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密尔《论自由》有感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导读:本文《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
下面是带来的《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论自由》读书心得体会(一) 很薄的一本书,晦涩的长句,让我如同咀嚼一块生硬的糟饼,咽不下吐不出。
密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甚广,尤其是其名著《论自由》(OnLiberty),更被誉为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道,被视为报刊出版自由理论的经典文献。
这部著作的要义能够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其他人和社会都不得干涉;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理解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所以,1903年当严复第一次把《论自由》介绍到中国来时,书名就叫《群己权界论》。
当我看到严复先生所翻译的这个标题,似乎这更是密尔所要表达的主旨。
整本书的建构清晰易懂,完全与其行文资料不同,开章引论,于后三章分述,末章叙述其应用。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所谓的个人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
这也是他所论自由区别于前人如自然法学派,把自由看作是不依靠于社会,而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天赋权利。
在老师在指定书目之前,我便有意地去尝试着去读这本论著,原因在于一次在网络上搜索,《论自由》是新闻传播学必读的课外读物,事实如此,密尔本书的重点也在于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密尔在第二章的末尾总结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在认识上的好处,那里有必要摘抄下来,因为这一系列的论证对推动自由主义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使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论证如下:第一,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据我们所能确知,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我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不可能错误性的提出是密尔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论据,没有什么不可能错误,故而,任意意见都可能去发布。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以其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自由的真谛和价值。
在书中,密尔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并非是“意志自由”,而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这一界定清晰地将讨论的范畴框定在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之中。
密尔认为,个人的自由应当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他强调,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这意味着,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没有对他人造成损害,社会就不应该加以干涉。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自由的边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对个人自由的不当干涉,比如过度的道德审判、家长式的管理等等。
密尔的理论提醒我们,这些干涉往往是缺乏正当性的。
密尔进一步指出,自由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他认为,人类在社会中应当有自由去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不同的目标,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才能和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果社会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过多的限制和规范,人们就会变得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社会的进步也将因此受到阻碍。
这种对于自由与个人发展关系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个自由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从而带来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密尔也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言论自由是探索真理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中,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相互碰撞、交流和辩论,真理也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如果对言论进行过度的限制和打压,错误的观念就无法得到纠正,真理也难以被发现。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思考,而不是轻易地对他人的言论进行否定和批判。
然而,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由所带来的责任。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自由读后感(一)《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其次,在讨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真理只能来源于讨论;《论自由》一书写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当时正是资本主;《论自由》一书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近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密尔最具代表性的着作。
书中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我有幸拜读如此佳作,以下为读后感。
自由,感性来讲,即简简单单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阅读《论自由》前,我似乎从未深刻地思考自由的意义,只是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见到了解到古今中外各阶级人民追求自由的运动与观点——孔子、孟子、伏尔泰、华盛顿、甘地、严复等,他们的事迹及观点都曾烂熟于心。
是的,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
在阅读《论自由》过程中,我不得我承认以我尚浅的经历与学识实在无法逐字逐句地领会到其深刻而博大的内涵。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在书中最感兴趣且触发感受的是书中所言第二部分——关于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首先,在思想自由方面,密尔具体讲述了人们对于意见的分歧,密尔认为不能强迫异议的人沉默。
他在书中提到,“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
”我曾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课堂上遇见这句话,印象颇深,时至今日才知是出自密尔先生的《论自由》。
当对于自己思想或意见与他人的意见冲突时,密尔认为“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
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是一本关于自由与个人权利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自由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呼吁人们珍视自由,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自由行使负责任。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由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而是需要不断争取和捍卫的。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论证,揭示了自由的重要性以及自由受到侵犯时所带来的不幸后果。
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权利,更是社会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对他人的自由进行侵犯,或者滥用自己的自由权利。
这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自由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和进步。
通过阅读《论自由》,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视自由。
