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政策的多元化选择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摘要】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明显、未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等。
为了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政府角色与市场机制的协调,采取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并完善配套规划和服务。
保障性住房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政策、发展、问题、长效机制、城乡差距、多样化需求、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角色、市场机制、供给方式、配套规划、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住房问题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居民的住房困境,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这些问题包括缺乏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明显、未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等。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挑战。
保障性住房发展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幸福感,也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加强保障性住房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明显以及未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也限制了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和完善。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保障服务。
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我国城市居民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住房困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可以应对住房困难的解决方案,包括政策调整、市场改革以及社会建设。
一、政策调整首先,政府应该加大住房保障政策的力度。
通过增加住房补贴、提供廉租房屋和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可负担住房选择。
此外,还应该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在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宜的住房条件。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住房领域的投资与建设。
建立健全的住房市场体系,提供多样化的住房产品,既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又可以促进住房供需的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社会资本提供优惠政策和投资保障,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流入住房领域。
二、市场改革在解决住房困难问题中,市场改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资源是住房建设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土地的流转和再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住房成本。
其次,要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鼓励开发商提供中小套型的住房产品,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商品房市场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和支持合作社区、租赁市场等其他形式的住房供应,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住房选择。
三、社会建设除了政策调整和市场改革,社会建设也是解决住房困难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加强住房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提高市场的信息对称性,使居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住房市场的情况和租售价格,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住房选择。
其次,要鼓励居民培养良好的住房消费习惯和理念。
通过加强住房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住房意识和规划能力,引导居民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攀比和过度消费现象的发生。
最后,还要加强住房保障和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住房困难程度存在差异,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住房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能够获得应有的住房保障。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设计的平衡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与标准化设计的平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的不断推进,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在满足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如何在标准化设计中平衡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就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和标准化设计进行深入论述,并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一、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保障性住房是为了满足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住房供给机制。
在过去,人们对于保障性住房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住房的基本功能上,即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期待也逐渐上升。
他们希望住房能够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如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色彩与装饰的多样性、设施设备的便利性等等。
保障性住房的个性化需求来自于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多样性。
比如有些家庭更注重起居空间的舒适度,希望有大面积的客厅和卧室;有些家庭则更看重厨房的实用性,需要充足的储物空间和功能齐全的厨具设备。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也对于住房的需求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个性化,老年人则更看中住房的安全和便利性。
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使得保障性住房更好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贴心的居住环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标准化设计的优势与挑战标准化设计是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而对建筑设计进行规范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常见住房格局进行统一设计,可以快速满足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
标准化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标准化设计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相比于个别设计,标准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了设计与施工环节的时间成本。
同时,由于设计的标准化,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和工艺操作可以规范化,进一步降低了建设成本。
其次,标准化设计保证了住房质量。
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规范,标准化设计能够确保住房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设备的可靠性。
