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论题:关于赵淑芳女士看字识笔画的能力,你支持Dr.魏的看法还是梁冬的看法,请给出理由?我觉得魏坤琳的理由只能让我觉得扒鸡大妈确实不适合代表中国队出战,但是他认为这种能力不是才能的观点有点片面,个人觉得梁冬观点更加批判性。
答:山东扒鸡赵大姐看字识笔画这期节目,Dr.魏给出的难度系数分只有一分。
他的理由是:1、用现行的脑力评价标准,这种能力不属于脑力范畴。
这种能力不等于才能。
2、这种看字识笔画的能力有可能损害阅读能力。
3、这种能力没有迁移作用。
我支持Dr.魏的看法。
理由如下:1、最强大脑选出来的选手是代表中国跟欧洲强手PK的,所以要遵循这个宗旨,而那些无谓的感情分只会让我们在世界面前输的脸面尽失。
为了最终让中国赢得比赛,应该以科学的看法打分。
2、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能力,对于看汉字是笔画这种能力,对于中国人,大多说都有这种能力,你可以把一句语句颠倒乱错的文字以正确的方式读阅出来。
而有些人是把字体析剖成了笔画。
我觉得这可能是印象思维。
中国的象形文字好就好在即便你不会写,但是你看见他就认识它。
山东扒鸡大妈能够看字识笔画,当时,魏坤琳无法判断难度系数分,于是特地带她赴广州中山大学做测试。
但是,测试之后,魏坤琳给出的难度系数分只有一分。
他的理由是:1、用现行的脑力评价标准,这种能力不属于是脑力范畴。
这种能力不等于才能。
2、这种看字识笔画的能力有可能损害阅读能力。
3、这种能力没有迁移作用。
这引起梁冬反对,他认为现在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并不代表未来不能够加以利用。
譬如以前我们也不知道石油有什么用,不知道电磁学原理有什么用,而现在,石油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电磁学原理制造出了电灯。
艾斯伯格症赵大姐不属于这个症候群,不适合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脑力对应的是人的智力,第二,正常人看得到的文字是他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赵大姐看到的文字是笔划,是没有意义的。
赵淑芳的能力来源不知道是什么?我认为没有用的东西是不是没有用?1分给的很正确,实际上人人都有这个能力,特别是中国人,你可以把一句全完语句颠倒乱错的文字以正确的方式读阅出来。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越危险,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你认为是这样吗?请论述之。
2、中国在古代很发达,但是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你认为是那些原因造成这种结果的?请论述之。
1、我认为不会这样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和推动力在人类的始祖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猿还是那只猿,石头还是那石头。
当他们用朦胧的科学技术在偶然间制造了第一批工具,从此跨越了被马克思等划定的人与猿的分水岭,人类随之也划时代地诞生了。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昌盛。
纵观近3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使物质生产力大大地向前推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而近2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8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类社会推入到虚无然而,科学作为人类准确把握外界事物的工具,却永远无法关注人的内心和存在意义。
科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外界,人们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走到太空,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看清原子的结构,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
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因而不会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走向解放人性的最终胜利。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
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相关推荐自然辩证法12道作业题1、古代自然观为什么被称为朴素的辩证自然观?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常见形式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为物质的起源,比如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各种实物的要素;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处物质组成,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定形”是万物的本源等等。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自发性、直观性。
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把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自发地结合了起来②整体性和普遍性。
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③思辨性。
如人的右手、右脚比左手、左脚灵便;但其右耳不如左耳听力好。
④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⑤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但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古代希腊和中国等的古代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
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可以称古代的自然观为朴素辩证自然观2、试论述近代自然观的形成历程及其特点1、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5世纪下半叶,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贸易的形成,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15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3:简述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和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姓名:×××学号:×××××××日期:×××1、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形式,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因此,自然辩证法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一种有效思想武器。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部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利辩证法的结果。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
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果。
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做出成绩。
任何一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时候,首先必须以客观世界为对象。
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则一切研究就失去了立足点。
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作业
1.原始的自然崇拜是人类自然观的起源人类右自然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朦胧的自然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几乎只能依靠自然的“给予”才能生存。
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创造活动极其有限,因此人们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
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自然力、自然现象,被人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而其“超人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人们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异己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形成了一种“泛自然的崇拜”。
这种观念首先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而存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崇拜形式和规范。
而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进步,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崇拜对象和简单的崇拜仪式。
比如有的以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狼、虎、豹等各种天体、动物、植物等作为直接的崇拜对象。
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
它们表现的非常丰富。
自然宗教的出现是人类自然观的一大进步。
当自然崇拜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日益复杂化、仪式化、规范化、特殊化,自然崇拜也就向着宗教的方向发展了。
于是,人们通过集体的偶像、献祭、举行崇拜仪式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与自然关系认定。
所谓“鬼神”观念、巫师、祭祀、祭司、牺牲等一系列的宗教特征的元素,也随着产生出来。
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活动。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的奴隶制时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发展起来,为科学和哲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从此人类自然观开始以理论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分化出与宗教不同的多种多样的认知观念。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自然辩证法课程第五节作业
自辩课第五节作业
【第一题】本节课讲到当前关于牛顿的两个流行错误看法是什么?真实情况又是如何?
