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的临床应用 程广里
风引汤的临床运用
徐某 , 男, l 8岁 , 2 0 1 2年 I 1月 2日就 诊。t年来 经 常鼻 出
血, 每 月 3次 左 右 , 每 次临 时止血 后 , 数 天 又 行 发 作 。西 医 诊 为
茯苓各 1 5 g 。每 日 1 剂 水煎 服 , 连服 l O剂 , 耳 鸣耳聋 症状减 轻 。
后 以此 方加减调治 1月 , 耳鸣消失 , 左右耳 听力恢 复接近正常。 按: 此案为 阴液亏虚、 热邪上扰清 窍与 阳虚寒 湿 留滞腰腿 同
能 沟通 阴阳 , 祛寒 清热 而熄风。
1 . 2 耳 鸣 耳 聋
李某 , 男, 4 5岁 , 1 9 9 8年 3月 4日就诊 。双侧耳鸣耳聋 4年 。 西 医检查 : 双 耳听力下 降, 以右耳为重 , 未 发现 器质性病变 , 诊 为
“ 神经性耳聋 ” 。多方治疗未 见效果 。诊时 患者 伴有失眠 、 脱发 、
风引 汤出 自《 金匮要略》 “ 中风历节 脉证并 治篇”, 笔者 根据
湿解毒药治疗 , 均未能奏效 。平素 大便溏泻 , 每 日2次 。诊舌 尖 红、 苔 白腻欠 润 、 脉弦 数。舌 与 口腔 粘膜 可 见 多处 溃 疡点 。处 方: 大黄 、 干姜、 甘草 、 煅牡 蛎、 白石脂 、 紫 石英 、 黄连 、 砂仁各 8 g , 赤石脂 、 煅龙 骨 、 寒 水石 、 法半夏 、 茯苓各 l O g , 苦 参、 石 膏各 1 5 g ,
好疗效 。
1 临 床 应 用
1 . 1 震 颤
张某 , 女, 4 0岁 , 2 0 1 4年 8月 2 0日就诊 。头及双手经常不 由
自主颤抖 3年 , 脑部 C T未发现异常现象 。西 医不能确诊 具体疾
病 。遇天气转 变或情绪 激动 时症状加 剧 , 时有 心慌 、 口微渴 夜 尿多 、 身体无其他 不适 , 诊脉 弦细 、 舌淡 红 、 苔 薄 白。处 方 : 赤石
风引汤治验举隅
眩晕 的两则 医案 ,有 助于拓 宽临床 运用风引汤的临证思 路。
虚火上炎型 口腔溃疡,取得较佳疗效 。
【 关键词 】 风引汤 ;肝风化火 ;不寐 ;眩晕 【 中图分 类号 】R 2 5 6 . 2 3 R 2 5 5 . 3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 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4 )1 4 — 0 1 3 9 一 O 1
风 引 汤 治 验 举 隅
赵学谦 李玉婕 王中琳
1 . 山东 中医药大学 2 0 1 2级硕士研究生 ,山东
2 .广 州中医药大学 2 0 1 1级硕士研究生 ,广东 3 .山东 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 ,山东 济南
温 中法 治疗 虚 火 上炎 型 口腔 溃 疡 验 案
5 1 0 0 0 0;
【 关键 词】 1 2 1 腔溃疡 ;温中法 ;虚火上 炎型;艾灸
【 中图分类号】R 7 8 1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 编号】1 0 0 7— 8 5 1 7( 2 0 1 4 )1 4— 0 1 3 9 — 0 1
吾师王 中琳教 授 ,从 医执 教二 十余 载 ,熟谙 经 典 ,善 用经方 ,于临床用风 引汤常获 良效 ,现举验案两则如下 。
济南 2 5 0 3 5 5 ;
广州
黄字新
胡仕 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
强
胡伟雄
广州 5 1 0 4 0 5
2 5 0 0 1 1
广州中医药 大学第三 临床 医学院 ,广东
【 摘
要】 举王 中琳教授运用 风引汤治 疗肝风化 火 的不寐 与
【 摘
要】 笔 者以理 中汤配合 艾灸 的温 中法 治疗 中阳不 足,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方药】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各12克) 桂枝三两(9克) 甘草牡蛎各二两(各6克)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各18克) 【用法】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风引汤:除热瘫痫。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三)【解说】风引,乃风痫掣引之义。
汤名风引,可知本方重在熄风止痉,所治之证,即为中风、惊痫、抽搐之类,良由心肝热盛,化火生风所致。
故治疗重点当以清心肝之火热,熄心肝之风气,镇心肝之神魂为法。
风引汤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汇加六种石药(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即在于清肝以熄风,镇心以安神;又妙用大黄之苦寒泻下,则使热泄而风熄;恐方中寒药过多伤胃,故佐以性温守中之干姜,可克寒凉之弊。
本方为治疗热极生风或阳亢化风之中风病的常用方剂。
【运用】一、中风(脑卒中)颜德馨医案:陈某,男,59岁。
初诊:水亏木旺,头晕复发,曾经昏仆,不省人事,苏醒后头额两侧胀痛,右侧肢体痿废,大便干燥,小溲黄赤,面部潮红,脉弦细而数,舌苔薄黄。
血压:24/16kPa。
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外风引动内风,急以风引汤平肝熄风:石膏30g(先煎),寒水石30g(先煎),滑石15g(包),生牡蛎3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龙骨30g(先煎),大黄4.5g,生甘草4.5g,川牛膝9g,川杜仲9g,7剂,二诊:药后血压下降,肢体活动灵活。
原方加桂枝4.5g,7剂。
药已中鹄,诸症次第减退,健康在望。
(国医论坛1992;(3>:22) 按语:(原按)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与祖国医学“中风”大体相同。
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
颜老运用风引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方中大队石类药潜镇以制肝阳之暴逆,辅以大黄苦寒直折,釜底抽薪,俾炎上之风火不得再萌。
风引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探微
,
炽热 已 止 二 便 正 常 瘫痛未 发 作 又 服药
,
。
,
3
个月 诸
,
其 实 风 引 汤 不 仅 开创 了介 类 潜 阳
,
,
、
症 消 失 舌 脉 正 常 叶益 丰 和 匡 显 祥也都 有 用 风 引 汤 治疗 瘫 痛 的报 道
。
咸 寒 养 阴 育 阴 潜 阳 之 先河 而 且 对 后世 医 家 多有 影
、 、
脑 乙 脑 精神 分 裂症 小 儿 舞蹈 症 等 神 经 系 统疾 患 风 引 汤 都 有 很 好的疗效 以 下 作一简述
1
,
。
、
、
、
,
克 治愈
、
,
1
例精 神分 裂症 患 者
, , ,
.
