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干扰肿瘤相关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等生理过程,从而起到肿瘤防治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可延缓癌症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同时也能帮助肿瘤患者减轻疾病相关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相关的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从而参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生长途径的调控。

此外,同样有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目前还需进一步探究。

首先,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其次,由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与肿瘤的种类、临床阶段等因素关系密切,故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精确判断。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抗血小板药物也可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

PAD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全文)随着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血管外科疾病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治疗血管外科疾病药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溶栓、调脂、血管再生等药物治疗。

本文着重介绍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1、血栓烷A2抑制剂: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2),治疗有效剂量为75~325mg,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外周动脉指南中指出,具有症状的外周动脉性疾病(PAD)患者,应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但临床上有5.2%~40.0%个体存在基因的差异,服用阿司匹林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分为: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及非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

2.1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P2Y12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Ticlopidine)又名抵克立得,第一代噻吩并吡啶药物,是一类不可逆的P2Y12受体拮抗剂。

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等治疗。

噻氯匹定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皮疹、白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这些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药物取代。

氯吡格雷是第二代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

在2017年ESC外周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推荐可长期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且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4%~ 30%的患者服用常规治疗剂量的氯吡格雷仍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这些个体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明显相关。

其中CYP2C19 的基因多样性可能是造成氯吡格雷抵抗的主要原因。

普拉格雷是新一代强效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于2009 年上市。

普拉格雷也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才能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TRITON
年龄≥75或体 重<60kg
16% 4%
既往卒中 /TIA
80%
GRACE
36% 64%
年龄≥75或体 重<60kg或 既往卒中
/TIA
TRITON-TIMI 38研究将许多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排除在外, 因此在真实世界,上述高危患者的出血风险要远远大于该研 究所观察到的出血风险
1. Antman EM. Oral presentation at AHA 2007. Available at: . Accessed 17 December 2008; 2. GRACE databases (1999–2007). Data on file.
既往卒中/TIA的患者服用Prasugrel的临床净结果有害*, 而年龄≥75岁和体重< 60 kg的患者无临床净获益*
有卒中/TIA病史 是 否
Pint = 0.006
危险 (%)
+ 54
-16
年龄
≥75岁 <75岁
体重 <60 kg ≥60 kg
合计
0.5 Prasugrel更优
*全因死亡、MI、卒中和非CABG相关的TIMI严重出血的复合终点
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可更迅速 抑制血小板聚集
103 名 NSTE ACS患者随机接受300, 600 or 900 mg氯吡格雷治疗
50
5 mol/L ADP
40
30
20
* *
*
*
*
*
900 mg 600 mg
300 mg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
10
0 0
*p<0.05 vs 300 mg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 抑制肿瘤转移和侵袭: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从而延缓肿瘤的发展。

2. 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肿瘤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由于肿瘤组织内血管的异常增生和血小板的异常聚集,使得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放疗和化疗药物难以有效的到达肿瘤组织。

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生成,从而增加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3. 减轻肿瘤相关的血栓并发症:肿瘤患者常常伴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的减轻肿瘤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研究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旦发生了脑卒中,患者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和康复。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二级预防,即预防再次出现脑卒中。

这篇文章将介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1、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血栓的形成。

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再次发生率。

最新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以比阿司匹林更好地预防静脉内血栓的形成。

此外,对于一些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利用颈内动脉球囊反搏和颈内动脉成形术等治疗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控制卒中的再次发生。

2、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

例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和阿哌沙班等。

研究表明,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再次发生,特别是对于房颤引发的脑卒中来说。

然而,抗凝药物也有其不可忽视的风险和副作用,例如出血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慎重权衡其风险和受益。

3、改变生活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例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研究表明,低盐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和鱼油)等可以有效预防卒中的再次发生。

此外,适当地进行体育运动,合理地控制体重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也能够降低卒中的再次发生率。

4、教育和干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不仅需要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还需要教育和干预。

通过为患者提供相关信息、培养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和遵循,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控制卒中的再次发生率。

此外,建立早期综合干预系统和卒中患者汇报网络等预防系统,也可以提高患者对卒中的认知,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使卒中的再次发生率降低。

