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诊断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解读《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简称《乙肝诊断标准》)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诊断标准的理解,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我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乙肝病毒( HBV)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通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我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HBV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2008年12月11日,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并于2009年6月15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简称1995年国家标准)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年国家标准的异同(一)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二)诊断原则1995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
乙肝传染病报告标准一、诊断依据临床诊断: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不易被察觉。
诊断依据包括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且有流行病学史或乙肝密切接触史。
病原学诊断:乙肝病毒核酸检测(HBV DNA)呈阳性,是确诊乙肝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分型诊断:根据HBV基因型别和亚型别进行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二、病例报告报告范围:所有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和确诊患者应作为病例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症状和体征,就诊及诊断时间,HBV血清学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既往感染和接种史等。
报告程序:遵循我国传染病报告的相关规定和程序,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疾病监测系统或专报系统进行报告。
三、疫情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密切接触者数等。
通报频次:根据疫情变化和防控需要,可实时或定期进行疫情通报。
通报方式:可通过卫生部门或疾控机构官网、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进行通报。
四、检测策略常规筛查:针对乙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如既往感染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常规筛查。
扩大检测:在特定场合如献血员、婴幼儿、入学或就业体检等进行乙肝病毒检测。
监测与评估:对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五、预防措施疫苗接种: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降低人群感染率。
个人防护: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非必要的乙肝病毒暴露。
传播途径控制: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管理,防止输血及注射传播乙肝病毒。
消毒隔离:实施消毒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六、治疗措施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根据病情采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休息、对症治疗等。
疗效评估:定期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七、监测与评估监测内容:对乙肝病毒感染和确诊病例进行监测,包括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
监测时限: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监测应持续至治愈或病情稳定后至少一年以上。
乙肝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乙肝疑似病例诊断标准
一、病史
1.既往史:既往是否有肝脏疾病史,包括乙肝、丙肝等。
2.暴露史:是否接触过乙肝患者或可能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等。
二、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
2.全身症状: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
3.肝区疼痛:肝脏肿大,有压痛或叩击痛。
4.其他症状:黄疸(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蜘蛛痣、肝掌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白蛋白(ALB)降低等。
2.病毒学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等。
3.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升高,总胆固醇(TC)降低等。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肝脏肿大,回声增强,表面不光滑,光点粗细不均等。
2.CT或MRI:肝脏密度减低,表面不光滑,门静脉扩张等。
五、病理学检查
肝组织活检可发现肝脏炎症反应、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纤维化等
病理改变。
综合以上诊断标准,医生需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乙肝疑似病例的诊断结果。
乙肝诊断报告管理相关要求
02
CHAPTER
乙肝诊断报告的管理要求
乙肝诊断报告的管理要求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CHAPTER
乙肝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
报告的准确性
诊断结果描述准确
乙肝诊断报告中的诊断结果描述应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状况,避 免误导或遗漏。
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
实验室检查结果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应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无误,避 免因误差导致误诊。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乙肝诊断报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 重要作用,通过对大量患者的乙肝诊 断报告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乙肝的流 行病学特征和分布情况。
乙肝诊断报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 用有助于推动乙肝防控工作的开展, 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乙肝诊断报告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乙 肝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 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和互认。
跨国合作研究
02
开展跨国合作研究,共同探讨乙肝诊断报告的最佳实践和管理
模式。
信息共享平台
0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乙肝诊断报告的交流和
分享。
THANKS
谢谢
治疗效果。
乙肝诊断报告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存储
将乙肝诊断报告数字化存储,方便长期保存和检 索。
电子化传输
实现乙肝诊断报告的电子化传输,提高信息传递 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析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乙肝诊断报告进行数据分析, 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支持。
乙肝诊断报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标准制定
01
参与制定乙肝诊断报告的国际标准,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
鉴别诊断合理
对于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乙肝诊断报告中应进行鉴别诊断, 并给出合理的排除依据。
乙型病毒性肝炎检验诊断报告模式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与乙肝相关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 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 每项应报告确切的阴性或阳性结果,使用定量方法进行检测的还应报告 具体的检测数值,以及参考范围。检测HBsAg定量的应报告滴度,检测 抗-HBc-IgM应报告阴阳性结果和(或)滴度。
(三) 检验诊断/结论
1. 急性乙肝: 指近期感染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肝组织发炎的病变。同时符合
以下诊断标准中的(1)和(3),或同时符合(2)和(3)可诊断为疑似急性乙肝。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需满足: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 (5),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或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一) 检验信息