辨证 为痰 火 型 狂 证
,
。
,
5 病 人 服 1 剂 后 精神安 定 生 活 可 以 自理 尚舌 红
、
翻
痛
塞 清 窍 型 癫痛
,
,
。
,
,
愈一 例小 儿 舞 蹈 症 的 患 儿
, ,
。
病 人症 见 胸中 炽 热 便 秘 尿 赤 面 红
,
。
,
,
风 引 汤 为《 匾 要 略 》 附 方 后 人 因 惧怕 方 中 金 的
,
目赤 头 痛 舌 苔薄 黄 腻 脉 象 弦 滑
,
,
服药 2 剂 胸中 0
,
石 药 用 盘 过 大 伤 人 害人 故 不 敢 用 此方 以 致 仲 景 之 良方被 湮 没
4
,
乙
脑
匡 显 祥 报道 用 风 引 汤 治 愈 一 例 芦 姓 男 乙 脑 患
风引汤的临床案例
风引汤的临床案例
有这么个大爷,六十多岁了,身体一直还算硬朗,可突然就中风了。
家里人都吓坏了,赶紧送到医院。
经过一番治疗呢,命是保住了,但是落下了不少后遗症。
这大爷呀,一侧的肢体不太灵活,走路一瘸一拐的,而且时不时地还会头晕目眩,就感觉脑袋里像有小蜜蜂在嗡嗡飞一样。
这时候啊,有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就登场了。
老中医给大爷仔细地把了脉,看了舌头啥的,最后就决定用风引汤来给大爷调理。
这风引汤里有好多味药呢,就像一个小部队,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任务。
大爷开始喝这个药,喝了一段时间后啊,还真有点变化了。
头晕的情况首先就减轻了不少,就像脑袋里的小蜜蜂慢慢飞走了。
而且肢体也比以前更有劲儿了,走路虽然还没完全恢复正常,但也比之前稳当多了。
还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平时工作压力大得很,经常加班熬夜。
有段时间啊,就老是感觉心烦意乱的,还老是头痛。
去医院检查呢,也没查出啥大毛病,就是身体有点虚火上炎的感觉。
这老中医一琢磨,给他也开了风引汤,稍微做了点调整。
小伙子喝了一段时间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个样。
头痛的毛病减轻了很多,心情也不再那么烦躁了,工作起来都更有精神了。
你看,风引汤在这两个不同的人身上都发挥了不错的效果。
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不同症状的锁呢。
不过啊,这中药治病也是因人而异的,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药的效果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点差别,但总的来说,风引汤在这些病症上确实是有它的独到之处的。
略谈《金匮要略》风引汤
略谈《金匮要略》风引汤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
风引汤是《金匮要略》里一首比较冷门偏僻的经方,其主治“热瘫痫”之证,它的方药组成很有特点,即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基础上加六块“石头”——石膏、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和紫石英,最后加大黄和干姜组成,共12味药。
方中用到了大量的矿物质药,一般来讲多应用于神经系统的疾病。
这个方怎么应用呢?日本汉方家并没有使用风引汤的经验。
王付教授指出凡是中风瘫痪、癫痫抽搐、四肢强直或者痿软无力、狂躁症的病症,只要舌红苔黄,不虚者,都可以使用,如果有虚可以配伍,比如瘫痪患者有热又有虚,可以风引汤和补阳怀五汤交替服用。
其详细论述可见此文——王付:《金匮》风引汤运用要点讲解黄煌教授进一步补充,认为大黄证和石膏证要突出,即出现口渴、汗多、腹满、便秘这些症状。
在加减上,此方经常与石决明、磁石、龟板、钩藤等药物配伍。
寿苍医报道过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有一年他自己的女儿患荨麻疹,口渴欲饮水,呼茶不应,盛怒之下,暴躁不已,逐渐发为狂疾,初服用龙胆泻肝汤3剂无效,于是用泻心汤“实则泻其子”,一剂顿愈。
愈合继服3剂。
岂料2个月后又复发狂躁,再与泻心汤无寸效,所有吐、泻、下法用遍,三个月病势依然如此。
寿老先生仓皇之下翻看《医学从众录》中写到:陈修园提出痉、厥、癫、狂、痫这几个病,用时方无效时,主张用风引汤和乌梅丸两方。
于是用风引汤,8剂后神志清楚如常,后来稍佐安神定志之品,十余年未复发。
可见风引汤属于一张镇静强有力的方剂,它不单单能镇静肌肉神经兴奋,还能镇静情绪的兴奋。
赵锡武教授擅长使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治疗半身不遂高血压者;李发枝教授用风引汤治疗多例手足口病导致脑部损害的患儿;黄煌教授治疗小儿脑部发育不良,脑瘤、癫痫、多动症,发现有控制发作,安定神经的效果。
黄仕沛老先生也是一位善用风引汤的高手,他认为此方是后世镇肝熄风汤的底方,包含大量金石类药物,对于肝热、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有良效。
【新提醒】中风——风引汤
【新提醒】中风——风引汤7、风引汤:原文:除热瘫痫。
风引汤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参考量及用法:本方目前用法分散剂与汤剂两种。
1、散剂:按原方比例制成散剂,成人每次冲服5—10g,每日2—3次。
2、汤剂:大黄、干姜、龙骨各40g,桂枝30g、甘草、牡蛎各20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60g。
上药碾为粗末,每次取30—40g,水600ml煎至200ml,顿服,每天2次。
解词:①井花水——指清晨最先抽取的井泉水。
②瘫痫——瘫指半身不遂;痫指癫痫病。
原文解读:论述阳热内盛,风邪内动的证治。
大人风引(面红目赤,神志昏迷)——由于风热内侵,或盛怒不止,阳热亢甚,上逆于头。
小儿惊痫瘛疭——热伤阴血,不能滋养筋脉,故抽搐;热盛炼液成痰,故见惊风癫痫。
热瘫痫——气血不行于四肢,则瘫痪不能运动。
凡阳热炽盛,血热上升,引起中风瘫痪、癫痫、小儿惊风等,皆可用风引汤。
辩证依据及方证指征:本条应抓住热、风、动三字。
1、面红,大便干结;2、头痛眩晕,半身不遂,惊痫、抽搐、狂症、小儿躁动症等;3、舌红苔黄,脉滑或滑数。
病机:阳热内盛,风邪内动。
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治法:清热降火,镇惊熄风。
方用风引汤。
方解:龙、牡、赤白石脂、紫石英——平肝熄风,重镇潜阳石膏、寒水石、滑石—————辛寒清热,泻火降逆大黄、桂枝—————————泻血分实热,降冲逆干姜、甘草—————————暖胃和中,制诸石之寒。
寒水石有两种:盐的苦水凝固之物,称凝水石,效好;另一种为方解石,无效。
名医解方:胡希恕说,本方可治疗破伤风等引起的实热性痉挛、瘛疭。
[41]刘志杰先生说:“这个病情,就是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都逆到上面了,所以他用了大量的石类药重镇,配合桂枝干姜来提升。
经方心裁(52)风引汤
经方心裁(52)风引汤风引汤【原文】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
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风引汤除热瘫痫。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组成与用法】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功效】清热熄风镇潜。
【医案】1.经行头痛初诊:2006年5月8日。
周某,33岁,因两次过期流产前来就诊。
末次月经4月30日来潮,伴发两侧颞部及头顶部掣痛一周未愈,寐难,大便日解2次,但成形。
平时月经周期25~28天,经量先多渐少,经色紫暗,夹血块,4~5天净。
经前小腹胀,腰酸痛,经期小腹连及腰部下坠,带下不多,纳便正常。
B超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大小约9mm×8mm,8mm×6mm。
丈夫血型“A”,患者血型“O”,抗A 效价1:8,Rh因子夫妇均属阳性。
抗心磷脂抗体IgG、IgM、IgA均在正常范围。
生育史:0-0-0-0。
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熄风镇潜。
方剂:风引汤加减。
炙大黄6g 干姜5g 龙骨20g 桂枝3g 甘草6g 牡蛎30g 寒水石10g 滑石15g 赤石脂10g 紫石英15g 石膏15g 菊花12g 蔓荆子10g 酸枣仁12g,3剂。
二诊:2006年5月11日。
进药一剂,头痛即除,大便日解一次,寐佳。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继续对症治疗不孕症。
三诊:2006年7月11日。
连续随访至今,经行头痛未再发生。
2.经前烦躁头痛初诊:2006年7月14日。
张某,30岁,经前一周开始烦躁,经前一天出现头痛已经10多年,或伴有乳房发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可,经色鲜红,夹有血块,小腹隐痛,6天净,有胃痛病史。