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D S的抗 凝 不 依 赖 血 中 的 A — I T Ⅱ而 是 通 过 肝 索 辅 因
子 I( C—I) 化 使 凝 血 酶 灭 活 而 抗 凝 , 作 用 强 IH I催 其
度比 肝 素 弱 , F a无 抑 制 作 用 . 若 将 D 对 X 但 s和 L WH联 用 后能 明显 增 强抗凝 效 果 , S与普 通肝 素 M D
} 实 验 室 监测 , 般 主 张 用 抗 F a 性 法 进 行 用 f 一 X 活 可
12 硫 酸 皮 肤 素 ( e a n sl t. S 是 一 种 天 dr t u a D ) m a fe
然 存在 的糖胺 聚糖 , 广泛 分 布于动 物组 织 中 , 为血 管 壁 蛋 白多糖 的主要 成分 . 平均 分 子 量为 37O a, 其 50D l
D s制 成 一 种 低 分 子 量 的 D s名 为 D s i, 子 量 em n 分
全血凝 固法 ( ett筛 查 , 康 人此 法 的参 考 值 为 H p s) e 健
7 8 1 5 2秒 , 应用 较 大 剂量 的 L WH后 的 预期 值 M 允许达 1 1 , 可 用 有 关 专 用 试剂 盒 以发 色 底 物 1秒 也 法检 测其抗 F a活性 , X 本法 重复性 好 . 且可 达定 量 目
维普资讯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曼 S

3 . 7
抗 血 凝 及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的 进 展
内常用 N doa n ac m, N及 Lxn 等 。 ar r C l u I pi i N eae L WH具 有以下 几 个 生 物 学 特 点 : 由于 糖单 M ①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血 栓药 物 的必要 性 , 以及新 上市 与 目前正 在进 行 Ⅱ期
对于那些服用阿司匹林后体 内不能合成前列腺素及 不能抑制血栓烷 A 合成的患者 , 应用血栓烷 A 受体
拮抗 剂较 阿 司匹林 更 为有效 J 。
目 前 临床上应用的噻 吩并吡啶类药物有 噻氯吡 啶( T i e l o p i d i n e ) 和氯吡格雷( C l o p i d o g r e 1 ) 。氯吡格雷
【 摘要】 动、 静脉栓塞 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多年来一直居 高不下, 因而抗血 小板 药物开发是 心 血管药物研发 的热点领域。抗血栓药物治疗的 目的在于预防高危 患者的病理性血栓 形成 , 防止 已形成血栓的
患者体 内的血凝块扩展或发 生栓塞。本文主要概述研发新型抗血栓药物的必要性, 新上市与 目前正在进行 Ⅱ
期或 Ⅲ期 临床 试验 的抗 血 小板 药物 的研 究进展 。
【 关键词】 抗血栓药物 ; 抗血 小板 药物 ; 血栓烷受体拮抗剂; 嘌呤能受体拮抗剂 ; 蛋白酶激活受体拮抗剂 【 中图分类号 】 R 9 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3 ) 0 2 — 0 2 3 1 — 4 0
病人若接受外科手术 , 如不及时停药 , 可增加出血倾 向。 使用阿司匹林的部分患者引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复
分患者无效 , 因此心血管事件复发率更高
。血栓
发率;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的个体差异 , 这些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限制都促进了对新型抗血栓药物 的研发 , 尽管 目 前开发可取代阿司匹林及血栓烷 介 导的血小板抑制通路药物的进展不大 , 但针对选择性
烷A : 通过与血小板血栓烷 A 受体相结合诱导血小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许香俊【摘要】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

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

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血小板;抗血小板药物;受体【作者】许香俊【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动脉、静脉栓塞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方面也有较好疗效。

因此,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不能服用抗凝药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患者的替代策略。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研究进展
9 . 5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 小 板 在正 常 的脉 管 系统 中 , 于 静 息 状 态 。 当 血 管 蹙 受 处
罗非 班 等 。此 外 还有 前列 腺 素 EP 3受 体 抑 制 剂 , 合成 的化 学 新
损 如 动 脉 硬化 斑 块 破 裂 暴露 血 管 内皮 下 基 质 , 小 板 就 会 通 过 血 其 表 面膜 糖 蛋 白 G I P b与 v r l ba a tr v ) 合 而 黏 o l l rn F co ( WF 结 Wi e

9 4 ・ 5
中国康 复理论与实践 2 1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 C i J ea i !r 00 0 6 0 h R h b y n l 塑c Q t : !
! ! : :! !

