同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诗歌则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音韵和诗歌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借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美感。
音韵通过对声音的处理,使诗歌更贴合情感的表达,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音韵的种类音韵可以分为韵脚、押韵和声调三个方面。
1. 韵脚韵脚是指诗句中有共同韵母的字或字母组合,它是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的音韵手法。
常见的韵脚有平仄、纯平、平平仄、仄平平等。
例如,“风”与“空”、“归”与“迟”就属于共同韵母的韵脚。
2. 押韵押韵是指诗歌中的韵脚呈现出的音韵规律和相对应的句子或词语之间的关系。
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韵律美。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了平仄、双押等押韵方式,使整首诗的音韵更加和谐。
3. 声调声调是指在朗读或朗诵诗歌时,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变化。
声调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节奏感,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通过对声调的变化运用,使诗歌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三、音韵与不同类型诗歌的表现不同类型的诗歌在音韵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它们通过音韵的运用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情感或描绘所需的景景物。
1. 古体诗古体诗是古代汉族主要的诗歌形式,它以音韵的运用为基础,可以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静夜思》中,唐代诗人李白运用了纯平的韵脚和双押的押韵方式,令诗歌更加流畅动听,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2. 七绝七绝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它以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为特色。
通过对声调的变化和声母、韵母的搭配,七绝创造出了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诗歌形式。
关于和谐的古诗词
关于和谐的古诗词和谐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也常常以表达和谐之美为主题。
本文将介绍几首古代诗词,通过分析诗词内容与表达手法,探讨古人对和谐的理解与追求。
首先,我们来看《静夜思》这首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了一个人在夜晚时独自抬头仰望明亮的月光,同时又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简洁的笔触和明确的意象,李白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相互融合,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首词以苏轼内心的忧愁与追求自由的情感为基调,借助月亮这一寓意和谐循环的象征,表达了人在尘世之外追逐自由与和谐的渴望。
再来看一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一首写杜甫怀念已故亲弟与家乡的诗。
杜甫通过描绘边塞的军鼓声、秋天的凄凉以及自然界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乡和平与稳定的向往,对亲人离散和战争苦难的忧伤。
在表达这些情感时,诗人将笔触与意境融为一体,通过和谐的语言与表达方式,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和平与安宁。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景色的情景。
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王之涣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并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
这种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也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舒适。
以上几首古代诗词,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表达情感,都以和谐为主题,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和谐的追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诉求。
描述祥和和谐的古诗词
描述祥和和谐的古诗词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古诗词:
1. “明月入我户,清风吹我衣。
”——明·于谦《夏夜步月》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清风吹拂的场景,透露出一种宁静、清爽、舒适的感觉。
同时,诗人通过将明月和清风的自然元素与自身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身心舒适的情感。
整句诗简洁优美,寓意深远,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这句诗通过描绘夜晚雪中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诗人通过对“犬吠”和“夜归人”的描绘,表达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
整句诗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如何构建和影响诗歌的表达和传达。