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7.2cm。
生育史:1-0-1-1。
末次月经6月28日来潮。
风引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风引汤的合⽅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导读:中药汤剂有奏效迅速、制作简便等优点,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那么风引汤的合⽅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有哪些?下⾯⼩编为您详细介绍。
【应⽤导读】肝热⽣风证以⾼热(体温升⾼或正常),⼿⾜抽搐,⼿⾜颤抖,⾯肌抽动,肌⾁蠕动,⾆质红,苔薄黄,脉沉为主。
【⽅药解读】风引汤是辨治肝热⽣风证的重要代表⽅,由⼤黄四两(12g),⼲姜四两(12g),龙⾻四两(12g),桂枝三两(9g),⽢草⼆两(6g),牡蛎⼆两(6g),寒⽔⽯六两(18g),滑⽯六两(18g),⾚⽯脂六两(18g),⽩⽯脂六两(18g),紫⽯英六两(18g),⽯膏六两(18g)所组成,以清热息风为主。
运⽤风引汤,若是辨治肝热⽣风证,最好⽤风引汤原⽅⽤量⽐例;若辨治以风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龙⾻、牡蛎、紫⽯英⽤量;若辨治以热盛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膏、寒⽔⽯⽤量;若辨治以⼤便⼲结为主,可酌情调整⼤黄⽤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运⽤则是最佳选择。
1.药⽤个性(1)⼤黄味苦,性寒。
苦以泻热,寒以清热。
(2)⽯膏味⾟、⽢,性寒。
⾟寒以解热,⽢寒以⽣津。
(3)寒⽔⽯味咸,性寒。
咸寒相济旨在软坚泻热。
(4)龙⾻味⽢、涩,性寒。
⽢寒旨在益阴安神,涩寒旨在固藏息风。
(5)牡蛎味咸,性寒。
咸寒相济旨在清热潜阳,固涩息风。
(6)紫⽯英味⽢,性温。
⽢温补益⼼肝,安神定魂。
(7)⾚⽯脂味⽢、酸、涩,性温。
酸涩旨在收敛,⽢酸旨在益⾎。
(8)⽩⽯脂味⽢、酸,性平。
⽢酸旨在益⾎安神,平肝息风。
(9)滑⽯味苦、淡,性寒。
苦寒旨在清泻,淡寒旨在清利。
(10)⼲姜味⾟,性热。
⾟热旨在通阳散寒,兼制寒药凝滞。
(11)桂枝味⾟、⽢,性温,化⽓通阳。
(12)⽢草味⽢、性平,⽢平旨在益⽓和中。
2.药⽤配⽅(1)⼤黄与⽯膏、寒⽔⽯:清热泻热,涤实益阴。
(2)紫⽯英与龙⾻、牡蛎:清热安神,潜阳息风。
(3)⾚⽯脂与⽩⽯脂:敛阴潜阳息风。
(4)滑⽯与龙⾻、牡蛎、⾚⽯脂、⽩⽯脂。
风引汤在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中的临床应用
74 环球中医药2019年1月第12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19,Vol.12,No.1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250014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石书龙(博士研究生)㊁贾宁㊁沈鑫];济南中心医院内分泌科(董振华);潍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卞江华(硕士研究生)];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护理教研室(孙文秀)作者简介:石书龙(1990-),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学及中西医结合临床㊂E⁃mail:529306267@风引汤在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中的临床应用石书龙 董振华 贾宁 沈鑫 卞江华 孙文秀【摘要】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以往常称为精神肌源性头痛或肌收缩性头痛,临床特征以双侧枕部或全头部出现的紧缩性或压迫性疼痛为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头痛[1]㊂近几年其发病率居高不下,而西医对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相比之下,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㊂风引汤出自于‘金匮要略“,临床上用于治疗紧张型头痛属风火候者,常获捷效,因此,本文兹从理论与临床角度来阐释风引汤在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中的临床应用,希冀有益于临床发挥㊂【关键词】 紧张型头痛; 风火候; 风引汤;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1.0221 从风火论治紧张型头痛1.1 内风㊁内火是当代社会紧张型头痛常见的病理因素‘素问㊃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本身为一小天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气机的升降出入,经云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㊂只有气机通畅㊁平和㊁升降出入协调有序,人体才能健康,即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㊂而当代社会竞争压力㊁生存压力空前,人们往往难以达到古人所倡导的 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这种思想境界,而多表现为思虑过度㊁焦虑不安㊁情志不畅㊂再者,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㊁突飞猛进,各种娱乐消遣方式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逆反本身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妄自作劳,不能 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能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些最终都会导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气机升降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内风㊁内火就是在这种内环境下得以产生,其一旦产生之后,由于风㊁火均为阳邪,且易于相兼为患,风助火势,火煽风动, 风火相煽,多上高颠”[3],如此,头痛作矣㊂分开来看,内风多与体内阳气亢逆变动有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讲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㊂长期情志怫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而亢逆,或暴怒伤肝,肝气亢逆,或禀赋阴亏之体,加之烦劳过度,调摄不当,耗伤肝肾之阴,阴虚不能制阳,水亏不得涵木,肝阳因此升而无制,浮动不潜,亢逆之阳气则化风,扰于清窍,则发头痛㊂内火则与阳亢和阳气郁滞密切相关, 阳气者,若天与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阳气在正常情况下发挥着温煦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㊁推动气化㊁涵养精神的作用,以带动人体生生不息之机,‘内经“称之为 少火生气”㊂而病理情况下,由于情志不舒或过激,或生活起居调摄不当,干扰了体内阳气正常的运行机制及功能发挥, 阳气者,烦劳则张”,使得阳气亢逆或者郁滞不畅,亢逆之阳气自可化火,阳郁日久亦可化火,正所谓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气有余便是火”,而正常阳气一旦成为病火㊁邪火,便伤津耗气,烦扰精神,尤易燔灼趋上,上扰清空,诱发头痛,戕害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内经“称之为 壮火食气”㊂由此看出,内风㊁内火是当代社会紧张型头痛的常见病理因素,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㊁互为激发㊁互为转换的,其实质都与阳气升而无制㊁逆而不潜㊁郁而不畅密切相关,最终形成了风火上逆㊁亢阳不潜这一上盛下虚的病理局面,头痛由此而作,如‘素问㊃方盛衰论“所载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㊂1.2 