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
《白杨》教学反思 15篇《白杨》教学反思 1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__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写了这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情地歌颂他们。
(二)散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线索是结构的核心,线索住不住,结构就理不清。
作者一喟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__的线索,也就是散文的“神”,围绕“神”来写“形”,作者从三个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完美呈现。
(三)散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象征手法的运用。
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是__教学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突破课文的难点,讲清课文的重点。
__的第2、3段是教学难点即写白杨树为什么先写高原的景象,这样写可以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白杨树的形象,欲扬先抑,为下文褒扬张本。
__的'第5、7段是教学重点。
第5段从白杨树的形象、气上描绘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
第7段把白杨树人格化。
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这就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至此,学生便非常明确地看出写白杨树的意义远不止是写“树”了,而是的是“人”,是“地方的抗日军民”,这种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称赞的事物的写法就叫“象征”。
陈毅同志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就用到了象征,小学课文《井冈翠竹》也用到了象征,象征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法。
结束语古人云“教学相长焉”,说的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
《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汇报材料、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reporting material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心无旁骛是首要的,这样的反思才具备价值,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白杨》教学反思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白杨礼赞》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份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5)份《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 1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
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
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
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__,“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
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__老师吧。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 2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非常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
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
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
此外,老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晰,衔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
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考究老师自身的底蕴。
此次上课,思路清晰做得比较到位,但衔接不自然,偶尔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平时的上课习惯密不可分,以后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
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及反思《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礼赞》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白杨礼赞的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类抒情散文。
从1940年5月起,作者矛盾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他耳闻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这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了这篇文章。
作者笔下挺拔向上,极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与作者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便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的精神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教学目标:1、紧扣经典句段进行品析,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象征手法的好处。
3、学习白杨树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坚强不屈的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刚刚认识,彼此还不太熟悉,可能你有点紧张,那我们先放松一些,先一起背几句诗文怎么样?你能背几句咏物抒怀的诗句或古文吗?(师必要时提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同学们可能不难发现,这几句诗文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借具体事物来写,却赋予了它们特有的精神,赋予了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样的一篇散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一《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主题,刻画了“力求上进”的白杨树的形象,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地方英难人民及其正直、质朴的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对于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予以严厉斥责。
执教该课时,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上。
整节课由课前预习、新课导入、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再读课文、把握要旨、课外拓展、领会象征等环节组成,课堂结构严谨、环节紧扣。
然而,课后,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其中有许多方面急需反思。
首先,我觉得自己对这节的课堂问题设计的迹象过浓,缺乏人性化和人文关怀。
如:导入时,我指导学生观察课件的,适当展开联想,说一说画中的白杨树的特点时,问:同学们,哪些词形象的杨树比较适合?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杨树的形态的?今天,如果让我重上该课,在课文导入时,我会问:同学们,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对于后者我会这样设计: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组织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是天生的提问家。
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中平均提问达三十余次,由此可知,问题设计是否贴近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健。
其次,我觉得自己对该课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
5-7自然段是课文的朗读指导重点。
对文体主旨的把握,可以通过语言的品味。
而语言赏析的载体就是朗读。
今天看来,当时的那节课,我对课文朗读指导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有所欠缺的。
第三,拓展延伸的定位不准。
当时,我把拓展延伸定位在对象征意义的领会,并且在课堂中是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存在。
而实际上,我发觉,文体的拓展应当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本文的拓展延伸应该是对白杨树的美的延伸和对白杨树精神的升华。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2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
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
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
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
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范本(2)《白杨》是中国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农村的一个小学里,一位优秀的校长白杨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反思了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读完《白杨》后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从小说中,我看到了白杨作为校长的高尚品质和教育理念,也看到了中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14.白杨礼赞》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14.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教学提示】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教学反思本篇反思旨在对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以期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白杨树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诵读、理解道德寓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课前准备1. 预习教材:在正式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白杨礼赞》一文,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文章中的道德寓意。
2. 教具准备:PPT、录音设备、白杨树、白杨叶、相册等教具。
3. 教学环境准备:教室中间放置一棵白杨树,树下放置白杨的叶子、相册等教具,让学生可以触摸、感受。
三、教学过程分析1. 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要求的知识点,重点阐述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道德寓意。
2. 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白杨礼赞》一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3. 教师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习性,让学生了解白杨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4. 教师设计多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观察白杨树,描述白杨树的特征;学生触摸白杨叶,感受白杨树生命力;学生观看相册,了解白杨树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5.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道德寓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与自然保持和谐。
6.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理解文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入体会白杨树的美好寓意。
四、教学效果1. 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使得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 多个互动环节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杨树,从而更加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3. 对于道德寓意的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4. 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白杨树的美好寓意,增强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感受。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1《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扣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白杨》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
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
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
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反思其教学,感悟颇深: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托物言志”,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
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二」一、优点1、镂空式教学设计我把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
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
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
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
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_3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__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__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
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__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降户的边疆创业者。
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那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但是,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地与学生的日子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怎么解决这些咨询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段降,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要紧段降。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具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什么原因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楚。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创新的过程,必定要记忆积极思维。
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咨询题。
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疑惑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毅、别软弱、别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咨询题极有考虑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办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并且,所提出的咨询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
能够看出,学生提出咨询题与解决咨询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我从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
并且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办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咨询题让我深思: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觉和体验。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特别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
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洁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
此外,教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楚,连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
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讲究教师自身的底蕴。
此次上课,思路清楚做得比拟到位,但连接不自然,间或还消失了断片,这和我平常的上课习惯密不行分,以后肯定要多多留意。
再者,我始终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学问,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
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会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安慰……作为语文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心情。
这就涉及到教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
除此之外,一个语文教师的一般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终,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每天至少练字和一般话各非常钟,尤其是练字。
要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讨论,力争做一个讨论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教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展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多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2一、取得的成果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方: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观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观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日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举课文中的美丽词句,说出推举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来。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
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
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
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
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教学,我获得如下启示: (一)散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写作背景,茅盾同志赴延安是1940年6月于西安遇见朱德总司令,搭他的车到延安的。
回重庆后于1943年写作《白杨礼赞》。
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当时重庆甚至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反动派势日,茅盾同志去延安之行亲眼目睹了西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抗战,多次粉粹日寇的“扫荡”。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白杨礼赞》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一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
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
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
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
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篇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篇二《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
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
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
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
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
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
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
但今天孙燕燕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
孙燕燕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
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