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学案北师大版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教师文档-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解析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能提升课Ⅰ儒学世俗化——宋明理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一、魏晋南北朝、唐代儒学的发展情况1.儒学危机(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
2.儒学的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以继道统为己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愈、柳宗元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后经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朱熹时这一“学说”正式形成。
二、程朱理学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和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社会政治是以道德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宋明理学主要观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宋明理学的知识?请大家分享一下。
”1.2引导学生关注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2.讲解宋明理学的起源2.1介绍宋明理学的起源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2讲解宋明理学的创立者周敦颐及其主要成就。
3.讲解宋明理学的发展3.1介绍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如北宋五子、南宋朱熹等代表人物。
3.2分析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如重视心性、强调道德、关注社会现实等。
4.讲解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4.1天理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们应当遵循天理来生活。
4.2人性观:人性本善,但受到物欲的诱惑,需要通过修身来克服。
4.3修养观:主张通过读书、静坐、格物等途径来修身养性。
5.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1政治方面:影响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5.2文化方面:影响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5.3教育方面:影响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6.讲解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6.1宋明理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6.2宋明理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7.课堂小结7.2强调宋明理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8.课后作业8.2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掌握了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2.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等。
3.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必修3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内容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形成原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的相关知识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通过分析理解材料共同进行问题探究,进而了解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策略教材分析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用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本课原始材料较多,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来进行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
本课设计了四道合作探究问题,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明清之际主要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等,从而完成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简述汉代“私奔再嫁司马相如”的故事,然后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理学家会怎么评价这件事呢?(学生回答“反对”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但是明朝的李贽却热情的赞扬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和道学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宋明理学教案教学教材
宋明理学教案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但是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
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
2021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考点1| 宋明理学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开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易混辨析]“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合并〞“三教合一〞并不说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开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根底。
二、内容派别代表主要观点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那么;“理〞表达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创造本心〞以求理的方法王守仁“致良知〞“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评价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宋明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②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③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开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创造本心〞的思想,④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表达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带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带答案第一篇: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案带答案程朱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标要求】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要求】1、宋代的程朱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前预习】[感悟高考] 1.(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主干梳理] 金版教程【课堂导入】 [问题探究]【问题思考】想一想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的哪种主张?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问题思考想一想“存天理,灭人欲”。
评价:这种思想要求克服私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需求,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说一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结合上述材料及图片,你如何认识理学?“贞节牌坊”说一说(1)理学提倡“三纲五常”,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读一读“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教学设计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学会倾听、交流、合作。
2.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宋明理学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等,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方法,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权威。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真理、敢于质疑的精神。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让学生理解理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导,将其运用于个人修养和日常生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意愿。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配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体系。
-理解宋明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理学形成的影响。
-掌握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主要理学家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PPT、视频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创设虚拟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的思想成果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掌握“格物致知”、“诚实中正”、“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核心理念。
2021届新高考历史课件: 模块3 第11单元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过
课
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后
限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
时 集
高
考 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训
考
法 全
(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的不务实际之风。
突
破
返 首 页
15
基 础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知
识
一
遍
过
课
后
限
时
集
高
训
考
考
法
反省内心就可得
陆九渊 物的本原,“心”
外无物联系
遍 程朱理
过
即“理”
到天理
起来
课 后学和陆ຫໍສະໝຸດ 限“心外无时
王心学
“_致__良_知__”“知 将人心与道 集
高 考
王阳明 物”“心外无
训
考
行合一”
德联系起来
法
理”
全
突
破
返 首 页
9
基
础
知
识
一 遍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要求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等处,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凡是外出游历,他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
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经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尔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次查看。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范文
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其思想以理性、人性和天命为核心,强调“心即理”,提出了“大同世界”、“君权神授权衡”等重要理论,并对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史教学中,宋明理学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宋明理学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提升,更能够扩大其视野,更好地融入到当今时代的发展中去。
为此,本篇文章将就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做进一步探讨,探究如何构建优秀的历史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应该成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在学习宋明理学方面,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这一学派的基本内涵和影响。