我相信,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繁荣。
希望每个人都能认真对待
自己的自由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让自由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珍视。
重读密尔《论自由》
重读密尔《论自由》作为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杰作,《论自由》是一本探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
该书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个人自由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和理论。
在《论自由》中,密尔首先提出了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即“社会可以无侵入地干预个人生活,只限于为了重大的公共利益”。
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利益,就应被视为完全自由的。
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的民主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密尔进一步指出,个人自由不仅是人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个人特质和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
他强调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应该允许和鼓励个人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和创新,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同时,密尔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复杂性的增加,社会控制变得越来越必要。
然而,社会控制应当是手段而非目的,其应该为了保障公共利益而非限制个人自由而存在。
此外,密尔还对新闻自由和讨论自由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这些自由是促进社会发展、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个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重读密尔的《论自由》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和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存。
在当今社会,个性与幸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约翰密尔,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在其著作《论自由》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
本文将结合约翰密尔的观点,阐述个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培养个性来增进幸福感。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强调了个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的个性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能使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读《论自由》有感
读《论自由》有感读《论自由》有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自由》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自由》有感1该书是由英国作家弥尔顿与1644年所写,当时英国升职欧洲都处于高压政治下,言论自由显得弥足珍贵。
弥尔顿是一位诗人,热情洋溢,关心政治,而他所发表的著名政论便是《论出版自由》一书。
此书从遥远先哲时代,来论述人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他列举了雅典法官所禁的渎神和无神论文字以及中伤的文字。
其中西塞罗虽然反对伊壁修鲁的看法,却没有任何命令禁止他们。
之后也举了屋大维和提图斯的例子,充分列举了古代先哲的示范,同时折射出当时教皇和国会对思想的禁锢。
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真理与缪误的解读。
他说唯有保持言论自由,才能让真理战胜缪误。
阅读好书与坏书怎么处理,弥尔顿巧妙地借用上帝之口来说“你不论拿到什么书都可以念,因为你有充分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探讨每一件事。
”一个人的判断力怎么来,那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经验形成的一种理性且正确的判断与认知。
那么如果人类根本没有接触到饿,我们又有什么智慧可做选择呢?就像亚当尝的那个苹果的皮上,善恶是连在一起的,强行分开本来就有违约自然。
书上也列出了一些限制出版自由的客观弊端。
首先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认知也不同。
但是一本书确实要很多个通行证才能出版,这不仅会使好书的出版率大大下降,也会形成单一的书籍知识。
试想千篇一律的书本,还有什么思维的碰撞呢。
且复杂的审查制度,也会消磨作者写书的动力,就会停止思考,一个停止思考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堕落,前途该是多么的灰暗呀。
当然,审查书籍也必须要有审查人。
作为掌握知识发行的人,他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力及长远的目光。
且不说这样的人是否容易找到,在日复一日的审核中,是否浪费他们的时间,后逐渐机械化随意化我们可以想象。
密尔论自由读书笔记
密尔论自由读书笔记密尔的《论自由》是为保障公民自由而写,提倡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所谓自由就是你做出选择的权利,这就要求政府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表言论的自由。
所谓自由就是你做出选择的权利,这就要求政府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表言论的自由。
如果人们想说什么,或者认为应该说什么,就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不希望别人干涉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就有权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意见。
你想发表什么样的意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他人无权干涉。
不要幻想得到其他人的同意。
他人不会也不应当因为你赞成什么主张,或反对什么主张,而在实际上采取和你相同的立场。
不过,任何人对事物所抱的态度、持有的信念,并非都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不能仅靠信仰或偏见来判断,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事实。
我们应该力求客观,坚持实践,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
4。
政府除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还有必要保证人们拥有出版自由,即对报刊、杂志等的出版进行合理的管理,防止政治压迫和政治迫害。
一个国家的出版自由受到严重威胁,就好像一个人的自由被剥夺了一部分一样,难免使人感到沮丧。
但这一缺陷只要解决得好,也可能转化为一个国家的优势,起到积极的作用。
报刊杂志只是手段,服务的目的才是目的。
管理出版自由,管理政治自由,管理信仰自由,管理思想自由,管理言论自由,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有些言论自由的限制往往超出现实的条件,是与本阶级的历史和社会状况相悖的。
政府除了保证这些自由外,还要积极扩大自由的范围,使之不再受各种不适当的限制。
5。
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多种权力和力量,其中包括党派、教会和舆论领袖等的权力和力量。
对此,一方面应该对各种组织的活动予以切实的监督,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防止它们成为损害公民自由的工具。
政府还必须正视下面三种危险倾向:一是仇视社会主义者的反动倾向;二是保守和右倾的倾向;三是享乐主义的倾向。
即:过去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导致不安全、懒惰、对纪律漠不关心的传统思想。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出版于 19 世纪,但其对于自由的深刻探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密尔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他所探讨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在社会中的自由,即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个人所拥有的行动和思想的自由。
他认为,自由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密尔强调了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权利自由地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与主流观念相悖。
因为只有在思想的充分交流和碰撞中,真理才能得以显现。
如果因为害怕不同的声音而限制思想的自由,那么社会就会陷入僵化和停滞。
在言论自由方面,密尔认为这是思想自由的延伸。
人们不仅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自由。