紧张型头痛风火候的临床特点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因此风火候紧张型头痛往往发病较急,起病较快,常突然发病,且疼痛较为剧烈,甚则伴有恶心欲吐等; 风胜则动”,风火候紧张型头痛的疼痛特点多表现为胀痛㊁跳痛,甚则伴有眩晕欲仆㊁耳鸣脑鸣等症状㊂火邪易扰心神㊁易伤津耗气,因此风火候紧张型头痛患者多发急躁易怒㊁心烦失眠㊁面红目赤㊁口干口苦㊁便秘溲黄㊁舌质干红等表现㊂紧张型头痛风火候者除了有上述症状表现之外,由于风火病理因素以及其内在背后更为深层次情绪因素的影响,其脉象上往往也独具特点㊂从脉形上看,多有浮㊁滑㊁大㊁长,甚则上入鱼际等特征,寸㊁关部表现尤为明显,反映了病邪性质属阳㊁属热㊁属实㊂从脉势上来看,多具有浮越向上㊁升而不敛的特点,反映了人体气机亢逆不潜之势㊂由于 心藏脉,脉舍神”(‘灵枢㊃本神“),所以 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素问㊃经脉别论“),因此从脉象上研究,不仅环球中医药2019年1月第12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2019,Vol.12,No.175可以辨知病证的寒热虚实,还可以把握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状态,这既增加了辨证的准确率,保证了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去疏导病人情绪,帮助解开其内在心结,从本质上祛除其患病因素,这对于紧张型头痛的治疗及康复至关重要,因此临床上应得到重视㊂2 风引汤源流与应用2.1 风引汤源流风引汤首载于‘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云其可 除热瘫痫” 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药者,除热方”㊂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干姜四两,龙骨四两,牡蛎二两,桂枝三两,寒水石六两,滑石六两,赤石脂六两,白石脂六两,紫石英六两,石膏六两,甘草二两㊂由于本方用药庞杂,组方甚至看似凌乱无序,寒热敛泻共用,且论述简略,因此历来部分医家认为此非仲景之方,于是弃之不用,执此观点者有如吴谦(‘医宗金鉴“)㊁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等㊂而另有一些医家则认为风引汤确乃仲景原方,虽然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内涵深义,配伍精当,功效卓著,未可等闲平视,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2]所云 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㊂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舍之不用,而用脑㊁麝以散其真气,花蛇以增其恶毒,智耶愚耶,而不解矣”,张锡纯[3]亦直言其创制建瓴汤实乃 窃师风引汤之义”㊂致力于‘金匮要略“研究的陶汉华教授[4]经过长期考究亦证实风引汤为仲景之方,且在组方及其治疗应用上有其独到之处㊂2.2 风引汤应用风引乃 风痫掣引”,即震颤㊁抽搐㊁拘挛之意,类似于风动之表现㊂原书主治 除热瘫痫”,虽仅四字,却微言大义,热”说明了致病邪气的性质,故方后注为 除热方”;瘫,瘫痪之谓,痫,癫痫之称;由此看出原书中本方主要为热盛动风㊁风邪入中经络而引起的瘫痪㊁半身不遂等肢体不利之病变或热扰心神㊁神机失用而导致的癫痫发作而设㊂热极生风,风生则木旺,侵侮脾土,脾气受损,不能 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行,凝聚成痰,且热邪炽盛,亦可灼津为痰,终致痰热内盛㊂风热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肢体失养,则见半身不遂㊁瘫痪之症㊂风热痰火,蒙蔽清窍,神机受累,元神失控,则痫病作矣㊂本方重用大黄,大黄素有 将军”之称,其性猛锐,走而不守,疾行甚速,有 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能,用于此可荡涤风热痰瘀之邪,使之以下泄,给邪以出路,又可通达经脉,行瘀导滞,以缓肢体拘急不利之疾,正如‘日华子本草“所言 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㊂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与大黄相伍,一寒一热,一走一守,使 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金匮玉函经二注“),以达寒热相济㊁行止相须㊁相反相成之功,正所谓 一阴一阳之谓道”㊂石膏㊁滑石色白性寒,寒可助大黄以清热,因禀西方肺金肃杀之性,故可制木以救土㊂龙骨㊁牡蛎重镇潜降,收敛风火上逆之势,又可安神逐痰,两者共用,正如‘本草经读“所云 为治痰之神品” 为惊痫癫痉之圣药㊂”赤㊁白石脂重涩之品,厚土以除湿,既可监制大黄泻下太过,又可 补五脏之虚乏”,以绝风火复来之路㊂桂枝味辛性温,其意有三:(1)入血分以达营郁,温经通脉而利关节,‘长沙药解“称之为 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2)与干姜相合,辛以补肝,‘内经“云 肝欲散,急食辛以补之”,补肝体以克制肝用之过[5],即平冲降逆;(3)与甘草相伍,辛甘通阳以疗惊悸㊁安心神㊂寒水石,咸寒之品,既可助大黄㊁滑石㊁石膏清其邪热,又可助肾阴以 安未受邪之地”㊂紫石英重镇之药,既可降逆,又可补心神之虚以 定惊悸,安魂魄”,正所谓重以去怯㊂甘草甘平之性,素有国老之誉,一可调和诸药,二可固护中气,防止诸多矿石之药重坠伤中之弊㊂风引汤中虽有辛温之品,但整方来看,仍以清降之药为主,故原文云其应用于热邪导致的瘫痫之疾㊂2.3 应用风引汤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的机理探讨‘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有云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又云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㊂既然风火相煽,亢阳不潜是紧张型头痛风火候的病机,那就应该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使风得息,使火得清,使亢阳得潜藏,使逆气得平和,所以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要息风清火,潜阳降逆,做到 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如此,头痛休矣㊂虽‘金匮要略“在原文中只提及风引汤可 除热瘫痫”,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风引汤恰合紧张型头痛风火候风火上逆㊁亢阳不潜的病机,且其寒热并用,敛泄同施,升降互制,共奏相反相成之功,以热监寒,则寒不至于伤中;以涩驭泄,则泄不至于无度;寓降于升,则不至于激其反动之力㊂‘难经㊃四十七难“云: 人头者,诸阳之会也”㊂头为诸阳之会,最喜清灵[6],应用风引汤于紧张型头痛风火候的治疗之中,可使风火得息,使亢阳得潜,使上逆之气血以下行,使清阳之气得以舒展,更能安其精神㊁定其魂魄㊁疗其惊悸,使患者心智得以平和,故为治疗紧张型头痛风火候的有效方剂㊂2.4 临床应用与思考紧张型头痛为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疾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其中紧张型头痛风火候者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可选风引汤加减予以治疗,如大便溏稀者可减少大黄用量,内热素盛者可酌减干姜用量,痰热盛者可加用胆南星㊁石菖蒲,内风明显者可选用羚羊角㊁钩藤等药,心悸明显者可加柏子仁㊁丹参,失眠严重者可加酸枣仁㊁茯神㊂据临床报道,用本方化裁还可治疗脑动脉硬化[7]㊁高血压[7]㊁精神病[8]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㊁三叉神经痛[9]㊁外周神经炎[10]㊁无名高热[11]等,拓展来看,在临床上只要辨证为风火上扰者,皆可适时择用,随症加减,不可只拘泥于癫痫㊁瘫痪㊁紧张型头痛之疾,正所谓 师古而不泥古”㊂参考文献[1] 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69.[2] 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76 环球中医药2019年1月第12卷第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19,Vol.12,No.11999:242.