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五)水滴石穿_250字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十五)水滴石穿_250字
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
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
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
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丰富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结果蛇变得奇形怪状,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个人在夜晚看到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心里的恐惧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冷静对待事物,不要被杯弓蛇影所迷惑。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瞎担心,要有信心面对生活,不要成为杞人忧天。
4.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铃铛,却把耳朵捂住了,以为别人听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的人自己以为聪明,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5. 画龙点睛。
古时候,有个画家画了一幅龙,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
结果龙仿佛有了生命,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6. 杀鸡取卵。
有个人为了一时的利益,杀了鸡取了鸡蛋,结果失去了长期的收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更大的好处。
7. 守株待兔。
传说有个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去努力。
8.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看到了井口的天空,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目光短浅,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9.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远方的海洋,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望洋兴叹,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
10. 胸有成竹。
古时候,有个人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做事才能游刃有余。
1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导读:导语: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以下20个成语中包含着20个历史典故,爸爸妈妈们趁暑假有空快教给孩子吧!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1、一鼓作气(曹刿 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不可不知的400条成语典故
一、物极必反:“物极必反”说的是越多越少,越少越多。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所提出来的思想,也即是多多益善,少少则反动。
人们应根据自身的能力或社会的发展情况适当地把握自身的数量,以避免引起过度消费或过度生产的危险。
二、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史记》中的故事,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机遇下历尽艰辛而未得所求,放弃活动而守候不动。
它至今仍用于形容一个人因未能预料到未来而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或因无所作为而失去机会。
三、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离骚》中所使用的典故,形容狗叫声响彻孤山,间接地表达一种内心的深切寂寞和悔恨。
这句话也用来比喻节前明白的事情把人搞的焦头烂额,让自己之前的预谋破灭,而由此发生的后果非常prepared。
四、弱肉强食:“弱肉强食”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故事,形容在自然界中,弱者要面临着吃来的生存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食物而生存下来。
用来比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中,弱者也会面临着此类的残酷竞争,而强者则能够以弱者为利器而掌控方向。
五、视死如归:“视死如归”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把死亡当成是回家的过程,并且不要惧怕它,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大步向前。
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某人勇敢坚定不移,不怕困难和安危,永不言败,而且希望可以经受一切困难而获得成功。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既可以传达深刻的哲理,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古老成语的魅力吧!1. 画龙点睛。
相传古代有位画家,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他冥思苦想,最终在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滴墨水,龙顿时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比喻在事物的关键之处加上恰到好处的点缀。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忧心忡忡,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啊!”后来,人们就用“杞人忧天”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
3. 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坐在树下守着,希望能等到兔子撞上来。
他的愚蠢行为被人们取笑,后来“守株待兔”就成了形容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人的成语。
4. 刻舟求剑。
古时候,有人在河边刻了一艘小船,船掉到水里了,他却在原地寻找剑。
别人告诉他,剑已经掉到水里去了,他却不信,还在原地寻找。
后来“刻舟求剑”就成了形容人们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成语。
5. 指鹿为马。
秦始皇时期,有个大臣想试探秦始皇的权力,他抓来一只鹿,说是马,问秦始皇认为是什么。
秦始皇居然说是马,大臣得知秦始皇已经被蒙蔽,暗自庆幸。
后来“指鹿为马”就成了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成语。
6.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有个人为了报仇,每天都在火炉上烤着薪木,用来激励自己。
他最终成功报仇了,后来“卧薪尝胆”就成了形容为了达到目的,不怕牺牲、忍受艰难的成语。
7. 杀鸡取卵。
有个农夫每天都杀掉母鸡,取鸡蛋。
别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却不听,最终所有的母鸡都被他杀光了,也就再也没有了鸡蛋。
后来“杀鸡取卵”就成了形容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成语。
8. 守口如瓶。
古时候,有个人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他一直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出去。
后来“守口如瓶”就成了形容保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的成语。
9.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他心中已经有了画面,所以他在纸上轻轻一笔,就能画出精美的竹子。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大全
中华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成语及其典故:
画蛇添足:相传古代有人画了一条很好的蛇,却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画了蛇的脚,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古代有人喝酒时,看到杯子里的弓影,以为是蛇,惊恐不已。
形容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多虑和疑神疑鬼的心理。
掩耳盗铃:故事中有人要偷铃铛,为了不被铃声发现,他把耳朵捂住,结果铃声并没有停止。
用来形容掩盖事实真相,自欺欺人。
守株待兔:古代有人守在株旁等兔子撞树,结果兔子没有撞树,而是从旁边跑过。
用来形容迷信、盲目等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画龙点睛:古代有画家画了一幅龙,但觉得还不够生动,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立刻龙栩栩如生。
用来形容在关键之处做出巧妙的补充,使整体效果更加出色。
守口如瓶:比喻严守秘密,不泄露一点信息。
杀鸡取卵:比喻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破坏长远的发展。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事物的人讲解或指导,白费功夫。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华成语的典故,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