答: 1、第一个是关于牛顿的名言“假如我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牛顿的自谦之词,表明自己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贡献上取得的,初高中老师通常解释为只有谦虚、学无止境才能更为成功。
但是真实情况却是牛顿用来反击胡克的话语。
牛顿发表的几篇论文是以实验为主,对一种已被接受的理论提出重大修正的文章,但胡克指责牛顿是从他的《显微图》中获得灵感,但却提出错误理论。
牛顿反击胡克发表了公开信,信上这句话“假如我看得比较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其实是为了讽刺胡克,胡克是驼背、体型扭曲的矮子,牛顿以巨人讽刺胡克样貌残疾。
2、第二个观点是牛顿晚年才转向神学研究,沉迷炼金术,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
真实情况是牛顿的神学研究起源于1660年末而贯穿一生,可能因为三一学院规定教员需在受聘七年之内皈依国教,牛顿在任卢卡斯教授后不久开始了对教义的认真研究。
吴以义《科学从此成为科学:牛顿的生平与工作》一书介绍牛顿“对于基督教教义的研究事实上起于1670年代甚至1668-1669年,而在1700年以后倒不见得有什么特别发展。
”“牛顿自1692年和本特利通信起,他对上帝的理解才陆续为人所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牛顿只是在晚年才热心于宗教问题的误解。
”。
自然辩证法参考题目——答案自己搜的哦亲
1结合课堂讲授,谈谈你对自然辩证法的认识或者体会。
2.试述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和主要内容。
3.试述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一个科研选题的案例分析。
5.接所知所感,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6.关于科学发展模式有那些主要观点?如果对它们进行评价。
7.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及产生的原因(一个事例就可以)8结合具体事例,试述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事例)任选两题,每题1000字左右,最好就1.4两题就答。
1、自然辩证法的认识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最后,我想感谢章汝先教授带给我的这门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有意义,对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对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均有及其重要的积极影响。
另外在此感谢章教授的“阳光心态妙语200条”及课堂上的精彩讲授。
2、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无论个人或者企业,皆以创新为贵,然而所有的创新都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见,理解和实践创新思维十分必要。
⏹“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独占性.” 吴明喜,湖北社会科学⏹“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相对传统思维而言,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整体性过程.” 刘卫平,益阳师专学报⏹“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能产生新颖思维结果也即创造性设想.” 庄寿强,发明与革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断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开创人类知识新成果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 陶国福,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即相对于以往政策分析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 陈振明,政策科学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作业
课后习题: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具有什么关系?(p5--6)答;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式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的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构成问题。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19)答: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和内容又有了新的大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自然观方面,和技术方法论方面,在科学技3.22)答:系。
建国初期:题。
工业化时期:自然辩证法是指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
研究科学第一章—第五章手写在练习薄上第三章(留题)答: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p144)答:灵感在心理学中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表达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从上述课件,灵感、直觉与顿悟是很难分开的,因为灵感、直觉都是顿悟的心理现象。
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
而科学的思维中的灵感和直觉,不同于宗教的地方在于,尽管他们也带有许多幻想的成分,然而,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问题。
,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
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科学家通过思想模型方法猜想出理论假说,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猜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物相似物猜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自然辩证法课程第三节作业
自辩课第三节作业
【第一题】图中哪个是第谷,哪个是开普勒?理由是?
