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应用文-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应用文-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市场条件下,经济学家对每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都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从对价值论的定义、财富观、价值表现、价格形成方面着手,比较分析了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内在,并提出启示。

价值论是指经济学家对商品价值的形成的观点。

价值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论,经济学其他的理论就很难说明经济现象。

价值论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形态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是公道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毫无关系。

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写什么东西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价值论必然会因为经济制度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的观点。

资本主义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逼迫被雇用阶级为其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阶级为了证明其占有剩余价值的合理性,把剩余价值说成是企业利润,并由资本本身带来。

于是在资本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下,效用价值论自然被提出。

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商品满足消费者能力决定,而不是由劳动创造,进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因为劳动价值论从商品交换入手,通过描述物物交换的关系揭示了其背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即否定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从而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与之相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段价值论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认识上的。

科学观告诉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进行社会建设,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

因此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下,劳动价值论成为人民进行按劳分配的依据。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区分出必要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现实中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断开放的,因此在思想领域,我国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惧怕任何批评和挑战,也随时准备吸纳新的科学思想以充实发展自己。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

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引言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

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效用价值论则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虽然两个理论看似有一定的对立关系,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在联系。

本文将浅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越长,商品的价值越高。

二、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能力。

根据效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对人们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程度。

需求越大,欲望越强烈,商品的价值越高。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内在联系尽管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强调的因素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内在联系。

1. 劳动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

然而,劳动和使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手段,而使用价值是劳动的结果。

没有劳动的投入,商品就不会有使用价值,同样地,没有使用价值,劳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重。

2. 劳动价值论对效用价值的补充劳动价值论可以被视为对效用价值论的一种补充。

虽然效用价值确实是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商品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解释,它考虑了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商品价值的形成机制。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满足需求的关系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来衡量的生产一定数量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张永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KZ004140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研究”(SK2016A01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两种主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平息。

文章由梳理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从研究范式、利益之争等多个视角对这两种价值理论争议的本质和根源进行研究,论证可以通过引入普适的公平理念找到协调价值决定理论争议的新途径。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公平;普世价值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31-05(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张永霞李海涛∗∗∗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在经济学中,价值一直是研究学者们争议不休的主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争议为典型代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交易商品中的凝结。

马克思的逻辑简单而严密,他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谈起,提出了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交换呢?既然能如此交换,说明不同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自身的有用性,但不同的商品除了各自的有用性,又能从商品本身发现什么呢?马克思运用高度的理论,指出共同的东西正是人们生产商品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耗费,这也就是价值。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殊途同归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殊途同归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殊途同归——供求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以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确定价值(价格)的大小,数学公式是:P=MU/MUm。

MU商品边际效用,MUm货币边际效用。

一般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MUm不变,上述公式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价格P与商品边际效用MU成正比(边际效用越大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实际是商品数量越少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

劳动价值论以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确定价值的大小,数学公式是W=w/Lp。

w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w=m/T;
Lp劳动生产率,Lp=Q/T,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Q的倒数;
m货币,Q总产量,T总劳动时间。

假设单位劳动时间货币的多少w不变,有:
价值W与劳动生产率Lp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Q 成正比)。

注:以上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公式是本人根据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得出,欢迎质疑。

笔者推出MU/MUm=m/Q,即P=m/Q。

而W=w/Lp=(m/T)/(Q/T)=m/Q
根据效用价值论推出的价格P公式是:
P=m/Q
根据劳动价值论推出的价值W公式是:
W=m/Q
价格(价值)均是与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成正比与商品的供给量成反比。