他指出,即使是错误的言论,也应该有被表达的权利。
因为只有通过公开的讨论和辩论,错误的言论才能被纠正,真理才能被更广泛地接受。
同时,密尔也强调,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诽谤、侮辱他人,或者煽动暴力和犯罪。
密尔还深入探讨了个性自由的意义。
他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有发展自己独特个性的自由。
社会不应该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个人,而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偏好。
只有当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
密尔指出,其中一种限制来自于社会的习俗和传统。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害怕违背社会的习俗和传统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
另一种限制来自于政府的权力。
如果政府过度干预个人的自由,就会损害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发展。
在书中,密尔还提到了自由与权力的平衡问题。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要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内行使。
同时,政府也应该有一定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共利益,但这种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以防止其被滥用。
读完《论自由》,我深受启发。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是一部由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所著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了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对于个人自由的
限制。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所触动。
在书中,密尔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
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的幸福。
他提出了“伤害原则”,即只有当某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时,政府才有权干预。
这种思想引发了我对于个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深思。
另外,密尔也指出了群体对于个人自由的威胁,他认为群体的
压力和舆论对于个人的自由表达构成了威胁。
这使我开始思考在现
代社会中,个人自由受到了怎样的限制和威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
去面对这些挑战。
通过阅读《论自由》,我开始对自由和权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政府应该如何平衡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
这部著作激发了
我对于自由和民主的热爱,也让我更加珍惜自由的权利。
同时,我
也意识到了自由并非是绝对的,它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保护和
限制,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总的来说,阅读《论自由》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让我对于自由和政治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个人自由和政府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著作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于社会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论自由》读后感领悟心得五篇
《论自由》读后感领悟心得五篇《论自由》读后感领悟心得1《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
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
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
*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
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
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
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
另一种是通过宪法。
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
”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
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
”“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
”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
”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
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
”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决定那些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的行为准则的主要东西,是社会的好恶或社会中一些有势力的部分的好恶。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读书笔记自由,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
它既让人向往,又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性。
在阅读了相关著作后,我对自由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在众多关于自由的论述中,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密尔在书中强调,个人的自由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他指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干涉他人的自由。
相反,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明确的、直接的伤害时,社会才有权力进行干预。
密尔的观点让我反思了社会中常见的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比如,一些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可能会束缚个人的选择和发展。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规范并非基于理性和公正,而是出于习惯或者偏见。
然而,要判断一种干涉是否合理并非易事。
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自由的行为,可能会在长期或间接的层面上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追求个人的消费自由,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著作是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伯林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指的是免于干涉的自由,即个人在不受他人或外在力量强制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进行选择和行动。
而积极自由则强调个人能够自主地控制和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混淆和误区。
有时候,我们过于强调消极自由,忽视了积极自由所需要的条件和能力的培养。
例如,一个人拥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但如果他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这种自由可能只是一种空洞的权利。
另一方面,有时候我们追求积极自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个人权利的过度干预,以实现某种所谓的“共同目标”或“理想状态”。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
在政治领域,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保障公民自由的重要形式。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是一部关于自由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自由的概念、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本书时,我深刻地体会到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是人类追求幸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
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由的范围内行使自己