答:我认为图中左边拿三角尺的是开普勒,右边拿望远镜的是第谷。
因为第谷在赫芬岛上工作了20年,在天文学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观测值比前人工作精确几十倍到上百倍,取得大量精确、宝贵的天文观测资料和数据。
而开普勒作为第谷的徒弟,本人对数学怀有极大的热情。
他继承了第谷的大量天文记录,通过详细的数学分析提出了他自己的行星运动定律,解决了天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第二题】请根据本次课所讲,谈谈第谷与开普勒研究风格的异同,或谈谈从第谷与开普勒的人生中受到何种启发?
答:我认为二者虽为师生关系,但是研究风格却有很大不同。
第谷的工作侧重于实际观测,他在赫芬岛工作20年,观测值比前人工作精确几十倍到上百倍,在天文学的观测、记录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而开普勒更注重数学分析与计算,根据第谷的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提出了行星运动定律。
二位伟大的科学家都生活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的是贫穷、战乱等现实因素,但他们依然保有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一点是值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学习的。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1、地心学与日心说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绝大部分希腊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地球是静止地悬在一个携带恒星而转动的更大球体的几何中心的小球,太阳在地球和恒星天球之间广大的空间之中运动,也即“两球宇宙”模型,也是宇宙论的结构框架,从它第一次确立之后,两球框架本身几乎从未被置疑。
差不多两千年来,它支配了全部天文学家和绝大部分哲学家的想象力,从经济方面进行评价,两球宇宙模型正如它一向所是的,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
地球运动的观念乍看起来很荒谬。
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所有我们关于运动的知识,而且它们暗示地球没有任何运动。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地球是运动的,那么空气、云、鸟儿和其他没有系附在地球上面的东西一定会被拉在后面,一个纵跃的人会落到离其起跳点很远的地方,因为当他在空中时地球会在他下面移动。
由于没有见到这些现象,所以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希腊人依靠观察和推理,而这二者都没有为地球运动提供证据。
没有望远镜的帮助或者天文学并无明显关系的那些黑子的数学论证帮助,就不可能为地球是运动的行星这一论点提供有效的证据。
肉眼所得的观察非常适合两球宇宙,而且也没有比它更为自然的解释了,这就是古代人们相信两球宇宙的原因。
为了解释行星复杂运动,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设计一个本轮均轮模型,运用数学来对行星运动进行定量计算,但整个定量体系在数学上过于复杂,托勒密《至大论》的大部分内容由三角形、图形、公式和证明组成,充满了冗长的演示性计算以及大量观测数据表。
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认为,除非被推动,否则一个物体会直奔其天然位置然后在那里静止下来。
这些天然位置以及物体移向它们的路线,完全由一个绝对空间內禀几何性质所决定,在这个空间中无论某位置是否被占据,每一位置和方向都被固定的标记出来。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天界的威严和神性概念推进多远。
上天的物质和运动都是完美的;所有地上的变化都由一系列推动所导致和控制,这个系列是由对称地包围着地球的诸天球的匀速运动所发动。
自然辩证法习题加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2.自然辩证法的形成过程:工业革命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旧自然观的终结,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学科性质:(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4)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自然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论述):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自然辩证法作业
A2.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评价,你认为应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它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经历了“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
在不断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大规模消耗,造成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益恶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这些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自私狭隘地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也是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价值追求。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彻底转变“人是自然主宰”的自然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坚持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建设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三、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B2.如何认识科学的社会规范及越轨行为?近年来,随着一些学术抄袭、造假事件的出现,科学越轨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科学越轨行为一般是指在科研立项,方案实施报道或评议研究结果等过程中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科研程序,数据分析,剽窃或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歪曲报道科研结果,一稿多投,以及其他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不端行为。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经典题