2. 检测信息: (1)样本:编号、收样时间、检测时间和报告时间; (2)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生化法
等; (3)检验者和审核者; (4)检测实验室名称、地址、电话等。
三、乙肝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二) 检测结果
一、概述
准确了解体内HBV的复制水平、患者的免疫状态、肝脏损伤程度,对患 者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HBV感染常见4个时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 (非) 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和再活动期,不同时期血清HBV标志物和病毒复制水平有一定的 区别又有交叉,靠单一化验指标很难界定。
乙肝诊断报告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 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 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 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 T升高的原因3. 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 T升高的原因4. 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 T升高的原因。
乙肝携带状态诊断标准
乙肝携带状态诊断标准
乙肝携带状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血清HBsAg阳性。
2. 1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在正常范围。
3. HBeAg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
请注意,一部分人病情并不稳定,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因此,对于这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应积极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
如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4,就需要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
另外,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指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e抗体阳性,HBV DNA阴性或低于检测低限,一年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均在正常范围。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建议。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摘要: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及方法概述1.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2.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乙肝五项检查b.乙肝病毒DNA检测c.肝功能检测3.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临床症状b.肝功能检查c.肝组织学检查4.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a.病史b.乙肝表面抗原阳性c.临床症状d.肝功能检查e.超声检查正文: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乙肝五项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和肝功能检测。
乙肝五项检查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DNA检测可以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血清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升高,说明肝内有炎症。
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和肝组织学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和巩膜黄染等。
肝功能检查如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炎病变。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既往有乙肝病史,或者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六个月未愈;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病毒DNA阳性;3.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4.肝脏功能检查显示ALT持续或反复升高;5.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有肝炎病变;6.超声检查时,有肝脏回声增粗等改变。
早期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对于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
乙肝病原携带者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物进行判断,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标准:
1.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阳性结果表明个体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
2. 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原抗体,一般在HBsAg阳性后出现。
3. 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或者低滴度:HBsAb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一般在HBV感染恢复后产生,具有保护效果,阴性或低滴度可能表示持续感染。
4. 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HBV DNA阳性表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DNA,是乙肝病毒生物学活跃性的标志。
根据上述标准,如果一个人HBsAg阳性,HBcAb阳性,HBsAb阴性或低滴度,而且HBV DNA阳性,就可以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以分为急性或慢性,具体的诊断需要医生通过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和其他有关检查来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检查和咨询。
乙肝检测方法的金标准
乙肝检测方法的金标准
乙肝检测的“金标准”通常是指最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即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很高的方法。
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通常采用的金标准是核酸检测。
1.核酸检测(HBV DNA检测):
* PCR(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病毒在血液中的DNA,常用于诊断慢性乙肝和监测病毒载量。
*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更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可以定量检测病毒载量。
这些检测方法被视为最准确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手段,因为它们可以检测到病毒的核酸(DNA),从而确定病毒是否存在,对乙肝的诊断和病情监测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核酸检测是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还会结合其他血清学指标(例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体、抗原等)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特别是在初筛和大规模筛查中。
具体的检测方法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来决定。
1。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肝炎。
对于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上报标准:
1. 临床诊断:对于有乙肝症状的患者,如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应立即进行乙肝相关检测。
2. 实验室检测: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感染。
HBV DNA:用于评估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可能表示肝脏受损。
其他相关标志物:如HBeAg、抗-HBe等,有助于评估病毒的活跃性和传染性。
3. 上报标准:
对于急性乙肝病例,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HBsAg阳性超过3个月,同时伴有ALT升高或肝组织学改变。
对于慢性乙肝病例,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 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HBsAg阳性超过3个月,但ALT正常。
4. 上报机构:对于确诊的乙肝病例,通常需要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公共卫生部门上报。
这有助于监测疫情、制定预防策略和进行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工作。
乙肝诊断标准
肝癌
婴幼儿期
新生儿期90%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乙肝诊断标准
8/58
乙肝病毒是怎样传输?