标准化的施工过程和验收标准,有效减少了施工质量问题,为保障性住房的使用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
县住房保障工作方案
县住房保障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促进居民的安全住房,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我县制定了该住房保障工作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全县住房保障全覆盖,确保每个居民都有稳定、安全、适宜的住房。
二、政策和措施1.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1)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明确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标准。
(2)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增加住房库存,提高住房供给。
(3)加强住房安全监管,提高住房质量。
2. 助力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1)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2)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住房选择。
(3)低收入群体低价购房: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低价购房机会,减轻经济负担。
3. 推进农村住房保障(1)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居民住房质量。
(2)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农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4. 加强住房保障管理(1)建立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公开透明。
(2)加强住房保障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社会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及时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三、工作进展计划1. 2021年-2023年: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住房保障体系。
2. 2023年-2024年:加大住房供应力度,提高住房质量。
3. 2024年-2025年:全面推进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加快农村住房保障工作。
四、风险分析和对策1. 资金不足: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住房保障工作。
2.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确保政策落地。
3. 土地供应不足:加强土地调控,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住房供应。
五、预期效果和评估指标1. 2025年前实现全县住房保障全覆盖,解决大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
深度解析我国的住房政策
深度解析我国的住房政策住房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住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住房政策。
本文将对我国的住房政策进行深度解析,分析其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住房政策的背景我国住房政策的制定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迅速增加,住房供应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住房政策,以促进住房供应、保障住房需求和维护市场稳定。
二、住房政策的特点我国的住房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供应:我国住房政策鼓励多部门、多渠道供应住房。
除了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外,还鼓励发展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形式的住房供应。
2. 区域差异化: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住房政策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一线城市更加注重调控和限购政策,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加关注保障性住房建设。
3. 政府主导:住房问题属于国家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政府在住房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和引导市场,调控住房供需关系,推动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住房政策的影响我国住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并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保障住房需求:住房政策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租赁市场发展等措施,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刺激经济增长:住房市场的繁荣对于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住房政策的实施,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装饰材料业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3. 维护社会稳定: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住房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平等现象的加剧,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四、未来住房政策的展望尽管我国的住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改善住房供应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政策建议
改善住房供应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政策建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改善住房供应和提升居民住房条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议题。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建议:一、加大住房供应住房供应是改善住房条件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住房建设的投入,提高公共财政对住房建设的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可以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推动多元化住房供应。
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高层住宅,提供高品质的住房选择;在郊区建设经济适用房,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二、优化土地使用政策土地资源是住房供应的重要基础。
政府可以通过优化土地使用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公司购买和开发闲置土地。
同时,政府可以制定土地使用计划,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确保土地供应的充足性和合理性。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防止滥用和浪费。
三、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为了改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政府应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
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强制性地向全体劳动者征收住房公积金,用于提供廉租房或购房补贴。
另一方面,政府应扩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补贴范围,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住房保障。
四、加强住房市场监管住房市场监管是保障居民住房权益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住房销售和租赁合同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住房市场秩序。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住房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对住房中介机构和开发商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推动可持续住房发展可持续住房发展是未来住房政策的方向。