[3] 张锡纯.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重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9[4] 陶汉华.风引汤方义解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08⁃410.[5] 赵学谦.风引汤治验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3(1):139.[6] 王学斌,于晓雯,王中琳.风引汤头痛治验举隅[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48⁃1349.[7] 程广里.风引汤的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1982,32(12):25⁃26.[8] 闫平慧.金匮 风引汤”治疗精神病的体会[J].陕西中医函授,1997,10(6):15⁃16.[9] 奚中和.风引汤临床应用探讨[J].中医药研究杂志,1986,12(5):35⁃36.[10] 童兴龙,马立英,赵学敏.风引汤加减治疗外周神经炎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5(4):56⁃57.[11] 郭志生.风引汤临证治验三则[J].中医研究,2009,22(5):53⁃54.(收稿日期:2018⁃01⁃08)(本文编辑:董历华)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桂香玲(硕士研究生)㊁陆启滨]作者简介:桂香玲(1992-),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流产类疾病㊂E⁃mail:1196218051@通信作者:陆启滨(1959-),女,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月经病㊁流产类疾病㊁绝经综合征研究工作㊂E⁃mail:wenwd@从脾肾两虚论治封闭抗体不足性复发性流产桂香玲 陆启滨【摘要】 复发性流产与中医 脾肾”的生理功能㊁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脾肾两虚为封闭抗体不足性复发性流产的病变之本,血热血瘀为发病之标㊂治疗当遵循辨证论治㊁标本兼顾的原则,补肾健脾以治其本,清热和血以治其标;临证应分期论治,孕前重在补肾健脾,培本固元;孕后在补肾健脾的基础上,结合清热和血以安胎寿子㊂本文从病因病机㊁辨证要点㊁治疗大法㊁遣方用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附验案及分析以佐证㊂【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封闭抗体不足; 补肾健脾; 标本兼顾; 分期论治【中图分类号】 R271.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1.023 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ies,BA)不足性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 sabortion,RSA)属于免疫性流产范畴[1]㊂封闭抗体是由人类白细胞抗原㊁滋养细胞及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抗原等刺激母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一类IgG 型抗体[2⁃3],属于免疫保护性抗体,它能保护宫内孕囊,免受母体杀伤性T 细胞的攻击,以维持正常妊娠过程㊂当BA 缺失时,孕囊植入宫腔后则易被免疫排斥而发生流产[4]㊂封闭抗体不足性RSA 属中医的 滑胎” 数堕胎”范畴[5]㊂西医学常采用主动免疫疗法,但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弊端,且其有效性及规范化尚缺乏共识[6⁃7];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具有特色优势,现将其具体内容归纳如下㊂1 本虚标实为病机关键封闭抗体不足,胚胎免疫保护低下,相当于中医的脾肾两虚,下元不足,为病变之本;因封闭抗体缺失致外来病原微生物侵袭,造成胞宫微循环障碍,阻碍胚胎着床或发育,致反复流产,相当于中医的血热㊁血瘀,为病变之标㊂1.1 脾肾两虚为病变之本封闭抗体属于中医学 正气”范畴,封闭抗体不足所致的RSA,是正气亏损的表现,与先天禀赋不足㊁后天失养等因素有关㊂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㊁生长发育,藏精系胞, 胞脉者系于肾”㊂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 男女生育,皆赖肾气作强 肾旺自能荫胎也㊂”‘女科经纶引女科集略“亦云: 女子之肾脉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之所赖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㊂”可见肾气的盛衰不仅关系到能否摄精成孕,而且关系到受孕后胎元能否健固㊂然肾精又必赖后天水谷精微之充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孕后胎元有赖气血充养和固护㊂正如‘妇科证治“云: 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㊂张介宾亦言: 见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㊂”可见肾气充沛,脾气健运,冲任胞宫气血充盛,是胎元健固的必备条件㊂肾虚则封藏失职,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屡孕屡堕;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荣养,则胎元枯萎易堕㊂罗元恺等认为封闭抗体不足的RSA 以脾肾两虚为多见,气虚证较为明显[8]㊂叶平认为本病以正虚为主,与先后天不足有关,具体脏腑而言,则与肾脾最为密切[9]㊂。
风引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风引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风引汤【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用法】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作用功效】清热泻火,平肝熄风。
【主治】除热瘫痫。
【方解】风引汤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六种石药(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即在于清肝以熄风,镇心以安神;又妙用大黄之苦寒泻下,则使热泄而风熄;恐方中寒药过多伤胃,故佐以性温守中之干姜,可克寒凉之弊。
【方论】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盛,逆归于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
(《成方切用》)。
【临床应用与医案】1.中风患者,男,58岁,2006年10月18日初诊。
平素血压偏高,常在145~185/100~125mmHg(1mmHg=0.133kPa) ,时感头晕耳鸣。
2006年10月9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肢麻,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左侧肢体活动不便。
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予以抗凝溶栓配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病情稍有改善,后转入我院。
现症:左侧肢体活动受限,面色潮红,心烦不安,言语不利,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查:上下肢肌力2级,血压165/117mmHg。
诊断为中风,证属肝阳上亢、挟痰火横窜经络。
治宜平肝熄风、泻火通络。
予以风引汤加减,处方:大黄15g,桂枝15g,干姜10g,生龙骨、牡蛎各30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紫石英30g,赤石脂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
水煎,1天1剂,分2次温服。
服药15剂,诸症消失,肢体活动灵活,言语流利,口眼歪斜消失,血压正常,病告痊愈。
风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47例