自然辩证法习题及答案,经典题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
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
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内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内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
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0442023 梅朵)1.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应加强或侧重哪些内容的教学?为什么?1)绪论2)自然观3)科学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社会论答:我认为本课程应该侧重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观的教学。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部分是自然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越来越强,那些本来应该是哲学领域才能解决的问题也愈来愈走进了自然科学领域。
曾经是自然观的一些东西,现在也成为了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地位日渐增强,非常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
因此,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有必要由自然观向科学技术转向。
它的直接研究对象不应该再是自然界而应该是作为人和自然联系中介的科学技术。
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自然界的总体认识已没有必要,但是,在大学本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原属于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内容,多半已被哲学课吸取,甚至一些我们为之新鲜的内容也是如此,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哲学课抢了自然辩证法的地盘。
可以看到,教学现实也使以自然观作为重点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显得没有必要了。
2.你认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应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教学?为什么?2)启发式2)讨论式3)专题式4)其他(请注明)答:我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方法不少,但这些案例多半是就某一基本观点列举事例,来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起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但该方式仍是以老师为主提出观点和论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观点或老师的讲授,缺乏自己的思索和发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一种借鉴和引伸的范例,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长处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从而自觉地把握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自然辩证法作业
1.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包括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说到门类结构也必须要提一下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框架,形态结构的各要素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是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2.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个问题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但是,作为一个经典问题,它必然会在学术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本专题搜集了近几年来与此问题相关的论文,希望能够为此问题的求解轨迹勾勒出一个基本概貌。
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
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3.简述汤浅现象。
20世纪50年代,著名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在其名著《历史上的科学》中第一次描述了“科学活动的主要区域随时间变化而更迭”的现象。
此后,日本著名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通过“科学、技术与文化年表”的形式对相关文献数据加以定量分析,得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概念,相应的历史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汤浅现象”揭示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跳跃性和不平衡性,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某些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不长的时期内赶上甚至超过科技相对领先的国家,从而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