政府应积极推动节能环保的住房建设和改造,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材。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住房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研发和推广“智能住房”等新型住房模式,提高住房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住房供应和居民住房条件,政府可以采取加大住房供应、优化土地使用政策、提高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加强住房市场监管以及推动可持续住房发展等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建议可以有效地提升居民的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住房保障政策的多元化选择——兼论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建构
同住 房 保 障 模 式 的 划 分 是 相 对 的 , 不过 是 概 只
( 上接第 2 页 ) , 3 务 如提供 食疗膳食 指导配方等服务项 目。 增设专家柜 台 和增加 专家的坐诊 服务的时问 以向消费者提供类似 医疗 机构提供 的诊 疗服务, 或者同社 区医院合作让医院在药店里开设 门诊服务 。 4店面选址策略 。 . 选择在居民小 区内部或靠近居 民小区开设 零售药 店; 选择人流量大 的商业街 ; 与超市 、 购物中心等其它零售业 态融合 为一
其 无力达到社会 最低住 房保障标 准的部 分 由 政府“ 包下 来 ” 廉 租 房 形 式 的公 共 住 房就 是 这 , 类保 障的典型形式。其二是援 助性保 障, 政府 通过一 定的补贴方式 ,使住房消费能 力较低 、 迫切 需要 改善的人群及时获取住房,贴息、 贴 租、 个税 返 还 、 款 担 保 、 济 适 用 房 ( 价 房 ) 贷 经 廉
维普资讯
● 经 济 研 究
《 经济师》08 20 年第 1 期 0
●刘
群
韩
锋
摘 要: 文章分析 了实施住 房保 障政 策的 必要性 。 总结 了国外住房保障政 策 多元化 选择 的经验 , 为我们审视和反思本国住房保 障政 策 提供 重要参照 。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构建一个 完整、 高效 、 成 本 、 合 我 国 国 情 、 能 体 现 低 适 更 社会公平的住房保障政策体 系的基本设想。 关键 词: 住房保 障政策 廉租房 经济适 用房 政策性住 房金 融 中图分类号: 2 3 0 F 9 . 文献标识码 : 3 A 文章编号:0 4-9 4 20 )0 0 6 0 10 - 1 (0 8 1— 6 — 2 4
住房保障政策解读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政策解读解决住房问题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许多人面临着无法负担高昂房价的困境。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的背景、目标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解决住房问题所起的作用。
一、政策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住房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却居高不下,使得许多家庭无法负担购房压力。
这也导致了城市住房问题的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住房保障政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政策目标住房保障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满足,使每个人都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建设公共租赁房等手段,政府希望解决住房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三、政策措施1. 住房补贴住房补贴是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按照居民家庭的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的住房补贴,帮助他们解决租金或按揭等问题。
这项政策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通过提供租金补贴或利息补贴等方式,降低他们的住房负担。
2. 公共租赁房建设公共租赁房的建设是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投资兴建公共租赁房,提供给低收入家庭或特殊群体居住。
这些住房通常租金较低,以解决他们无法购买房屋的问题。
同时,公共租赁房的兴建还能够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
3. 限购限贷政策为了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
限购政策通过限制购房人的购房数量和购房资格等方式,来抑制炒房行为,维护市场的稳定。
而限贷政策则通过限制购房人的贷款额度和利率等方式,来控制购房人的杠杆率,降低购房风险。
4.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通过对老旧城区的改造提升,来改善居住条件的一种手段。
政府通过改造老旧房屋,新建基础设施,提升居住环境,提供更多的住房供给。
这种方式能够同时解决住房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住房保障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对于全国其他城市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实施影响、变迁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全面了解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的研究,深入探讨该政策的制定历程、主要内容、实施影响、变迁原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总结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脉络,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与问题,提出对未来政策的建议,力求为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变迁轨迹和发展规律,探讨不同时期政策施行的原因和结果,旨在为今后改进政策提供借鉴和思路。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北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和社会影响,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的影响,可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社会效益,为今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研究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变迁的原因,有利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瑕疵和不足,为改进政策提供借鉴。
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北京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机制
■
江 苏 中 江 国 际 房 地 产 公 司 总 经 理 李 粉 山在 2 0 1 2 年第 l 1 设 施 养 老 设 施 与 幼 儿 园 并 设 : 养 老 设 施 与
期 《 城市 》杂志 上发 表题 为 《 养老地 产的 市场 需求 、困境 教育 设施 结合 ; 在旅 游风 景 区中开 发养 老居 和 建议》 一文 ,认为近 几年 ,虽然我 国养 老机构 建设与发 住产 品 与商业 地产 结合 ,开 发老 年公 寓 ; 展 在全 面提速 ,但相 对于 人口老龄化 程度 和老年 人人住机 引入 外资 ,建设 世界 型连 锁老 年设施 与国 构 的养 老需求来 讲 ,仍 显得严重 不足 。截至2 0 1 O 年底 我 际知 名养 老品牌 共 同开发 ,引进管理 模 式 ;
缺 陷 ,表 现为保 障性住房 供给 体制是典 型的 单中心 供给模 结 构 , 引 进 市 场 与 社 会 力 量 :另 一 方 面 政 府
式 , 市 场 与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不 足 , 资 金 渠 道 狭 窄 ,竞 争 机 制 也 要 直 接 提 供 保 障 性 住 房 。在 广 大 中 低 收 入 缺 乏 ,供 给 效 率 低 下 , 严 重 制 约 了 保 障 性 住 房 的 发 展 和 供 者 住 房 困 难 的 情 况 下 ,保 障 性 住 房 建 设 不 能 给 。由 于 我 国 现 行 的 保 障 性 住 房 建 设 与 供 应 体 制 , 主 要 囿 等 到 运 行 机 制 成 熟 了再 大 规 模 开 展 ,政 府 有
探 索 政 府 主 导 的 多 元 化 保 障 性 住 房 供 给 机 制
广东技 术师范 学院副教 授谭 禹在2 0 1 2 年1 2 期 《 城市 问 其职责 主要 表现 为生产 者 、支持 者和 安排者
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探析
无法实现保 障人权 的功能 ,达不 成 “ 居者有其 屋 ”的理 想社
会 ;如 果 范 围 过 大 ,政 府 财 力 将 无 力 承 担 ,财 政 资 金 过 多 地
也面 临着 同样 的挑 战 。如何 构 建起 符合 江 苏 省情 的住 房保
定不 同的标准 ,由此 所划 出的保 障对象应 该呈现 出一定的层
次性 。
3保 障 方 式 .