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这种平等
和尊重的自由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另外,作者还对自由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自
由并不是绝对的,它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行使,才能实现社
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意识到,自由是有条件的,不能肆意妄为,更不能以自由的名义去伤害他人的利益。
通过阅读《论自由》,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
自由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的价值。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
能在自由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能为他人的自由和幸福
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读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所探讨的关于自由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书中,密尔开篇就指出,他所论述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这一定义清晰地将自由置于社会的框架之中,强调了自由并非是无限制的、绝对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一定约束和规范的。
密尔认为,个人的自由应当包括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若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就等于阻断了真理的产生。
言论的自由则是思想自由的外在表现,只有让各种观点在自由的交流和碰撞中,才能使真理得以显现,谬误得以淘汰。
这让我想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或是因为主流观点的压力而选择沉默。
然而,正是这种沉默,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发现真理的机会,也可能会让社会的发展陷入停滞。
同时,密尔强调了个性自由的重要性。
他指出,个性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一个压抑个性的社会,必然是缺乏创造力和活力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兴趣,如果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带来丰富多样的成果。
这使我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是否给予了人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是否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独特性。
在谈到自由与权力的关系时,密尔深刻地指出,权力不能过度干涉个人的自由。
政府和社会应当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这让我认识到,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有明确的边界和约束,否则就容易沦为侵犯自由的工具。
而作为公民,我们也应当警惕权力的滥用,积极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
此外,密尔还探讨了自由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他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繁荣和个人自由的重要保障。
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活动,而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读完《论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由的珍贵和重要性。
书中作者对自由的探讨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
对自由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政治、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对自由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
义务。
自由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
的和谐发展。
同时,自由也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播来加以保护
和弘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由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自由并不是
无限的放纵,而是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行使。
只有在有序的
自由中,个人和社会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由是需要不断争取和捍卫的。
在当今社会,自由的权利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捍
卫自由,让自由的光芒继续闪耀。
总的来说,读完《论自由》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自由的权利。
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自由的意义,为自由的实现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
《论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论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自由》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自由》读后感篇1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
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
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
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
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
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
”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
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
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
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习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读完《论自由》,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由的珍贵和重要性。
作者
在书中阐述了自由的概念、种类和限制,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
它不仅
是政治上的自由,还包括思想、言论、行动等方面的自由。
在自由
的状态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然而,自由也有其局限性。
作者指出,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
的自由,它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这是因为人们的自由行为
有时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政府需要通
过法律和规章制度来限制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读完《论自由》后,我对自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自由是
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但它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只有在自由和
秩序的平衡中,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由,同时也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自由摘抄及感悟
论自由摘抄及感悟《论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创作的政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859 年。
该书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问题。
作者认为,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是一种社会权利,与政治自由不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行为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密尔在书中强调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基础。