显然,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殊途同归,同为供求价值论。

应该说明的是:
本文中的商品特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包括自然产品。

本文假设商品生产产量等于销售产量(市场出清)。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值 ,另一方 面 转 移 旧价 值 ,即将 生 产 商 品 时所 耗 费 的 生产 资 料 的价 值 转移 到新 产 品 中 ;劳 动者 的抽 象 劳动 创造 商 品 的新 价值 ,这个 新 价 值分 成 两部 分 :一部 分 等 于劳 动力 的 价值 ,另一 部 分 是被 资本 家 无偿 占有 的 剩 余 价值 。因 而 ,剩余 价 值 论 是马 克 思 的劳 动价 值 论
析。
类 劳动 力在 生理 学 意 义 上 的耗 费 ,其 共 同 内容 是脑 力
和体 力 的一 定 支 出 ,即 为抽 象 劳动 。具 体 劳 动 和抽 象 劳 动是 劳动 的两 个 方 面 ,而 不 是两 次 劳 动 ,马 克思 非
劳 动 价 值 论并 不 是 马 克 思 的 首 刨 :古 典 经济 学 家 威廉 -配 第 、亚 当 ・斯 密 、六 ・ 嘉 圈等 人 已 经 不 季 同程 度 地提 出 了劳 动 价值 论 马 克 思 发展 和 深化 了古 典 派 的 劳动 价 值 论 批 判地 继 承 了 其科 学 成 分 , 剔 昧 了其 错 误成 分 .创 立 了科 学 的 劳 动价 值 论 。 马克 思 在 对 商 品 的性 质 的 分析 ,从 商 品的使 用价 值 分析 凡 手 , 抽 象 出价 值 这 个 经 济 范畴 ,指 出商 品价 值是 “ 差 别 无
的单 纯 凝结 ,因 而 ,商品 的 价 值 就 可 以计量 ,而 且 是 “ 它 所 包 含 的 形 成 价 值 的 宴 体 ,即 劳 动 的 量 来 计 用 量 。 ” ” 劳 动 本 身 的量 由 劳动 时 问来 计 量 。马 克 思
品 的过 程 中 ,劳 动 者 的具 体 劳 动 一 方 面生 产 使 用 价
维普资讯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为 马克 思 的劳动 价值 论 “完 全 是一堆 空 洞无 物 的废话 ” ,这 既不 公
第二 ,边 际效 用 论 把 人 们 仅 看 作 消 费者 ,从 消 费 出发 ,抽 象
正 ,也是 对马 克思理 论方 法 的不理解 。
掉 了对劳 动 的分 析 。事实 上 ,物 质资 料 的生 产是 人类 社会 生 活 的基
Macroscopic economLj I宏 观 经 济
劳动价值论 与效用价值论 的对立 与统 一
杨 一 鸣 上 海 大 学 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200444
摘要 :在 商品价 值 问题 上 ,理 论界一 直存 在着 马克思 的劳 动价值论 与 西方效 用价值论 的对立 。 本文从 两种价 值理
人 对 物品 效用 的 主观 心理 评价 ,把 商 品交 换的基 础 归结 为 效用 。两 少 。于是 传统劳 动价值 论面 临挑 战 。
种价 值理 论的 对 立 ,在马 克思 的 时代 并不 明显 ,到了 十九 世纪 末 , (三)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解释经济现象方面的科学性
以庞 巴维克 为代表 的效 用价值 论 ,对 劳动 价值 论形成 了 巨大冲 击 。
抽去 和种 类表现 的特 殊形 式的抽 去” ,是不 科学 的 。
品的使 用价值 随着 商 品数量 的增多 而论 并 不 解释 一切 条 件 下 的价 格 现 象 ,马 (四 )边际效用价值 论的不足 与矛盾
克 思知道 价 格 并不必 然 与价值 一 致 ,他 的 目的是 要解 释供 求 引起 价
础 ,离开 了生产 与社会 生产 关系就 无法 谈消 费 。 第三 ,在边 际效 用论 下 ,价 值具 有不 确 定性 。 因为各 人 对 同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之比较研究
闫联飞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价值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但是,二者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原因在于二者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又各有缺陷.本文从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入手,进而深入的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只有借鉴效用价值论的有益成果,才能对价值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解释.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闫联飞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J], 刘骏民;李宝伟
2.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比较研究 [J], 许有伦
3.把马恩的价值理论归结为劳动价值论并不准确——论马恩主张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相综合的思路 [J], 胡义成
4.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 [J],
白暴力;张栋
5.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J], 于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浅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作者:卜凡增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价值的概念、价值来源、价值论研究问题的本质、价值论主张的分配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种价值体系的区别,从理论渊源与研究客体、使用价值与效用、价格形成过程三个方面研究了两种价值体系的相同点。

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我国分配制度由“按劳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变迁,引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歧和争论。

这场争论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虽然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发展劳动价值论成为主流观点,但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分歧较大。

本文暂且不对这种理论分歧做出评论,而是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逻辑思路出发来分析比较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异同。