风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47例李江慧;曹保利【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目的:观察风引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94例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7例给予风引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心神安胶囊。
观察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及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及雌二醇(E2)的水平变化。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62%,对照组为80.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烘热汗出、烦躁易怒、眩晕耳鸣、胁肋胀满、皮肤干燥、阴道干涩、悲伤欲哭、口苦咽干等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改善腰膝酸软的症状疗效优于观察组(P<0.05);其余症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E2、FSH、LH水平2组均明显改善(P<0.05);LH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H、E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风引汤在改善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临床症状、内分泌方面具有优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总页数】3页(P68-70)【作者】李江慧;曹保利【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5【相关文献】1.风阳平痛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30例观察 [J], 陈建明;张琪;李小龙2.风引汤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毒热动风证)的临床观察 [J], 曹晓英3.风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绝经综合征47例 [J], 李江慧;曹保利;4.散风柔肝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42例 [J], 李梅5.镇肝息风汤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疗效观察 [J], 宋远瑛;韩辉;李树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引汤的应用
风引汤的应用
风引汤
风引汤全方十二味药: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大黄、龙骨、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桂枝、干姜。
除热,去癫痫。
本方为镇心肝、熄风阳之剂。
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为有名的三石汤,用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
《本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
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
龙骨、牡蛎,重镇潜阳。
《本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
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别录》)。
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功。
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致于随风邪浮越。
桂枝祛风,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寓守于攻,使寒不败胃,又守住中焦,不致寒下各趋极端。
合而成方,重镇心肝,则风引瘫痫可去;除去火热,则风阳亦能自去。
因为惊痫、瘛瘲是由热而致,肝风掣引,亦从火而出,所以主治突出“除热”二字。
张锡纯创制的镇肝熄风汤,其方意实渊源于此方。
至于“风引”二字,《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认为“风痫掣引之谓”。
主治病证,原注补充较详。
《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
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
这些资料,都有助于我们对病情用药的理解。
赵锡武更有阐论,他对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的,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颇令人注目。
【吴清流用经方】风引汤治高血压头痛
【吴清流用经方】风引汤治高血压头痛风引汤治疗高血压头痛作者/晋江吴清流某先生,39岁,体格壮实,神情严肃,2021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痛一个月。
现病史:一个月前饮酒后出现头部两侧胀痛,伴头重脚轻,脸潮热感,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平躺后可缓解。
一个月来血压波动于130-160/80-100mmHg,症状反复发作,遇工作烦重、寐差时加重,遂来求诊。
辰下:时发头胀痛,脸潮热,晨起口苦咽干,寐差。
饮食正常,小便黄臭,大便干结、日一次。
舌红苔腻,脉弦紧。
血压130/90mmHg。
父亲高血压、冠心病史。
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
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型。
方证辨证:风引汤证。
处方:酒大黄10克、干姜1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寒水石20克、生石膏20克、生滑石20克、赤石脂20克、白石脂20克、紫石英2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
10剂,代煎,早晚温服。
早晚监测血压。
一诊2021年11月30日第二诊:诸症大减,头痛、潮热感均消失,睡眠改善,小便正常,大便稀,日一次。
舌红苔白,脉弦。
血压近5天波动于120-140/80-90mmHg。
原方减大黄至5克,15剂,代煎,日一剂,5/2服法。
2021年12月29日第三诊:诸症未作,纳可寐安,心情舒畅,大小便正常。
血压波动于110-140/80-90mmHg。
取二诊方20剂,3日服一剂。
继续监测血压。
2022年2月10日微信随访,诸症未作,血压正常。
按:风引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主治“除热瘫痫”。
常用于少阳阳明合病的诸多疾患,以心血管疾病多见。
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人,证见肝阳上亢,潮热,头痛,血压高,故用风引汤。
患者经3个月调整,血压稳定,诸症未作,故停药。
《经方》声明本刊的读者定位为临床医师,请勿仿方抓药(后果自负),中医需要望闻问切,请查阅“各地经方门诊导航2022版”就近面诊。
封面图片摄影:广州冼建春。
【吴清流用经方】木防己汤系列治肾功能不全【吴清流用经方】荆防越婢加半夏汤治急性荨麻疹伴咳嗽案【案例报道】刘东升《风引汤治疗高血压》【我在印尼用经方】风引汤加减治小儿高热痰热扰心证【韩其茂用经方】风引汤治疗Graves病甲亢案。
浅谈风引汤
浅谈风引汤作者:刘帮来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篇,主治:除热、瘫、痫,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风引汤乃古方,制方之人,必是参透天地阴阳之造化玄机,其方意及治疗重症之疗效,非常人所能料及。
风引汤,其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神奇,然今人嫌其石药过多,不用或少用,而以虫类药运用居上,甚是可惜。
