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

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

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效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效用价值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法国经济学家孔迪亚克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效用价值观。他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是消费者基于商品消费所获得的满足感而赋予商品的主观属性。此后,他的效用价值观思想迅速传播至法、德、英等欧洲国家。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进程使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此时,一方面,古典经济学未能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这两大难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各国工人运动频繁爆发。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与劳动完全无关的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这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依据来研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及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二、两种价值论的演变历程

(一)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

价值论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地位的意识形态下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对立。劳动价值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提出,经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价值理论。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中对商品价值的形成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论断。他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在威廉?配第价值论思想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亚当?斯密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有时表现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亚当?斯密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取得该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前提就是它们耗费了等量的劳动。同时,他还探讨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协作劳动、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问题。可以说,亚当?斯密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大卫。李

嘉图在批判地继承斯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价

值理论。李嘉图在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赞同亚当。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分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可能有交换价值。可以说,李嘉图进一步认清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并对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原理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但总的来说,他的认识并未脱离亚当?斯密原有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他肯定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批评了其价值概念自相矛盾的问题。马克思对大卫,李嘉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大卫’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做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但由于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李嘉图忽视了价值的本质,没能历史地考察价值,没有分析价值形式,没有解决什么性质的劳动创造价值及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

现为价值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使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陷入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等内容。马克思认为,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