通过学习成语和了解其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最常见的20个典故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中华典故大全集
中华典故大全集1.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暴秦。
有一年,项羽在江淮地区率领起义军同秦军展开了搏斗。
在起义军遭到秦军章邯的追击,退到汉江边上,准备上船过江时,项羽为了彻底打消军士退却逃跑的念头,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炊具),烧掉行军用的船只,以表示有进无退、决一死战的决心。
将士们见此情形,一个个斗志昂扬、生死与共,终于大败秦军。
后来人们常用“破釜沉舟”一词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2. 揭竿而起: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
当时各地反政府武装力量先后起义反对秦朝暴政,其中一个著名的领袖叫陈胜、吴广的,领导起义后规定“凡遇不测之人,田间之字皆收吾剑”等来鼓舞士气,最终取得起义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人民起义或武装斗争。
3. 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东晋王朝。
他仗着国力强盛,向其他诸侯发动了进攻。
后来他率领八十万大军准备征服南方,统一全国。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军队被初春新长的草木遮蔽得很低,而以为敌军已排成阵势把他围困起来,心里不免有些害怕。
接着风声鹤唳的夜晚他也听到许多怪声音和影子,更使他恐慌不已,以为受到神灵征兆了,以致把树上的叶子也当成敌人的旗幡,在混乱中带着部队就往回逃跑了。
后来人们就用“草木皆兵”一词来形容错误的判断让一草一木都带有敌人的气息,更加使自己害怕的意思。
4. 风声鹤唳:西晋末年的时候,各地征战的士兵陆续回家,恢复各自的农事活动了。
当时有个名叫祖逖的人也由胜利而骄傲起来。
他每天练习书法后都要听到鸡叫声才去睡觉。
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听到鸡叫声才起床练字、读书的人都是刻苦的读书人,常常会受到鬼神的干扰。
”祖逖说:“我常常半夜三更听到一种怪叫声。
”别人说:“那是风声和鹤叫声。
”祖逖说:“风声和鹤叫声就像敌人追赶来了。
”从那以后祖逖就因为以前在战场上打仗时所受到的惊吓而神经错乱起来。
于是就真的相信了鬼怪的存在了。
成语三百则经典典故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成语典故:1.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
他以柴草为床,每天舔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2.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与蔺相如不和。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3. 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军师孙膑率军围攻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解救了赵国。
4. 图穷匕见: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将匕首藏在地图中。
当他打开地图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刺杀秦王失败。
5.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决战。
项羽命令士兵破釜沉舟,表达了誓死一战的决心,最终击败秦军。
6. 指鹿为马:秦朝宦官赵高试图篡权,他故意将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一匹马。
许多大臣迫于赵高的权势,不敢说实话,只有少数人敢于反对。
7. 草木皆兵: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军攻打东晋。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他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非常害怕。
8. 风声鹤唳:还是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战败后,士兵们惊慌失措,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
9. 请君入瓮: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设计陷害周兴。
他故意问周兴,如果有人不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可以用大瓮将人蒸熟。
来俊臣随后命人抬来大瓮,对周兴说:“请君入瓮。
”周兴吓得连忙认罪。
10. 程门立雪: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去向程颐求教,正巧程颐在屋里打坐。
他们不忍心惊扰老师,就静静地站在门外等程颐醒来。
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了。
这些成语典故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经典成语故事20个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它由于其简洁而深入人心,广泛应用于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
下面将为大家讲述20个关于成语的经典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故事一:画蛇添足在古代有个人非常善于画蛇,他的画蛇非常逼真。
有一天,他看到一幅别人画的蛇的画,觉得上面还缺少点什么,于是他拿起画笔,给蛇画上了足。
结果,这只本来很完美的蛇变得怪异而可笑了。
从此之后,人们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的情况。
故事二:杯弓蛇影有一天,一个人在夕阳下散步,从远处的一家酒楼走过,突然发现一个酒杯的倒影移到他的面前。
他惊恐地以为是一条蛇,吓得急忙躲避,结果摔倒了。
原来,他只是看到了酒杯的倒影,做了莫须有的事情。
从此以后,人们用“杯弓蛇影”来形容因为过度紧张而对事物产生错误判断的情况。
故事三:因果报应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东西,心中非常得意,以为自己得逞了。
然而,过不了多久,他也被人抓去偷东西。
这时,他才明白偷盗的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从此以后,人们用“因果报应”来形容善恶有报,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的道理。
故事四:守株待兔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树苗,每天都在旁边辛勤地照料,但是一直没有结果。
有一天,他坐在树下休息时,看到一只兔子从旁边奔过,结果一头撞到了树枝上死了。
这让他非常开心,觉得以后只要守株待兔就能得到兔子肉吃。
可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能够得到兔子肉。
从此以后,人们用“守株待兔”来形容不会主动争取,只想靠机会得到好处的人。
故事五:镜花水月很久以前,有两个朋友一起游泳。
其中一个朋友看到水中有漂亮的花和月亮的倒影,觉得非常美丽。
但是另一个朋友知道那只是镜花水月,是虚幻的,没有实际的存在。
从此以后,人们用“镜花水月”来形容虚幻的事物,不能长久保持的东西。
故事六:牛刀小试一个年轻人非常聪明,但是他却看不起用小刀的人,认为只有能使用大刀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00个)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3、大材小用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完整
经典成语故事20个完整1、祁奚之举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
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
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释义】祁奚举荐贤人,不避亲仇,公正无私。
2、熟魏生张成语故事宋朝时期,寇准镇守北部,收蜀人魏野到门下。
当时北部有一个漂亮而举止生硬的妓女,士人叫她生张八,来寇府聚会,寇准即兴要魏野作诗,魏野立即作诗:“君为北道生张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无笑话,半生半熟未相谙。
”【解释】张、魏:都是姓,这里泛指人。
泛指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3、爱鹤失众成语故事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
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解释】:比喻因小失大。
4、胶柱鼓瑟成语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
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
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
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成语“胶柱鼓瑟”的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5、空洞无物成语故事“空洞无物”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空空洞洞,没有内容,没有东西。
比喻文章没有什么内容或不切实际。
周顾,字伯仁,是东晋的一位大臣。
他少年时就长于谈吐,成人后颇有名望,谈吐幽默诙谐,为人宽宏大量,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从不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
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有雅量,友爱过人”。
由于他的才识、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书左仆射之职,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满和妒忌。