余阅读医书,结合多年临床运用,对风引汤的浅悟,归纳总结如下。
风引汤:镇肝潜阳,清热豁痰,养心安神。
方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通阳气而安心肾,大黄滑石寒水石石膏,荡除风火热湿之邪,引之下行从二便而出;赤白石脂紫石英龙骨牡蛎,镇肝潜阳;桂枝干姜与大量寒凉药配伍,复脉救逆通络,而不至于伤阴动血。
主治,临床运用分三种情况:一,肝火亢盛于内而外风袭之。
二,外感热病所致热邪燔灼肝经,上扰心神。
三,肝火内风炽热。
临床运用:一,肝火亢盛而外风袭之,治疗中风病,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
二,外感热病所致热邪燔灼肝经,上扰心神,热极生风,痰火扰心,治疗温热病高热神昏,小儿惊风,温热痰湿所致癫痫病,及痉病角弓反张,颈项强急等,关于除痰之功,医家陈修园谓龙骨牡蛎为除痰之神品,医家张锡纯也谓龙骨牡蛎有除痰之功效。
三,内风证: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见于今之高血压、脑充血,头晕、头痛等。
方中大黄能引逆上之血而下行,龙骨牡蛎石英敛冲气,与桂枝同用而平肝气,所以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高血压、脑充血者,神效。
还可治疗痰热所致的癫狂证,肝火亢盛的精神狂躁证、经期头痛证、经前烦躁证、更年期潮热汗出、头晕口苦、性情急躁等。
风引汤原方:大黄60克,干姜60克,龙骨6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牡蛎30克,寒水石180克,滑石180克,赤石脂180克,白石脂180克,紫石英180克,石膏180克,十二味,杵,粗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余用风引汤,尊清代医家陈修园之意,干姜减半用30克,牡蛎加倍用60克,为方便起见,研为细末,做成蜜丸,晒干,密封备用,成人每次服6~12克,日二次,小儿酌减,临床运用,可根据病情加减用量及次数。
应用风引汤1例体会
应用风引汤1例体会学好经方,用好经方。
胡冯经方体系倡导“六经来自八纲”,根据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分为表阳证(太阳病)、里阳证(阳明病)、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表阴证(少阴病)、里阴证(太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六类病证。
经方辨证依据患者整体的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某男,45岁,主因“勃起不坚5年”于2022年7月28日就诊。
现病史:患者近5年出现勃起不坚,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补肾温阳、清热利湿中成药2月,效不显。
刻下症:勃起不坚,晨勃硬度差,性生活1-2次/月,夜尿1次,汗多,盗汗,背痛,口不干,纳可,偶有嗳气,大便日1行,眠差易醒,乏力,胸闷气短,手足不凉,苔白腻,脉细弦。
辨六经:少阴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枣仁汤证。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白薇12g,白附片12g,生龙牡各15g,苍术10g,茯苓12g,酸枣仁15g,生姜15g,大枣20g。
7剂,水煎服。
2022年8月4日二诊:晨勃硬度及睡眠好转,出汗、背痛、嗳气、胸闷、气短减轻,仍盗汗,口中和,肉瞤,易惊,夜尿1次,手足不凉。
苔白根腻,脉细弦。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甘龙牡加苓术夏汤证。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茯苓15g,姜半夏30g,苍术10g。
7剂,水煎服。
2022年8月11日三诊:盗汗已,晨勃硬度好,性欲差,口中和,纳可,大便不成形,日1行,嗳气、胸闷、肉瞤、惊吓减,易急躁、出汗,背痛不明显,夜尿0-1次,睡眠好,注意力不集中。
苔薄白,脉细。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风引去寒水石滑石赤白石脂加苓术夏汤证。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茯苓15g,姜半夏30g,苍术15g,生石膏45g,干姜10g,熟大黄6g,紫石英10g。
7剂,水煎服。
2022年8月18日四诊:易出汗,盗汗少,口中有津液,嗳气已,肉瞤、胸闷减,背紧,二便如常,勃起好转,眠中醒1次。
金匮“风引汤”治疗精神病的体会
金匮“风引汤”治疗精神病的体会
闫平慧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97(0)6
【摘要】风引汤为《金匮·中风历节篇》方,由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坜、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组成。
原治“除热瘫(疒旬)”、“大人风引,少小惊痌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故见本方旨在清热镇风。
笔者曾运用此方,治疗精神病。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于后,与同道共参。
例1:女40垮。
反复发作性精神失常15年。
15年来。
周期性出现心烦、易怒、惊恐不守、兴奋不安,甚则哭喊、打人毁物。
时有迷惑、缄默。
常以1—2月发作一次,生气、劳累及月经期前易发作。
每次持续约一周,缓解后如常人。
曾在某医院做脑电图检查:发作期为“对称性弥漫性节律失调。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精神病;风引汤;辨治体会
【作者】闫平慧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
【相关文献】
1.金匮肾气汤联合齐拉西酮对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罗小群; 潘金娥; 蒋海燕; 姚秀凤
2.风引汤治疗风湿热痹体会 [J], 陈爱萍
3.风引汤治疗脑梗塞继发性癫痫的体会 [J], 王冉;陈霞
4.卡马西平加风引汤治疗癫痫性精神病 [J], 申杰
5.金匮肾气汤联合齐拉西酮对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 孙国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用风引汤
试用风引汤昨天,病人小Z的母亲来门诊续方,告诉我小Z服药后大便畅通、黑苔已退,而且神志清楚许多,原先严重的自汗盗汗明显减少,上肢肌张力紧张好转。
小Z是一位很帅气的青年军官,但非常不幸去年发现脑肿瘤,两次开颅手术,并做了一次伽马刀,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几乎在绝望之际,他们想到了中医。
那天我去病房看他。
他面色潮红油亮,身体僵硬,左半身更加严重,经常抽搐。
他瞪大着失神的大眼睛,斜视着天花板,不眨不闭,好一会,又紧闭双眼……。
他很少讲话,神志时清时糊,听力很弱,似乎听不到周围的动静。
我用的是风引汤。
这是一张治疗抽搐的经方。
《金匮要略·中风篇》记载“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
” 惊痫,即癫痫;瘛疭,是手脚痉挛、口斜眼歪。
这种疾病,大多是脑病。
据唐代《外台秘要》记载,“……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
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
”从描述的病状来看,很像是脑炎。
广东经方家黎庇留先生用风引汤治疗精神失常以及木舌,近代名医赵锡武先生用风引汤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治疗半身不遂血压高者。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发枝教授用风引汤治疗手足口病脑部损害者,效果相当好。
我则用风引汤治疗小儿脑发育不良、小儿脊髓胶质瘤、癫痫、多动症等,有几例,效果均不错,有控制抽风发作、安定神经的效果。
风引汤用于脑瘤,小Z是第1例。
以前治疗脑瘤,用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止痉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为何给小Z用风引汤?除抽搐外,还有多汗、脉滑数、腹部硬满,舌苔焦黑等客观指征。
如此多汗,必用石膏、寒水石等;舌苔焦黑,腹满脉滑,必定用大黄泄热攻积。
此方先后服用10天,试用下来,效果满意。
小Z母亲笑着说,儿子能和他交流了,肚子也软了。