以下是《论自由》中的摘抄及感悟:1. “自由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特权。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体现。
2. “一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就应该享有自由的权利。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的行使应该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自由。
3. “自由不仅是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社会的责任。
社会应该保障个人的自由,同时也应该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自由的行使,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4.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类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感悟: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由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源泉。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自由》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对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自由的行使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和规范。
这本书对我们理解自由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由,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自由的含义和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自由的概念,强调了自由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它赋予了个体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力,同时也要求个体在行使自由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自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争取和维护的。
自由的实现需要个体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社会才能实现全面的进步和繁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自由并不是绝对的。
在实践中,自由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行使,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个体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自由也不能成为无序和混乱的借口。
因此,保障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制度,以保障自由的公平和合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自由》,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自由
的环境中,个体和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和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维护自由,让自由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石和动力。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自由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自由读后感篇1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论自由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的著作。
该书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被高度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
该书阐述了自由的重要性,每个人生而都要有自由,获得应有的权利,人们都在为自由而奋斗者。
人们不应该在过多的牢笼束缚下生活,只有获得了自由的权利,才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但是这种自由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超出伦理的范围。
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一是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
二是个人对社会负责的唯一条件是,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
密尔认为,个人在追求某一合法目标时,无论在任何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他人利益的影响,造成他人利益的损失。
判断这种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普遍利益造成危害。
因此,密尔所强调的个人自由是种社会自由,这体现了密尔对如何实现自由原则的思考。
他认为人格的价值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而是在实际条件下要实现的东西。
《论自由》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
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
密尔认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本身具有价值,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于己有利,也使社会能从中得到好处。
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这种自由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彻底的自由主义将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为社会埋下动乱的种子。
三、自由主义以个人的理性为前提
密尔在其自由原则的论证之中,始终以“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维护者”为逻辑前提。密尔相信,没有任何人会比行为人更为关注他自身的利益,因此,也没有任何人会比行为人更了解自身的利益所在(第135页)。显然,只有当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自由主义才是顺利成章的判断。
但密尔的这一假定并非不证自明的事实,人类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人绝不是那么理性的动物。未成年人的不理性行为自不必说了。小孩感冒了,他很可能就是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健康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打针吃药,大人们将不得不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她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要以为只有未成年人才会缺乏理性,成年人也同样如此。记得小时候,我村里的一个农夫被倒下的电线杆压断了腿骨,村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他按倒在地,由跌打郎中强行接骨治疗,痛得他杀猪般嚎叫不止。这时候,村民们可不曾可虑伤者的“自由权利”,不曾认为他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即使认为伤者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也不认为他有足够的理性和勇气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与此相似的是,对吸毒成瘾者,社会必须以强制力给他戒毒,这里没有他的所谓“自由权利”。
如果一个人在十四五岁就须择偶结婚,而且一旦结婚就终生不得反悔,这时由父母来替你做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情窦初开的男女,未经世事,贸然闯入婚姻的殿堂,往往造成终身的遗憾。显然,密尔论证的逻辑前提“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并不总是成立。既然如此,难道自由主义就没有前途了吗?我觉得,自由主义仍然有值得坚持的价值,但密尔的论证需要有适当的修改:
反对极端自由主义——读密尔《论自由》有感