保障方 式即是实现住房 保障制度价值 目标 的具体 手段 。
对 此 , 按 照 不 同 的标 准 可 以划 分 为 不 同类 型 。 根 据 给 予 保 障 的 具 体 形 态 ,可 以分 为 实 物 配 租和 货 币 补 贴 两 种 方 式 。
理 论 依 据 。 依 据 现 代 福 利 国 家 理 论 ,政 府 必 须 承 担 起 住 房
保障 主 要 责任 。¨ 换 言之 ,政 府是 住房 保障 的 当然 主体 。 而且 ,从 人 权 的角度 看 ,保 障作 为积 极 人权 的居 住权 的 实 现 ,理应是政府 的责任 。 就我 国的现实情况而 言,我 国政 府需要担 当住 房保障 的 主导 责任 。这是 由政府在住 房保障领域 不可 替代 的地位与作
构 建 多元化 住 房 保 障体 系探 析
■ 文/ 静 何
保 障 性 安居 工程 建 设是 一项 重 大 的 民生 工 程 ,住 房保 障体 系 是 否完备 也 是衡 量社 会 保 障水平 高 低 的重 要表 征 。 作 为 社会 经 济发 展相 对 发达 的沿 海 省份 ,江 苏省 虽然住 房
府直接 行使土地及 城市规划 权 。其三 ,政府是保 障性住房 建 设资金 的直接提供 者 。其 四,政 府具有 制定税收 政策 、征 收
住房政策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作用
住房政策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各种住房政策,旨在提供负担得起、安全、舒适的住房条件,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居住需求。
本文将探讨住房政策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的作用。
一、住房政策的定义和背景住房政策是指政府为调整和改善住房市场提供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它旨在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提供适宜的住房环境,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住房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住房政策的重要性住房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住房政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稳定:住房政策可以缓解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的住房困境,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2. 经济发展:住房政策可以促进住房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3. 提高生活质量:住房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条件。
三、住房政策的主要措施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住房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公共租赁住房:政府出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提供给低收入家庭以及无法购买自有住房的家庭,降低租金负担,改善住房条件。
2. 住房补贴:通过发放住房补贴,帮助低收入群体支付房租或贷款利息,减轻经济负担,提高居住条件。
3. 住房信贷支持: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和购房补贴,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大住房贷款的发放,提高购房门槛,促进居民购房需求。
4. 城乡住房统筹:通过统筹城乡住房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的住房改善,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城镇化进程。
四、住房政策的影响和挑战住房政策的实施对于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资金压力:住房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和资金支持,对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关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
关于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研究引言住房保障政策是国家为满足人民基本住房需求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住房分配制度到现在的多元化保障体系。
本文旨在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进行综合研究。
第一阶段:住房分配制度时期我国住房保障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这一阶段,住房分配制度是主要的保障方式。
政府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统筹调配,将住房纳入全国性计划。
居民没有购房需求,而是通过单位提供的住房解决居住问题。
在这个阶段,住房供应主要由国有企业提供,而住房的分配由政府进行管理,主要以单位为单位进行。
第二阶段:住房市场化改革时期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渐进入了市场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住房保障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政府开始放开住房市场,允许个人购买住房,并鼓励发展住房产权市场。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动了住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住房供需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政府逐步减少了对住房的直接供应,转而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和规范住房市场的发展。
第三阶段: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进行,我国逐渐认识到市场机制在住房保障中的局限性。
于是,建立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阶段,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提供住房保障,包括公共租赁房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分配、财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等。
政府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统筹考虑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四阶段: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在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中,近年来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住房租赁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政府积极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租赁补贴、租金稳定机制和租赁市场规范等。
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为解决居民住房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结通过对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演变轨迹进行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住房保障政策经历了从住房分配制度到住房市场化改革再到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的演变过程。
与中国相比,荷兰的住房政策有何特点?
与中国相比,荷兰的住房政策有何特点?