血液传输 医源性传输
母婴传输
亲密接触、性传输
乙肝诊断标准
9/58
乙肝诊断标准
母婴传输
母婴传输约占50%以上,其中宫内 感染约占4.54%,其余为分娩时感 染; 分娩时母亲血液、阴道分泌物经过 胎儿 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 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 产前或产程中胎儿吸入母亲血液、 羊水、 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9.75%);且年纪越小人群下降幅度越大;
• 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
于东部地域;
• HBsAg携带者约9300万人。 • 另据估算,1992年以来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感染人数降低了近8000
万人,儿童HBsAg携带者降低了1900万人。
乙肝诊断标准
42/58
乙肝疫苗接种人群
27/58
慢性乙肝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当前难以治愈治疗目标
▪ 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长久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 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解阻止疾病进展,降低 和预防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 及其并发症发生,从 而改进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乙肝诊断标准
28/58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乙肝病毒连续复制是乙肝发生、进展和恶化罪魁祸首 其它治疗乙肝方法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仅能缓解一些 症状,而对乙肝病毒这个直接病因却“无能为力”
36/58
治疗慢性乙肝,预防耐药至关主要
➢ 乙肝治疗中,耐药发生将带来药品失效、病情恶化直 接后果,而且,对耐药补救会带来各种药品耐药及治 疗成本增加迷途困境。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antigen(HbcAg),HBc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acid,HBV DNA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乙肝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相关血液指标来确认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流行率。
早期的乙肝感染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实验室检测是诊断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一、HBsAg检测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缩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标志物。
乙肝感染者在感染后的一到六个月内,血中会出现HBsAg阳性。
因此,对于疑似乙肝患者,应该首先进行HBsAg的检测。
如果HBsAg持续阳性超过六个月,则可以确定为慢性乙肝感染。
二、抗-HBs检测抗-HBs是对HBsAg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也是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
通过抗-HBs的检测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具备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如果抗-HBs阳性,说明个体已经免疫乙肝病毒,或者是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者。
三、HBeAg和抗-HBe检测HBeAg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核心蛋白,它的出现表明个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正在活跃复制。
因此,对于HBsAg阳性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HBeAg和抗-HBe。
如果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处于活动状态,此时患者是高传染性的。
而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已经减弱,病情相对稳定。
四、抗-HBc检测抗-HBc是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抗体,它可以分为IgM和IgG 两种类型。
IgM抗-HBc是急性乙肝感染的标志物,出现在HBsAg阳性之前,并且在HBsAg消失之后很快消失。
而IgG抗-HBc则是乙肝感染的持久性标志,出现在HBsAg阳性之后,并且可以持续终身。
五、HBV-DNA检测HBV-DNA是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成分,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HBV-DNA含量,可以判断乙肝病毒的活跃程度。
此项检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转归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乙肝实验室诊断的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诊断应该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
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效果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在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乙肝疫苗接 种计划的有效实施使得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部分地区和群体 防控意识仍需加强。
对策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等传染病的认知 和自我防护意识。
促进医疗资源公平分配,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确保乙肝等传染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 。
完善乙肝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 疫情动态,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乙肝等传染病的易感和高危人群,制定更有 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同性恋者等群体的宣 传教育、干预和监测等。
乙肝等传染病症状
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严 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黄疸、肝硬化、肝癌等,这时可能会有 呕血、黑便、血便等症状。
乙肝等传染病并发症
乙肝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等,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酸中 毒等。
03
乙肝等传染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共用 牙刷、注射器等,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乙肝等传染病控制对策
早发现、早治疗
加强乙肝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 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隔离控制
对乙肝等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防止病毒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毒传播 的途径和方式,为制定有效的防控 措施提供依据。
2023
乙肝等传染病诊断报告
contents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解读模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09-23 发表评论(2人参与)分享作者: 李黎崔富强张国民王贵强贾继东庄辉《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 )( 简称《乙肝诊断标准》) 是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的行业标准。
为便于医疗卫生人员对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诊断标准的理解, 提高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准确性, 现对《乙肝诊断标准》进行解读。
一、制定《乙肝诊断标准》的背景中国是乙肝疾病负担严重的国家, 乙肝病毒(HBV) 慢性感染者基数巨大。
经过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中国的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HBV 感染率显著下降。
但全国报告的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中医务人员对乙肝病例诊断不统一, 存在着较多的错报、误报、重报、漏报等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为规范乙肝诊断和报告, 根据工作需要, 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重新修订乙肝诊断标准, 委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中国CDC 联合起草制定了《乙肝诊断标准》。