自然辩证法的作业
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2、简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答: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这样,就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这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
细胞学说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
能量守恒的意义首要的是建立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某种物理量间的等量关系。
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3、分析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与范围,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1、请思考,什么是科学精神?你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科学精神是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科学价值的核心是科学精神。
默顿提出的科学共同体的四种基本规范或精神气质:①普遍主义(普遍性),②公有主义(公有性),③不谋私利精神,④有条理(有根据)的怀疑精神。
可见,默顿所言的科学精神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如气质、境界、规范、概念等,可将其概括为: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
只有理解了科学精神的内涵所包含的东西,抓住了科学精神的实质,才可以养成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真务实的精神。
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第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想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第三,开拓创新精神。
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由此可见,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养成科学精神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科学探索中不怕犯错误、不怕失败,要力求获得符合实际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将个人得失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眼见为实”要坚持怀疑、坚持理性,反对轻信和盲从。
3、对于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敢于科学创新。
4、培养科学协作精神、互相尊重、虚心谦让。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
为此,必须做到5C,即是自信(confidence)、创造欲望(creative desire)、竞争意识(competition)、贡献(contribution)、合作(cooperation)。
自然辨证法作业答案
课堂11. 科学理论是DA严格地从用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B 客观证明了的C 绝对可靠的D 非A非B非C2. 科学知识的生产CA 要拒绝思辩B要彻底排除科学家的个人意见C 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影响D 不允许个人偏见存在3. 哲学家罗素的“归纳主义火鸡”表明AA 对归纳原理的逻辑论证无效B 对归纳原理的经验论证无效C 对归纳原理的其他论证无效D 亦A亦B亦C4. 科学中的偶然发现表明CA科学发现是偶然的 B 观察是独立于理论的C 非A非BD 亦A亦B5 如下文字:“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有B性质。
”BA 正确说明了科学理论的产生B 阐述的是归纳原理C 非A非BD 亦A亦B6.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D(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桥梁)A 辩证唯物主义B 一个现代西方哲学流派C 指导科学实践的一套原则D 非A非B非C7.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掌握一套D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的原理B 指导科学实践的原则C 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D 非A非B非C课堂21. 千万白天鹅都不能证明“天鹅皆白”而一只黑天鹅便可否证之,说明CA 从逻辑上说,证实科学定律和理论很难但证伪却很容易B证实和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等 C 亦A亦B D 非A非B2. 如果不管事物如何变化都永远驳不倒某一个理论,那么这个理论BA 就是真理B 就是诡辩C 非A非BD 亦A亦B3. 按照证伪主义的观点,越好的科学理论AA 可证伪度越大(越容易被证伪) B可证伪度越小C 非A非BD 亦A亦B4.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概念包括向科学家们指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其中“不应该做什么的指导方针”的内容包括DA “保护带”B “硬核”C 非A非BD 亦A亦B5.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就是CA 有很多范式存在的科学B 没有范式存在的科学C 非A非BD 亦A亦B课堂31.如果实在世界是多元的,那么CA 各种不同理论就应该能够完全统一起来B 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就是唯一的C 与自然匹配的科学理论就不是唯一的D 非A非B非C2. 选出错误项:科学要素在各种古代文明中BA 以分散游离的形式存在B 以结构稳定的形式存在C 以不同的丰富程度存在D 以不同的形式存在3.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把人类文化划分为以下三个亚系统:CA 价值系统、思想意识系统、社会系统B 技术系统、社会系统、价值系统C 技术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D 技术系统、价值系统、思想意识系统4. 