荷兰的住房政策继承了欧洲大陆的社会福利模式,旨在保障公民的住
房权益。
相较于中国,荷兰的住房政策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多元化的住房市场
荷兰的住房市场相对于中国更为多元化,政府不仅提供了公共住房,
还有种种种类的私有住房,供公民选择。
既有独立的住宅,也有公寓
和公寓楼。
此外,荷兰政府还建立了一种居住群体共同所有的住宅形式——合作住房,居住群体可以共同决定自己的住房政策,并共同维
护和管理住宅。
二、政府出台租住补贴和购房补贴
荷兰政府在保障人民住房权益上非常重视,他们不仅出台了租住补贴
政策,还在购房方面提供购房补贴。
这样既能帮助人们解决住房问题,也能起到刺激住房市场发展的作用。
三、住房市场运作透明公开
荷兰住房市场的运作相比于中国更为透明和公开,政府不断发布住房
信息与指导,居民可以快速了解市场行情,保证自己的住房需求。
四、提高市民住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荷兰政府对住房的标准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所有住房必须有基本的设施和合理的面积。
此外,这些住房还必须通过一些严格的验收和评估程序,保证建筑质量,提高市民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五、租房和买房有着不同的优惠政策
荷兰政府在租房和买房方面有不同的优惠政策。
对于租住的房产,荷兰政府会对个人家庭进行评估,提供相应的补贴;而对于购买房产,政府会提供购房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市民购房。
总体来说,荷兰的住房政策注重市民的权利和福利保障,是一种多元化、灵活和高效的体系,值得借鉴和学习。
住房政策的优化与改进
住房政策的优化与改进一、住房政策的重要性及现状住房问题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问题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对于住房问题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实践,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住房政策主要包括查公积金政策、住房补贴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共有产权住房政策等。
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问题,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来源单一、政策制定缺乏系统性、政策执行难度大等。
二、住房政策的优化与改进方向优化住房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多元化资金来源住房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当前政府是主要资金来源,这种方式资金量有限、财政承担压力大,难以长期实行。
因此,将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比如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住房建设,提高住房供给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水平;推进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多种资金汇入住房领域。
2. 加强政策制定与执行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考虑,因此要加强政策制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施可行性,明确政策导向,防止政策出现抵触和矛盾。
同时加强监督力度,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推进住房政策的有机衔接和协同配合。
3. 引入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推进住房政策优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有关税收政策,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积极支持群租房市场开发,鼓励企业发展专业群租房管理机构,完善群租房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建立住房租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全市范围的住房租赁信息,加大市场流动性。
4. 推进“体系”化建设优化住房政策不仅是单一政策的调整,更需要将现有单一政策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政府应该加强呼应、协同和配合,构建住房政策的联动机制,形成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和人为调控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三、结语住房问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长期性难题,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住房保障政策改革
住房保障政策改革近年来,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内心深处的一块尖锐的痛点。
尤其是在大城市,房价不断攀升,不少年轻人和低收入者难以负担得起房屋购买或租赁的费用,住房问题凸显出来。
住房保障政策的改革迫在眉睫,成为各级政府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首先,住房保障政策改革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过去的住房保障政策往往重点放在需求侧,通过补贴和公共租赁房等方式来解决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然而,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
供给侧改革意味着要加大房地产开发的力度,确保住房供应能够跟上市场需求,稳定房价上涨的势头。
政府可以加大土地供应、简化住房开发手续,激励房地产开发商加大住房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从而增加住房的供应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住房保障政策改革需要注重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依靠补贴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模式,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长租住房等多种方式。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可以鼓励商业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支持年轻人购买自住房。
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需求。
此外,住房保障政策改革需要加大保障力度,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住房权益。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力更生,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比如低收入者、残障人士、老年人等,他们更需要政府的关怀和保障。
因此,在住房保障政策改革中,应该注重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住房补贴、长期护理住房等方式,来确保他们基本的住房权益。
最后,住房保障政策改革需要强化监管和问责机制,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公平性。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住房保障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存在着房源被低效利用、申请程序繁琐、资金管理不透明等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和问责机制,确保住房保障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是住房保障政策改革的关键一环。
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分析
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住房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长效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
本文将对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和效果。