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支持。

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1、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概念界定不同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效用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因于该商品的效用。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20157第31卷(总第263期)一、引言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个相对老旧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新旧并不等于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至少就笔者所见,无论是在当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和迷惑都普遍地存在。

而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说对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能有较好的把握。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葛浩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典型经济社会形态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

然而,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其他价值论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或误解,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

文章在分析和比较四种价值理论并指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几个常见诘难进行尝试性解答,并对其分析域做理论上的限定,以期使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7-0019-06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Ge Haoyang(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Abstract: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s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ms of capitalism.However,i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study,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are often confused or misunderstood,if the basic problems has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irstly do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value theories,then point out the defects of the latter.Based on this and with the intention to mak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swer several common criticism on labor theory of value,and also to delineat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it.Key words: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作者简介]葛浩阳(1987-),男,河南禹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于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收稿日期:2010-01-02作者简介:于新(1964-),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

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

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史比较分析
人性 观 和 阶 级 观 等 角度 对 两 者做 出相 应 的 比较 分 析 。
关键词 : 劳动价值理论; 效用的历史背 理》 一书中, 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更为深入和科学 观的基础上论述了劳动者的经济观。马克思在继 景的比 分析 的论述 。 承古典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 创立了科学的价值 l 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英国 l - 1 5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指 论 , 并以此为基础 ,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由剩 世纪末开始的“ 圈地运动” 大量失去土地和生 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 中,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 余价值学说揭示 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 资本论》 继承 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 中, 产资料的 农民进人城市工厂, 也促进了城市资本 价值理论。马克思在其代表著作《 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和商业—体 了古典政治指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论观 矛盾, 它使无产阶级看清了资本 主义 生产的实质 , 化的发展 , 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 点, 还首次提出了“ 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 共同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 和“ 级的剥削 。 争取 自 身的 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 。人 学说, 难 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 解放。 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鹪释价格 2 效用价值论的 ’ 2 代表 ^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4劳动价值观和效用价值观两者主要的理 和利润的新方法 、 新理论。同时, 随着资本主义劳 及著作 : 边沁《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萨伊《 、 政治 论观点的比较分析 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 经济学概论》杰文斯《 、 政治经济学理论》 门格尔 、 两者主要的理论观 主要有以下 , 1 介方面: 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 《 国民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 瞵 、 经济学要义》 。 () 1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 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 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 效用价值论 以物品满足人 的欲望的能力或 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 因此, 劳动是商品价值的 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从而利润的源 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 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 唯一源泉 , 即商品的价值来源于生产商品所付出 泉也必然是劳动。16 年, 6 2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 过程的经济理论。 效用价值论在 1 世纪 6 年代 的劳动。 9 0 而效用价值论则认为, 商品的价值就是财 第在其著作《 赋税论》 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 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 ,自 1 9世纪 7 0年代后 富的效用( 使用价值)因此, , 按照效用价值论的观 后来经过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 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1 世纪7 年初期, 9 0 门格 点 , 生产商品的三要素——劳动 、 资本和土地都是 展和完善 , 马克思在对亚 当・ 斯密、 大卫 ・ 李嘉图的 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各 自阐述并建立了边际效 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对劳动价值论 用论,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特征来研 () 2劳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创造, 效 作出了完善和发展 , 最后形成了完整、 科学的劳动 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 , 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于价值的决定 E 。劳动价值 价值论。 也标志着作为新古典经济学核J 的效用价值论的 论认为,由于劳动的二重性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 1 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l 世纪 4 最 终形成 。 