一、韵律的重要性韵律是诗歌中最显著和独特的特征之一。
它通过有规律的音节重复和声调变化,创造出一种和谐的音韵效果。
韵律能够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富有韵味,增添诗歌的魅力和艺术性。
诗歌的韵律可以分为押韵和平韵两种形式。
押韵是指在诗句的末尾使用相同的音韵,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
押韵能够在诗句间建立一种音韵的呼应,使诗歌更加悦耳动听。
平韵是指在诗句中间或诗句的末尾出现相同的音韵,比如“山高月小”。
平韵能够增添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二、节奏的作用节奏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流畅度。
通过对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的控制,诗歌的节奏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如快速、慢慢、激昂、抒情等。
节奏直接影响了诗歌的表达和传达。
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来塑造。
长音节常常用来表达重要的意义,使诗句更加凝重和有力;短音节则常常用来表达轻快的情感,使诗句更加流畅和活泼。
声调的高低则能够通过抑扬顿挫的变化来产生不同的节奏效果。
三、韵律和节奏的相互影响韵律和节奏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共同创造出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韵律通过押韵和平韵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和谐和富有韵味;节奏通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的变化,使诗歌更加流畅和有节奏感。
韵律和节奏的相互作用为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如忧伤、欢乐、激情等。
同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强调诗歌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使之更加生动和深入人心。
总之,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它们通过有规律的音节重复和声调变化,创造出一种和谐的音韵效果,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富有韵味。
韵律和节奏的相互作用为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使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让我们一同欣赏和品味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
诗歌的韵律与格律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韵律与格律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达力。
韵律与格律是诗歌的基本元素,它们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生动和富有力量。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韵律与格律,并分析其对诗歌作品的影响。
一、韵律的重要性韵律是诗歌的基础,它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感。
通过韵律的运用,诗歌能够产生亲切、抒情的效果,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韵律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的节拍更加有力,给人一种流畅而有韵律感的朗朗诵读的感觉。
在诗歌中,韵律可以通过押韵的方式来表现。
押韵是指相邻的词或句的读音相同或近似。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静夜思》中的“光”与“霜”押韵,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押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一致,也可以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凸显。
二、格律的作用除了韵律外,格律是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格律是指诗歌在形式上的要求,包括诗歌的长度、句子的结构、节奏的安排等。
不同的格律要求不同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格律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结构更为严谨,同时也给予了诗歌更大的创作空间。
诗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格律安排,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简练、明晰。
格律的有限制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韵律与格律的相互关系韵律与格律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决定了诗歌的风格与特点。
韵律是通过语音的和谐与流畅来表现,而格律则是通过结构的严谨与多样性来体现。
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韵律与格律的融合是相得益彰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
韵律与格律的运用需要诗人对语言的熟悉和把握,同时也需要对意境与思想的深入理解。
只有当韵律与格律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时,诗歌才能真正触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诗歌的韵律与格律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的运用能够赋予诗歌以音韵美感和形式之美,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韵律与格律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诗歌的风格与特点,只有当它们相得益彰时,诗歌才能真正达到艺术的高度。