古希腊科学取得了不少对后来的科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成就,不能归入古希腊科学奠基性成就的选项是DA古希腊自然哲学 B 欧氏几何学 C 阿基米德力学D非A非B非C5.阿基米德CA 只擅长于理论B 只擅长于试验C 是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D 非A非B非C课堂41.指出错误选项:可以看做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后果的有CA西欧封建城堡制瓦解 B 重新发现古希腊C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D 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兴起2. 可视为孕育现代因素出现的是DA中世纪经院哲学中托马斯·阿奎那用严密的逻辑论证上帝的存在B 新教的兴起C 非A非BD 亦A亦B3. 按照课堂讲授的观点,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应该是DA建立起牛顿力学的科学 B 建立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C 建立起科学方法的科学D各层面聚合形成指数增长模式的科学4. 不可被视为描述后现代社会的用语是DA“后工业社会” B “第三次浪潮”C “全球化社会”D 非A非B非C5. 布鲁尔科学知识社会学强纲领的四条原则包括有AA反身性 B 无私利性 C 一致性 D 明确性课堂51.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被划分为启蒙期、形成期和现代发展期三个阶段,其中启蒙期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AA利玛窦来到中国B戊戌维新运动C五四运动兴起 D 非A非B非C2.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完成了体制模式的转变,这个阶段是BA启蒙期 B 体制形成期 C 现代发展期 D 非A非B非C3. 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启蒙期、体制形成期、现代发展期三阶段划分中,现代发展期的开始时间是CA 1919年B 1949年C 1956年D 1978年4.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中西外交中的“跪拜礼”事件,说明了DA帝国主义的侵略性 B 帝国主义的野蛮C 亦A亦BD 中华民族当时的封闭愚昧状态5. 洋务运动中科技引进的主要内容在AA器物层面 B 体制层面 C 价值层面 D 亦A亦B亦C课堂六1. “科学”一词在中文里什么时候开始被普遍使用的?C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 B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时期C 戊戌维新时期D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2. 最早认识到现代文化的根本在于“科学”和“民主”的中国人是DA李大钊B陈独秀 C 毛泽东 D 严复3. 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DA批判传统 B 文学革命 C 科学宣传 D 亦A亦B亦C4. 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把中国人从盲目自大的“夷夏”观念中解放出来,表明了CA进化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 B 科学成就的伟大力量C 科学成果容易被歪曲利用D 亦A亦B亦C5. 中国科学启蒙中导致现代社会文化“以破代立”倾向的因素有DA救亡为直接指向的启蒙目的限制 B 启蒙方法的急功近利C 偏离本意的科学含义理解D 亦A亦B亦CFrom: 0互动.ppt1.科学知识是A完全客观的 B 包含个人意见的C没有主观成份的 D 非A非B非C2.根据科学作出的判断A都是正确的 B 都是错误的 C 不一定正确D无关对错3.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将整个人类文化系统分为三个亚系统,下面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这三个亚系统的名称,请选取余下的一个选项。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自然辩证法课程第一节作业
自辩课第一节作业【第一题】本次课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一、辩证法的含义及三大规律1、含义:揭示辩论对象论据中的矛盾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包括思维、自然、历史三个领域的一种哲学进化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中老师还介绍了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
2、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二、自然辩证法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一本书籍、一门学科、一个研究领域或一种理论、一门课程。
三、自然观:对自然的总看法;包括宇宙观、物质观等,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现今科学观的主要来源:教科书——实验是获取知识的可靠手段2、现今科学观的源头追溯至科学革命时期自然观的改变四、古希腊自然观(本节课主要讲了柏拉图)柏拉图:1、理念论2、如何获得理念世界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包括:数学和哲学。
3、同心球宇宙模型(宇宙是用数学设计的)影响力深远。
4、介绍了天文学的拯救现象纲领5、柏拉图轻视经验和现象,经验现象服从理念6、对科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思想贡献(1)坚持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隐藏在经验资料背后的抽象定律,把握现象背后不变的理念。
(2)相信宇宙的数学结构。
【第二题】什么是“拯救现象”纲领,其意义何在?一、拯救现象纲领指的是某些行星天球的表现运动十分不规则、“不体面”,只有找出其所遵循的规则的高贵运动方式,才能洗刷这种不体面。
柏拉图选择用匀速圆周运动解释行星的不规则运动。
二、意义在于:“拯救现象”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的纲领。
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化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
拯救现象,正是将纷乱的现象归整。