9 O 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 年代 中 期到 7 年代早期, O 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 边沁在其著作《 道德和立法原理通论 》 中提 商品的价值。 效用价值论认为 , 商品的价值是由它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 尤其以英 到 “ 、 ^ 类所有的动机都起源于对快乐最大化的追 们的效用所决定的。 在市场上 , 某种商品是否具有 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 求” 。边沁认为, 人们的一系列动机 , 都是追求快 效用决定了该商品是否具有价值。边际效用论认 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 的不和 乐、 避免痛苦的表现形式。 边沁从效用论的角度提 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 理评价,商品最 谐, 萨伊、 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 理和物品效用 出 “ 财富的大小通过价值大小的程度才能得以确 后一单位的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根据 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构建了效用价值 定” 。这意味着 : 效用的增加 , 了 提高 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 论的基本框架 , 到了 1 世纪 7 9 O年代 , 杰文斯、 门 因l增加了所有者 比 拥有的财富。 () 3 劳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侧重于质 格尔、瓦尔拉斯各 自 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 萨伊在其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指 出, 中 商 的方面 , 认为只有生产商品过程中的抽象劳动才 论, 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 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 能形成商品的价值。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转化为 的形成。 或效用 , 他背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只有劳动才能 社会必要劳动后 , 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社会必要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 创造价值的观点 , 将价值的 起源归结为效用。 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著作 1 世纪 7 年代, 9 0 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 的大小。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值的分折则侧重于 2 劳动价值论的代表 ^ 1 物及著作。 代表人物 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边际效 量的方面, 认为商品的效用也即是消费者对商品 及著作: 威廉・ 配第《 移 论》亚当・ 3 、 武 斯密《 国民财富 用价值论 。杰文斯《 政治经济学理论》瓦尔拉斯 满 足其需求程度的主观心理评价决定商 品的价 、 的 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 (国富论》 、 ) 大卫 ・ 李嘉图 《 纯粹经济学要义》门格尔《 、 国民经济学原理》 这 值。 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 单位商 经济学与赋税原理》马克思馈 本论》 、 。 三部著作的出版 , 标志着边际学派的诞生以及作 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从而商品 威廉 ・ 配第在经济学说史上被视为最早研究 为新古典经济学杨 的效用价值论的形成。 价值量也会随着效用的不断满足而呈现出递减的 并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他在 16 年出 62 版 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两者历史观、 人 趋势。 的著作 《 赋税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价值 性观和阶级观的不同 参考 文献 论, 他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 , 了劳动价值 奠定 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 【邓春玲. 1 】 经济学说史咖 .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 论 的理论 基础 。 20. 实矛盾的论证。 劳动创造价值 , 不仅是劳动者社会 社 .0 6 亚当・ 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 作用的体现 , 而且使人本质发展的展示, 是人类进 K 亨特. 。 经济思想史: 一种批判性的视 角 上 首次提出了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的 步的根据 。 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 , ^ 使 、 存在的 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0 7 20. 观点 , 把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 基本条件, 也是人本质的核心要素。 [ 罗英 苈 动 价值 论和效 用价 值论 之 比较 l 当代 经 3 ] J l 劳动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在《 (国富 在人性观方面, 斯密提出了“ 经济人” 的假设 , 济研究,0 4 1) 2 0 ( 1. 论》一书中, ) 斯密提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 将人的本性看作是 自 私自 利的,每个经济人在追 『邓宏 图. 思劳动价 值论 与 边际效 用价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发展 而 出现 了均 衡价格 理论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直接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
传统 , 把商品交换的依据——价值归结为劳动 ,把 价值量归结为商品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量 ,认为价格围绕着价值运转并最终受价值的
制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 阐述 的基本思想如下 :
()劳 动 具 有 二 重 性 ,即 抽 象 劳 动 和 具 体 劳 1
的解释 。
关键 词 :劳动价值 论 ;效用价值 论 ;借鉴
中图分类号 :A 1 文献标识码 : 81 A 文章编号 :17 — 8X (06 1 04 — 6 6 1 30 20 )0 — 01 0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 ,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 李 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劳动价值论瓦解以后 ,关于价值 的理论 主要 有两种 ,即马 克思 劳动价 值论 和西 方 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 值论 ,虽然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对立的价值理论 , 但这两种价值理论 ,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而成为唯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1 8 期 20 年 2月 06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Jt l o Yct n e i (oi c ne oma f i m U i rt s a si c ) t h v sy c l e
Vo . 8 No 1 12 . . F b2 o e .0 6
宜 春学 院学报 ( 社会经济 中所能生产的一切最终产品中具有 最小边际效用的那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亦即 “ 生产 成本 归结 为满 足 的程 度” [ 把 。J
但是 ,效用价值论 并非 是单 纯主观的价值 理 论 ,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第一 ,效用 以物的 有用性 为基础——物的有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即 物质所 固有 的属 性 和功能 ,因此 ,效用 的产 生有着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陶善信【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通过抽象商品的产生源泉——劳动的实际消耗量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平等性,即等量劳动耗费应得等量补偿;而效用价值论是通过直接抽象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最终有用性来定义价值的,强调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的竞争性,即每一劳动量应产生最大的效用.两种价值论从定义上看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还存在互补性.历史上受权力干扰和资源流动不畅的影响,在商品分配中不同商品生产劳动间常常出现不公平竞争,导致等量劳动耗费不能得到等量补偿,而过度强调平等性,又可能牺牲竞争性,降低劳动的有用性.【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平等性;竞争性【作者】陶善信【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3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分工的一环,每个人能分配多少产品,取决于社会对每个人在商品生产中所作贡献的评价,社会对每个人贡献的评价最终转化为对其所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评价,或者说商品的价值就是附着在商品上的生产者的贡献。