我真希望风引汤在小Z身上能出现奇迹!风引汤的原方是煮散,量很小,方用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方加减,共胆21剂,未见发作。胸中烦热已除,二便正常,舌已转为淡红,惟睡眠有时欠佳,胸中略感不适,舌苔薄黄稍腻,脉见滑象,上方加安神之剂,继服。患者又服药3个月,诸症皆失,舌脉正常,迄未再发。
患者素有痰湿,蕴而生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风夹痰热,流窜经络,而成动风之势。治宜清热化痰,潜阳熄风,风引汤加减,处方:
寒水石12克,紫石英20克,生石膏18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均先煎半小时),干姜3克,滑石12克(包煎),赤芍18克,大黄3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地龙12克,钩藤14克(后下),路路通10克,菖蒲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日早晚分二次服。
关于本方的主治症候,诸书见解不一。《金匮》云:“除热瘫痫”,《医学纲目》则作“除热癫痫”,《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葱。”(《外台秘要》卷十五)遗憾的是,后医却鲜有用者。殊不知,风引汤用大队寒性重镇之品为主,以潜偏亢之肝阳,清上炎之肝火,辅以龙牡石脂之潜纳,更用大黄釜底抽薪,使热极上盛之风得以平熄,更佐以桂枝、干姜之温,一以制诸石之寒,又可取其辛温以疏通经络,可见立意用药之巧也。以药测证,可知本方当主治瘫痫之因于热者,其旨在清热泻火,潜阳熄风。笔者用之临床,体会凤引汤对由于肝阳上亢,肝火夹痰热横窜经络所致诸症者有良效。然临床还应根据见症不同而灵活加减,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当去桂枝加生石决明、灵磁石、地龙、钩藤等以潜阳熄风。经络不通,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者当加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路路通、菖蒲、葛根等以活血通络,开窍解语。癫痫当加用二陈、胆星、僵蚕、全蝎等化痰镇痉熄风。上述诸症在临床治愈之后,还应根据病因,用汤剂或丸剂治本缓图以善其后,方能得收全功。
风引汤的临床应用
唐山市开滦赵各庄矿医院 程广里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主治“热瘫痫”的附方。笔者曾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癫痫等病例,取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供参考。
病例介绍
例一;郑某,女,49岁,1980年11月17日初诊。
寒水石12克,紫石英30克,生石膏18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石决明20克(均先煎半小时),滑石14克(包煎),赤芍15克,干姜3克,大黄9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后下),菊花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剂后头痛眩晕大减,便通溲清,黄苔消退,脉见缓象,血压170/100毫米汞柱,药症合拍,初见成效。原方加灵磁石30克,干姜增至6克再进。血压逐渐下降,服药至12月4日血压正常,头痛、眩晕消失,已可自由行走,惟舌头尚感不太灵活。原方去寒水石、磁石、大黄,加菖蒲10克,葛根10克。至12月20日诸症皆失。前后共服风引汤加减39剂,后易避风降压丸常服,以善其后。追访1年,血压一直正常。
例二:廖某,女,60岁,1980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形体月巴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已10年之久,经常头痛眩晕。近3个月来头痛眩晕加剧,并感觉舌头发硬,手指麻木,活动不灵,并面红耳鸣。12月5日突然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蹇涩,目视不清,持续约1个多小时。12月6日上症又作,持续近2小时。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有力,血压180/110毫米汞柱。化验室检查:胆固醇280毫克%,甘油三酯170毫克%,血沉25毫米川、时。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心肌劳损。眼底检查,视网膜血管痉挛。
《中医杂志》1982年第12期
例三:周某,男,57岁,1980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有脑动脉硬化史10年,经常头晕头沉,面红,口苦而干,耳鸣,少眠,多梦。近1月来,自感头晕头沉加重,右半身活动不利,手指、足指麻木,舌头麻木,语言不流利。患者形体丰盛,面色红赤,行走蹒跚,由家人搀扶而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硬,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血胆固醇300毫克%,甘油三酯176毫克%。眼底检查c视网膜血管动脉硬化。诊为年老力衰,肾阴亏于下,以致风阳内动,上扰清空,风火夹痰走窜经络,而成阴虚阳亢,痰热内蕴,肝风扰动,经络不遂之象。治当清化痰热,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疏通经络,以风引汤加减,处方:
寒水石12克,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紫石英,生石决明各20克,生石膏18克(均先煎半小时),滑石14克(包煎),白芍20克,生地30克,干姜4克,大黄6克,川芎12克,地龙10克,菖蒲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剂后,头痛头晕减轻,舌头也较前灵活,血压180/100毫米汞柱。药既见功,当守方再进。至12月19日,血压170/95毫米汞柱,头痛、眩晕已愈,语言流利,手指麻木大减,惟右半身活动尚觉不利。上方去寒水由行走。随易补肝肾,通经络之地黄饮子(刘河间)加减以善其后,得收全功。追访至1982年5月,上症未见复发。
患者高血压已5年,血压波动在160~230/95~130毫米汞柱之间,经常头痛、眩晕,服过多种降压西药,但效果不显。1980年11月6日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Q—T问期延长0.44″(最高值0.42″);眼底检查:视网膜血管痉挛,X线提示主动脉弓突出,屎常规:蛋白(+),红细胞少数。
近1周来,头痛,眩晕加剧,手足麻木,面红,口苦,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硬稍数,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诊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有欲动之势。治宜泻肝火,平肝阳,熄肝风,用风引汤加减,处方:
三剂后头痛眩晕减轻,语言已较清楚,右侧肢体活动较前灵便,血压170/110毫米汞柱。上方去大黄,加鸡血藤12克,生石决明20克。守方加减服至1981年1月4日,血压正常,语富流利,行动自由,惟右侧肢体时觉麻木。前方去寒水石、滑石、生石膏,加桃仁10克,丹参12克。共服风引汤加减41剂,诸症皆失,得收全功。后以愈凤宁心片常服,以善其后。追访至1982年5月上症未作。
例四;郑X X,男,25岁,1981年8月12日诊。
患癫痫症半年,每月发作1~2次,一般多在夜间发作,并经常头痛,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胸中烦热,两肋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症属痰热内蕴,壅闭经络,阻塞清窍,发为癫痫。治拟清化痰热,熄风定痫。用定痫丸加减,连服12剂而功效不著。窃思其因,悟到患者舌红苔黄,并见一派肝火上炎之症,而上方重在化痰定痫,却忽视了肝火这一重要病因,遂改弦易辙,用风引汤加减,处方:
体会
风引汤为《金匮·中风历节病篇》的附方,即《千金》、《外台》所载的紫石散、紫石汤。其组成: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关于本方的出处,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认为,此方可能系注者采集仲景散在诸家之方,而附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之末,故风引汤仍为仲景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