密尔将自由主义归纳为一种简单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伤害原则”: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成员的行为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就是自我保护。权力能够违背文明共同体任何成员的意志而对他进行正当干涉的唯一目的,便在于防止他对于他人的伤害。他自己的利益,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都不足以成为充足的理由。……任何人的行为,他对社会负有责任的部分只能是那些与他人相关涉的行为。在仅仅关涉自身的部分中,他的独立性是绝对正当的。对于他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心,个人便是最高统治者”(密尔《论自由》第16-17页,于庆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这个假定不仅帮助密尔完成了一项重要命题——即,人人都有权利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它也成为了西方自由民主政治之所以肯定普选权的重要前提。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指出,民主政治必须假设“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否则我们没有理由不采取类似柏拉图所主张的“监护统治”(guardianship),由那些更了解我们利益所在的人来替我们规划人生。(参见密尔《论自由》之译序,于庆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有人(如本论坛的maye106先生)认为,与其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高尚的追求越来越少,那么我们的社会也越来越好”。这是把自由主义当作一种唯一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了。然而,“相忘于江湖”不可能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不管你的物质生活多么丰富。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所以不管我们多么有钱,生活多么地自由自在,我们内心深处仍在向往着“相濡以沫”,向往着群居性的情感生活。我不反对自由主义,但反对将自由主义当作唯一的人生价值。将自由主义当作“普世价值”,导致的就是价值的虚无主义,导致的就是社会的颓废,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阶层正是前车之鉴。
二、自由意味着责任和风险
不要以为人人都向往自由,也有很多人宁愿过被支配但安稳的生活。东西德国统一之后,相当多的民主德国的人并不适应那种“自由”的生活。在民主德国时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被安排好的,人们不需要操心自己的一切,他们过着虽然相对贫困但却十分稳定的日子,很有安全感。统一之后,民主德国人“被自由”了,许多人却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充满忧虑。
目标优于手段。正是由于社会整体的幸福优先于个人的自由,所以密尔才主张有过酒后伤人前科的人应被禁止再度醉酒,而懒惰不负责任的父亲可以被强制去劳动(第174-175页)。在这类实例里,顾及社会连带责任的考量显然优先于对个人行为自由的尊重,即使那些行为并未造成明显而立即的伤害。(参见密尔《论自由》之译序,于庆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这是自由主义值得遵循的另一个有力的理由,密尔对此也有论证。
(四)正因为并非“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所以在涉及当事人生命安全,或者可能引致无法挽回的后果的时候,社会应该予以强制和干涉。雇主不能听任雇员忽视自己的安全,若有雇员不戴安全帽进入工地,工地管理者有义务予以制止。建筑工人也许会抱有侥幸的心态,宁肯冒险作业而不愿意采取安全措施,但雇主不能以“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为由而不管不问,因为这后果有可能太严重且不可逆转。
权力必然意味着责任。自由意味着自己有支配自己的权力,也就必然同时意味着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在一个人人自由的波涛汹涌的社会大潮中,若没有练就过硬的“到中流击水”的本领,很多人会宁愿选择被一个强者保护,受强者支配,同时也希望由强者来承担本该由自己负责的当家作主的责任。这样的“奴才”意识虽然显得卑微,却也是很多人乐于选择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封建农奴制度能长久存在的原因,农奴们虽然牺牲自己的自由,但换取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和保障。
一个极端自由的社会对弱势人群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往往不得不沦为受剥削和压迫的对象,他表面上的自由掩盖着的是他内心深深的无助和不自由。所以,现代西方并不主张彻底的自由主义,相反,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政府以税收或其它的形式剥夺富人的财富,限制强势人群的自由权利,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比如每个国家都会制定《劳动法》或《劳工条例》,而早期英国是没有劳工条例的。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劳动契约是一种建立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民事契约,用民法来调整劳资双方的关系就足够了。后来的法学家意识到,用绝对自由主义的原则处理劳动契约,这将使作为弱者一方的劳工非常不利。雇主往往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和雇员签订“自由契约”,规定超长的劳动时间,规定超低的劳动保障条件,最大限度榨取劳工的血汗。于是,专门用于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就从民法中独立出来。劳工条例是反自由主义的,它有利于保护劳工的权利,但对雇主是不利的。
(一)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理性的缺失,由此给他本人造成的利益损失,这样的“自然惩罚”足以起到惩戒作用了,他人和社会的强制并无必要。这是自由主义值得遵循的最重要依据。一个人采取错误的行为习惯,比如懒惰、不讲卫生、花钱大手大脚,由此将导致自己生活不如意,也可能招致他人的厌恶而不愿意与之合群,他承担着这些糟糕的后果之后,自然就会吸取教训,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需要强制力的参与。密尔对此实际上也有充分的论证。
密尔的这一论述相信绝大部分学人已耳熟能详,它也无疑激发了人们极大的追求自由的热忱。没有人愿意受干涉和约束,人人都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自由是惬意的,失去自由则是恐怖的,自由主义令人神往。
但是且慢!在你确定自己愿意皈依自由主义之前,有些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
一、自由是手段而非“普世价值”
很多自由主义者乐于将民主和自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并希望将它强加给全人类。但自由作为普世价值,这显然并不是密尔的本意。在《论自由》中,密尔明确地表示,他并不把自由看成某种“抽象权利”(abstract right),毋宁说,自由只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源泉”。简言之,自由只是手段,真正的人生目的是幸福或功利。
在这里还必须谈谈中国的信访制度。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失误,没有注意维护好自己的权益,结果导致损失,于是愤而上访。比如,劳动者求职时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结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时候,政府不应该过分迁就弱者的诉求,无原则地保护弱者的权益。只要不是重大的损失(如显失公平的合约),让弱者吃点苦头也是应该的,否则他永远把自己当作幼儿,动不动要求政府“为民做主”,而自己永远成了永远长不大的“未成年人”。
与此同时,社会应尽量提供一种个人的纠错机制。尽量不要让个人的错误后果不可挽回,比如因个人的错误选择了一个不合适的对象结婚,应允许其反悔而离婚。
总之,自由主义有其价值,但极端的自由主义绝非我们的理想!
(二)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一般情况下,外界的强制力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把个人的命运交给他自己去主宰更合理一些。
(三)虽然并非“人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社会必须让人们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学会自己主动去寻找幸福,这是社会具有创造力并保证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个人的包办,将使个人丧失追求幸福的能力,也将使社会陷入僵化和停滞。密尔说:“如果社会竟然允许其相当数量的成员长成以后还只是幼儿,不能按照长远动机之合理考量行事,那么社会自身便要为此结果而受到指责。”社会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教育使公民尽可能成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不该使用强制力去包办,因为一旦包办,人们以后就反而失去了对自我利益的判断能力,后果糟糕透顶。
据说,在沙特阿拉伯,女性被认为是缺乏理性的,她的行为需要被人监护。所以沙特阿拉伯实行男性监护人制度,未经监护人的允许,沙特阿拉伯的女性连手机都不能买。在沙特,女性不许在没有“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出行、到公共医院就诊或单独生活。男性还可以责打不遵守上述规定的女性。沙特的法律将女性当成了不能为自身负责的小孩子,同时还将所有权力都给了男性,堪称荒谬。(见今日的《参考消息》)
“铁饭碗”端起来虽然沉重,虽然有诸多的不自由,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牺牲自由去端“铁饭碗”。打破“铁饭碗”虽然可以给你自由,看来很惬意,但它也意味着责任,意味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而自己对自己负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个极端自由的社会里,个人是没有多少保障的,你的一个不留神或许就是你根本无法承受的灭顶之灾。这时候,你也许会想,如果能接受别人的安排,按照别人的意志行事,同时也由别人来承担我生存过程中一切风险,这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很多人限于自己的弱势地位或才智方面的欠缺,会选择做一个失去自由的“雇员”,却不愿意做自由自在却担着风险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