评价有两个维度:一是对每人在社会大生产中付出多少(劳动)进行比较,二是对每人产出多少进行比较。

在经济学发展中,分别从这两个维度产生了两种评价体系,也就对应着两种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正统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剖析(一)基本内容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认识价值的。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价值附着在商品上,是一定的经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

1.价值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劳动;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由于交换的目的,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

而决定交换价值的正是价值。

可见,有了商品交换,才有了价值的存在。

那么,价值构成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还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呢?马克思是从价值形成的源头即物物交换开始分析。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试析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比较分析—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一、引言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它们不仅提供了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而且还包含了许多重要成分,如能源、材料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因此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然资源的价值理论涉及多种观点,本文将对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这两种流行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概念1. 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是指以某个物品或服务对个体产生的满足程度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使用。

效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效用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效用是指个体通过某个物品或行为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效用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感受。

效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对其使用后获得的实际效用所决定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水源、良好的空气环境等等,都是具有高价值的自然资源。

2.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指以人类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劳动量来衡量其价值,其基本观点是价值在于生产。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是生产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之一,是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量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是由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相关的。

三、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比较1. 理论起源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起源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的起源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将人的感受作为价值的核心,主张价值的基础在于使用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古代东方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如道家哲学中有“世界初分为有无,静而无为,动而有为”的思想,这种思想中就倾向于将物品的价值看做是人类经过了某些变动过程之后,付出了某些劳动产生的结果。

2. 理论侧重点不同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侧重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效用价值论在宏观层面上主要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劳动价值论则主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和物力。

【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 标 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原文出处】南开经济研究【原刊地名】津【原刊期号】200105【原刊页号】33~36,41【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202【标题】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作者】刘骏民/李宝伟【作者简介】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效用价值论是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决定过程是一个寻找社会关系调节中心的社会过程,而效用价值的决定过程实际是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如果物质财富是经济过程的目的,那么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就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财富是土地、劳动、资本物共同创造的。

如果经济的目的不是物质的,而是价值的,那么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理论都要重新考虑。

【关键词】价值/财富/经济/Value/Wealth/Economy【正文】在我国经济正在迅速市场化的时候,到底产业工人以外的劳动创造不创造价值,非劳动收入,如利息收入、租金收入以及股息等收入究竟有没有合理性;财富究竟仅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还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究竟哪一个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等等。

这些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不仅涉及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性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涉及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依靠什么的大问题。

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将对我们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理论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两种价值理论的比较1.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创造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却不仅仅是劳动,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以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_3017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在经济学界,有关劳动价值理论和效用价值理论的争论从未停息过。

将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理论以及历史观、人性观和阶级观等角度对两者做出相应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效用价值理论;发展历史;比较1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1.1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英国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中,大量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进入城市工厂,也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商业一体化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着很多困难。

人们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新理论。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经济思想家对劳动与价格和利润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们认为,商品交换时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从而利润的源泉也必然是劳动。

166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后来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完善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1.2效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尤其以英国的工业化增长最为突出。