综述 ・
抗 血 小 板 聚 集 药 物 的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王 晓 锋 。 陈 乃 宏 , 文 。 ~, 王
[ 要] 通 过 文 献 综 述 , 现抗 血 小 板 聚 集 药 物 在 心 血 管 疾 病 中有 良好 应 用 , 其 出 血 不 良反 应 仍 存 在 , 些 新 药 机 制 不 明 摘 发 但 一 确 。 因此 , 血 小 板 聚集 的机 制研 究 还 需 加 快 。一 种 新 型 的 抗 血小 板 聚 集 药 物终 将 诞 生 , EP 抗 如 3受 体 抑 制剂 , 为新 抗 血 小 板 聚 集药
附 于 内 皮 下 的 胶 原 组 织 , 时 通 过 其 表 面 的 胶 原 受 体 GP I/I 同 a I
成分 以及 中药 有 效 提 取 成 分 。本 文 将 阐 述 各 类 药 物 的 作 用 机
制。
1 环 氧 化 酶 一 ( OX- ) 制 剂 1C 1抑 经 典 的 环 氧 化 酶 一 ( OX 1 抑 制 剂 如 阿 司 匹 林 , 在 常 用 1C ) 现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定义
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 异常血凝块的过程,生成的血凝块即血栓。 血栓局部脱落流至前方血管内堵塞部分或全 部管腔,导致血栓栓塞。
血栓组成成分:血细胞 纤维蛋白
动脉血栓
高流速下形成,主要由血小板聚合物、微纤维包 裹组成,也称为白色血栓。
静脉血栓
血流淤滞区形成,由散在或夹杂的纤维蛋白和大 量的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含量相对较少,也称为 红色血栓。
血小板生理特性
—— 聚集
粘连蛋白介导的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
血小板 +
血小板 GPIIb/IIIa
Ca2+ 粘连蛋白
粘连蛋白
血小板 GPIIb/IIIa
诱导剂:ADP、Adr、TXA2、AA、Thr、Coll
(二)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
血小板生理特性
—— 释放
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和活化中产生 的代谢物:
1、二磷酸腺苷(ADP) 2、血栓烷A2 (TXA2 ) 3、 5-羟色胺(5-HT) 4、组胺 5、切应力的改变 6、部分前列腺素(PG) 7、其它因素
抑制血小板聚集因素
1、cAMP(环磷酸腺苷) 2、部分前列腺素(如PGI2) 3、ADP、TXA2、5-HT抑制剂等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结构
外周区:合酸性粘多糖、糖蛋白,可特异吸附血浆蛋 白,与粘附、聚集有关
溶胶凝胶区:相当于胞浆,含微丝、微管 细胞器区:包括多种颗粒,与分泌、释放有关
致密颗粒(含ADP、ATP、5-HT、CA等) α颗粒(β-TG、PF4、凝血因子I等) 溶酶体(含水解酶) 线粒体(ATP代谢库) 小管系统:致密小管(AA代谢部位) 开放小管(物质交换通道)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12
普拉格雷
第三代ADP受体拮抗剂,在肝脏代谢时几乎不产生非活性代谢物,故 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出血风险亦有所增加。此外,氯吡格雷抵抗患 者不会发生普拉格雷抵抗。在我国尚未上市。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首剂 给与6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10mg维持剂量的普拉格雷可比 首剂30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75mg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产 生更快、更强、更持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6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分类
1、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3、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非噻吩吡啶类药物:替格瑞洛。 4、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非特异性结合的嵌合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 特异性结合的低分子多肽:依替巴肽。 非肽类拮抗剂药物:替罗非班、拉米非班。
13
替格瑞洛
主要代谢产物能可逆地与血小板P2Y1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 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 可饭前或饭后服用。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此后每次1片, 每日2次。 主要是出血风险
14
替格瑞洛的优势及临床意义
• 抗血小板凝集力强,用药时起效快;停药时失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 。
•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可逆的,直接活性药物,受干扰的因素小,效果稳 定。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主要内容
1 概述 2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 前沿进展
2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一个进行性过程
正常
脂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 化斑块
斑块破裂/ 裂纹和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无临床特征
心绞痛 TIA
间歇性跛行
中风 严重下肢缺血 心血管死亡