诗歌的韵律与意境
诗歌的韵律与意境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音韵、节奏和形象的表现,创造了独特的韵律与意境。
而这些韵律与意境则使诗歌成为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韵律与意境,并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与作用。
一、韵律的作用韵律,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它通过音节的抑扬顿挫,给诗歌注入了节奏感和音乐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声韵魅力。
韵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奏感的营造:诗歌通过有规律的音节组合和排列,创造了独特的节奏感,使诗句的朗朗上口,舒畅饱满。
这种节奏感使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音乐性,引发读者对节奏的共鸣和体验。
2.情感的渲染:韵律的变化和音乐感的营造,使得诗歌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作家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韵律的起伏变化,诗歌能够将作者对于事物的情感与内心的独白表露无遗,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3.形象的烘托:诗歌韵律的优美与和谐,使其能够更好地烘托出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形象。
韵律的和谐与悦耳感,为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艺术色彩,使读者更加容易形象化地理解与感受其中的意境。
二、意境的创造诗歌的意境,是指通过语言的塑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情感、思想和形象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境的创造是诗歌创作的核心,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1.情感的抒发:诗歌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深刻的意象表达,将情感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欢愉的情感还是悲伤的感受,诗歌都可以通过意境的创造,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思想的思辨:诗歌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表达。
通过意境的创造,诗歌可以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与思辨。
诗人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与词句的巧妙运用,向读者传递出自己对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的思考。
3.意象的凝练: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使作品更具有形象感与立体感。
意境的创造需要诗人具备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力,使得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能够通过形象具体的意象得以表现和体现。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音乐般的语言和押韵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节奏和韵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于诗歌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一、诗歌的节奏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音乐感。
它通过字句之间的音量、音调和音节的长度来表现。
节奏给诗歌带来了一种自然流动和有韵律感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读一首节奏明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活力和兴奋;而当我们读一首节奏缓慢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宁静和深思。
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法来实现。
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是重读和轻读。
重读通常用音量的增强来表现,而轻读通常用音量的减弱来表现。
通过合理的排列重读和轻读,诗歌的节奏得以形成。
此外,音节的长短、音调的高低等也可以用来构建诗歌的节奏。
二、诗歌的韵律韵律是指诗歌中的押韵和韵脚。
通过押韵和韵脚,诗歌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音响效果。
押韵是指诗句中相对应的音节有相同的音韵,而韵脚是指诗句最后一个重读音节及其后所有轻读音节构成的部分。
诗歌的押韵有不同的形式,如完全押韵、半押韵和眼韵等。
完全押韵是指诗句中的所有音节都相同;半押韵是指诗句中只有部分音节相同;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相同。
通过这些押韵形式,诗歌的韵律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三、节奏和韵律对诗歌的影响节奏和韵律不仅仅是诗歌的修饰,它们对于诗歌的表达和传达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够将作者的情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更加容易与诗歌建立情感共鸣。
其次,节奏和韵律可以提高诗歌的易记性。