为了摆脱由劳动价值论所带来的的阶级冲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萨伊、西尼尔等人开始从主观心理和物品效用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构建了效用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到了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各自同时建立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标志着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2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2.1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比较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商品价值论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de)研究方法是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重建商品价值理论.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来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理论来源,要追溯到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de)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de)观点,同时,区分了商品(de)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de)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de)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de)对他种货物(de)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作交换价值.”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de)真正尺度.”他又说,价值由劳动决定(de)原理只适用于“初期野蛮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制(de)生产,商品(de)价值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人决定.他说:“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人和一切可以交换价值(de)三个根本源泉.”等等.斯密(de)价值概念不够明确,引起后来学者(de)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经济学概论中研究了商品价值问题.他批评斯密“只有人(de)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符合事实,更加严密(de)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来自人(de)劳动加上力与资本(de)作用.”他提出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萨伊所讲(de)价值不是凝结在商品中(de)抽象劳动,而是物品或财富(de)效用.他说:“物品效用就是物品价值(de)基础,物品(de)价值就是由财富所构成(de).”萨伊(de)价值论被人称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或“效用价值论”.后来,边际学派又了效用价值论,创立了边际效用价值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de)劳动价值论.他肯定劳动创造价值(de)基本观点,批评斯密(de)价值概念自相矛盾.他在其代表作资本论中提出“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商品(de)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de)货币表现等等.马克思还批评萨伊(de)“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de)分配公式,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和萨伊(de)效用价值论都来源于斯密(de)价值论,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演变关系如下:商品价间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区别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de)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劳动只是要素之一,不能单独创造价值.争论(de)焦点是对“创造”(de)理解问题.汉语词典(修订本)(de)解释是:“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de)成绩或东西.”“创造性”就是“努力创新(de)思想和表现,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劳动中(de)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种涵义上讲,劳动创造价值(de)观点是正确(de).因为在生产三要素中,人是劳动(de)主体,只有人(de)劳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等)都是被动(de)要素,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在生产要素中,只有人(de)劳动是不可缺少(de),其他生产要素并非绝对不可缺少.例如,非农业生产就不一定需要土地,小生产就不一定需要资本.“劳动创造价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de)价值观,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de)价值观.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西方经济学(de)价值观.(二)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de)人类抽象劳动,因此得出结论: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值就是财富(de)效用(使用价值),因此得出结论:生产三要素是商品价值(de)源泉.争论(de)焦点是对“价值”和“源泉”(de)理解问题.由于对价值概念理解不同,对价值源泉(de)看法就必然不同.众所周知,商品是用来交换(de)劳动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de).生产力二因素(人力和物力)决定商品二因素:一是物(de)因素,来源于自然界;二是人(de)因素,来源于人(de)劳动.自然资源与人(de)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而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源泉.“创造”与“源泉”是两个不同(de)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劳动是价值(de)唯一源泉”.自然资源与劳动一样,也是商品价值(de)源泉.因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有使用价值,稀缺(de)自然资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金、银、铜、铁矿等)有交换价值,这是不能否认(de)事实.商品交换不仅是劳动交换,同时也是资源交换.资源、劳动、商品、价值关系如下:自然资源+人(de)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三)马克思(de)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商品(de)价值,资本、土地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得出结论:资本带来利润,土地带来地租,都是对雇佣劳动者(de)剥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剥削.萨伊(de)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共同创造商品(de)价值,因此得出结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土地获得地租,并不存在剥削.这就是政治经济学(de)阶级性.这个问题(de)关键是对“剥削”(de)理解问题.有人认为,价值论是分配论(de)基础.劳动价值论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de)理论基础.有人认为,价值论与分配论无关,劳动价值论不是按劳分配(de)理论基础,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证明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事实证明,没有价值创造,就没有价值分配.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de)理论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de)基本分配原则.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为了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本、土地是稀缺资源,参与价值形成,不能无偿使用,因此也要参与分配.如果分配公平(合情、合理、合法),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de)不断提高,就不必谈论剥削问题;如果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甚至两极分化,就肯定有剥削问题.剥削就是利用经济、政治特权,侵犯劳动人民(de)利益,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应该结合实际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谈.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联系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研究对象都是商品(de)价值,只是由于研究(de)重点和方法不同,产生了不同(de)认识.效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de)方法,从财富(de)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劳动价值论研究(de)重点是商品(de)交换价值,采用定性分析(de)方法,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从价值讲到价格等.科学(de)研究方法应该是:全面分析,系统研究,不仅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分析;不仅要研究使用价值,而且要研究交换价值;还要研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联系,研究交换价值和价格(de)区别,才能得出科学(de)结论.(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使用价值(de)源泉认识是相同(de).