抗血小板药物新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新进展

a受体的纤维蛋白原结
lI b/
合位点不能暴露,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
m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能有效减 少动脉血栓事件风险”J。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
需要肝脏细胞色素P450代谢从而释放出作用短暂的 活性代谢物。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和流式 细胞仪可以测量对药物反应性变异。Muller等哺1在
3。1
PARs)属于与G蛋白相耦联,有7个跨膜单位的受体 家族。这个家族有4个成员:PAR,、PAR:、PAR,和 PAR。。其中PARl、PAR3、PAR4是凝m酶受体,PAR2 是胰岛素、肥大细胞纤维蛋白溶酶、凝血因子Ⅶa和 Xa和其他未知蛋白水解酶的受体[1 5‘。激活PARs后 的大部分信号传导途径是由活化磷脂酶C通过Gq/1
!坠血萱痘堂逛屋!Q塑生笠!Q鲞筮!翅』生鱼型鱼!坚竺旦生:丝里丝型兰Q螋:丝!:!Q:丝:!
the trial inhibition
to
assess
・105・
improvement
in
therapeutic outcomes
in
by
optimizing platelet
alysis ofTRITON—TIMI 38
results[J].Circulation,2008,118:s818.¥819.
DJ.Greater
clinical
with
prasugrel--Thromholysis
Myocardial Infarction
38[j].Circu—
of phatelet
[t43
Wiviot
sire
SD,Braunwald E,Angiolillo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化疗、放疗和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外,抗血小板药物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和凝聚,从而起到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而在肿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也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作用。

1. 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的关联,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减少这些促进因子的释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

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使肿瘤细胞更加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 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血小板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在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而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可以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2.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而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的进展

文献 标 志 码 :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_ 8 6 4 0 . 2 0 1 3 . 0 5 . 0 2 6
抗 血 小 板 药 物治 疗 监测 的进 展
乔 蕊, 张 捷
( 北京 大学第 三 医 院检 验科 , 北京 1 0 0 1 9 1 )
体 间差 异 。前 瞻性 观 察 研 究提 示 阿 司 匹林 和
氯 吡格雷 的低 反应性 与不 良心 血管 预后有 关 。初
步 的数 据提示 根据 血小板 试验 调整 氯 吡格雷 剂量 可 以改 善 临床 预后 。因此 重 视 发 展安 全有 效 的抗血 小板 治疗 的监测 手段 可能将 非 常有 意义 。
西 洛 他 唑
选择性抑制 3型磷酸二酯酶( P D E 3 ) , 增加环磷酸腺苷 ( c A MP ) 水平 , 激活 蛋 白激酶 A( P K A) , 抑制血小板聚集 。
注: A A为花生四烯酸 ; AMP为单磷酸腺苷 ; A T P为三磷酸腺苷 ; AC为腺苷酸环化酶 ; c A MP为环磷酸腺 苷; G P为糖蛋 白; P D为磷 酸二 酯酶 ; G I 为抑制 型 G蛋白; V AS P为活化舒 血管磷蛋 白; V A S P - P为磷酸化 的活化舒血管磷蛋白
L a b o r a t o r y Me d i c i n e ,M a y 2 0 1 3. V o l 2 8 .N o 5
二、 血小板 功 能试验 血小 板功 能试 验可 以测定 每个 患者 血小 板激 活达 到 的程度 。我 们主要 探讨 在 心血 管疾病 背景 下, 目前用 于监 测 抗 血小 板 治 疗 和 预 测血 栓 形 成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
风险增加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联合治疗的疗程以及亚裔或非亚裔 人群氯吡格雷药物基因代谢的差异。 ✱ 医生们应该记住什么?双抗治疗应该在前三周(中国方案)....
132%
CHANCE最新亚组分析
CYP2C19 LoFA携带者并ESSEN≥3联合抗血小板临床疗效差
结果表明,在CYP2C19失功基因携带人群中,如 ESSEN评分≥3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相比 阿司匹林单药可显著降低90天卒中复发及复合血管 事件。
POINT研究设计
Platelet-Oriented Inhibition in New TIA and Minor Ischemic Stroke(POINT) Trial
研究目的:在发病12h内的急性轻型卒中患者(NIHSS≤3)和TIA患者(ABCD2≥4)中,对比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在降低90天内新发卒中事件的差异,以及评价两组治疗安全性的差异
抗血小板治疗发展历程
缺血性脑卒中/TIA联合血小板治疗历程
MATCH 18months
HARISMA 28months
CLAIR 7days
CHANCE 21days
2004
2005
2006
2007
2009
2010
2013
2018
CARESS 7days
FASTER 90days
SPS3 3/4years
中重度出血事件(GUSTO定义) 双抗不增加出血事件
主要出血(ISTH和PRoFESS定义) 双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未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和
症状性颅内出血
POINT国际评价
James C.Grotta 教授 专题评论
✱“POINT(欧美)结果和CHANCE(中国)结果不同。 ✱ 欧美POINT方案中重度出血是中国CHANCE的三倍,POINT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副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了解仍不够深入和全面。

