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下册6.2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8)

合集下载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1000字本文是一份《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主要介绍该篇古文阅读课的课堂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深入解读《使至塞上》这篇文章,掌握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古文阅读,重点阅读《使至塞上》这篇文章。

该篇文章以送别作为主题,通过描写旅行者的深情告别沉迷大漠的胡人,彰显了作者为国家使命牺牲个人情感的精神。

文章的情感基调悲壮、豪迈,而又富有诗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

知识目标:1. 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时代和文学特色;2. 掌握文章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征。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撰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1. 了解人文精神,感受作者为国家使命奉献的情感;2. 抚平教育时期的历史伤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2. 理解文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手法;3.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较长的句子,慢慢处理;2. 句子结构较复杂,需要逐句解析;3. 较深的内在含义,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答式、讲解式和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并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引导和评价。

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进行新课导引,介绍《使至塞上》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选材原因和文化内涵。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分析《使至塞上》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王维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的题材、主题及艺术特色。

3.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意象、情感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

2.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

3.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

2. 对比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使至塞上》的艺术特色。

2. 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鉴赏。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创作,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感悟。

2. 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诗歌朗诵、表演等。

教学步骤:1. 将学生分组,讨论《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如诗歌朗诵、表演等,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使至塞上》的主要知识点。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教学内容:1. 总结《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情感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传授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比较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连合当时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绪,受到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诲。

3.领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要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传授准备幻灯片课时部署两课时授课时间:累计节数:传授历程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边疆戈壁,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异景异景,狼烟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戈壁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夕阳,用一个“圆”字,给人以密切温暖而又迷茫的感觉。

抓住了戈壁中的典范风景举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抵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火线。

2.西席点拨:领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之美,让二个学生举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画了独特壮美的塞外风景。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狼烟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独,又格外地醒目,迷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止境,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夕阳。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我班现有学生75人,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

在阅读分析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因此导致阅读和作文水平较差的状况。

3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一、导入教学活动1【导入】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讲授】讲授简介背景,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4.出示课件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使至塞上》;(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词语释义和句子翻译;(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使至塞上》的字词释义和句子翻译;2. 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创作背景的理解;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使至塞上》的全文、词语释义、句子翻译、创作背景等内容;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3. 学生预习诗歌《使至塞上》,了解诗歌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使至塞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对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边疆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一段描绘、一首小诗或一篇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三篇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诵。

2. 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意义和理解。

2. 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诗句和讲解。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王维和《使至塞上》这首诗。

2.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步骤二:诗句学习(10分钟)1.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分析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步骤三:背诵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句的背诵练习。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分享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了解古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测试或者作业检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三、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可以包括对诗句的理解、对王维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感受的描述。

2. 要求学生进行《使至塞上》的背诵练习,可以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记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的质量和背诵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6.2使至塞上》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8)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6.2使至塞上》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8)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5、了解作者——王维(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引导学生质疑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使至塞上》长春版
关于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也创作边塞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使至塞上》长春版
课题
使至塞上
备课时间
4.18
授课时间
4.21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审核人
编号
20160606021
第(8)周
第(4)课时
教材分析
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赴边途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重点)
作业设计
课后搜集有关泰山的传说故事。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学反思
4.感知课文
(1)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理解字义;指导书写;把句子读通顺。
萧、属、蓬
(2)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3)练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默读课文;结合书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3. 感悟作者借助典型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感受大漠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6—— 2使至塞上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比较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合当时的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遇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领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辞造句的精妙,遇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课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两课时讲课时间:累计节数:教课过程第二课时一、理解诗的境界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 (737),王维以督查御史参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是出塞途中所作。

“ 欲”,前去,向哪里去呢 ?“属国居延”,居延在今甘掖西北,在西关塞。

“征蓬出塞,雁人胡天。

” 人以“蓬”、“雁”自比,自己像随而去的蓬草一出“ 塞”,像振翅北的“ 雁”一入“胡天”。

古中多用蓬比漂流在外的游子,里倒是比一个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人心里的激和抑郁,与首句的“ ”相。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

“大漠孤烟直,河夕阳”,疆荒漠,浩大无,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塞荒芜,没有什么奇奇观,战火台燃起的那一股烟就得分外醒目,所以称作“孤烟”。

荒漠上没有山木,那横其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字不可以表达人的感。

夕阳,用一个“ ”字,人以切暖和而又茫的感。

抓住了荒漠中的典型光景行描绘。

最后两句写抵达塞:“ 关逢候,都在燕然”意思是,到了塞,却没有碰到将官,察兵告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

2.教点:领会歌的境界,(重点品尝“大漠孤烟直,河夕阳”之美,二个学生行描述)。

(学生)点重点:人以神的笔墨刻画了奇异壮美的塞外光。

荒芜无的背景之上,那战火台燃起的一股烟,既得孤,又分外处醒目,茫的荒漠,没有山,没有⋯⋯,只有黄河横其。

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终点,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夕阳。

二、总结提高全班齐诵全诗。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善于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季,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异壮丽的风光,画面宽阔,境界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

2、难点(1)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的妙处。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使至塞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展现的景象。

5、重点赏析(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分析“直”和“圆”这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

探讨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豁达开阔。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7、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2)诗人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诗人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全文;(3)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塞风光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 古典诗词欣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边塞风光,增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风光。

(2)简介诗人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发现。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其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文的美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边塞风光的认识。

(2)推荐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7.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8. 作业布置(1)背诵《使至塞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2使至塞上长春版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结合事先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遭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遭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预备幻灯片课时布置两课时授课时间:累计节数:教学进程第二课时一、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悄然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内地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芜,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烟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觉得。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暖和而又苍茫的觉得。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停止描写。

最后两句写抵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查兵通知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2.教员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先生停止描画〕。

〔备先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景。

荒芜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烟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独,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要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边,黄河沓无止境,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边塞风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边塞风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译文、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和笔记本。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和古诗《使至塞上》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讲解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讲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中边塞风光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写一篇关于古诗《使至塞上》的鉴赏心得。

8. 板书设计古诗《使至塞上》王维边塞风光意境:辽阔、雄浑、壮美修辞:比喻、拟人、对偶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使至塞上》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