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资源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de))(de)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de)表现.”“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de)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e)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de)东西来处置,他(de)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de)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de)源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de)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de)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三要素是财富和价值(de)源泉.(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对商品价格(de)认识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de)价格是由价值决定(de),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e).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浮动是商品经济(de)价值.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de)原始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de),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决定商品(de)均衡价格.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也说过,商品(de)价格是由什么决定(de)“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de)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de).”他还指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de)”.其实,商品价格与货币密切相关,离开货币就谈不上价格.四、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de)统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长期争论不休,说明两种不同(de)价值理论都有自己(de)一定道理,需要继续研究.形而上学(de)思维方式是:“非A即B-.辩证法(de)思维方式是“亦A亦B".正确(de)研究方法应是求同存异,发展创新,吸收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de)有益成果,创立新(de)商品价值论.商品(de)价值是什么这不是单纯(de)经济学间题,而是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客体对主体(de)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de)评价,它反映了客体和主体(de)关系.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de)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de)外界物(de)关系中产生(de)”.商品(de)价值就是商品对人所具有(de)意义以及人对商品所作(de)评价,它反映了商品(客体)和人(主体)之间(de)关系.换句话说,我们讲商品(de)价值,就是指商品对人有何价值人对商品作何评价(买不买,值不值)离开人这个价值主体,商品无人问津,价值就无从谈起.这是认识商品价值(de)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商品经济(de)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de)消费需要.在商品社会中,人从整体上(不要理解为个人)讲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商品是用来出卖(de)劳动产品,生产(de)最终目(de)是为了满足消费(de)需要,因此就决定商品(de)价值也具有二重性:对消费者具有使用价值,对生产者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de)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de)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使用价值(de)商品才有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如伪劣商品)就没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降低(如旧车),交换价值降低;使用价值消失(如过期失效药品),交换价值消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e)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统一于商品(de)价值.研究商品价值问题,必须首先研究使用价值,只有弄清使用价值,才能弄清交换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商品(de)社会价值,即满足社会消费者(de)需要.任何社会(de)商品生产,最终目(de)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要.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de);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再生产.生产和消费(de)关系决定商品与货币、供给与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de)关系,从而决定整个国民经济(de)运行.商品(de)使用价值包括三要素:品种、数量、质量.不同品种、数量、质量(de)商品,具有不同(de)使用价值,同一商品也可能有不同(de)用途,这些都是不言而喻(de).商品使用价值(de)大小是可以分析比较(de),根据使用价值三要素对消费者(de)效用就可以比较出来.品种(序数效用):商品类别品种很多,使用价值大小不同,可以进行定性分析,按序数排列,排在前三位(de)应该是:食品、衣服、住房……食、衣、住是人民基本(de)生活需要,解决(de)是温饱间题.我国经济战略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已经走过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还没有全面达到小康水平.数量(基数效用):商品数量有多少,决定使用价值(de)大小,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用基数计量.例如,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根据统计,得出基数.满足需要,效用最大.粮食生产就是要根据这个基数来安排.国家实行最严格(de)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以丰补歉,保证粮食安全.此外,国家还给种粮农民财政补贴,以调动农民(de)生产积极性. 质量(时间效用):商品质量要合格,而且要有保质期,过期则失效.特别是食品、药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质量尤其重要.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过期食品、药品也拿去出卖,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有些人被伪劣食品、药品毒害致死).国家必须制定商品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加强质量检查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de)合法权益.商品(de)交换价值是商品(de)经济价值,即能够给商品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盈利或赚钱是商品生产(de)直接目(de),它决定商品生产和流通(de)全过程,促进商品经济(de)发展和繁荣.在商品经济(de)发展过程中,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也发展变化:从简单(de)价值形式到扩大(de)价值形式,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流通到纸币产生,如今又发展到货币“一卡通”.在货币产生以前,没有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商品(de)交换价值形式是不明确(de),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互通有无(de)性质,交换双方获得(de)都是使用价值(货物).在货币产生以后,有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单位商品(de)交换价值就明确地表现为价格.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格(de)逻辑关系是:商品价值商品(de)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de)物质承担者,这个“物质”就是商品(de)数量和质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如食品腐烂变质),数量再多也不顶用,等于零. 商品(de)交换价值与价格、数量成正比.商品(de)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优质优价),与数量成反比例方向变化(薄利多销).劳动生产率(de)提高可以增加商品(de)产量,与交换价值成正比;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与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考虑(de)是买什么(品种)买多少(数量)好不好(质量)贵不贵(价格)这是经济生活(de)基本常识.商品(de)价格就是货币与商品相交换(de)比例关系,即单位商品交换价值(de)货币表现(亦称单价).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这个公式不仅包括各种商品(de)各种价格,而且反映了价格变化,即供求规律:在自由竞争(de)市场上,个别商品(de)市场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de).生产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de)内因,市场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价格,生产者有利可图,才会继续生产;否则就会停产或转产.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de)外因: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求平衡,价格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是市场经济(de)价格规律.价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整个社会(de)商品价格水平是由货币发行量决定(de).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可以保持商品价格水平(de)基本稳定,防止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