一、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定义长效机制是指政府建立并持续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旨在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政策是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为居民提供安全、适宜、稳定和可负担的住房条件。
与临时性的住房援助相比,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更加全面、稳定和持久。
二、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特点1. 长期规划: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不仅考虑当前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制定长远的规划,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政府将制定并不断更新住房发展规划,确保住房供需平衡。
2. 多元化供给:住房保障政策不仅仅依赖于市场供应,也积极推动公共住房建设,提供租赁和购买等多种方式的住房供应。
同时,政府还鼓励发展合作社式住房、共有产权房等创新型住房供应模式。
3. 综合性考虑: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将住房问题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社会保障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综合效益。
政府将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政策的整体优势和最大化的效果。
4. 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权益。
政府将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实现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影响1. 解决住房问题: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通过多元化的供应和长期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问题。
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和各类创新型住房供应增加了居民的住房选择,并降低了住房的经济负担。
2. 改善人居环境: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居民的居住品质和人居环境。
政府通过规划、建设和改造等手段,提升了住房区域的整体环境,增加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3. 推动经济发展:长效机制下的住房保障政策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人才住房营销方案
人才住房营销方案背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住房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各大城市也面临着急需人才的情况。
人才住房作为一种面向城市人才提供住房支持的福利政策,既能解决住房问题,又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和举措,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城市就业和创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推动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策略提供多元化住房选择对于不同职业、收入、家庭结构、人口密度等不同人群,提供多样化、灵活的住房选择。
例如,针对单身人员可提供单身公寓,对于三口之家可提供两居室等,同时探索发展共居式、公寓式等多元化住房形式,满足不同群体住房需求,增强住房服务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推出优惠政策可以考虑推出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比如通过取消住房公积金缴纳、减免租金等方式,减轻人才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愿意留在本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人才住房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公共交通、医疗设施、教育资源等。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投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倾听人才需求,定制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人才的住房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定制化服务。
例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中小学生托管、配套便利商店等服务,以满足人才和其家人的全方位需求。
引入住房租赁企业政府可以引入住房租赁企业,帮助政府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提高政府在人才住房建设中的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住房租赁企业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住房服务和管理,加强人才住房建设的整体形象。
实施计划本方案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居民三方齐心协力,确保其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
具体实施计划如下:1.尽快成立人才住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及负责人,并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协调沟通。
2.开展人才住房需求调研,并根据结果形成完善的人才住房建设规划,逐步推进相关建设工作。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保障性住房的多元供给
多中心治理理论与保障性住房的多元供给摘要:目前,我国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在不断进步,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体制提供了新思路。
归纳了公共产品供给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到“多中心治理”的变迁过程。
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供供给模式的单中心治理特征及缺陷。
探讨了多中心治理改革中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多中心治理;政府角色引言为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大力度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以及新就业职工、专业人才等住房困难群体的需求,珠海市不断加大住房保障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珠海特色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主体和房源筹集的多元化以及业务管理的日常化,迫切需要基于全新的“互联网+”理念构建全市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管理平台。
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保障性住房的网上申请、审批、公示、配租、腾退等政务服务;建立与其它部门进行动态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网上纵向向上“三审核三公示”联动审批、横向跨部门联合审查、过程网上监督、轮候分配管理,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统一管理、信息共享、统计分析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实现各类保障性住房的统一规划、统一分配和统一运管。
1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原则1)经济性原则在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始终遵循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工作的开展中,对成本问题、材料资金问题等进行充分考虑。