力图将天空中的漫游者固定起来或使其规则化,是与希腊当时的一个社会问题相对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宗教——论伽利略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摘要:伽利略具有科学家和宗教徒的双重身份。
他游离又交融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努力恪守一个灵魂已有归宿的科学家的职责。
本文以伽利略为个案进行微观研究,从他的科学探索实践出发,通过个案分析具体深入地探讨他的科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对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以及《圣经》的分析,我们发现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下所理解的那样毫不相干甚至互相抵抗。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的曲折进步、共同发展的张力,这种科学与宗教复杂的关系清晰而深刻地体现在伽利略身上。
关键词:科学思想宗教信仰伽利略《圣经》1引言伽利略1632年因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和捍卫哥白尼学说而被罗马宗教法庭审判,并判处终身监禁。
此“伽利略事件”一方面作为宗教压制科学的证据,凸显了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冲突;另一方面,伽利略也由此成为与宗教作“斗争”的勇士而备受赞扬。
有学者认为:伽利略是“将科学与宗教脱离和分裂的思想界中去成为领袖人物”[1]。
这个观点正确吗?历史上的伽利略究竟是怎样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呢?本文从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两个侧面及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来尝试展现历史上真实的伽利略。
2伽利略时代的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简单地说,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于知识的扩展和方法的推广[2]。
科学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观确实是科学知识的提升与系统化,零散的知识必须有思想来穿针引线。
人文思想的引入,则促使科学产生对自身的反思,赋予科学思想以价值的意味。
科学思想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联系,而且往往超出各学科本身的范围,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
因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矛盾、各种物质形态、各种运动形态、各种作用、各种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因此,只要自然科学的某个学科对自然界的发展提供了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某种理论的说明,那么其理论思想就往往超出这个学科本身的范围,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
但丁称亚里士多德为“众人之师”。
从阿奎那时代到伽利略时代的有识之士都非常尊崇亚里士多德。
如果人们想要获得知识,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精心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原著;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注释,以求掌握其著作的原义;并且要去探究其著作中存有争议的问题。
从十三世纪开始,大学教育就采用了这套模式。
人们都把亚里士多德尊为哲圣;一切知识都属于哲学,正如一切信仰都属于宗教神学一样。
[4]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了解为什么世间万物是我们所见到的这种样子,为什么它们不会是别的样子,为什么它们现在的这种样子就是最好的。
他认为为了弄懂这些基本问题,就必须窥到事物的原因,把握自然界中所有事物背后的终极目的。
于是他选用了四种基本“元素”——土、气、水、火和四种与它们有关的、两两相对的基本性质——热和冷,干和湿。
四种元素各有各的天然位置,其自然倾向是重者下落,轻者上浮。
如果它们被移动,这种自然倾向就迫使它们极力回到自己的天然位置。
这样,逻辑规则建立起来了,由这些规则就可以从所见到的自然结果中推断出原因;原因只能得自于推理,而不能直接呈现于人的感觉中。
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的学问就是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之中对所见到的自然现象做出种种因果解释。
[5] 在1605 年到1644 年间,大量著作在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相继出版,排挤了大学中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
这些书的作者是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尔。
他们共同点是,都认为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不是好的科学。
由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尔开创的文化史上的新纪元通常称作“科学革命”,有些人称它为科学的开端。
十七世纪是实用科学兴起的时代,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则有意将实用性排除在外。
“科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消除分歧,使从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与推理得到的知识结合起来,甚至不惜接受下一步该做什么的知识以代替对事物原因的理解,这种做法就是以探索定律代替追寻原因。
对于谁能代替亚里士多德成为哲学上的向导,伽利略的回答是:在森林里,在陌生的地区,我们需要向导,但是在平原,在开阔的地方,只有瞎子才需要向导。
这种人最好还是呆在家里,而任何有眼睛、有头脑的人完全可以当自己的向导[6]。
伽利略所想的是,既然《圣经》告诉我们自然是上帝的造物,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自然,要通过阅读和理解自然之书来接近和体验上帝的伟大。
他说:“正是《圣经》教导我们,我们能在全能的上帝的所有工作中惊奇地发现他的荣耀,我们能在打开着的宇宙书卷中庄严地读到全能上帝的伟大。