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地记住诗歌的内容,增加诗歌的影响力。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经典诗歌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
最后,节奏和韵律可以增强诗歌的美感。
通过合理运用节奏和韵律,诗歌可以产生一种和谐的声音效果,使诗歌更加美妙动人。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形容优秀的诗歌为“音乐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的和谐讲诗歌的和谐,必须先搞清楚:诗与歌在本质上有那些区别,诗与歌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格律时代,诗大抵是能吟唱的,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里,就有不少这样唱和的记载。
因此,依类推,古体诗和近体诗基本都是能唱的,诗和歌血脉相连,本是一家子。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成就之高,让人高山仰止。
高峰过后是低谷。
可是,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现象,我们从晚唐诗人和它们的作品中就不难发现,盛唐诗歌的精气神,渐趋衰微,步入黄昏晚照之中了。
开辟新天地,走出盛唐诗的边疆,完成诗的艺术创新,应是当时的诗人们不可回避的选择,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必然趋向。
至晚唐及唐五代,这个新的诗歌式样,也即是更通俗、更大众化、更具个性的化的长短句————“词”开始流行了。
这个词的产生,与外来文化、与士大夫家庭歌伎午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菩萨蛮”、念奴娇、沁园春、浣溪沙等等,大抵诗人们是从歌午晚会中得到启发,和着节拍而填词断句,再被之管弦,于不经意中完成诗的跨越。
同样,由于词受声律制约,艺术上比诗要求更严,还需要乐工的配合,艺伎的演唱,一个作品从创作到推广,是整体合作的结晶,成为当时时尚又高雅的艺术。
所以词,一直以来为当时的知识阶层、士大夫阶层所享有,是上层艺术。
时序进入北宋、南宋时代,尢以北宋时代,社会相对进入稳定时期,为诗词走向社会,成为大众文化的条件更加成熟。
于是,诗词大量走进了街坊市井,青楼瓦肆,也吟唱在下里巴人、黄口小儿的觜里,这些合着一定节拍的诗,在悄悄的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化,它不仅仅只是七言四句,七言八句的律绝句,有如人们劳动的和声,生活中的叹喟,因此,就有了一二三四六五八九十字不等的长短句子,这些有着明显诗与词组组合的字码,几经剪裁,依然修短合度;曼妙唱来,风神可人,依然发散着诗的韵味。
一种新的文学式样就这样诞生了。
起初,它同样也并末引起官方正统的文学机构的多大重视,对于这样一个时代,它们对于前代创立的诗歌和艺术上的成就视若神圣,有若高山仰止!崇尚阳春白雪的批评家们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给它下一个结论:“词乃诗之余也!”听这口气,好象是在说,词啊,是诗想说没有说完又不好说的那部份;但绝对不是诗剩下的口水!实则上,也就是肯定了人们所要表现的生存经历和情感经历中多元的部份。
但大人们十分清楚,由于生活过于滋润,不只是它们的生活只跑秋风骏马,更需要杏花春雨。
国家富裕起来了啊!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啊!而市井坊间,终日箫鼓填咽,下里巴人手中也需要消费,于这种文化上的消费需求,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的。
只不过是铜琶铁板,换成红牙檀板,稍逊风骚而已。
可是,对于这样一种文学式样,我们的古人总是觉得不免有些遗憾,于国家民族的文化而论,只是换过一种口气,用诗庄词媚一眼带过,听来仿佛是要给它定个性似的。
放在同一个美学范畴里,诗为什么就只能是庄?而依着曲子填写的词,为什么就必须要媚呢?诗的高雅、庄重,与词之妩媚、可爱,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为什么它也要和这世间的食色男女,与生俱来,有性别之分呢,好比男腔女调,发声有重浊与轻曼,言情有雄浑与婉约之类。
诗缘情而生,言情志。
诗之所以为诗,在情志之高雅,所谓温柔敦厚,皆发自内心,譬如“天鹅的绝唱!”一个字:美。
美是诗的灵魂。
诗之美,在内容在形式在音节在本质之纯净,于芸芸众生,其意义在积极向上,如春花灿烂,秋叶静美。
歌呢,歌当然也是美的。
但歌的美要成为我们语言中最通俗大众化的部份,口语化的部份,这样的美就免不了通俗的成份,这个俗有风俗之意,说的是风情最真、情意最实在的老百姓,绝不是等同于庸俗下贱之类,没有品位。
因为这个“俗”,口语化的部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世俗不可分的部份,如一句劳动的号子或者沉吟,适口唱来,通俗易懂。
大多数的时候,它夹带有一方风情、说唱的声调,媚儿的感觉让人亲近和温暖,如成熟的女子,别具风情。
母庸置疑,词是这一场新文化运动的产儿,最大的功劳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传统的边疆,突破了格律铁桶般的束缚,这种由和着一定的节拍自由成体的长短句;为诗人们情感的抒写,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了更广阔的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恐怕是词走向又一个高峰的前提。
如同现代白话文走出文言文的边疆;传统中学全面走向西学,接受现代科学文明一样,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百年新诗,是在传统诗与词的历史上,再次突破。
只不过我们所采用和接纳的方式非本土产生,而是外来移植,完整的拿过来!而且这个拿过来,历经反反复复、艰难曲折的过程,至今,争辩不休。
这个争论,当然不是要重新回到传统的平仄时代,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不能对那个时代韵律悠扬的回声置若罔闻。
事实上,我们只须稍稍回头,审视横向移植过来的译文本范本,形式上的分行折迭,长短参差句,起伏回荡的依然是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语言,尢其是我们的汉语言,先人们因形造字,一字一义,一个个活泼鲜美,始而记事而终以表意。
譬如,我们对于某种表述意犹未尽,或则觉它韵味悠长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觉?又会联想到什么?如果情不自禁的说,美啊,真是诗一样的美啊!由此看来,诗和歌都选择了美,选择了美必须具有的诸多重要属性,美是诗歌的标准。