比如,在材料成本的控制中,要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低的材料。
与此同时,能够加强对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合理利用太阳能技术等[1]。
通过对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建筑施工部门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满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
2)实用性原则在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中,不仅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同时还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保障性住房的一个重要特点与特色,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保障政策的多元化选择作者:刘群韩锋来源:《经济师》2008年第10期摘要:文章分析了实施住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总结了国外住房保障政策多元化选择的经验,为我们审视和反思本国住房保障政策提供重要参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个完整、高效、低成本、适合我国国情、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住房保障政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住房金融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0-066-02马克思把衣、食、住称为人的“第一需要”。
1981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国际住宅和城市问题研究会提出,良好的环境和适宜的住所是所有居民的基本人权。
然而,受供求关系影响,中低收入居民难以完全凭借自身力量解决住房问题,政府作为公共福利的实现者对城市住房问题就应担起责任,政府在解决由住房引起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住房保障这一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多元化选择现代意义的住房保障政策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下,住房问题的表征和症结不尽相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介入方式和干预程度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
英国著名住房专家德尼逊将住房保障模式分为剩余性住房政策模式和综合性住房政策模式,前者规定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市场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时候,如美国、加拿大等大陆国家。
后者规定政府在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等方面享有更多权限也负有更多责任,如德国、法国、瑞典等。
日本住房问题专家西川桂治将住房政策模式分为市场放任型(如葡萄牙和日本)、市场操作型(如美国和德国)和财政主导型(如北欧国家和英国)。
事实上不同住房保障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只不过是概括了不同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几乎都不是单一的。
收入不同的家庭在住房状况、住房需求及对住房政策的诉求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为一国之中多元化住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比如美国拥有发达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住房抵押贷款是解决住房问题最具特色的业务,同时,美国还采取贴息贷款、减税政策等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买房,另外,对低收入者提供较低租金的公房,并向低收入者和退休老人提供房租补贴。
纵观各国住房保障政策,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多种类型划分,为我们进行住房保障政策选择提供多纬度视角。
1.按照住房保障政策的性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其一是救助性保障,就是政府对社会最底层的特困群体实施救助,对其无力达到社会最低住房保障标准的部分由政府“包下来”,廉租房形式的公共住房就是这类保障的典型形式。
其二是援助性保障,政府通过一定的补贴方式,使住房消费能力较低、迫切需要改善的人群及时获取住房,贴息、贴租、个税返还、贷款担保、经济适用房(廉价房)等都属于此类。
其三是互助性保障,政府通过强制雇主补贴、减免个税、规定政策性优惠利率等方式提高社会中等阶层的购房能力,使他们的合理需求及时得到满足,住房公积金、住房储蓄银行、住房互动储蓄等就是这类保障的典型形式。
这三种保障形式瞄准的是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政策倾斜水平与收入水平呈反比,保障对象受益程度有明显区别。
2.按照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容分,可以分为政策性住房财政和政策性住房金融。
政策性住房财政包括各级政府对公共住房、经济适用房的财政投入、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补贴以及对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通过政策性住房财政的实施,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提高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消费(包括购房、建房和租房)的支付能力。
政策性住房金融是政府通过贴息或规定固定住房贷款利率,降低银行住房贷款利率水平,从而降低困难家庭住房贷款成本;政府通过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提供风险担保,降低困难家庭住房贷款门槛,缩小房价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
3.按照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方式分,可以分为直接援助和间接援助。
直接援助包括直接的实物性援助和货币性援助,如提供公共住房和廉价房,提供租金补贴、购房补贴,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提供购房税收优惠等。
间接援助包括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住房合作社或发展房地产信托基金,增加廉价住房的建设;或政策优惠鼓励居民参加住房合作储蓄或住房公积金,从而鼓励建、购房资金的积累并为获得住房贷款创造条件。
4.按照住房保障政策实现形式分,可以分为“补砖头”和“补人头”两种补贴方式。
前者是通过地价、税费的减免向住房供给者提供补贴,以增加市场廉价住房的供应量;后者是对特定住房困难户的购房、建房、租房等住房消费给予直接补贴,以促进住房需求能力的提高。
尽管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宗旨并无二致,都无非是住房资源向中低收入家庭的转移的一种方式。
住房保障必须向最低收入者倾斜,收入越低者,受益越多,收入较高者,受益应相对减少,“福利倒置”或称“逆向保障”是住房保障政策设计的大忌。
二、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伴随住房分配制度货币化、市场化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包括经济适用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廉租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
值得肯定的是,十年来,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在改善和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透过前述住房保障政策多视角加以审视,不难发现,我国现行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在政策选择上还不够完整,有些政策在设计上还存在缺陷、政策覆盖面还过于狭窄、政策实施中还存在执行不力,甚至福利倒置等问题,影响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