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

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效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效用价值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法国经济学家孔迪亚克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效用价值观。

他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是消费者基于商品消费所获得的满足感而赋予商品的主观属性。

此后,他的效用价值观思想迅速传播至法、德、英等欧洲国家。

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大陆的工业化进程使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

此时,一方面,古典经济学未能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这两大难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各国工人运动频繁爆发。

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与劳动完全无关的价值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这标志着以心理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依据来研究价值和其他经济现象的边际效用学派的诞生及作为新古典主义核心的效用价值理论的形成。

二、两种价值论的演变历程(一)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价值论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地位的意识形态下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对立。

劳动价值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提出,经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价值理论。

威廉‘配第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中对商品价值的形成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论断。

他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劳动,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在威廉?配第价值论思想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亚当?斯密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有时表现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

亚当?斯密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种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取得该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前提就是它们耗费了等量的劳动。

同时,他还探讨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协作劳动、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亚当?斯密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大卫。

李嘉图在批判地继承斯密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在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赞同亚当。

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分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可以说,李嘉图进一步认清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并对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原理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论述,但总的来说,他的认识并未脱离亚当?斯密原有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肯定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批评了其价值概念自相矛盾的问题。

马克思对大卫,李嘉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大卫’李嘉图“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做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但由于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李嘉图忽视了价值的本质,没能历史地考察价值,没有分析价值形式,没有解决什么性质的劳动创造价值及劳动为什么和怎样表现为价值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使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最终陷入困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等内容。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因而创造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属性,“作为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看不见的,“作为价值,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它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即效用为载体,内化于商品之中,外化为交换价值。

马克思还通过对价值形式和交换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内在联系,从而说明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揭露了其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实质。

(二)效用价值论的演变历程效用价值论是由历史上多个相关价值论分化演变、综合发展而来,它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在19世纪60年代前,效用价值论表现为一般效用价值论,此后,表现为边际效用价值论。

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为效用价值论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没有价值。

1750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加里安尼提出价值是观念的东西。

他从物品的稀缺性来论述效用,认为稀缺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

1776年,法国经济学家孔迪亚克提出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值问题,认为价值是由效用和稀少性两种因素决定的,效用决定价值的内容,稀少性决定价值的大小。

孔迪亚克被认为是效用价值论的开创者。

德国经济学家戈森(1810~1858)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先驱者。

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并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条定理是:(1)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

(2)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的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想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初。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思想。

他们把价值看成主观性的东西,从而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并提出用主观价值(即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即购买力)来取代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个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

心理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继承者庞巴维克为代表。

数理学派以杰文斯、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帕累托为代表。

心理学派将心理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引申出边际效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规律,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

数理学派用数学方法论证自己的边际效用学说,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

在帕累托之前,整个边际效用学派都是在基数概念基础上建立效用价值理论。

帕累托第一次区分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两个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价值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计量,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论解决了边际效用量的度量问题。

此后,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在供求论基础上对各种价值论加以综合,创立了供求价值论,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理论。

西尔斯利用序数效用论推导出需求曲线,并扩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最终,萨缪尔森成为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

边际理论首先从价值论开始,然后推广至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引发了整个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变革。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标志着边际主义学说的完成。

20世纪初,边际学派已从异端跃升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三、几点启示通过对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演变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二者既有差别又存在联系。

(一)两种价值理论都是各自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两种价值理论都产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商品交换不断扩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各自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也经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洗礼。

由于阶级立场、方法论的不同,各自对价值内涵和本质的诠释也大相径庭。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