有必要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总结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各种肿瘤类型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副作用和安全性,以及展望未来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推动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

2. 正文2.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聚集和粘附等过程来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血栓素A2和ADP的释放会引起血小板形态改变和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

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对这些活性物质和受体进行干预,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来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

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活性。

一些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普拉达等也逐渐被研究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等机制,可以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肿瘤可能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其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评估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字数:252】2.2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可以影响肿瘤的发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的影响、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对肿瘤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块形成来发挥作用。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小板不仅可以通过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等方式影响肿瘤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血栓形成等途径为肿瘤的发展提供营养和保护。

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可以干扰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对肿瘤发展产生影响。

1.改善肿瘤患者的血液循环肿瘤患者往往存在着血小板聚集过度和血栓形成的情况,因此会出现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等情况。

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2.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放疗和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肿瘤的血液供应和微环境,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

研究表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强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杀伤效果,提高肿瘤的灭活率和生存率。

3.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难题之一,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和临床治疗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患者的特点,开展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精准靶向抗血小板药物的精准靶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发现和开发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药物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并协助止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小板的聚集会过度激活,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的机制十分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血小板药物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的研究成果。

LL是一种已经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止血栓形成。

研究表明,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LL可以干扰ADP途径,阻断血小板的激活。

ADP是一种重要的血小板激活剂,它通过与P2Y12受体结合来激活血小板。

LL通过与P2Y12受体竞争性结合,阻断了ADP和P2Y12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弱了血小板的激活能力,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其次,LL还可以通过抑制TXA2生成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TXA2是一种强烈的血小板聚集剂,它通过与血小板上的TXA2受体结合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LL可以抑制TXA2合成酶,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降低了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此外,LL还可以影响其他信号通路,如磷酸肌醇信号通路和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从而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除了上述机制外,LL还被发现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这些作用也可能参与了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

炎症和氧化应激是血小板聚集的重要促进因子,LL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这些促进因子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进而减弱血小板的聚集能力。

综上所述,抗血小板药物LL的抗血小板聚集机制可以通过干扰ADP途径、抑制TXA2生成、影响其他信号通路以及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来解释。

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LL对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抑制,从而预防了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LL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副作用。

例如,长期使用LL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LL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权衡利弊并进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又名潘生丁(Persantin),其主要机制为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提高血小板中cAMP 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其缺点是化学稳定性差,半衰期短。

西洛他唑(Cilostazol)是喹啉类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与双嘧达莫相似,同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洛他唑在治疗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上优于噻氯匹啶,并且副作用小,治
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疼痛和间性跛行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双嘧达莫。

3.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
血小板上的ADP受体属于嘌呤类受体,又称为P2受体,主要有三种:P2Y1、P2Y12和P2X1,目前最常见的是ADP受体抑制剂主要是P2Y12受体抑制剂。

根据P2Y12受体抑制剂与受体的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不可逆P2Y12受体抑制剂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都属于选择性、不可逆性噻吩吡啶类ADP-P2Y12受体拮抗剂。

三者均是口服给药,在细胞色素P450代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然后和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①噻氯匹定
噻氯匹定于1972年被发现,1978年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上市,主要用于慢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及脑缺血等。

但其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动脉血栓,以及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疾病。

其抗血栓作用较噻氯吡啶和阿司匹林更强,在安全性方面也有明显的提高。

由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作用机制方面的互补性,使得各种高风险临床情况下两者联合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成为被研究对象。