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完整、高效、低成本、适合我国国情、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基于这个目标,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构想。
1.以公平为导向,扩大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住房保障的依据应该是居民的住房需求和住房状况,而不应附加户籍、职业等外在条件。
但是我国现行城市住房保障对象仅局限于当地城市户籍居民,随着我国国力财力的增强,鉴于城市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和城市人口变化的新特征,应该扩大城市住房保障的覆盖范围,将在城市中长期工作生活的、居住困难的全部中低收入人群,包括城市原户籍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新毕业落户学生均纳入保障范围。
2.构建以救助性保障为核心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1)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应以廉租房为核心。
根据梯度消费理论和国际经验,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制度层次的选择和侧重都各不相同。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财力制约,住房消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有房住”。
廉租房是针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低端救助性住房,与住房支付能力极低的需求相匹配,保障的是居住权而不是产权。
廉租房有更好的瞄准机制和过滤机制,还可以提高政府有限住房保障投入的利用效率。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廉租房政策是政府直接介入住房供给、为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保障的有效途径。
1999年建设部发布《城市廉租房管理办法》,我国廉租房制度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程序。
然而据建设部、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约有400万困难,截止2007年底解决了26.8万户,仅占6.7%。
目前全国仍有我均建筑面积10m2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000万户,占城镇家庭总数户的5.5%。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廉租住房投入不足。
应当把廉租房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中,促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廉租房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廉租房用地的划拨和配套资金的到位。
同时在政府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策创新,激励社会投资者出钱建屋,政府长期反租或财政贴租,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经济适用房政策亟待完善。
我国经济适用房建设从1994年“国家安居工程”开始起步,1999——2001年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高峰,但近几年经济适用房所占比重持续下降,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下,扭转了经济适用房持续下降的趋势,但也仅占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6%。
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住房销售对象控制不严、投机性购房使财政补贴的效益流失等社会反响很大的问题。
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此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①经济适用房实行封闭运转。
即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一旦卖出,只能卖给定向的经济适用房管理部门,这样可以堵住其流向投资渠道,增加政府存量房储备,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
②实行换房收益递减退还原则。
即确定经济适用房限卖期限,比如20年,在此期间出售住房产权,退还的收益多少与居住年限成反比,达到规定期限则不必退还收益。
这样可以挤出投机性购房,刺激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又鼓励他们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换购普通商品房。
③政府把各项优惠政策不再补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改用货币直接补贴给中低收入购房者,变暗补为明补。
这样可以降低政府对开发商的监督成本,减少福利资源流失。
④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建设标准的“双控”(户型面积标准和单套总价款)原则和资格审核制度。
严禁超标建设,严格购买资格审批公示制度。
(3)大力发展政策性住房金融。
房价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始终是住房问题的核心。
为了缩小两者的差距,政策性住房金融在许多国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政策主要是住房公积金贷款。
但是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中暴露出不少缺陷:①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低。
截至2006年6月,全国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为62.04%,有的省份还不足40%。
这就意味着有40%左右的职工被排斥在公积金保障范围之外,这还不包括那些没有固定工作或者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人群和农民工。
②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低。
2006年末,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为72.05%,个贷余额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个贷率)为48.34%,尚有352.002亿元住房公积金沉淀。
③住房公积金客观上帮助了相对高收入者,有悖于制度设计初衷。
世界银行在2006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指出,中国的公积金贷款主要是使收入较高的家庭受益,因为住房公积金与就业和收入挂钩,真正低收入家庭无法从住房公积金获益。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我们建议把现行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向两个方向改良。
其一是发展为政府支持力度更大、面向所有中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性住房金融。
我国尚未有直接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低息或无息贷款,还未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担保机制,低收入家庭贷款缺乏担保主体,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苛刻。
因此,建议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抵押贷款提供风险担保,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提供贴息。
通过规定政策贷款所购房屋的最大面积、最高价位及保险数额上限,规定所购房屋必须是家庭首套自住住房等条件,确保政策资源真正让中低收入家庭受益。
其二是发展为自愿性、互助性的住房储蓄银行。
住房储蓄银行是参加者封闭式储蓄融资体系,借鉴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的经验,其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自愿参加,专款专用,以存定贷,利率固定,政府资助,住房储蓄银行介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之间,定位于中等收入家庭,目的是改善住房条件,是住房保障体系的高端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