年12 月11 日, 原国家卫生部批准并发布《乙肝诊断标准》, 并于年6 月15 日正式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简称1995 年国家标准) 白《乙肝诊断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二、《乙肝诊断标准》与1995 年国家标准的异同( 一) 适用范围和目的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了乙肝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病例诊断及治疗的依据。
制定《乙肝诊断标准》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更注重了乙肝病例诊断和报告的需要。
因此, 在《乙肝诊断标准》中规定了乙肝的诊断原则、诊断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 对乙肝病例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报告。
( 二) 诊断原则1995 年国家标准规定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 或) 肝活体组织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并根据动态观察做出诊断, 更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特征。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
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公共卫生机构的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乙肝确诊病例的上报标准包括以下要素:
1. 病例定义:确定乙肝病例的诊断标准,一般是根据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病史等。
2. 实验室检测:乙肝确诊病例通常需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及相关抗体标志物的检测,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等。
3. 病例报告:医疗机构或实验室需要将乙肝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报告给所在地的公共卫生部门。
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病例的个人身份信息、临床症状、检测结果、病史以及可能的传染途径等。
4. 报告时限:确定乙肝确诊病例上报的时限,一般要求在获得诊断结果后的一定时间内上报,以确保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监测疫情。
请注意,具体的乙肝确诊病例上报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建议根据所在地的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上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接触史)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1 —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2 —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3.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3.2.1.5 重型肝炎(与肝衰竭诊断时间不一致)
a)急性重型
1)既往无乙肝病史。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Ⅱ°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此外并有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3)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4)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 Bs阳性和抗-HBe阳性。
5)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3)。
—3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4)或疑似病例+4)+5)。
b)亚急性重型
1)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Ⅱ°以上的肝性脑病)。
同时黄疸迅速升高,并有出血倾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全面损害,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 mol/L或每天上升大于17.1μ mol/L,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3)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3)或疑似病例+3)+4)。
c)慢性重型
在慢活肝或乙肝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变化基本上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3.2.1.6 淤胆型肝炎
a)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黄疸持续2~4个月或更长。
b)临床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并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c)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γ-GT、胆固醇明显升高。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
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十d)或疑似病例+d)+e)。
3.2.1.7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a)肝硬化活动期
—4 —
1)具有慢活肝的临床表现。
有门脉高压征及显著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
2)实验室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A/G比例倒置,γ-球蛋白增高。
血小板、白血球减少。
3)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必要时做,详见附录B。
b)肝硬化静止期:同肝硬化活动期,但ALT持续正常。
4乙型肝炎的处理原则
4.1 执行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做好产前检查,特别是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具体方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4.2 献血员的筛选
献血员必须做到每次献血前检测血清转氨酶(ALT)、以敏感的方法(ELISA)检测HBsAg。
两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均不得献血。
4.3 认真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HBV感染防治的常识;做好婚前检查,对阳性的配偶及其他暴露于HBV 的高危人群也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4.4 防止医源性传播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各种医疗卫生用品及器械,应遵照GB 15982有关规定执行。
4.5 慢性HBsAg携带者的管理与随访
血液HBsAg阳性但无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为慢性HBsAg携带者。
4.5.1 不能献血,可以照常工作和学习。
4.5.2 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行业卫生、所用的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应单独使用。
5 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区别对待。
5.1 休息
—5 —
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
慢性乙肝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5.2 饮食
急性乙肝急性期宜进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慢性乙肝病情反复不愈,宜进高蛋白饮食。
5.3 药物治疗
5.3.1 急性乙肝
大多呈自限性经过,各地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中西药物进行以对症、退黄利胆为主的治疗。
5.3.2 慢性肝炎
临床表现复杂,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抗病毒,调整免疫,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微循环等疗法。
药物种类繁多,可酌情同时选用1~2种,疗程不少于三个月。
5.3.3 重型肝炎
病情凶险,应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积极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取阻断肝细胞进行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等)的综合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