从我们的读写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缺陷,被人诟病,缺少诗味:这诗,没有一点歌的味道,象哲人的智喻,佛大师的禅;这首诗呢,歌的成份太多,缺少诗的庄敬和诚实,有过于轻佻;-------凡此种种,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诗和歌缺失一种内在的和谐。
我们也不遑这样说,这是新诗代,诗的不成功的一个要因。
那么,我们有必要再回到西文本的话题上来。
遗憾的是,我不懂英语,但我们不缺由本土诗人译后的读本,通过译本,我们多少窥视它分行折迭的表现形式、意绪,把握大致的心跳。
最切身的一个感受是听过一场懂英语言的诗人的讲座,由此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新诗的节奏,也就是诗的音乐美。
这场讲座,讲到英语言的音乐美,让我振撼的是讲者沉浸其中的幸福感:“为了爱,为了爱/告诉你吧,我付出的不多也不少/整整一生”(它说的是英语)。
美国诗人狄金森的一首小诗《为了爱》。
这位诗神,给后世留下无数诗歌经典,自己却终生末嫁。
再举百年中国优秀的译诗文本,查良铮先生译歌德、魏尔伦的《月光曲》,瓦雷里的《水仙辞》,还有众多的优秀文本,不例举。
这些优秀文本美在那里?读读就清楚了。
可眼前的现实是明摆着三个问题:一曰读不懂,二曰读下去空无一物,三曰读不下去,惨不忍睹。
记得一个时期,我曾饶有兴致的参予诗的论战,给我刺激最大的莫过于被对方指斥曰:欣赏水平过低,还须培养;听后,心底直骂娘;也正是这么一个过程,让我坚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开始明白,普通大众“饿死诗人”的发喊不是没有道理的。
可是诗到如此地步,该怎么办呢?是谁之过呢?还真不好说。
所以我在这里有必要提个醒:是该讲讲诗的和谐的时候了。
有三层意思:一是诗人自己要讲和谐,二是实现诗在大众之中的“和谐”。
三是诗人要自觉地去完成诗文本的和谐的构建,(一)诗人做到诗与自己的和谐,在学识在修炼。
先说学识。
有一个笑谈:说,学写小说,不需要读几本书,学写散文,得读几本书,学写诗呢,不只是读几本书。
看似笑谈,实则释放的却是这样一个信息,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最精致的语言,没有扎实的学识功底,怎么行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自有神”。
想想,一个诗人有如此身手,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于一已之心身,是一种如何的心怀与境界?翻开一部诗歌史,从古至今能留下姓名的诗人,有几个不是饱学之士,不是道德文章修养极高的人中君子。
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吐纳天地的家国豪情,包举八方的雍容气度,气态万千的才人情调和悲悯;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怎样一种生存环境下,诗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的寻找一个灵魂安放的地方;即罢是走向穷途未路,一种英雄失路之悲的豪气,依然充塞天地之间,传递给我们的,仍不失它悲壮的和谐。
因此,古人给诗下定“诗以达意”这个概念。
就不管它是达一已之意还是达大众之意,重要的是这个意,自己是否满意,给人家是否乐意接受。
譬如赠人礼物,总是自己发自内心,乐于相赠,它人受之恰当又十分的受用,所谓灵犀相通,心里融和,达到与人和谐。
(二)与大众的和谐。
大凡作文,有这么一个经验,就是先感动自己。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国难当头,民族遭受外来侵略者欺凌侮辱,仁人志士生死以赴,血染大地的岁月里,诗人的吟唱是多么沉痛,多么真挚!我想,单从创作的过程上讲,诗人正是因为有这个经历,切肤般的感受,一经唱出来,才在大众的心灵产生共鸣!这个共鸣的产生,就是诗文本不可或缺的“谐”!所谓中正之声。
无论它是悲壮还是欢乐,激昂还是平和,雄浑还是婉约,总是恰到好处。
至于捶胸顿足;抽刀断发,终是田夫野老,市井贩夫,下里巴人之举,虽来得痛快,但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表现形式,难不为人诟病。
说得难听一点,何不骂它狗日的既直截了当,又省功省事?!(三)文本的和谐。
说到文本,一位西方诗人这样说,“先读它一百遍。
”于一首诗,能吸引一个人读上一百遍的是首什么样的诗?那定是通向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圣经啊!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下来如唐诗宋词,却让中国的读书人读了上千年,至今仍是不易的经典。
即是如现代人的眼光去审问这些文本,由这些文本产生的形式美、音乐美和内容美至今滋润着我们。
用现代人的情感、视角去审视过去审视现在,古人和今人的气息是如此息息相通,如果套改前人的一句话说,现代人是真正的境界大,眼界宽,感知和实践的范畴真正跨入宇宙洪荒的真实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走出唐诗宋词的边疆是理所当然的时代进程。
文本上,我们通过学习西方自由体,于一百年间偿试完成新诗文本的初步构建,于进化的角度讲,即是不向西方学习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诗就是诗。
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粹。
长和短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但下笔数千言,一逗三百句,把文本无限放大,把情感肆意扩张,把意象任意重迭;反之,却又形单影薄,辞不能达意,离精粹的要求自然远矣。
现代人用现代语言写现代诗,既不容争辨;百年新诗,我们也不必去追问对还是错?我们单只就留下的文本,能让我们愉悦地阅读,甚至于能读上一百遍的文本,不难找到我们需要的结论。
曾经有人这样断言:“自由诗就是汉语言文字这个庞大的字码中,选择一定的字数内。
注意,必须是一定的、最具张力的字词。
只有它才能把你的情感你的“意”,在一个适度的表达主题范围内,将其完整的表达。
它不会多,也让人不会感觉少。
”这个结论下得虽有些武断,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有三点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写诗的观照。
第一、诗是一门艺术。
是艺术必有它基本的规律,基本的准则。
故一般说来,诗人的追求主要是如何去捕捉、提炼和表现天地间真、善、美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一个使心灵获得安吨的意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