在规律使用阿司匹林的治疗中, 大量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 仍存在发生心血管事件、再梗死和缺血的长期或短期死亡危险。

Yusuf等研究(NEJM, 2001 ; 345 : 494)共收集12562例ST段抬高< 1 mm、缺血发作24 h以内的ACS患者,随访3- 12个月(平均9个月), 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 病人首先服用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然后每天75mg ;对照组: 服用安慰剂;2组病人均同时服用阿司匹林75- 325 mg/d。

结果表明, 心血管事件、非致命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死亡的相对危险减少20 %。

亚组分析研究表明, 其中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再梗死发生率, 氯吡格雷组与安慰剂分别为51.2 %, 61.7%, 尽管氯吡格雷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多(31.6% vs21.7 %); 但致命性出血或中风事件发生率较低。

目前支架植入术( PCI)后, 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已成为标准的预防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方法。

CURE亚组分析(即PCI- CURE试验)结果表明, 在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non- ST- seg 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 , NSTE- MI)患者PCI术后(n= 2658), 延长氯吡格雷使用(平均8个月),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心肌梗死事件33 % 。

PCI前6~ 24 h, 使
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 , 使相对危险降低38.16 % 。

COMMI T /CCS- 2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历经5年, 收录来自中国1250家医院4585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 分为氯吡格雷组( 75mg/ d)和安慰剂组, 结果显示, 加用氯吡格雷, 可显著降低住院死亡率和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且氯吡格雷没有显著增加主要出血事件, 即使是氯吡格雷联合溶栓剂或在老年患者使用。

CLARITY–TIMI 28研究共入选349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12 h病人, 在溶栓、阿司匹林、肝素治疗基础上, 随机分为2组: 一组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 , 继之75mg/ d;另一组为安慰剂组, 在2- 8 d行冠脉造影检查。

临床随访30 d , 可得出以上同样结果。

③普拉格雷
普拉格雷为第三代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由ADP诱发、P2Y12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7月9日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在体内只需一步P450依赖性的转化就能激活并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且普拉格雷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也比氯吡格雷要低。

一项对353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表明,普拉格雷防止缺血性事件优于氯吡格雷,且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一项事后亚组分析表明,有3个亚组普拉格雷与总体比较疗效低,绝对出血事件发生率高,此3个亚组分别为有中风史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年龄>75岁和体重<60 kg患者组。

TRITON -TIMI 38研究中,无论主要出血、危及生命的出血还是致死性出血风险,普拉格雷治疗组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治疗组(分别为2.4%比1.8%,p=0.03;1.4%比0.9%,p=0.01和0.4%比0.1%,p=0.02)。

因此,普拉格雷临床应用时应警惕其出血风险,因为严重出血及其停药后造成的继发性血栓事件比起单纯的复发血栓事件更为棘手。

尚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确定普拉格雷适用的目标患者人群。

(2)可逆性P2Y12受体抑制剂
可逆性P2Y12受体抑制剂是一类ATP类似物,它们在体外具有很强的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却不影响血小板的变形和Ca2+的代谢。

该类药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不需要通过代谢形成活性代谢产物。

但由于作用时间太短,不适合长期应用,因此不能取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小分子P2Y12 受体抑制剂,它对P2Y12受体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替格瑞洛可口服给药,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相比,其起效时间更快,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也更加显著,适合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使用。

但与其他抗凝血药物一样,替
格瑞洛可增加出血发生率,并可引起显著的、有时是致命的出血事件。

在临床试验中,服用替格瑞洛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和呼吸困难。

4.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阻滞剂
GPIIb/IIIa 受体抑制剂主要是阻断纤维蛋白原配体与GPIIb/IIIa 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通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该类药物主要有三类:抗GPIIb/IIIa 受体单克隆抗体、含KGD 序列的肽类及含RGD 序列的小分子拟肽,这三种均为静脉制剂。

该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为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纵观各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均旨在显著减少、减轻或推迟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严重后果。

但抗血小板药物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同时,也带来例如出血并发症、药物抵抗等诸多风险。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经过16年的临床使用,有效性、安全性被广泛证实,目前在抗血小板治疗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新型ADP-P2Y12受体抑制剂上市时间较短,尚需更多的头对头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与氯吡格雷进行比较,以进一步确定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