教学目标应该突出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政治、哲学和社会的作用,使学生懂得理性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感。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在实施教学计划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要求和内容,确保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 学习宋明理学及其影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宋明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通过精讲,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经典著作对于宋明理学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同时,教学还应该深入探究宋明理学的典型代表,如王阳明、张载、陈亮、朱熹等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特点,让学生真正领会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 探究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性论”、“知行合一”、“大同世界”、“君权神授权衡”、“物我一体”等,教学中应该分别针对这些观点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学习这些观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和特点,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3. 把握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宋明理学以个人的心性、道德、伦理思想为核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深入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作用,例如如何影响了士人的政治观念,如何对之后的科举考试和科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31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 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 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 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 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 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董仲舒的新儒学宣 扬“春秋大一统 ”“君权神授”,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 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
宋明理学,包 括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理 学的产生,标 志着儒家思想 已进入了哲理 化、思辨化阶 段
出现了反 封建的民 主思想, 思想家反 教条,重 实用,对 传统儒学 批判继承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 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 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 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 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 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 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 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 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 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三)清朝前中期儒学(1644—1840年)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3)理解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如“天理”“格物致知”“心即理”“致良知”等。
(4)能够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佛教、道教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宋明理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2)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内涵。
2、教学难点(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2)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使学生对宋明理学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佛教、道教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宋代的山水画或一首宋词,引出宋代文化繁荣的话题,进而导入宋明理学的教学内容。
2、讲授新课(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①政治方面: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维护统治秩序。
②经济方面: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③文化方面:儒学在汉代以来的发展中面临困境,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对儒学形成冲击,促使儒学进行自我革新。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熹强调的“理”是( )A.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解析:选B 朱熹强调的“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倡导的是三纲五常,故B项正确。
2.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 )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解析:选B 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
3.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说明(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C.宣扬“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解析:选D 伦理道德的解读更应该围绕人与人的关系,材料围绕忠君这一事件阐述心与理的关系,故A项错误,D项正确;“格物致知”这种求理的方式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故C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4.谭嗣同称“孔教亡而三代下无可读之书矣……以冀万一有当于孔教者,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其庶几乎!其次为王船山之遗书。
皆于君民之际,有隐恫焉!”谭嗣同在此赞扬两人都( )A.批判君主专制B.赞成民主自由C.主张工商皆本D.提倡经世致用解析:选A 材料中考查的是王夫之和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二人都批判当时的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5.中国历史上不乏具有深刻批判精神的思想家。
明清时期这种批判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儒家民本思想的固有框架。
这种冲击体现为(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人感应”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选D 根据题目可知限制时间是明清时期,A项是战国孟子的思想,B项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C项是宋明理学的内容,D项是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的。
(复习指导)模块3第11单元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含解析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4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的产生1.背景(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
(2)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
(3)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维护封建统治。
(4)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
2.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3.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张(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
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
(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地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
2.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
(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
3.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奉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理学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宋明理学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概况(1)思想来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
[教材拓展] 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
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
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
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解读]史料反映出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料从多角度反映出理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合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
[试答]影响: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
《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
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
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提示】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宋明时期儒家的发展及影响(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
局限性: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杀人。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A[材料中沈括是在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排除B项;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排除C项;只能说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科学研究借助理学,排除D项。
]2.(2019·青岛一模)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
”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D[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 项;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排除C项。
]3.(2019·汕尾质检)下表是不同学者对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观点出处王阳明之学尤为明代理学里的重镇。
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钱穆《阳明学述要》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
……王(阳明)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李泽厚《古代中国思想史论》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
乃反对之者,辄斥之为异端,目之为空谈,朱王之间,成为水火。
盖两家门户之见,非定论也孙毓修《王阳明》A.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形成了统一的道德规范C.具有近代民权意识特征D.“扬弃”了程朱理学思想D[由材料“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张载立(理学),朱熹集大成,王(阳明)使之瓦解”“阳明之学出于陆氏,与朱子异道而同归”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扬弃”,故选D项;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心学与理学的关系而非心学的内容特点,排除C项。
]儒学新象——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焚书》《藏书》等。
3.思想主张(1)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自治、自由。
(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4.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李贽的思想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黄宗羲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经济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读通鉴论》《宋论》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