别让人相信阅读自然之书的高深概念只能让我们看到太阳星辰的光辉与起落,它所包含的概念如此精妙,以至于数以百计最敏锐的头脑彻夜不眠,辛苦钻研,哪怕这样持续不断地研究上千年也仍不能将其穷尽。
”那么,伽利略虔诚的宗教信仰体系孕育出了哪些伟大的科学思想呢?3伽利略的科学思想3.1伽利略的同一性思想同一性是伽利略在《对话》中批判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逻辑结构,论证哥白尼体系的概念工具。
他用地球上可做的光照实验结合层层推理证明了月球和地球一样黑暗不发光,表面凹凸不平,两者由同种材料构成。
既然月球是和地球一样的物质体,有什么理由它会成为宇宙高低贵贱的划分者呢。
伽利略无限推崇圆周运动,这也是伽利略同一性思想的一种体现,因为只有圆周运动使各部分均匀无差异并只占据有限的空间,能保证宇宙和谐有序的存在。
伽利略完全消除了中世纪宇宙观中的明确分界线的等级观念。
伽利略的同一性思想还表现为运动研究中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推移和对类比的信赖。
他运用大量类比事例阐明地球的周日运动、运用类比实验和思想实验研究地面物体运动。
伽利略把他获得的地上物体运动规律推广运用于天上物体,就是因为他通过《圣经》认识到自然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
伽利略的同一性是物质和运动的内在统一,是规律的客观实在性、可重复性和广泛性,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原初形态。
3.2伽利略的连续性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中除位移而外无运动或变化是连续的;位移运动中唯圆周运动能连续而无限,其它运动只是相互顺接。
而且,每一连续者皆由连续而又可分的部分组成[5]。
十四世纪力学研究者这样描述物体下落运动:运动是运动体在某一小段时间内保持一个不变速度运动一段路径后,跳跃到另一相邻速度运动下一段时间和路程,最终达到运动的终点[7]。
他们用阶梯般的增量表示速度变化,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对运动速度变化所取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小,但相邻时间点上的速度最终都是跳跃性变化。
传统的变化观念也是间断的,非连续的,因为元素与精华物质、月上世界与月下世界、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呈块状结构,彼此缺乏根本联系。
伽利略的运动概念完全消除了传统连续性思想中存在的非连续性和阶段性,包含无限可分的连续性思想。
伽利略采用直觉跳跃式思维方式一大步跨过了从中世纪跳跃式速度增量到现代连续速度增量的障碍。
跳跃性思维的客观基础是他无限可分的连续性思想。
此时,变化速度不再是中世纪的一系列并列矩形,而是一个斜面三角形,斜边代表速度增加量的均匀和连续,均匀和连续的性质本身就已经包含在斜线段的几何定义内。
伽利略突破了亚里士多德连续性概念的传统,运动思想具有了现代微分概念的雏形,无穷小连续分析方法构成伽利略数学演绎法的逻辑核心。
伽利略物的变化观念同样是连续的,贯通的,变化不可能存在完全断裂。
“我从来不相信,物体的转变(我们总是把自己严格限制在自然现象上)会达到完全摧毁的程度,以致原来的物体变得一点不剩,而由另一个全然不同的物体代替了它[8]”。
伽利略认为,变化中影响和作用是相互的、连续的,性质的变化不存在“真空”地带,事物不可能瞬时的独立而无原因的产生和消灭,事物变化有质的连续性,是存在一定同一的变化。
连续性是伽利略科学演绎的逻辑规律,是他突破传统运动概念,实现向现代科学跨越的思维工具。
3.3伽利略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伽利略在自然中寻找研究课题,以数学为研究手段,他认定数学是自然显示其深层秘密的符号。
伽利略认为他用实验证明了物质无非是一些可按数学来处理的性质,如广延、位置、形状和速度等,唯有数学才能揭示自然必然性。
形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们的感官必须借助时空概念联系物体大小、形状、位置、动静规划自然的东西。
伽利略深有体会实体的界限、形状、大小、运动都可以直接测量,并最终用数学形式表现,数学的必然确定性保证只有这些性质才是事物客观的、实在的、必然的性质。
后来的哲学家把伽利略认为可以用数学保证其客观实在的物质的这些性质叫做“第一性质”。
于是,伽利略科学只考察物质的“第一性质”,以便用数学形式确保其研究成果的实在性。
伽利略认为颜色、声音、滋味、气味是由物质实在作用于我们感官而产生的纯粹个人观念,物质的这些性质因作用于不同主体感觉器官而有不同内容,感觉经验表明人类对这些性质的反映无法具有必然性和确定性。
因此,它们表现为主观的和非实在的,被后人称为“第二性质”。
伽利略认为物质的“第二性质”是人类如果没有感觉器官就不存在的东西,带有主观色彩的依赖感官而存在的物质的这些性质不能用数学描述,也不能用实验再现,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题材。
因此,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依赖自然本身的物质“第一性质”成为伽利略科学的研究对象。
伽利略认为自然一方面站在它的造物主上帝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又站在它的认识者人类的对立面。
上帝和人类都被伽利略认为是超越自然的,诚然如此,因为如果自然只包含量,那么它那些显而易见的质的方面就得由外界赋予,即超越于它的人类的心灵来赋予;与此同时,如果自然不再被视作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而是没有活力的物质,它就不能被看作是自我创造的,而必须有一个它之外的起因即上帝的创造了。
[9]伽利略以数学为标准把物质一分为二,划出了科学的独立领地。
“第一性质”的概念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必然性基础,有助于消除当时盛行的目的论、活力论思想和用理论曲解事实的研究倾向,是现代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分门别类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环节。
3.4伽利略的简单性法则伽利略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了简单性原则的重要性。
他还从某种本体论意义上说明了简单性原则,他说:“宇宙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它的字母就是三角形、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字母,人类就不能懂得书里的任何一个单词;没有这些字母,人类只能迷失在黑暗的迷宫中[10]”。
他用理性直指自然,他认为自然本身简单和谐,认识的理论和方法也必定可以归结为尽可能简单的形式。
伽利略坚信,自然科学的简单性不是由主观臆造和想象的,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它由世界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