一次,兄弟俩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着的蜡烛朝周顾投了过去。
20个成语典故
20个成语典故以下是关于20个成语典故:1、掩耳盗铃: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典故: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2、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却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现在經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丢了西瓜捡芝麻,不值得。
典故:有一个来自楚国的商人,他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
为了能把珍珠卖个好价钱,他决定为珍珠做一个漂亮的盒子。
商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为珍珠做盒子。
盒子的做好后,木匠用香料把它熏得香气扑鼻。
熏完香后,木匠又对盒子进行装饰,让这个盒子立刻变得精美绝伦,与众不同。
商人拿过盒子,小心翼翼地将珍珠放进去,抱着盒子快步走向市场。
商人把盒子一拿出来,市场上的人就被盒子美丽的外表和香气吸引了。
这时,人群中的一个郑国人从商人手中拿过盒子,爱不释手地左看右看,终于出高价买了下来。
可是,郑国人拿着盒子没走几步,突然又走了回来。
商人以为郑国人后悔了。
可谁知,郑国人拿出盒子里的珍珠递给商人,然后拿着盒子,一边欣赏一边走了。
成语典故120个
成语典故120个1.完璧归赵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听闻后表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
蔺相如奉命带璧前往秦国,见秦王并无诚意,便凭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寓意: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负荆请罪典故: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功绩,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廉颇。
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深感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寓意: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3.纸上谈兵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寓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4.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到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回国后,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尝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耻辱,最终经过长期准备,打败了吴国。
寓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三顾茅庐典故:东汉末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
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才见到,并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
寓意: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人。
6.望梅止渴典故: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天气炎热,士兵们口渴难耐。
曹操心生一计,告诉士兵前方有大片梅林,梅子又酸又甜,士兵们听后,口中生津,暂时缓解了口渴,加快了行军速度。
寓意: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7.毛遂自荐典故: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准备挑选二十名门客随他去楚国求救。
毛遂自我推荐,要求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毛遂凭借出色的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寓意:指自己推荐自己,承担某项工作。
8.破釜沉舟典故: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巨鹿。
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底,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只带三日口粮,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
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成语是学习历史知识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成语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个古代历史成语典故1.坚贞不屈【解释】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
意志坚定,决不屈服。
【相近词】威武不屈、坚强不屈【相反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成语故事】明朝末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攻打扬州,派明朝降将李遇春去扬州劝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骂而回。
豫亲王多次用书信劝降,也被史可法回书痛骂。
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自杀未遂,被清兵俘虏,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2.老泪纵横【解释】纵横:交错。
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相近词】满面泪痕、泪如雨下【反义词】笑逐颜开、眉开眼笑【成语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肃宗的许可回家探亲,在回家途中亲眼看到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种植揖场A诰游仕秸问辈拍芙崾⑺咚导蚁绲目嗄眩旱孛挥懈郑⒆用潜槐迫ゴ蛘�……说到伤心处,乡亲们老泪纵横,杜甫只好仰天长叹3.近水楼台【解释】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
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相近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反义词】隔岸观火【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4.鸡鸣狗盗【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相近词】旁门左道【反义词】正人君子【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
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
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
5.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相近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相反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6.盲人摸象【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八)滥竽充数_400字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八)滥竽充数_4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
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 (九)按图索骥_450字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成语典故(九)按图索骥_4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典故】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典故】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
”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
”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
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解释】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
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
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
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
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
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
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
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释读】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